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中考)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1:37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

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国际单位是 米,用符号:m表示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m=106um;1um=10-6m。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测量前:认识 零刻度线、 量程 和 分度值; (2).测量时:四会

a会选:根据刻度尺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选择。

b会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C会读;读书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会记:结果有 数值 和 单位。

小资料:门高2m ; 一层楼高3m ;我国铁道标准轨距1.435m 人走一步:0.6m左右 3、时间的测量

国际单位制:秒 S 常用的还有:小时h 分min

1h=60min 1min=60S

测量时间工具:停表、时钟等

小资料:地球自转一周:2 4小时; 地球公转一周:一年 人体脉搏跳动1min 80次左右; 1S 1次 多点

人走1m 1S左右

4.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

1

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利用影子,找个小东西,例如易拉罐什么的,跟教学楼放同一水平线上,量它的高度,并在同一时间测量它影子的高度和大楼影子的高度,初步想简单,就要早上,量好之后,就等比,例如:大楼的高度是X,影子长度是B,小物件的高度是a,影子长度是b,得到的算式就是X/A=B/b,可以得出大楼高度X??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

减少误差的方法是: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改进测量方法;3、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一般同一物体的运动状况也不同。

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说静止的物体是相对参照物静止的。

2

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会同速同向行驶。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方向。 三、速度

1、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s公式:v? s=vt

tt=s/v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越快。

速度的单位是:国际制单位 米/秒 m/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km/h。

1m/s = 3.6km/h 1km/h=1/3.6 m/s

小资料: 人步行速度约1.1m/s; 自行车速度约5m/s;

高速公路上小轿车速度约33m/s.

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实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生活中大部分运动都是变速的。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公式:v?s 表示该段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t四、测量平均速度

s实验原理:v?

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

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鞋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3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 t1,利用公式:V 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V1= V2= V3=

注意事项:

1、斜面的坡度很小目的:让小车滑的速度不要太快,

时间长一些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2、小车每一次都要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自由下滑。 3、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不需要测量,推导出来即可。

4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已产生的声音不停止,会继续向前传播。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前传播,我们叫做声波。

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一起传播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

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现象:1、声音越来越小,到无声。2、 声音越来越大。 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即:V

> V液 > V气

在传播过程中声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一起传播。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听到回声条件:时间间隔0.1s以上,人到声源的距离不小于17米。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vt 2当障碍物里的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混合是原声加强,

5

人们会觉得声音更响亮,音乐厅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使演奏得效果更好。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及过程 条件: (1)声源振动;(2)介质传播;(3)传播到耳;

(4)人耳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4)声的响度达到一定数量; (5)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

??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鼓膜振动?过程: 声音???声波

二、声音的特性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声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应用: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

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

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物体、弦或空气柱等越短、越细、越紧,振动的越快,频率大,音调高。 声音的高、尖、细等代表音调高。声音的低、沉、闷、粗、浑厚等代表音调低。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中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太吵、太闹、太大、震耳欲聋、引吭高歌、大声喧哗等表示响度大。

声音太小、太轻、柔声细语等表示响度小。

实验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重复上述实验。

6

现象:越用力敲,乒乓球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说明: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实验2:两个音叉靠近放置,敲击右侧音叉,左侧乒乓球被弹起。说明了什么?整个装置放在月球上实验,音叉还会被弹起吗?

说明:1、空气能传声;2、声音能传递能量;3、在月球上乒乓球不能被弹起,

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发声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其音色也发生变化。如好碗与有裂缝的碗发出的音色不同。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波形不同,即音色不同。我们能利用音色区分不同人、不同乐器的声音。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传递信息

地震、火上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声的方位和强度。

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声呐系统等是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或障碍物的位置信息。

医院利用超声波即“B超检查”来诊断疾病。

2、声音能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假牙、眼镜、金银首饰、碗筷等;超声波击碎结石;

打雷震碎玻璃;爆炸振坏耳膜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噪声等级: 分贝(dB),声音强弱的单位,即表示响度的大小。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睡眠

7

声音不能超过50dB;比较安静的环境为30—50dB。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8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单位: 摄氏温度 摄氏度 ℃ 。

温度计里的液体有 酒精、水银、煤油 等。

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零摄氏度线和分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请说出下图中那些做法是正确的,那血是错误的?错在哪里?

9

常见温度值:人体正常体温37℃;室内最舒适的温度26℃; 水银的凝固点—39℃;水银的沸点357℃;

酒精的凝固点—117℃;酒精的沸点78℃;绝对零度—273.15℃等。 水银温度计适合侧高温,酒精温度计适合侧低温。

二、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0

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

水浴加热: 使海波受热均匀,并使之缓慢加热,慢慢熔化,

便于观察温度变化的规律。

晶体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等是晶体。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是非晶体。 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

11

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晶体的凝固特点: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放热、温度下降。 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例子:夏天喝饮料要加上几个冰块,是为了冰熔化吸热是饮料温度下降。

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为了让水结冰放热,是菜窖温度不会太低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液体的沸点和大气压强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不同物质的沸点一般不同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费点100℃,酒精的78℃,水银357℃等。 * 实验: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沸腾时 沸腾前

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沸腾时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沸腾条件:达到沸点、吸收热量。

