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讲义: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提升含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9:14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单元综合提升

专题一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 1.中央机构的变化

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选官制度的改革

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土地制度的变化

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

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军事制度的变革

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专题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理论入儒家学说来发展自己,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专题三 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虚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考向1 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唐代政治决策的科学性

(2018·昆明一中高考仿真模拟)唐初规定,凡国家遇到军国大事,就由中书省的各中书舍人分别拟出建议,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 A.一定程度限制了皇权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D.加强了宰相权力 答案 C

解析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但与材料中“中书省的各中书舍人分别拟出建议”不符,故A项错误;提高了效率,与材料中“分别拟出建议”不符,故B项错误;唐朝中央的中书省负责决策,而材料做法更能集思广益,故C项正确;三省相

互牵制和监督,是削弱而非加强了相权,故D项错误。

考向2 关注热点——唐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史学家许倬云在《历史分光镜》一书中探讨了中国历朝社会控制的得失,列出了下面的一系列标题: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那么,关于唐代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层的变化 C.上层的分裂 答案 A

解析 唐代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大量的社会中层人员通过科举制进入国家政权中,所以唐代最恰当的标题是中层的扩大,故选A。 考向3 论从史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

(2017·武汉五月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答案 B

解析 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

考向4 唐代商业的发展

(2018·唐山一模)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故B

B.中下层的整合 D.上下层的缓和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考向5 书法艺术中的时代印记

下图是龙门二十品(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 D.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答案 C

解析 从图片信息看,魏碑书法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故选C项。题干和图片材料仅涉及造像题记等信息,无法体现A、B两项;D项属于草书的特点,与图片信息不符。

考向6 唐代的文学成就

(2017·惠州高三文科第一学期期末,15)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其继承了( ) A.汉赋夸饰的特点 C.楚辞的浪漫风格 答案 B

解析 汉赋夸饰特点体现在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一定程度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故A项错误;白居易强调文章诗歌“为时”“为事”而作,有利于反映社会现实,故B项正确;楚辞的浪漫风格表现为感情奔放、想像奇特、风格绚丽,与材料“歌诗合为事而作”不符,故C项错误;骈体文的风格浮夸、辞藻华丽、讲究形式,无益于“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故D项错误。

考向7 史学方法:历史古籍中的科技信息

(2017·大连二模,26)《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

B.《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D.骈体文的浮丽风格

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答案 B

解析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B项正确;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