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病句突破

更新时间:2024-07-03 22: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病句突破——病句辨别之十八注意点1

转自得其乐博客

细看近十年高考的试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对病句的辨析基本是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的,其中涉及语序、搭配、成分、结构等语法问题的较多,其次是语意及逻辑问题。本人依据对高考试题的探究,总结了八大要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有助于考生快速便捷地识别和修改病句。

一、注意句中的介词或连词

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这就使得介词的使用比较复杂。它可以和动词一样带宾语。这类介词主要有:“由、由于”“经、经过”“ 通过”“对、对于”“当……”“在……”“正……”。误用介词短语,会造成句子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等语病;少用、滥用介词也会影响语意的表达。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等语病。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要引起注意。

例如

1、主客颠倒。

A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谁对谁呢?颠倒了主客体。)

B在这里,他学到了化学、生物,特别是对他最感兴趣的畜牧学。

(\他\是主体,\畜牧学\是客体,是他对畜牧学感兴趣,不是畜牧学对他感兴趣,正确的说法应是\特别是他最感兴趣的畜牧学\。) 2、缺少介词

与滥用介词相反,有些句子因为缺少必要的介词而使句子表意不明。只有补上相应的介词,才会组成完整的介宾结构。

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工作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江北地区的新石哭时代文化\是考古工作者讨论的对象,因此,应在它的前面加\对\。)

坚定不移地走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确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缺少与为相呼应的介词“以”)

为什么对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同志要打击报复呢?(对后应加和)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成分残缺(介宾结构缺少介词),改正:……就是和与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

我没有任何理由同我交往了十几年的朋友分手。(同后加与)

可见削价销售的妙处在于,它貌似不应有的亏本,获得了更大的赢利。(它后加以)

通过网络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网络文化渗透传统优秀文化血脉,引导年轻一代加深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理解与认同,并利用这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建设当前的先进文化。(成分残缺,“加深”后缺“对”字)

3、误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通过”把“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变成了自己的宾语,而使全句的主语缺失。)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经过\这个介词湮没了主语,改法有两种:(1)去掉\经过\,让\老主任再三解释\作主语;(2)删去\才使\,让\他\作主语。)

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剧组全体人员”“《西游记》”,是由于“经过”这个介词没有把“剧组全体人员”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应把“经过”调到“剧组全体人员”之前。)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湮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 在最近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

由于新加坡是双语教学,为初去他国的学生做好了语言方面的准备,让学生在异国他乡不会有那麽强烈的陌生感。(介词由于多余,是全句主语缺失)

由于一至七号“神舟”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强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介词滥用,删掉句首的“由于”)

4、介词多余。

我们对于自己的语文修养也要不断提高。(\我们自己\本是同位词组作定语,没有必要再插进一个\对于\。)

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诸”即“之于”,与 “于”重复。) 数年前当赖斯对中东地区进行访问时,两人在一个上流社会的派对中相识,立即对彼此产生了好感。(第二个?对?多余)

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竟出自于一位盲人之手。(于多余)

这次科考活动获取的资料很有价值,有助于对课题的深化研究。(对多余) 5、介词混用。

19.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关于”在语感上给人一种不适的感觉,可找近义词“对于”比较辨析。“关于”表示关涉,“对于”表示对象。句中是对象,所以应改为“对”。或将短语移至主语前)

6 和、对等介词造成歧义。

剧本最初定名为<兄弟> ,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有记者和观众产生误会,认为是著名作家余华新作<兄弟>改编的作品,其实二者完全没有关系.(和是介词还是连词,造成歧义)

美国对伊拉克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从语法角度看对有歧义)

北京市有关部门指出:招聘洽谈会“谁主办,谁负责”,对于安全保卫工作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和导致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和为连词即为并列关系,显然上下不能并列,按照逻辑关系应为“而”)

7、组合不当。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介词“在”与“……中”组合不当,“在”应改为“从”。)

