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同步测试(1)世界近现代史

更新时间:2024-05-25 0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4-200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1)—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章 第1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初,俄国己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条件,这种“客观物质条件”主要是指:

( )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人民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

2.十月革命没有首先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发生在经济落后的俄国,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沙皇专制腐朽落后 B.经不起世界大战打击 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D.有1905年革命的“总演习” 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

A.打击对象基本相同 B.领导力量基本相同 C.革命性质基本相同 D.产生结果基本相同 4.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 )

A.开创了历史新时期 B.推翻了旧的阶级统治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D.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5.下列关于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6.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 (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B.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7.七月事件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是因为: (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全部政权 B.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 C.俄军在前线的失利引起人民不满 D.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能依靠武力

8.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9.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 ( )

A.当时的社会性质 B.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需要 C.消除农民不满情绪的需要 D.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10.新经济政策在思想理论方面的重大意义是: ( )

A.符合当时的俄国国情 B.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C.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1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中,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的是: ( )

A.由工人对一切企业生产实行监督 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12.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 ( )

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迅速实现国有化 B.取消商品贸易,推行国家统一配给政策 C.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D.巩固苏维埃政权,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13.一战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苏俄的政策体现了: ( )

A.国际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准则

B.无产阶级政党是最进步、先进的政党

C.国家的较量是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军事实力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1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比较普遍,这说明:

( )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 B.工农联盟已出现严重危机 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D.这种政策损害农民利益 15.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新经济政策时的最基本依据是: ( )

A.俄国国情 B.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C.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需要 16.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对巩固工农联盟最起作用的措施为: ( )

A.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允许恢复部分小型的私人企业 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D.废除实物配给,实行商品买卖 17.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18.共产国际在组织形式上同第二国际最大的不同在于: ( )

A.它有统一的领导机构 B.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 C.是国际性的联合组织 D.要定期召开代表大会 19.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

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C.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俄国十月革命就其斗争形式而言,其基本特征是: ( )

A.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B.暴力夺权 C.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 D.和平夺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引自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全集33卷

材料二 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三 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是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 引自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请回答:

①材料一所说的“经济政策”指什么政策?从材料里看当时布尔什维克党把它作为在什么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反映的是什么指导思想?(3分)

②材料二列宁认为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主张利用什么手段消除这一障碍?(4分)

③材料三列宁认为改造小农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列宁主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有何时间限度?

(4分)

④新经济政策在具体实施时结果如何?(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6分,第23题19分,共计35分。

2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16分)

23.十月革命后,苏俄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种过渡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1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也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根据列宁的

论述: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2.【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客观条件。俄国革命的胜利与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形势变化提出可行的政策策略密切相关;正因为俄国落后,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故布尔什维克党内没有出现修正主义泛滥。这些条件,其它国家不具备。 3.【答案】B 【解析】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

4.【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他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结束了剥削制度,消灭了剥削

阶级;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封建主阶级的统治。他所代表的仍是少数人的利益。 5.【答案】C 【解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结束的。 6.【答案】D

7.【答案】A 【解析】二月革命后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是因为出现两个政权并存,而其中工兵代表苏维埃不仅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

而且革命后又是革命权力机关,无产阶级阶级可以凭此条件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和平夺取权力,可这个条件在七月流血事件后以不复存在了,政权已经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C 【解析】要强调思想理论意义。A项是评价,可它侧重于该政策的可行性角度,B、D项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效果。 11.【答案】D

12.【答案】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是为了集中力量打退国内外敌人,巩固政权,该任务完成后,苏维埃政权又考虑采取该方

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3.【答案】A 【解析】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任何国家制定外交政策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为对内政策服务的,社会主

义国家也不例外。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C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而出现暴动,工农联盟动摇,要巩固必须废除余粮收

集制。

17.【答案】A 【解析】用排除法可得出,B项错在“长期”,C项错在“恢复资本主义经济秩序”,D项“成熟”用词不当。

18.【答案】A 【解析】B项是第二国际的特点,C、D项是它们的相同点。两者成立的时代特征不同,各自的任务也有差异,因此导致组

织形式的区别。 19.【答案】B 20.【答案】B 二.材料解析题

21.【答案】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准备长期执行的政策。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3分)

②小生产、小农经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消除小生产方式。(4分)

③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等物质条件。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度,列宁认为需要几代人的 努力,说明新经济政策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4分)

④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27年,苏联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能力,回答题中的第①、②、③问,并不要求学生背教材,主要由阅读理解题中的材料得出答案;回答第④问,回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即可。 三.问答题

22.【答案】①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

宁关于“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和“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论段的正确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分)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是由俄国的国情决定的。(4分)

③在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分) ④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4分)

【解析】本题要求在全面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其特点,对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解答时主要从革命理论、革命道路、革命阶段、革命手段等角度分析。

23.【答案】①过渡: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击退了外来武装干涉后,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直接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2分)但造成1921年前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此苏维埃政权中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代之以新经济政策。(2分)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4分)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

工人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1分)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宣告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分)

②特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分)

③意义: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为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联)建立初期采取怎样的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目标的。苏俄(联)的过渡经历了一个由设想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对所有制的改造,而这又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表现的,故本题主要要讲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新经济政策,围绕其实施的原因、具体内容、作用、特点以及意义等方面阐述。

2004-200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2)—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章 第2-3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特点是: (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多数国家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斗争 C.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D.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斗争 2.下列发生于一战后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中,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

A.朝鲜的“三一”反日运动 B.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C.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3.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其中最典型的事例是:

( ) A.中国五四运动 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朝鲜的“三一”运动 D.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4.朝鲜“三一”运动中,起草《独立宣言书》的是: ( )

A.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 B.封建王公的代表 C.农民与义兵的代表 D.无产阶级革命家 5.对1920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最确切的理解是: ( )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者 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势力 C.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争取印度自治 D.以和平的手段抗议英国殖民者的压迫 6.甘地时期的国大党在反英斗争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 ( )

A.发展成为下层人民的政党 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C.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 D.取得反英斗争的胜利 7.1923年协约国与土耳其凯末尔政府签订《洛桑条约》,表明: ( )

①凡尔赛体系维护的国家版图首次改动 ②凯末尔政府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③土耳其历时几百年的素丹制度结束 ④土耳其开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有人说:“凯末尔革命开创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史这一类型的先声。”这里所说的“这一类型”是指:

