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项目——广工机械学科

更新时间:2024-06-20 06: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主要依托学科:所属领域: 项目负责人: 项目联系人: 电子邮箱: 申报日期: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

面向3C产业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的机械工程学科群建设

广东工业大学(盖章)

机械工程设计学 工学 陈新 联系电话: 020-39322212 手机: 13903075049 刘强

联系电话: 020-39322221

手机: 18602078700

liuqiang@gdut.edu.cn 2015年6月2日

广东省教育厅 二○一五年四月制

— 1 —

填写说明

一、封面中“主要依托学科”和“所属领域”分别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一级学科和学科门类名称填写,可填多个。

二、《项目申报简况表》、《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学术带头人简况表》中所涉及内容均指项目开展直接相关的人、事、物,不相关的不得计入。统计数据要客观准确、有据可查。各项经费应是申报项目相关学科实际获得并计入财务帐目的经费。

三、《项目申报简况表》、《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学术带头人简况表》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应是署名本单位在职在岗人员获得的成果。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单位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四、本申报书填写内容必须属实,字迹要清晰,并根据要求填写,页面可视需要延展或缩小,但不能删除栏目或改变原有格式。

— 2 —

一、项目概况

(一)本项目主要依托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简介

本项目主要依托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以机械工程为重点建设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学科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制造物联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微电子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计算机集成制造实验室和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实验室)、广东省创新团队2个(纳米数控装备及纳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高技术陶瓷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学科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工程制图)、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设计学学科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拥有工业设计与创意产品二级学科博士点、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工业设计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所在学院为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成员(中国大陆仅有十所高校)。学科建有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东高校电子产品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联合东莞市政府组建了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1个(广工大华南设计创新院)。

两大学科相互融合,瞄准广东省3C(Communication, Computer,

— 3 —

Consumer Electronic,通讯、计算与消费电子)产业的重大需求,大力推进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与产业服务:

? 引育了三大广东省创新团队(纳米数控装备及纳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高技术陶瓷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团队),组建了广东3C电子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培育平台),并对接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先进封装技术团队、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高技术陶瓷团队、香港科技大学精密运动控制团队等世界一流的科研队伍,集聚了以美国工程院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等为代表的国际高端人才10余名,师资实力雄厚、学术思想前沿、创新氛围浓郁。

? 围绕3C电子产品的创新设计、电子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产业难加工材料先进加工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等主题,在高速机构的微分流形运动构型与刚柔多体动力学优化、宏微复合精密运动检测、特种能场加工、近原子尺度的表面材料去除与精度形成机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面向3C高端制造装备研发理论体系,在该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 依托本学科及相关学科、联合地方政府建立了三个亿元级的协同创新平台(佛山南海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汇集了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创新要素,开拓了?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的复合型“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打造了?产业预

— 4 —

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开发?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初步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3C装备研发与产品创新设计基地。

(二)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前期研究基础,拟重点突破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期成效等。

项目的整体建设思路:瞄准产业需求形成学科特色,立足学科基础规划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开展学科建设。学科与方向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学科与方向的相互关系

(1)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方向一:电子制造高端装备与智能化集成

重点研究面向电子制造高端装备的高速高加速条件下多维精密运动实现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刚柔多体高速机构动力学优化、高速精密运动测量与补偿、纳米精度制造中表面/界面效应与尺度效应、多机器人高速协调与智能集成等若干前沿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密度三维芯片与器件封装装备、光电子器件微纳级加工装备和3C智能机器人。

— 5 —

以广东省?纳米数控装备及纳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为基础,组建国际一流的电子制造高端装备研发队伍;以微电子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集成制造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培育电子制造高端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二:面向电子制造的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