多年来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在。。。。下和被杂糅) 这一类常归于杂糅之类。牢牢记住固定用法,能有效分辨此类错误。 介词的一些固定组合:

以。。。。。为主 在。。。。。上 由。。。。。组成 以。。。。。为 从。。。。。 本着。。。。。。 从。。。。。到 从。。。。中等 8、介词宾语不当。

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分别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介词后一般应为名词性内容,而”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显然具有较强的动作性,所以必须补上名词宾语“的情况”)

9、介词短语修饰限制不当

3月24日,对中国观众陌生在希腊却家喻户晓的女明星玛利亚,在古奥林匹亚遗址为北京奥运会采集圣火。由此,她不仅和中国建立了特殊的关联,还注定写入北京奥运的历史。(“对中国观众陌生”表述不当)

二、注意句中的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错。但我们须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 “非常”“很””过分“等)的含义,有没有造成语义的重复;副词作为状语,有无语序不当(可按状语排列规则判断),特别注意是否与定语顺序互换;特别注意“不”“没有”等词的位置是否得当。

例如

1、(1)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美”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语意重复。)

(2)、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溺爱”含有“过分宠爱”的意思。)

(3)、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奇缺”就是“非常缺少” 的意思。) 2、一批普及型的学术著作最近广泛引起了读书界的关注,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广泛不能修饰引起,应修饰关注)

3、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把字句中否定副词应该放在把字之前)

4、开考半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5、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这句话中的“避免”“ 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6、我们把老虎没打死.此.(应把否定词”没”放到把之前.)

7、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工作,地就锄不好。(不移到趁现在之前)

三、注意句中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得失”、“好坏”、“ 高低”、“能否”、“是否”“有没有”“能不能”“要不要”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一句话中,前一分句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陈述,后一分句也应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照应,否则,就犯了两个方面与一个方面照应不周的错误。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1、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交通是否方便”说的是两种情况,而后面“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只谈了一个方面。)

2、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3、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前面用了\能否\,后面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应在\关键在于\之后加\是否\,句子前后才能统一起来。) 4、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作用,已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后面有\生死攸关\,前面没有与之相照应的词,因此在\继续\之前加\能否\,前后才能搭配起来。) 5、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能不能”是说“能”与“不能”两个方面,而下边的文字只说了一面,失去照应。)

6、到底要不要学好语文?是不是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关键是体会“要不要“”是不是“”能不能“,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回答时该怎样回答,此答只能回答第一问)

7、注意“增长”这类词,本身有正增长和负增长两面。

8、这哪是雨点?这分明是雪珠吗?是的,是雪珠!(前句设问,后句作答,最后强调抒情。作答句语调平缓用句号,前平后扬用感叹号。“吗”是疑问语气助词,应改不表示道理显而易见的陈述语气助词“嘛”。) 9、中国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历史的视角看,最重要的,就是看现在的青年人将被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应为“中国能否实现”)

四、注意句中指代性的词语

使用代词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指代不明,使文意模糊。在病句题中,代词使用的考查也较常见,所以一旦句中出现了代词,就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等语病。

例如

1、忠王李秀成临刑前是不是很英勇呢?从一些记载上看,不是这样的。(前文说的是两个意思:很英勇或不英勇。“这样”这个代词倒底指代哪一个意思,句意模糊。)

2、张主任和技术员小李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关,就可以试制了。”(谁告诉谁?两个“他”均指代不明。)

3、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这”指“搜集史料”,还是“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呢?)

