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货币银行学考试重点

更新时间:2024-02-01 00: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10个x3’)

1. 直接融资:也称直接信用,是指不经中介机构做媒介而由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双方直接协商所进行的资金融通。

2. 间接融资:也称间接信用,是经过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资金融通,由金融机构先进行筹资,再将资金加以运用。

3.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4. 道德风险:是指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5. 贴现:是指把未来某一时刻的资金值折算成现在时期的资金值。

6.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将办理贴现业务所取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再将票据转给中央银行的一种行为,也就是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

7. 格雷欣法则: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融化,或被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界,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则会充斥市场,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劣币驱逐良币,后被经济学家引用,称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或格雷欣法则。 8. 交易成本:资金供求双方交易过程中的费用、资金、商品的价格,时间的付出以及机会成本等。

9. 到期收益率:使从债券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贴现率。

10.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筹集长期资本、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市场机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12. 中间业务:是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代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13. 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筹资者通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发行,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的市场组织机制。

14. 流通市场:也称二级市场,是已发行金融工具的流通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行和流通市场。

15. 恒久收入:指个人预期未来得到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不受暂时的价格水平的影响,其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人预期的未来收入等因素。

16. 同业折借:指商业银行之间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

17. 基础货币:是由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所构成的,基础货币又称为强力货币,它是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18. 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侵蚀了货币的价值,这一事实意味着通货膨胀是对持有货币收税,经济学家把这种扭曲效应称作通货膨胀税。

19. 法定存款准备金:目前各国一般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即为法定存款准备金。

20. 二级准备金:由于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所持有的短期国债又被称为二级准备金。

21. 派生存款: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货款,贴现和投资创造的存款。 22. 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式的存款。

23. 资产转换:银行通过出售具有一组特点(流动性、风险、收益的某种组合)的负债,在使用所筹资金去购买具有另一组的特点的资产来获得利润的过程。 24. 绿色GDP:试图把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某些影响结合进来,从传统GDP中减去自然资源基础的减少。 二.简答(5个x6’) 1).金币本位制的特点

(1)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3)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4)货币储备全部是黄金,并以黄金进行国际结算。

2)货币层次如何划分

(1)流动性:一种资产的变现的难易程度和遭受损失的程度。 (2)以流动性不同来划分货币层次: M0=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

3)画图说明费雪效应

费雪效应——均衡利率变动

因为债券与利率反向相关,利率上升价格下降,反之亦然,Bs为债券供给,Bd为债券需求。

飞雪效应:当通货膨胀上升时,债券的供给量将会增加,需求量减少,则供给曲线Bs将会向右下方移动到Bs',Bd曲线则会向左下方移动到Bd'使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如图E到E'则通货膨胀律高时,利率也变高,两者同方向变动。 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是,利率也将上升。这个发现是以第一次发现利率 随通胀率上升的经济学家费雪命名的,叫做费雪效应。

4)货币面纱论

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不过是一种便利交换的手段,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就像罩在实物经济上得一层面纱。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期考察,货币的增加在实际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务必会引起货币贬值,当价格增加到一定水平时,名义的购买力和流通过程中多余的货币给人们的安抚感消失时,人们的需求也就消失了,生产供给水平还是不会变的。

5)信用工具的特点

信用工具即信用载体,也叫金融工具,是记载信用内容或关系的凭证,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交易对象。

特点:1.偿还性。偿还性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在到期时要承担偿还责任的特征。

2.流动性。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收益性。收益性即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收益的大小是通过收益率来反映。

4.风险性。风险性是指信用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安全保证程度。

6)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有两种划分方式,按中央银行在社会经济中得地位划分,1.中央银行是发行银行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存款准备、办理清算、发放贷款、再贴现)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提供信贷、外汇、黄金监管)。 按照中央银行性质的划分,1.调节职能2.管理职能3.服务职能。

7)中央银行经营业务的原则 1.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2.不以盈利为目的 3.不支付存款利息

4.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5.业务活动公开化

8).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优点:1.中央银行能以此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2.中央银行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3.可以进行微调

