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江苏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3-08-31 02: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教育学2013.7

教育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教育与教育学 小学教育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学生与教师 课程 教学(上) 教学(下) 德育 班主任工作 课外活动 教育基本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德育与班主任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

P1教育的 概念 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概念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 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 本质教育的 两大基 本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与社会的 发展有着本质 的联系 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 证, 社会 教育 人 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 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 展有着本质的 联系

P2学校教 育制度 在形式 上的发 展前制度 化教育 制度化 教育 非正式教育 正式而非正规 教育 正规教育:近 代以学校系统 为核心的教育 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 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 / 实体化教育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 19c下 中国 “废科举,兴学校”,颁布全国 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1902壬 寅学制,1903癸卯学制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学习化社 会 原始教育 古代教育 近代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现代教育

现代教 育制度 发展趋 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高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低二战后 现代趋势

P5古代教育 古代 东方 古代 中国 奴隶社会

教育发展的过程 1封建社会 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严格等级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 宋:程朱理学,四书五经 明:八股文科举取士 清:1905废科举开学堂 夏:学校教育形态,庠序校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较完备,政教合 一,国学乡学,六艺之教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 显学,百家争鸣

古代 印度古代 埃及 古代 西方 古代 希腊 古代 罗马

婆罗门教教育:严格等级规定《吠陀》 背诵经典钻研经义 佛教教育:敬奉梵天禁

欲修行宫廷学校:培养皇族贵族子弟 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文士学校:“学为文士” 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培养强悍的军人 私立学校 轨制 中等教育:文法、修辞 双 西 欧 教会教育:僧院~ 大主教~ 教区~ 神学“七 艺” 世俗教育:骑士教育

P8文艺复兴 后的欧洲 教育 14c 以后 欧洲 反对封建文 化 创造资产阶 级文化

教育发展的过程 2以人性反对神性 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 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 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 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阐述角度: 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管理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受教育者 教育目的与内容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保障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二 战 后 新 特 点 终身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近代 教育

16c 以后 西方

教育的 巨大变化

20世纪以 后的世界 教育的特 征

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 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平民教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同程度展开

P10儒家代表 孔子 《论语》 中 国 古 代 的 教 育 学 思 想 墨家代表 墨翟 并称“显学” 道家 战国后期 《学记》 《礼记》中的 一篇,总结了 儒家的教育理 论和经验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教育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 教育目的——“有教无类”,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教育内容——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六艺六经之教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以“兼爱”和“非功”为教 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惟能力的培养 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 “道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便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 君民,教学为先” 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教师观——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 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学不躐等” 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王夫之

其他

P12苏格拉底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2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西 方 古 代 的 教 育 学 思 想

柏拉图 《理想国》

现实世界理念世界

肉体理性 灵魂 意志 情感 智慧 勇敢

节制 哲学家 军人 劳动者 运用智慧管理国家 勇敢精神保卫国家 受情绪驱动

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世界 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 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 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 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 教育目的——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体育——恢复古罗马时期重视体育的传统 德育——宗教信仰+世俗道德:勇敢、勤勉、进取、荣誉心 智育——扩大范围,增加内容,调动兴趣,美善结合 影响深远 古典主义 倾向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思想家

维多利诺 伊拉斯谟 拉伯雷 蒙田

P14捷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的 自然性 自然主 义思想 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泛智教育”把广泛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自然: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 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 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法国 卢梭 《爱弥尔》

教育学 学科 的建立

德国 康德1776瑞士 裴斯泰洛齐 教育要 遵循自 然 国家教 育、民 主教育

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 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 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应是有机的,智德体一体化,头心手都发展 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 “白板说”,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 育 绅士教育:贵族气派创业才干健壮身体,德行首位 轻视国民教育

英国 洛克《教育漫话》

P16德国 赫尔巴特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2《普通教 育学》 1806要使教 育学成 为科学 教学 统觉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 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 强调教材的重要性 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教育即生活 教育也是生长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学任务=科学结论 +促进思维 +科学方法(=智慧+探究) 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奠定了科学教 育学的基础 传统教育: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 教法教材统一 目的活动统一 “在做中学” 批判教育目的 外铄论 儿童中心主义

规范 教育学

的建立

美国 杜威

教育的 本质

《民本主 义与教育》 教学观 1916 现代教育

儿童观

P18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 和在全世界的传播, 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近世纪人类思想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将社会劳动 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与教育相结合——教劳结合

1939年,苏联教育 结构: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 当代 理论家凯洛夫明确 特点:重视智育,肯定课堂教学 教育学 提出了以马克思主 不足:忽视自主性灵活性 的发展 义理论指导编写 过于强调统一性严肃性 《教育学》的目标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 社会的发展,文化 的交流,使得教育 学越来越呈现出多 元化的格局 我国教育学发展状况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目的

P20概念 涵义 根本性质 古代

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 展第一个阶段,初等教育,6—12岁儿童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 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878,张焕纶 近代小学开端 1897,盛宣怀 最早公立小学堂 1898,设(小)学堂 推行现代小学 1904,设初等小学堂 1912,小学校(初小、高小)6岁4 年 1919,小学校,6岁6年4+2 基本特征: 普通教育、义务 教育 6年,4—2学制 为培养合格公民 打基础 公立、私立 产生于殷周时代,《孟子》校序庠 近代开端

近现代 清末 中华民国

建国 以后

1. 普及小学教育 2. 学制改革试验 3. 教学改革试验

1986,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五年制、六年制并存 改革方法、提高质量、减轻负担

P22意义 概念

义务教育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 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意义

既标志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既体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立法 依据 立法 宗旨 法律依据 《宪法》,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法律保证

1986 《中华人 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 法》

现实依据 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发展基础教育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义务教 育法》的 基本内容 与实施

指导思想 贯彻方针提高质量,儿童少年,德智体,素质,四有,奠定基础 对象年限 年满6/7周岁,9年 学制 小学初中九年 管理体制 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办学条件 办学经费,师资条件

P27普及性

小学教育

在义务教育中 的地位

基础性

初等教育 凡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受完九年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起点 具有最大的普及性 教育工作者对所有入学儿童负 责 小学和中学都是普 小学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通教育性质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 小学是基础教育 性地位不容忽视 依靠国家法律的强 制力量

强制性

P29概念 广义的 狭义的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 依据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全过程 出发点 归宿 导向 激励 评价 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 意义 小学教育的出发点 小学教育的归宿 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特定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 化背景

意义

作用

指明发展方向 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衡量评价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年龄特征,个别差异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 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 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依据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们的教育理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P32建国以来 我国教育 目的在表 述上的变 化 新中国 不同 历史 时期 的 教育 目的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 述11957年 教育方针 德育、智育、体育 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 宪法1985年 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 1995年 教育法

青年、少年、儿童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四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 两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事业 两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四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 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体力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现阶段我 国的教育 目的的基 本精神

1999 《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 社会价值 身心素质 时代要求

P33德育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 述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 培养学生健康

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关系密切 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缺一不可 智育

小学 全面 发展 教育 的 组成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全面 推进 素质 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 培养创新精神 为重点的教育

民主理念,基本权利,区别于应试教育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e5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