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习题及解答

更新时间:2024-04-25 21: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一、 名词解释

1. 中央银行 2. 准中央银行制度 3.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4.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5.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二、 单项选择题

1. 1984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是( )

中央银行制度概述

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B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C.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D.准中央银行制度 2.下面哪家中央银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的( )

A.阿姆斯特丹银行 B.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C.英格兰银行 D.瑞典银行 3.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

A.集中存款准备金 B.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 C.充当“最后贷款人” D.代理国库 4.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是( )

A.1905年满清政府的户部银行 B.1912年成立的中国银行 C.1928年南京政府的中央银行 D.1948年新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 5.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别有不同机构的中央银行是。( )

A.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B.英格兰银行 C.日本银行 D.菲律宾银行

三、多项选择题

1.属于准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有( ) A.中国香港

B.新加坡 C.沙特阿拉伯 D.英国 E.苏联 2.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有( )

A.单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B.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C.准中央银行制度 D.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 E.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3.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包括( )

A.权力分配结构 B.内部机构设置 C.结算机构 D.监管机构 E.分支机构设置

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织类型包括( ) A.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B.股份为国家与民间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 C.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D.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E.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5.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有( )

A.瑞士中央银行 B.新西兰储备银行

C.韩国银行 D.法兰西银行

E.英格兰银行

6.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原解放区的( )的基础上建立的。

A.中国农民银行 B.北海银行 C.华北银行 D.西北农民银行 E.交通银行

7.采用混合所有制中央银行的国家有( ) A.中国 B.日本 C.英国 D.瑞士 E.比利时

四、 判断且改错

1.目前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除美国和德国之外,其分支机构都可以看作为中央银行总行或总部的派出机构。( ) 2.中央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统管全国的官方组织,不直接对企业单位和个人办理日常的存贷款业务。( ) 3.美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是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

4.大清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具有中央银行部分职能的国家银行( )

5.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分支机构设置是以经济区域为主、兼顾行政区划设置的原则设计的。( )

6. 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大致可归并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这三个方面。其中,执行权是权力的核心,是中央银行权威的象征。( )

五、 简答题

1.中央银行的产生渠道??

2.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 4.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六、 论述题

试论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第二章

一、 名词解释 1. 发行的银行: 2. 银行的银行: 3. 政府的银行: 4. 最终贷款人: 5.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二、 单选题

1. 下列属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强的模式的国家有 A英国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2.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职能的具体体现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政府的银行 D服务职能 3. 办理异地跨行清算体现了中央银行的()职能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政府的银行 D调节职能 4. 管理外汇和黄金准备体现了中央银行的()职能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政府的银行 D调节职能 5.下列属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居中模式的国家是 A美国 B中国 C德国 D 英国

6. 最终贷款人是中央银行()职能的具体体现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政府的银行 D管理职能 三、多选题

1.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特殊金融机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地位的特殊 B业务的特殊 C管理的特殊 D能力特殊 E组织的特殊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意义在于

A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的基本保证B通货稳定的基本条件

C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充分与必要条件D保证存款金融机构的支付和清偿能力 E政府收取“铸币税”的重要渠道

3.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职能主要体现在 A集中存款准备金 B稳定通货 C最终贷款人 D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E.组织全国的清算 4.下列属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居中模式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德国 E澳大利亚 5.决定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因素有

A法律地位 B隶属关系 C人事制度 D财务独立 E组织形式 6. 欧洲中央银行极强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A组织上的独立性 B人事上的独立性 C决策上的独立性 D资金运用上的独立性 E制定规章和实施处罚上的独立性 四、判断题

1. 一般中央银行可以向中央财政透支、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2.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各商业银行、政府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

3. 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理论意义在于适应中央银行的特殊业务和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

4.国家财政收支不另设机构,而是由中央银行代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都通过在中央银行开设的各种账户进。 5. 中央银行通常凭借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分层次来实施监督管理职能,法律手段居于次要地位。 6.中央银行是监督管理国家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 五、简答题

1. 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 2. 中央银行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 中央银行是如何作为最后贷款人的? 4. 简述中央银行职能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5.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 6 .中央银行与普通商业银行有何区别? 六、论述题

试述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再贴现 2.特种存款 3.存款准备金 4.货币经济发行 5.发行基金 二、单选题

1.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第一位资产项目是( )。

A.外汇 B.黄金储备 C.有价证券 D.再贷款 2.以下各项中不是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特点的是( )。

A.强制性 B.有偿性 C.自愿性 D.特殊性

3.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出入境时,每人每次携带的人民币限额为( )元。

A. 5 000 B. 6 000 C. 8 000 D. 20 000

4.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买卖证券操作目标主要是( )。

A.货币市场利率 B.国债价格 C.基础货币 D.央行票据规模

5.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是短期的流动性贷款或季节性贷款,很少有( )。

A.抵押贷款 B.长期贷款 C.信用贷款 D.利率浮动贷款

6.在我国的国际储备资产中占比最大的是( )。

A.黄金储备 B.外汇储备 C.特别提款权 D.储备头寸

三、多选题

1.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 )。 A.中央银行票据 B.银行承兑票据 C.企业债券 D.国债 E.政策性金融债

2.世界各国对中央银行发行钞票都规定有一定准备制度,主要有( )。 A.弹性比例制度 B.保证准备制 C.现金准备发行制 D.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 E.比例准备制

3.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有( )。

A.垄断发行的原则 B.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C.外汇质押发行 D.根据财政需要的原则 E.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4.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渠道有( )。 A.再贴现 B.贷款

C.购买证券 D.收购金银和外汇 E.央行办公费用支出

5.一下属于中央银行法定业务范围的是( )。 A.货币发行业务 B.经营黄金外汇业务

C.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 D.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相关监督管理 E.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

四、判断题

1.由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负债比债权更具主动性和可控性,因此,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对于货币供应有决定性作用。( )

2.当中央银行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 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直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

4.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实施证券正回购、现券卖断与发行中央银行票据,都是回笼基础货币来调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5.在我国,中央银行不得对政府透支,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对政府的放款。( ) 6.集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被动性负债业务,不具有可控性。( )

五、简答题

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贷款业务有何意义?

2.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有何目的与意义? 3.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4.各国中央银行为何要对外负债?

5.比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的关系?

六、 论述题

1.试结合我国实践,分析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意义。 2.你认为应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

第4章 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一、名词解释 1.清算 2.支付系统 3.净额结算

4.全额结算 5.国库 6.金融统计 二、单项选择题

1. 支付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的方式是( )。

A.净额结算 B.全额结算 C.定时结算 D.实时结算

2.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G SYSTEM,CNAPS)于哪年启动( )。

A.1994年 B.1995年 C.1996年 D.1998年

3. 将汇总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与汇总的存款货币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合并可以编制出( )。

A.货币概览 B.金融概览 C.银行概览 D.国际收支平衡表

4.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其中:YF=要素净收入,TR=净转移)

A.GNP=GDP B.GDP=GNP+TR C.GNP=GDP+TR D.GNP=GDP+YF

5. 在支付过程中,因一方拒绝或无力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被称为( )。

A.信用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系统风险 D.法律风险

6.就统计的范围而言,正确表达了货币账户三个层次间的关系的是( )。

A.金融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货币概览 B.金融概览>货币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C.货币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金融概览 D. 货币概览>金融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三、多项选择题

1. 清算参与银行的资金来源通常由以下哪几项组成( )。

A.在中央银行储备账户内的存款余额 B.中央银行信贷 C.通过货币市场借入的临时性资金 D.居民储蓄存款 E.由于结算时隔所产生的在途资金

2.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会计的任务主要包括( )。

A.正确组织会计核算 B.加强服务与监督 C.加强财务管理 D.加强会计检查与分析 E.会计风险防范

3. 中央银行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工作在中央银行行使职能、加强金融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 )。