4、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其他”可以限制“公司”,也可以限制“领导”,造成歧义。)

5、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他”既可指代“嘉宾”,又可指代另一个人。指代不单一造成了句子歧义。语意不明,“他”到底指谁,指代不明)

6、在中国文学史上,《狂人日记》是第一篇小说,他大声疾呼,用他那尖锐泼辣的笔去批判了人吃人的旧世界。(句中的“他”似乎指“狂人”,因为狂人也写下了日记批判了旧世界;又似乎指鲁迅。一个代词有了两个前词,产生歧义。可以不用代词,将“他”改为“鲁迅”或“狂人”。)

7、原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看过她的作品后,称赞其“深得神韵,独有所长”。

8、这支来访的外国球队给我们的青年队员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 9、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语意不明,“自己”到底是指“老人”还是指“老人”的“哥哥”)

10、由于这次交通事故,淮海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重复,“为此”就是“由于这次交通事故”)

1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重复,“否则”即“如果不这样”的意思,与“不出新软件”重复)

12、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表意不明,“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是指“我”还是指“你”,不明确。改正:……我与你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

五、注意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在考题中,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必须引起重视。出现了疑问旬、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否定句主要应该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嵌套否定形式的句子,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 “防止””否认””怀疑””幸免””难免““切忌“等.这类词本身含有否定意,用在句中起否定句意的作用,可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用法,在句中又用否定词,造成语病. 这些句子和词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且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易造成误判。用搭配法、增删法辨别此类句子很有效。

例如

1、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1)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劝阻” 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2)、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防止文化不受污染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滥用否定,表意相反,应把“不”去掉。)

(3)、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三重否定,把意思表达反了。)

(4)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就是“禁忌”,动词含有未定意味。后边再加一个否定词“不可”就是肯定意味,“睡前可以恼怒”。分析本题时,可用增删“不可”的方法进行。)

(5).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删去“没”,意为不及格,添增“没”,意义相反,表示“及格”,这个意思是很清楚明确的。)

(6)、凡事要三思而行,否则贸然行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

(\否则\意为\如果不这样\,常用在假设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引出以否定前一分句内容为条件而虚拟的结果。例13中,\否则\就是\如果不三思而行\,因此,后面不能再接\贸然行事\,改法有两种:(1)删除\贸然行事\;(2)将\否则\改为\如果\。)

(7)我怀着恐惧的心情,担心灾难会不会降落到姑妈头上。(“担心”“不会”,不合逻辑)

(8)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误用了双重否定。\杜绝\和\不再\都是否定词,宜将\不再\改为\再次\。0

2、(1)汉语言学者难道不能不做到,无论这世界多么让人沮丧,既不悲观自弃,也不急功近利,持守住自己的学术领域么?(“难道不能不做到”多重否定用错,意思说反了。)

(2)、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辨析病句时,遇到反问句要格外留心,反复推敲,很有可能表达与原意正好相反。句中“否认”“不”是双重否定,表肯定的意义。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与原意正好相反。)

(3)、我们班在数学竞赛中获集体第一名,这怎么能不使我们全班四十八位同学不高兴呢?(句中有两个否定词“不”,又加上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计有了三次否定,意思是否定的就是不高兴,与原意正好相反。两个“不”字要删去一个。)

3、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拙劣的笔所写的散文不更美的多?(本句要特别注意整句意识,从”岂不”开始看到最后,就会知道“更”前多了“不?)

4、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句中共有三个否定词,但实质上是两个否定词。“无时无刻”是“没有一时一刻”的意思。全句表达成肯定的意思,正好与原意相反。比如,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无时无刻不在”是“时时刻刻在”的意思,句子表意正确无误。)

六、注意并列的短语和句子

并列的句子和句中的并列短语,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顾此失彼,造成一些错误。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该留心。

例如

1、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 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而“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这个并列短语中,“政治常识”是偏正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动宾短语。)

2、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并列结构最容易出现搭配不当的毛病,因为并列项有好几个,遇到此类题一定要以一曲搭配。只有“消防官兵”能和“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 搭配,“210辆消防车”却不能。这属于一种“顾此失彼”的错误。)

3、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大量报道了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

(并列短语中不能出现交叉和从属关系。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各种传媒”和“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果树、棉花、甘庶,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枣树。(分类不当,“梨树和枣树”都是“果树”)

虽然汶川地震使很多人无家可归,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通过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不能并列,犯的是“不合逻辑”的错误;) 4、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并列短语中有时出现限制不当问题。这是出在并列短语中的限制不当的错误,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准确”和“敏锐”应当互换位置。)

