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学前儿童心理学2

更新时间:2023-11-16 05: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学习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简单地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这三个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而个性是认知、情感和社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一、认知的概述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都有认知的成分。因此,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具有普遍性,它的形成标志着一种获得新知识的可能性。信息加工理论则认为儿童加工信息的容量和能力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核心。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在心理学中,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一)触觉、味觉和嗅觉

1、触觉——新生儿对身体接触,特别是对手心和脚心的接触非常敏感。 出生后,婴儿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且这种表现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以人的体温为界,新生儿对低于体温的温度比高于体温的温度更敏感。

新生儿对疼痛也非常敏感。

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心理学家发现,新生儿和成人的身体接触有助于婴儿身体的发育,这种接触对情绪发展也非常重要。对学前儿童来说,触觉在其认知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任何其他感觉都代替不了它。皮亚杰认为,这种对物体的触觉和视觉相配合完成对物体的操控是早期认知发展的基本要素。

2、味觉和嗅觉——婴儿呱呱坠地时,就以一种对味道的偏爱与养育者进行沟通。新生儿对食物气味的反应和对味道的反应一样,与成人非常相似,这表明对气味的偏好也是与生俱来的。

嗅觉对很多种哺乳动物来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觅食,帮助母亲保护幼仔免受天敌的捕食,还可以帮助母亲和幼仔互相辨认。人类的嗅觉没有哺乳动物发达,但它还是具有相当大的生存价值。

综上所述,新生儿具有天生的辨别气味和味道的能力,出生以后,这两种感觉随着脑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获得发展,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二)视觉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而视觉却是新生儿身上最不成熟的感觉。

1、视觉集中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逐渐延长,3-5周的婴儿能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钟,3个月的婴儿能对4-7米处的物体注视7-10分钟。5-6个月的婴儿则能注视天上的飞鸟、飞机这些远距离的客体。

2、视敏度

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新生儿眼里一个距离20英尺(6米左右)的物体,相当于成人从600英尺(约200米)远处看这个物体。在他们眼里,一个东西不管距离1米还是距离10米,他们都看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的晶状体不能聚集,他们不知道在他们身边有东西需要留意。

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婴儿的视觉系统成熟非常快。3个月时,婴儿已经能像成人那样对物体聚集;6个月婴儿的视敏度相当于成人的20%;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此外,眼睛的搜索和跟踪能力发展也很快,1个月时,婴儿可以以一种平稳的眼动追踪一个移动较慢的物体,6个月时,这种能力就相当发达了。

3、颜色视觉

一般认为,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4个月以后的婴儿,由于视敏度的发展,能够把各种颜色归于红、蓝、黄、绿四个范畴,这和我们成人的红、绿、蓝三原色已经相当接近。

一般说来,女孩颜色辨别能力比男孩强。

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色盲有许多种类,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患者不能辨别红色和绿色。色盲是一种伴性遗传病,一般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色盲患者约占总人口的3%-4%。

(三)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是新生儿有听觉,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都有听觉。妊娠20周的胎儿已经具备听觉能力。25周的胎儿对声音刺激能作出身体运动的反应,并伴随生理指标的变化。28周的胎儿对声音刺激表现出惊跳反射,紧紧地闭起眼睑。研究者发现,胎儿的这些反应还具有预测性。凡不能作出这类反应的胎儿出生后往往有听觉问题。研究还进一步发现,新生儿的心理行为与胎儿期的心理行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听觉敏度

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的听觉期限(即引起听觉反应的最低刺激量)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比成人的阈限高10-20分贝,最差时要比成人高40-50分贝。

听觉除了要求“听见”声音,还要求能辨别声音的差异。差异包括声音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及定时。婴儿对这些差异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最典型的反应是低频声音对婴儿的安抚作用。

2、听觉定位

听觉定位表现出了令人费解的U形发展。起初,婴儿声音定位能力水平较

高,然后下降,最后再上升。

3、听觉偏好

有研究表明,12小时的新生儿能区别与言语有关的输入和其他非言语的听觉输入。婴儿特别注意人的嗓音,尤其是女性的嗓音,对自己母亲的声音更是敏感。婴儿的这种反应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它能鼓励母亲与自己交谈、提供更多的关注和爱,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

4、听觉辨别

婴儿识别和区分差异极小的声音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2-3个月的婴儿能区分极其相似的语言,如ba和pa、ma和na,以及s和z。这种精细的分辨能力是先天的。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对语言的辨别得到经常的使用,因而这种能力得到保持。

婴儿对声音的回应,有助于他们对环境作视觉性、触觉性的探索,有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

儿童的听觉影响着语言的获得、思维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开展。对于婴儿的听力来说,孕妇或婴儿滥用药物,如链霉素等是一个危险因素。此外,复发性中耳炎也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

