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子生物学 复习内容

更新时间:2023-09-10 00: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分子生物学 复习内容

一、DNA的变性(Denaturation):指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确切地就是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和疏水键的断裂。断裂可以是部分的或全部的,是可逆的或是非可逆的。DNA变性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1. DNA变形的条件: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因素都可以成为变性的条件,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甲醇、乙醇、尿素及甲酰胺等,均可破坏双螺旋结构引起核酸分子变性。 2. DNA变性后发生的变化:DNA变性后原来隐藏在双螺旋内部的发色基团,成为单链而暴露出来,使DNA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一些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1)DNA溶液的浓度大大下降。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 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粘度因此而明显下降。

(2)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性改变, 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

(3)增色效应或高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结构基础,但双螺旋结构有序堆积的碱基又“束缚”了这种作用。变性DNA 的双链解开,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 (4)生物活性丧失。 (5)浮力密度上升。

3. 引起DNA变性的主要因素: (1)加热(生理温度以上)。加热使DNA变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明显上升,一般当DNA加热时,在260nm吸收值先缓慢上升,到达某一温度后又骤然上升,其特点是爆发式的,变性发生的范围很窄,其相变过程用Tm值描述。

(2)极端pH值。当pH为12时,碱基上的酮基变为烯醇基,影响氢键形成,从而改变Tm值,当pH为2~3时,碱基上的氨基发生质子化,也影响氢键形成。

(3)有机溶剂、尿素和酰胺等。当环境中存在酰胺或尿素时,它们可与DNA分子中的碱基形成氢键,从而使DNA分子保持单链状态,以利于分子克隆的操作。 4. Tm值大小的影响因素:

(1)DNA的均一性。有二种含义,首先是指DNA分子中碱基组成的均一性,如人工合成的只含有一种碱基对的多核苷酸片段,与天然DNA比较,其Tm值范围就较窄。其次还包含有待测样品DNA的组成是否均一的意思,如样品中只含有一种病毒DNA,其Tm值范围较窄, 若混杂有其它来源的DNA,则Tm值范围较宽。

(2)DNA的(G+C)含量。在溶剂固定的前提下,Tm值的高低取决于DNA分子中的(G+C)的含量。(G+C)含量越高,即G-C碱基对越多,Tm值越高。

(3)介质中离子强度:DNA在离子强度较低度介质中Tm值较低,范围较宽;在高离子强度时,DNA的Tm值较高,范围较小。所以DNA在含盐的缓冲溶液中较为稳定。 二、DNA的复性(renaturation):指变性DNA 在适当条件下, 二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它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 1. DNA复性的条件:

(1)一定的离子强度:用以削弱两条链中磷酸基团之间的排斥力,通常用0.2-0.5M NaCl (2)较高的温度:避免形成无规则氢键,但是不能太高,否则不能形成有规则氢键以维持双链结构。

2. 影响DNA复性的因素:

(1)DNA分子的复杂程度。DNA序列越复杂,复性越慢,所需时间越长。

(2)DNA的浓度。同一种DNA分子,浓度越高,互补链碰撞机会越多,复性越快。

(3)DNA片段大小。DNA片段越大,复性越慢,因此,在复性研究时,一般要将其剪切成400bp大小的片段,以增加复性速度。

(4)温度。复性速度与温度直接有关,温度不宜过低,一般在Tm=25℃ (5)阳离子浓度。在小于0.5mol/L浓度时增加盐浓度有利于复性。 三、基因

1.基因的顺反子概念:现代分子生物学文献中,顺反子和基因这两个术语互相通用。一般而言,一个顺反子就是一个基因,1500~2000个核苷酸,它是由一群突变单位和重组单位组成的线性结构(因为任何一个基因都是突变体或重组体)。有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的划分,还有重叠基因和断裂基因的发现。 2. 基因重叠的方式:

(1)大基因内包含小基因。 (2)前后两基因首尾重叠。 (3)三个基因之间重叠。 四、基因组

1. 基因组的概念:基因组是指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NA的总体。基因组中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有些是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有些是复制及转录的调控信号,有些区域的功能尚不清楚。基因组结构是指不同功能区域在整个DNA分子中的分布情况。 2. 细菌染色体基因组结构的一般特点:

(1)通常仅由一条环状双链DNA分子组成细菌的染色体相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致密的区域为类核。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

(2)具有操纵子结构,其中的结构基因为多顺反子,即数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受同一个调节区的调节。

(3)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构基因都是单拷贝,但是编码rRNA的基因往往是多拷贝的。 (4)不编码的DNA部份所占比例比真核细胞基因组少得多。 (5)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

(6)在细菌中编码顺序一般不会重叠,即不会出现基因重叠现象。

(7)在DNA分子中具有各种功能的识别区域如复制起始区OriC,复制终止区TerC,转录启动区和终止区等。

3. 真核生物基因组有以下特点:

(1)真核生物基因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储存于细胞核内,除配子细胞外,体细胞内的基因的基因组是双份的,即有两份同源的基因组。

(2)真核细胞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一个结构基因经过转录和翻译生成一个mRNA分子和一条多肽链。