( )

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民主革命 C.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民族民主革命 D.发生在西亚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

9.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 )

A.取消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 B.使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C.遭到英国当局的残酷镇压 D.最后取得了彻底胜利 10.一战后,协约国的分赃活动与下列事件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是: ( )

①中国的“五四运动”②朝鲜“三一”运动③埃及华夫脱运动④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11.一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 )

A.主要以武装斗争反抗殖民统治 B.当时两国皆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 C.斗争得到了苏俄的支援 D.运动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12.1919一1922年印度和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 ( )

①领导者倡导使用和平的斗争手段 ②领导者提出了争取独立的斗争目标 ③民族资产阶级充当了运动的领导力量④都取得了预期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朝鲜的“三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的共同点是: ( )

A.都是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领导 B.都采取暴力斗争手段反抗殖民统治 C.都采取不合作态度反抗殖民统治 D.都结成统一战线进行斗争

14.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具体道路不同,在于其: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15.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苏联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6.苏联制定1936年新宪法的目的是: ( )

A.为落实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B.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为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D.为了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

17.联共(布)“十五大”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根据苏联当时国情,你认为“新经济政策”:

( )

A.应该立即取消,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B.应适当调整后,继续实施

C.应根据情况的发展来定是否继续实行 D.可以取消,也可以继续实行

18.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 )

A.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 B.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C.全国大清洗运动结束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19.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导致以上情况出

现的原因有: ( ) ①苏联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

③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导致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直接原因是: ( )

A.个人崇拜风盛行 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

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殖民桎梏的惟一正确办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意印度卑躬屈节、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一一引自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返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

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村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全都表示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二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际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即令如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说,我们在警察极度挑衅下还能十分斯文呢?即令我们办得到,但是那些打进我们运动中来的暗探内奸采取暴力行动或煽动别人从事暴力运动,??那么非暴力的抵抗办法必然失败。”

一一引自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6分)

②据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不合作”的范围涉及哪些具体的社会部门或领域?(2分)

③据材料三,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出现了哪些问题?(2分)

④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和看法。(5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5分,第23题20分,共计35分。

22.试从领导阶级、斗争形式、斗争内容及结果几个方面,比较一战后印度和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并分析造

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15分)

23.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2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它三国都由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领导。

3.【答案】A【解析】强调国际政治生活,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其斗争目标之一是要求

北洋军阀拒签和约。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该题为最佳选择题,C项既涉及了斗争手段又阐明了斗争目标,比较全面。要注意印度非暴力不合作的目的是取得

自治,而不是独立,如果碰到这一表述要当心。

6.【答案】C 【解析】国民大会党从成立以来一直代表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这一点没有改变,故A、B不确切,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

合作运动后来走向低潮,没有胜利。

7.【答案】A 【解析】③④与《洛桑条约》签订无关。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B【解析】朝鲜是日本的殖民地,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不存在被重新瓜分问题。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A

14.【答案】A【解析】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是先从重工业开始的。

15.【答案】B 【解析】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苏联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当时阻碍作用不明显。 16.【答案】C

17.【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当时并没有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粮食危机的出现,仅能说明该政策需要调整;农业集体化实现以后,

苏联的农业生产一直比较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集体化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也从侧面说明,新经济政策应该再实行一段时间。 18.【答案】B

19.【答案】D 【解析】导致苏联30年代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 20.【答案】C 【解析】大清洗运动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产物。 二、材料解析题

21.【答案】①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力量。印度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法与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相比;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遭到失败。另外印度的宗教信仰,民族矛盾也是很突出的。(6分) ②争取自治。立法、司法、行政、教育、手工业、税务等部门。(2分)

③国大党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非暴力抵抗的办法不适合运动发展和需要。(2分)

④不同意。“非暴力”抵抗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范围和手段,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仍然是一个较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它对于团结印度各个阶层的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不是逃避斗争,非暴力运动给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这种斗争的方式是由印度的经济落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所决定的。(5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力要求涉及史论结合、观点评析和人物评价等。回答第一问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经济根源找“原因”。回答二、三问,依据材料概括即可。回答最后一问,即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应坚持两点论,突破定势思维,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问答题

22.【答案】相同点:领导阶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印度是甘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土耳其是在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

物凯末尔的领导下。(2分)

不同点:①斗争形式:印度主要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主要采取暴力革命。(2分)

②斗争内容:印度主要以抵制英货、官吏弃职、儿童离校、工人罢工、农民抗税等,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自治。土耳其革命既要赶走侵略者取得民族独立,又要推翻素丹的封建统治。(2分)

③斗争侧重点:土耳其以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封建主义统治为主;印度则以反殖民统治争取自治为主。(2分)

④结果:印度由于国大党通过了全国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议,使这场反帝斗争走向低潮,没有取得民族独立。土耳其革命取得了民族独立,推翻了素丹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2分) 原因:是由两国的国情决定的,其表现在:

①土耳其在战后面临的民族危机比印度严重的多,且土耳其在一战中的损失和人民灾难也重得多,因而斗争更激烈。(2分)

②土耳其是半殖民地,是本国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加剧了社会矛盾,而印度是由于一战后英国实行殖民高压政策引起的。(2分) ③与两国宗教信仰、个人因素有关。(1分)

【解析】本题是一大跨度、高概括又兼有深分析特点的比较题。在全面了解印度、土耳其两国民族解放运动时的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列出比较项目,逐条比较。分析原因时,要从两国具体的国情来分析。

23.【答案】(1)变化及影响:

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苏维埃政权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4分)

②为了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苏维埃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3分)

③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3分)

④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1928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6分) (2)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分)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地、高速地发展。(2分)

【解析】此题为专题性质的题目,解答时要弄清时间断限,按政策分点,每点再分政策变化、影响两个层次叙述,政策内容可讲得简

单一点。回答时,不要忽视十月革命刚建立时新生苏维埃政权宣布的是经济政策。得到的启示,可从实事求是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归纳。

2004-200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3)—世界近现代史

(第二章 第1-2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的相似之处有: ( )

①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②恢复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 ③体系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 ④都带来了欧洲长期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

A.战后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战胜国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和平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3.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 )

A.重新分割世界 B.反对苏俄 C.建立国际联盟 D.处置战败国德国 4.凡尔赛和约条款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实质的是: ( )

