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植物生理练习册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14 22: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暂缺第4章和第7章的答案

第1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水分代谢(water metabolism),即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2.束缚水(bound water)是指被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吸附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不能自由移动的水,也称为结合水,它最经常使用的定义是在某低温下(通常是在-20℃至-25℃)保持不结冰的水,即使长时间在100℃的烘箱中,也不易去掉。

3.自由水(free water)是指不被植物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所吸附、能自由移动、并起溶剂作用的水,也称为游离水。

4.水势(water potential)是指在等温等压下,体系中的水与纯水之间每偏摩尔体积的水的化学势差,用符号ψ(音PSi)或Ψw表示。表示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的本领及转移的潜在能力。

5.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Ψπ)是指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又称为溶质势(solute potential,Ψs),以负值表示。

6.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Ψp)是指由于静水压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的数值,一般为正值。

7.衬质势(matrix potential,Ψm)是指由于衬质(表面能够吸附水分的物质,如蛋白质(体)、纤维素、染色体、膜系统等)与水相互作用而引起水势降低的值,一般为负值。

8.渗透作用(osmosis)是指溶剂分子从较高化学势区域通过半透膜(分别透性膜)向较低化学势区域扩散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扩散形式。

9.集流(bulk flow)是指由于压力差的存在而形成的大量分子集体运动的现象,集流是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如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移动。

10.渗透吸水(Osmotic absorption of water)是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这种吸水方式,它是由于ψs的下降而引起的,是有液泡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

11.质壁分离(plasmolysis) 是指当细胞失水时,原生质层和细胞壁慢慢分开,这种由于细胞脱水而使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开的现象。

12.吸胀作用(imbibition)是指亲水胶体物质吸水膨胀的现象。

13.吸胀吸水(imbibition absorption of water) 是指依靠亲水胶体的吸胀力而引

起的吸收水分的方式,它是依赖于低的ψm而引起的吸水,是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燥种子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

14.降压吸水(negative pressure absorption of water)是指由ψp的降低而引发的细胞吸水方式。

15.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s),在许多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发现的类似的专一性运输水的膜蛋白,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活力可被汞抑制。

16.质外体(apoplast)是指水和溶质可以自由扩散的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17.共质体(symplast)是指植物体内细胞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和内质网等膜系统相联而成的连续体。

18.被动吸水(passive absorption of water)是指由于地上部的蒸腾作用而引起的根部吸水方式,其驱动力是蒸腾拉力。

19.主动吸水(active absorption of water) 是指由于根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根系吸水方式,其驱动力是根压。

20.根压(root pressure)是指由于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21.蒸腾拉力(transpirational pull)是指因叶片蒸腾作用而产生的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22.伤流(bleeding)是指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

23.吐水(guttation) 是指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24.永久萎蔫(permanent wilting)是指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的萎蔫现象不能消失的现象。

25.永久萎蔫系数(permanent wilting coefficient)是指植物出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的水分含量。

26.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现象。

27.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28.蒸腾效率(transpiration efficiency)指植物每消耗1Kg水所形成的干物质克数,常用单位是g·kg-1,也称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

29.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植物WUE广义上可理解为植物

消耗单位水分量所产生的同化物的量。

30.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是指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需水分的克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也称为需水量。

31.小孔扩散律(small pore diffusion law)是指水分通过小孔的扩散速率不与小孔面积成比例,而与其边缘长度成正比的规律。

32.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soil-plant-air-continual-system,简称SPAC),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经根茎细胞和维管束系统的运输,最后到达叶片的气孔下腔,并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之中,人们把这一系统称为SPAC。

33.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导管中的水流在根压和蒸腾拉力造成的压力梯度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地向上运动,但另一方面由于重力的影响,导管中上升的水流还会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样水柱便产生了张力,由于水分子的内聚力大于张力,因此可以保持导管中水柱的连续性。

34.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 )通常是指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和最易受害的时期。

35.生理需水是指直接用于作物生理过程的水分。

36.生态需水是指维持大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平衡所需的水分. 37.低渗溶液是指比细胞内渗透压低的溶液。 38.高渗溶液是指比细胞内渗透压高的溶液。 39.等渗溶液是指与细胞内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40.合理灌溉就是根据作物的生理特点和土壤的水分状况,及时供给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要的水分,以最小的灌溉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1.内聚力(cohesion)指同类分子间存在的相互吸引力。

42.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是指当土壤中重力水全部排除,而保留全部毛管水和束缚水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

二、填空题

1.自由水,束缚水,自由水/束缚水,溶胶,旺盛,弱,凝胶,低,强。 2.扩散,集流,渗透吸水,吸胀吸水,降压吸水,渗透吸水,吸胀吸水。 3.Ψw =Ψπ+Ψp+Ψm,增加,下降,纯水,下降,上升。

4.增大,增大,增大,-0.01 MPa

5.细胞水分饱和状态;初始质壁分离;细胞吸水;细胞失水状态。

6.液相平衡法(包括小液流法,质壁分离法测渗透势),压力平衡法(压力室法测水势)和气相平衡(热电偶湿度计,露点法)。 7.较小,最大,次之。

8.吐水,伤流,根压,蒸腾拉力,根系的生理活动,叶片蒸腾作用。 9内皮层,导管。

10.质外体途径、共质体途径,跨细胞途径。 11.扩散,集流,扩散,集流。 12.土壤永久萎蔫系数,田间持水量 13.生理性干旱 14.盐分,干旱

15.气孔蒸腾,角质层蒸腾, 16. 蒸腾速率,蒸腾效率,蒸腾系数 17.大,强,弱。

18.升高,增加,下降,增加,增加,下降,吸水。 19.ABA,CTK,K+,Ca++,K+,Ca++。 20. 2g/kg水,500。

21.固态水,汽态水,束缚水,自由水 22.低,高

23.质膜,液泡膜,磷酸化/脱磷酸化,微集流运动

24.依赖于浓度梯度的跨膜扩散,膜上水通道蛋白的微集流运动。

三、选择

1.A;2.B;3.B;4.B;5.C;6.C;7.B;8.B;9.A;10.B;11.C;12.C;13.C;14.B;15.C;16.B;17.D;18.D;19.A;20.B;21.A ;22.D ;23. B ;24. B 四、改错

1. 错 ;2.对; 3. 错 ;4. 错;5错;6. 错;7. 错;8. 错;9. 对;10. 错;11. 错;12.对;13. 错;14. 错;15. 错;16. 错;17. 错;18. 对;19.错;20.

对;21. 错;22. 错

五、解释现象

1.植物在纯水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如果向培养植物的水中加入盐,则植物会出现暂时萎蔫。

答:盐降低了溶液中的溶质势,引起植物失水,出现暂时萎蔫现象,当达到平衡后,萎蔫现象会消失。 2.午不浇园

答:在炎热的夏日中午,突然向植物浇以冷水,会降低根系生理活性,增加水分移动的阻力,严重地抑制根系的水分吸收,同时,又因为地上部分蒸腾强烈,使植物吸水速度低于水分散失速度,造成植物地上部分水分亏缺。所以我国农民有\午不浇园\的经验。

3.“旱耪地,涝浇园”

答:“旱耪地”是为了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本领,避免土壤中的水分因蒸腾而散失掉;“涝浇园”是因为在受涝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多为“死水”,缺乏氧气,用“活水”浇园就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 4. 夏季中午瓜类叶片萎蔫。

答: 夏季中午的高温,使得植物的蒸腾速率大于根系吸水的速度,植物失去水分平衡,导致植株萎蔫。 5.“烧苗”现象

答:一次施用肥料过多或过于集中,提高土壤中溶液浓度,降低其水势,阻碍根系吸水,甚至导致根细胞水分外流,而产生“烧苗”现象。 6. 扦插枝条常剪去部分老叶片,保留部分幼叶和芽。

答:剪去部分老叶片以减少蒸发面积,降低水分散失;保留的部分幼叶和芽能促进扦插枝条早发根。

7.秋季或初春移栽林木苗易成活。

答:秋季栽植,地温适宜,至冬季时已抽发新根,可安全越冬。初春栽植,温度低,树木尚处于休眠和半休眠,代谢弱,遇春暖花开时易发根。因此秋春移植,利于发根,也就利于成活。

8.在光照下,蒸腾着的枝叶可通过被麻醉或死亡的根吸水便证明了什么。 答:被动吸水过程中,根只为水分进入植物体提供了通道。

六、简答和论述题

1. 从水的物理化学性质,说说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答: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都与水的结构及物化性质有关。单个水分子呈V形结构,呈电中性,是极性分子。

水的高比热容、气化热和熔解热,使得水可作为热的缓冲剂,对气温、地温及植物体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植物适应冷热多变的环境。

水的蒸发特点、毛细作用、水的高抗张(拉)强度及不可压缩性,与植物的气孔开闭、水分长距离运输、叶片运动、植株固有姿态的保持等密切相关。这将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传粉受精等生理活动。

水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可以溶解许多种类和数量的溶质,因此是最理想的生物溶剂,是植物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生理生化过程的重要溶质和介质。

2. 在植物生理学中引入水势概念有何意义?

