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意见

更新时间:2024-03-10 03: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推进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意见

一、畜牧业内部结构现状

(一)畜牧业稳步发展,在大农业中地位提升。

“九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在全国性大宗畜产品结构性过剩,价格低弥的不利情况下,克服困难,取得可喜成效。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比例由1995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4%,上升2个百分点。

(二)大宗畜产品生产从近郊区逐步退出,布局趋于合理

“九五”期间,根据地理位置及地区优势,对京郊畜牧业的布局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过去是北京市主要畜产品基地,商品猪 62万头,占全市17.6%;鲜蛋产量4万吨,占全市17.1%;牛奶产量5.75万吨,占全市26%。经过调整,近郊四区商品猪、鲜蛋产量和牛奶产量占全市总产比例分别降到9%、5.2%和5.5%。

(三)以农民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

对1090个国有、集体所有规模猪、鸡场采用私营、租赁场房买断流动资产、股份制、个人承包、关停转产等方式进行转制,转制面达95%以上。共发展养殖专业户17.9万户,占全市务农户比重的26.3%,加上依赖在畜禽生产企业工作获得收入的农民,有近20万户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业。截止到今年9月底养殖小区已发展到1061个,入区农户达到3.79万户,入区农户数已达全市养殖户总数的四分之一。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四)增加养殖品种,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北京市场畜产品饱和程度及多层次、多方向的特点,由生猪、蛋鸡、牛奶三大项较单一的品种结构,向品种多元化发展。现已由原来的肉、蛋、奶3大项7-8个品种,扩展到包括绒、皮、毛、药、观赏等项50多个种类,其中特种养殖40多种。

(五)种畜禽产业受到重视,良种生产销售量增大。 一些基础较好的畜禽商品生产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强占畜禽种业市场制高点,生产的优良种畜禽、种蛋销往全国各地。种猪场由27个,饲养种猪1.7万头,调整为43个,饲养种猪3.9万头,年产种猪20万头,今年销售全国种猪可达18万头;种羊场由2个增加到16个,存栏种羊4800多只;种禽场调整为79个,饲养种禽286万套,年产雏禽2亿只,种蛋1亿枚。

(六)产品结构得到改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九五”期间,随市场对畜产品需求结构改变,产品结构得到调整。肉、蛋、奶比例分别由42%、33%和25%调整到52%、18%、30%。在肉类结构中,猪肉、禽肉和牛羊肉的比例由62%、30%和8%调整到55%、36%和9%,猪肉比例下降7个百分点,禽肉因出口量增加而上升3个百分点,牛羊肉增加1个百分点。

二、调整内容及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和政府新时期发展畜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农业经济和富裕农民为主线,以加工销售为动力,以专业化小区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综合服务为保障,以草食动物为重点,以富民兴企为目标,

注重生态环境和食物安全保护,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郊型畜牧业。

(一)总目标

结构调整的总目标是:用5年时间,使畜牧业成为郊区主导产业,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组织合作化。2002年达到95.3亿元(现价),占农业总产值的50%。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5%,其中增加值27.3亿元。

(二)主要内容和指标

1、继续优化区域布局。

用两年时间实现三环布局,基本建成近郊环保型牧业园区环带,远郊平原区大宗商品、种畜禽生产环带,山区旅游观光、特种养殖、草食畜牧场环带。近郊区大宗畜产品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比重降到2%以下。远郊区以专业化养殖小区为主要形式,确立主导产业,建设专业村、专业乡(镇),继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

2、加速牧业内部结构调整。

畜种结构调整重点提高草食家畜比重。以2000年为基期,到2002年和2005年肉牛出栏分别增长23%和67%;肉羊出栏分别增长32%和100%。在总产值构成中,肉牛产值比重由7.4%提高到2002年的8.4%和2005年的9.1%;肉羊产值比重由3.2%提高到2002年的4%和2005年的5%。

畜产品结构重点提高种畜禽生产量、特种动物产量和深加工产品量。以2000年为基期,到2002年和2005年种畜禽出栏量分别增长17%和49%;特种动物出栏分别增长8%和20%;深加工产品分别增长15%和30%。

3、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继续发展完善专业化养殖小区,革新生产组织形式。到2002年和2005年,入区养殖户由目前的25%提高到50%和80%,入区总户数由现在4万户提高到10万户和16万户;完善舍饲养羊技术,舍饲率由7%提高到15%和50%。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畜禽良种化进程。到2002年和2005年,生猪和禽类良繁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全面升级,保持全内领先,接近国际水平,种用畜禽及材料由现在的10105万头(只、枚、份)提高到11872万头(只、枚、份)和15121万头(只、枚、份)。市内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9%。

推广肉羊配合日粮饲喂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配合舍饲养羊,到2002年和2005年,应用面提高到15%和50%。

加强疫病防治,确保畜牧生产健康发展。到2002年和2005年,对17种疫病进行强制和计划免疫密度由80%提高到86%和90%以上,畜禽死亡率总体降低2个百分点,烈性传染病扑灭要达到第一时间反应、诊断和扑灭的要求,部分一、二类传染病降到零发病率。

“十五”期间,通过上述各项工作,年物质费用增长率要控制在7%以下,劳动力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如畜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5.7%,畜牧业科技进步率将达到34.7%,贡献率可保持60%。

4、发现、培植加工销售龙头,推进产业化经营。

发现和培植采用新机制、市场竞争力强、具创汇能力、真正能带户发展的加工销售龙头,如卓宸、绿健、金鑫、前鲁、华都、大发等。今后,重点在肉羊加工销售方面抓2-3个龙头,实现肉羊产业化经营。

5、发展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现有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继续引导农户建立能真正解决产销问题合作组织。到2002年和2005年,养殖业合作组织增加到2000个,其中新增1162个,使60%的养殖户加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中。

三、措施

(一)制定支持政策。

1、近郊区不再支持新建大宗畜产品生产场(区),种畜禽场不再批建。

2、小区建设必须坚持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有合作组织服务的原则,否则不予支持。

3、支持机制活、市场竞争力强、具创汇能力、真正能带户发展的加工销售龙头。 (二)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1、重点建立肉羊良繁体系,从引种、建场、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但种羊场建设与经营要采用新机制,不能完全依靠政府。

2、猪、禽良繁体系在硬件方面不再给予支持,只支持有助于提高水平的项目。

(三)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为入世奠定基础。 1、加速食品安全体系

2、加速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 3、推进畜产品卫生质量认证工作展开。

(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水平。 深化技术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推进畜牧业整体进步。另一方面,要考虑边远郊区生产实际,将常规适用技术切实普及到户。对一些:

1、已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青贮、氨化、微贮饲料制作等,采取示范推广、集中培训、散发科普资料等形式加以推广。

2、一些应用价值高但个别环节仍需完善的技术,如冷冻精液配种、配合日粮制作等,采取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边生产边完善。

3、一些对生产有限制作用的技术环节,要组织技术力量立项研究。

4、对畜牧业前景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课题,要发挥各类畜牧业科技组织的作用和各方面科技与人才优势,及时了解和应用国内外畜牧兽医方面的科技信息,不断研究开发和运用最新畜牧兽医科技成果,占领畜牧业科技至高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fy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