A.疆界问题 B.殖民地问题 C.军备问题 D.赔款问题 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

①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 ②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 ③由少数国家操纵,充满矛盾斗争 ④都涉及到中国问题,且侵犯了中国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华盛顿会议主要矛盾的双方是: ( )

A.中日 B.美日 C.英日 D.英美 7.国际联盟的实质是: ( )

A.维护协约国利益 B.维护英法两国利益

C.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D.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 8.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的真实意图是: ( )

A.维护中国主权 B.扶植中国的亲英美势力 C.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 D.纠正凡尔赛和约中的不公正条款

9.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最关注的问题是 ( )

A.向欧洲地区渗透 B.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C.远东地区的霸权 D.开拓印度的市场 10.下列条约涉及到中国主权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 ②《四国条约》 A.①②④

B.①④

③《五国条约》 C.①②③

D.②③

( ) ( )

④《九国公约》

1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不同之处有:

A.惩办战败国的会议

B.英法美三大国都参加的会议

( )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 D.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12.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反映了:

①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③中国人民没有进行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②弱国无外交 ④和会的分赃性质 C.①②④ B.大陆均势政策 D.制止法国势力膨胀

( )

D.②③④

( )

13.一次大战后,英国在欧洲的基本外交政策是:

A.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C.与美国争夺国联控制权 A.同日本产生了深刻矛盾

B.对战后欧洲赔款问题的解决起支配作用 C.对战后欧洲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D.使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15.下列关于一战后几个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美国推行“金元外交”造成的影响很大:

( )

A.美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和进行投资 B.德国向美国支付赔款 C.英国向德国提供贷款 D.英国向美国偿还战时贷款 16.一战后,将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政策的是:

A.洛迦诺公约 B.扬格计划

17.1931年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表明英国:

A.英国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 B.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系 C.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D.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18.意大利法西斯上台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C.参加巴黎和会失望而归 明确规定:

( )

B.意大利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 D.共产党力量对垄断资本家的威胁

( )

( ) ( )

C.道威斯计划 D.凡尔赛和约

19.英国学者F·S诺瑟治说“正是洛迦诺,而不是慕尼黑,使东欧向德国敞开了大门。”这是因为《洛迦诺公约》没有

A.德国与法、比的领土现状不可更改 C.限制德国军备的措施

20.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中心是:

B.德国与波、捷的领土现状不可更改 D.防范德国军国主义东山再起

( )

A.美日关系 B.英法关系 C.对德关系 D.对苏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1)尊重中国之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2)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3)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请回答:

①材料中(1)至(4)款中哪些规定反映的是列强的真实意图,哪些是表面文章?为什么?(4分)

②列强所说“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在中国是怎样做的?这一政府的内外政策是什么?(4分)

③材料第(3)款内容,所谓“机会均等”之原则是美国的什么政策?(2分)

④列强所说“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含意是什么?这一含意说明了什么?

(2分)

⑤从该条约中受益最大的是哪一国?为什么?(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9分,第23题16分,共计35分。

22.一战后到二十年代末,协约国对德政策有何变化,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其具体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19分) 2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潜伏着哪些矛盾?结合史实说明各有哪些表现?(1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恢复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是维也纳体系的特点,“都带来了欧洲长期稳定”对两个体系来讲都是错误的,它们没有

给欧洲带来长期稳定,维也纳体系下革命、改革、独立运动持续不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没有能维持多久,随着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逐步被破坏。 2.【答案】B

3.【答案】D 【解析】德国是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是对战胜国利益构成潜在威胁的主要国家,因此在欧洲,对德问题的解决事关

各战胜国的切身利益。

4.【答案】B 【解析】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因为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的激化导致的。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一战期间,欧美各国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日本乘机独霸中国,战后,欧美各国卷土重来,必然与日

本发生矛盾,英美为了各自在中国利益,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结束日本独霸局面。

9.【答案】C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10.【答案】B

11.【答案】A 【解析】巴黎和会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惩罚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参加华盛顿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

张,日本是一战的战胜国。 12.【答案】C

13.【答案】B 【解析】A、D两项是实施“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表现,C项英美争夺国联控制权事实上是争夺对世界的领导权,属于英国

外交政策的一部分,针对的主要不是欧洲。

14.【答案】D 【解析】“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是因为一次大战的影响,他是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重要前提。 15.【答案】B 【解析】德国赔款主要是赔给英法,与美国没有直接的债务关系。 16.【答案】C

17.【答案】D 【解析】“威斯敏斯特法”的主要宗旨是放松对自治领政治控制的同时加强各自治领的经济联系,放松并不是允许其脱离英

帝国。 18.【答案】A

19.【答案】B 【解析】洛迦诺公约没有规定德国与波、捷的领土现状不可更改,言下之意即德国没有维持东段边界不变更的义务,从而

为其向东扩张提供了借口。慕尼黑会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以上规定的确认。

20.【答案】C 【解析】二十年代国际关系主要围绕解决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展开的,这两个问题都与德国有关。 二、材料解析题

21.【答案】①其中(3)(4)是列强的真实要求,(1)(2)是表面文章。公约虽然宣称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发

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但同时又确立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中国实际上处于被侵略的地位,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4分)

②扶植北洋政府,破坏中国革命。对内独裁专制,镇压革命;对外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4分) ③门户开放(2分)

④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略原则,防止一国独占中国。中国重新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 ⑤美国。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门户开放政策,扩大在中国的侵略。(3分)

【解析】本题引用《九国公约》的材料,主要考查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美日在中国的争夺。争夺的结果是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二问,要抓住《九国公约》签订的时间,从时间上突破。 三、问答题

22.【答案】协约国对德国由削弱政策转变为复兴政策,转变的标志为1924年道威斯计划的实施。(4分)

削弱政策表现: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其内容有: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4分) 1923年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2分)

复兴政策表现:1924年,协约国伦敦会议通了新的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行以后,法比从鲁尔撤军。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这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奠定了基础。(4分)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洛迦诺举行会议,签订《洛迦诺公约》。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了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洛迦诺公约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它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暂时缓解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分)

【解析】本题要抓住两个着眼点,一是时间,二是对德政策。协议国对德政策从一战到1924年前是削弱政策,1924年以后转变为复

兴政策。围绕这两点进行组材。

23.【答案】(1)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二者的矛盾,集中体现为法德矛盾。表现在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最大限

