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5年中考历史完整复习资料(重点已划线)
更新时间:2023-05-07 07: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安徽省2015高考分数线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北京人、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到约二十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直立行走,手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脑也在缓慢进化。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人用手使用工具劳动,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步,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生活很艰苦。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万年。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种植白菜等,兼有饲养猪狗、渔猎等经济活动。②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河姆渡遗址: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②能建造房屋,建筑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4)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位于大将大海流域;②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③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④都已会建房;⑤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不同点: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②房屋的样式不同,半坡聚落房屋时半池穴式,河姆渡聚房屋时干栏式;③种植物不同,半坡聚落种植粟,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
(5)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6)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的环境,扩大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2.黄帝的传说: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始祖”。
(1)尊黄帝为“人文始祖”的原因:我们尊黄帝为“人文始祖”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
(2)全球化时代中华儿女如何认识黄帝: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正走向世界,黄帝则是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精神旗帜,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中华儿女认同的文化标志。
(3)大禹治水的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3.夏朝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由禹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得到姜尚等人的辅佐,强大起来。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取得胜利。商纣自焚,商朝灭亡。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战争。商纣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暴君,曾炮制“炮烙之刑”。
4.西周分封制: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1)目的: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第 1 页共58 页
(3)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
(4)影响/意义/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的影响,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5.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争霸: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管仲改革,是齐桓首霸的基础,以“尊王攘夷”为号召,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晋楚城濮大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使得晋文公成为霸主。
(2)战国七雄: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战争而得名。三家分晋(指赵、魏、韩三国)和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并立的局面。著名战例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其中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空前激烈,最为有名。
(3)战国时期政治、外交政策:“合纵连横”
①合纵:齐、楚、燕、赵、魏、韩等六国之间联合抗秦,代表人物:魏国的公孙衍
②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代表人物:秦国的张仪
6.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
(2)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⑥统一度量衡。
(3)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影响/结果:商鞅变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属于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5)对今天改革的启示:①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以个人得失为标准,而应以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所以,商鞅虽然被处死,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还是成功的。②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像先人们一样,坚定改革的信念并推进改革的进程。③个人的命运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个人自身价值。
7、百家争鸣、都江堰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是“仁”、“礼”两个部分,提倡“为政从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①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②还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环境保护)③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法家: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反对儒家的仁政,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2)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8.秦兼并六国
(1)背景:战国以来,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大破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40万人,长平之战后,六国已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经过: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意义/影响、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
第 2 页共58 页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9.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攻下陈后,建立张楚政权。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原因:①农民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②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
③秦朝制定了严酷的刑法;(一人犯罪,亲戚、邻里也要被“族诛”、“连坐”)④秦二世重用宦官赵高,统治更加残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3)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刘邦领导的武装力量推翻了。
10、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定都
咸阳。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
(1)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①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②统一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统一文字的意义: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4)思想:“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1.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国制度。
(1)政治上:①重视人才。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①统一铸钱。取消地方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②盐铁官营。取消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改由中央实行专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孔子的儒家学说,从汉武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5)评价汉武帝:①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②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
12.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3)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4)张骞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忠于祖国,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开拓进取,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贪图安逸生活的精神,强烈的责任心,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的精神。
(5)西汉对西域的统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东汉与欧洲的交往: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罗马帝国)的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第 3 页共58 页
13.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横穿欧亚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2)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渠道。
