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校】2015-2016学年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试卷(带解析)
更新时间:2023-05-05 03: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全国百强校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百强校】2015-2016学年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试卷
(带解析)
一、单选题
1.立冬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农谚云:“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翁”“立了冬,楼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这都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这说明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C.文化现象伴随人类始终
D.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A
【解析】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农谚“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体现了文化源于社会实践,选A;B强调了人类特有,与材料无关;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强调了物质活动对精神活动的影响,不选。
考点:文化与实践
【重点讲解】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1)正确把握文化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
③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3)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纪年法。回答下列问题。
2.下图是2016年生肖邮票,起初中国邮政方面建议画一只大猴抱着一只小猴,图稿作者黄永玉则建议说,现在政府已经开放二孩了,可以画两个。最终成稿一只母猴抱着二子,寓意“合家欢乐”。从邮票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政治
②生肖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③生肖邮票是精神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是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2016年猴年来临之际,不管是国际知名奢侈服饰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不少都将“猴元素”融入商品的设计中。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越古老才越有魅力越有价值
②中华文化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③国际社会完全认同我国传统文化
④文化都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2.C
3.B
【解析】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图稿作者黄永玉则建议说,现在政府已经开放二孩了,可以画两个。最终成稿一只母猴抱着二子”体现了文化反映一定的政治,①正确;该文化蕴意通过邮票来实现,体现了生肖邮票是精神的物质载体,①③正确;②与材料无关;
④错误,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选C。
3.①错误,文化的魅力与文化的内涵有关,与古老没有直接联系;③错误,“完全认同”我国文化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管是国际知名奢侈服饰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不少都将“猴元素”融入商品的设计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体现了文化都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选B。
考点:文化的特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4.“汉语盘点2015”年度字词揭晓,“廉、互联网+、恐、反恐”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和国际词。这些年度字词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5,从中可以窥见2015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这表明
A.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B.文化发展与社会实践是亦步亦趋的
C.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点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答案】D
【解析】A错误,因为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像镜子一样是机械的反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错误,因为文化可能先于社会实践而变化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实践而变化;C表述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年度字词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5,从中可以窥见2015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选D。
考点:文化与实践
【考情分析】高考考查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时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且一般以组合的材料为背景来考查,考生应牢牢掌握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把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区分开。另外,考生也应关注时事热点,判断相关时政热点是属于文化现象,还是属于政治现象。
5.《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年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9.05亿,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36
6.5兆。如今,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经成为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提升人们的知识素养
③科技决定文化的发展④文化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手机支付、办公、游戏、社交、网络浏览等已经成为消费时尚和文化现象”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手机进行支付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生活方式,①④正确;②错
误,因为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③错误,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决定文化发展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选C 。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名师点晴】注意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6.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面漫画蕴含的道理有
A .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B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更加显著
C .网络使反文化霸权成为各国的中心工作
D .网络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冲突
【答案】B
【解析】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材料中的漫画体现了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选C 。A
错在“根本上改变文化与经济的关系”;C 错误,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 与材料无关。
考点: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特别提醒】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是高频考点,要特别掌握: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性。文化可超前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2)文化虽然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2016年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十周年。回答下列问题。
7.习近平同志当年插队时,带的最贵重的东西是一大箱子书。天阴下雨他读书,白天劳动晚上挑灯夜读。在文章和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将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讲的鞭辟入里、深入浅出,正是他坚持不懈阅读积累的结果。这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②优秀文化能积极主动影响人生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需要借助外力
④必须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8.读不读书、读多少书并非个人小事,在国家层面上,全民阅读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支点。这是因为当今世界
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7.A
8.D
【解析】
7.“天阴下雨他读书,白天劳动晚上挑灯夜读”体现了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必须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①④正确;②不选,因为即使是有些堵文化也需要通过人们的主动学习来影响个人;③与材料主旨无关。
8.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提高文化软实力,选D。①没有强调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不选;②错误,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考点: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
【名师点晴】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既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备考时应注意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区别。