A.反映职能 B.监督职能 C.管理职能 D.分析职能 E.服务职能

4. 编制货币概览和金融概览的前提是明确金融机构的分类。按照货币统计要求,我国的金融机构分为哪几个层次( )。

A.货币当局 B.存款货币银行 C.外资银行 D.特定存款机构 E.其他金融机构

5. 支付系统的风险主要包括( )。

A.信用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系统风险 D.法律风险 E.其他风险

6.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一般包括( )账户。

A.国民收入与产品 B.国际收支 C.金融机构 D.货币 E.政府财政

四、判断

1.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产业愈发达,其现金结算的比重愈高,范围愈广。( ) 2. 较之净额结算,实时全额结算具有明显的效率和安全优势。( ) 3. 我国是实行独立国库制的国家。( )

4. 在中央银行的统计信息体系中,经济调查统计处于核心位置,是中央银行调查统计活动的最主要内容。( ) 5. 系统风险一旦发生即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混乱与瘫痪,因此中央银行对系统风险最为关注。( ) 6.资金流量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全社会资金的来源与用途,以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表来表示。( ) 五、简答题

1. 支付清算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2. 中央银行会计的任务包括哪些内容? 3.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4. 简述货币统计的三级层次。 六、论述题

1. 支付系统风险有哪些?如何防范和控制支付系统风险?

第五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 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4.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5.菲利普斯曲线 二、 单项选择题

1.关于货币政策特征,下列错误的是( )

A.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经济目标基本相同 B.货币政策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为主 C.货币政策是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的 D. 货币政策目标是长期性和短期性并重的 2.( )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币值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准备金 D.汇率

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 )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 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5.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充分就业是针对( )而言的。 A.自愿失业 B.非自愿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6.货币政策的实施首先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 )。 A.操作目标 B.中介目标 C.中间目标 D.最终目标 三、 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 )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 B.一般价格水平 C.经济结构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增长速度

2.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正确的有( )。

A.总是会带来物价的上涨 B.不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

C.有可能只会带来产出的上升不影响物价 D.有可能只会带来物价的上涨不增加产出 E.总是带动产出和物价同时上涨 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

A.政策目标 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

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D. 政策传递机制 E. 政策效果

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

A.金融稳定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币值稳定 E.国际收支平衡

5.关于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B.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C. 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 D. 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E.宏观经济均衡的关键是货币均衡

6.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要满足下列哪些要求( ) A.可测性 B.可逆性 C.前瞻性 D.可控性 E.相关性

四、 判断

1.在现实经济中,货币供求均衡是各种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 )

2.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是中介指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3.最终目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宏观性从弱到强,可控性从强到弱,构成一个重要的目标体系。( ) 4.充分就业的目标就是要把失业降低为零失业率。( )

5.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常同时选用的中介指标。( ) 6.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为负。( )

7.凯恩斯学派主张以利率为中介目标,货币学派主张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 五、 简答题

1.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哪些功能? 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3.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对重点的选择?

4.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有哪些? 5.货币政策决策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六、 论述题

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 名词解释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4.消费者信用控制 5.道义劝告 6.窗口指导 二、 单项选择题

1.将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项国家制度最初始于( )。

A. 英国 B. 美国

) C. 德国 D. 日本

2.下列哪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 )。

A. 美国 B. 日本 C. 加拿大 D. 中国 3.我国在( )年开始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 A. 1981 B. 1982 C. 1983 D. 1984

4.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 ),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A.手续费限额 B.保证金比率 C.交易金限额 D.经纪人费用限额

5.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 )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总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A.信用配额 B.信用控制 C.信用贷款 D.窗口指导

6.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由于( )对经济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中央银行在使用时一般都比较谨慎。

A.公开市场操作 B.再贴现政策 C.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D.窗口指导

三、 多项选择题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B.再贴现政策 C.消费者信用控制 D.公开市场业务 E.窗口指导

2.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其局限性有( )。

A.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B.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 C.对经济的振动太大

D.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E.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3.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 A.消费者信用控制 B.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C.直接信用控制 D.不动产信用控制 E.优惠利率

4.公开市场业务通常具有( )作用。

A. 防止金融恐慌 B. 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 C. 调控货币供给量 D. 影响利率水平 E. 影响利率结构

5.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 )。A.贷款的最高限额 B.贷款的最长期限 C.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 D.贷款的最低限额 E. 贷款的最短期限

6.下列属于间接信用控制工具的是( )。

A. 利率最高限额 B. 流动性比率 C. 贷款限额 D.道义劝告 E. 窗口指导 四、 判断正误题

1.优惠利率、信用配额管理和直接信用控制俗称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

等。)

2.再贴现政策的告示效果不如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 3.特种存款属于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

4.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可逆转性,可迅速的执行,是中央银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工具。( )

5.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 6.我国1995年开始把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组成部分。( ) 五、简答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哪些作用? 2.简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3.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5.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

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六、 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并预测一下我国此项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 操作目标 3. 远期中介目标 4. IS-LM模型 5. 托宾q理论 6.

居民行为约束机制

二、单项选择题

1.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操作目标——A.货币供应量、长期贷款利率和国内信贷规模的变化。 B.商业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和短期贷款利率。 C.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准备金和和国际收支的变化。 D.长期贷款利率、国内信贷规模和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变化。 2. 凯恩斯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可以表示为:( )

A.M↑→i↑→I↑→E↑→Y↑ B.M↑→i↓→I↓→E↑→Y↑ C.M↑→i↓→I↑→E↑→Y↑ D.M↑→i↓→I↑→E↓→Y↑

3. 以下公式中,描述汇率对进出口影响的为:( )

A. M↑→Pe↑→q↑→I↑→Y↑

B. M↑→Pe↑→金融财富↑→终身收入↑→C↑→Y↑ C. M↑→i↓→S↑→X-M↑→Y↑

D. M↑→Pe↑→V↑→D↓→CA(H)↑→Y↑ 4. 提出均衡信贷配额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

A. 托宾 B. 凯恩斯 C. 米什金 D.

斯蒂格利茨

5. 以下有关居民经济行为的阐述,正确的为:( )。

(A. B. C. D.

作为消费者支出货币进行消费; 作为劳动供给者取得收入; 作为消费者进行储蓄和投资 以上观点均正确。

6. 以下有关体制因素对居民行为的约束机制的阐述,正确的有:( )。 A. 居民不需要平衡家庭预算。

B. 约束机制只是在市场体制下发生作用,而在计划体制下,不发生作用。 C. 在经济繁荣时期,家庭预算平衡对居民的制约作用较弱。 D. 在信用不发达体制下,短期预算赤字对居民的约束作用较弱。 三、多项选择题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过程由以下的哪些环节组成:( ) A. 从中央银行到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B. 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C. 从投资、消费的变化到总产量、总支出量、物价和就业的变动。 D. 从中央银行到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2. 关于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理论,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 A. 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核心变量;

B. 因为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传导,所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 C. 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 D. 投资者对利率的敏感度,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 在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中,涉及股票价格传导机制的公式有: ( ) A. B. C. D.

M↑→Pe↑→q↑→I↑→Y↑

M↑→Pe↑→金融财富↑→终身收入↑→C↑→Y↑

M↑→i↓→I↑→E↑→Y↑→L(Y)↑→i↑→I↓→E↓→Y↓ M↑→Pe↑→V↑→D↓→CA(H)↑→Y↑

4. 以下金融市场中,属于资本市场的有( )。 A. B. C. D.

股票市场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债券市场 票据市场

5. 体制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 A. B. C. D.

