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学案

更新时间:2024-04-02 08: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1、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熟悉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陈渋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成份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反复诵读,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正确评价陈涉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史记》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记》草

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整体感知,把握生字词

1、老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阳夏( jiǎ ) 辍耕( chu? ) 鸿鹄( hú ) 闾左(lǘ ) 適戍(zh? shù ) 当行(háng) 度已(du? ) 数谏(shu? jiàn) 罾(zēng ) 间令(jiàn ) 篝火( gōu ) 忿恚(huì) 果笞( chī ) 宁有(nìng ) 袒右(tǎn) 攻蕲( qí ) 铚、酂(zhì cu? )苦(hù) 柘、谯(zha qiáo 千骑( jì ) 百乘车(shang) 社稷(jì ) 怅(chàng ) 嗟(jiē) 烹(pēng ) 徇(xùn) 陈胜王(wàng ) 披坚执锐(pī)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课文,并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第1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2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3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3、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

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

四、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掌握重点字词:

(1)“之”的三种不同用法; (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

(3)“尝”“毋”“苟”等词的含义。 (4)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4、质疑和讨论。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

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全文

第 二 课 时

一、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老师学生一起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適戍渔阳

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4、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明确:。(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6、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

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三、熟读背诵。 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第二段 2、完成顶尖练习

教学反思: 三、提问理解

1、陈涉、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1、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可见其刑法残酷,这成为直接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是揭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2、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天下苦秦久矣) 其次,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

再次,在起义策略上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4、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四、课堂小结

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并说说理由。 学生思考讨论后师小结: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多媒体显示)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的历史功绩。 五、作业布置 熟读至背诵第二段 六、教学反思

22、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 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

唐雎 jū 怫然 fú 韩傀 guī 免冠徒跣xi?n 缟素g?o 庸夫 yōng fú 色挠náo 以头抢地 qiāng 休祲jìn 寡人谕yù 四、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五、字词重点归纳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 (把 ) 徒:

1.亦免冠徒跣(空)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气,发怒,动词) 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都是动词) 而:

1.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之: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 (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是: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直: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长跪而谢之(谢: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4.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5.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6.虽然,受地与先王(虽然:虽然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7.徒以有先生(徒:古:只。今:徒弟) 8.秦王色挠(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 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 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以大易小------大,小都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大的地方和小的地

方。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伏尸二人——————使动用法,使……伏 流血五步——————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六、整体把握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七、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三、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

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

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

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6、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7、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 五、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六、 布置作业:

完成顶尖课课练 教学反思:

23隆中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的华章。 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重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zuo4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二、听录音,朗读全文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陇(lǒng)亩,乐毅(yua yì),颖(yǐng )枉(wǎng)驾顾之。”诣(yì) 屏(bǐng)人 度(du?)德量力,欲信(shēn)大义 猖蹶(chāng ju?),

挟(xi?)天子 沔(miǎn),吴会(kuài),此殆(dài) 刘璋(zhāng) 民殷(yīn) 存恤(xù),帝室之胄(zh?u),诸戎(r?ng),夷(yí)越 箪(dān)

三梳理文意,归纳字词

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 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 ②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 3、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②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⑥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说

⑦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4、古今异义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孤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百战不殆) 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或日子 四、1.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挟天子而令诸侯 2.用法迁移。

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①躬:亲自。(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 ②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 ③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五、利用课文注释弄清课文大意,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一、预习

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讨论并归纳: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提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6.提问: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提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讨论并归纳: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提问: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讨论并归纳;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 明 君。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9.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徐庶从正面推荐主人公,有引出情节的作用;而关、张二人的不服气,是从侧面反衬主人公的雄才大略。

10、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刘备:求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让我们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五、随堂练习 《顶尖》练习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课外收集相关资料,谈谈你对“三分天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的看法。 板书设计:

隆 中 对

当前形势 将来格局 最终目标 (群雄并起) (三国鼎立) (统一中国)

曹操不可争 西-----和诸戎 北向宛洛 孙权不可图 南-----抚夷越 西进秦川 荆州可以取 外-----结孙权 成就霸业 益州可以夺 内-----修政理 兴复汉室 教学反思:

24、出师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内】指宫廷内。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追】追念。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以】以致。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以】来。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时自称,我。

