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17 16: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

首都圈森林生态站

试验研究条件

首都圈森林生态定位站建有完备的野外观测设备和先进的观测分析仪器,其主要类别包括:气象测定系统、水文测定系统、森林植被测定系统、土壤要素测定系统、碳氮通量测定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处理系统等。野外站配备有野外分析实验室,依托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校内建有基础实验室,其中水文实验室200 m2,土壤侵蚀实验室200 m2,生态实验室200 m2,土壤实验室280 m2,基础分析实验室300 m2,“3S”实验室180 m2,拥有大量的分析仪器。并且生态站野外布设了完备的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所有植被类型的固定样地和样带,样地面积采用国际公认标准100×100m2,50×600 m2和50×3000 m2的样带铺设4条,包括了典型的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这为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研究场所。

同时野外站建有实验楼1栋,可同时满足60多人的食宿,并配有会议室、食堂,水、电、暖、通讯配备齐全,目前正在扩建之中。近五年,该生态站先后接待五十余人次外国专家,国内三百余人次来考察、调研和合作研究,交通、食宿等开放能力得到了检验。

科研成就

首都圈生态站自建站以来,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30余项,近5年来,承担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国家攻关及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14项,获得经费近2000万元。该生态站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技术创新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建站取得12项科技成果,5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其它省部级以上奖3项;建站以来出版论著11部,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

首都圈森林生态站具有连续、完备的背景数据资料和设备齐全的野外观测设施,以及多功能校内分析、化验室,更主要有高水平学术团队,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到实验站作科研。野外站已成为我国城市林业和水源区森林的重要监测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站以来,培养毕业博士后 4名,在站博士后3名;培养毕业博士23名,在读博士12名;培养毕业硕士28名,在读硕士24名。其中近五年培养的毕业博士及博士后名单见下表。

研究生姓名 段文彪 关卓今 秦永胜 导师 余新晓 余新晓 余新晓,于志民 毕业/出站时间 2002 2005 2000 获得学位 博士后 博士后 博士 1

范志平 刘世海 孙鹏森 杨爱民 赵玉涛 汪宏清 邢世岩 王金增 王华田 牛建植 周梅 谢春华 郭浩 石青 刁鸣军 校建民 王树森 杨锋伟 陈东立 聂立水

余新晓 余新晓,于志民 马履一 王礼先,余新晓 关君蔚,余新晓 王礼先 马履一 马履一,吴保国 马履一 余新晓 余新晓 余新晓 余新晓 余新晓 王礼先,余新晓 马履一,王小平 余新晓 关君蔚,余新晓 余新晓 李吉跃 2000 2001 2001 2001 2001 2002 2002 2002 2002 2003 2003 2003 2003 2004 2004 2004 2005 2005 2005 2005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野外观测实验楼 实验楼会议室

综合实验流域 小流域水量观测场

2

天然坡面径流场

全要素自动气象站

碳氮通量观测塔 Li-6400光合测定仪

气象色谱质谱仪 水质测定仪

数显培养箱

开放状况

生态站作为开放性的试验基地,近五年来,先后有来自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专家来生态站考察和调研,共计50多人次;因合作研究项目的需要,中方赴上述国家科技交流与学习人员达30多人次。同时来自国内不同

3

部门的研究人员,如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师生,在该森林生态站开展了多种项目的观测研究和毕业实习。该站已先后培养出博士后4名,博士23名,硕士28名。

该生态站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8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300余篇,在此所投入的开放研究经费共计达到614万元。

发展规划

①实验、研究、示范的规划

● 大都市圈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和自身的动态平衡内在机制; ● 大都市圈不同界面、不同时空尺度上生态过程演变、转换与耦合机制; ● 建立大都市圈防护林生态环境及其效益的评价、预警、调控体系;

● 大都市水源区防护林在中国北部半湿润半干旱条件下,森林植被理水调水功能机理; ● 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机理与过程及大都市水源区防护林在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拟自然的高效净水、节水、理水型森林群落结构设计和低功能水源涵养植被更新改造技术;

● 筛选出高效净水节水型植被乔灌树种,建立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模式。 ②队伍建设的规划

在保持现有人才队伍稳定的基础上,引进2~4名知名学者,加强高层次科研队伍建设,聘请4~5人作为本站的客座研究员和科学委员会成员,负责本站的科研方向与对外科技合作。

增加研究生数量和质量,今后将使研究生数目保持在20人以上,其中60%为博士研究生。设立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开放基金,稳定地支持3~4人参与本站的研究工作,提高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研究的社会参与度。

③管理措施

在保持站长负责制的同时,明确技术系统、信息系统和数据系统责任人,加强科学委员会的责任和作用,对涉及全站的学科规划、重大科学研究活动以及重要建设项目都要通过科学委员会的讨论。对站财务实行每年一次的通报审核制度。

④信息系统建设

保持信息系统人员稳定,规范数据入库格式和提高数据质量,建立体系合理、数据健全、查询便利的开放式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本站的网页,将定位站集成数据与研究成果通过网页向外公开,同时建立与Internet宽带接入的信息系统。添置野外数据采集专用越野车和数据信息在线采集传输网络连接设备。

⑤外部环境培育

加强与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联系,建立和保持良好信任共同支持的关系,加大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其它台站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密切与当地政府和业务部门的联系,争取得到当地友邻部门的协作支持,扩大站科学普及的范围和影响,

4

逐步成为当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提高本站的社会影响和综合贡献。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id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