5、人生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并列短语中有时出现语序不当问题。“膜拜、崇敬、羡慕”三个词有词义上轻重之分,应该按由轻到重进行排列,所以“膜拜”和“羡慕”必须互换位置。)

侵略者攻陷北京后,焚毁并洗劫了西郊的圆明园。

(并列成分意义上往往包含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有先后、主次、深浅、远近之分,这些联系和差别相应地直接反映在排列顺序上,成为规律性的约束,随意改动,便会产生排序不当。\洗劫\应在\焚毁\之前,二者时间有先后,一切都\焚毁\了,还怎么\洗劫\呢?)

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6、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这是分句间的并列,需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作……具体分析”比“介绍了……基本知识”在层次上和深度上都高一些和深一些,所以要把二者的位置换一下。)

7、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张学良的苏金榜同志和扮演蒋介石的石荫昌同志把两个人物演得有血有肉。前者的正直、爽快、威武和后者的狡诈、阴险、独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列短语要保持并列成分词性上的一致,而例2\狡诈、阴险\是形容词,\独裁\是动词,并列在一起不协调,可改为\专制\或\专横\。)

他明智而远见的发言,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人们都说他确实是个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干部。(用词不当。应改“而”为“有”)

8、周总理对他们的关怀、教诲、和期望是多么深刻和殷切!(并列短语中的每一个词语与相关成分的搭配是否恰当.句中“关怀、教诲、和期望”同“深刻和殷切”不能完全搭配)

9、水库和运河如同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布满了原野和山谷。

(一句话中包含两个充当不同成分的并列短语时,两个并列短语的并列成分之间往往有一种前后相应的关系,不恰当的排序就会带来对应关系的混乱。\水库和运河\与 \原野和山谷\分别充当主语和宾语,实际情况应是\水库布满山谷\运河布满原野\,而例句中二者对应关系不当。应将\原野和山谷\改为\山谷和原野\。)

10、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语意不明,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计“三千余元”还是单“诉讼费”“三千余元”)

七、注意句中的“是”字

“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命题时,往往在较长或结构复杂的句子中偷换主语或缺失宾语。所以遇到判断词“是”也要适当留心。

例如 ①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这个句子中的第二个分句承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修建青藏铁路”,但“修建青藏铁路”是一种行为,而“纽带”是名词,二者不属于同一种事物,不能构成判断句。)

②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后一个判断句的主语是“国民素质”,它是“多方面的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是”后面的宾语“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缺少了名词性的中心语“因素”。)

八、注意句中的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的误用,主要表现在数量增减表示不当、语序不当、前后矛盾、语意不明、重复、搭配不当等。

1.上海公共汽车票价很低,与曼谷普通公共汽车票价相比,便宜三倍。

(表示数目减少(缩短、降低、便宜)时不能用倍数,例5可改为\便宜四分之三\或\只有曼谷普通公共汽车票价的四分之一\。)

华能集团三电厂今年对锅炉设备进行了改造,吨煤发电量增加了1.5倍,煤消耗量域少了1.2倍。(用词不当,“减少”不可以用倍数)

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数量短语的位置不当,会造成句子的岐义,例5可以理解为\一个学校的几位领导\也可以理解为\几所学校的几位领导\,应将\几个\放在\领导\一词的前面。)

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表意不明,是“三个学校”还是“三个学生会干部”)

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提高了全厂工人献计献策的积极性。(“望”见句子中有数量词或数量词加名词“的”、“和”、“或”,要检查是否搭配不当或语序失当或歧义。)

在体检中,多数老师和学生的一半都查出问题,所以我们要让“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强身健体的舞台。(有歧义,应当“多数老师和半数学生”)

3.据统计,全省个人捐资办学万元以上的将近400余人。

(\将近400\是\将要接近400\,说明还没有达到400,而\余\是\还要多\,显然前后矛盾。) 4、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重复,“十几万元”本为约数,不可以再用“左右”) 5、据科学统计,蜜蜂每酿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搭配不当。与\朵\相配的是\花\,而不是\粉\,因此去掉\粉\即可,也可以在\花\与\粉\之

