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交通应急发展现状

更新时间:2023-12-08 19: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国内外交通应急研究现状与主要做法 1.1国外交通应急研究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包括政府应急管理和交通系统应急管理, 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和应急机制,这些经验对我国城市交通应急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各国普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从而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首先是从应对灾害 开始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开始重视对灾害的研究,在1960年成立了灾害研究班,从1964年起,该组织每年召开一次灾害应急研讨会。1963年美国也成立了美国灾害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灾害对社会影响。加拿大子2003年成立公共安全和应急部(Public Safety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Canada),负责加拿大所有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协调工作,并制定联邦层面上的相关计划和政策。

同时,国外对交通系统应急管理也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在美国洛杉矶1994年发生地震后,虽然高速公路等城市交通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事先规划制定了相对完善的交通应急预案,灾害救援中由交通管理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在应急管理中采用了许多新的措施和手段,使得城市交通系统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所以Steven Deban等对此进行了总结,

从交通系统运行与管理的角度研究突发事件城市交通系统的管理问题。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立题以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为例,从城市交通系统性能出发,全面研究了重大突发事件对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的长期影响。瑞典的K.Berdica等对自然灾变下公路网的脆弱性及风险评 估进行了研究,为基于灾变风险的城市交

通系统规划研究打下基础。日本的饭田恭敬等对网络的可靠性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在应急疏散管理方面,美国“911”事件发生以来,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对突发事件 预防和城市交通应急疏散管理系统的研究,对于突发事件下城市交通紧急疏散的研究主要从数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Thomas提出了一个基于车道的网络流模型,用于选择在复杂路网中进行紧急疏散的最优路径。模型认为交叉口车流交织和冲突是导致疏散拥堵的主要原因。模型主要目标是使疏散车辆通过距其最近的路线出口撤离疏散区域,同时通过控制或改变交叉口车道的通行状态,减少疏散车辆在交叉口的交织点和冲突点,从而减少紧急疏散情况下的交叉口延误。

Dunn和Newtont在Ford Fulkersont对路网通行能力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选择疏散路径的最大流方法,目的是在路网通行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将绝大多数的撤离者从危险区域疏散到安全区域。

Yamada运用最小成本流问题方法对区域行人撤退至避难所进行交通分配,给出了最短路撤退规划(the shortest evacuation plan,SEP)的定义,即全部撤离至所有避难所的行程总和的最小化。这种方法适用于在最短路行程距离的假定下,网络中每个车辆均行驶至距其最近的撤退区域出口撤离。但是,在复杂路网中分配车辆到离其最近的撤退出口容易引起严重的交织和拥堵。同时,车辆的最小撤退规划在实践中也很难实现,因为撤退管理者必须将有关最近出口和最短路的信息传达给所有的司机,除非借助于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帮助,且所有的被撤离者都自愿服从这种撤退方案。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等特点,因此很难收集到大量的真实数据

来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一些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也用于疏散管理方面。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研究并开发了紧急疏散模拟系统(oak ridge evacuation modeling system,OREMS),能够对突发事件下的疏散方案、疏散路径、疏散时间等进行仿真和分析。

Sinuany.Stem,Z.运用基于行为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在放射性危险事件紧急撤退的情况下,对行人、车辆保有量、交叉口行程时间和路径选择变化对路网疏散时间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行人与道路交通的相互作用对路网疏散时间的影响较大。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很重视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出台了许多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国内的应急管理。日本早在1961年就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 从而使日本从单项灾害防灾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将预防、应急、恢复重建的每个过程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综合起来进行策划和实施。英国政府也在2004年出台了最新的《国内紧急状态法》,构建了以该法案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旨在整合已有的各专门性法律,为英联邦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最为典型和完善的是美国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其中作为基本法的《联邦应急计划》,最早发布于1992年,并于1994年4月重新修订,实质是对斯坦福减灾和紧急救助法案的具执行,旨在为协调各州政府、地方政府应对超出其有效处理能力的重大灾难和突发事件,以实现有效保护生命、保护公共健康、安全和财产以及社区的重建等目标。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许多国家都注重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更高的视点,从规划、建设与管理更长的视角,技术、政策、体制更严密系

统的视野去深入研究解决突发事件城市交通应急管理问题。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1990年我国开始了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 局、水利部、原地矿部、农业部、原林业部的专家,为研究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点和规律,提出我国宏观减灾对策,对严重危害我国的地震、气象、海洋、洪涝、地质、农业及森林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规律、对策进行了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

从我国的实践层面来讲,各大城市已经相继建立了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较有代表性的有:深圳紧急事务管理体系、广州110社会联动系统、上海城市综合减灾体系、乌鲁木齐“110”和“120”社会联动、武汉城市应急管理联动、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理论层面上,严新平等在提出非常态事件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常态事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通过构建城市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并分析其功能流程,指出了建立城市交通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然后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分别探讨了在非常态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采用何种策略科学地应对。

胡晓健等提出了一种城市交通意外事件影响范围确定方法,该方法在事发地点 周边寻找交通分流区域,通过OD矩阵反推、交通流的重新分配和滚动优化,估算实 施的交通疏导措施后,该区域内交通流总出行时间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作为确定交通 意外事件造成的交通影响范围的评判标准,实时寻找合理的交通意

外事件影响范围。

在应急疏散管理方面,温丽敏系统探讨了有毒物质泄漏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组织技术问题。提出了引入非数值并行遗传算法建立人员疏散路径选择模型及徒步疏散和车辆疏散两种疏散方式选择模型。通过引入路径当量系数和毒物危害惩罚系数,疏散路径的选择转化为求解理想模式下静态最短路的数学规划问题。对在紧急状态下路段及交叉口的交通特性、紧急交通控制、拥挤延误以及行人和驾驶员的非常态行为特征及相互影响均没有考虑,与实际情况下的交通疏散特性有一定的差距。

刘丽霞等运用最短路和相异路算法,通过对道路网络基本信息的修正和对相异度计算的改进,将产生的最优路径和相异路径应用于应急疏散的路径选择之中,并应用实例对算法进行了验证。

香港大学的卢兆明等提出了基于时变动态流的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最短疏散时间为目标函数,同时对疏散路径、疏散时间和疏散目的地进行优化。 在与应急管理配套支持的法律法规方面,2006年1月国家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11月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它的施行标志着中国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己确立,为有效实施应急管理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2005年我国原国家交通部先后颁布实施了《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作为国家级部门预案和公路交通领域的总体预案,为指导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编制相关预案和开展应急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2009年,交通运输部从应急预案的定位、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机构组成和职责、应急运行机制、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应急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hu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