答:⑴可用热力学知识来分析水分的运动状况,不论在生物界、非生物界,还是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水分总是从水势高处流向水势低处,直到两处水势差为O为止。⑵可用同一单位来判别水分移动,水势的单位为压力(Pa),与土壤学、气象学中的压力单位相一致,使在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连续系统中,可用同一单位来判别水分移动。⑶与吸水力联系起来,水势概念与传统的吸水力(S)概念有联系,在数值上ψw = -S,使原先前人测定的吸水力数值在加上负号后就变成水势值。

3.土壤溶液和植物细胞在水势的组分上有何异同点?

答:(1)共同点:土壤溶液和植物细胞水势的组分均由溶质势、衬质势和压力势组成。(2)不同点:①土壤中构成溶质势的成分主要是无机离子,而细胞中构成溶质势的成分除无机离子外,还有有机溶质;②土壤衬质势主要是由土壤胶体对水分的吸附所引起的,而细胞衬质势则主要是由细胞中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胶体物质对水分的吸附而所引起的;③土壤溶液是个开放体系中,土壤的压力势易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而

细胞是个封闭体系,细胞的压力势主要受细胞壁结构和松驰情况的影响。

4.以下论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一个细胞的溶质势与所处外界溶液的溶质势相等,则细胞体积不变。

答:该论点不完全正确。因为一个成熟细胞的水势由溶质势和压力势两部分组成,只有在初始质壁分离ψp=0时,上述论点才能成立。通常一个细胞的溶质势与所处外界溶液的溶质势相等时,由于压力势(常为正值)的存在,使细胞水势高于外界溶液的水势(也即它的溶质势),因而细胞失水,体积变小。

(2)若细胞的ψp=-ψs,将其放入某一溶液中时,则体积不变。

答:该论点不正确。因为当细胞的ψp=-ψs时,该细胞的ψw = 0。把这样的细胞放入任溶液中,细胞都会失水,体积变小。

(3)若细胞的ψw=ψs,将其放入纯水中,则体积不变。

答:该论点不正确。因为当细胞的ψw =ψs时,该细胞的ψp = 0,而ψs为负值,即其ψw < 0,把这样的细胞放入纯水中,细胞吸水,体积变大。

5.一个细胞的ψw为-0.8MPa,在初始质壁分离时的ψs为-1.6MPa,设该细胞在发生初始质壁分离时比原来体积缩小4%,计算其原来的ψπ和ψp各为多少MPa? 答:根据溶液渗透压的稀释公式,溶质不变时,渗透压与溶液的体积成反比,有下列等式:

π1V1=π2V2 或 ψπ1V1=ψπ2V2 ψπ原来× 100% = ψπ质壁分离× 96% ψπ原来= (-1.65MPa×96 )/100 = -1.536MPa ψP = ψW -ψm = -0.8MPa -( -1.536MPa) = 0.736MPa 原来的ψπ为-1.536 MPa, ψP 为 0.736MPa.

6. 将ψm为-100MPa的干种子,放置在温度为27℃、RH为60%的空气中,问干种子能否吸水?

答:气相的水势可按下式计算:

ψW = (RT/Vw,m )·lnRH =[ 8.3cm3·MPa·mol-1·K-1·(273+27)K/18cm3·mol-1] ·ln60% = 138.33MPa ·(-0.5108) = -70.70MPa

由于RH为60%的气相水势大于-100MPa干种子的水势,因此干种子能从RH为60%空气中吸水。

7.一组织细胞的ψs为-0.8MPa,ψp为0.1MPa,在27℃时,将该组织放入0.3mol·kg-1的蔗糖溶液中,问该组织的重量或体积是增加还是减小? 答:细胞的水势ψW =ψs +ψp = -0.8MPa + 0.1MPa = -0.7 MPa

蔗糖溶液的水势ψW溶液 = -RTC =0.0083 dm3·MPa ·mol-1·k-1·(273+27)K·0.3 mol·kg-1 = -0.747 MPa

由于细胞的水势>蔗糖溶液的水势 ,因此细胞放入溶液后会失水,使组织的重量减少,体积缩小。

8.简述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原理。如果试验中得到下面的结果,请计算出被测植物组织的水势。其中R=0.082大气压·升-1·摩尔-1·度-1,CaCl2解离常数i=2.6,温度为t=27°C。如果想要获得该植物组织水势更准确的结果,应怎样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设计(仍采用小液流法)?

试管编号 CaCl2浓度(M) 兰色液滴移动情况

答:从表中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被测植物组织的水势介于试验管号4与5之间,可以采取取中间值的方法计算水势,

水势ψW溶液 = -iRTC =-2.6·0.082大气压·升-1·摩尔-1·度-1·(273+27) 度·0.175摩尔/升

=-2.6·0.082· (273+27) ·0.175大气压=-11.41686大气压=-1.16

MPa

如果想要获得该植物组织水势更准确的结果,则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在0.15-0.20

1 0 ↓ 2 3 4 5 6 7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 ↓ ↓ ↑ ↑ ↑ M CaCl2浓度之间,设置更为密集的浓度梯度,如0.15,0.16,0.17,0.18,0.19,0.20 M,即可检测出精确的水势值。

9. 什么叫质壁分离现象?研究质壁分离现象有什么意义?利用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可以解释哪些问题?

答:当细胞液泡的水势高于外界溶液的水势时,细胞开始失水,原生质层收缩;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差异,当细胞继续失水时,原生质层便和细胞壁慢慢分开,这种由于细胞脱水而使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开的现象被称为质壁分离(plasmolysis)。 如果把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在水势较高的稀溶液或清水中时,细胞吸水,整个原生质层很快会恢复原来的状态,重新与细胞壁相接触,这种质壁分离的细胞重新吸水而使原生质体慢慢恢复原来状态的现象称为质壁分离复原(deplasmolysis)。

质壁分离现象是生活细胞的典型特征,人们利用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可以解决如下几个问题:①说明原生质层是半透膜;②判断细胞的死活;③测定细胞液的渗透势;④判断物质透过原生质体的速度,同时可以比较原生质粘度大小。

10. 简述植物水通道蛋白的功能。

答:(1) 促进水的长距离运输。水从植物根到叶的长距离运输有3 个不同的平行途径: 共质体途径、质外体途径 、跨细胞途径,水通道蛋白在跨细胞途径中起主要作用;(2) 在逆境应答等过程中促进细胞内外的跨膜水分运输,调节细胞内外水分平衡,该过程由质膜水通道蛋白(PIPS)来完成;(3) 调节细胞的胀缩。通过存在于液泡膜上的水通道蛋白(TIPS)使水快速出入液泡以保证细胞能迅速膨胀和紧缩;(4) 运输其它小分子物质,所谓水通道蛋白专司水分运输的功能是相对的,目前在植物中也发现少量水通道蛋白可同时运输其它小分子物质,如CO2。

11.温度为什么会影响根系吸水?

答:温度尤其是土壤温度与根系吸水关系很大。过高过低对根系吸水均不利。 (1)低温使根系吸水下降的原因:①水分在低温下粘度增加,扩散速率降低,同时由于细胞原生质粘度增加,水分扩散阻力加大;②根呼吸速率下降,影响根压产生,主

动吸水减弱;③根系生长缓慢,不发达,有碍吸水面积扩大。

(2)高温使根系吸水下降的原因:①土温过高会提高根的木质化程度,加速根的老化进程;②使根细胞中的各种酶蛋白变性失活。

土温对根系吸水的影响还与植物原产地和生长发育的状况有关。一般喜温植物和生长旺盛的植物的根系吸水易受低温影响,特别是骤然降温,例如在夏天烈日下用冷水浇灌,对根系吸水很为不利。

12. 从气孔的结构和代谢论述气孔开闭的机理。

答:首先,保卫细胞体积小,少量的溶质进入即可引起保卫细胞膨压的显著变化,迅速调节气孔的开闭。其次,保卫细胞中含有更多的细胞器,特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能进行光化学反应和呼吸代谢,为气孔运动提供能量。保卫细胞中淀粉、苹果酸含量变化参与气孔运动的调节。成熟的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间没有胞间连丝存在,更有利于其渗透势的调节。保卫细胞质膜和液泡膜上有多种离子通道,包括质膜外向和内向K+ 通道、质膜慢型和快型阴离子通道、拉伸激活非选择性通道、慢型和快型液泡通道和非电压依赖型的K+选择性通道等,这些离子通道在气孔开闭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保卫细胞质膜上还存在多种结合蛋白,如脱落酸结合蛋白、乙酰胆碱受体、GTP结合蛋白、光受体等,参与气孔运动调控中的接收和传递信号。 气孔开闭的机理的假说:

(1)淀粉-糖转化学说(starch-sugar conversion theory)

该理论认为,在光照下,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引起pH值升高(pH=7),从而使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增强,并促使淀粉分解为葡萄糖-1-磷酸,使细胞内渗透势下降,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开启;而在暗中,保卫细胞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继续进行,CO2积累,pH值下降(pH=5),此时淀粉磷酸化酶催化葡萄糖-1-磷酸合成淀粉,从而使细胞渗透势升高,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2)苹果酸代谢学说(malate metabolism theory)