(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即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出发,沿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4)评价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5)当今的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贯通亚欧大陆的洲际铁路。)
14.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纸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了西汉前期的纸,上面绘有地图。
东汉时,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纸的发明的意义: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15.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时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使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2)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麻沸散”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他还创制了一套“五禽戏”,模仿虎、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来锻炼人身体各部位的医疗体操,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受益良多。
16.《史记》:秦汉时期,史学有很大发展。
(1)作者:司马迁,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
(2)主要内容:《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3)意义(历史定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7.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①在军阀混战中,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②他招贤纳士,重用人才;③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增强。(曹操屯田分“民屯”、“军屯”)(2)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在官渡大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4)三国鼎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后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
18.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①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④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①农业: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c.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d.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
第 4 页共58 页
②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b.冶铸水平很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③商业: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3)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的启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不畏辛劳的奉献精神;青年学生需要发愤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目的/原因: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
(2)措施/内容:他要求鲜卑贵族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意义/作用/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评价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5)结果: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各族差异逐渐模糊,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0.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作者:贾思勰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
(2)内容:《齐民要术》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以及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3)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21.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公元605—610年,隋炀帝下令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目的是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三点、四段、五系: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它以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永载史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
(3)历史意义: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②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③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南北动脉的作用。
唐朝人赞颂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22.隋唐科举制度
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发展,唐太宗加试经史、杂文,武则天创设殿试、武举,唐玄宗加考诗歌;明清八股取士;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1)隋朝创立,唐朝完善:隋文帝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科举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2)实行科举制的意义:①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③科举制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2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唐太宗善于用人。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为宰相。人称“房谋杜断”。③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④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⑤合并州县,以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⑥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重视科举取士。
(2)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亲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的洗礼,深刻认
第 5 页共58 页
识到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要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因此他在位期间,经济上减免租税,给农民以土地并保证其生产时间,提倡节俭;政治上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因而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做皇帝后,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武则天的业绩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武则天基本上继承了贞观之治的措施,发展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她的统治具有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重要地位,所以开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一位基本应予肯定的历史人物。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5)对封建盛世的几点认识:①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不能过分夸大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功劳,也不能不论他们采取政策和措施的作用。②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辛努力的结果。③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生活仍然是十分艰苦,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缓和。④封建盛世局面都是不可持久的,统治者凭借“盛世”积累大肆挥霍,使国力耗尽,导致国家衰亡。
(6)封建盛世给现代人的启示:①关注民生,不断建设和谐社会。②尊重人才,促进社会进步。③完善法制,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④加快经济建设等。
(7)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
①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曲猿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个体小农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敦煌壁画-《雨中耕作图》。)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杜甫“忆昔开元今昔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②手工业:唐代手工业在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扬州铜镜、南昌瓷器、宣州纸笔、苏州丝织品。a)瓷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唐三彩以黄、绿、蓝、赭等为基本色,造型优美,光彩夺目,尤其是人物和动物造型在斑驳灿烂的釉面映衬下极富动感,唐三彩主要用于观赏品和随葬品,已输出国外。b)纺织业:丝织品制作的工艺水平最高,种类繁多,精美绝伦。越州制作的丝织贡品品种达数十种;蜀锦以色彩绮丽、纹饰精妙冠绝全国。唐朝的衣服,主要以丝、麻为原料。政府大力推广养蚕栽桑,农家的房前屋后多种桑树。蚕桑的主要产区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在发展。c)开元年间,官府在蒲津渡黄河两岸,耗铁160万斤各铸四铁牛、四铁人以及铁山、铁墩柱作地锚,用铁索连船建造浮桥,将山西的盐、铁、铜、煤等物资越过黄河,运往长安。
③衣食住行:a)饮茶习俗:饮茶习俗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后人称陆羽为“茶神”。唐诗“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b)衣: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唐宪宗时流行的椎髻赭面、嘴唇涂黑的时妆则受吐蕃装束的影响。民间还流行翻新与改造的幞头贵贱通用,类似于今天的“马甲”、“半臂”。c)食:中原的饺子、点心也传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也流行。d)住:明文规定建筑房屋的等级,严格限制各等级建房的间数和规格;不允许任何人建造俯视别人院落的楼阁;普通百姓的房屋不能随意装饰。e)行:流行骑马出行,妇女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