以光学晶体、Si和SiC晶圆、电子级金属材料、LED陶瓷基板、高端印制电路板、高等级精密陶瓷球等为主要加工对象,针对?电子制造中尺寸缩微与异质集成引起的加工精度与效率难以保证?的瓶颈,研究电子制造中难加工材料的脆/塑去除机理、软硬脆复合材料的微细结构制备方法、纳米级超光滑表面创成机理、微纳尺度能场异质传递与相互作用机制、微细零件精密制造的形/性协同机理等基础理论;攻克三维芯片高深宽比海量微孔(Φ10~40μm)的特殊加工、超薄大尺寸高效散热陶瓷基板制备(100μm)等一批国际前沿难题,研发相应的高速高效超精加工工艺与工具,为下一代电子制造装备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以广东省?高技术陶瓷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为基础,组建国内领先的电子材料先进加工技术研发团队;以广东省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为基础,培育电子产业难加工材料先进加工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研究方向三:面向3C电子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模式与技术 针对?设计过程中‘市场需求?设计创意?研发方案?产品原型’创新路径阻滞?的瓶颈问题,研究以可拓设计方法为核心的3C电子产品

— 6 —

创新创意设计方法、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驱动的跨界设计模式、虚拟设计/多学科优化等相结合的集成设计技术,快速提升3C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以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团队?为基础,依托华南设计创新院(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汇集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搭建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级众创平台与实践基地。

(2)前期基础

近5年来,项目引育了广东省?创新团队?3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广东省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7人,建成了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建设了?微电子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造物联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及教学基地,联合地方政府创建了?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与?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三个亿元级协同创新平台,组建了广东3C电子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培育平台)。

近三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第一完成单位获奖)主要包括: 1)半导体器件后封装核心装备关键技术,经广东省科技厅鉴定:整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难加工脆性碳素零部件的高速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经广东省科技厅鉴定: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201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面向定制生产的协同制造系统关键技术,经广东省科技厅鉴定: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201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一种金属带材无毛刺分切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8亿元,2013年获国家专利优秀奖和广东省专利金奖;

— 7 —

5)可拓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广东省科技厅鉴定:可拓学属于我国原创,2012年获吴文俊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一等奖、2014年获广东省推荐2015国家自然科学奖。

6)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科在3C产品创意创新设计、电子制造高端装备、3C产业难加工材料先进加工等特色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国内领先优势。研究基础雄厚,已取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分立器件后封装装备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在难加工脆性碳素零部件的高速精密加工、面向定制生产的协同制造系统等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国内领先;在可拓设计、集成创新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3) 预期成效

? 构建面向3C高端制造装备研发的理论体系,在新一代三维高密度封

装装备、光电子器件纳米级数控装备、电子产业难加工材料的高速高效超精加工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的基础理论突破,在电子制造高端装备、核心关键零部件、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等方面攻克若干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系列理论与技术成果,力争获得2-3项国家级奖。学科在3C制造装备研发领域的国内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 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级众创平台与实践基地等

一批高水平学科平台,引育院士、杰青、千人等高水平人才,两大学科均进入教育部评估同类学科排名前10%。

— 8 —

? 依托三大创新平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汇集创新资源,形成面向3C

产业的创新设计平台与技术研发协同创新环境,在引领支撑产业的高速发展上成效更加显著。

? 以?扩大国际视野、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改革教

育教学模式,为我省3C产业培育输出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本项目在学校整体规划中的定位,以及对学校整体水平提升的意义和作用。

本项目作为学校的牵引项目,瞄准广东产业未来的战略需求,强化学科基础建设,在学科方向凝练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学生全面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与路径。项目的实施可带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同步发展,提升我校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与产业支撑引领能力。

推动学校工程学科在已进入全球ESI 1%的基础上再前进100~200位。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制造已进入后摩尔时代,国际电子制造技术的变革与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如芯片及器件技术从平面封装向立体高密度堆叠转变的趋势已经显现,这将更加依赖于先进封装与精密制造装备、高速高效超精加工工艺与工具、智能制造系统与集成、创新创意设计等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迫切需要建立涵盖设计、制造、工艺和装备研发的完整创新链,以形成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与强大的制造能力。