在光下, 保卫细胞内的部分CO2被利用时,pH值上升至8.0~8.5,从而活化了PEP羧化酶, PEP羧化酶可催化由淀粉降解产生的PEP与HCO3-结合形成草酰乙酸(OAA),并进一步被NADPH还原为苹果酸。苹果酸解离为2H+和苹果酸根,在H+/K+泵的驱使下,H+与K+交换,保卫细胞内K+浓度增加,水势降低;苹果酸根进入液泡和Cl-共同与K+

被新器官所取代。

4).落叶衰老: 多年生落叶木本植物,其茎和根能生活多年,而叶子每年衰老死亡和脱落。 12.呼吸跃变产生的原因是乙烯的大量产生。在实践中可通过对呼吸跃变的调节来推迟或提前果实的成熟。适当的降低温度和O2浓度,可延迟呼吸跃变的出现,延缓果实成熟;适当地提高温度和氧浓度,或施用乙烯,可使呼吸跃变提前,加速果实成熟。 13.同12

14.1) 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种皮障碍、种子未完成后熟、胚未完全发育、抑制物质 2) 生产上打破种子休眠方法:机械破损、层积处理、药剂处理

15.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促进成熟;夜晚温度低,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有利于提高产量。

16.通过环境因素对器官的衰老和脱落进行调控:1).温度 2)光照 3)气体 4)水分 5)矿质元素 6)植物激素

17.S型生长曲线;幼果期,光合作用弱,合成干物质少,生长缓慢;果实体积增大时,光合作用加强,合成大量有机物,生长加快;进入成熟期,光合作用下降,合成有机物减少,加上呼吸消耗,生长减慢。

18.①由于衰老或成熟引起的正常脱落;②因植物自身生理活动而引起的生理脱落;③因逆境条件(如干旱、高温、水涝、病虫害、大气污染等)引起的胁迫脱落。生物学意义:部分器官的脱落有益于留存器官的发育成熟,使其较好地生长发育。

第10章 植物的逆境生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逆境:指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使植物产生伤害的各种环境因素总称。 2.抗逆性: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中逐渐形成对逆境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3.逆境逃避:植物对逆境的避逆性和御逆性。 4.逆境忍耐:植物对逆境的耐逆性。

5.渗透调节:水分胁迫时,植物体内积累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提高细胞液的浓度,降低渗透势,提高细胞的保水能力,从而适应水分胁迫环境。

6.逆境蛋白:在多种不良条件下能诱导植物产生新的蛋白质或酶。

7. 交叉适应:植物经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种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对不良环境间的相互适应作用。

8. 冷害:植物在组织冰点以上所受到的低温伤害。 9. 抗冷性:植物对冰点以上低温的适应能力。 10. 冻害:植物在组织冰点以下受到的低温伤害。 11. 抗冻性:植物对冰点以下低温的适应能力。

12. 胞间结冰:当环境温度缓慢降低,使植物组织内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细胞间隙的水开始结冰。 13. 巯基假说:当细胞内原生质遭受冰冻脱水时,随着原生质收缩,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S-S-)。解冻时蛋白质再度吸水膨胀,肽链松散,氢键断裂,-S-S-仍保留,使肽链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蛋白质的天然结构破坏,引起细胞伤害和死亡的假说。

14. 抗性锻炼:在霜冻到来之前,缓慢降低温度,使植物逐渐完成适应低温的一系列代谢变化,增强抗冻能力。

15. 旱性:指土壤水分缺乏或大气相对湿度过低对植物的危害。 16. 抗旱性:植物适应和抵抗干旱的能力。

17.生理干旱:指由于土壤温度过低、土壤溶液离子浓度过高、土壤缺氧、土壤存在有毒物质等因素的影响,使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阻碍,不能吸水而使植物受旱的现象。

18. 暂时萎蔫:夏季炎热的中午,蒸腾强烈,水分暂时供应不上,叶片与嫩茎萎蔫,到夜晚蒸腾减弱,根系又继续吸水,萎蔫消失,植物恢复挺立状态。

19. 永久萎蔫:当土壤已无可供植物利用的水分,引起植物整体缺水,根毛死亡,即使经过夜晚也不会恢复。

20. 抗旱锻炼:在种子萌发期或幼苗期进行适度的干旱处理,使植物在生理代谢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增强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21. 热害:高温胁迫引起植物的伤害。

22. 抗热性:植物对高温胁迫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23.涝害:土壤水分过多对植物产生的伤害。

24. 湿害:土壤过湿,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土壤含水量超过了田间最大持水量时,对植物产生的伤害。

25. 抗涝性:植物对积水或土壤过湿的适应力和抵抗能力。 26. 盐害:土壤中盐分过多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危害。 27. 抗盐性:植物对土壤盐分过多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

28. 避盐性:植物避免盐分过多对植物的伤害而能够适应盐渍环境的能力。

29. 耐盐:植物在盐分胁迫下,通过自身的生理代谢变化来适应或抵抗进入细胞的盐分的危害。 30.病害:许多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都可以寄生在植物体内对寄主产生危害。 31. 抗病性:植物抵抗病菌侵袭的能力。

32. 植保素:植物受侵染后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的对病原微生物有毒的化合物。 33.虫害:因害虫对植物引起的危害。 34.抗虫性:植物对昆虫的抵抗能力。

35.生态抗性:由于环境条件(特别是非生物因素)变化的影响制约害虫的侵害而表现的抗性。 36.遗传抗性:植物可通过遗传方式将拒虫性、抗虫性、耐虫性传给子代的能力。

37.拒虫性:植物依靠形态解剖结构的特点或生理生化作用,使害虫不降落、不能产卵和取食的特性。

38.耐虫性:由于植物具有迅速再生能力,可以经受住害虫危害。 39.干旱:当植物耗水大于吸水时,植物体内即出现水分过度亏缺的现象。 40.不饱和脂肪酸指数:膜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所占的比例。 41.大气污染:大气中很多有害气体对植物的危害。

42.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物NO和烯烃类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产生O3、NO2、醛类和硝酸过氧化乙酰等有害物质,再与大气中的硫酸液滴和硝酸液滴接触形成浅蓝色的烟雾。 43. 臭氧:是光化学烟雾中的主要成分,所占比例最大,氧化能力极强的有毒气体。

44.水体污染:指各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水系,再加上大气污染物质、矿山残渣、残留化肥农药等被雨水淋浴,以致各种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水质显著变劣。

45.土壤污染:指土壤中积累的有毒、有害物质超出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使土壤的理化性状改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和破坏,进而危害作物生长和人畜的健康。 46.指示植物:对某污染物质高度敏感的植物。

二、填空题

1.逆境,抗逆性,逆境逃避,逆境忍耐。 2.二硫键,变性。

3.下降,气孔关闭,叶绿体片层膜体系结构改变。 4.发达的通气组织,利用NO3-中的O2 。 5.S O2,HF,Cl2,NOx,O3,废气。 6.气孔。 7.SOD。

8. 可溶性糖,可溶性氮,不饱和脂肪酸。 9. 交叉适应,逆境蛋白。

10. 不饱和,膜透性稳定,含量增加,含量减少。 11. 不饱和,降低。 12. 水分,束缚水/自由水。

13. 氧化酶活性增强,促进组织坏死,产生抑制物质。 14. 不饱和脂肪酸,降解。 15. 脯氨酸,渗透调节。 16. 加快,PPP途径。 17. 越强,越强。 18. 逆境逃避,逆境忍耐。 19. 盐分,干燥。 20. 土壤,生理。

21.NaCl,Na2SO4,耐渗透胁迫。 22.光化学烟雾

23.脯氨酸, 24. ABA,ETH。 25.逆境蛋白。 26.SOD,CAT,POD。

27.渗透胁迫,离子失调,代谢受阻。 28.多酚类

三、单项选择题

1-5 CADAB 6-10 ABBDA 11-15 CADBA 16-20 ACBCB 21-25 ACAAD 26-28 BBA

四、改错

×√××√√ √×√√× ×√√

五、解释现象

1.入冬前树干刷白,对预防来年病害的发生,提高植物抗病性有着一定的作用。

2.蔬菜移栽前给予适度的缺水处理,起到促进根系生长,抑制地上生长的作用,使根系发达,植物体内干物质积累较多,叶片保水能力强,渗透调节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抗旱性。

3.棉花种子用NaCl浸种处理,可以将吸收的盐分积累于液泡中,降低细胞水势来防止脱水,可提高抗盐性。

4.树干遭受冻害时,白天向阳面的温度比背阳面高,到了夜晚降温幅度大,而且解冻速度向阳面也比背阳面快,则植物受害严重。

5.谷类作物生殖器官形成期是对水分需求大的时期,对水分的缺乏比较敏感,此时若出现干旱,导致水分过度亏缺,严重影响生殖器官的形成。

6. 植物受水淹后,发生涝害,导致根系对水分的吸收速率下降,气孔关闭,蒸腾作用降低,叶片发生萎蔫现象。

六、问答题(略)

