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17 12: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引言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是研究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性质、条件和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一门科学。 (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

1、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进程和规律; 2、社会主义自身建设、发展的条件及规律; 3、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和规律;

4、研究未来共产党主义社会发展原则、方向和大致轮廓。 人大教授高放: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落脚点;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或精髓和实质所在; 3、科学社会主义是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

4、科学社会主义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和纲领 。

三、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及伟大意义 (一)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从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约332年。

(二)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由科学变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标志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三)第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完善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的过程中,这次飞跃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先后出现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改革高潮: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南斯拉夫、中国、苏联、匈牙利、波兰进行改革。

第二次改革高潮: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东欧国家围绕经济管理手段和方法展开的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改革没有突破传统模式,各种矛盾不断加深和激化。

第三次改革的高潮:是20世纪70年代末年80代初,目前尚处在进行之中。

社会主义改革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的严重斗争,苏联和东欧改革出现失误,进而出线了转向,改革不仅失败,而且造成了社会主义空前的大挫折。

中国的改革在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下健康发展。 四、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解决这四个“如何认识”。

总的说来是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判断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和方位,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增强我们自觉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确立我们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信任和信心 。

专题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大体经历了从1516年莫尔发表的《乌托邦》到1948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这约330多年时间,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世纪初——17世纪初约100年; 特点:

披着宗教神学的外衣,明显的笼罩着神秘主义、禁欲主义的

色彩的特点,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表达方式采用乌托邦式的,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来表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猜测,感性色彩浓厚,缺少理性,不成熟,很幼稚,完全是感情上的描述,但他们的理论有价值,不能抹煞,正如恩格斯说:他们的著作曲折地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和火花。 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托马斯·莫尔(1478—1535),1516年他发表了《乌托邦》(《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莫尔首次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

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主要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何公事由集体讨论决定,玩弄阴谋实行暴政者随时给予撤换,直至严厉惩处。 精神上,这个社会提倡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快乐,人们追求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每人每天劳动6小时,然后进行科学艺术体育活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在为自己谋利的时候不损害别人的利益。

在婚姻制度上,乌托邦规定成年男女有选择配偶的权利,实行严格的

一夫一妻制。

对外关系上,乌托邦社会不闭关锁国,要从事对外贸易,热情接待来访者,但要防止外国的不良习俗。这个岛上社会安定,风景秀丽,人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莫尔还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坚决主张彻底

废除私有制,奠定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乌托邦的消极方面:乌托邦最高领导人实行终身制,宗教人士是精神领袖,同时还保存奴隶。 康帕内拉及其《太阳城》

康帕内拉首先对意大利社会的现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贫富对立是现存国家制度的主要特点,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除一切社会祸害。

康帕内拉比莫尔思想更先进。

(1)太阳城以生产小组为生产分配单位,由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人领导,完全突破了血缘关系,这是一个进步; (2)太阳城重视运用新的科技发展生产力,生产上巧妙运用各种机械,各种秘密方法使农作物丰收,用良好的方法繁殖饲养牲畜,发明航空术,星际空间望远镜,海船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机械行驶,太阳城人劳动的时间比乌托邦减少1/3,每日劳动4小时后即从事各种科学文化和体育活动,太阳城主要领导人应有渊博的知识,必须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物理学家,以适应未来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的要求。 (3)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太阳城重视直观教学,在各城区内外墙上画上各种图形、图表、设置各种实物标本,对儿童进行自然科学、生产工艺和历史知识的教育,注重智育、体育、生产劳动教育,主张把生产劳体脑劳动相结合,儿童从7岁就开始学习科学知识,兼学一门生产技术。

(4)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光荣的思想,反对剥削寄生现象,主张人人劳动,天才地预见到未来社会劳动的性质和劳动态度的变化,认为任何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精通手艺、固然受到格外的尊重,但服务性的工作也不是不体面的,一切为社会服务的劳动都是光荣的思想,这是康帕内拉对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贡献。 (5)十分强调人口优生。 太阳城的消极方面:

最高领导人不是人民选举产生,是终身任职,权利极大,宗教色彩浓厚,是政教合一的国家,甚至实行公妻制,作为对不孕妇女的处置。 评价: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系统地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阶段:平均共产主义阶段:17世纪中叶---18世纪末,约150年左右; 特点:已开始摆脱理性的、感情的、虚构的幻想,开始从理论的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更多地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表达,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终于发展成“直接的共产主义的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英-----温斯坦来,《正义新法》、《自由法》,提出了全面改造英国现实社会的方案,呼吁建立一个真正的自由共和国,废除私有制和社会一切不公平现象.

法---梅叶(1664—1729),著有《遗书》

法---马布利(1709----1785)其思想主要集中在《马布利全集》中。其中影响较大的社会主义著作有《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758年)、《向哲学家经济学家提出的对政治社会天然固有的秩序的疑问》(1768年)、《论法制与法律的原则》(1776年)

法---摩莱里(1720—1780)他的代表著作是《巴齐里阿达》和《自然

法典》 ; 主要思想:

1、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初步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的观点,驳斥了资产阶级学者把私有制说成是自古已有的永恒存在的谬论 ;

马布利关于阶级的理论和国内正义战争的思想,是重要的理论贡献。 2、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

3、提倡禁欲、节制的生活,主张绝对平均的社会生活。 巴贝夫

在《平民宣言》、《在高等法院的终审辩护词》和书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1、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提出了人民革命和专政的卓越思想 ; 2、制定了逐步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的过渡措施和建立国民公社的方案; 评价:

取得了富有成果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但只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没有找到改造旧世界的现实道路,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第三阶段: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19世纪40年代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法---克劳德·昂利·圣西门

(1760----1825) 法----沙利·傅立叶(1772---1837),英---罗伯特·欧文(1771--1856),代表作有《致拉纳克郡关于消除社会贫困计划的报告》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主要学说归纳起来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及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般的设计、猜测、描述;

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分三方面来讲:政治、经济、和文化,是比较全面的。

1

1、政治上:

(1)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不合理的制度,是新的压迫制度; (2) 都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 (3)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三权分立制度的美化; 2、经济上:

(1)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 (2)揭露了资本主义商业的欺诈行为;

(3)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4)欧文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3、思想、文化、道德:

(1)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冷酷的利己主义 ; (2)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

(3)抨击了资本主义婚姻制度的极不合理性。 1.圣西门——“实业制度” 特点:

(1)人人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没有任何特权;人民领袖由选举产生,实行集体领导,而且没有特殊的报酬。

(2)十分重视生产,人人都劳动,整个社会有计划地生产,知识分子和知识在未来社会中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思想,克服了平均主义;

(3)一切活动都为人民的幸福服务,满足人们的需要,并第一次提出国家将逐步消亡;

2.傅立叶——“和谐制度” 特点:

(1)人人都劳动,劳动是自由的、多样化的,愉快的,是个人天生的爱好,而不是社会分工的奴隶,劳动是人们的爱好和享受,人人有劳动的权利;分配上实行按比例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2)已没有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是城乡结合、工农结合;

(3)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妇女的解放程度是社会是否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婚姻制度;提出妇女要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总之公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绿化良好,空气清新,既有现代化生产和生活设施又有农村的自然风光,形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3.欧文设——“劳动公社制度”或“联合劳动制度”

欧文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他理想社会的基础,而公社(或称新村、协作社、联合家庭)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层组织,它是由一个2000——3000人组成的生产和消费单位,财产共有使人们可能在生产中联合起来,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迅猛发展,使人们在每天不到4小时的有益和愉快的劳动条件下,拥有丰富而优良的产品。

这个社会是一个工农商学相结合的组织,公社成员既从事工业生产又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工农的结合,也就消除了城乡的对立。 特点:

(1)生产资料公有制,认为公有制是理想社会平等、正义、自由、公正的经济基础;