【以】连词,相当于“而”。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行】行为,品行。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泛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不【以】因为。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以】驱驰:来。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受命【以】来: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效】用作动词,见成效。 【奖】勉励。 【三军】指全军。 【庶】希望,期望。 【 毛】长草 【于】到。 【所以】用来?? 的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功效,效果,引申为“任务”。 【治】处罚,惩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当】正在??时候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泪。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三、小结 1.古今词义

秋 古义:时刻。 今义:指秋季。 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开业。 义 古义:适宜,恰当。 今义:正义,意义等。 否 古义:恶,坏。 今义:否定。 晓畅 古义:通晓,精通。 今义:语言通顺。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一词多义

遗 遗留 (先帝遗德) 给予 (以遗陛下) 道 路、途 (中道崩殂) 道理 (咨诹善道) 论 判定 (论其刑赏) 谈论、议论 (每与臣论此 明 严明 (平明之理)

英明、圣明 (以伤先帝之明) 行 做、执行 (然后施行) 品行、品德 (性行淑均)

队伍 (使行阵和睦)

任 任用、委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 责任、职责 (则攸之、祎、允之任) 临 将要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面对 (临表涕零)

效 重任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见成效、实现、完成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 ( 由是感激)

感谢 (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 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 形容词用为动词 发扬扩大 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 形容词用为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 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 亲 形容词用为动词 亲近 亲贤臣。 远 形容词用为动词 疏远 远小人。

奸凶 形容词用为名词 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 慢 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北 名作状 向北。 北定中原。 4.通假字

阙通缺 缺点 稗补阙漏。

有通又 表余数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 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 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 表结果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 表时间 以 受命以来。 四、作业

1.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2.完成《顶尖》相关习题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1. 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

2. 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 “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

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3.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三、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作业

1.背诵全文并能通译全文

2.选用课课练(85—86页6—7题)

3、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失败评价,请自选角度,如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等,写出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蜀)

(1)第一层: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一、 (2)第二层: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晓之以理 (3-5)第三层: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6)述身世,讲经历。

二、 (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动之以情

(8)总提期望与要求。 (9)结束语 报先帝、忠陛下 教学反思:

25、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两种不同词风。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初步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懂得美欣赏美追求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品味词的语言,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二、指导阅读《望江南》 1、文学常识:

⑴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⑵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朗读,整体感知:《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描写了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一个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一片痴情。

3、默读,合作探究中学语文 (1)“梳洗罢”三个字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洗修饰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她精心梳洗

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蘋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4、齐读,教师总结 三、指导阅读《武陵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2.朗读,整体感知:概括《武陵春》大意

答: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3、齐读,合作探究

⑴从作者的“日晚倦梳头”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⑵“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⑶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四、熟读两首词,讨论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两首词情景文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4、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预习其它三首。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习情况(背诵默写) 二、教读《江城子》 1、作者、背景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2、朗读,把握大意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3、精读,合作探究(形象分析):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江城子》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上阕:威武雄壮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豪放不羁的英雄;豪情洋溢的壮志:“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三、阅读《破阵子》 1.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朗读,概括词的意思,体会豪壮中蕴涵的深沉与悲凉。

文章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3、默读理解:词上阕所写的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 答:本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疆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4、精读,讨论探究中学语文在线(ywzx8.com

(1)“壮”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

①“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秋点兵的壮大场景。

②“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

③“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

④“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遂的抑郁、愤慨。

⑤“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谨。

(2)在这首词中,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有何异同?

答: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诗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同写久经军旅的老者,英雄之心尚在,不同的是,辛弃疾哀伤较重。

四、小结

婉约词:描写的大多是歌乐宴饮以及生活的个人情趣、恋情、愁思,抒写个人的荣辱悲喜。语调婉转,语言细腻,形式小巧、精致,长于铺叙。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词。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

欣赏《渔家傲》。了解豪放词的风格。 一、检查默写 二、教学《渔家傲》 1、资料助读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朗读把握大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留下思乡之泪。

3、默读理解:本词所写的“异”体现在哪里?哪一句是主旨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衡阳雁去”: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落日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作者的忧国思家,壮志难酬之情。 三、讨论,比较三首词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四、总结中学语文在线(ywzx8.com) 豪放词:大多抒写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词的基调豪迈、沉雄;词的意境开阔、广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五首词,落实默写。