第3 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CO2和H2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和暗反应(CO2同化)。

2. 原初反应:是光合作用起始的光物理化学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电荷分离,即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并传递给中心色素分子,使之激发,被激发的中心色素分子将高能电子传递给原初电子受体,使之还原,同时又从原初电子供体获得电子,使之氧化。 3. 光合链:也称光合电子传递链,是指存在光合膜上、一系列互相衔接着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轨道。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光合电子传递途径是“Z”方案,即电子传递是由两个光系统串联进行,其中的电子传递体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排列,使电子传递链呈侧写的“Z”形。

4. 水氧化钟:放氧复合体含有4个Mn,包括Mn+、Mn2+、Mn3+和Mn4+。按照氧化程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将不同状态的含锰蛋白分别称为S0、S1、S2、S3和S4。即S0不带电荷,S1带1个正电荷,依次到S4带有4个正电荷。每一次闪光将S状态向前推进一步,直至S4。然后,S4从2个H2O中获取4个e-,并回到S0。此模型称为水氧化钟或Kok钟。

5. PQ穿梭:PQ为质体醌,是光合链中含量最多的电子递体,即可传递电子也可以传递质子,具有亲脂性,能在类囊体膜内移动。它在传递电子时,也将质子从间质输入类囊体内腔,PQ在类囊体上的这种氧化还原反复变化称PQ穿梭。

6. 光合磷酸化:由光驱动的光合电子传递所偶联的将ADP和无机磷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这一现象是Arnon1954年用离体叶绿体测出的。由于与磷酸化相偶联的光合电子传递的方式不同,故将其分为环式光合磷酸式、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与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7. 光合单位:指同化1分子CO2或释放1分子氧所需要的叶绿体色素分子数目。一个光合单位大约有200—300个色素分子,其中有一作用中心,人们把这一作用中心及其周围的几百个色素分子称为一个光合单位。叶绿体内存在有两个光系统,它们各有一个作用中心及一群天线色素,光合同化力的形成需要有两个光系统,故也有人把这两个作用中心和其周围的天线色素,合称为一个光合单位。

8. Hill反应:在有适当的电子受体存在的条件下,叶绿体利用光使水光解,即有氧的释放和电子受体的还原,这一过程是Hill在1940年发现的,故称Hill反应。

H2O?B光1H2B?O2叶绿体2

B为受氢体,又称为希尔氧化剂。 高铁氰化钾[K3Fe(CN)6]、草酸铁、许多醌类、醛类以及多种有机染料都可作为希尔氧化剂。

9. 荧光现象与磷光现象:都是指叶绿素分子吸收光后的再发光现象,叶绿素a、b都能发出红色荧光。其寿命约为10-9秒,它是由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时的发光现象。叶绿素也能发射磷光,其寿命可达10-2—103秒,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发出的。 10. 单线态与三线态:叶绿素分子中处于同一轨道的配对电子或处于不同轨道的配对电子,其自旋方向均相反时,分子的电子总自旋等于零,光谱学家称此种分子状态为单线态,处于不同轨道的原先配对电子自旋方向相同,这时分子的结构对外界磁场有三种可能的取向,这种具有相同自旋的激发态叫做三线态。

11. 红降现象:在四十年代,以绿藻和红藻为材料,研究其不同光波的光合效率,发现当光波大于680纳米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产额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红降现象。

12. 双光增益效应:1957年伊利诺斯大学爱默生(Robcrt Emcrson)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在680纳米长波红光之外,再加上一些比它波长较短的光,如650—670纳米的光,则量子效率(即量子产颜)大大增高,比两种波长的光单独照射时的总和还要多,这种现象称为双光增益效应或爱默生效应。

13. CAM途径:有些植物夜间气孔开放,通过C4途径固定二氧化碳,形成苹果酸,白天气孔关闭,夜间固定的CO2释放出来,再经C3途径形成碳水化合物,这种夜间吸收CO2,白天进行碳还原的方式,称CAM途径。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称为CAM植物,如仙人掌科和凤梨科的植物属CAM植物。

14. C4途径:是C4植物固定CO2的一种途径,其CO2受体是PEP,固定后的初产物为四碳二羧酸,即草酰乙酸,故称C4途径或四碳二羧酸途径。

15. 碳同化:即CO2固定和还原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由于形成的产物中有近45%都是碳素,故称碳同化作用。主要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还有细菌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16. 天线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真正能发生光化学反应的光合色素仅占很少一部分,其余的色素分子只起捕获光能的作用,这些色素吸收的光能都要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所以这些色素分子就称为天线色素,或称聚光色素,又称捕光色素。

17. Calvin循环:又称C3途径、还原磷酸戊糖循环、光合碳循环,它是CO2固定和还原的主要途径,其CO2的受体是RuBP,CO2固定后的初产物是PGA。

18. 量子转化效率与量子需要量:以光量子为基础的光合效率称为量子转化效率或量子产额,即每吸收一个光量子所引起的释放氧气或同化CO2的分子数。而同化一分子CO2或释放一分子氧所需要的光量子数,称为量子需要量,它是量子转化效率的倒数。 19. 光能利用率:指作物光合产物中贮藏的能量占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总辐射能的百分率,一般是用当地单位土地面积在单位内所接受的平均太阳总辐射来除以在同一时间内该土地面积上作物增加的干重所折合的热量。

20. CO2补偿点:在CO2饱和点以下,净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同光呼吸释放的CO2达动态平衡,这时环境中的CO2浓度称为CO2补偿点。

21. 叶面积指数:又称叶面积系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是衡量光合面积大小的指标,作物高产与否,在一定范围内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但超过一定范围就会走向反面,这个合理的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而异。

22. CO2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到达一定程度时再增加CO2浓度,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的CO2浓度称为CO2饱和点。 23. 光补偿点:在光饱和点以下,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减小而降低,到某一光强时,光合作用中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中释放的CO2达动态平衡,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24. 光饱和点:在光照强度较低时,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光强进一步提高时,光合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当超过一定光强时即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饱和现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25. 代谢源与代谢库:代谢源指植物制造和输出同化产物的部位或器官,主要指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萌发种子的 乳等;代谢库指植物吸收和消耗同化产物的部位或器官,这些部位或器官生长旺盛,代谢活动非常活跃,如生长点,正在发育的幼叶、花、果实

等。

26. 源-库单位:植物叶片的同化物质,主要只供应某一部分器官或组织,它们之间在营养上是相互依存的。人们把供给同化物质的叶(代谢源)与从这片叶接受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和连通两者之间输导组织,就是一个源-库单位。

27. P-蛋白:亦称韧皮蛋白,它可构成微管结构的蛋白质索,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推动微管的收缩蠕动,从而推动物质的长距离运输。

28. 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筛管分子邻近的伴胞可为筛管分子提供结构物质蛋白质,提供信息RNA,维持筛管分子间渗透平衡,调节光合产物向筛管的装载与卸出,因此筛管分子通常与邻近的伴胞形成复合体,称为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简称SE-CC复合体。

29. 压力流动学说:压力流动学说认为,在源端(叶片),光合产物被不断地装载到SE-CC复合体中,浓度增加,水势降低,从邻近的木质部吸水膨胀,压力势升高,推动物质向库端流动;在库端,光合产物不断地从SE-CC卸出到库中去,浓度降低,水势升高,水分则流向邻近的木质部,从而引起库端压力势下降。于是在源库两端便产生了压力势差,推动物质由源到库源源不断地流动

30. 细胞质泵动学说:细胞质泵动学说认为,筛管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形成胞纵连束,纵跨筛管分子,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地、有节奏地收缩和张驰,产生蠕动,把细胞质长距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光合产物从一个筛管分子运到另一个筛管分子。这一学说可以解释光合产物的双向运输问题。

31. 收缩蛋白学说:收缩蛋白学说认为,筛管内的P-蛋白是空心的管状物,成束贯穿于筛孔,P-蛋白的收缩可以推动集流运动。P-蛋白的收缩需要消耗代谢能量,它的作用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作为代谢动力推动液流流动。 二、填空题 1. 长光波;短光波 2. Mg;Fe、Mn、Cu、Zn

3. RuBp羧化酶;NADP-磷酸甘油醛脱氢酶;FBP一磷酸酯酶;SBP磷酸酯酶;Ru5p激酶;RuBp羧化酶 4. H+;Cu2+;醋酸铜

5.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

6. б-氨基酮戊酸;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酸酯 7. 蓝紫; 红; 蓝紫 8. 类囊体膜;叶绿体基质

9. 醌类;质体醌;质兰素;铁氧还蛋白

10. 环式光合磷酸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假环式光合磷酸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11. H2O的光解;质子泵入类囊体腔内;NADP+ 12. 非环式;4 13. 低;高;高;降低

14. 光能的吸收和色素分子激发态的形成;天线色素分子之间激发能的传递;作用中心对电子激发能的捕获;电荷分离

15.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Rubisco);羧化;加氧 16. 原初反应;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 17.开启;关闭;PEP羧化酶;苹果酸;液泡;高;低

18. 1, 5-二磷酸核酮糖;二氧化碳;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桐酸;二氧化碳;草酰乙酸

