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住房保障制度注重精细化

更新时间:2023-12-05 05: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俄罗斯住房保障制度注重精细化

俄罗斯在制定住房保障制度时加强对青年家庭等特殊群体的住房保障。同时,各地在总体框架下根据地区特点制定实施细则。得益于一系列住房保障优惠措施,俄罗斯人口结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小标题)高房价之痛

苏联时期,多数民众居住于公有住房并交纳少量租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住房无偿私有化。目前俄城市住房私有率约70%,农村住房私有率超过80%。虽说俄罗斯住房私有程度不低,但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民众有强烈的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与此同时,房价不断攀升,目前房屋均价与居民平均收入比已超过20倍。 在一家媒体机构工作的薇拉说,自己的爷爷奶奶拥有分的公房,虽然面积不大,但毕竟是自己的,“如果我想完全靠自己买房子,需要每个月挣30万卢布(约合9400美元),连续挣上5年。” 为帮助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房改和保障措施:例如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租房补贴,对于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购房和建房补贴。

俄罗斯贫富差距比较严重,低收入者占比较大,而住房保障资金又很有限,因此俄将矛盾突出的城市作为保障主要对象,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家庭、残疾军人和从事特殊工作的公务员给予补助。从保障措施看,主要有货币补贴、利率优惠和发放住房券等。另外,对于复转军人和北极等地区移民等,以优惠券的方式发放补贴。

(小标题)青年家庭为重点

对俄罗斯青年群体来说,高房价尤其难以承受。俄罗斯推出“青年家庭住房保障计划”为青年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并根据家庭子女数计算补助金额。此举促使青年家庭生育更多孩子,同时更宽敞的住房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俄联邦政府将“青年家庭”定义为:夫妻双方至少有1人年龄小于35岁以及家长不超过35岁的单亲家庭。想要参与该计划的青年家庭需有足够收入来源以保障偿还贷款,并需到地方主管机构登记排队。

“青年家庭住房保障计划”为青年家庭提供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或者自建住房费用等。补助金额根据住房面积、家庭成员人数以及市政机构确定的每平方米住房标准价格等确定。补助方式包括货币补贴和优惠利率贷款等。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参与程度较高。对于没有孩子的家庭,政府补助不低于住房均价的35%,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近45%,家庭出资20%。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政府补助不低于住房均价的40%。在小孩出生时,青年家庭可另外获得不少于5%的附加补助。政府补助通过银行转账抵扣家庭购买或建设住房的费用以及住房债务,该项补助不得用于其他领域。

总体来看,该计划通过缓解青年家庭住房矛盾辅助减缓了人口结构压力。据统计,近5年来俄婴儿死亡率下降近4个千分点。 (小标题)因地制宜促保障

在“青年家庭住房保障计划”总体框架下,各地区可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实施细则。例如,莫斯科市要求夫妻双方需长时间在莫斯科居住,婚龄不得超过3年(有小孩家庭不受此项限制)。青年家庭分组签订补助款项不同的合同。第一组为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公务员青年家庭,第二组为住房面积未达到社会人均18平方米标准的家庭,第三组为人均住房面积达标但希望改善住房条件的家庭。

这一细则已在莫斯科实施完两轮,住房面积和预算资金呈逐年增加态势。在2006年至2008年的第二轮中,有1万多户青年家庭获得住房。第三轮于2009年开始实施,今年预计将建成34万平方米住房。

较为富裕的伏尔加沿岸区的基洛夫州从去年开始对该州35岁以下没有私有住房的青年家庭和青年专家,按优惠利率提供用于支付购房首付的专用贷款。贷款金额不超过20万卢布(约合6300美元),年限不超过7年。在有担保人(年龄不超过65岁)的情况下为免息贷款,无担保人利率为2%。

相对偏僻的滨海边疆区从2003年开始由地方预算资金为青年家庭提供约占住房均价40%的免息贷款。迄今为止,地方预算已投入超过10亿卢布(约合3125万美元),逾1330户青年家庭获得新住房,485户青年家庭获得二手房和农村住 ”

内蒙古牧民的“生态账”

巴拉吉尼玛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镇阿拉塔图嘎查牧民,今年49岁。家有4口人,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当了老师,23岁的儿子开农用车跑运输,他与妻子在家饲养牛羊。 “同样的草场,不一样的效益。”谈到禁牧前后的境况,巴拉吉尼玛算起细账――自家3150亩草场,原先养着400多只羊、50多头牛。“牲畜多了,草就长不好;草不好,牛羊就没有膘、卖不上好价钱。”前些年一只羔羊才卖200多元,每年卖150只左右,收入3万多元。