企业的行为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决策机制两方面。 体制不同对企业行为机制的影响也不同。

企业行为机制不同决定了企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不同。

企业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反应程度决定了货币政策能否通过企业顺利的传递,从而发挥货币政策的效应。

6. 下列哪些市场因素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

A. B. C. D.

四、判断并改错

1.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变动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远期中介目标,即:货币供应长期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的变化; 2. 凯恩斯将人们储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类;股票和债券。

分割和不完整的市场; 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 发达的银行间市场; 高度垄断的市场

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等,是金融体系的核心。

2.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建立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4.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5.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专司中央银行的职能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A; 5.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E; 3.ABE; 4.ABCDE; 5.BC;6.BCD; 7.BDE 四、判断且改错 1.对。

2.错。应改为:中央银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统管全国的半官方组织,不直接对企业单位和个人办理日常的存贷款业务。 3.错。应改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是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4.对。5.对。

6.错。应改为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大致可归并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这三个方面。其中,决策权是权力的核心,是中央银行权威的象征。 五、简答题

1. 中央银行的产生渠道?

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从中央银行产生和中央银行制度形成与发展进程看,大体可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目前中央银行制度普遍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包括权力分配结构、内部职能机构和分支机构设置等,是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由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与管理对中央银行的要求以及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中央银行的权力分配机构主要是指最高权力分配状况,通过权力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得以体现。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大致可归并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这三个方面。其中,决策权是权力的核心,是中央银行权威的象征;执行权是权力的集中体现,包含着许多次级决策权;监督权是对决策和执行权利的约束,是对中央银行有效行使职能的保证。

中央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是指中央银行总行或总部机关的职能划分及分工。

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是中央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银行全面行使职能和履行规定职责所必需的组织保证。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基本上都设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 3.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

虽然目前各国基本上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四类,其中大多数国家采用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专司中央银行的职能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建立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4.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1.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3. 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的广泛发展4. 经济发展中凸显新的矛盾

六、论述题

试论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要对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大致可以从下列5个方面去分析。 1. 统一信用货币发行与流通的需要 2. 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需要3. 银行支付保证能力的需要4. 政府融资的需要5. 监管金融业的需要

上述诸多方面提出的客观要求直接推动了中央银行的产生。但这些客观要求并非是同时提出的,其迫切程度也并不是完全相等,因此,中央银行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 所谓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3. 所谓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政府贯彻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并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4. 最终贷款人是指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起“最终贷款人”的角色,这可避免发生金融恐。

5.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二、单选题

1.C 2.C 3.B 4.C 5.D 6.B 三、多选题

1.ABC 2.ABCE 3.ACE 4.ACE 5.ABCD 6.ABCDE 四、判断题

1.错 2.对 3.对 4.对 5.错 6.对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地位特殊、业务特殊、管理特殊 (2)中央银行是监督管理国家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 (3)中央银行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

2.答案要点:中央银行有三大职能即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

(1)作为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特定的政府部门。这一职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

(3)作为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政府贯彻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并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这一职能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向政府提供信用支持、管理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的金融管理法规、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

3.答案要点:(1)最终贷款人是指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起“最终贷款人”的角色,这可避免发生金融恐慌。

(2)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办理票据贴现、再贷款、再抵押方式融通资金,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取直接提供贷款的方式。中央银行作为“最终贷款人”能起到避免金融恐慌的作用。当发生大规模的银行倒闭事件时,中央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都起到“最终贷款人”的作用。 4.答案要点:(1).强化了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的职能 (2)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

(3)金融服务职能有了新的拓展,增加了“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

5.答案要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要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能,是国家权利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应该是指独立于国家权利。

(2)由于中央银行的职能和权限是法律赋予的,因此中央银行又不能独立于立法和司法。

(3)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独立于行政或政府,这是因为无论是总统制的政府还是内阁制的政府都对议会负责。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和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代理人,必然要体系和实现政府的某些意图,在为政府提供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接受政府的控制。在多数国家,中央银行是作为政府机构存在的。因此中央银行要完全独立于政府也是不可能的。

6.答案要点:中央银行虽然具有银行(金融企业)的一般性质,但它和普通银行相比,又更多地体现出国家机关的性质。表现在:

(1)中央银行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各国银行法一般都规定,中央银行不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办理业务,只对政府、普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业务。

(2)中央银行的业务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对政府财政存款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不支付利息,代理财政收支不收费,其资产要保持较大的流动性。这和普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原则是不同的。

(3)国家对中央银行的资本和利益分配有较强的控制,对中央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任职期限等,规定较为严格,往往与政府机关行政首长的任命程序相同。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1.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2.稳定货币币值,防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稳定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5.推动国际金融合作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央银行基于其独特的地位,在日益紧密的国际联系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1)在国际交往中,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货币的供给者和管理者以及国际间货币支付体系的参与者和维护者,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在国际经济合作、融合和一体化过程中,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间金融谈判、磋商和合约的签订,对国际间的联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在金融国际化过程中,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关系中发挥着协调和决策的作用。 (4)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下,中央银行是国际金融组织的参加者,承担着维护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责任。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2.特种存款: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营运情况,以及银行银根松紧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以存款的方式向这些金融机构集中一定数量的资金而形成的存款。

3.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4.货币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正常的信用渠道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行为。 5.发行基金: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发行库保存的未进入流通的人民币。

E. F. G. H.

单选题 单选题 判断题 简答题

答:答:再贴现和贷款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两种方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资产业务,其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

(1)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些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出现突然性的大量提现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便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兑现困难的情况。面对这种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来解决部分问题,但同业拆借的数量不可能很大,特别是当遇到普遍的金融危机时,情况就会更为严重。此时,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便突出出来。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便是最后的解决手段。(2)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在中央银行制度下,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量,从源头上看都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在信用货币创造机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形成社会的货币总供给。随着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扩大,货币供给也相应随之增加,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贷款便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2.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有何目的与意义?

答:各国的中央银行一般都负有保管和经营一国黄金外汇储备的职责,其目的和意义在于:(1)稳定币值。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必须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为此,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保留一定比例的国家黄金外汇准备金。当国内商品1.C 2.B 3.D 4.C 5.B 6.B

1.A D E 2.A B C D E 3.A B E 4.A B C D 5.A B D

1.( ╳ ) 2. ( ╳ ) 3. ( √ ) 4. (√ ) 5. (√ ) 6.( ╳ ) 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贷款业务有何意义?

供给不足,物价呈上涨趋势时,就利用持有的黄金外汇储备从国外进口商品或直接向社会售出上述国际通货,以回笼货币,平抑物价,使币值保持稳定。(2)稳定汇价。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下,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会经常发生变动。汇率的变动,对该国的国际收支乃至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抛售国际通货,使汇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以稳定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3)灵活调节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就可以动用黄金外汇储备补充所需外汇的不足,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从结构看,当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顺差,黄金外汇储备充足有余时,中央银行则可以用其清偿外债,减少外国资本流入。

3.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存款业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但同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直接限制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最大规模,同时,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间接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从而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首先,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准备金,相对节约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占用,使准备金能够保持其合理性和弹性。其次,中央银行可利用其集中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出现清偿力不足时予以贷款支持,发挥其最后贷款人职能,帮助商业银行渡过难关。最后,中央银行通过为商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有利于分析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状况,加强监督管理,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3)有利于资金的支付清算。商业银行把款项存入中央银行,这样中央银行作为全国的资金清算中心,有利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因资金往来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最终得以顺利清算。(4)有利于政府资金融通并保持货币稳定。中央银行收存政府存款,可以根据其资金实力状况向财政提供支持,以避免由于过度支持财政而造成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发行。

4.各国中央银行为何要对外负债?

答:各国中央银行对外负债的目的一般有以下几个:(1)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无论何种原因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都需要采取措施弥补,其中,中央银行通过对外负债业务灵活融资就是经常采用的措施。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对外负债通常采取国际贷款的方式,包括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性银行贷款等。(2)为了维持本币汇率的既定水平。当代各国中央银行出于某种政策目标,一般都会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调节汇率,使汇率保持在既定的目标区内。由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是通过买卖外汇进行的,手中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当本国的外汇储备不足时,就需要通过对外负债筹措外汇,以保持或增强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3)为了应付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一旦危机出现,中央银行在干预市场以控制并扭转局面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通过从国外银行借款、向外国中央银行借款、申请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在国外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等对外负债业务,从国外筹措外汇资金,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 5.比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的关系?