19. 叶绿体;细胞质

20. 类囊体膜;细胞质;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 21.增加气孔阻力;CO2同化受阻;光合面积减少

22.光合作用的能源;诱导Rubisco活化;气孔的开放;叶绿素的形成与基粒堆叠 23. 低;高

24. 乙醇酸;叶绿体;过氧化体;线粒体 25. 代谢源;代谢库 26. 下降;受抑制;下降 27. 叶绿体;细胞质;蔗糖 28. 增加;灌浆

29. 叶肉细胞;质外体;伴胞 30. 库接纳能力;源供应能力 31. 昼夜温差小

32. 整枝;打叉;合理施用N肥;打顶;疏花疏果;增施磷钾肥

33. 韧皮部筛管;双向运输;横向运输 34. 蔗糖;K+ 35. 果胶酯酶;果胶酶

36. 环割法;同位素示踪法;蚜虫吻针法 三、选择题

1-5BDCBD;6-10CAACB;11-15CBDCA;16-20BADCC;21-25DDBCC;26-29BABD 四、判断题

1-5×√×××;6-10√××√×;11-15××√××;16-20√×√×√;21-24√×√×

五、解释现象

1. 秋末枫叶变红、银杏叶变黄。

秋末气温降低,叶绿素的降解速率大于合成,而类胡萝卜素较为稳定,使叶片变为黄色。枫叶变红是由于花青素合成增加引起的。 2. 蚕豆种植过密,引起落花落荚。

蚕豆种植过密,造成徒长,封行过早,中下层叶子所受的光照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这些叶子不但不能制造养分,反而消耗养分,变成消费器官。从而使处于下层的花荚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而脱落。

3. 叶腋有花、果实或幼芽的叶片较无花、果实或幼芽的叶片光合速率高。

代谢库对代谢源的调节作用。叶腋存在花、果实或幼芽时,代谢源产生的同化物可顺利输出;而当叶腋的花、果实或幼芽摘除,同化物输出受阻,在叶片上积累,反馈抑制叶片的光合作用。

4. 冬季温室栽培蔬菜避免高温,阴雨天注意补充光照。

由于温室大棚阻光增温效应,冬季温室栽培常出现温度高、光线弱的环境特点。在环境光线相对较弱、温度过高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显著增加,而呼吸作用增加显著,导致呼吸消化明显大于光合同化,不利于同化物在蔬菜营养体中的积累。因此,冬季温室栽培蔬菜避免高温,阴雨天注意补充光照。

5. 作物株型紧凑、叶片较直立,其群体光能利用率高。

种植株型紧凑、叶片较直立的作物,可适当增加密度,减少光线反射损失,提高叶面积系数,因而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6. 大树底下无丰草。

枝叶茂盛的大树下,光线弱,当光照强度低于光补偿点以下时,呼吸消耗大于光合,不利于草的生长;同时,从光质上考虑,对光合作用有利的红光和蓝光被大树叶片大量吸收,漏下来的大部分是对植物光合作用不利的无效光,也不利于草的生长。因此,大树底下无丰草。

7. “树怕伤皮,不怕烂心”。

皮是韧皮部存在的部位,有机物质正是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到根部。树剥皮后,韧皮部被破坏,影响了有机物质的运输,时间一长会影响根系的生长,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心为木质部存在部位,水分和矿质营养可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然而废弃木质部心材的腐烂,并不会完全阻断水分的运输,不会对地上部分水分和矿质营养的供应产生影响。因此,树怕伤皮,不怕烂心。

8. 摘掉靠近棉花花蕾的叶片,蕾铃容易脱落。

代谢源是代谢库的供应者,摘掉靠近棉花花蕾的叶片,蕾铃将得不到充足的同化物,蕾铃因“饥饿”而脱落。 9. 水稻抽穗后不宜施氮过多。

营养生长于生殖生长不协调。如果水稻抽穗后施氮肥过多,蛋白质合成多,消耗过多的同化产物,营养生长旺盛,不利于同化物在籽粒中的积累,导致贪青晚熟,作物减产。 10. 玉米“蹲棵”可以提高粒重。

同化物的再分配、再利用。我国北方农民为了避免秋季早霜危害或提前倒茬,在预计严重霜冻来临之前,将玉米连根带穗提前收获,竖立成垛,茎叶中的光合产物仍能继续向籽粒中转移,这称为“蹲棵”,这样可以增产5%~10%。 11. “贪青晚熟”的作物减产。

作物营养生长过于旺盛,蛋白质合成多,同化产物消耗多,不利于同化物在籽粒中的积累,导致贪青晚熟,作物减产。 六、简答和论述题

1. 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利用光补偿点理论提高净光合速率,举二例说明之。

例一 合理密植:通过调节种植密度,使作物群体得到合理发展,达到最适的光合面积与最高的光能利用率。种植过稀,虽然个体发育良好,但群体叶面积不足,光能利用率低。种植过密,一方面下层叶片受光减少,当光强低于光补偿点以下时,不利于作物下

层叶片光合;另一方面通风不良,造成冠层内CO2浓度过低而影响光合。

例二 间种套种:将光合特性不同的作物间种套种,光补偿点低的植物较耐阴,如大豆的光补偿点仅3.165μmol·m-2·s-1,所以可与玉米间作,在玉米行中仍能正常生长,可有效提高群体的光合效率。 2. 简述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

作物的产量主要由光合产物转化而来。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途径是改善植物的光合性能。光合性能是指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决定作物光能利用率高低及获得高产的关键。光合性能包括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产物的消耗和光合产物的分配利用。按照光合作用原理,要获得作物高产,就应采取适当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能力,适当增加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提高经济系数,减少干物质消耗。

3. 冬季在温室或簿膜大棚栽培作物如何调节光、温、和CO2条件,以获得较高的光合效率。

由于温室大棚阻光增温效应,冬季温室栽培常出现温度高、光线弱的环境特点。在环境光线相对较弱、温度过高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显著增加,而呼吸作用增加显著,导致呼吸消化明显大于光合同化,不利于同化物在蔬菜营养体中的积累。因此,冬季温室栽培蔬菜避免高温,阴雨天注意补充光照。另外,适当提高环境CO2浓度,可有效促进光合碳同化,降低植物有氧呼吸,提高大棚栽培作物的光合效率。 4. 何谓光合诱导期(光合滞后期)? 产生光合滞后期原因是什么?

光合诱导期(光合滞后期)是指暗适应的叶片移至光下,最初阶段光合速率很低,需要经过一个“滞后期”(一般超过20min,取决于暗适应时间的长短)才能达到光合速率的“稳态”阶段。其原因是暗中叶绿体基质中的光合中间产物(尤其是RuBP)的含量低。在C3途径中存在一种自动调节RuBP水平的机制,即在RuBP含量低时,最初同化CO2形成的磷酸丙糖不输出,而用于RuBP再生,以加快CO2固定速率;当循环达到“稳态”后,磷酸丙糖才输出。

5. 从C3植物与C4植物的CO2—光合曲线比较来看,说明C4植物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都比C3植物低的原因。

C4植物的CO2补偿点比C3植物低的原因与C4植物结构特点,以及PEPC的Km低,对CO2亲和力高,有浓缩CO2机制有关。C4植物利用低浓度CO2能力明显高于C3植物。 C4植物的CO2饱和点低的原因,可能与C4植物每固定1分子CO2要比C3植物多消耗

2分子ATP有关,以及C4植物的气孔对CO2浓度敏感有关。由于C4植物CO2泵功能,尽管C4植物的CO2饱和点比C3植物的低,但其饱和点时的光合速率却往往比C3植物的高。

6. 何谓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在作物生产中可采取哪些措施减轻或避免光抑制的发生?

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其所需时,过剩的激发能会降低光合效率,这种现象称为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在作物生产中可利用遮阳网,有效降低叶片接受光的强度,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光抑制的发生。

7. 从植物生理与作物高产角度试述你对光呼吸的评价。

光呼吸对光合碳同化是有利还是有害,一直是当前争论的焦点,据推算,在正常的大气条件下,由乙醇酸途径放出的CO2占光合固定的CO214%。也有认为光呼吸所损失碳素占净光合率的30%左右。同时乙醇酸含成及其代谢又消耗了大量能量,因此,光呼吸是植物体内的“无效生化循环”,对光合作用原初生产量是不利的。然而近年研究发现,光呼吸对植物生理代谢并不是完全无效的,而是光合碳代谢所必需,至少是不可避免的。表现在:①光呼吸是光合作用的保护性反应。例如在强光和CO2不足环境下级和光抑制;②光呼吸与光合糖代谢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蔗糖和淀粉的合成;③光呼吸与氯代谢关系也很密切,既为硝酸盐还原提供还原剂,也是氨基酸(甘氨酸和丝氨酸)生物合成的补充途径。因而对光呼吸的抑制不能一概而论,研究发现,光呼吸被抑制20—30%的情况下,净光合效率可提高10—20%,如果抑制超过30%时,光合效率反而有所降低。