(2)文化与综合国力一直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本考点在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时,一般不会单独考查,而是作为文化作用的一部分进行考查。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知识要点的全面性,防止以偏概全,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9.在黄山召开的2015中法乡村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保护传承皖南徽州古村落文化遗产等进行交流探讨。之所以要保护传承皖南徽州古村落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们是①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③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
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
同的文化财富,②④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③错误,因为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
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考点:文化多样性
【方法技巧】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
因果颠倒的题肢。
方法2优选法(比较法),在诸多题肢都符合题意时,比较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题肢。
方法3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
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10.2016年2月29日,“中美旅游年”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习近平在贺词中说,中美都有灿
烂的文化,希望双方以举办旅游年为契机,扩大人员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可为中美关系发
展培育更为厚实的社会基础。这是因为
A.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文化上的差异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具有反作用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D.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中美相互理解
【答案】D
【解析】“双方以举办旅游年为契机,扩大人员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可为中美关系发展培育更为厚实的社会基础”,是因为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中美相互理解,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选D;A错误,因为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B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选;C
错误,因为优秀的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考点:文化交流
【名师点晴】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
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
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的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
之间相互借鉴,是“取长补短”的过程,因此,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1.老建筑是全人类的文化遗存,是凝固了的城市记忆,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如今这个城市趋同化的社会,突出城市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
老建筑,才能留住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这表明
①文化产品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
②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
③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标志
④城市建筑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老建筑是全人类的文化遗存,是凝固了的城市记忆”体现了文化产品离不开特定的
物质载体,①正确;“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老建筑,才能留住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传
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标志,③正确;②错误,因为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民族节日;④不选,因为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选B。
考点:传统文化的继承
【名师点晴】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12.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互称“先生”。尽管不同年代和
时期,“先生”一词指代的对象不尽相同,但该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尊称。从中我们
可以体会到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③两岸文化之间血脉相连、同根同源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先生一词指代的对象不尽相同,但该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尊称”体现了文
化具有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
面时互称“先生”体现了两岸文化之间血脉相连、同根同源,选A;②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
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④与材料无关。
考点: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征
【特别提醒】高考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上切入,需要特别注意
两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所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3.通过致力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开发,故宫博物院现已自主研制并推出了三款具有教育功用
的手机应用:《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和《皇帝的一天》。通过这些创意十足的APP,用户只需滑动手指、触摸屏幕,就可以近距离、360度领略古老紫禁城的魅力所在。可见
①新媒体技术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②现代科技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新媒体技术提升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④新媒体技术变革着文化传播的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
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用户只需滑动手指、触摸屏幕,就可以近距离、360度领略古老紫禁城的魅力所在”体现了新媒体技术提升了中华
文化的魅力,新媒体技术变革着文化传播的方式,③④正确,选D;①错误,新的技术方
便了文化的传播,但是没有丰富其内涵;②错误,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决定文
化发展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考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重点突破】把握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
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在蓬勃
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
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
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
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1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欧教育交流合作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近年来,欧洲学
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
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这是基
于
①互派留学生是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中华文化的优越性逐步增强
③留学生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互派留学生是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①④正确;②错误,因为文化没有优劣之分;③不选,因为互派留学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不是媒介。
选B。
考点:文化传播的途径
【名师点晴】文化传播的途径
(1)文化传播的途径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常会给出一个具体的情境让考
生分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哪一种文化传播途径。
(2)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通常会以具
体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结合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考生应注意在分析文化交流的意义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推动文化交流。
15.当今世界不稳定、冲突的因素在增多。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合”和“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优秀思想资源,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
的思想,化解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这启示我们
A.文化交流中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纽带
C.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D.要为传统思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答案】D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的思想”,体现了要为传统思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选D;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考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高考警示】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比为情境。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注意将本考点与其他考点相结合构建知识网络。高考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知识的考查会集中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其中需要特别关注两点: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不能错位。