度地削弱德国,以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4分)

(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①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是2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争夺国联控制权、经济霸权、制海权以及在拉美和东亚的势力范围。②英法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是20年代欧洲的主要矛盾。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在巴黎和会上制约法国。③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是远东地区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华盛顿会议诸条约对日本的限制。(8分)

(3)重新瓜分殖民地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巴黎和会牺牲中国的利益,引起中国人民的反对,爆发了“五四运动”。(4分)

【解析】本题为归纳说明题,难度要求不高,回答时比较容易忘记第三对矛盾,这一对矛盾隐含于课本中。

2004-200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4)—世界近现代史

(第二章 第3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同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

A.首先从美国开始 B.世界市场作用的结果 C.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D.引发工人罢工浪潮 2.20年代末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

A.20年代美国的繁荣 B.美国市场的分期付款

C.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D.股票投机导致股价大幅度哄抬 3.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发生后,最先受其影响并受冲击最大的国家是: ( )

A.德国 B.日本 C.意大利 D.英国

4.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这种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

A.以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 B.利用政权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C.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经济事务 D.保护关税,减少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

A.整顿金融 B.调整农业 C.“以工代赈”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6.罗斯福新政较以往的资本主义改革,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 )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D.彻底否定胡佛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7.希特勒和纳粹党势力在德国迅速扩张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控制军部

B.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旗号骗取支持 C.借“国会纵火案”取缔所有其他政党 D.魏玛共和国政府的支持

8.表明《凡尔赛和约》开始失去对德国军事方面约束力的是: ( )

A.1935年起放手扩充陆军 B.德国退出国联 C.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D.国民经济军事化 9.德国的下列做法没有违背《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有: ( )

①收回萨尔区主权 ②加入国联 ③重建空军 ④制造国会纵火案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0.德国法西斯势力攫取政权的步骤是: ( )

①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③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②借“国会纵火案”取缔异党 ④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 )

11.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的“授权法”规定:法律由政府制定,只要不影响国会和参议院的地位,可以与宪法相违

背,内阁总理发布的法律于次日生效。该法案: 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道路 C.是针对凡尔赛和约有关规定的 12.日本法西斯主义最主要的特点是:

A.垄断资产阶级公开的恐怖专政 C.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 ①经济危机影响 A.①②③ A.金融危机

B.①② B.通货膨胀

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的权力 D.是对德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 )

B.军部是法西斯化的核心力量 D.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 )

②垄断资产阶级支持 ④发动对外战争而上台 C.②③ C.产品过剩

D.①②③④

D.市场萧条

( ) ( )

13.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的相同条件有:

③法西斯势力猖獗

14.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

15.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满足工人阶级的要求 C.没有解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A.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C.法西斯集团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活动

B.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没有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竞争的激化 D.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 )

16.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

17.日本法西斯专政区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

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④公开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②建立起法西斯政党一党专政

D.①③④

( )

18.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工业复兴法“违宪”,主要因为该法律:

A.违背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违背了美国的宪法原则

B.照顾了工人的部分利益 D.未能扭转经济危机

( )

19.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程度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20.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相同政策是:

A.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涉

( )

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建立垄断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绝大多数人都是修正主义者,这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

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德国成为“修正主义”的历史原因与日本、意大利是否相同,为什么?(5分)

②结合材料二和三,说明为什么将不再“忍受下去”?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

(4分)

③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为什么?(7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4分,第23题20分,共计34分。

22.20世纪30年代,美、德两国为摆脱经济危机所选择的道路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试分析促进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

(14分)

23.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

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2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随着德日的扩

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步瓦解,世界开始向战争方向发展。其它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2.【答案】C 【解析】无论经济危机以何种表现出现,其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答案】A 【解析】一战后,德国的经济是在美国的资本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加之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置,使其失去了广大的可以转嫁危

机的殖民地市场,所以其受到的冲击也首当其冲,并且不能有效遏制。

4.【答案】B 【解析】两种解法:①利用“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的有效信息,推断“凯恩斯主义”的突出特点;②“凯恩斯主义”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7.【答案】B

8.【答案】A 【解析】结合凡尔赛和约有关军事方面的限制,再按时间进行排列即可得出。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B 【解析】抓住时间,结合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这一特点可知。 12.【答案】B 13.【答案】A

14.【答案】A 【解析】回忆教科书的叙述:“首先是银行纷纷倒闭”。 15.【答案】B

16.【答案】A 【解析】30年代,一些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是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打击下,为了摆脱危机而采取的一种极端的办法。 17.【答案】B

18.【答案】B 【解析】要抓住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来进行排除,A项中“根本利益”的说法错误。

19.【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美国的社会性质,由此可知,“旧民主秩序”指

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新应用”指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手段。

20.【答案】B【解析】面对危机各国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虽不同,但都是对经济的一种干预。 二、材料解析题

21.【答案】①指力图打破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不完全相同。日本和意大利并非是一战的战败国,德国是战败

国,在该体系中受到宰割和制裁,纳粹党在国内煽动复仇情绪,得到广泛支持。(5分)

②一战后德国经济逐渐恢复,又成为超过英、法的世界强国;德国经济实力与它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不相称,势必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4分)

③有道理。二战前,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控制了本国政权并与意大利一道构成了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一股侵略势力。英、法帝国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势力。苏联成为实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7分)

【解析】本题以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立意,考查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错综复杂 的矛盾以及引起矛盾的原因。 三、问答题

22.【答案】:相同点:两国都通过国家干预的加强,调整经济政策度过了经济危机。(4分)

不同点:①美国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调整,摆脱了危机;德国则通过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建立法西斯体制摆脱了危机。②美国的新政保持了资本主义的民主体制,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德国则背离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轨道,走上法西斯化道路,形成了欧洲战争策源地。(4分)

原因:①美国拥有雄厚的财力,使国家有能力以自由经济手段干预,并且其控制西半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美国具有民主传统,其三权分立制度限制了专制独裁的出现;美国是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与罗斯福个人作用有关。②德国经济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和市场有严重的依赖性,加重了摆脱危机难度;德国战后虽建立了民主制度,但民主制度不健全,且有专制传统;德国受到凡尔塞体系压制;与希特勒个人影响有关。(6分)