— 9 —

电子封装是芯片及器件功能实现和物理保护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3C电子产品的整体性能。传统封装装备领域一直被ASM和KNS等国际巨头垄断。近十年来,国内特别是广东省大批中小型封装装备企业迅速成长,在中端、偏高端市场上与国际巨头初步形成抗衡局面。但在更高速度和精度的封装装备、新一代三维高密度封装装备领域,国际巨头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占据了研究前沿,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储备明显不足。此外,背光模组、导光板、光学镜头等3C产品零部件的制造技术尚未实现国产化,而制造这类零部件的微纳级精密数控加工装备市场一直被美国Moore和Precitech等公司所垄断,进口受限、价格昂贵。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303所等单位先后开展微纳装备的研发,高速加工情况下微/光电子器件制造精度保证仍是国内所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广东工业大学研发的五轴自由曲面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已达到10纳米级,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整体而言,国产装备与欧美日相比差距较大,超精密气浮主轴、静压导轨和精密检测系统等关键功能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新一代3C电子产品正向功能集成、微型化和轻薄化发展,加大了电子基础材料的加工难度,亟需突破晶圆、陶瓷散热板、PCB等承载基板,Si和SiC难加工材料,三维芯片中高深宽比海量微孔等加工瓶颈。在承载基板精密复杂微细结构的加工方面,美国率先提出了激光加工和超快3D打印等新型方法,德国在超高速加工、LIGA工艺、超短脉冲微细电解加工和超声加工等方面享誉全球,国际封装装备巨头ESI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投入巨资正在研究三维芯片微通道阵列制作方法与装备。国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率先开展了微细结构加工方面的研究,

— 10 —

取得了系列成果;广东工业大学在Si、SiC等难加工材料的平坦化、PCB复合材料超微细钻孔和特种能场微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成果丰硕。但整体上,国内在电子基础材料加工方面跟踪研究居多,原创少,技术系统性、先进性与国外差距较大。

当前,融合文化创意、工程技术、商业市场的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已成为3C电子产品设计产业的共同趋势。在?需求?创意?方案?原型?的创新路径中,TRIZ及其派生的OTSM和USIT理论、可拓设计方法已被应用于3C电子产品的设计创意;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跨界融合理念贯穿设计过程;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成功融入产品原型制作。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引领地位,不仅造就了硅谷和兴盛的制造业,更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文化的全球战略。苹果公司的成功,成为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的典范。我国仍以加工模仿、构造差异化产品为主(微创新阶段),亟需推广TRIZ、可拓设计等创新方法的应用,开创科技、艺术、人文和商业等多要素集成的设计新方法。

总体而言,我国3C产业历经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不断缩小,但该领域研究基础与核心技术仍处于劣势: ? 与3C制造装备相关的基础理论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体系不够系统、国际前沿的原创性成果不多等;

? 高水平基础研发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聚集度不高,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紧缺;

? 电子制造高端装备的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代差明显,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尚处于跟踪研究为主的阶段; ? 因市场发展速度快、投资风险较大等原因,企业长线投入动力不足。

— 11 —

(二)国家和区域(行业)需求(必要性)分析

3C产业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广东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14年电子信息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电子制造业规模逐年扩大,2014年产值超过10万亿,手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出货量均占全球出货总量50%以上。当前,部分国际3C巨头正处于战略调整期,广东省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电子制造产业链,正迎来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挺进的黄金战略窗口期。为配合我省3C产业转型升级,亟需:

? 对接国际前沿,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学术队伍,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学科,开展国际前沿的基础理论攻关,引领产业未来发展; ? 开展深入持续的国际前沿科研合作和系统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建立良性的技术研发生态,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大幅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支撑产业快速提升;

? 推进新一代电子制造工艺与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保证技术先进性; ? 推动3C机器人等组装装备与智能整线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缓解人力资源短缺危机。

我国3C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核心技术仍受到国外钳制,危及产业健康发展与国家安全。因此,搭建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平台与学科队伍,开展深入、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共性技术攻关是该产业强盛的必由之路。

(三)本项目依托主干学科已形成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对实施本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 12 —