答:如果把自有资本从负债中分列出来,资产与负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以下三个公式表示:(1)资产 = 负债 + 自有资本;(2)负债 = 资产 - 自有资本;(3)自有资本 = 资产 - 负债。这三个公式表明了中央银行未清偿的负债总额、资本总额、资产总额之间基本的等式关系。其政策意义主要表现为二点:一是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对货币供应有决定性作用;二是由中央银行自有资本增加而相应扩大的资产业务,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增加。

资产方的主要项目和负债方的主要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1)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负债的关系。这两种项目反映了中央银行对金融系统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对应关系,也是一国信贷收支的一部分。由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比负债更具主动性和可控性,因此,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对于货币供应有决定性作用。(2)对政府债权和政府存款的关系。这两种项目属于财政收支的范畴,反映了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对应关系。(3)国外资产和其他存款及自有资本的关系。中央银行国外资产业务是有条件限制的,对基础货币有重要影响。

I.

论述题

1.联系我国实际,试分析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意义。

答:(1)我国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实践。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我国从1993年开始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当年发行了200亿元的中央银行融资债券。2002年9月,为吸收因外汇占款投放而增加的流动性,并进一步丰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将公开市场业务未到期的正回购转为中央银行票据,之后,中央银行票据不断发行。到200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债券余额为11 079.01亿元,占当年负债总额78 435.58亿元的比重为14.12%。

(2)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银行债券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债券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发行的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通常是在商业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过多,而中央银行不便采用其他政策工具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发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过程中,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尤其是国债市场不发达,中央银行债券往往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货币政策效应在于,直接减少了基础货币量,这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水平的效果是相同的。但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相比,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独到之处在于,既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又具有市场化、灵活性的优势。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超额存款准备部分地转变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这部分资金无法用于流通支付,

只能存放在央行的账户上;而中央银行票据尽管不能用于现金支付,但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交易工具,其可以上市交易,这样赋予了持券机构自我调节流动性的权利。最终的持券者是谁对于中央银行并不重要,关键是中央银行债券在总量上吸收了商业银行这部分多余的流动性。

(3)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重要意义。从货币政策操作的角度看,中央银行采用价格(利率)招标方式能够发现真实市场价格、货币市场利率,采用数量招标方式能够以稳定的价格引导货币市场供求状况。通过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一方面可以了解市场对利率走势的预期,引导、稳定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来了解货币量的供求。中国人民银行在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时,针对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的情况,根据市场利率变化与货币政策的需要,决策使用价格(利率)招标方式或数量招标方式,灵活调节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其中,价格(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央行债券更多一些,以发现市场利率水平,了解金融机构对利率走势的预期。中央银行债券的收益率水平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这为基准利率的形成、建立间接调控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2.你认为应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

答: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从总体上讲应该注意两方面:一是外汇储备规模的管理;二是外汇储备结构的管理。

(1)对外汇储备规模的管理。国际储备过多是对资源的浪费,过少则将面临丧失国际支付能力的可能,因此,确定合理持有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保有多少国际储备,并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标准,需要根据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的政策确定。一般来说,首先,要从国家支付债务和商品进口方面考虑,满足其周转需要,防止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目前,多数国家只把外汇储备作为周转性手段,而把黄金储备作为保值手段。外汇储备的数量,在发展中国家一般相当于2~3个月的进口额。同时,也要考虑债务偿还问题。长期债务构成比重大,外汇储备可偏低一些;如果短期债务多,则需保有较多的外汇储备。其次,还要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国际储备在许多国家也是货币发行准备金,它对于调节货币发行、稳定对内对外币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货币,是其他国家国际储备货币的主要来源。因此,这些国家的国际储备一方面要用于支付进口和偿还债务;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干预外汇市场。从这个方面看,它们需要保有较多的国际储备才行。但由于它们本身就是储备货币发行国,国际储备的弹性很大,所以,对这些国家来说,事实上又没必要保持过多的国际储备,与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国际储备的结构,一般来说,外汇储备水平可以低一些,而黄金储备水平则需要高一些。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到2004年底已达到6 099亿美元。对我国来说,外汇储备显然足以满足支付和应对风险的需要,并且,持有这样一笔巨额的外汇储备,其成本也是巨大的。首先是会有利差的损失,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我国目前6 09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会更大。其次是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我国每年要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我国又持有大约6 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因此应当注意适当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尽可能减少持有成本。

(2)对外汇储备结构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国家都是从安全性、收益性、可兑现性这三个方面考虑其构成比例。在黄金与外汇储备比例为一定的条件下,目前各国在外汇储备上也是从外汇资产多元化入手,争取分散风险,增加收益,获得最大的灵活性,通过一篮子货币来解决外汇资产多元化问题。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由于保密原因不得而知,但其以美元资产为主是众所周知的。在贸易伙伴多元化、汇率风险巨大的今天,应当进一步加强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适当减少美元资产的比例,增加其他币种的规模,特别是应当发挥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清算:在转账结算中,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收、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系列程序,这些程序就是所谓的清算。

2.支付系统:也称清算系统,是指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

3.净额结算:即支付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余额(贷方或贷方),即结算头寸。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机构进行划转,从而实现双边或多边的清算过程。 4.全额结算:即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间进行总的借贷方净额结算。

5.国库:国家金库的简称,为国家办理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付、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兑付、保管政府持有的黄金和维持外汇资产的正常运转。

6.金融统计: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活动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和政策建议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A 4. D 5. A 6.B 三、多项选择题

1. ABCE 2. ABCDE 3. ABCD 4. ABDE 5. ABCDE 6.ABDE 四、判断

1. 错误。 2. 正确。 3. 错误。 4. 错误。 5. 正确。 6.错 五、简答题

1. 支付清算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1)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各国的支付清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2)支付结算制度。关于支付结算活动的规则和程序的规定与安排。是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制度基础。

(3)支付系统。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

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 2. 中央银行会计的任务包括哪些内容?

答:(1) 正确组织会计核算;(2) 加强服务与监督;(3) 加强财务管理;(4) 加强会计检查与分析; 3.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答:(1)组织票据交换;(2)提供异地跨行清算服务; (3)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净额清算服务;

(4)提供证券交易的资金清算服务。 4. 简述货币统计的三级层次。

答:(1)第一级:将金融资料合并为货币当局、存款货币银行和非货币金融机构三个职能部门,并分别形成三个部门的汇总资产负债表。

(2)第二级:将汇总后的货币当局与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在货币概览之中。 (3)第三级:将汇总后的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合并,编制成金融概览。 六、论述题

支付系统风险有哪些?如何防范和控制支付系统风险?