(3)存在重复序列,重复次数可达百万次以上。 (4)基因组中不编码的区域多于编码区域。

(5)大部分基因含有内含子,因此,基因是不连续的。

(6)基因组远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具有许多复制起点,而每个复制子的长度较小。 4. 真核生物基因组与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比较:

(1)真核生物的基因组远大于原核生物基因组,具有相当的复杂度。 (2)基因组中非编码区远远多于编码区。

(3)基因组中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 (4)大部分基因有内含子,因此基因的编码区域不连续。 (5)存在着重复序列,重复次数从几次到几百万次不等。 (6)基因组中以多复制起点的形式复制。

(7)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8)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相同,也存在着可移动的因子。 5. 基因家族的特点:

(1)基因家族的成员可以串联排列在一起,形成基因簇或串联重复基因。 (2)有些基因家族的成员也可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3)有些成员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这种基因成为假基因。 6. 假基因无表达活性的原因:

(1)缺乏有功能的调控区,使其不能进行正常转录。

(2)即使能转录,由于突变或缺失等引起mRNA加工缺陷。 (3)使mRNA翻译提前终止。 (4)产生无功能的肽链。 五、DNA复制

1. DNA 复制的起点:原核,单起点;真核,多起点。

2. 半保留复制实验证据: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将大肠杆菌放在15NH4Cl培养基中生长15代,使DNA被15N标记后,再将细菌移到只含有14

NH4Cl的培养基中培养。分别取0代、1代、2代、3代的细胞,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发现:当含有15N-DNA的细胞在14NH4Cl培养液中培养一代后,只有一条区带介于14N-DNA与15N-DNA之间,表明DNA一条链来自15N-DNA,另一条链为含有14N的新合成链;培养两代后则出现两条带,一条带在14N-DNA区,另一条带在14N-DNA和15N-DNA之间,按照半保留复制方式培养两代,只能出现14N-DNA和14N,15N-DNA两种分子;培养三代后则出现三条带,一条带在14N-DNA区,一条带在14N-DNA和15N-DNA之间,还有一条带在15

N-DNA区,按照半保留复制方式培养三代,能出现14N-DNA、14N,15N-DNA和15N-DNA三种分子;随着代数的增加14N-DNA逐渐增加,而14N,15N-DNA区带逐渐减弱。 3. DNA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

(1)线性DNA双链的复制:复制叉生长方式有单一起点的单向(如腺病毒)及双向(如T7噬菌体)和多个起始点的双向几种。DNA双向复制时,复制叉处呈“眼”型,因为已知的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只能从5’端向3’端移动。

(2)环状DNA双链的复制:环状双链DNA的复制可分为型、滚环形和D-环形几种类型。 a. 型:环状DNA可以采取此种典型的DNA复制方式进行复制,即从复制起点开始,双向同时进行,形成θ样中间物,故又称θ型复制,最后两个复制方向相遇而终止复制。这种复制形式从E.coli的3H胸腺嘧啶核苷酸培养物和放射自显影结果得到了证实。 b. 滚环型(rolling circle):这是单向复制的一种特殊方式。滚环复制在噬菌体中是很常见的,如Φx174的双链环状DNA复制型(RF)就是以这种方式复制的。这种复制方式的特点是以一条环状单链DNA为模板,进行新的DNA环状分子合成。 c. D-环型(D-loop):也是单向复制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方式首先在动物线粒体DNA的复制中被发现,双链环在固定点解开进行复制,但两条链的合成高度不对称,一条链先复制,另一条链保持单链而被取代。叶绿体DNA的复制也采取D环的方式。 六、参与DNA复制的酶

1. D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的DNA聚合酶,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为底物,反应需要有模板的指导和3’-OH存在,DNA链的合成方向为5’→3’。 2. 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中的DNA聚合酶 比较项目 结构基因 相对分子质量 DNA聚合酶Ⅰ pol A 103000 DNA聚合酶Ⅱ Pol B 88000 DNA聚合酶Ⅲ Pol C 830000 3’→5’外切核酸酶 5’→3’外切核酸酶 功能 + + 切除引物,修复 + - 2400 修复 功能 + - 15000~60000 复制 聚合速度/(nt/min) 1000~1200 3. 大肠杆菌起点与复制起始有关的酶与辅助因子 参与复制的蛋白质和酶 Dna A Dna B Dna C HU 引物合成酶(Dna G) 单链DNA结合蛋白(SSB) RNA聚合酶 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 Dam甲基化酶 识别起点序列,在起点特异位置解开双链 解开DNA双链 帮助Dna B结合于起点 类组蛋白,DNA结合蛋白,促进起始 合成RNA引物 结合单链DNA 促进Dna A活性 释放DNA解链过程产生的扭曲张力 使起点GATC序列的腺嘌呤甲基化 七、基因重组 1. 基因重组的分类: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重组和异常重组。 2. 同源重组的分子模型——Holliday模型