④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长年居住的外国客商。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安城城市建筑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市和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
(8)博大精深的精神风貌:①原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动力。②表现: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允许外国人与当地人通婚。③特点: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追求。
(9)唐朝璀璨的文学艺术:①千古吟咏的唐诗:李白-诗仙,杜甫-诗圣;②“观者如山”的乐舞,唐太宗-《秦王破阵乐》,唐玄宗-《霓裳羽衣舞》;③“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
24.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1)史实: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②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玄宗
第 6 页共58 页
时,尺带珠丹上表自称“甥”他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③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又相约盟誓,互不侵犯,并树唐蕃“甥舅会盟碑”。
(2)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影响(意义):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5.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对外政策:开放)
古代中日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古代中印关系—玄奘西行。
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来中国。
(1)遣唐使来华:①背景:唐朝国力强盛,文明发达,吸引众多国家包括日本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
②特点:次数多,人数多,学者、僧人居多。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十多次,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③代表人物: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④遣唐使的作用:遣唐使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日本进行大化改新。
(2)鉴真东渡:①目的:东渡日本,弘扬佛法。②精神:历尽艰辛,百折不回,六次东渡,第六次才成功到达日本。鉴真死后葬在日本。③影响/意义:鉴真东渡厚,向日本详细介绍了中国先进的文化、技艺,促进了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关系,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唐朝时和天竺往来不绝。①目的: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精义。②过程: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途径我国新疆吉中亚诸国,用大约17年的时间到达天竺。③影响/意义: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对促进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6. 雕版印刷术、赵州桥
(1)雕版印刷术:①发明:唐朝初年,人民从印章盒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表现:唐末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欧洲出现类似的桥,比赵州桥晚700多年。
27.宋代南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1)经济重心南移:①经济重心南移过程:a)三国(吴)时期,江南经济开始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c)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经济水平超过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等。
(2)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a)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b)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c)随着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手工业:a)煤(当时称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b)铁、铜等金属冶炼质量和数量都达当时世界最高水平;c)陶瓷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因此被誉为“瓷都”。③商业: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④海外贸易:a)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b)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到南海各国。⑤重要外贸港口:南宋时期,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泉州港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成为世界两个最大的港口。
28.宋代的社会生活
(1)土农工商:宋代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中上层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自耕农、佃农、手工业者等劳动者的身份也有所提高。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地主占优大量田地,靠剥削佃户为生。大部分手工业作坊都使用雇佣工匠。商人按规定向政府交税。
(2)乡村生活:宋朝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民间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最受百姓重视的是元旦(俗称年节、新年)、寒食、冬至三大节日。
(3)城市风貌:①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②宋代城市中有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瓦舍中有看棚、勾栏,经常通宵达旦地上演傀儡戏、角抵戏、滑稽戏、影戏、杂技、说唱、歌舞等。③宋代城市风行“蹴鞠”之戏,类似于现代的足球运动。
(4)瓦舍出现的意义:瓦舍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第7 页共58 页
(5)宋代城市的特点:①打破唐代严格的市坊,出现了市坊混杂的局面;②在都市商场上打破了都城对商业活动时间的限禁,出现了夜市、早市;③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了专门的场所和设施-瓦舍。
(6)宋都城:北宋都城为东京,又称汴梁、汴京,在今天河南开封;南宋首都为临安,在今天浙江杭州。
29.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民族融合
(1)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忽必烈建元和改革: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忽必改改革:忽必烈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①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②推行重农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还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忽必烈改革的意义: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人自颂(“上视汉唐极盛之数,无以加此”。)
(3)元朝民族融合(统一)的表现(元朝的民族关系):①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②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③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元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4)元朝文化的趋同:①元朝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大一统的同时,接受中原先进文化。②元朝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其中一半是蒙古族学生。③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5)元朝统一的意义: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①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②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③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④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
30.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造纸)
(1)活字印刷术:①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②活字印刷优点: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比较方便,节省雕版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既经济又省时)③活字印刷的意义:活字印刷术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④传播:西夏已掌握木活字印刷技术,后来东传朝鲜、日本,向西传到欧洲,逐渐发展成金属活字印刷。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2)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现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人们制成指南针。到了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宋朝的海船装有罗盘针,无论白天、黑夜、阴雨、大雾,都能准确辨识航向。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美洲)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那时的火药武器有火箭、突火枪和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造纸:见P4,14.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31.《资治通鉴》、宋词、元曲、《清明上河图》
(1)《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记述了从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史实(取材广泛),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记事准确可靠,文字简洁生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宋词: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兴起于五代,盛于两宋,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①北宋苏轼:词豪迈奔放,意境开阔,雄浑壮观,“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豪放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②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婉约派,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③南宋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爱国忧民的爱国豪情,豪放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
第8 页共58 页