2、阅读鉴赏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为全诗创设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教学反思:

21、《陈涉世家》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熟悉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 学习陈渋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学习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成份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反复诵读,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导学提纲:

一、预习: 1、朗读课文注音。

涉( ) 夏( ) 佣( ) 辍( ) 鹄( ) 闾( ) 適( ) 度( ) 数( ) 将( ) 罾( ) 谏( ) 间( ) 篝( ) 恚( ) 笞( ) 宁( ) 铚( )

2、文学常识

司马迁: (朝代)著名 家, 家。 本文出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 二、 疏通文意,完成以下练习 (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 。 2、为天下唱: 。 3、将军身被坚执锐: 。 4、卜者知其指意: 。 5、固以怪之矣: 。 (二)写出加粗字的古今异义。 1、卒中往往语 古义: 。 今义: 。 2、楚人怜之

古义: 。 今义: 。 3、夜篝火

古义: 。 今义: 。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 。 今义: 。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 。 今义: 。

6、借第令毋斩 古义: 。 今义: 。 7、今亡亦死

古义: 。 今义: 。

(三)解释下列词语。(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 王: 。 2、天下苦秦久矣 苦: 。 3、尉果笞广 笞: 。 4、皆指目陈胜 目: 。

5、夜篝火 夜: 篝火: 。 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 锐: 。 8、忿恚尉 忿恚: 。 (四)解释下列词语。(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 (会: ) 道:道不通 (道: ) 皆来会计事(会: ) 伐无道 (道: ) 等:等死,死国可乎(等: ) 公等遇雨(等: ) 数:扶苏以数谏故(数: ) 数言欲亡 (数: )

故:扶苏以数谏故(故: ) 然:吴广以为然 (然: ) 广故数言欲亡(故: )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 ) 指:卜者知其指意(指: ) 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 ) 皆指目陈胜 (指:) 得鱼腹中书(书: ) 上:辍耕之垄上(上: ) 应:佣者笑而应曰(应: ) 上使外将兵(上: ) 宜多应者(应 ) 欲:广故数言欲亡(欲: ) 为:若为佣耕(为: ) 从民欲也 (欲: ) 为天下唱(为: ) 将:上使外将兵(将: ) 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 ) 项燕为楚将(将: ) 不当立 (当: ) 陈胜自立为将军(将: ) 当此时 (当: ) 之:辍耕之垄上(之: )

怅恨久之(之: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 )

二世杀之(之: )

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 ) 乃行卜 (行 ) 行收兵 (行: )

所:置人所罾鱼腹中 (所: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所: ) 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令: )

令辱之 (令: ) 召令徒属 (令: ) 陈守令皆不在 (令: ) 与:尝与人佣耕 (与: )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与: )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 )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 ) 以:扶苏以数谏故 (以: ) 或以为死 (以: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以: ) 以激怒其众 (以: )

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 ) 号为张楚 (号: )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屯大泽乡 屯: 。 2、会天大雨 会: 。 3、或以为亡 亡: 。 4、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 。 5、等死 等: 。

6、扶苏以数谏故 数: 。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 。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 。 9、辍耕之垄上 之: 。

10、怅恨久之 怅: 。之: 。 11、苟富贵,无相忘 苟: 。 (六)朗读节奏划分。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七)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 。 2、起义的根本原因: 。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10、起义的导火线是: 。 (八)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三、问题研讨:

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2、人物欣赏

⑴ 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中,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⑵ 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四、当堂训练

鸿鹄之志: 。 篝火狐鸣: 。 苟富贵,无相忘: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导学提纲: 【自主学习】

1、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 ) 以大易小( ) 请广于君( ) ...以头抢地耳( ) 休祲降于天( ) 天小缟素( ) .....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 ) 寡人谕矣( ) ....大王加惠( ) 故不错意也( ) 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 ) 徒以有先生也(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3、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4、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5、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

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

人?

