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3-10-28 09: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利于人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人们在学习

中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人在某方面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心理体验而发生改变。我们要加强某方面的学习,就要设法提高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活动的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怀着愉悦的感情去关注它、认识它、或从事它。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学习有兴趣,则表现为学生总是带着喜爱的感情去学习、去认识、探索、解答疑难,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生具有定向作用、促进作用和准备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学好功课的重要措施。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已的智能结构,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着丰富的感受、体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显现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 创新意识 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也随之变化,不但要求21世纪的人才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蔡元培曾经指出: “我们的教书,便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就完事,最重要的是引导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使学生自己去研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可见,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适合大学生或研究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生也能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决定科技进步的程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一代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着力于学科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在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保持他们好奇、好问的天性,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中,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的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兴趣的关键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程红兵),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索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发展到“会学会学习”。它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革新,它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独立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品质。这里强调的是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说到主动探究,就和兴趣分不开。因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语),“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布

鲁纳语),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去研究。兴趣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怎样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

1.导入激趣。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是新课学习的第一环节,精心设计这一环节,让导课做到“新、奇、异”,能快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2.赏析激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字字珠玑、堪为典范。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欣赏、去品味,不但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是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表演激趣。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上适时设计简单的表演,既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受,并对语言的形象性有了切身的体验,在不经意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CAL课件激趣。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我们的课堂。适时、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在课文与学生之间迅速搭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多媒体课件的引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化作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符合语文学习的形象思维特点,就像给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效率高了。例如:《鯨》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理解鯨的进化过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起到了满意的效果。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自读(抓住哺乳动物、环境等词语读。)—讨论(鯨为什么会变成鱼的样子呢?)—看多媒体课件(有动感的声像图:鯨的祖先→在陆地→在浅海→前肢和尾巴变成鳍的样子→后肢退化→鱼的样子)—质疑(为什么鯨的进化过程需要很长很长年代?)。 5.活动激趣。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组织得法,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促使他们更投入地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活动形式多样,方便灵活。如:可以举办各种比赛、办班刊班报、出优秀作文集、实地参观访问、建立小记者站??

二、有兴趣还得明思路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学生是否自主地进行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可见,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自主”二字上下工夫。我设计小语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质疑—发现—探究。

1.诱导质疑。“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学生质疑的思维过程是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一步。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家顾明远曾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为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思路,大胆怀疑,大胆提问。语文课要注意教给提问的方法,如反问法、设问法、类比法、追问法、逆向思维法等。例⑴:抓住预习或思考练习提问。在学生预习《鱼游到了纸上》时,要求学生把可以看出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是聋哑人的语句画下来一句,围绕这句话就问:还可以从哪些句子中看出青年是聋哑人?”这样就把学生引入文章重点段的学习,很有价值。例⑵:抓住难点追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围黑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的理解是难点,要用化整为零办法追问: “黑洞洞”原指什么?现指什么?“碰壁”原指什么?现指什么?你还知道鲁迅的哪些事情?这样,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层层深入,很轻松就突破了难点。

2. 引导发现。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不在于真正地“研究”什么、发明什么,而在于发现、发展什么。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思索,去发现阅读的规律、思维的技巧,从而扩展他们学习的空间和对知识的体验,激活了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达到了求知的目的。

3.指导探究。小学阶段的探究是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它含有自学的意义。探究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教师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学语文的思维方法通常有归纳法、总结法、分析法、概括法、演绎法、推理法等。比如《惊弓之鸟》一课中更羸看见一只飞得慢、叫声很悲惨的大雁,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断定只拉弓不用箭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三、明思路还需要实践

语文研究性学习更重视操作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技能,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发展语言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主动进行知识探索,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为一种探索的过程、发现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操作是:自读—自悟—互动—小结。

1.自读。语文的学习应注重自主读书,“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内和课外都要留出学生读书的时间,要养成认真的习惯、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互相交流的习惯。

2.自悟。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是读者对文字所指从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升华,其间伴随着情感体验,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浅层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上,也不能只“依注解书、囫囵吞枣”。要用心去体会、去领悟、去和文章产生共鸣,去领略汉语文化的“意在不言中”、“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无穷情趣。这种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小学就要开始培养。我们教师要做的就只有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

3.互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小语课堂是生与生、生与师互动的课堂。教师也应该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交流,一起提高。大家都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带来,互相交流、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4.小结。小结可以是研究心得或成果的小结,也可以是研究方法或结论的小结。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研究过程进行回顾,记住许多知识,掌握一些技能,学会一些思维方法??

因此,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5年4月。 3.九义实验教材人教版(1~12册)。

4.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 , 2002年8月。 5.万福 于建福主编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年3月。

6. 木木:重在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语文学习》, 2002年1月。 7. 郑桂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关系[J] 内蒙古教育,2002年10月。 8.丁向阳编著《成功学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年6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ee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