里挑灯看剑》。
(3)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①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有关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元杂剧空前发展的原因:元代城市经济繁荣,这种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元杂剧的意义: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由诗歌、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元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②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清新淳朴。
(4)《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绘,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场景:北宋都城汴京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风貌。
32.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政治上:①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加强对百官和百姓的监督;②太祖大杀功臣并废除宰相制度;③设立廷杖制度;④清朝设立军机处,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已发展到了顶峰。
(2)思想上:①八股取士,钳制人民的思想;②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
**八股文的定义:明清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位文章叫“八股文”。
**八股取士的危害: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不能使社会得到发展。
**“文字狱”危害: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重要的文字狱有:明太祖时的“胡蓝之狱”、康熙时的“明史案”、乾隆时的“胡中藻狱”等。
**君主制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巩固,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妨碍社会进步,拉大东西方差距,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33.戚继光抗倭
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倭寇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掠夺奴役人口,危害极大。明朝中期,倭患严重,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组织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训练,作战勇敢,人称“戚家军”。戚家军在浙江抗倭,九战九捷;又抗击了闽粤的倭寇。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抗倭民族英,他的抗倭行动保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戚继光抗倭的意义:巩固了东南海防,保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34.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
(1)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经过激烈战斗,郑成功打败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台湾省,刘铭传是台湾首任巡抚。
**设置台湾府的意义:①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②促进了台湾的开发;③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雅克萨之战:清军进关时,沙俄乘机入侵我国,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为了保卫祖国边疆不受侵犯,康熙帝亲自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1685年和1686年两次讨伐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的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主权;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境进行贸易。
**签订《尼布楚条约》影响:《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35.清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1)坚决镇压分裂叛乱活动。①粉碎准噶尔部噶尔丹及其继任者的贵族割据势力;②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并设伊犁将军,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巩固了西北边疆。
(2)加强对西藏的管辖。①中央政府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②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③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
(3)在民族政策方面恩威并重,刚柔并济。在坚决镇压分裂叛乱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实
第9 页共58 页
行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还通过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另外还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为维护国家统一,1690年,康熙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清军在乌兰布通击溃准噶尔部噶尔丹的“驼城”,打败准噶尔部叛军,此后,清军同噶尔丹及其后接任者进行了近七十年的斗争,终于粉碎准格尔部贵族的割据势力。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粉碎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并设伊犁将军,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巩固了西北边疆。(回部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对西藏采取措施的作用(意义):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的意义:清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并设伊犁将军,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重大作用。
**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目的:以联络感情,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
**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意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皇帝妥善安置了渥巴锡领导下的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渥巴锡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6.北京故宫(紫禁城)、长城
(1)北京故宫(紫禁城):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新的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称故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政治中枢。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黄色琉璃屋顶、红墙红柱及绚丽彩画尽显金碧辉煌。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各成一体,遥相呼应。
**故宫的特点:整个布局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气派宏伟,规划严整,处处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宏伟气势和博大精深。
**故宫的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长城:①战国长城:燕、赵、秦三国为抵御匈奴南下而修建;②秦长城:秦统一天下后,将三国长城连成一体;③明长城:为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是世界奇迹之一。
**明长城的作用:①大大提高了长城体系的整体防御功能;②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③确保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和安宁。
**长城的象征意义:长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与其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上下两千年,熔铸成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37.明清古典科技巨著和四大名著
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但从总体来看,明清科学技术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特别是清朝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使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2)四大名著: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展示了东汉末及三国时期各统治集团间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的巨幅历史画卷,宣扬“拥刘反曹”。明施耐庵著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明吴承恩著的《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清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揭示
第10 页共58 页
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8.郑和下西洋
(1)原因:明朝前期,国家富强,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2)过程: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舰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规模大、人数多、设备先进,船上配有航海图、罗盘针(即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3)影响:①积极影响(意义)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及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②消极影响(不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业者逃亡。
39.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1)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清政府在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政策但闭关并不是完全断绝同外国的贸易往来,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①根本原因:清朝前期,工商业比较发达,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要地位。②清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盛,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③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3)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后果)?