(2)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存在先后顺序、孰轻孰重的问题。
16.为促进信息消费,必须丰富信息消费内容。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
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从文化
生活角度看,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有利于
①实现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②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逐步用新的传媒代替旧传媒
④发挥文化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
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信息消费内容
有利于实现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①②正确;③
错误,因为新的传媒的出现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④错误,文化不起决定作用。
考点:文化传播的媒介
【名师点晴】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消失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是这并不意
味着旧的传媒消失,旧的传媒仍然在当今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17.有人这样评价杨丽萍:执著追求、献身艺术,是她最可贵的精神境界;立足大地、扎根群众,是她艺术生命的源泉活水;尊重艺术、创新创造,是她艺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给
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
①立足实践,关注群众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刻苦钻研,锐意创新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立足大地、扎根群众,是她艺术生命的源泉活水”体现了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实践,
关注群众,①正确;“尊重艺术、创新创造,是她艺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刻苦钻研,锐意创新,③正确;②④与材料无关。选C。
考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名师点晴】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深刻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8.2016年初,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作家和评论家们相聚湖北省黄冈市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参加《芳草》2016大别山采风笔会。此次笔会以“美丽乡愁,锦绣山河”为主题,以中国当代农村的发展变化为题材,交流文学切入社会生活的新路径。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④文化创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以中国当代农村的发展变化为题材,交流文学切入社会生活的新路径”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选A;②④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不选。
考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考情分析】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检验标准。可联系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②考查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注意理解人民群众与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③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作用还包括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9.情景交响乐会《木兰诗篇》,巧妙地将曲音调和交响乐进行了有机融合,吸纳和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戏剧、清唱剧、情景剧等适合情景表演的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曲风格咏叹调”。《木兰诗篇》一经问世便引起西方主流歌剧界的关注。上述做法表明
①文化创新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并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③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形式上积极创新,才能有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巧妙地将曲音调和交响乐进行了有机融合,吸纳和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戏剧、清唱剧、情景剧等适合情景表演的元素”体现了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借鉴,文化创新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①③正确;②错误,因为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说法过于绝对化。选D。
考点:文化交流与融合
【名师点晴】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
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是
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
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
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20.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
重要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
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之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因为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
B.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是新闻工作的根本目的
C.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新闻工作者必须投身于群众的伟大实践中
【答案】C
【解析】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工作导向,是因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选C;A强调了文化创新的作用,不选;B错误,因为新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实践;D不是原因。
考点:文化创造的主体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2)文化创新的要求
文化创新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
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于愧
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1.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
成一家始逼真。”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这两位古人的说法,意在强调
A.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B.创新必须融入时代精神
C.创新以继承为基础
D.展示个性是文艺的目的
【答案】A
【解析】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材料中的说法强调了文化创新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选A;B强调时代精神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不选;C强调了继承的作用,不选;D错误,文艺创作的目的是服务实践。
考点:文化创新的意义
【名师点晴】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2.我国医药学成就显著。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2015年10月,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上述成就
①表明我国中医药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理论研究
④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因为我国的医学技术不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伤寒杂病论》、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本草纲目》等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②④正确;③错误,因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用性,选C。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易混比较】比较——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23.“赢”由五个汉子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凡:平常心态。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从对“赢”字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汉字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B.汉字决定中华文明的书写和传承
C.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D.汉字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答案】A
【解析】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材料中对赢字进行解读,体现了汉字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选A;B错在“决定”;C强调了汉子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不选;D错误,因为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
考点:汉字的作用
【名师点晴】中华文化的特征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择题中,主要是考查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区分与判断;在主观题中,主要是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的特征还包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