4.可以持续进行操作

5.万一出现经济形势的变化,可以迅速进行反方向的操作 缺点:1.其他债券增多,影响力减小 2.影响力较弱

9)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作用

当存款外流是,持有超额准备金,能够使银行免除如下成本: (1)从其他银行或企业借款 (2)出售证券

(3)从中央银行借款 (4)收回贷款

超额准备金是对存款外流和引致的各种成本的保险。存款外流所引致的成本越高,银行愿意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多。

10)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作用 1.资本金可以防止银行倒闭

2.资本金可以影响银行股东的利益 3.资本金最低要求——巴塞尔协议8%

11)利率风险结构

利率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这种金融工具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利率和风险呈正比例关系,也即风险越大,利率越高。

(1)适销性风险 (2)流动性风险 (3)违约性风险 (4)通货膨胀风险

12)银行信用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银行信用,就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及货币形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以及开出汇票、支票、开立信用账户、发行货币等。

特点:1.银行信用具有广泛性2.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3.银行信用具有综合性4.银行信用与经济景气不完全一致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观测性。通过这种指标能够观察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和实施进度,反映这种指标的数字资料能够比较容易且迅速地取得。

2.可控性。即这一指标必须能够由中央银行控制,要能直接处于中央银行运用的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之内。3.相关性。作为中介目标的指标必须同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三.论述(2个x20’)

1)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方法。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在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几个不同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的。

1.商业贷款理论也称真实票据理论。其主要内容为:银行的贷款应以真实的商品交易背景的票据为担保发放,在借款人出售商品去的货款后就能按期收回贷款。

2.资产转移理论认为,随着银行业向综合化发展,市场越来越发达,银行为了保持应付提存所需的流动性,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作为第二准备金。

3.预期收入理论认为,只要资金需要者经营者经营活动正常,其未来经营收入和现金流量可以预先估算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分期还款计划,银行就可以相应筹措资金发放中长期贷款。

4.超货币供给理论认为,随着货币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商业银行能够利用贷款方式提供货币,而且其他许许多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货币,使银行面临很大的社会竞争压力。

以上理论的基本适应各阶段经济发展情况,有利于商业银行防止或减少贷款的盲目性,增强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因而在商业银行中长期盛行。但是这些理论的缺陷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对资金的需求。

2)结合案例分析举例说明商业银行如何管理信用风险

(一)现代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银行面临的风险越高,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信用风险是商行所面临的最传统和主要的风险,如何管理信用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发放贷款是商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最容易发生风险的部位,因而要岁借贷人进行全面的筛选和监控:(1)收集信息:对借贷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贷款项目、资信分析的“6C”原则:品德、能力、资本、担保、环境、连续性;(2)贷款专业化(3)监控和限制性契约

2. 与客户保持长期联系:这样可降低对客户资料进行监控的交易成本,并可了解到客户的经济活动,银行也可以用参股的方式来对其精进活动进行监控。 3. 贷款承诺:让企业或客户签订货款承诺,定期向银行汇报资金状况,这样能更好的保持信息的不中断及跟踪企业、客户状况。

4. 抵押、补偿余额:要求客户必须在账户余额中保持有一定的押金

5. 信用配给:(1)拒绝贷款,为防止出现逆向选择(2)削减贷款额,为防范由于贷款额较大,贷款人无法偿还而带来的道德风险。 (二)结合案例来分析说明风险管理

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贷款之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之后的道德风险。因此要

1. 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案例:南海华光集团向民生银行广东分行借贷5000万,民生银行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而使对该企业进行了调查,并且运用授信申请公与制度(内部公与网站7天),这样不仅可以化解信息不对称,且让征集信息的成本下降。后由于某位员工提供了有关该企业的不良情况,银行据调查后情况属实,最终没有将宽货给该企业。

2.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是保证信贷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案例:民生银行给湖南某企业分期5年贷款5000万,在第一年的1000万贷出之后,经过民生银行自己监控,发现该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都很有问题,于是民生果断决定其余贷款不予发放,从而减少了损失,这就启示我们在贷款之前和之后都不能放松风险意识。

3.培养风险意识。银行现在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因此对员工应该进行多样化、层次化的培训,让员工认识到位,团结一致,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能有预防风险的意识,懂得采用积极的措施防范风险。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卡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有四个方面:。1.所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和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2.营业动机即,企业在支付营业费用及获得营业收益之间的一段时间按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3.预防动机,即保存一部分货币以防备意外。4.投机动机