答:支付系统风险主要有:

(1)信用风险:在支付过程中,因一方拒绝或无力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可发生在交易或支付过程中的任何环节。

(2)流动性风险:交易一方并未发生实质上的清偿危机,只是由于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而造成不能按期履约支付(即延期支付),致使交易对方无法如期收到款项的风险。

(3)系统风险:在支付系统运行中,因某一参加者不能履行债务义务而造成其他参加者无法履约,从而使系统陷入整体性运行瘫痪的可能性。中央银行对系统风险最为关注。

(4)法律风险:关于支付系统及其参与者权利、义务、责任的法规不健全或不清晰,将可能引起支付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法律纠纷的风险。

(5)其他风险:其他因素和突发事件也会引起支付系统运行障碍和紊乱。

主要措施包括:

(1) 普及实时全额结算系统; (2) 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 (3) 对私营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监控;(4)对小额零售支付系统进行监控;(5)对银行结算业务进行监督;(6)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规则建设;(7)加强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与安全防护。

第五章

一、 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金融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与最终目标有紧密联系性,并且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反应迅速的金融变量,一般使用的是货币供应量、利率、贷款量和汇率。

4.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操作目标介于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一般使用的操作目标有法定准备金、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

5.表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籍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最早提出,萨缪尔森和索罗完善并命名。(注:菲利普斯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但国籍为新西兰) 二、 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A 5.B 6.A

三、 多项选择题

1.ABCDE 2.BCD 3.ABCDE 4.ABCDE 5、ABCDE 6ADE 四、 判断且改错

1.错。在现实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各种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而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既是社会总供求是否均衡的一种反映,又对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错。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是操作指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 3.错。最终目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宏观性从强到弱,可控性从弱到强,构成一个重要的目标体系。 4.错。充分就业的目标就是要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水平,而不是追求零失业率。

5.错。: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常用的中介指标。但它不能同时选择这两个指标作为其中介指标。 6.正确 7.正确 五、 简答题

1.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哪些功能?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主要具有以下五方面的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具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功能。(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货币政策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对货币供给总量、经济规模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通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对货币供给结构,经济结构从而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货币政策通过本外币政策协调,本币供给的控制,利率和汇率的适时适度调整等,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在AD-AS模型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

AD1 AD2 AD3 AD4 AS 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如,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曲线从

E4 P4 E3 E2 E1 AD1向右边移动到AD2。其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由E1向右边移动到E2。价格总水平有P1上升到P2,产出水平由Q1提高到Q2。可见,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在上升;反之则反之。综上所述,货币政策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从而影响总供求均衡,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就业。(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

P3 P2 P1 O Q1 Q2 Q3 剧烈波动。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

政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稳定,而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将导致金融动荡。

3.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对重点的选择?

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3)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为了贸易平衡而对外贬值则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由于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五个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由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各有其特点,因而,其各自的调控目标也各有其侧重点。因此,货币政策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保持金融的稳定。由于各宏观经济目标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的相对重点也在变化。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并非唯一的,其相对重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4.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有哪些?

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1)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指标也必须与中介指标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或中介指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2)可测性。对作为操作指标和中

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3)可控性。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4)抗干扰性。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客观条件: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时,不仅要注意应尽量满足其选择标准,还应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客观条件,而不能简单的照搬外国的做法。另外,操作指标的选择还受到中介指标的选择所制约,不同的中介指标与不同的操作指标相联系。

5.货币政策决策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正确的决策是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的,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有:(1)对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和预测。货币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它的制定、调整和实施都必须以现实的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预测为依据。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的预测分析,主要应该考虑经济景气状况、通货膨胀和币值稳定状况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等;对于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的预测分析,主要应该考虑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和企业财务状况。(2)对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预测分析。主要应该考虑世界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动、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变动情况,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管理方面的国际协定和变动趋向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等。(3)对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以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量的依据。主要包括货币需求预测分析和货币供给预测分析。 六、 论述题

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1)准备金。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法定准备率的变动直接导致准备金的变动,再影响到中介指标;再贴现率的变动即通过昭示作用影响市场利率,也通过影响再贴现贷款数量影响商业银行借入储备;公开市场业务则通过债券的买卖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储备再影响中介指标。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多,其增加贷款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准备金的增加,意味着市场银根宽松,反之则意味市场银根紧缩。因此,以准备金为操作指标,有利于监测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及时调节和有效控制其方向和力度。

准备金有不同的计量口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借入储备、非借入储备等。借入储备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贷款形成的储备,非借入储备则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储备。不同的准备金指标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我国在1998年3月21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以后,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将法定准备率下调至8%。这样,超额储备便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一个主要的操作指标。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被称为“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充分显示了其在货币创造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货币供给总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在货币乘数一定的情况下,或货币乘数变动可预测的情况下,控制住基础货币也就控制住了货币供给总量。基础货币是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组成,二者均是货币创造的基础。因而,作为操作指标,综合考虑二者在内的基础货币比只考虑其中之一的准备金更为有利。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现金流通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基础货币显然比单纯控制准备金更为重要。

此外,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还取决于货币乘数是否稳定可测。在我国,据统计显示货币乘数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经常波动的一个变量。这必然影响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效果。不过,货币乘数的变动还是比较有规律的,一般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基础货币因而是基本可预测的。由于我国目前货币乘数相对稳定,基础货币在货币供应总量形成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能力有决定性影响。在基础货币中,现金这一指标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其可控性越来越低,尽管我国目前仍实行现金管理,但这种管理的有效性正在递减。鉴于此,我国目前将现金纳入货币供应量的层次目标体系之中进行监控。

第六章

三、 名词解释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主要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给量的措施。

2.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措施。

4.所谓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措施。

5.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提供指导、发表看法和提出某种劝告,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6.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以保证经济优先发展部门的资金需要。 四、 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B 5.C 6.C 五、 多项选择题

1.ABD 2.CE 3.ABDE 4.BCDE 5.ABC 6.DE 六、 判断正误题

1.错。 2.对。 3.对。 4.错。 5.对。 6.对。 七、 简答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哪些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强制银行将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可从制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以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存款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可以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以履行其中央银行职能,办理银行同业之间的清算,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和再贴现贷款,以调剂不同地区和不同银行间短期资金的余缺。(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为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派生存款规定了一个量的界限。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结构,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为中央银行提供了一个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实施货币政策的强有力工具。

2.简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其优点是: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力猛烈,对经济震荡大。既是中央银行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很小的幅度,都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作用过于猛烈,故不宜随时调整,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日常操作工具。(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样。因为超额准备金并不是均等地分布在各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3.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再贴现政策最大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但它同样存在着一定局限性:(1)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2)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这些波动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乃至货币供给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较大波动。(3)利用再贴现率的调整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能够调整再贴现率,但不能强迫商业银行借款。(4)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更难于控制,其再贴现率也不能经常反复变动,缺乏弹性。

4.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2)中央银行能自行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及买卖的时间等。(3)金融市场的范围应具有全国性,并应具有完整的独立性,不受外国金融中心的制约。(4)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

5.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

(1)发展国债市场。(2)建立高效的资金清算和证券簿记系统。(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4)建立健全的银行体系。(5)协调中国人民银行同财政部的关系。

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的,中央银行经常使用且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影响。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八、 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并预测一下我国此项业务的发展趋势。

公开市场业务是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M=-B,其中,M表示货币变动,B表示债券的变动。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的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债券,以扩张或收缩银行系统内准备金数量,进而控制货币供应的一种交易方法。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

基点就是基础货币以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增减的有关资产项目的操作,调整资产总量,从而达到控制负债的目的。所以,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供应的传导机制如下:公开市场业务(OMO)—银行体系准备金(NBR)—基础货币(B)—货币供应量(M)—国民收入(GNP)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国债,国债作为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中的一项,是中央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货币的资产方起着重要作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原理,实质上既是货币与债券的互换,也表现为债券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制约作用。

近几年来,以快速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迅速发展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标志,中国货币政策成功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这是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之所以推陈出新,与对冲外汇占款压力不断加大是密不可分的。从1998—2002年的几个年份,我国经济基本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相对较小。因此从交易方式上看,当时公开市场操作只包括现券买(卖)断和逆(正)回购几种形式。2002年9月以后,我国开始尝试使用中央银行票据作为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很大程度弥补了市场短期债券不足的缺陷。随着人民币外汇占款的进一步上升,对冲操作任务也越变越重,而且随着央行之前发行的短期票据逐次到期,公开市场操作面临很大尴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04年12月起,中央银行不得不开始发行3年期长期票据,即是为了替代已经到期的央行票据,也是为了延长新发行票据的到期时间。但是,中央银行的上述做法实际是把矛盾推向未来,因为3年以后我们面临着更大的央行票据到期压力和通货膨胀风险。而且,由于央行票据是要支付利息的,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财务成本问题,央行就需要再度增发货币,这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显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很难在票据发行道路上走得很远,必须寻求新的替代手段。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指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到最终实现其预期目标所经过的传导途径或作用过程。