(2)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第三课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中西部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24.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这体现了
①文化差异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
②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文化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成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这种“本土文化”现象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③便与促进不同文化在和睦中交流
④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24.C
25.B
【解析】
24.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
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但是自然条件不起决定性作用,①错误;材料中
体现了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②④正确,选C。
25.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材料中“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成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
机勃勃”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便与促进不同文化在和睦中交流,①③正确;②错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等于渗透性;④不选,因为材料强调了文化的融合,不是对其
他民族文化的认同。选B。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名师点晴】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
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
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二、简答题
1.文明出行,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外出旅游,我们时常会看到图片中的不文明
现象,这既扰乱了旅游市场的秩序,也损毁了个人甚至是国家的形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正确看待图片中游客的行为。
【答案】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图
片中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反映了其文化素养亟待提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
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
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同时,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游客
的不文明行为是长期受不良文化影响的结果,提醒我们必须用健康有益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正确看待图片中游客的行为。回答本类试题要注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办三个层次分析。从是什么的角度,材料中游客的行为反映了其文化素养亟待提高;从为
什么的角度,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怎么办的角度,要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其文化素质,必须用健康有益的文化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考点:文化的特征、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
【方法锦囊】
有关“认识类”题目的一般解法
一般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去回答,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判断表态”;
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
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阐述道理”。
怎么做:包括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
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明确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这类题型都要回答这三个方面,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回答三个
方面中的哪几个。
2.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正在乌镇举行。来自互联网领域的20多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负责人及相关政府组织代表一致认为,在互联网时代,
世界各国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运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广泛交流、平等发展、融合发展,坚持“多元、平等、包容”的文化,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继承弘
扬和交流创新。
(1)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多元、平等、包容”的文化。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促进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答案】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
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承认世界文
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绵竹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
要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才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塑造了全新的文化景象,应以此为契机,促进本民族文化的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动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应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推动
不同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交流,把外来文化中合理元素嫁接到本土文化的土壤中,并与传统文
化精华相结合进而丰富本土文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促进各
国文化之间传递、沟通、共享,不断推动文化的互学互鉴,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多元、平等、包容”的文化,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本题的知识指向明确。坚持多元,是因为文
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坚持平等是因为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绵
竹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包容是因为在文化交流中,要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才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如何促进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注意本题的设问范围是互联网时代,所以首先要回答互联网的作用,即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塑造了全新的文化景象,应以此为契机,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大众传媒汇集来
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促进各国文化之间传递、沟通、共享,不断推动文化的互学互鉴,促进
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所以
要推动不同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交流,把外来文化中合理元素嫁接到本土文化的土壤中,并与
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进而丰富本土文化。
考点: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传播、大众传媒的作用、文化创新
【名师点晴】
“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
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
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
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
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
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
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注意:“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
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
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
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
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
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
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
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文化创造提供宝贵资源,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16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会议确定,要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
能力;要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发展;要发展中医养生保
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结合材料,分析政府的上述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
【答案】
强化师承教育,重视教育在文化创造中的独特作用。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
养中医药人才。促进中西医结合,说明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重视科技在推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通过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推动文化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政府的上述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旨在考查学