缩短水达到沸腾的时间: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无盖时加盖。

纸锅烧水:纸的着火点是183℃,普通煤炉火焰温度600℃,酒精灯火焰温度400-500℃.烧水时水的温度最多达到100℃,与之接触的纸也是100℃,继续加热不会升温,所以纸不会着,水能开。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

12

速度。 例如:阳光下,通风处,展开晾晒。

蒸发吸热降温:夏天地面洒水,高烧身上擦酒精,刚洗完澡觉得冷等。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厨房中的“白气”、水壶冒“热气”、浴室中的“热气”、

眼镜上的雾、早晨的露珠、液化气罐等。

电冰箱里的氟利昂是一种即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

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

生活实例:干冰是极易升华的一种物质,洒干冰升华降温,使周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在食品运输时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樟脑片不见了、冬天晾衣服的时候,由于室外温度很低,衣服被冻上了,没有阳光,却干的很快,这也是升华的表现。雪花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自己消失了。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生活实例:雾凇、树挂、霜、雪花、窗户上的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华;用久的灯泡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然后又凝华,附在灯泡壁上。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13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开着的灯等。 光的直线传播

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例子:激光准直、开枪射击、战队看齐、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像可大可小,像的大小由物体和光屏到孔的距离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影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没有光线到达的黑暗区域。 例如:皮影戏等各种影子。 日食形成示意图: 月亮的影子

日全食:人位于月球本影区,看不到太阳光 ;

日偏食:人位于月球半影区,只能看到太阳发出的部分光

日环食,人位于月球本影的延伸区域(伪本影)。只能看到太阳边缘发出的光线 月食形成示意图: 地球后面的影子。

14

月偏食:月球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区,地球上人看到月球的另一部分反射太阳光发生的 月全食: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区,地球上的人不能看到月亮反射太阳光

注:没有月环食,因为月亮的轨道很近,不能到达地球的伪本影区

2、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C=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近似认为是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即:V固 < V液 < V气

一光年: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距离。1光年= 9.46 x 1015m

二、光的反射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分居两侧,两角相等\

理解:(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在入射点返回原介质中

15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2、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注意:1、入射光线是贴着纸板入射的目的:在纸板上呈现光路。 2、改变入射光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目的:让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3、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因为反射光线还在原来的空间当中,并没有随着纸板转过

去,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两种反射: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

建筑外的玻璃幕墙、轿车表面反光、河水表面反光等刺眼耀阳的反射都是镜面反射。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或曲面)。

黑板、电影幕布、各种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清不发光的物体都是漫反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6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现象

实验方法:等效特代法 1、用玻璃代替平面镜: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用B蜡烛代替A蜡烛的像:为了比较像的大小。

注意:1、玻璃板必须竖立在白纸板上即与桌面垂直。

否则:无论怎样移动B蜡烛都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 2、实验最好在暗室中进行,像更清晰。

3、玻璃板越薄越好:太厚会出现两个像,两个面都成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

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17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注意:实像与虚像都可以拍摄

四、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实际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反射现象是同时发生的。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池水变浅、渔民叉鱼、海市蜃楼、沙漠蜃景、筷子弯折、玻璃砖后的铅笔错位、早晨初升的太阳、硬币水中升起等。

五、光的色散

定义: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18

色散。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组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看不见的光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红外线特点: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红外还可以用来遥控,电视机遥控器就发出红外线来控制电视;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验钞;还可以灭菌 ;适当照射紫外线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19

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测量光斑到光心间的距离即为焦距。 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过焦点的射来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3、平行主光轴射来的光线折射后会聚在另一侧一倍焦点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

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在左侧一倍交点处;

2、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对准右侧一倍焦点射来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20

(3) 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1.功

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功的计算:

功(W)等于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 公式: W = F s;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W→焦J;F→牛顿N;s→米m。 1焦=1牛·米 公式变形:F = W/S S= W/F 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功率 (P):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46

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它在数值上等于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公式: P?W t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W→焦J;t→秒s;P→焦/秒→瓦特W

(1W = 1J/s。1KW=1000W)

公式变形:W = Pt t = W/P

例如:优秀的运动员短时间运动的功率约一千瓦;小轿车的功率为数十千瓦至数百千瓦;电力机车和内燃机的功率为数千千瓦;万吨级远洋货轮的功率可达一万千瓦以上。 3.动能和势能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单位:焦耳 J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木块被撞出去距离的远近。

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高度所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47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4、机械能及其转化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 重力势能; 动能 弹性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变化,但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1)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48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 F1L1=F2L2

或写成 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本课中会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是重点!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 L1 > L2 , 平衡时F1< 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瓶起子,撬棒) (2)费力杠杆: L1 < L2 ,平衡时F1 > 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筷子,扫帚,笔,船桨等) (3)等臂杠杆:L1= L2 ,平衡时F1= 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跷跷板) 2.滑轮

定滑轮:轴固定不动,这种滑轮叫做定滑轮。

特点: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等于等臂杠杆)

实验: 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49

动滑轮:轴可以和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叫做动滑轮。

特点: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动力方向,而且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滑轮组: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几种常见绕法:

G = G物 + G动

甲图中F1=

1111G, 乙图中F2=G, 丙图中F1=G, 丁图中F2=G 2354斜面: 如: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g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