(四)多通道知觉

当我们感知周围世界时,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仅是单靠眼睛看,或单靠耳朵听,而是边看、边听、边接触、边闻味道,也许还要用嘴尝尝,这种多感觉通道相结合的知觉就是多通道知觉。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证实,婴儿出生时已经具有多通道感知的能力。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1、视觉-听觉联合

研究发现,3-4个月的婴儿能将成人口型和运动节奏与听到的说话声音相对应。婴儿对口型与播出声音相匹配的说话者注视时间长。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婴儿具有利用时间同步性将视觉与听觉经验联系起来的能力。

2、视觉-触觉联合

研究表明更大的婴儿已经清楚能够以许多适应性的方式将触觉和视觉信息聚合在一起。

3、视觉-动觉联合 梅尔佐夫认为,新生儿的模仿和我们成人的模仿在很多地方是一样的,他们努力做出他们所“理解”的自身动作来模仿他们所“感觉到”的别人的动作。新生儿的模仿是一种有意的、综合性的能力,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此外,新生儿天生就有平衡感,并且转动头部以适应视觉动感,说明视觉-动觉的联合机能是很完善的。

由此可见,婴儿通过多感觉通道组合信息的能力是很强的。 (五)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一种由视、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整合而成的复杂的知觉,它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研究者发现,复杂程度越高的图形,婴儿注视的时间越长。 研究表明,甚至出生5天的新生儿也同样表现出对模式的偏好,对社会性的刺激比非社会性的刺激注视时间长。研究者认为,婴儿注意面部图形,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6-7个月的婴儿就开始学到了完全根据面部特征辨别不同

人的本领。以后,婴儿会以合乎成人面部表情的方式对人脸作出反应。

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喜欢比较复杂的形状。 此外,物体轮廓对比度也是引起婴儿视觉偏好的有效刺激。 根据吉布森知觉理论的观点,婴儿之所以只注意局部特征,表明婴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寻找那些保持稳定性的不变特征,而图形的边缘特征恰恰是最稳定、最容易区分的部位。儿童对图形的视知觉的特性,在儿童的形状知觉发展中要持续好多年。有人报告,这一特性甚至延续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发现对如何指导儿童学习,如识字和自述运算中对符号的准确辨认,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深度(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是人判定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它对我们理解环境的布局很重要,对引导我们的运动性活动也很重要。

深度知觉如果不是天生的话,至少也是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里就发展起来的。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其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尤其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3、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觉。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一般说来,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到了11-12岁,左右概念才比较清楚。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等的研究表明,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儿童能比较固定地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5-7岁)。第二阶段,儿童能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岁)。第三阶段,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9-11岁)。

(六)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所谓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物体尽管它的成像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

形状恒常性是指对一个物体的常见形状的知觉,并不因距离远近引起的透视差异而变化。鲍尔的一个研究证明,50-60天的婴儿具有形状恒常性。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头脑中保存个体经验和加工、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司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传统的记忆理论注重研究记忆的内容和态度,如,从内容上看,记忆可分为符号记忆和形象记忆。从对识记的态度上看,记忆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目标,也不使用特定方法的识记。有意识记指有明确目的并使用一定方法的识记。按照信息加工理论,人的记忆包括对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刺激进行感觉记忆(又称感觉登录或瞬时记忆),通过复述再进入短时记忆,然后通过复述和编码加工进入长时记忆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的三类模式。

刺激信息作用于感觉器官,使得到暂时的存储,通常为0.25-2秒,称为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被加工后能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往往带有操作性,是工作中的记忆,因此又称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被加工能保持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平均的,在一定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

元记忆就是记忆者本人所具有的由与记忆有关的知识信念、记忆监测和记忆控制构成的认知系统。

(二)婴儿的记忆

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一般认为,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是没有这种认识的。

延迟模仿则不同,它不是指直接模仿眼前的事物(动作原型),而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

(三)幼儿的记忆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此时幼儿的识记往往取决于事物本身是否具有鲜明、生动、新奇的特征。凡是直观形象又有趣味,能引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事和物大多数都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

此外,无意识记还取决于活动的方式,即对所要掌握的内容的认知方式。 在幼儿期,有意识记也在不断发展,它的效果要受到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任务的性质的制约。

一般说来,学前期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而到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时,有意识记的效果赶上并最终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

材料难度越大,随年龄增长的两种记忆效果的差别就越小。这是因为识记材料难度提高后,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要相应提高,使无意识记的成绩显著提高以接近有意记忆的成绩,因而两种记忆的效果相应接近。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相对于成人,幼儿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相对贫乏,理解能力较差,缺少可以利用的已有经验去“同化”新材料,也不善于发现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幼儿在识记与自己经验有关的事物时,就常常运用意义识记,而且效果要比机械识记好得多。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发现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很容易记住那些并不理解的甚至无意义的材料。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首先是因为这些孩子虽然不理解材料的内容,但他们知道这些材料是有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dh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