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
键词,然后用所学知识分析。“要强化师承教育”是因为重视教育在文化创造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促进中西医结合”是因为文化
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发展”是因为重视科技在
推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通过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推动文化创新。
考点:教育的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造的主体、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与经济
的关系
【方法锦囊】
有关“依据”类主观题的解法。
第一步,“定”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还是文化生活,或者全部的教材内容。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答题范围以及设问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市委上述做法,就应当思
考有关党的知识),然后根据确定的知识范围从课本中抽调出所需要的理论观点,如,中国
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以及党的建设等。
第三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就是依据试题的设问,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注意有几层概括几层)。
第四步,组织答案,遵循“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三、探究题
1.数百年来,父母、亲戚和老板会给孩子或下属发“红包”以庆祝新年的到来。但在科技日新
月异的今天,发红包的人们正在放弃用红包做的信封,而选择通过手机转账。2016年2月8日,猴年除夕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80.8亿个,QQ红包42亿个,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派发电子红包渐成新潮流。有人担心,电子红包使年味变淡了,但有人认为,民俗是社会群
体的约定俗成,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
(1)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谈谈你对春节红包变迁的理解。
(2)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请就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春节红包作为中国庆祝新年的方式对人们的生
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历经演变却始终存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这基本特征。电子红包仍然承载着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春节红包变迁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子红包的出现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选择、传递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放生变革的结果。
(2)利用新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靠新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围
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要求考生谈谈对春节红包
变迁的理解。数百年来,父母、亲戚和老板会给孩子或下属发“红包”以庆祝新年的到来,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发红包是传统习俗,春节红包作为中国庆祝新年的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历经演变却始终存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选择通过手机转账”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春节红包变迁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就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考生重
要围绕主题提出建议即可,要注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主题。如利用新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靠新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等。
考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题型总结】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的特点:
①材料较长,阅读量较大。
②材料内涵丰富,信息容量较大。
③设问含蓄,角度灵活。从设问的角度来说,高考论述题分为限制型和扩展型两种类型。限制型的特点是:它限定了作答方式和范围,设问一般是“材料体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或
是已有结论了,不用你去归纳,而是把你的思维集中到这个结论上,重在考查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扩展型的特点是:一般是问“你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说明了什么”。考生需要自己确定答题所用的基础知识和内容,自由发挥程度较大。
④理在书中,题在书外。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来看,由于情景材料论述题的信息量大,难度较高,区分度强,此类题的得分一般不高,近一半以上的考生因信息把握不准,答案组织空洞,得分在平均分以下。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做题方法
1.仔细审题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的解答,审题是第一步,是关键,是前提。
(1)通读材料找“题眼”。应针对此类题的特点,对材料快速阅读,边阅读边理解,边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状态、性质、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找着材料的规定性,即所谓“题眼”,进而把握材料中心。
(2)阅读设问抓关键。命题的意图、要求、指向等都反映在设问中,故这一步尤为关键。学生必须细心审读设问,搞懂蕴涵,抓准关键词,明白题意,把握意向。主要从两点出发:
①找出关键词句,辨明命题意向。这样才能确定角度,界定所涉内容。
②找准限定词句,审透题意细节。
2.规范答题
(1)搜索知识找结合。审过材料和设问后,要找材料与设问的交叉融合点,关键是搜索与材料、设问相关的原理、基础知识及其交叉点,取舍作答。
(2)运用逻辑定答案。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所以必须认真、缜密、精心组织答案。
①列提纲:即设计答案框架,它关系着答案的周全性,知识的统一性。
②用方法:需要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组织答案,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联实际:设计答案时一定要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要达到材料与观点的水乳交融。
正在阅读:
【百强校】2015-2016学年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测三政治试卷(带解析)05-05
药理学常考词汇中英文对照Word版05-03
MATLAB--计算国土面积05-13
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09-16
高中语文工作总结范本八篇04-03
职称申请书03-15
阜阳市粮食购销行业企业名录2018版855家 - 图文11-24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同步练习05-22
中国茶多酚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09-20
江西省省本级社会保障卡使用说明12-13
- 1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理综试卷(含答案)
- 2天一大联考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三)(4月)地理
- 3(全国版)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 图文
- 4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及答案 - 图文
- 5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年高三阶段性测试(四)英语试题
- 62018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五)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 7天一大联考2015 ~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B卷
- 8【百强校】2016届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带解析)
- 92015-2016学年河南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 10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四)生物试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二阶
- 天一
- 河南
- 联考
- 学年
- 百强
- 试卷
- 解析
- 政治
- 段测三
- 2015
- 2016
- 历年考研数学一真题及答案(1987-2013)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15、蜀道难》综合测试试卷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 英语优秀教学案(人教版):必修一 Unit 1 Friendship Period 3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 机关公文常用排比句大全
- 协议书报到证国家干部身份说明
- 2020年父亲节简短祝福句子
-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5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岳麓版
- 中央空调维修保养的主要保养项目
- 9.1美国 同步素材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下册)
- 2014高考3500必备词汇(含新增)(软件背单词可用)
- 【物理】物理初三年级下册第二次模拟考试精选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 含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上期末测试题--语文(含答案) (6)
- 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 异型石墨件项目融资商业计划书(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方案规划+2013年专项申请)及融资对接
-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 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名师教案
- 学校和实验教学中心制订的相关政策措施、规章制度文件
-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考试试题二
-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与适用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