【解析】本题为综合比较题,主要比较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解决经济危机方法的异同以及造成双方差异的原因。相同点要从双方采取措施的背景去分析,得出其都是一种政策调整,都是一种干预。不同主要是具体干预的方式不同。分析原因从经济金融实力、历史传统、国际关系及个人因素等角度考虑。

23.【答案】原因: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一战战败,受到战胜国制裁,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尖锐;魏玛政府软弱无力;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统治阶级倾向建立独裁统治。(8分)

表现:取缔纳粹党以外所有政党;希特勒集大权于一身;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严密控制文化教育;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退出国联。(12分)

【解析】本题为综合分析题,关键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原因,包括历史的、现实的两个方面。回答表现时要从政策的各方面考虑,防止遗漏。

2004-200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5)—世界近现代史

(第二章 第4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共产国际“七大”召开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国际形势是: (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C.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 D.民族解放运动重新高涨 2.共产国际“七大”决定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

A.各国国情不同任务各异 B.右倾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C.受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 D.共产国际内部发生了分歧 3.30年代中期,法国非常希望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其主要意图是: ( )

A.牵制英国 B.遏制日本 C.拉拢苏联 D.抑制德国 4.在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 ( )

A.武器落后 B.内奸破坏 C.没有国际援助 D.英、法纵容侵略

5.20世纪30年代,国内斗争最能反映出国际政治势力间矛盾和斗争的国家是: ( )

A.朝鲜 B.西班牙 C.中国 D.埃塞俄比亚 6.西班牙内战演变成民族革命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

A.法西斯军官发动叛乱 B.西班牙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C.德、意法西斯大力援助西班牙叛军 D.德、意法西斯派兵公开进行武装干涉 7.共产国际“七大”最主要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B.指导了各国共产党在本国的活动

C.提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政策和策略 D.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威胁时召开

8.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

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D.签署《慕尼黑协定》 9.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

矛盾 B.英法美与苏联的矛盾 C.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 D.英美世界霸权之争 10.二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进行勾结的主要前提是:

A.三国之间不存在矛盾 B.都要求改变现存的世界秩序 C.都将苏联作为主要的对手 D.三国都退出了国联

( )

( )A.英法美与德意日之间的

( )

11.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西方大国“隔岸观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英法坐视埃塞俄比亚亡国

B.英法任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胡作非为 C.美国推行“中立”政策貌似公允

D.“国联”调查团支持日本武力霸占中国东北 12.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

A.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战争 B.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C.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民族革命战争 D.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公开较量

13.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根本意图在于:

A.夹击苏联 C.反对社会主义

A.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

C.中国

D.朝鲜

B.消灭共产国际

D.欺骗英法等国,积蓄力量,准备战争

( )

B.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D.法西斯势力的与日俱增

( )

14.二战前,在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与日本的是:

15.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策略,未对下列哪一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产生重大影响:

A.捷克斯洛伐克 B.西班牙

( )

16.有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着是“二战的彩排”,其主要依据是:

A.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导致二战的爆发 B.西班牙成为二战中举足轻重的国家

C.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各主要国际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D.国际纵队的参与使西班牙内战变成了一场国际冲突 17.按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国家:

①意大利 A.①②③④ ①石油禁运 A.①②④

②西班牙 B.②①③④

③德国

C.①③④②

④日本 D.④①③②

( )

④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 D.②③④

18.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际联盟对其采取的措施有:

②封闭苏伊士运河 ③经济制裁 B.③④

C.①③ ( )

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19.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

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

20.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 )

A.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进行的 B.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

C.具有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性质 D.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国同意把法属吉布提港到埃塞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铁路20%的股票让给意大利。意大利则放弃对法属突尼斯的要求,并同意照顾法国在埃塞俄比亚的特殊利益。??赖伐尔后来曾露骨地说:“如果意大利扩张,向着巴尔干、多瑙河和近东,那对全欧洲是一种灾害,势必演成欧洲战争。所以把这个潮流澎湃的意大利转移一个

方向‘开渠疏通’岂不更好些吗?让我们向着非洲沙漠吧!在那里它将畅流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了。”

摘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1935年10月3日,墨索里尼的军团侵人独立的非洲王国埃塞俄比亚。??墨索里尼决心排除出现第二个阿杜瓦惨败的任何可能性。他准备了一支25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加上非洲的援军和劳工队伍共达40万人。这支队伍装备着难以对付的坦克队、摩托化部队和飞机。相比之下,埃塞俄比亚军队不到30万人,且几乎所有人员的装备都比意大利非战斗人员的装备差。??摩洛哥里夫(部落)人的胜利证明用游击战术来对付装备优良的欧洲军队是十分有效的,但埃塞俄比亚部族首领以其自取灭亡的傲慢和无知藐视游击战,认为它毫无价值,有失身份。相反,他们企图进行阵地战,结果遭到无情的炮击、轰炸,甚至还遭到了芥子气的喷洒。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国际联盟行政院于1935年10月7日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4天之后,国际联盟大会投票表决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石油或煤不在制裁项目之内,同时国联没有对意大利采取海上封锁或对意大利关闭苏伊士运河以切断在埃意军的供应线。??墨索里尼在1938年承认: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我就将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这对我来说将会是一个无比的灾祸!”

摘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在非洲扩张的态度,其目的是什么?(4分)

②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把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战争失败的原因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4分)

③材料三表明英法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采取了什么政策?从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6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6分,第23题20分,共计36分。

22.自1931年起,英法及其控制下的国际联盟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实行妥协退让,直到1940年5月英国

才开始了真正的抵抗。试述这期间英法及国联是如何一步步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最后又抛弃这一政策的。(16分)

23.在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战争威胁和侵略表现在哪些方面?面对法西斯侵略,世界各种政治力量态度如何?德意

日三国法西斯专政在30年代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从30年代国际形势或共产国际七大的具体内容考虑可得出。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一战后尤其是随着德国重新走上复兴道路后,法国一直对德国抱有戒心,30年代也不例外。 4.【答案】D

5.【答案】B 【解析】围绕西班牙问题,德意法西斯势力,英法美西方大国,西班牙为代表的反法西斯势力包括苏联等都参与其中。 6.【答案】D

7.【答案】A 【解析】因为C是“七大”的内容,D是“七大”的背景,所以排除C和D,再联系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分析,