间加上\的\,即为\万朵花的粉\。)

6、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采用断句法,在“日”后断句,意为时间限在“15日”一天,在“前”后断句,意为时间限在“25日”前。)

7、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端正党风、增强党的凝聚力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语序不当,“一种”应在“行之有效”之前,按照定语排列规则判断:领属性的+表数量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名词性的) 2008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语序不当,“一系列”应提到“促进”前面,让数量短语置前) 8、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国内外同行对其先进的功能大加赞赏,先后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用词不当,“人次”是复量词,不可以做主语)

早晨五六点钟,通往机场的街道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人群。(用词不当,“人群”是集合名词) 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1.逻辑法

重在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添加合适的词语。逻辑关系判断不对,那么词语就添加不准确。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凭借对语境中语义的理解,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语感来判断,但是要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如: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不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解析】本题可以使用逻辑法。根据语意判断,最后两句应该是假设关系,这样可以排除B、C两项;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并不能构成对立或对比关系,故排除D项。【答案】A。

【跟踪练习】

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头渡小镇精巧 ① 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 ②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③ 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④ 风吹雨打,⑤ 世事变迁,⑥ 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2.搭配法

对待选词填空这类题,有些虚词在使用的时候有搭配的要求。如,“一再”一般与贬义词相搭配,“再三”则一般与褒义词相搭配;“难免”一般与表示客观事理的话语相搭配,“未免”则一般与表示说话人态度的话语相搭配。如: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中国航天战略蓝图:2010年前实现登月, 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空间航天领地。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 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做出判断。 A.继而 以至 毕竟 B.继而 以致 究竟 C.既而 以致 毕竟 D.既而 以至 究竟

【解析】该题可使用搭配法。“既而”和间隔短暂的行为相搭配。“继而”和相对间隔时间较长的行为相搭配。“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不是不好的结果。“毕竟”和已知答案的情况相搭配。“究竟”和未知答案的情况相搭配。

【答案】A。 【跟踪练习】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物体下沉。

②故乡的小溪永远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轻轻私语, 我精神的抚慰。

③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 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A.否则 给予 越发 B.反之 给以 更加 C.反之 给予 更加 D.否则 给以 越发 3.关系法

主要指一些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使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因此,在看到关联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搭配的习惯以及其间的关系。如: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明确地并且负责任地告诉你,只有经过深思熟虑,你 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该院经过长期地摸索,终于找到了这种病的病因, 为彻底战胜这种疾病提供了前提条件。

③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 各部分的简单相加, 再现事物各部分的本质联系。

A.才 从而 不是/而是 B.就 进而 不只是/还是 C.才 进而 不只是/还是 D.就 从而 不是/而是

【解析】该题可使用关系法。①前句中有“只有”,后面应用“才”与之相呼应。②“进而”表示递进关系,这里“找到病因”是“战胜疾病”的前提,所以,应该为表因果关系的“从而”。③“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不只是??还是??”是递进关系。 【答案】A。 【跟踪练习】

3.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大家都感觉这件事对于老两口来说确实 公允,因此积极建议他们找政府反映反映。

②罗天佑反复问自己:“这次测试其他同学都过了,为什么 我不及格?” ③酒泉原是一片沙漠,现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它 一个绿洲,一个生态城市, 中国太空飞行所需要的卫星发射中心。 A.有失 偏偏 不仅仅是/ 还是 B.失之 恰恰 既是/又是 C.失之 偏偏 不仅仅是/还是 D.有失 恰恰 既是/又是 4.暗示法

语境中总会有相互影响的因素,因此,将其视为暗示,有助于快速解题。如: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 ②却是 ③更 ④但 ⑤随着 【解析】该题可使用暗示法,注意关联词语的“暗示”作用,如第一句,“??是??,??也要??”,分明是转折关系,所以“但”应加在“同时”前。