①积极影响:对防御西方殖民势力,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危害):a)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c)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中国近代史部分
40.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后来,英国人发现从鸦片走私中可以牟取暴利,于是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①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②造成白银大量外流;③吏治腐败,清朝军队丧失战斗力。
(3)经过:1839年3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开展禁烟,并收缴外商的鸦片。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斤。
(4)意义: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国际禁烟日、国际禁毒日: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青少年如何面对毒品:面对毒品的危害,我们青少年就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做到不吸毒、不贩毒,坚决与毒品犯罪作斗争。
41.鸦片战争
(1)经过:1840年6月,英国派兵到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开始,7月攻占浙江定海后北犯大沽炮台;1841年派兵强占了香港,1841年2月攻陷虎门,5月炮击广州。1841年秋,攻陷厦门,再次进攻定海,1842年,进犯吴淞,1842年8月清军求和,到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2)鸦片战争的影响:①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②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政治方面);③成为外国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材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上);④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社会矛盾);⑤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任务)。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它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3)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力量的强大;②主观原因:清政府腐朽落后;③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鸦片战争失败给我们的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只有发奋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于世界,国家的强大是我们赢得平安的保证;③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创新,才能发展强大。
42.《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11 页共58 页
(1)背景(原因):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失败。
(2)时间: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3)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危害:有利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入);中国赔款2100万元银元(危害:加重了人民负担);割香港岛给英国(危害: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完整);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危害:有利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入)。
《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的意图,并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商定税款。
(4)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原因:英法两国要求换约遭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是帮凶。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3)结果:签订《北京条约》,赔款割地,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
44.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侵占新疆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
(2)经过: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分三路进军新疆。他采取“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乌鲁木齐及其附近的地方,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
为收复伊犁,清政府派人赴俄国交涉,同时,左宗棠做好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1881年,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4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日本制定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2)经过(几大战役):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9月,黄海战役,中民族英雄海军提督邓世昌为国捐躯,北洋舰队损失5艘战舰;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利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日本蓄谋已久;清朝武器装备落后。
(5)邓世昌:邓世昌,广东番禹人,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在中日黄海战役中,因致远舰中弹严重倾斜,下令致远舰直冲敌舰,决心与敌舰同归于尽。致远舰被敌舰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体官兵壮烈牺牲。
46.《马关条约》
(1)背景(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
(2)时间: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3)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马关条约》既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也使中国京津地区和东南
地区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5)《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加剧的关系):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
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6)《马关条约》与其他条约的不同之处: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于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
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47.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辛丑条约》
(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为镇压中国人民反馈侵略的斗争,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2000多人的队伍,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入北京。八国联军在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2)《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同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国签订。
①主要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
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第12 页共58 页
②影响(危害):《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使清政府经济将长期受制于西方列强;使馆区成为列强监督清朝的公开场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等完全被洋人控制;清政府在军事上丧失了自主权,对外不得设防,侵略者长驱直入清王朝的中心地带;中国人民不只受外来侵略打击,还受清王朝镇压。
④《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最突出的不同点: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48.《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不同点
(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于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2)《辛丑条约》: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49.洋务运动
(1)背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政府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
(2)性质:洋务派为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4)口号:自强”、“求富”。前期(60年代)是“自强”;后期(70—90年代)是“求富”。
(5)代表人物:中央以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6)主要内容: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②创办民用工业(后期19世纪70至90年代)。(主要有: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③筹划海防(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 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中,最能体现洋务派初衷的是创办军事工业。
(7)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8)失败的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动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局限性。
(8)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而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洋务运动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50.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公车上书的影响:公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运动拉开了序幕,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51.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时间: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2)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等。
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3)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单薄,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5)影响(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
第13 页共58 页
(6)启示/局限性: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52.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辛亥革命)
(1)创立中国同盟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①成立时间、地点: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②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④成立意义: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辛亥革命的领导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
(2)领导武昌起义
①发动起义主力是革命党人。
②简单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经过一夜血战,占领武昌城,起义胜利。
③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清朝统治迅速崩溃。这年是农历辛亥年,故这次革命成为辛亥革命。
④胜利的原因:清政府统治失去人心;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努力。
(3)成立中华民国
①时间: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解释: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强调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三大政策:指“联俄、联共、扶助工农”。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②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③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不止。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①革命成果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国家没有富强;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成功: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②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③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不止。因而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失败:①革命成果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国家没有富强;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而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