再排除B,选择A。

8.【答案】C 【解析】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是指苏联,凡尔赛诸国主要指英法等国。当时的形势是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推动德国

进攻苏联,希特勒利用了英法的心理,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从而有利于德国的重新武装,同时也不至于引起英法的干预。 9.【答案】C 【解析】30年代整个世界都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其中也包括英法美等国。A项的含义也包含在C项中。

10.【答案】B 【解析】一战后,德国受到严厉的惩罚,日本、意大利也受到遏制,三国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要求突破限制。 11.【答案】D 【解析】“支持日本武力霸占中国东北”表述不当,国联反对日本独霸东北,其目的是想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1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思维的全面性。A没有包含德意法西斯和国际纵队。C没有包含国内法西斯势力佛朗哥和国际纵队。D“公

开”较量不准确。德、意出兵西班牙并未宣战。只有B表述最完整,且性质准确。 13.【答案】D

14.【答案】B 【解析】由于德国是一次大战的战败国,一战后受到了严厉的制裁,故存在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15.【答案】A 16.【答案】C

17.【答案】C 【解析】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在1922年,德国是1933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是1936年,西班牙是1939年共和国政府被

颠覆后建立的。 18.【答案】B

19.【答案】D 【解析】法国的不干涉政策不利于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力量,有利于西班牙国内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实质是纵容法西斯的

侵略。

20.【答案】D 【解析】30年代不仅是西方大国面临法西斯的侵略,被压迫民族已经遭到法西斯的侵略,他们开始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比

如埃塞俄比亚、中国等,对他们来说,要争取民族解放必须反对法西斯的侵略。A、B项与埃塞俄比亚都不相符合,C项不符合当时的叙述。 二、材料解析题

21.【答案】①与意大利达成妥协,将祸水引向埃塞俄比亚。其目的在于确保法国在北非殖民地,特别是欧洲的利益和自身安全。(4分)

②意大利侵埃准备充分;埃意实力对比相差悬殊;埃领导人军事指挥不当;国际联盟对意未采取有效的经济制裁。(4分)

③采取了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纵容侵略,促进了大战的爆发。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及早组成一个强大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6分)

【解析】本题围绕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这一问题立意,主要考查英法、埃塞俄比亚对意大利侵略所采取的政策及影响。 三、问答题

22.【答案】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国联调查团提议将东北置于国际共管之下,对日本未产生约束作用。(3分)

意埃战争期间,国联对意大利制裁不彻底,反而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3分) 西班牙内战中,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3分)

面对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英法不支持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反而逼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3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英法虽对德宣战,但并未积极进攻,坐视波兰灭亡;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坚决抵抗,打击了德国侵略气焰。(4分)

【解析】本题属综合题,主要考查英法及其控制下的国联对待法西斯国家侵略所采取的政策的变化过程。解题时要紧扣时间,各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都要兼顾到。

23.【答案】(1)法西斯威胁和侵略的表现有:①日本加强对朝鲜的统治。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

事变,全面侵华。②意大利于1935年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③德国先后撕毁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吞并奥地利,利用慕尼黑协定侵吞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进而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8分)

(2)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不断高涨,共产国际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中、朝人民开始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各种进步力量组成“国际纵队”保卫马德里。②苏联实施三个五年计划,加强国防建设,支持各国反法西斯斗争,后与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③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力图祸水东引。(6分)

(3)影响:①使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②一战后形成的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三国的侵略扩张下逐步崩溃,法西斯势力气焰嚣张。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任务也随之变为反对法西斯侵略和民族革命战争。(6分) 【解析】本题以30年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考查综合概况分析能力,从法西斯的侵略、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主要政治力

量的态度及其对世界形势的影响这三个问题展开。解题要注意全面分析,尽量避免遗漏。

2004-200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6)—世界近现代史

(第三章 第1-2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即形成了: ( )

A.对法国的两面夹击 B.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C.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三面包围 D.统一的德国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英法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C.英法与德国同为侵略者阵营 D.德国吞并奥地利得到了国际承认

3.当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制止德国法西斯发动战争的关键是: ( )

A.英法与苏联的联合 B.英法对德国的强硬措施 C.英法有效的援助波兰 D.利用意大利牵制德国 4.二战初期,德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

A.德国发动战争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B.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C.一些小国国力太弱或存在依赖心理 D.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与德国相差悬殊

5.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不值得为但泽战争”,同时又发表声明说:“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

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的考虑是: ( )

A.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消耗英国的实力B.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波兰的独立会破坏欧洲大陆的均势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6.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首先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英法准备与苏联联合抗德 C.苏联对德国推行友好政策

D.防止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

7.1940年德国打败法国后即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其主要战略意图是: ( )

A.牵制苏联 B.牵制美国 C.加强反英 D.牵制意大利 8.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美英荷等国对日实行贸易禁运 C.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D.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矛盾激化

9.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

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 )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英苏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10.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表明: ( )

A.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建立合作关系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消失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没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D.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总是仇视社会主义的

11.下列选项中,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原因的是: ( )

A.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D.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

12.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的主要依据是: ( )

A.它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 B.苏联保住了重要的工业基地 C.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D.二次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

13.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共同发表主要宣言或公告,这说明: ( )

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 B.英美对日侵华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英美为了中国领土完整而对日作战

D.中美英三国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需要相互支持

14.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中基本落空的一项是: ( )

A.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 B.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C.战后建立联合国 D.战后合作宣言 15.二战期间,下列四次战役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

①莫斯科战役 ②诺曼底登陆 ③不列颠之战 ④阿拉曼战役 A.③④①②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16.下列选项中,由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决定的内容是: ( )

①英美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②朝鲜南北分别为美苏受降区 ③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 ④不能单独与敌方停战或讲和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7.一战和二战对世界的影响的相同点是: ( )

①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④促进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超出一国范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8.鉴于对二战的反思,二战的历史表明: ( )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③所以国家都应走和平发展道路,侵略扩张导致灾难④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

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 (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20.“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这一明确规定出自于:

( ) A.《大西洋宪章》 B.《联合国家宣言》C.《联合国宪章》 D.《开罗宣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1年哈里曼就罗斯福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意图向国会作证时说:“存在的巨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那时苏联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以‘公众要求’为口实,建立满洲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了。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