“收入少,人们就使劲扩大养殖数量;畜群减不了,草场生态难以好转。”巴拉吉尼玛说,如今国家政策让牧民摆脱了草畜矛盾恶性循环的羁绊。2010年开始,国家为牧民发放生态奖补金,倡导人们进行阶段性禁牧,每亩草场补贴5元,他家迅速将牲畜减为100只羊、20头牛,建了标准化牛棚、羊圈饲养牲畜。“牛羊少了,草就疯长。”他说,“以前八九个月大的羊羔不到20斤,现在能长到30多斤。”今年7月份他卖100只羔羊时,每只均价在700元以上,收入7万多元,是过去的两倍。

更让巴拉吉尼玛欣喜的是,今年,他家的禁牧草场打了4万多公斤饲草,已储备好了牛羊过冬草料。他指着门前小山一样的草堆乐呵呵地说,以前放牧的时候,牧草只有几寸高,根本不能割;现在一尺多高,用打草机进去割,省了2万多元的买草费用,加上3000多亩草场的1.5万元禁牧奖补金,今年,家里的牧业收入能达10万

元。

巴拉吉尼玛认为,牧民普遍养羊少了,肉的品质提高了,价格自然就上来了。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迹象,最终受益的是整个草原生态。 记者了解到,巴拉吉尼玛家的情况,是内蒙古新一轮禁牧政策实施的一个缩影--为期5年的阶段性禁牧政策推行以来,人们纷纷卖牛卖羊,减少牲畜,实现草畜平衡。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眼下,内蒙古大草原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一捆捆打好的牧草在金黄色的草原上闪闪发光,一辆辆拉草车往返在笔直的柏油马路上;许多牧民定居点在召开村民大会,人们喜笑颜开地领取禁牧奖补金,商讨下一步的牧业转型之路。人们已深深认识到,只有牲畜减少,牧草才能长好;赖以生存的草原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不少牧民表示,内蒙古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一定要算好“生态账”。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明显变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逐步确立;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破解,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文化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实践中,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明确转企改制范围,把文化单位分成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类,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广电网络、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等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

——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对转企职工社保衔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对转制单位原有财政投入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减免所得税等。特别是针对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大多历史包袱重、适应市场条件差的实际,在改革中出台了许多特殊政策措施,“扶上马、送一程”。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千多家,核

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应转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单位已完成402家,应转制的2412家发行单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29家电影制片厂已完成27家,地方362家电影公司已完成327家,460家电影院已完成411家,广电系统内需转制的57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已完成52家,38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已完成32家。此外,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制,地方3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595家完成转制。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创新路”

2010年,北京市全市82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近2万场,实现演出收入10.9亿元;

北京市这几家院团的新面貌可谓全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成果的缩影。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国有文艺院团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发展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艺术生产力新的解放,固定资产达到1000万元;辽宁省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后,4个月的演出收入比改革前全年总收入还多110%;江苏昆剧院转企转制后,新版昆剧《1699·桃花扇》一炮打响,在全国巡回演出,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一场戏将昆曲变成了一座“流动的博物馆”。

一些地区将转企改制与资源重组结合起来,纷纷组建演艺集团公司,积极打造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50多家演艺集团公司,演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升。这不仅扩大了国有文艺院团的市场占有率,而且为演艺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切实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些地方加大了对转制院团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四川、江苏、安徽、重庆、陕西、云南等省市分别出台扶持院团改革发展的保障政策。通过演出补贴、政府采购等形式扶持院团走向市场。

一大批民营院团,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机遇,不断发展壮大,

焕发出蓬勃生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年演出1500余场,年收入近千万元;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成立18年来,演出近万场,观众达数千万人次。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创新路”,文艺院团以改革实践向社会传递出这样一个启示:转企改制不是政府不管了,而是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市场,遵循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切实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激发文艺院团内在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创作、生产、演出的水平。

早改早受益:出版社转企改制后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全部完成。改革实践表明,新体制新机制让出版单位与市场贴得更近,和读者贴得更紧,逐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一直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无论是转企改制、上市融资,还是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联合重组……我国出版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今年1月至5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实现发货码洋3.2亿元,回款1.3亿元,利润10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在20%以上;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码洋和发货码洋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84%和22.32%,创近10年来历史新高,所出版的图书在填补市场空白、装帧质量及技术领先性方面的表现均好于往年;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码洋增长10%,预计全年销售码洋将超过5000万元。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采用“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模式组建,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同步组建、共同发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5家单位组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被业界比喻为“航空母舰”。

把刚刚下水的“小舢板”变成实力强大的“航空母舰”,是经营性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h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