**评价孙中山(伟大功绩):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孙中山具有的精神品质: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为祖国的进步事业奋斗终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己的救国主张。
**戊戌变法(改良)和辛亥革命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的不同表现:戊戌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失败给我们的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只有发奋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于世界,国家的强大是我们赢得平安的保证;③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创新,才能发展强大。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失败的启示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3.新文化运动——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第14 页共58 页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陈独秀-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
(3)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叫《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4)口号(或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向封建礼教发起猛烈攻击,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评价)
(积极影响)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③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⑤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①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深入的逻辑发展特征:技术——制度——文化。
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③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又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维新变法运动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9)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给我们的启示: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作出科学决策。
(10)“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是指“民主”(Democracy),“赛先生”是指“科学”(Science)
54.五四运动
(1)原因: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国家,大量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中国先进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②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
(3)中心:前期:地点―北京运动主力―学生
后期:地点―上海运动主力―工人
(3)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结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5)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6)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5 页共58 页
因为: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7)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即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
(8)五四精神: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9)青少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努力学习,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建设繁荣、民主、文明和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55.中共一大(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诞生的条件(背景):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②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阶级基础)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组织条件)④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
(2)经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 50多个党员。后会议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在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3)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纲领)。
③确定党在当前的任务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④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中共的性质: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5)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6)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指导思想不同,阶级利益不同,奋斗目标不同。
56.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1)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3)合作成果:①建立黄埔军校。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②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4)建立黄埔军校的意义: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5)黄埔军校的领导:国民党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共产党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57.北伐的胜利进军
(1)目的: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3)主战场:湖南、湖北。
(4)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在北伐进军中,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的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5)战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倒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6)北伐的胜利进军的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②北伐战略方针正确;③国民革命军广大官兵英勇作战,特别是共产党人先锋模范作用;④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⑤军阀的内部矛盾。
(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8)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以致在敌人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
第16 页共58 页
(9)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①革命阵营内蒋介石等人背叛革命,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②旧军阀被打垮,但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③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58.南昌起义
(1)经过: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但革命军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5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背景: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由于城市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
(2)经过: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始创立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3)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
60.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①主要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②经过: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转兵贵州→强渡乌江→1935年1月贵州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等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2)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坚持不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事求是、善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长征精神的启示: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培养敢于顽强连续作战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4)遵义会议(1935年1月)
背景: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长征初期失利,损失惨重。
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1.九一八事变
(1)原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趁蒋介石围剿红军之机,侵略中国。
(2)时间:1931年9月18日。
(3)借口:日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并在第二天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4)蒋介石的态度: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5)结果:四个多月后,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陷。
(6)影响: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62.西安事变
(1)爆发的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个人因素)。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第17 页共58 页
(3)解决方案: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目的: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
(4)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蒋介石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释放蒋介石?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杀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限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则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一步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下不计宿怨,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63.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制造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
6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被日军屠杀的中国人达30万。
** “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罪行的启示: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当今日本出现了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等行径,反映了日本右翼势力竭力歪曲历史、淡化侵略的企图;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死灰复燃,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深刻反思战争罪行,才能真正建立新型中日友好关系。
** 青年学生的态度: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不要忘记国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65.台儿庄战役——抗战时最重大的胜利(正面战场)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近20天,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最重大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66.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目的:粉碎日军围攻。
(2)主要目标:破袭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3)经过: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4)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67.中共七大
(1)目的: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内容:①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②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③大会还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68.日本侵略者残暴的统治和野蛮的掠夺
(1)残暴的统治:①用刺刀维护殖民统治,实行法西斯专政。②建立各级伪政权,制造无人区。③进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石井部队,活体实验)。④大力推行奴化教育。
(2)野蛮的掠夺:①推行“以战养战”方针,加紧对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②控制金融,大量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③大肆掠夺中国工矿资源。④加紧对土地和农产品、劳动力的掠夺。
69.日本无条件投降
(1)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
(2)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①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②苏联政府发表对日宣战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军。③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军队,对日本侵略者展开大规模反攻。④欧洲战事已经结束,日本在太平洋战事陷入困境。
(3)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
第18 页共58 页