【答案】①总要夹上 ②却是白字连篇 ③更应该④但同时 ⑤随着中国 【跟踪练习】

4.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 )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和技术差别,同时也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 )两者之间日渐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缩小和消灭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需要从经济本身着眼,( )需要长远的目光,从消灭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人手。 A.既 并且 不仅 更 B.因为 所以 不仅 更 C.既 并且 如果 那么 D.因为 所以 如果 那么

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

1.滥用关联词语。如:

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2.错用关联词语。如:

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再如: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

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改为“才”。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如:

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再如: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5.关联词语重复赘余。如:

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老林就已经写下了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与“若”重复。

6.滥用介词。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如:

当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来了。句中的“当”使句子缺少了主语,应删去。

7.漏用介词。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如:

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应在句首加上“从”。

8.误用介词。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如:

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句中的“从”应改为“在”。 9.介词宾语不完整。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如:

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句中的介词宾语不完整,在“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方面”。

10.介词同后面的宾语不搭配。如:

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通关演习——【高考冲刺大通关】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预计要完成上级交给的这个科研项目,大体需要5年的时间。

B.大伙跟他提了多次,他也答应了给予解决。可是究竟还是没有解决。 C.我们个人受连累却是小事,要是万一组织受了损失,谁担当得起呀。 D.屈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刚正不阿,乃至舍生取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

B.警方还发现这个非法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的反动内容。

C.在巴西与和巴西签署协议的所有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提交给相关组织后,相关组织才会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D.李斌的艺术见解独到而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代表们提出的各种意见及建议,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迅速处理。

B.这件事,除了张总亲自挂帅,换了别的领导,恐怕不容易办好,因为除了张总,其他几位领导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C.张茜茜虽然被媒体捧为“超级名模”,但她却比以前更加努力勤奋了。

D.日前,天一中学正式决定成立由班主任、总务处职员和学生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食堂卫生工作。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要享受读书的乐趣, 得思考。 通过思考,你 获得知识,为认识真理 兴奋,为解决疑难 激动,真正体会创造的愉快, 感到愈读愈有味道。 A.就 只有 才能 而 而 因而 B.可 只有 才能 而 而 因而 C.就 只要 才能 却 却 所以 D.可 只要 也能 却 却 因而

5.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大书法家于右任是一个不愿给人题字的人,更 又不认识这个青年, 婉言谢绝了这个青年。

②学生会召集部分学生 如何真正落实减轻学生负担问题进行座谈。

③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情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 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A.何况/于是 就 未尝 B.何况/因此 就 未尝 C.况且/因此 对于 未免 D.况且/于是 对于 未免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满以为他能深孚众望,没想到上任之后,他竟 无能, 令人失望。 ②据悉,前来上海参加本次贸易洽谈会的,有中国、俄罗斯 东南亚国家。

③像我们这样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以前 生活条件所限, 没有拍过婚纱照,实在是生活中的遗憾。

A.这样/确实 以及 由于/几乎 B.如此/实在 以及 因为/基本 C.这样/确实 和 因为/基本 D.如此/实在 和 由于/几乎

7.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今年北方某省高等院校招生3万人,可使全省高考录取率( )与去年持平。 ②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 )一次地发生,为什么至今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③近年电讯事业发展迅速,大城市、中小城市,( )偏僻的农村,居民普遍安装了电话。 A.大致 不止 乃至

B.大概 不只 乃至 C.大致 不只 以至 D.大概 不止 以至

8.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如果说我们的法律制度不是为大多数人谋利,而是为一些人服务的工具,这样的法制不仅不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会成为约束大多数人的工具。 ②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③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而且 必须 必然 B.而且 必需 必定 C.反而 必需 必然 D.反而 必须 必定

9.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方面,我们轻易就在快餐上一窝蜂地虚掷光阴;另一方面,经典 都是我们一生都不能穷尽的风景,人生何其苦短?