8. 举出三种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及优缺点。

(1)改良半叶法,选择生长健壮、对称性较好的叶片,在其一半打取小圆片若干,烘干称重,并用三氯醋酸对叶柄进行化学环割,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到下午用同样方法对另一半叶片的相对称部位取相同数目的小圆片,烘干称重,两者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这些小圆片累积的有机物质量。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贵重设备,但精确性较差。 (2)红外线CO2分析法原理是:气体CO2对红外线有吸收作用(尤其是对波长4260纳米的红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不同浓度的CO2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不同,所以当红外线透过一定厚度的含CO2的气层之后,其能量会发生损耗,能量损耗的多少与CO2的浓度紧密相关。红外线透过气体CO2后的能量变化,绿过电容器吸收的能显转变为可

以反映CO2浓度的电讯号,由仪器直接显示出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始末时,其环境中CO2浓度的变化,可以通过红外线气体分析器的仪表迅速而准确地观察获得,实验前后仪表上所反映的CO2浓度之差,即为植物在该测定时间内叶片吸收CO2的量·因此可以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单位叶而积吸收CO2的量,即植物的光合速率,此法迅速而准确,安全而灵敏,整体而连续测定是其优点,但仪器比较昂贵,目前基层还较难实现。 (3)氧电极法原理是:氧电极由嵌在绝缘律上的铀和银所构成,以0.5mol氯化钾为电解质,覆盖一层15-20um的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薄膜,两极间加0.6~0.8伏的极化电压。溶氧可透过薄膜进入电极在铂阴极上还原,同时在极间产生扩微电流,此电流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记录此电流的变化,则能换算出相应的氧分压值。当膜的作度不变,温度恒定时,植物叶片在反应液中照光时释放的氧量,即为该叶片的光合速率。此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以连续测定水溶液中溶解氧量及其变化过程,但只能测离体叶片。目前也受仪器限制。

9. 试述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光强和光质,一方面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一方而影响光合速率。

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由原对绿素酸酯还原成叶绿素酸酯需要在光下才能进行。所以黑暗中生长的幼苗不能形成叶绿素而呈黄白色。过强的光照容易使叶绿素被光氧化破坏,对叶绿素形成也不利。实验证明,光质对叶绿素形成有关,单色光不如全色光,单色光中又以红光最好,蓝光次之,绿光最差。

光还影响叶绿体的发育,黑暗下,叶绿体发育是畸形,片层结构不发达或不能形成,见光后才能逐渐转入正常。

光影响气孔的开闭,进而影响叶片温度和CO2的吸收.

光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没有光,同化力(ATP和NADPH2)不能形成,就不能同化CO2;除光强外,光质也影响光合速率。例如菜豆在红光下光合速率最快,蓝光次之,绿光最差。水稻表现为蓝光最好,红光次之,绿光最差。

10. 在一项试验中要比较两个处理的叶绿素含量。试简述叶绿素的提取和测定方法。要尽量减少试验误差,在提取及测定时,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

取两个处理的新鲜叶片剪碎,称重(0.5克),一份测干重,一份置研钵中,加少量碳酸钙和石英砂以及丙酮磨提取,过滤至容量瓶,定容。用分光光度计分别在波长645、663

和652nm下测定光密度,以80%丙酮为空白对照。按公式计算叶绿素a、b含量和总量。测定时,注意取样一致,称量准确;色素提取时需加入少量CaCO3,避免叶绿素分解;叶片研磨要充分,要多次清洗研钵,以保证色素提取充分;比色时浓度在光密度(OD值)0.05~0.5nm范围内,并且最好用751分光光度计测定,才能减少试验误差。 11. 水分亏缺降低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水分亏缺常导致叶片萎蔫,不能保持叶片正常状态。保卫细胞膨压降低,气孔关闭,CO2从叶表面透过气孔扩散到叶内气室及细胞间隙受阻,CO2吸收标减少,影响光合速率。

(2)水分亏缺,气孔关闭,蒸腾减弱,叶温升高,从而降低酶活性和破坏叶绿素,使光合速率降低.

(3)水分亏缺时,植物呼吸反常增强。

(4)水分亏缺时,影响蛋白质的水合度,从而影响蛋白质分子结构及排列以及酶系统的空间构型,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5)缺水时,影响叶片内光合原料供应和光合产物运输。

(6)水分亏缺,植株生长矮小,影响光合面积,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由此可见,保证水分的正常供应,才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

12. 哪些矿质元素影响光合作用速率?为了取得作物高产,应该如何做到合理施肥? 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矿质元素,都对光合作用速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 N和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Fe、Mn、Mg是叶绿素形成所必需的,N、P、S、Mg等是构成叶绿体片层结构不可缺少的成分;Fe、Cu等在光合电子传递中具有重大作用,水的光解反应需Cl和Mn的参加;光合磷酸化需要P;K调节气孔开闭;Zn是催化CO2水合反应的碳酸酐酶组成成分;光合碳循环中的所有糖类都是含磷酸式团的糖类;B促进光合产物蔗糖的运输。由此可见,为了取得作物高产,在给作物施肥时,除了施用大量元素之外,还需要配合微量元素的施用。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才能全面合理。 13.试比较光呼吸和暗呼吸的差异。 特征 对光的要求 底物 暗呼吸 光暗均可进行 糖、脂肪、蛋白质、有机酸 光呼吸 只在光下进行 乙醇酸 进行部位 历程 能量状况 O2与CO2 活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EMP→TCA→呼吸链 释放能量加以利用 吸收O2,释放CO2 叶绿体→过氧化体→线粒体 乙醇酸循环(C2循环) 消耗能量 吸收O2,释放CO2 14. C3植物和C4植物有何不同之处? C3植物和C4植物的差异 特征 叶结构 C3植物 C4植物 维管束鞘不发达,其周围维管束鞘发达,其周围叶叶肉细胞排列疏松 只有叶间细胞有正常叶绿体 约3:1 30—70 低(3—5万烛光) 只有光合碳循环(C3途径) RuBp C3酸(PGA) 较高 较低 较低(15~35) 高,易测出 高 较低 高(450—950) 肉细排列紧密 叶肉细胞有正常叶绿体,维管束鞘细胞有叶绿体,但基粒无或不发达 约4:1 <10 高 C4途径和C3途径 PEP C4酸(OAA) 较低 较高 较高(40—80) 低,难测出 低 较高 低(250—350) 叶绿体 叶绿素a/b CO2补偿点 光饱和点 碳同化途径 原初CO2受体 光合最初产物 RuBp羧化酶活性 PEP羧化酶活性 净光合速率(强光下) 光呼吸 碳酸酐酸活性 生长最适温度 蒸腾系数 15.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叶绿体哪部分进行的?产生哪些物质?暗反应在叶绿体哪部分进行?可分哪几个大阶段?产生哪些物质?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可分为原初反应、水的光解和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三大步骤,其产物除释放氧外,还形成高能化合物ATP和NADPH2,两者合称为同化力,光能就累积在同化力中。

光合作的暗反就是指CO2的固定和还原,这一过程是在叶绿体的间质中进行的,可分为CO2的固定、初产物的还原、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的CO2受体RuBP的再生这四大阶段。光反应形成的同化力即用于CO2固定后的初产物还原,光合碳循环的正常运转还需光的诱导,因为光合环的调节酶是在光下活化,暗中则失活的,因此光合碳循环实际上也是离不开光的。光合碳同化的最初产物是三碳糖,即3-磷酸甘油醛,最后形成蔗糖或淀粉。

16. 果树生产上常利用环剥提高产量,为什么?若在果树主茎下端剥较宽的环能提高果树的产量吗?为什么?

果树开花期对树干适当进行环剥,可阻止枝叶部分光合产物的下运,使更多的光合产物运往花果,从而利于增加有效花数,提高座果实吧大,提高产量和品质。若在果树主干上切环太宽,切环下又未长出新枝叶,时间久了根系得不到地上部分提供的同化物和微量活性物质,而本身贮藏的又消耗殆尽,根部就会“饿死”,从而使根无法吸收水吧等,致死整个植物死亡。

17. 何谓压力流动假说?它的主要内容和实验依据是什么?该学说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有机物质运输的压力流动假说是德国学者明希(Münch)1930年提出来的,这个学说认为,在源端(叶片),光合产物被不断地装载到SE-CC中,浓度增加,水势降低,从邻近的木质部吸水膨胀,压力势升高,推动物质向库端流动;在库端,光合产物不断地从SE-CC卸出到库中去,浓度降低,水势升高,水分则流向邻近的木质部,从而引起库端压力势下降。于是在源库两端便产生了压力势差,推动物质由源到库源源不断地流动。但压力流动学说也遇到了两大难题:第一,筛管细胞内充满了韧皮蛋白和胼胝质,阻力很大,要保持糖溶液如此快的流速,所需的压力势差要比筛管实际的压力差大得多;第二,这一学说对于筛管内物质双向运输的事实很难解释。 18. 试说明有机物运输分配的规律。

总和来说是由源到库,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部位组成不同的源库单位,以保证和协调植物的生长发育,总结其运输规律:(1)优先运往生长中心;(2)就近运输;