操作目标——即近期中介目标,指商业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和短期贷款利率. 远期中介目标——指货币供应量、长期贷款利率和国内信贷规模

IS-LM模型——描述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利率与总产出的关系的模型,反映了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相互作用并趋于均衡的过程。

托宾q理论——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之比。股票价格越高,q值越大;股票价格越低,q值越小。 居民行为约束机制——是指以收抵支的预算原则对居民行为的制约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 (D )。5.( D )。6.( C ) 三、多项选择题

1. ( A B C ) 2.( A B C D ) 3.( A B D )4.( A C )。5. ( B C D )6. (A D) 四、判断并改错

七、 短期贷款利率的变化( 改为:国内信贷规模 ) 八、 股票和债券。(改为:货币 )

九、 汇率对资产的影响。(改为:资产负债表) 十、 (正确) 十一、 十二、 十三、

提高了公司的净收入,(改为:净价值或净值) 在公开市场上操作卖出债券,(改为:买入)

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大量发放贷款。(改为:但不一定)

五、简答题

1. 简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就是对货币的偏好,它决定了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L,可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三种。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而需要持有的货币;这两种货币需求都是收入Y的增函数,可合在一起记为货币需求上L(Y)。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的预测而需要持有货币以获利的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i的减函数,可记为货币需求L(i)。

2. 在债务合同以外币标价的情况下,扩张的货币政策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如果债务合同以外币标价,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使国内非金融企业的债务负担增加。由于资产通常以国内货币标价,价值不会增加,因而企业的净价值下降。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会增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借款减少,投资减少,从而产出下降。

3. 在债务合同以外币标价的情况下,扩张的货币政策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本国货币贬值,汇率贬值会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导致新兴市场中总需求的下降。例如,在墨西哥和中东国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许多以外币表示的债务,当发生贬值时,这些债务急剧增加。另外,企业和家庭不能够偿清债务,也导致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贷款损失。结果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和负债两方面都缩水。而且,这些机构中以外币标价的许多债务期限是很短的,需要很快偿还,因而,这些债务值的大幅增加导致流动性问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和资本基础弱化的结果是缩减贷款。这些推动力严重到导致银行恐慌,大量银行被迫停业。

4. 体制因素对居民行为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E. F. G.

体制因素影响居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愿望。居民经济行为的目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包括消费效用最大化和储蓄投资利润最大化,

体制因素影响居民行为决策机制。居民行为决策机制是指居民对自己经济行为的决策权以及影响其决策的相关因素。 体制因素影响居民行为约束机制。居民行为约束机制是指以收抵支的预算原则对居民行为的制约作用。

5. 为什么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会受到人们不良预期的干扰?

答:因为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投资意愿不强,银行不愿发放贷款,人们的预期未来收入下降,消费支出减少,国内物价水平下降,汇率上升,出口减少。这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难以奏效,因为再低的利率对企业来说都是成本。当人们对市场预期不好时,不会去轻易投资。

6. 信息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 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 六、 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七、 信息批披露的准确度 六、论述题

1. 如何理解传统的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答: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利率传导机制理论,是西方利率传导机制理论的经典。它以就业和产出为最终目标,以流动性偏好说为基础。

凯恩斯将金融资产分为两类:债券和货币。债券代表除货币外的所有其他金融资产;货币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但没有收益;二者可以完全替代。

流动性偏好是对货币的偏好,它决定了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L。货币需求可分为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三种。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是收入Y的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i的减函数。

他假定,每个人都预期利率会趋向—个正常值,如果利率低于这个正常值,人们就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会下降,持有债券将遭受资产损失.于是抛售债券,持有货币,这样货币需求就增加了。当利率高于正常值时,人们则预期利率将趋于下降,债券价格趋于上升,此时购买债券将有利可图,于是人们更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是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会下降。因此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呈负相关。

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社会公众实际际持有的货币量超过其意愿持有量即货币需求,社会公众就会将超出部分用来购买债券。于是,债券价格上升,而利率下降。投资决定于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在资本边际效率不变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规模的增加。而投资规模的增加又将进一步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总支出(E)和总收入(Y)的增加。相反,当货币供给减少时,利率就会上升,而投资、总支出和总收入则相应下降。

凯恩斯的这一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还可以表示为:M↑→i↓→I↑→E↑→Y↑

2. 如何理解市场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答:市场交易的规范化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环境基础,

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是和规范操作联系在一起的,是市场价格机制有效运作的前提。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竞争不规范会引起价格混乱,垄断高价或恶性竞争都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

金融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会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引起金融资产价值的虚拟增长,引发金融泡沫,形成金融危机。而金融市场的规范操作所反映出来的市场状况能为中央银行的正确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基础,同时也能使货币政策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传导,这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第八章

七、 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D 5.B 6.C 八、 多项选择题

1.ABD 2.DE 3.ABCDE 4.ACD 九、 判断且改错

1.× 2.√ 3.× 4.√ 5. × 6.× 十、 名词解释 五、简答 六、论述题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

1.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2.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

3.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

4.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

5.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即指由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对证券价格所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B 5.C 6.D 7.B 8.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CD 3.BE 4.ABCDE 5.ACD 6.ABCD 7.ABCDE 四、判断且改错

1.错。1863年美国通过了《国民通货法》,次年修改为《国民银行法》,这是美国金融史上第一部管理全国银行业和金融业的法规,标志着美国建立金融监管体系的开端。

2.错。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误导致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外部监管。 3.对。

4.错。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可分为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5.错。香港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分业监管体制。主要由政府机构、咨询机构、同业公会三部分共同承担。 6.对。

7.错。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这三个金融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承担金融业的监管责任。 8.错。 金融全球化是金融监管改革的外在推动力,而金融创新是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在驱动。 五、简答题

1.什么是金融监管?其必要性何在?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督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的状况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和全局性。(2)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诸多风险的特殊行业,又关系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如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将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3)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4)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的保障。

2.简述金融监管的各种理论。

疏理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介绍以下几种金融监管理论。

(一)社会利益论。社会利益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出现后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金融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二)金融风险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特别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三)保护债权论。这种理论认为,为了防止债权人利益受损,国家需要通过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保护债权人利益。

除上述理论外,对金融监管的理论解释还有社会选择论,即从公共选择的角度来解释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安全原则论,即金融业的安全性原则只有通过国家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监管,才能得到保证;自律效应论,即国家的金融监管可以起到促使金融机构增强自律意识并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作用,有利于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等。

3.试比较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的异同。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可分为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有时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即同一个金融监管当局实施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责任。这种监管机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银行业监管部门监管商业银行,证券业监管部门监管证券公司,保险业监管部门监管保险公司。监管组织结构分工清晰,与金融业的行业特征相适应,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4.国际金融监管的调整表现在哪些方面? 国际金融监管的调整主要表现在:

(1)改变传统的监管手段,加强以促进金融业谨慎经营为目的的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的效率和稳定。巴塞尔委员会着手建立新的资本充足性框架,简称“新框架”,“新框架”强调增强透明度,以加强市场约束单个机构的能力,并且区分这些机构的资信水平,主要机制是加大有关信用、市场、衍生金融工具等风险的信息披露。(2)加强对大型金融集团的监督。在金融机构经营日益综合化的环境中,要对大型金融集团进行有效监督必须在各个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之间进行合作。(3)要求银行审慎对待与高杠杆机构(HLIs)的关系。巴塞尔委员会建议银行要注意评估高杠杆机构活动的潜在风险,并对这些潜在风险作出可能的政策反应。(4)与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趋势相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会更加密切。