7、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8、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9、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当堂训练:

字词重点归纳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通 2.仓鹰击于殿上 通 3.轻寡人与 通 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3.徒以有先生也( ) 4.以君为长者 ( ) 徒:

1.亦免冠徒跣( ) 2.徒以有先生也( ) 夫:

1.此庸夫之怒也( )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怀怒未发( )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而:

1.挺剑而起( )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之: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2.愿终守之( )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4.长跪而谢之曰:( ) 者:

1.以君为长者:( )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然:

1.虽然 ( )

2.秦王怫然怒 ( )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是:古: 今: ) 2.岂直五百里哉(直:古: 今: ) 3.长跪而谢之(谢:古: 今: ) 4.休祲降于天(休:古: 今: ) 5.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 今: ) 6.虽然,受地与先王(虽然:古: 今: ) 7.徒以有先生(徒:古: 今: ) 8.秦王色挠(挠:古: 今: )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3、《隆中对》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作者与《三国志》,了解三国时的天下形势。 2、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3、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解,以及他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导学提纲.】.

1、 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zuo4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 )倾颓( )猖蹶( )存恤( ) 夷越( )胄( ) 殆( )沔( )诣( )颍( )屏( )会( ) 沔( )胜( )蹶( )璋( )箪(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3、思考课文内容,讨论问题

1)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2)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3)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4)提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5)提问: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6)提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7)提问: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当堂训练】

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 ②自董卓已来 : 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 壶: 信义著于四海:信: ②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 西和诸戎:西: 3、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②因:因屏人曰: 因以为号焉: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余因得遍观群书: 罔不因势象形: 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 然操遂能克绍: 遂迷,不复得路: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如是:

⑤已: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 ⑥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⑦然: 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⑧用: 遂用猖蹶: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24、《出师表》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导学提纲: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崩殂: 疲敝: 秋: 殊遇: 开张圣听: 光: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异同: 作奸犯科:

刑赏: 平明之理: 良实: 志虑忠纯: 简拔: 遗: 咨: 裨补阙漏: 淑均: 优劣得所: 猥自枉屈: 驱驰: 后值倾覆: 尔来: 夙夜忧叹:

不毛: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损益: 慢: 彰其咎: 谘诹善道: 察纳雅言: 3、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 ,本文中的古义是 。 (2)痛恨:今义是 ,古义是 。 (3)卑鄙:今义是 ,古义是 。 (4)感激:今义是 ,古义是 。 (5)谨慎:今义是 ,古义是 。 (6)涕:今义是 ,古义是 。 4、理解文言虚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之 欲报之于陛下也( ) 而 可计日而待也( ) 先帝称之曰能( )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以光先帝遗德( )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以塞忠谏之路( ) 欲报之于陛下( ) 是以先帝简拔( ) 于 叹息痛恨于桓、灵( ) 以 愚以为宫中之事(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悉以咨之(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还于旧都( ) 以伤先帝之明( ) 5.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合作探究】

1. 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先帝知巨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琴,北定中原,庶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被之、伟、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巨以讨绒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彼之、伟、允等之慢,以澎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谁善道,察纳稚言,深追先帝遗招,臣不胜受恩感激。

1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

3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4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词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通过反复吟咏,培养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

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及归纳、综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感。 【导学提纲】 一、课文导读

《望江南》写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的忧伤之情。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渔家傲》一词慷慨悲凉,表现了范仲淹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这首词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江城子》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武陵春》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所论甚切。

《破阵子》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由现实生活写到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酬而年纪已老的境况。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

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 二、语句解读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雨的感伤之情,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

3、“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同写久经军旅的老者,英雄之心尚在,不同的是,辛弃疾哀伤较重。 当堂训练

《望江南》

1、朗读,整体感知:《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2、默读,合作探究中学语文 (1)“梳洗罢”三个字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武陵春》

1、朗读,整体感知:概括《武陵春》大意

2、齐读,合作探究

⑴从作者的“日晚倦梳头”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⑵“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⑶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江城子》

1、朗读,把握大意

2、精读,合作探究(形象分析):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三、阅读《破阵子》

1朗读,概括词的意思,体会豪壮中蕴涵的深沉与悲凉。

2、默读理解:词上阕所写的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

3、精读,讨论探究

(1)“壮”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

(2)在这首词中,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有何异同?

《渔家傲》

1、朗读把握大意

2、默读理解:本词所写的“异”体现在哪里?哪一句是主旨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三、讨论,比较三首词《渔家傲》 《江城子》《破阵子》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d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