(2)在劳动公社制度下,人人联合劳动,联合消费,权利平等;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的需要,反对穷过渡,摆脱了禁欲主义的束缚;

(4)消费品的分配是实行按劳分配,这个社会有极大的丰富的产品,社会成员到社会的总仓库去领取他所需要的物品。

(5)私有观念不复存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绝对不需要领取超过他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

(6)男女平等实现了平等,男女的结合不再会有人为的障碍,旧社会的不平等婚姻和与之相连的一切罪恶现象都将绝迹,那时人们除了纯洁的爱情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东作为结合的动机,因此两性结合普遍成为白首之盟。 在实践上:

(1)欧文播下了合作社的种子;

(2)进行了组织共产主义公社的试验,指明了劳动者集体经营大规模

生产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 历史功绩:

1、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几乎一切弊病,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私有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非常天才的,启发了当时工人的觉悟,有利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成熟与成长,他们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达到的高度,对后来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2、对未来进行了设计、猜测、描述,尽管不完全相同,但都包含了有价值的科学成分,甚至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因素,如废除私有制、劳动光荣、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国家消亡等,妇女解放、大力发展科学艺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确实反映了无产阶级争取彻底解放的愿望和要求;

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来源,科学社会主义正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有价值的科学成分,才得以诞生,没有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局限性:

原因:世界观是历史唯心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不够尖锐:

1、空想学家不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因而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就注定要陷入空想;

2、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 ;

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埋葬资本主

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是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必然产物,是近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产物,但还必须具备主观和客观的条件才能产生; (一)客观条件----至少有四点:

1.物资基础----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生产的高度发展 2、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发展及其运动的蓬勃发展; (1)1831、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 (2)1836---1848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 (3)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起义标志着西欧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最后都失败了,说明了工人阶级斗争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迫切需要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羁绊,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政治条件。

3.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新发现和新成就 (1)细胞学说;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 (3)达尔文的进化论;

这三大发现,证明了自然界物质性和辩证性,致命地打击了宗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4、哲学、社会科学的条件 (1)德国-----古典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乔治·威廉·弗里德希利·黑格尔(1770—1831)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形式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类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思维第二。正确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给抛弃了,他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配第创立、亚当·斯密加以发展、完成者是大卫·李嘉图论证了劳动价值论,提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为研究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

(3)英法-----三大思想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

5.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列尔城。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1820年11月28日生于德国莱茵

省巴门市 。

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从此结下了终身友谊,开始了他们共同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生涯。

1844年9月联合发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这是因为:A.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B.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

C、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

D.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指出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肩负着伟大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二块理论基石。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缺陷,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意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使社会主义运动变成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

3、把工人运动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使无产阶级运动摆脱了零星的、自发的、改善生存和经济条件的斗争上升为政治斗争,使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很快变成了现实,促进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科社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宣言的结构分三部分: 1、序言,共七篇 ;

前两篇是1872、1882年马恩合写的,恩格斯写后五篇,写于1883、1888、1890、1892年,其中1883年德文版的序言最重要;

2、正文,共四章,系统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3、提出了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 (二)《宣言》阐明的主要观点

1、阐明了贯穿《宣言》始终的基本思想:

1883年德文序言中讲的贯穿宣言始终的基本思想是:

(1)每一个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有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和历史的基础;

2

(2)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3)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他压迫他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2、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了整个人类从古代社会直到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把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考察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基本范畴,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两者同时不可避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分析了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都贯穿为阶级斗争的历史,指出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4、总结了人类历史上阶级斗争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经验,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

5、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从理论上规定了共产党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

6、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7、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进程。

8、提出了无产阶级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马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即“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台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

3、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4、无产阶级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5、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6、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7、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8、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即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都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

9、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有计划的组织生产,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要逐步走向消亡,商品、货币、市场均不存在,但还有旧社会的各种痕迹,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10、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空前提高,实行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实行按需分配、消灭三大差别,社会成员全面发展;

11、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成员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的由来,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预测了社会主义的未来。 对马克思主义应抱的态度:

(1)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原则的,要在实践中坚持,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各国实践中与具体情况相结合。

(2)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个别原理观点的,应在实践中加以修正,矫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3)被实践发展突破了,当时是正确的,但随时间的推移和发展,有些观点和原则已经过时,陈旧,我们应当不拘泥于这些观点,应提出新的观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观点有待今后的实践来证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在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属于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空白点,要在实践中检验或补充。

五、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 (一)阶级性 (二)飞跃性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生了质的飞跃,是因为它建立在两块理论基石上,即唯物论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既有科学的世界观,又有科学的理论,使空想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

1、两者的世界观不同,空想社会主义是唯心主义史观,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主义史观,这是根本区别;

2、两者对改造资本主义的途径、手段、道路不同,一个寄希望于和平改造,一个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这是重要区别所在;

3、两者依靠的社会力量不同,空想社会主义依靠有产者、统治者、自己的天才头脑,科学社会主义依靠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4、两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态度不同 。 (三)实践性

(四)开放性、与时俱进性

? (1)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2)科学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3)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 (4)科学社会主义是阶级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开放性:

(1)从产生来讲是开放的,它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还要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2)从基础来看是开放的,所遵循的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必须与实际想结合,实践是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随时间推移,条件的变化,地点的不同而丰富与发展;

(3)从作用来看,也必须是开放的,科学社会主义要引导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必须根据各国情况、时代、所处的发展阶段、世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4)科学社会主义要保持生命力,也必须是开放的。

专题2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的丰硕成果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政治成果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组织成果

二、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取得胜利 (一)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1.理论依据

{1}这是由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规律决定的,这是首先胜利论的立论基础;

{2}不平衡规律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实力与占有之间的尖锐矛盾; {3}只有通过武力解决实力与占用之间的矛盾;

{4}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帝国主义必然相互削弱,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可能出现某些薄弱环节,如果处于薄弱环节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具备了爆发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就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 {5}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

A:统治阶级无法继续统治下去;政权已经摇摇欲坠,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危机。

B:被统治阶级的苦难加剧,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除革命外别无其它出路;有了革命群众、阶级、阶层。

C:革命群众的革命热情已表现出革命的行动。如罢工、示威游行等。

主观条件:

A: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 B:必须有一个巩固的工农联盟,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其他革命阶级、阶层,这样就有了一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革命群众。

(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爆发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输出,进行国际剥削,把国内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战争使这些国家受害最深,是其国内矛盾加剧,革命易于发生。

表现在:

(1)俄国,在革命前在沙皇的统治下,社会政治经济、阶级、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战争更加剧了这些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焦点。

(2)中国,三座大山的压迫,加上军阀连年内战,革命像干柴一样布满了全国,只要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

2、为什么发达国家至今没有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颇具迷惑的民主制度,居民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完善;

(2)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3)发达国家缺少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为什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没有爆发革命?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矛盾还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大多数是种族、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有的是如何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是其重要任务。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充分,还不可能导致社会主义革命。 注意:

当然发生这种跳跃式的前进有其内在的规律,有一个显著特点和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即发生这种跳跃式的前进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形态的变化是与所处的时代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这说明,历史发展顺序和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否定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没有越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道路;

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社会主义建设率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展开 (一)俄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领导的探索(1917---1924) 分为两阶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阶段(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没有马上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在1918春---1920年底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抗击14个资本主义国家对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干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核心内容是:

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苏维埃政权发布命令,规定农民每年收获粮食后,除了留下最低限度的口粮、饲料粮、来年简单再生产的种子粮之外,余粮全部无条件卖给苏维埃政府,禁止私人买卖粮食,保证军队和城市居民的供应,实行消费品定额分配,实际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苏维埃政府只给农民一种纸币;号召居民把货币存入银行,实行消费品定额分配,实际取消了商品和货币流通。

3

执行强制劳动,主要针对推翻的资产阶级,实行义务劳动,如星期六义务劳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食;

实行严格的劳动纪律,惩罚消极怠工,实际上是军事管制,还加强铁路运输,以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 原因:

一切为了战争,企图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导致政权危机,集中表现在1921年3月发生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事件上。

1921年3月俄共第10次党代会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阶段 主要内容:

{1} 核心是实行粮食税政策----规定农民在每年收获粮食后,按一定税率在完成农业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自己所有; {2} 实行自由贸易,开放市场; {3} 允许私人开办小型工业企业 {4} 允许私人开办小型商业企业 {5}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具体形式:租让制、租借制,还有代购、代销等。 (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理论

背景:围绕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争论 (1)托洛茨基为首的党内反对派攻击新经济政策。

其主要的观点是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的政策。

(2)国内外反动派的非难。

(3)在人民内部矛盾,在布尔什维克党中有许多人想不通。 (4)一些右倾思想的人主张应当进一步放宽放松对资本主义的政策。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 (1)新经济政策姓“社”不姓“资”;

(2)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迂回过程 ;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4)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

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 (5)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6)提出了计划加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

(7)在经济体制上,落后国家应当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存在; (8)落后国家必须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的资本、技术和先进经验;

A.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基础上,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平共处。 B.要与资本主义搞对外贸易。 C.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D.提出向外国学习组织托拉斯这种先进的管理经验的任务。 E.应该而且能够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9)反对平均主义,重视物质利益,以便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

积极性£?

(10)加强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①为适应党的中心任务和搞好经济建设的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必须相应改变,必须充分发挥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克服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弊病。

②防止官僚主义,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③主张建立健全法制,用法律制裁贪污盗窃、违法乱纪分子。 ④必须发扬党内民主、加强集体领导和党内监督,坚决反对个人崇拜。

⑤从严治党,纯洁党的队伍,提高党员质量,以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11)开展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12)主张各民族平等,强调反对大俄罗斯主义; 启示:

(1)必须重返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阶段性和艰巨性,不能急于过渡,超越阶段,盲目求纯;

(2)实行公有制主体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

(5)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的原则,宏观要控制,微观要搞活;

(6) 要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要加大力度实行对外开放; (7)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8)改革国家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9)加强党的建设。

(10)建设社会主义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斯大林领导的探索

(1)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必要的,但却是暂时的。

{2}坚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思想,但在理论上认为公有制只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实践上片面追求公有制形式的单一化。

{3}把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的思想,片面理解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4}教条照搬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描述,否认社会主义商 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主张采用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

{5}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现工业化,但主张长期优先不变地高速发展重工业。 (6)实现农业集体化是必要的,但主张全盘集体化,实践中过急过快,

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实践 斯大林阶级斗争理论的主要错误是:

A.把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的根源仅仅归结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包围,忽视了产生阶级斗争的国内根源。B.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提出了 “阶级斗争愈来愈尖锐”的理论。

C.处理阶级斗争的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

(2)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但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党政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当包办一切,造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必然造成党政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官僚主义滋生泛滥。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认为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

(2)造就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提出“向科学进军”、“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

(3)普遍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技术水平是保证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完成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上,一方面组织民族语言专家为几十个民族创造文字,另一方面,坚决贯彻列宁时期提出的“扫除文盲”的指示,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教育经费。

政治上,帮助少数民族进行苏维埃政权建设,培养了大批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干部,并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性任务。 民族问题理论与实践上的错误:

(1)违背了列宁反复强调的要根据各民族的特殊情况灵活地运用一般政策的教导。

(2)在少数民族地区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3)实行中央高度集中集权的体制,使各加盟共和国逐渐失去其自身发展的活力。

(4)是强调统一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采取“平调”政策,企

图用行政手段“拉平”各民族共和国之间的差距,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大俄罗斯主义的滋长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左”倾错误。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对外政策方面的理论及实践 大国、大党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严重;

提出“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爆发”和“世界两个平行市场”的错误理论,导致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及评价 1、苏联模式的内涵

[1] 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但长期不变;

[2]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 [3] 过份集中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 2、苏联模式的形成的原因