可以预见,未来的保证全球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监管体制框架将是一个更加灵活的,能充分、准确地反映各类风险及风险管理方法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体系。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会发生由对抗型向协作型的转变,内部管理将成为国际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

5.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的模式。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这三个金融监管部门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共同承担金融业的监管责任:即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保监会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分业监管有利于集中专门监管人才,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也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分业经营的原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运行体制是一致的。与此同时,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设立了内部稽核部门,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也已起步。

随着三大监管机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银行、证券和保险交叉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纷纷通过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不断开拓新业务。同时,国内已出现了一些兼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两种以上业务的金融集团。因此,在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大趋势下,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创新金融监管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6.简述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

总体看,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树立“全面覆盖”的金融监管理念。强化监管重大实质性风险兼顾其他风险:Basel II在第一支柱强调资本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覆盖,在第二支柱监管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集中度风险等其他重大风险,Basel III进一步扩大对资产证券化风险、银行交易账户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覆盖。二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但关注单个银行持续审慎经营,同时要求加强金融业系统性监管,确保在保持个体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实现整体金融体系稳定。三是监管标准趋于统一。各国积极实施并持有一定自由裁量权:从Basel I到Basel II,再到Basel III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国际标准,同时具有一定灵活性,充分体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监管差异性。四是国际监管协调成监管改革主流。整顿金融竞争秩序,共同维护金融稳定,贯穿了金融监管变革的全程。

金融监管改革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的监管要求各有侧重,相互支持,有机结合。宏观层面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制定更高的监管标准,实施更严格的监督检查,建立危机处置机制,降低风险的传染。G-SIFIs是Basel III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当前背景下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有效防范全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和必然措施。 六、论述题

试析全球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先导,各主要发达国家为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一扫金融监管领域的传统监管的做法,逐步放松了对金融部门的管制,形成了强大的金融自由化趋势,它和金融全球化、证券化趋势一起,极大地推动了金融领域的大规模扩张。放松管制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了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然而,管制的迅速放松也使一些国家付出了高额成本。实现了自由化的金融部门更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金融机构经营的风险程度不断加大,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事实证明,单纯的放松监管并非是保证金融市场效率的良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热衷于实现金融自由化的时候,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者已经着手建立并强化审慎监管制度。巴塞尔委员会就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协议或文件,旨在对金融机构进行规范、完善、审慎的监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98年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和1997年的《银行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各国纷纷要求本国金融机构努力遵循巴塞尔委员会的各项原则,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再管制”热。

金融环境的变化使目前的“再管制”不可能退回到依靠僵化的法规体系实现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老路上去,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实施的是审慎监管制度,是以资本充足率标准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主张充分利用市场约束的力量。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放松金融管制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突出特征之一,那么90年代,在国际金融体系历经了多次风波之后,这一特征已经让位于“再管制”的热潮了。

而未来的金融监管将更加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实现对金融监管信息的共享平台。为了确保监管机构有效协调,减少信息不对称,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制度。监管机构要在提高信息供给的充分性和准确性的制度安排方面做出协调统一。建立统一的会计体系,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鼓励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以保证信息分析和处理的客观性;规定金融机构定期向监管部门披露真实信息,以增强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监管信息中心,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公布,保证信息共享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达到提高监管效率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金融全球化中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金融风险跨国界传递已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有了沉痛教训,成为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衍生产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防范控制金融风险,要求各国监管当局应当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联系磋商,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建立和完善国际间金融监管体系。

第十章

一、 名词解释

1.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证券、房地产和土地等资产的价格,企业破产数,以及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并且已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2.广义的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狭义的货币市场危机是指市场参与者通过外汇市场的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和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

3.银行危机,是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

4.债务危机是由债务人不能按时偿付债务而引起的恐慌和危机。

5.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表现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等的混合体。

6. 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7.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 二、 单项选择题1.B 2.C 3.C 4.D 5.B 6.A

三、 多项选择题1.ADE 2.BCD 3.ABCDE 4.ABC 5.ABCD 6. ABCD 四、 判断1.错。2.对。3.错。4.错。5.对。6. 错。 五、 简答题

1.什么是金融稳定?其特征有哪些?

金融稳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调,并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运行效率的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地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保持协调关系。

一般而言,金融稳定具有以下特征:(1)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由于中央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和支付清算体系的提供者和维护者,应立足于维护整个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密切关注银行业运行态势的同时,将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动态及风险纳入视野,重视关键性金融机构及市场的运营状况,注意监测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市场、跨机构乃至跨国境的传递,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处置可能酿成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不良金融机构,保持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因此,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的特征。(2)金融稳定具有动态性。金融稳定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概念,其标准和内涵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并非是一成不变而固化的金融运行状态。健康的金融机构、稳定的金融市场、充分的监管框架和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会进行策略、结构和机制等方面的调整及其互动博弈,形成一种调节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整体的流动性制度架构,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形势。(3)金融稳定具有综合性。因为金融稳定作为金融运行的一种状态,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及方式(包括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手段等)作用或影响金融机构、市场和实体经济才能实现,从而在客观上要求对金融稳定实施的手段或政策工具兼具综合性的整体考量,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2. 金融危机成因理论有哪些?

关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流观点有如下几种:

⑴货币危机理论 :①财政赤字论。财政赤字论又称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克鲁格曼认为,货币危机根源于国内经济政策和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即国内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发行货币来为预算筹资)同维持固定汇率目标之间,存在着根本性不协调。②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论又称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自我实现论认为,货币当局维持固定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吸引跨国投资,但当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过高时,货币当局经过利弊权衡会放弃对固定汇率的坚守,而

其他经济当事人(主要是投机者)会预测货币当局的行为,并据此决定是否采取抛售本币的行动,即公众心理预期会发生“自我实现”式的调整,从而触发危机的发生。③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政府同这些企业和机构的裙带关系,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膨胀和不谨慎,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金融过度,导致经济泡沫,当泡沫破裂或行将破裂时将导致资金外逃,引发货币危机。

⑵银行业危机理论:①金融不稳定假说。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相关的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即不稳定性是现代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②银行体系关键论。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企业过度负债的经济状态下,经济、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增大并显露出来,银行可能遭受损失,所以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必然提高利率减少贷款。银行的这种行为会使企业投资减少,或引起企业破产,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或者使企业被迫出售资产以清偿债务,造成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这种状况会引起极大的连锁反映,震动也极强烈,使本来已经脆弱的金融体系崩溃更快。

⑶债务危机理论:债务危机理论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归于企业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

⑷金融危机成因理论的新进展: ①世界货币体系缺失论。将此次危机归结于美元发行机制的变化所引起的世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市场创新过度和国际金融风险的膨胀。②金融制度缺陷论。金融机构的过度逐利行为缺乏约束,一些高管人员为追求个人短期的高薪酬不顾职业操守,为获取经济利益放松风险管控,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设计出晦涩难懂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放大资金的杠杆效应,交易信息不透明,且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缺失,造成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和扩大。

3. 简述金融危机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金融危机的应急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化解金融危机的制度安排与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这是金融危机应急管理的两大支柱。

金融危机紧急应对阶段的化解制度安排包括以下方面:(1)汇率和股市稳定制度。 (2)最后贷款人制度。 (3)金融机构关闭制度。 (4)紧急行政性制度安排。(5) IMF援助。

金融危机的应急制度,需要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采取冲销政策回笼货币。(2)努力恢复信贷。(3)协调财政政策。

4.金融稳定的目标有哪些?

金融稳定的目标为:保持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其目标涵盖以下三方面: (1)对经济全局而言,要维护金融安全和金融主权,以避免金融危机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干扰和破坏。

(2)对金融部门而言,要防范和化解全局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局部系统性金融风险,及时切断风险传播,阻止风险的蔓延。 (3)对社会经济个体而言,要提供一个合理的金融预期,增强他们对货币和金融体系的信心。 5.为防范金融危机的出现,值得中央银行关注的指标包括哪些?