②如果理财顾问只是为了获利或者销售业绩 向我推荐某个理财产品的话,我的处境不是很被动吗?最终,这个疑虑使李小姐放弃了理财的想法。

③我们党 的工作作风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A.历来 再 一贯 B.从来 才 一向 C.从来 才 一贯 D.历来 再 一向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家工厂就本厂生产的机器因几个螺丝钉没有拧紧而被外商退货一事,及时向全体员工进行了一次必须牢固地树立质量意识的教育。

B.江阴市正从一个军事上的要塞逐步转变为经济日趋发达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时代发展所决定的。

C.纵使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流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D.张明一家原计划去游览“《西游记》宫”,但听昨天去那里的人回来说,那里游人太多,所以也没有去。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税收是财政的来源,对财政资金没有计划地 、暗用,实质上是在践踏税收的权威和作用,也给税收“取之于民”带来难处。

②去年国际石油价格连破新高。由于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油价的走势还很难 。

③老张和我共事多年,工作上我们配合默契,生活中我们是莫逆之交,但退休后他回老家了, 再无消息。

A.乱用 捉摸 尔后 B.滥用 捉摸 而后 C.滥用 琢磨 尔后 D.乱用 琢磨 而后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 ,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②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 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

③在抗癌明星座谈会上张老汉很自豪地说:“ 得病十几年了,我的身子骨还很硬朗。” A.反映 收集 虽说 B.反映 搜集 虽说 C.反应 收集 即便 D.反应 搜集 虽然

通关目标5:

【跟踪练习】1.①而②虽然(尽管)③但是(可是)④无论(不管)⑤还是⑥都。(①为并列关系,②和③为转折关系,④⑤和⑥应构成条件关系)。2.C(“反之”,连词,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否则”,连词,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句中没有假设的意思,而是说与前面相反的情况,故应选“反之”。“给予”,后面既可以接所给人,也可以接所给的事物;“给以”,后面只接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跟接受的人。根据语境,原句说出了接受的人──“我”,应选“给予”。“更加”,副词,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越发”副词,表示程度加深,常与时间因素有关)。3.A(“有失”,后面带贬义词;“失之”,后面带褒义词。“恰恰”,用于满意的结果;“偏偏”,用于不满意的结果。“既是??又是??”,表示并列关系;“不仅仅是??还是??”,表示递进关系)。4.A(“同时也”暗示出前一句话是两个并列分句,为与下句的“也”搭配,第一空应填“既”,可排除B、D两项。“从经济本身着眼”、“长远的目光”,暗示后一句话分句间的关系是递进,可排除C项)。

【通关演习】1.D(A.改为“大概”;B.改为“终究”;C.改为“毕竟”)。2.D(“被”与“应”矛盾)。3.B(“除了”应改为“只有”)。4.A(第四、五个空,只能填“而”,排除C、D项。第一个空,前后为条件关系,且根据整段话为书面语体,应选“就”)。5.A(“况且”前不加“更”。就:围绕,针对,表示范围。对于:表示对象。未尝:表示值得尝试。未免:表示不以为然)。6.D(“如此”,多用于书面,与“深孚众望”、“竟”、“令人”相协调。“和”,表示并列关系。“以及”,含有连带关系的意味。句中的几个国家是平等的。“几乎”表将近于或接近于,“基本”是大体上,大部分)。7.A(大致:大体上,大概,大约。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不止:数量上的超出。不只:不仅仅。乃至:多含有出人意料的意味。以至:多指数量、程度上的延伸)。8.D(“而且”,表示递进;“反而”,与“不仅不(没有)”呼应,表示相反递进。“必须”为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必需”为动词,一般修饰名词。“必然”,多用于客观方面;“必定”,多用于主观方面的判断)。9.B(“历来”,有史以来。“从来”,无论何时。“再”,表重复。“才”,表条件。一贯:多用于不好方面。一向:向来)。10.A(B.应去掉“所”,句中的“所”引进了施动者,句意很清楚了;C.应该是“虽然??但是??”;D.“也”改为“就”,与“但”关联,词语才搭配合适)。11.A(滥用:无限制地用,不必用也用,不该用也用。乱用:无条理、无次序地用。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琢磨:思索,考虑。尔后:从此以后,强调一个点。而后:然后,强调前提或前后顺序)。12.B(“反映”通常表示: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部门或有关部门;③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反应”则表示:①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②化学反应或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③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此处当表示对现实的反照。“搜集”与“收集”同是动词,“搜集”表示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收集”表示使聚集在一起。从语境看“实地访问”有寻找之意,故应用“搜集”。即便:表假设关系。虽然:表转折关系,但此处使用,会造成主语残缺。“虽说”,表转折关系)。