机械工程学科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子制造装备研发的学科之一,拥有教育部微电子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3C电子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还拥有两大广东省创新团队等,理论研究深入、技术积淀深厚、市场应用广泛,已取得了与学科特色研究方向相关的系列重要的成果:近三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1项(另有1项进入国家自然奖答辩)、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该学科特色方向上已初步形成了国内的相对优势,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设计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在创新创意领域拥有目前国内人数最多、国际化特征最明显的工业设计团队,拥有国内原创学科——开拓学研究团队,2012年获吴文俊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一等奖(被广东省推荐申报2015国家自然科学奖)。两大学科交叉融合紧密、基础雄厚,可为建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面向3C产业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的机械工程学科群”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 在科学研究方面,前期已积淀的理论基础、研究条件、国际合作关系和重要科研成果等,可以支撑新一代3C高端制造装备及先进加工技术的深度研发;

? 在人才引育与团队建设方面,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以三个省级创新团队为基础,依托国家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三大协同创新中心等,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联合引进、引育结合等多种方式,可为3C产品创新设计、电子制造高端装备研发等聚集一批国际一流的高层次人才,组建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

— 13 —

? 在平台建设方面,以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以取得的一批

高水平成果为支撑,打造电子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产业难加工材料先进加工技术等领域的多个国家级平台。

(四)本项目的人才队伍基础,包括规模和结构(年龄、专业、职称、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结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情况等。

项目组共有235人,其中教授64人,副教授63人,包括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海外杰青、?省创新团队负责人”、广东省领军人才、“千百十”国家级培养对象、珠江学者等10余人,具体分布如下:

团队一(电子制造高端装备与智能化集成)

拥有专职教师83名,包括教授28人(博导13人)、副教授20人,讲师35人。其中,包括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海外杰青、珠江学者共5人。研究领域涉及精密电子装备制造、复杂机电系统控制、机械优化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智能制造等多个方向。

团队二(面向电子制造的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研究)

拥有专职教师68名,包括教授20人(博导8人)、副教授18人、讲师30人。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千百十”国家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领军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共5人。研究领域涉及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工艺、高技术陶瓷制备与性能优化、材料物理化学等多个方向。

— 14 —

团队三(面向3C电子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模式与技术研究) 拥有专职教师84人,包括教授16人,副教授25人,讲师43人。其中,广东省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芬兰设计成就奖获得者1人、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4人、外籍和港籍教师10余人。研究领域涉及虚拟设计、可拓设计、多学科优化设计、工业设计等多个方向。

此外,通过?广东3C电子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已协同了一批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团队,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汪正平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被誉封装之父)的先进封装技术团队,香港科技大学励建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李泽湘教授的运动控制团队等世界顶尖科研团队,哈佛大学David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微流控芯片制造团队。

(五)本项目依托主干学科近三年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已发表或出版的高水平论著、已取得的专利、奖励,获采纳的咨询报告等主要成果。分析上述科研工作成效对实施本项目的意义或支撑作用。

本项目依托的两大学科近三年承担国家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基金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973课题1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合计到校科研经费8512万,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微电子制造的高速高精度运动

平台的设计及控制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270万;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尺度强韧化氮化硅基陶瓷球的制

备与超精密加工研究,241万;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电子制造的多机器人高速协同

— 15 —

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241万;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速硬铣削加工多层多元纳米复合

涂层刀具及其切削性能研究,220万;

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企业集团化和专业镇服务集群化的制造

业信息化平台及示范应用,801万;

6) 973课题:封装执行系统多参数耦合规律及高加速度复合运动生

成,445万;

7) 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广东省纳米数控装备及纳米加工技术创新

团队,3000万;

8) 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高技术陶瓷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1000万; 9) 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团队,2000万; 10) 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项目:高性能陶瓷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和金

属切削技术,600万;

11)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功率型LED自动焊线机与固晶

机设备的关键技术与整机产业化,275万。

近三年,本项目依托的机械工程学科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并在高速精密运动实现、电子基础材料加工工艺等核心领域逐步形成了专利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等:

1) 2014年国家科技奖进步二等奖:半导体器件后封装核心装备关键

技术与应用;

