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更新时间:2023-06-02 05: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有用的

两名美国科学家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3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马瑟和斯穆特的成果有助于研究早期宇宙,并能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星系和恒星的起源。他们借助美国宇航局COBE卫星获得的信息,为有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马瑟现年60岁,197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高级天体物理学家。斯穆特生于1945年,1970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名词解释:微波背景辐射、黑体和各向异性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记者颜亮)目前为科学界所普遍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微波背景辐射被认为是大爆炸的“余烬”,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宇宙空间。

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温度高得惊人,大爆炸之后30多万年,宇宙温度降到足够低,使得电子和光子等可以结合而形成原子等物质。宇宙也由此走出晦暗的迷雾状态而变得透明,使光可以穿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正是在此期间产生的。

随着宇宙不断膨胀,其背景辐射的温度也逐渐降低,目前相当于绝对温度2.7度(零下270.46摄氏度)黑体发出的微波辐射。所谓黑体是指能全部吸收外来电磁辐射而毫无反射和透射的理想物体。黑体发出的辐射在不同波长上的分布仅与黑体温度有关。

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名美国学者,根据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后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与绝对温度2.7度黑体辐射非常吻合,

有用的

另外微波背景辐射在不同方向上温度有着极其微小的差异,也就是说存在所谓的各向异性。

新闻背景:近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 以下是2000年至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2005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他们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 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02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2000年,俄罗斯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和杰克·基尔比。他们因“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获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ez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