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21《桃花源记》(人教版上册)

更新时间:2023-10-04 00: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目标呈现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南朝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二、预习热身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抄写两遍。

晋太元中( ) 缘溪行( ) 便舍船( ) 豁然开朗( ) ....

1

屋舍俨然( ) 阡陌(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遂与外人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 ) ....及郡下,诣太守( )刘子骥( ) ...

2.翻译 a.解释词语。

缘溪行 落英缤纷 ...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

才通人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

阡陌交通 便扶向路 ... 便要还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皆叹惋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诣太守 欣然规往 .. 寻病终 . b.试译下列句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再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试译全文。

4.三读课文,提出你不能解决的问题

(1) (2) (3)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齐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 活动二 翻译全文 1.要求:

“信”指的是忠实,译文应该尽可能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达”指的是通顺流畅,这是在“信”的基础上,进一步让译文流畅顺口,以贴近母语的自然方式表达出来。

“雅”是优雅、优美,要让译文和原文“神似”,比如原文里的俏皮表达,在译文里要结合日常用语的特点也将这种俏皮表达出来。“雅”是一种很高的“译境”,要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的情绪波动和阅读原文时的感觉是一致的。

2.小组内独学译文,群学订正,找出小组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及订正。(解决好预习热身中的字词句的翻译) a.古今异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俨然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3

b.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志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寻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并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通假字

具答之: 通 ,义为 便要还家: 通 ,义为 d.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e.重难句子翻译。

活动三 独学理解,小组解疑,弄清文章内容 (用原文回答1-5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活动四深入理解,合作探疑,理清文章思路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0.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活动五 学习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请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盘点提升

(一)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5

(二)本文特点

1.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一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二折:“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折:“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四折: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郡下,诣太守”) 五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3.语言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三)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鸡犬相闻 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五、我的收获: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eb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