通关目标5:

【跟踪练习】1.①而②虽然(尽管)③但是(可是)④无论(不管)⑤还是⑥都。(①为并列关系,②和③为转折关系,④⑤和⑥应构成条件关系)。2.C(“反之”,连词,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否则”,连词,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句中没有假设的意思,而是说与前面相反的情况,故应选“反之”。“给予”,后面既可以接所给人,也可以接所给的事物;“给以”,后面只接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跟接受的人。根据语境,原句说出了接受的人──“我”,应选“给予”。“更加”,副词,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越发”副词,表示程度加深,常与时间因素有关)。3.A(“有失”,后面带贬义词;“失之”,后面带褒义词。“恰恰”,用于满意的结果;“偏偏”,用于不满意的结果。“既是??又是??”,表示并列关系;“不仅仅是??还是??”,表示递进关系)。4.A(“同时也”暗示出前一句话是两个并列分句,为与下句的“也”搭配,第一空应填“既”,可排除B、D两项。“从经济本身着眼”、“长远的目光”,暗示后一句话分句间的关系是递进,可排除C项)。

【通关演习】1.D(A.改为“大概”;B.改为“终究”;C.改为“毕竟”)。2.D(“被”与“应”矛盾)。3.B(“除了”应改为“只有”)。4.A(第四、五个空,只能填“而”,排除C、D项。第一个空,前后为条件关系,且根据整段话为书面语体,应选“就”)。5.A(“况且”前不加“更”。就:围绕,针对,表示范围。对于:表示对象。未尝:表示值得尝试。未免:表示不以为然)。6.D(“如此”,多用于书面,与“深孚众望”、“竟”、“令人”相协调。“和”,表示并列关系。“以及”,含有连带关系的意味。句中的几个国家是平等的。“几乎”表将近于或接近于,“基本”是大体上,大部分)。7.A(大致:大体上,大概,大约。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不止:数量上的超出。不只:不仅仅。乃至:多含有出人意料的意味。以至:多指数量、程度上的延伸)。8.D(“而且”,表示递进;“反而”,与“不仅不(没有)”呼应,表示相反递进。“必须”为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必需”为动词,一般修饰名词。“必然”,多用于客观方面;“必定”,多用于主观方面的判断)。9.B(“历来”,有史以来。“从来”,无论何时。“再”,表重复。“才”,表条件。一贯:多用于不好方面。一向:向来)。10.A(B.应去掉“所”,句中的“所”引进了施动者,句意很清楚了;C.应该是“虽然??但是??”;D.“也”改为“就”,与“但”关联,词语才搭配合适)。11.A(滥用:无限制地用,不必用也用,不该用也用。乱用:无条理、无次序地用。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琢磨:思索,考虑。尔后:从此以后,强调一个点。而后:然后,强调前提或前后顺序)。12.B(“反映”通常表示: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部门或有关部门;③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反应”则表示:①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②化学反应或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③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此处当表示对现实的反照。“搜集”与“收集”同是动词,“搜集”表示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收集”表示使聚集在一起。从语境看“实地访问”有寻找之意,故应用“搜集”。即便:表假设关系。虽然:表转折关系,但此处使用,会造成主语残缺。“虽说”,表转折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gk.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