(3)纵向同侧运输(与输导组织的结构有关);(4)同化物的再分配即衰老或过度组织(或器官)内的有机物可撤离以保证生长中心之需。

19. 举例说明如何人工调节控制有机物的运输分配(至少举3例)。 打顶、打叉、环割、蹲棵

第五章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与植物生长物质

一、 名词解释

1.细胞信号转导:是指偶联细胞外刺激信号(包括各种种内、外源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2.G 蛋白:全称为 GTP 结合调节蛋白。此类蛋白由于其生理活性有赖于三磷酸鸟苷(GTP )的结合以及具有GTP 水解酶的活性而得名。

3.细胞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表面或亚细胞表面组分中的天然物质,可特异地识别并结合化学信号物质—配体,并在细胞内放大、传递信号,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特定的细胞反应。

4.第二信使:又称次级信使,由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植物中的第二信使主要是cAMP、钙离子、DAG和IP3。

5.钙调素:是最重要的多功能Ca2+信号受体,为单链的小分子酸性蛋白,具有4个Ca2+结合位点。当外界信号刺激引起胞内Ca2+浓度上升到一定阈值,Ca2+与CaM构象改变而活化CaM,后者与靶酶结合,使其活化而引起生理反应。目前已知有十多种酶受Ca2+-CaM的调控。

6.第一信使:能引起胞内信号的胞间信号和环境刺激,亦称为初级信使。

7.双信号系统:是指肌醇磷脂信号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号分子 ( IP 3 和 DAG ),分别激活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 IP3 /Ca2+和 DAG/PKC 途径,因此把这一信号系统称之为“双信号系统”。

8.植物激素:是由植物本身合成的,含量很少的一些有机化合物。它们能从生成处运输到其他部位,在极低的浓度下即能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9.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在很低浓度下能够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促进插枝生根,调控开花时间,塑造理想株形等作用。

10.植物生长物质:是在较低浓度的情况下能对植物产生明显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内源的植物激素与人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11.三重反应:乙烯可抑制黄化豌豆幼苗上胚轴的伸长生长,促进其加粗生长,地上部分失去负向地性生长(偏上生长)。

12.激素受体:指能与激素特异地结合,并引起特殊的生理效应的物质。

13.生长素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二、填空题

1.胞间,胞内,胞间,膜上,胞内,蛋白质

2.植物激素、蛋白酶抑制物、寡聚糖、生长调节物质等,电信号、水力学信号、重力、光波 3.正,负

4.三磷酸鸟苷(GTP),GTP水解酶。

5.肌醇-1,4,5-三磷酸(IP3),二酰甘油(DAG),IP3,DAG。 6.cAMP或环核苷酸信号系统。 7.激,磷酸酯。

8.有机化合物,一定部位,其他部位。

9.α-NAA、2,4-D、2,4,5-T、吲哚丁酸(IBA)。 10.酚类化合物、抑制作用。 11.游离,束缚,光,酶。

12.甲羟戊酸,赤霉烷,腺嘌呤,15.。 13.CCC、AMO-1618、福斯方-D、B9。

14.抑制茎伸长生长、促进茎加粗生长、促进茎的横向生长。

15.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乙烯,生长素,脱落酸,生长素,赤霉酸,赤霉酸,乙烯

16.6-BA、KT(激动素)。 17..CTK。。

18.脂肪族含N碱,二胺、三胺、四胺,越多、越强。

19.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并能引发特殊生理生化反应的蛋白质。 20.内酯,酮,脱氧(还原型)。 三、单项选择题

1.D,2.A,3.C,4.B,5.B,6.C,7.C,8.C,9.B,10.B,11.C,12B,13.C,14.C,15.C,16.A,17.A,18.B。19.A, 四、是非与改错

是非题:1.×,2.√,3.×,4.×,5. ×,6.×,7.×,8. ×。

第六章

一、 名词解释

植物的生长生理答案

1.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或重量的不可逆的增加的过程。是量变的过程。通过原生质的增加、细胞分裂和细胞体积的扩大和细胞壁的增加来实现的。

2.分化:是指分生组织细胞转变为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各不相同的细胞群的过程。是质变。 3.发育:在生命周期中,生植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变化过程称为发育。

4.生命周期(life cycle):任何一种生物体,总是要有序地经历发生、发育和死亡等时期,人们把一生物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

5. 形态建成(morphogenesis):习惯上把生命周期中呈现的个体及其器官的形态结构的形成过程。

6.外植体(explant):用于离体培养进行无性繁殖的各种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7.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外植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育成植株的技术。

8.脱分化:已经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离体培养时,又恢复细胞分裂能力并形成与原有状态不同细胞的过程。新形成的细胞群被成为愈伤组织

9.再分化: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又分化为胚状体,或直接分化出根和芽等器官形成完整的植株

10.极性:植物体或植物体的一部分(如器官、组织和细胞)在形态学的两端具有不同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现象。

11.生长曲线:指植株在生长周期中的生长变化趋势。即S型曲线(生长速率表现为抛物线)

12.生长大周期:指植物整体、器官或组织的生长速率表现出 “慢一快一慢”的基本规律,即开始生长缓慢,随后逐渐加快,然后又减慢以至停止的过程。 13.温周期性:植物生长按温度的昼夜周期性发生有规律变化。

14.根冠比(root-top ratio):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或鲜重的比值。 15.顶端优势(apical dominance): 指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16.协调最适温度是指植株生长最健壮的温度,通常低于生长最适温度。

17.光形态建成:由光调节植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过程称为植物的光形态建成或称光控发育作用。

18.种子寿命:种子寿命是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能力的时间。

19.后熟作用:是指成熟种子离开母体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后才能完成生理成熟而具备发芽的能力。

20光敏色素:植物中含有的一些微量色素蛋白复合体,能吸收红光(650-680nm)和远红光(710-740nm),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发育的色素蛋白。且红光可逆转远红光效应,反之也然。

21.向性运动: 是指植物器官对环境因素的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运动。 22.感性运动(nastic movement):是指外界因素均匀地作用于整株植物或某些器官所引起的运动。

23.生物钟:指植物的一些生理活动具有周期性或节律性,而且这种周期性是不受环境条件影响,以近似昼夜周期的节奏自由运行的过程。也称近似昼夜节奏或生理钟。 二、填空题 1.红光,远红光。

2.新合成,已存在的酶由钝化状态变为活化状态。 3.维持渗透平衡,碳原与能量。

4.破坏生长素(IAA光氧化),强光促分化,抑制生长。

5.高等植物从种子萌发开始到结实的整个过程称为生命周期;即生物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6.分生期、伸长期,分化(成熟)。

7.已经停止分裂的细胞又可重新分裂并增殖生长,愈伤组织。 8.顶端生长,侧生生长的现象。

9.蓝光与近紫外光,光形态建成。。 10.胚状体,芽原基,根原基。

11.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顶端生长与侧生生长。 12.Pfr,Pr, Pfr。 13.光敏色素。

14. 光敏,隐花,紫外光-B,光强,光质

15. 棉花打顶和整枝、瓜类摘蔓,绿篱修剪可促进侧芽生长形成密集灌丛状,麻类、向日葵、烟草、玉米、高粱等16.作物生长,控制用材树木侧枝生长使主茎强壮而挺直

16. 向性,感性,向性,向光,向重,向化,正,负

三、单项选择题

1.D,2.D,3.D,4.B,5.B,6.D,7.D,8.C,9.B,10.C,11.B。 12.B.13.C.14.A.15.A. 16.C. 17.C. 18.A 。 四、是非与改错

1. √,2. ×,3.×,4.×,5. ×,6.×,7.×。

第8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大多数植物在开花之前要达到一定年龄或一定生理状态,才能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开花。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 2. 幼年期(juvenility):植物从种子萌发到花熟状态之前的生长阶段称为幼年期。

3. 花诱导(floral induction):指在合适的环境条件诱导下,植物体内发生成花所必需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过程。花诱导的主要环境条件是低温和光周期。

4. 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低温诱导或促使植物花器官形成的作用叫春化作用。

5. 脱春化作用或去春化作用(devernalization):在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如遇到较高温度或缺氧条件,低温诱导开花的效果会被减弱或消除,称为脱春化作用或去春化作用。

6. 再春化现象(revernalization):大多数去春化的植物如再进行低温处理,可重新进行春化,且低温的效应可以累加,这种去春化的植物再度被低温恢复春化的现象,称再春化现象。 7.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8. 短日植物(short day plant,SDP): 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9. 长日植物(long day plant,LDP) :日照长度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10. 临界日长(critical daylength):指在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长度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日照长度。

11. 临界暗期(critical dark period):指在昼夜周期中长日植物能够开花的最长暗期长度,或短日植物能够开花的最短暗期长度。

12. 光周期诱导(photoperiodic induction):达到一定生理年龄的植株,只要经过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在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而诱导植物开花,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

13. 暗期间断(night break):在足以引起短日植物开花的暗期中间,被一个足够强度的闪光所间断,短日植物就不能开花,却能使长日植物开花。

14. 育性转化(fertility change,fertility alteration):水稻的育性随光照长度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育性转化。水稻有短日诱导可育性,在长日照条件下其花粉完全败育,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突变体,其特性取决于对日照长度敏感的一对隐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表达。