《美国第82届国会关于远东军事形势听证会》

材料二 1945年2月,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国际条约集》

材料三 苏联本身和中国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其以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国际条约集》

材料四 我们在克里米亚的会晤,重申我们共同的决心,即在今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胜利成为可能和确定的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4分)

②据材料二,苏联同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什么?(2分)

③结合材料一、三,美国政府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成功?其最终目的是什么?(4分)

④据上述四则材料评价英苏等国的外交活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8分,第23题18分,共计36分。

22.试概括一战后至二战期间,英法美三国对德国政策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具有各阶段特征的原因。二战后,

四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如何?(18分)

2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

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1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结合奥地利的地理位置,其位于德国东南,捷克斯洛伐克南部。

2.【答案】B 【解析】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慕尼黑协定是英法德意四国签订的他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体现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故A

不符合。英法两国只是推行绥靖政策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他们并没有与德国一起侵略,故B表述错误。慕尼黑协定讨论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与吞并奥地利没有联系,故D项不能选。。

3.【答案】A 【解析】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向东可以进攻苏联,向西可以进攻西欧,但其极可能

陷于两线作战,牵制德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其东西不能兼顾,而有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只有英法和苏联的联合。 4.【答案】D

5.【答案】D 【解析】面对德国对波兰的威胁,英国仍然推行绥靖政策,其目的是祸水东引,依然希望德国占领波兰以后去进攻苏联。 6.【答案】D

7.【答案】A 【解析】法国投降后,德国准备进攻苏联,与日本结盟,意在使日本在苏联东面发动进攻,以达到牵制苏联的目的。 8.【答案】D 【解析】太平洋战争爆发是美日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9.【答案】C 【解析】丘吉尔发表讲话时,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而此前,英国已经开始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斗争,双方面临共

同的敌人。

10.【答案】A 【解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个大国都参加了进去,并且进行有效合作,保证了战争的顺利

进行。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D 【解析】二战中,中美英发表宣言或公告,目的是协调行动共同对付日本法西斯。 14.【答案】D【解析】二战后,美苏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由战时同盟转向对抗。 15.【答案】C

16.【答案】A 【解析】②项是美苏两国在日本投降前决定的④项是二十六国华盛顿会议上《联合国家宣言》中提出的。 17.【答案】D 【解析】②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不是共同点。 18.【答案】C

19.【答案】D 【解析】从时间角度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的主要是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后者在内容上重申了前者的精神。

从参加者来看,杜鲁门只出席过波茨坦会议。 20.【答案】D 二、材料解析题

21.【答案】①限制苏联在东方的扩张,并取得苏联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4分)

②大国之间谋求妥协,并以牺牲弱国利益为条件谋求自身利益的大国霸权主义。(2分)

③争取到苏联在政治上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目的是打败日本后,控制中国,建立它在世界的统治地位。(4分)

④上述外交活动在协调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行动,加速法西斯的灭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又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4分)

【解析】二战接近尾声,美苏两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围绕战后世界的安排的展开了斗争,这是本题的着眼点。考查结合史料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问答题

22.【答案】特征:①战后初期,实行削弱德国政策②道威斯计划后,实行复兴德国政策③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实行纵容侵略政策④二战爆

发后,实行打击德国政策。(6分)

原因:①战前同盟国与协约国激烈争夺,德国战败后,英法想趁机谋求欧洲或世界霸权,因而举行削弱德国政策。②凡尔赛和约后,法国势力上升,同时鲁尔危机造成局势动荡,英美为了遏制法国及谋求自身在欧洲的经济,政治利益转而扶持德国。③30年代,资本主义出现经济政治危机,英法受到沉重打击,面临法西斯扩张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本能仇视,促使他们纵容法西斯侵略。④二战爆发后,德国大举进攻,法国沦亡,英美自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转而结成同盟,共同打击德国。(8分) 关系:以美为首,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建立了北约组织,并把联邦德国吸收入该组织。(4分)

【解析】本题为概括分析题,以一战后到二战间对德政策作为主线,经历了削弱、复兴、纵容、打击的变化过程。分析原因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

23.【答案】(1)形成:①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并很快走上战争轨道,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出于共同利益的

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一罗马轴心”。之后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这一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5分)

②二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制裁并日渐联合起来。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的贸易禁运;1941年秋美英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同时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集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5分) (2)结果:法西斯轴心军事同盟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4分)

(3)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决

定了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最终灭亡的命运。(4分)

【解析】解答本题以时间为序,按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和英美苏等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答题时注意层次性。

2004-200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7)—世界近现代史

(第四章 第1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二战后初期,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根本原因是: ( )

A.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 B.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D.美国是惟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

A.以美元为中心

B.美元与英镑挂钩,其他国家与美元挂钩 C.以英镑为中心

D.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元挂钩 3.与雅尔塔体系形成无关的是: ( )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C.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4.下列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它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B.它体现了国际间的和平、民主精神 C.它建立了国际关系新格局

D.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5.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 )

A.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分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C.美苏争霸的结果 D.美苏对世界格局两分天下的划分 6.战后对日本的处置与德国的处置不同之处是: ( )

①对日本战犯的处置更加严厉 ②保留原有的政治制度 ③由美国单独占领 ④摧毁法西斯军事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1949年2月,美国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

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与以上言论相符的外交政策为: ( ) A.“门户开放”政策 B.冷战政策 C.大棒政策 D.金元外交政策

8.1947年美国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经济、军事援助,与此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北大西洋公约 B.马歇尔计划 C.冷战政策 D.租借法案 9.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复兴经济

10.1950年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入侵朝鲜,其后果有 ( )

①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②使日本军国主义回潮 ③美苏战略重点东移 ④加剧东西方冷战对峙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11.二战后,最终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B.美、英、法三国同苏联矛盾的加剧 C.战胜国对德国的最终制裁 D.雅尔塔体系存在不稳定性 12.下列关于联合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成立于1945年10月,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产物②联合国成立初期实际上为美国所操纵③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④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性、专门性、军事性的国际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13.下列有关国际联盟和联合国这两个国际组织产生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均为帝国主义战争结束前后 B.均为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前后

C.国际联盟为帝国主义战争结束后,联合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前后 D.国际联盟为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前后,联合国为帝国主义战争结束后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 )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C.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国抗衡

D.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 15.美国企图控制和操纵联合国的主要目的是: ( )