(1)步骤:a. 两个同源染色体的DNA排列整齐;

b. 两个DNA分子的同一部位两个单链发生断裂引发重组;

c. 断裂的单链游离末端彼此交换,每一条链与另一DNA对应的链连接,形成的连接分子成为Holliday中间体;

d. 通过分支迁移产生异源双链DNA。

(2)双链断裂模型:但是更多地事实证明,重组是由双链断裂断裂启动的。同源DNA分子之一发生双链断裂,经过核酸和解旋酶作用,产生具有3‘端的单链。它在另一DNA分子的同源区寻找互补链并与之配对。相对应的链则被置换出来,与原来断裂的链配对,经过修复合成和链的再连接,形成两个交叉。而不是单链交叉形成一个交叉。

现在一般认为,同源重组是减数分裂的原因,而不是减数分裂地结果。DNA双链断裂才能够与同源分子发生链的交换,将同源染色体分配到子代细胞中去。 因此,双链断裂启动重组,也启动了减数分裂。 八、DNA的转座

1. 概念:DNA的转座,或称移位,是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与DNA的同源重组相比,转座作用发生的频率要低得多,但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2. 转座子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1)原核生物转座子包括4类: a. 插入序列(inserion sequence, IS):两端有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R),只编码转座酶。 b. 简单转座因子:结构同IS,但不能独立存在,只作为复合子的两端组件。

c. 复合转座子:两端由IS或类IS构成,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宿主基因,一旦形成复合转座子,IS就不能再单独移动,只能作为复合体移动。

d. TnA转座子家族:两端为IS,可编码转座酶、解离酶和抗性物质。 (2)真核生物转座子主要包括转座子和逆转座子两大类:

a. 转座子。①玉米中的可控制因子:可分为自主性因子和非自主性因子,如Ac-Ds。②果蝇中的转座子:如P因子,导致杂种不育。

b. 反转座子。①反转录病毒:RNA→DNA→整合宿主靶DNA位点。②病毒超家族:有LTR;

编码反转录酶或整合酶;可含有内含子。如:Ty、Co-pia、LINSL1。③非病毒超家族:不编码转座产物;无内含子,如SINSB1/Alu。 3. 转座子的转座机制

分为两种类型:复制型、非复制型。 复制型转座(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转座元件在转座前先复制一份,而后拷贝转座到新的位点,在原先的位置上仍然保留原来的转座元件。在复制型转座过程中,转座和切离是两个独立事件。先是由转座酶切割转座子的供体和受体DNA分子,转座子的末端与受体DNA分子链接,并将转座子复制一份拷贝,由此生成的中间体及共整合体结构。共整合体含有转座子的两份拷贝。然后在转座子的两份拷贝间发生类似同源重组的反应,在解离酶的作用下,供体分子与受体分子分开,并且各带一份转座子拷贝。同时受体分子的靶位点序列也重复了一份拷贝。TnA是此类转座的例子。

非复制型转座(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在DNA链的断裂与连续反应中只有靶位点发生重连,而供体链仍然断裂,不形成共整合体结构。在这种转座中,转座元件作为一个物理性实体,直接从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并且保守性很强,这种转座只需转座酶的作用。非复制型转座的结果是在原来位置上丢失了转座元件,而在插入位置上增加了转座元件,造成表型的变化。IS序列、Mu等以这种方式转座。 4. 玉米的Ac-Ds系统

在玉米中发现有激活因子-解离系统(Ac-Ds系统)。Ac和Ds这两个因子都位于玉米第9号染色体短臂,在色素基因C的附近。当C基因附近有Ac而没有Ds时,C基因处于活化状态,玉米籽粒内有色素生成,籽粒是有颜色的。当Ds因子插入基因C并且Ac也存在的情况下,虽然Ds抑制基因C的活性,但由于在玉米胚乳发育期间有些细胞里的Ds因Ac存在而切离转座,所以这些细胞仍能合成色素,因而玉米籽粒出现色素斑点。当Ac不存在时,Ds固定在C基因处,C基因不再合成色素。玉米籽粒就没有颜色。 九、RNA的转录合成 1. 转录的特点:

转录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一段DNA链为模板合成RNA,从而将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核心步骤。经转录生成的RNA有多种,主要是rRNA、tRNA、mRNA、snRNA和hnRNA。除了某些RNA病毒之外,所有RNA分子都来自于DNA。RNA转录具有如下特点:(1)转录的不对称性。(2)转录的连续性。(3)转录的单向性。(4)有特定的起始位点和终止位点。 转录起始于DNA模板的一个起点,并在特定的终点处中止,这一转录的区域称为转录单位。 转录的起始主要由启动子(promoter)控制,而控制终止的部位称为终止子(terminater)。 2. 启动子(promoter)

启动子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AN准确结合并与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启动子的结果影响到它与RNA聚合酶的亲和力,从而影响基因表达的水平。

转录起始点是指DNA链上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苷酸相对应的碱基,通常为一个嘌呤。 (1)原核生物的启动子 a. 基本结构

绝大多数原核生物启动子都存在位于—10bp的TATA盒和位于—35bp的TTGACA盒,这两个区域是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位点,能与σ因子相互识别而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b. 功能

不同启动子区域的主要功能是:

①-35区序列可以增强启动子与聚合酶σfactor 的识别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il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