15. 同源异形(hoemosis):指分生组织系列产物中一类成员转变为该系列中形态或性质不同的另一

类成员。

16. 同源异形基因(homeotic gene):产生同源异形突变体的基因,编码一些决定花器官各部分发育的转录因子,这些基因在花发育中起着“开关”的作用。

17. 成花逆转(floral reversion):指植物从生殖生长状态逆转回营养生长状态的现象。 18. 花粉生活力(pollen viability):指花粉成熟离开花药后,保持生活力(受精能力)时间。 19. 群体效应(population effect):花粉萌发时,单位面积内花粉的数量越多,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越好。

20. 自交不亲和性(self incompatibility,SI):指植物花粉落在同花雌蕊的柱头上不能受精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成花诱导, 成花启动, 花器官发育。基因,成花诱导。 2. νrn1、νrn2、νrn3、νrn 4、νrn 5 。

3. FLC(FLOWERINC),非春化植株顶端分生组织,,低温。 4.春化作用,相对低温型,绝对低温型。 5.茎尖生长点,茎尖生长点,叶片。 6.韧皮部物质的运输,开花,韧皮部。 7. 红光,蓝光,绿光。

8. 不分枝的变态短枝,同源异形突变体,Apetala1(AP1)、Apetala2(AP2)、Apetala3(AP3)、Pistillata(PI)、Agamous(AG)。 9.短日照,长日照。

10. 氮肥、水分多,氮肥、水分少,夜间温度,较低的夜温。 11. IAA、ETH,GAs,CTKs,TIBA,CCC。 12.淀粉、蔗糖,蔗糖的缺乏。

13. 相对干燥、低温、增加空气中CO2,减少O2。 14.硼,Ca2+,集体效应,IAA。

15. S基因座,S基因座,自交不亲和或亲和,不亲和,亲和。 16. 配子体型不亲和,孢子体型不亲和。 17.光周期现象,短于,长于。 18.提早 ,推迟。 19.低温,茎尖分生组织 20.外壁蛋白,糖蛋白。 21.角质酶,胼胝质

22.长日植物:菠菜,天仙子,油菜;

短日植物:棉花,苍耳,菊花,大豆; 日中性植物:烟草,蕃茄,黄瓜。 23. 暗中断,改变光期。

24. 配子体型不亲和,孢子体型不亲和。 25.

植物 引种 开花期 生育期 生产上选用品种 类型 方向 LDP 南→北 SDP 南→北 (推迟或提早) 提早 推迟 (延长或缩短) 缩短 延长 (早熟或晚熟品种) 晚熟品种 早熟品种 三、单项选择题

1.B,2.A,3.B,4.A,5.B,6.C,7.C,8.A,9.C,10. B, 11.D,12. A,13. B,14.C,15. B,16. A,17. D,18. B,19. B

四、是非与改错

1. ×,2.√,3.×,4.×,5. ×,6.×,7.√,8. ×,9. ×,10. √

第9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性结实: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然能继续发育成为没有种子的果实。 2.呼吸跃变:果实在成熟之前发生的呼吸速率突然升高的现象。 3.休眠:植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生长暂时停顿的现象。 4.强迫休眠: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 5.生理休眠:因植物本身的原因引起的休眠。

6.种子的后熟作用:种子采收后需经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达到真正的成熟,才能萌发的过程。 7.层积处理:植物的种子必须经低温处理才能促进后熟的催芽技术。

8.衰老:植物体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是成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个植株自然地终止生命活动的一系列衰败过程。

9.活性氧:化学性质极为活跃、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质的总称。

10.细胞凋亡: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及许多病理过程中,细胞遵循其自身的“程序”,主动结束其生命的生理性死亡过程。

11.脱落:植物器官自然离开母体的现象。

12.离层:器官在脱落之前在叶柄基部经横向分裂而形成的几层细胞。

二、填空题

1.非丁 2.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 3.亲水、热稳定;ABA或渗透胁迫 4.降低;升高 5.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存在着微量的挥发性物质;叶绿素的分解、花青素苷的合成;细胞壁物质的降解 6.升高;呼吸跃变;乙烯 7.双S 8.果皮中的叶绿素逐渐分解,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仍较多且稳定 9.不饱和 10.种皮限制、种子未完成后熟、胚未完全发育、抑制物的存在 11. 常温干燥、层积处理 12. 红光、蓝光;远红光、紫外光 13. 蛋白质降解加快、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下降 14. 高于近轴端、高于远轴端 15.过高、过低;不足 16.ETH;ETH 17.离层;纤维素酶、果胶酶 18.GA;CTK;ETH 19.ATP、叶绿素和蛋白质 20.蛋白质含量下降、核酸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下降

三、单项选择题

1-5 AACBC 6-10 DACCA 11-15 ACBCA 16-20 ACA(C)CC 21-25 AADBC 26-30 BDAAB

四、改错

××××× √×√×√

五、解释现象

1.温度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含量。北方大豆成熟时,温度低,种子油脂含量高;而南方大豆成熟时,种子油脂含量低。所以北方大豆比南方大豆出油率高。

2.随着果实的成熟,果皮中的叶绿素逐渐分解,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仍较多且稳定,故呈现黄色,或由于形成花色素而呈红色。光照可促进花青素苷的合成,所以果实在向阳的一面着色鲜艳。 3.新疆的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成熟时,果实中贮存的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积累在细胞液中,淀粉含量越来越少,还原糖、蔗糖等可溶性糖含量迅速增多,使果实变甜 4.不经过受精,生长素、赤霉素能刺激子房膨大而发育成为没有种子的果实。

六、 问答题 1. 1)种胚的发育

2)胚乳的发育

2. 秋天日照变短,有利于ABA的合成,促进树木的芽休眠。

3. 1)温度 高温促进脱落。田间条件下,高温引起土壤干旱而加速脱落。低温也导致脱落。 2)氧气 提高O2浓度,能促进乙烯的合成,增加脱落,还能增加光呼吸,消耗过多的光合产物;低浓度的O2将抑制呼吸作用,降低根系对水分及矿质的吸收,造成植物发育不良,导致脱落。

3)水分 干旱促进器官脱落,但当植物根系受到水淹时,根系缺O2,也会出现叶、花、果的脱落现象。干旱、涝淹会影响内源激素水平,进而影响植物器官脱落。

4)矿质元素 缺乏N、Zn、B、Ca等会引起器官脱落。缺乏N、Zn能影响IAA的合成;缺少B会使花粉败育,引起花而不实;Ca是细胞壁中果胶酸钙的重要组分。

5)光照 强光能抑制或延缓脱落,弱光则促进脱落。弱光下光合速率降低,同化物合成减少。长日照延迟脱落,短日照促进脱落,可能与GA、ABA的合成有关。 4.1)呼吸变化 2)有机物质转化 a糖含量增加 b有机酸减少 c涩味消失 d香味产生

e果实变软 f色泽变艳 5.1)糖的变化 2)蛋白质的变化 3)脂肪的变化

6.1)生理休眠,因植物本身的原因引起的休眠。 2)强迫休眠,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

7.衰老的生物学意义:1)植物成熟衰老时,其营养器官贮存的物质降解,运转到发育的种子、块根、块茎等器官中,以利于新器官的生长发育。

2)叶子衰老脱落之前,输出大量物质在茎、芽、根中贮存,以供再分配、再利用,能主动适应不良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安全越冬。

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主要有:1)蛋白质的变化;2)核酸的变化;3)光合速率下降;4)呼吸速率下降;5)生物膜结构变化;6)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

8.正常情况下,植物体内存在有活性氧的抗氧化酶类和非酶类活性氧清除系统,清除植物体内产生的自由基,使植物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是平衡的,自由基的浓度很低,不会引起伤害。当植物衰老时,自由基产生增加,清除能力下降,植物体内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膜生物以及叶绿素有破坏作用,从而加速植物衰老。 9.1)光照: 光照能延缓植物衰老,黑暗加速衰老。

2)温度: 低温和高温均能诱发自由基的产生,引起生物膜相变和膜脂过氧化,加速植物衰老。 3)气体: O2浓度过高加速自由基的形成,引起衰老;高浓度的CO2可抑制乙烯生成和呼吸速率,抑制衰老。

4)水分: 干旱加速叶片的衰老;水分胁迫导致缺O2,促进ETH和ABA形成,加速蛋白质和叶绿素的降解,促进植物的衰老。

5)矿质营养: 氮肥不足,叶片易衰老;增施氮肥,能延缓叶片衰老。 6)细胞分裂素: CTK延缓植物衰老。 10.1) 营养亏缺学说 2) DNA损伤学说 3) 自由基损伤学说 4) 植物激素调节学说

11.1).整株衰老: 一年生植物或二年生植物,在开花结实后出现整株衰老死亡。

2).地上部衰老: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随着生长季节的结束而每年死亡,而根仍可以继续生存多年。

3).渐近衰老: 多数一年生常绿木本植物,较老的器官和组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老脱落,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f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