A.把它作为其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工具 B.限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C.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 D.控制广大的亚、非、拉美国家

16.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

正确的是: ( ) A.都是在一次国际性战争后建立起来的 B.都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C.都没有进步作用 D.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17.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 )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 B.初期为美国操纵

C.成员国包括所有大国 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 18.“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 )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 ②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③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④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9.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是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中: ( )

A.美苏两国争霸的结果 B.民主阵营与法西斯争夺的结果 C.美英两国争霸的结果 D.美国与英法争夺的结果 20.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意味着美国开始: ( )

A.对苏联发出战争叫嚣 B.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C.努力维护雅尔塔体系 D.发出了进行“冷战”的信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地区,历来被英国视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利用种种借口,千方百计渗入这个连结欧亚两大洲的重要战略地区??1947年2月21日,英国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了结束援助希、土的照会,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因难使英国在3月31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援助。英国强调希、土面临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根本无力维护“民主制度”,由于希、土在军事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决不能眼看它们落入苏联控制之下。

材料二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他要求国会向它们提供援助,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材料三 其实杜鲁门主义从来没有规定过什么“地理界线”。杜鲁门自己就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必须进行干涉。1947年5月22日,援助希、土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

材料四 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3、4天,就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1947年9月,苏联和其他8个欧洲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了情报局,并在宣言中明确指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出现的原因?(6分)

②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这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③按照杜鲁门主义的全部逻辑,美国在欧亚有哪些重大行动?这些行动对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4分,第23题18分,共计32分。

22.概述一战后和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主要活动,并指出为什么一战后美谋求霸权意图会落空,而二战后美国

取得了资本主义霸权。(14分)

23.什么叫雅尔塔体系?试结合史实比较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1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其一,ABD三项都侧重于一个方面的因素,C项则包含了其它三项的内容。其二,决定这种关系的根本原因是综

合国力的因素,由于二战,西欧各国遭到削弱,德意日本摧毁,美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2.【答案】D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答案】C

4.【答案】B 【解析】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势力均衡的基础上的,带有强权政治色彩,不能体现和平民主精神。 5.【答案】D

6.【答案】B 【解析】“对日本战犯的处置更加严厉”与史实不符,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日本的某些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为了方便

于在远东的侵略,美国向日本进行军事订货,由此可知,美国在日本没有“摧毁法西斯军事工业”。 7.【答案】B 【解析】结合该言论的时间和内容两方面可判断。

8.【答案】C 【解析】杜鲁门主义出台的直接原因是希、土危机,而该政策的出台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9.【答案】B 【解析】欧洲复兴计划是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复兴欧洲的目的仍是遏制共产主义。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解析】只要确定联合国的性质是国际政治性组织,不是专门性、军事性组织,即可选出。

13.【答案】C 【解析】一要注意战争的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要注意产生的时间,国联是在一战后

正式提出并建立的,联合国在二战中开始酝酿实施的,战后正式成立的。

14.【答案】C 【解析】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最大变化是以美苏对抗为特点的两极格局形成。其它三项都是该格局形成的原因。 15.【答案】A 【解析】要结合美国战后的整个对外政策来考虑。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C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体系,二战前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中心货币是英镑,战后因为英国经济严重

削弱,无力维持。

20.【答案】B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全面扩张的宣言书,标志美国彻底放弃了孤立主义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二、材料解析题

21.【答案】答:①原因:二战后,随着美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企图称霸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在战后成为军事政治大国,不愿

屈从美意志,希望在世界军事中发挥重大影响;西欧、中东困难重重,美趁机填补“真空”。(6分)

②转折点:美国援助西欧遏制苏联政策,代替了二战中苏美“大国合作”政策;美对外 由局部扩张向全球扩张转变。影响: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给当时国际关系带来紧张不安因素。(6分)

③行动:欧洲: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分裂德国,扶植西德;亚洲:扶蒋反共;侵朝侵越;改变对日政策。影响:建立了美全球霸权,扩大了在全世界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使美经济背上沉重包袱,导致了70年代美霸主地位动摇。(6分)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作为切入点,考查冷战政策出笼的原因、目的、表现及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按照要求结合材料分析。 三、问答题

22.【答案】活动:①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妄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倡议建立国联,以此来控制别国;

华盛顿会议上削弱了日本并与英国取得了相等的制海权。②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如杜鲁门主义、北约、马歇尔计划等。在亚洲大肆扩张,如扶蒋反共;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操纵联合国。(6分)

一战后落空原因:①美国自身经济、军事势力未壮大到足以称霸世界的程度。国内还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②英法等国尽管遭到极大削弱,但实力尚存,日本战后经济势力膨胀,因而挫败了美国的企图。(4分)

二战后取得霸权原因:①一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居绝对优势。②西欧各国战后经济崩溃,政局不稳,工人运动、民族运动高涨,所有这些都需要美国的支持。(4分)

【解析】本题小切口、大跨度,概括能力要求高,从美国的对外政策角度立意,围绕它进行组材,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当时的美国国内及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归纳。

23.【答案】(1)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

局,叫做雅尔塔体系。(2分) (2)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2分)

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2分)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2分) (3)不同点:

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分)

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2分)

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2分)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2分)

【解析】本题为比较说明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比较角度,从两个体系成立的背景、影响,作用、特点,存在的矛盾等方面着手分析。

2004-200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8)—世界近现代史

(第四章 第2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西欧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并持续发展的时期是在:

A.30年代中期

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是:

A.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 C.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 A.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开展 C.推行国有化政策 ①美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③国际金融领域内美元地位衰落 A ①②③

B.①③④

D.70年代后期

( )

B.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D.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 )

B.发展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 D.实行有效的社会保障措施

( )

②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④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 )

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

3.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4.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反映出:

5.下列有关美国二战后经济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B.70年代,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最大的债权国 C.80年代,美国经济的沉重负担是财政赤字急剧上升 D.90年代的主导产业是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6.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

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C.美苏竞争

( )

D.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时有发生

( )

D.越南战争爆发

( )

B.第三世界国家的反抗斗争

7.20世纪70年代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滞胀”阶段。对“滞胀”的解释最准确是:

A.通货膨胀严重,生产停滞不前 B.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出现 C.生产徘徊不前,通货膨胀严重 8.造成70年代后期经济“滞胀”的根源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e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