第一,在实践上缺乏经验。 第二,封建主义影响深远。 第三,国际

环境险恶。 第四,斯大林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3、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严重弊端 特征:高度集中、高度集权 4、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基本否定但不全盘否定。

模式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通过这种模式,苏联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

国际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下,在帝国主义战争威胁之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在人类历史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通过这种模式,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化,完成了经

济结构的调整,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为先进的工业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越性。

通过这种模式,苏联迅速地建立起强大的国防体系,为后来的反法

西斯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促进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通过这种模式,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社

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与影响

[1] 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

[3]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

力。

[4]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管理体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

4

[1][2][3][4]法制建设。 在1983年7月宣布解除军管,恢复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释放工会[5] 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反映在对外关系中搞大党大国主义,领导人员。

阻碍了其他国家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1986年6月举行波党10大,通过加快深化改革的决定,错误地宣布设道路,也导致斯大林的后继者走上与美国争霸的道路,事第一阶段改革任务已经完成,进入第二阶段,其任务是取消物价实证明,这是一条注定要失败的道路。 补贴,使价格一步到位,实现财政预算平衡。

政府决定从1988年1月起将消费品和劳务价格平均提高40%,基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成就与当前面临的新挑战

食上涨幅度11%,决定把计划交与全民公决,遭到抵制和反对。 五、社会主义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意义

1988年2月1日,又公布了大幅度提高物价,引起人民不满和抗议,(一) 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

被取缔的团结工会乘机煽动工潮。 (二) 开辟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

1988年4--5月、8---9月再次掀起自1982年以来的最大罢工高潮,对比,对人类进步、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显示了强

局势进一步恶化。 大的生命力;

存在的问题: (三) 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种理论形态----苏联模式社会

1、改革缺乏理论指导,决心不大,遇到问题就中指或夭折; 主义理论,尽管有各种弊端,但主流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2、政策上多次发生失误,不择时机搞物价改革; 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3、四次改革都是经济改革,没有与政治改革同步,不重视民主与(四) 实践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是正确的,社会主义代替资

法制的建设。 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具有优越性。

4、忽视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作用被削弱。 专题3 当代社会主义改革概况

三、前苏联的改革概况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

(一)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1953、9---1964、10) (一)社会主义改革问题的提出

小改小革,未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进行了内外政策的调整; (二)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1、领导制度、党内生活方面: 毛泽东在建国后,总结中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在1957年2月发

第一,反对个人集权、个人崇拜; 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著作,揭示了社会主

第二,实行集体领导,克服独独断专行; 义改革的必然性: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三,按生产原则,在州一级建立农业党、工业党 £?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概况

第四,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改革干部终身制度,实行任(一)三起三落的改革形势

期制、轮换制; 第一次起落:50年代初南斯拉夫在苏南冲突的背景下率先发端,苏联

2、经济体制方面: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也开始了改革,民主德国、波、匈、保、捷等开

工业管理方面: 始改革,苏共20大前进入高潮,之后低落;由于苏共20大后引起的国

(1)精简机构,权利下放,改按部门垂直管理为 按地区块块管理; 际共运思想混乱,主要是如何评价斯大林,引发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

(2)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扩大农的争论,影响到各国的改革。

场自主权,撤销拖拉机站。 第二次起落:60年代初开始苏东国家相继开始改革,以捷克斯洛伐克

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失误:首先是在顺利的条件下,头脑发热,急为代表,但不久即被苏联克林姆林宫的寒流所摧毁;

躁冒进,不切实际提出过高指标,助长了浮夸风,酿成一些灾难性后果 ;第三次起落:70年代末80年代初掀起,直到80年代中期进入高潮,80年

第二就是政策缺乏必要的稳定性,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代末改革步入困境,一些国家有走偏社会主义方向的苗头。

3、意识形态方面: 这场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赫鲁晓夫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1、广泛性;2、全面性;3、深刻性;4、自主性。

渡——“三和两全”) (二)南斯拉夫----走社会主义自治道路

4、对外关系方面:

原因:

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冒进,无原则;

1、1948年6月,南因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内政策,反对苏联共产党以

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和总路线;

老大哥的身份发号施令,苏南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导致被开除出情报

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方面,表现了大国、大党主义;

局;

评价:

2、南有自治的历史基础

1、未击中要害,缺乏理论指导、周密安排 ;

3、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工人解放、国家消亡、自由生产

2、战略策略上不成功,措施摇摆不定,反复无常;

者联合体的思想付诸实践。

3、某些改革损害了当权者或当事人的利益,招致不满;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分三阶段:

4、个人素质作风上,粗暴急躁,容易冲动,缺乏理论修养,个人集权,

1、工人自治阶段(1950---1964)在工矿企业中建立工人委员会或工

信口开河,瞎指挥,脱离实际,矫枉过正。

厂管理委员会;

(二)勃烈日涅夫时期的改革(1964---1982、10)

2、社会自治阶段(1964---1971)除在企业中扩大自主权外,在社会

勃烈日涅夫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实行自治制度,民主管理;

1、1964---70年代前期-----新经济体制,进行了比较认真的经济改革,3、1971年后,自治发展到联合劳动及产生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阶段。

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政治体制上:

2、70年代中----80年代初,保守倾向抬头,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国际首先,引导广大劳动者日益广泛地直接地行使权利和管理社会事务;

上争夺霸权,气势逼人;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自治联邦制。主要加强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实行

1、经济上: 分权化。

(1)恢复部门领导,同时兼顾地方块块管理。 三是实行代表团议会制。

(2)扩大企业自主权。 弊端:高度分权

(3)提倡物质刺激。 (三)匈牙利的改革:指导性计划经济模式

2、政治体制上:

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建立计划与市场的有机联系,发挥国家、集体、

一是恢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个人的积极性。

(1) 取消工业党、农业党,实行统一领导;

主要缺点:

(2) 取消轮换制,但又导致干部队伍老化和实际上的终身制。

1、财政赤字过大,外债负担过重;

(3) 把中央主席团改称中央政治局,设苏共中央总书记代替苏共中央第一

2、物价改革长期过快,通胀率过高;没做到高增长低通货。

书记;

3、基本战线投资过长,靠外延扩大生产,产品积压太多;产品适

(4)强调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和作用,把党的核心地位写进新宪法第6条中;

销不对路,库存太多;

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确定苏共的领导地位,这在苏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4、 经济自主性差,易受世界市场波动影响;

(5)强调集体领导,规定第一书记与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不得兼任;

5、政治上民主化有些过头,形成激进派,后来右翼势力埋葬了匈

二是加强苏维埃制度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牙利;

(1)扩大苏维埃权限;

(四)波兰在动荡中改革

(2)通过宪法,规定最高苏维埃是最高权力机关,由它接受新共和国加入苏

共有四次改革:

联,批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

1、1957---1959年,由哥穆尔卡领导,因保守势力和苏联的干涉

(3)健全苏维埃选举制度

而夭折;

(4)提高工会、共青团、妇联、公众自治组织等团体社会地位。

2、1960---1970年,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农业,没有

3.意识形态上

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弊端。

抛弃了“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和计划。1967、11提出“已建成发

3、1972---1975年实行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方针,但缺乏精心组织

达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但仍认定苏联处

领导,遇到困难就终止;

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

从1980年7月起提高肉类价格,引发空前动乱,1980——1983年达

4、对外关系------大倒退

到了高潮。出现了团结工会组织(厂际罢工委员会)瓦文萨任主

总的情况是从缓和走向争霸。

席;

1965--1975--缓和战略

1981年12月23日,波兰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团结工会为非法,

1975--1982--争夺霸权

实行军事管制。

还提出“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 、“国际分工论” ;

4、1982年1月开始的第四次改革。

(三)安德罗波夫(1982、11---1984、2)

这次情况比较良好,财政状况开始好转,社会状况趋于稳定,但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hvf.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科社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