指标包括:(1)相对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增长过快或过低都不是一个好现象,所以应该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2)银行资本充足率。由于这一指标显示了金融机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所以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将难以防范外部冲击下的银行倒闭事件的发生。(3)实际汇率及其波动程度。银行业的汇率风险很大,汇率的剧烈波动将对其经营管理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乃至影响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4)外汇储备/外债总额。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足,但是单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很难跟国际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抗衡,他们能够利用金融杠杆撬动更多的资金对一国实施冲击。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它们的比值。(5)国内信贷增长率。我国的国内信贷增长率除了1999年和2000年较低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均保持在15%左右,且我国信贷供给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国有企业的贷款供给超过需求,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6)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高的不良资产构成了对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是整个经济的威胁。我国的不良资产的比率是比较高的,虽然对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良资产率仍然偏高,该指标太高说明银行体系缺乏稳定性,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反弹。 六、 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中央银行职能及化解金融危机的政策。 (一)金融系统稳定评估和预警政策

金融系统稳定评估和预警政策就是对金融系统进行评估,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完善的金融系统稳定评估和预警政策有利于避免和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损失,有利于防止和降低国外金融危机的传染和冲击,也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自身的风险。由于我国的金融稳定工作于2003年才刚刚正式起步,对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认识和评估还比较困难。因此,为加强我国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监测和管理,要强化银行、证券、保险三个行业的风险监管,大力推动这三大行业各自的系统性风险评估。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要在单个金融机构、单个行业的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监测和预警中观和宏观层面的更为重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对金融业整体风险的监测预警和评估,并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广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尽快探索建立像金融稳健指标、压力测试标准与准则评估等一些包括相关经济指标在内的金融稳定统计指标体系。 (二)存款保险政策

存款保险政策是指由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投保机构交纳保险费,当投保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时,由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者支付存款。由此可见,存款保险政策能在

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存款人信心和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目前正在加强对我国银行存款保险政策的研究,创造条件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存款保险体系。 (三)最后贷款人政策

各国中央银行大都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欧元区成员国的央行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不例外。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着对有关金融机构流动性监控、救助有问题金融机构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最后贷款人政策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贷款人政策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挽救一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防止流动性问题扩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但是,过多的运用最后贷款人政策来救助金融机构会导致道德风险:给予金融机构管理层冒险激励以得到更多的隐性的援助补贴;金融机构债权人因存在政府会出面援助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预期而降低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督和选择。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时应当有其决策标准。也就是说,并非对每个有问题金融机构都一律提供流动性支持。当有问题金融机构申请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时,中国人民银行一要看该机构是否具有系统性特征,即该机构的破产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二要看该机构是否已经资不抵债。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以判断有问题机构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特征,从而为其是否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提供决策依据,以确保中央银行资金安全,防范道德风险。 (四)支付清算体系

支付清算体系被认为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因此,各国中央银行把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放在维护金融稳定的首要位置,力求使中央银行对支付清算系统的监测管理涵盖与大额资金交易有关的各个领域。而从中国目前看,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同城清算所并存的支付清算体系。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现行支付结算体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风险管理。由于人民银行负责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相关标准的制定,而中国银监会负责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及相应的资金交易。这部分风险监管尚游离在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监管之外,对支付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支付的最终性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已经完成结算的支付是否可以撤销,是否是无条件的。尤其是参与清算的金融机构破产情况下的支付最终性。一般而言,从违约到破产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市场参与者在破产情况下进行支付是否有效,还有待于法律的确认。

轧差安排的法律确认。这是一个关系到结算及时性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关于轧差安排的专门条款或者司法解释,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存在废除轧差结果的做法,已有的做法是破产参与者引起的损失都由中央银行兜底。这种做法会使参与者淡化风险意识,也不利于支付服务的市场化发展。 (五)危机管理的应急政策

防范金融危机要立足于早分析、早校正。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处置措施,尤其在由于个别金融机构风险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要有一些政策和措施及时地发现金融机构的风险,使金融机构在风险加大或资产质量变差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压力尽快地加以纠正。同时,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可预测性、传染性和危害性,也需要通过建立长效的危机应急处理政策才可能在突发性金融危机发生时将损失降至最低、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为此,人民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

危机应急组织体系。统一制定和部署金融应急处理方案及其组织实施。人民银行总行、分行以及中心支行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小组。

金融应急信息共享政策。中央银行和其他各个监管部门,应就监管信息的沟通建立相应政策;中央银行与各有关涉及应急处理政策的政府部门建立应急信息共享政策;涉及金融稳定评估的各个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交换政策。

金融应急备份系统。这个备份系统包括备份的支付结算网络、备份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中心、备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备份的工作场所、备份的办公网络系统等,建立有效的金融应急备份系统,可以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保证金融业务的连续性,即使在金融系统遭受大范围破坏后也能够迅速恢复。

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存款人信心和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目前正在加强对我国银行存款保险政策的研究,创造条件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存款保险体系。 (三)最后贷款人政策

各国中央银行大都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欧元区成员国的央行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不例外。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着对有关金融机构流动性监控、救助有问题金融机构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最后贷款人政策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贷款人政策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挽救一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防止流动性问题扩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但是,过多的运用最后贷款人政策来救助金融机构会导致道德风险:给予金融机构管理层冒险激励以得到更多的隐性的援助补贴;金融机构债权人因存在政府会出面援助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预期而降低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督和选择。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时应当有其决策标准。也就是说,并非对每个有问题金融机构都一律提供流动性支持。当有问题金融机构申请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时,中国人民银行一要看该机构是否具有系统性特征,即该机构的破产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二要看该机构是否已经资不抵债。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以判断有问题机构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特征,从而为其是否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提供决策依据,以确保中央银行资金安全,防范道德风险。 (四)支付清算体系

支付清算体系被认为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因此,各国中央银行把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放在维护金融稳定的首要位置,力求使中央银行对支付清算系统的监测管理涵盖与大额资金交易有关的各个领域。而从中国目前看,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同城清算所并存的支付清算体系。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现行支付结算体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风险管理。由于人民银行负责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相关标准的制定,而中国银监会负责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及相应的资金交易。这部分风险监管尚游离在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监管之外,对支付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支付的最终性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已经完成结算的支付是否可以撤销,是否是无条件的。尤其是参与清算的金融机构破产情况下的支付最终性。一般而言,从违约到破产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市场参与者在破产情况下进行支付是否有效,还有待于法律的确认。

轧差安排的法律确认。这是一个关系到结算及时性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关于轧差安排的专门条款或者司法解释,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存在废除轧差结果的做法,已有的做法是破产参与者引起的损失都由中央银行兜底。这种做法会使参与者淡化风险意识,也不利于支付服务的市场化发展。 (五)危机管理的应急政策

防范金融危机要立足于早分析、早校正。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处置措施,尤其在由于个别金融机构风险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要有一些政策和措施及时地发现金融机构的风险,使金融机构在风险加大或资产质量变差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压力尽快地加以纠正。同时,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可预测性、传染性和危害性,也需要通过建立长效的危机应急处理政策才可能在突发性金融危机发生时将损失降至最低、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为此,人民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

危机应急组织体系。统一制定和部署金融应急处理方案及其组织实施。人民银行总行、分行以及中心支行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小组。

金融应急信息共享政策。中央银行和其他各个监管部门,应就监管信息的沟通建立相应政策;中央银行与各有关涉及应急处理政策的政府部门建立应急信息共享政策;涉及金融稳定评估的各个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交换政策。

金融应急备份系统。这个备份系统包括备份的支付结算网络、备份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中心、备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备份的工作场所、备份的办公网络系统等,建立有效的金融应急备份系统,可以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保证金融业务的连续性,即使在金融系统遭受大范围破坏后也能够迅速恢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e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