在这种动机中,有所得动机和营业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货币的交易需求。至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只是由于对金融资产投机和保值引起的。因而由他们引起的是为货币的需求,货币总需求等于货币的交易需求与资产需求的总和。 货币的较易需求为收入函数:M1=L1+(Y)

M1表示货币的交易需求,加号表示M1与收入同向变化 货币的资产需求是利率的函数:M2=L2-(Y)

M2表示货币的资产需求,负号表示M2与利率反向变化 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写成:M=M1+M2=L1(Y)+L2(r)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将利率引入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意味着通过利率这个变量,可以将货币供求与实际经济的供求(社会总产值与社会总需求)联系起来。分析货币市场供求的变化对商品市场供求的影响。凯

恩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政策理论,即国家可以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货币供应量,通过降低利率引企业家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生产。

凯恩斯这一理论表明货币供给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扰乱价格稳定的消极影响。也可以是促进产生增加,稳定物价的积极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的经济学说的货币面纱或货币中性说。

4)在货币供应形成过程中,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作用

作为专门从事货币经营业务的商业银行与专门从事金融管理活动的中央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对货币供给的作用

商业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企业,商行必须不断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吸收存款可以将流通中的现金纳入银行,转化为存款。发放贷款,则使该存款按照一定的量再次形成存款。如果该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在多家银行并存的经济体系中,就会形成几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货币,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同样,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也造成信用货币的减少,例如出于某种原因客户将存款大量变现,会使存款货币大幅度地减少。

(二) 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

1. 央行可以通过调节超额准备金改变货币供应量。它可以: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2)调整再贴现率3)可以改变再贷款规模4)在公开市场上售出或买进政府债券。

以上四种方式中,除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绝对的强制力外,其他三种具有选择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作用并不直接或者说并不十分管用。 2. 央行掌握着对现金发行的控制权。由于央行对现金发行的控制处于被动的位置,所以央行只是从技术上管理现金发行,现金发行数量的多少最终取决于各经济部门对现金的需求量。当经济活动主体需要较多的现金时,表现为对商行存款提现量的增加。商行可以通过现金方式提取超额准备金或增加央行的存款,从而实现现金的回笼。

3. 现金与商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构成基础货币。相对于其他存款形式或货币形式来说,央行对基础货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尤其对商行的准备金存款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由于基础货币的变化可以迅速引致货币供应量的改变,进而影响经济调节的最终目标,因此,成为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 货币供给的过程是通过两级实现的。第一级是央行。央行可以创造货币,

用于增加商行的准备金存款,但其是否会成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主动权在于商行。因此,央行在货币供应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初级。第二级是商行,商行通过运用超额准备金存款,完成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从而最终改变货币供应数量,因此,商行在货币供应过程中处于终极的位置。当然,无论是初级还是终极,必须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5)货币政策4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但这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不能并行,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 系。失业率低,物价上涨率高;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低。英国著名经济 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1957年近一百年英国失业率与物价变动之间的 关系,并得出结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2)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

物价上涨表明国内货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相对低廉,导致本国输出减少,输入增加,造成国际收支恶化,即使在本国物价稳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国际收支平衡。假如本国物价稳定而外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则导致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会发生大量的顺差。顺差也是一种不平衡,只有世界各国都能维持大致相同的物价水平,而且在贸易形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才可能同时到达,而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过快的情况下,伴随着有效需求的增加,通常会引起对进口商品需求的增加,从而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通常必须压制国内的有效需求,其结果可能改善国际收支,但又往往带来经济的衰退。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也是有矛盾的。 (4)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

当在??凯恩斯供给曲线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加,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当在?短期供给曲线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加,物价增长,经济增长。 当在?长期供给曲线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加,物价增长,经济稳定。 (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

就业的增加必然引起货币工资的增加,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扩大必然需要增加国内商品可供量。此时若货币工资的增加与产出的增加保持同步,便不会影响国际收支;若两者在动态上不一致,便需要增加进口商品以弥补国内市场供应不足,在进口大于出口的情况下,会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6)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常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就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ih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