对中国: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宣告了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结束。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显示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对世界: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日本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失道寡助,中国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得道多助;根本原因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共同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和海外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
(5)中国抗战的特点:以弱胜强;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主战场;始终并存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6)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①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②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③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7)国共为什么能第二次合作并肩抗战?国共合作对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原因)国共能够第二次合作并肩抗战,是因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共赴国难,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努力使分不开的。
(作用)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台湾: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10月25日,中国受降代表在台北主持受降仪式,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8)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0.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企图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政府。
(2)目的:国民党蒋介石: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欺骗人民。
中共毛泽东等: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概况: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对于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4)重庆谈判的意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5)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的事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战时接受国民政府对红军的整编;重庆谈判作出让步。
71.全面内战
(1)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标志内战全面爆发。
(2)性质:内战时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3)中共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4)战况:在半年多时间内,架飞机歼灭大量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72.战略进攻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①经过:1947年3月,国民党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中共中央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②转战陕北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2)孟良崮战役: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45万兵力进攻山东解放区。解放军与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在孟良崮展开激战。解放军仅用三天时间,就全歼了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①经过: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8月底胜利进入大别山地区,揭开了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②作用(意义):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战场转向了国统区,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开始了。
73.三大战役
(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
第19 页共58 页
第 20 页 共 58 页 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战况: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
)三大战役的意义(历史作用):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4)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率部接受解放军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对北平和平解放的感想(北平和平解放的意义):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战略眼光,从民族利益和环保意识出发,避免了战役的血腥厮杀,保护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同时,北京城没有因战争而遭到毁坏,完整地保护了历史文物和人文自然景观。
74.渡江战役
(1)经过: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4月23日,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2)作用(意义):渡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3)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①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杀敌;③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④国民党统治腐败,失去人心。
(4
)国共两党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75.中国近代社会两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和三个重要的年代
(1)两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①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制度的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2)三个重要的年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斗争;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③1946年,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而进行斗争。
(3)中国近代史终点的标志: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总体特征: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的,即中国的社会性质制约了它的发展。
77.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
(1)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①19世纪,火车、轮船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作用: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危害: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②19世
纪70年代,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2)张謇兴办实业:张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科举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19世纪末,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不做官而去办实业的原因:实业救国,富国富民。
(3)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1905年他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京张铁路建成的意义: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的建成,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78.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影、照相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19世纪中期以后,新闻广播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废缠足等成为社会潮流,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文明平等的愿望。
79.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1)魏源《海图图志》:①背景: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的刺激,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②内容: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③主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④评价魏源: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严复译述《天演论》:严复,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译述了英国生物学家郝胥黎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的主张(“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他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①主要观点: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②意义: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3)侯氏制碱法:侯德榜,我国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1926年,他主持生产出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一批纯碱,注册商标为“红三角”。还撰写《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了制碱业的垄断。这种制碱法被称为“侯氏制碱法”,使中国制碱技术居世界前列。
(4)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5)废科举、兴学堂:1904,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此后,各地逐步建立起各级新式学堂。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①使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被打破,促进了思想解放。②大大推进了20世纪初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④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⑤促进了仕学分途,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6)鲁迅、聂耳、徐悲鸿、冼星海的主要成就
①鲁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还陆续创作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
②聂耳:人民音乐家,九一八事变后,创作《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
③徐悲鸿:著名画家,以画马著称,他笔下的马形声兼备,傲骨嶙峋,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感;1940年创作巨幅画他《愚公移山》,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忍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创作《奔马图》来庆祝中国军队在湖北战场打了胜仗。
④冼星海:人民音乐家,1939年3月,在陕北抗日根据地创作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迅速传遍全国,对中华民族抗日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三、中国现代史
8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21 页共58 页
正在阅读:
安徽省2015年中考历史完整复习资料(重点已划线)05-07
高中生物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第6课时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同步备课教学案浙科版选修一02-03
陕旅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第十四周考测试题04-15
大象版科学下册《废物不废》优质课教学设计05-06
浙江省某大学学生公寓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监理质量评估报告01-15
个性简介02-17
UNIC-QP-05 文件化信息控制程序05-17
令我难忘的老师作文450字07-05
美丽的黄山雪景作文400字06-22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安徽省
- 划线
- 复习资料
- 中考
- 完整
- 重点
- 历史
- 2015
- 2016年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法理学、民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2014 KPMG网申(已通过网申的OQ)
- 福建省泉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线上测试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湘教版.docx
- 2020版新学优高中英语同步外研必修3 精练习题:Module 1 1.1
- 2018年河南省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必考题库】
- 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1-5单词(已整理)
- 商务英语专业可以考的证书
- 2020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及感悟
- 高考数学选择题解法专题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题组合保分练60
- 某项目签证-单价编制说明(范本3页)
- 实验7指导书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成语及惯用语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 化妆品灌装车间操作规范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学年高二英语6月联考试题
- 提取人参皂苷并且检验以及在过程的一些注意事项
- 20XX年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钢厂实践
- 撤诉申请书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