— 16 —

2) 2013年国家专利优秀奖(广东省专利奖金奖):一种金属带材无

毛刺分切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3) 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难加工脆性碳素零部件的高速

精密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

4) 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面向定制生产的协同制造系统

关键技术与应用;

5) 2012年获吴文俊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一等奖(2014年获广东省

推荐2015国家自然科学奖):可拓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前期已取得的科技成果聚集度高,对产业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明显,可为本学科建设项目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六)本项目实施已具备的支撑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或研究基地等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

本项目的支持平台包括国家和省部市厅级实验平台9个与市场化运作的创新载体3个,详情参见表1。

表1 主要支撑平台

序号 平台名称 类别 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成立时间 2013 2007 2007 1996 1 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 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微电子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

— 17 —

序号 平台名称 类别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 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国家发改委创新孵化基地) 创新平台 成立时间 2011 2011 2004 2003 2012 2013 2013 2015 5 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6 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 (共建) 7 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验室 8 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 9 工业设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10 佛山南海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 11 1 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 12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已建成的学科平台将作为本项目的主要支撑平台,承担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培育等职能;三大创新平台作为本项目的辅助支撑平台,将承担成果孵化、创业中心、对外窗口等职能。学科平台与创新平台的结合可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现有大型专用仪器设备100余套,包括加工设备、检测设备等,总价值超1.2亿,主要仪器设备清单参见表2。

表2重大科研仪器设备

序号 1. 2. 3. 4. 5. 仪器设备名称 激光喷丸系统(招标结束) 超精密五轴联动机床 PVD离子镀膜机 五轴加工中心 复合式影像测量仪 产地/型号 美国/LSP Technologies, Inc. 美国/Moore350FG 中国/AS500DMTXBH 德国/DMU80monoBLOCK 中国/海克斯康Optiv Performance 222 HA 单价 (万元) 1,700 534 300 260 189 数量 1 1 1 1 1

— 18 —

序号 1. 6. 7. 8. 9. 10. 11. 12. 仪器设备名称 激光喷丸系统(招标结束) 非接触式激光扫描测振系统 高速加工中心 纳米轮廓仪 硬脆材料精密平面磨削装置 光学扫描系统 力学信号测试系统 扫描电子显微镜 产地/型号 美国/LSP Technologies, Inc. 德国/POLYTEC PSV-400-M2 德国/DMU60T 英国/FormTalysurf PGI1240 日本/DMG-6011V 中国/COMET C200/C400Vario 中国/BGK-FBG-8600/56-VT32 德国/Bruker 单价 (万元) 1,700 170 168 163 142 117 100 100 数量 1 1 1 1 1 1 1 1 (七)本项目依托主干学科的人才培养情况,包括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简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已取得的成效。

机械工程学科每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260人左右,本科生1000人左右;设计学学科每年培养研究生70余人,本科生800人左右。

两大学科大力推进?本科生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计划?与?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多渠道挖掘创新实践资源,打造了一批实践教学平台与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已建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等国家级教学实践平台3个、省级平台7个,近五年来,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奖9项。

— 19 —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果丰硕,近三年以来,培育对象已达2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12人。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110余篇,申请专利95项(发明专利28项),授权专利52项(发明专利7项)。

优秀毕业生代表有:

1)曾旭钊,2013年机械工程硕士毕业,现任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称号;

3)张晗,2011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入选?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4)曹明灿,2010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联合创办深圳市百事德科技有限公司,从事LED产品生产与销售,年销量超过5000万;

5)师宏,2012年工业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东莞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知名青年设计师,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

6)林志远,2013年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脸萌”应用,2013年11月上线后,日增用户100万、一度曾排位APP点击下载之最,已获千万级A轮风险投资;

(八)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项目基础与国内外相比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

三、项目建设目标

针对项目依托学科的内涵提升,以及解决国家和区域(行业)

— 20 —

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汇聚资源、学科水平提升、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承担重大项目、专利创造与应用、成果转移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提出具体可考核的目标。

到2017年底,预期实现如下目标:

资源汇聚:依托学科平台与创新平台,吸引高水平科研团队5个以上,吸引各类成果孵化投资4亿以上。

学科建设:建设机械工程和设计学两大优势学科,机械工程学科教育部评估排名接近或进入全国前10%,在电子制造装备领域的国内研究优势进一步凸显,与国际一流学科的差距明显缩小。

团队建设:以学校“百人计划”为牵引,引育高层次人才(院士、千人、长江、杰青等)3-5名,培育“千百十工程”省级以上人才5-7名。

科研成果:新增国家/省部级项目100项以上、企事业合作项目150项以上,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发表SCI/EI论文30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00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100项以上,为企业提供新产品设计600项;研发新装备10台套左右、核心零部件与工具20项左右,推动产业化;冲击国家级科技奖1-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3项。

科研平台:争取新增国家重点科研平台1个。

人才培养:培养博士研究生30名以上,硕士研究生300名以上。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业率处于全国领先,研究生专利人均申请量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到2020年底,预期实现如下目标:

资源汇聚:依托学科平台与创新平台,吸引高水平科研团队10个以上,累计吸引各类成果孵化投资10亿以上。

— 21 —

学科建设:建成产业支撑能力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机械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学科教育部评估排名进入全国前10%,设计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10%。

团队建设:累计新引育高层次人才(院士、国家千人、长江、杰青等)5-8名,培育“千百十工程”省级以上人才10-12名。

科研成果:新增国家/省部级项目100项以上、企事业合作项目150项以上,累计科研经费达4亿元;累计发表SCI/EI论文60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700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250项以上,为企业提供新产品设计1200项以上,研发新装备20台套左右,核心零部件与工具30项以上,推动产业化;累计冲击国家级科技奖2-3项、省部级奖3-5项。

科研平台:争取新增国家重点科研平台1-2个、省部级平台2-3个。 人才培养: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60名以上,硕士研究生600名以上;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业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研究生专利人均申请量达到全国前列水平。

四、项目建设任务及措施

建设任务要重点阐述围绕国家和区域(行业)重大需求或瞄准学科前沿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的内涵。

(一)主要研究方向(原则上不超过3个)

分别简要阐述各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学术带头人简况(年龄、专业、职称、主要学术业绩等)以及确定该方向的依据。

1) 电子制造高端装备与智能化集成

重点解决?电子制造高端装备中高速高加速运动与精密定位之间的矛

— 22 —

盾?问题,具体包括:

? 研究微分流形运动构型、刚柔多体高速机构动力学优化设计、宏微

复合精密运动控制、纳米精度制造中表面/界面效应与尺度效应、多机器人高速协调与智能集成等基础理论;

? 研发具有高加速、高频响、精密运动控制特征的微电子元器件封装

核心装备,包括更高效率的固晶、焊线、表面贴装装备和以晶圆级倒装、微细硅通孔为代表的新一代三维高密度封装装备与工艺; ? 研发以微纳级运动精度为特征、面向光电子精密器件(液晶模组导

光板、光学器件)制造的五轴自由曲面数控机床、微结构密集阵列加工机床的开发技术,以及超精密光学检测技术;

? 研发3C机器人,研究多机器人高速协调的智能化制造整线集成技术。 2)面向电子制造的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研究

以光学晶体、Si和SiC晶圆、电子级金属材料、LED与3D打印陶瓷基板、高端印制电路板、高等级精密陶瓷球等为主要加工对象,重点突破?电子制造中尺寸缩微与异质集成引起的加工精度与效率难以保证?的瓶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 研究电子制造难加工硬脆材料的脆/塑去除机理,及纳米级超光滑表

面创成理论、工艺和工具;

? 研究电子制造难加工软硬脆及复合材料的绿色高速高效切削工艺与

刀具设计方法;

? 研究电子材料微细结构、微细零件的先进激光加工、电加工、磁流

变液加工和微射流加工等特种能场加工理论与工艺技术;

? 研制面向3C产品制造的超硬、涂层和陶瓷刀具及陶瓷零部件制造技

— 23 —

术。

3)面向3C电子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模式与技术研究

重点解决设计过程中?市场需求?设计创意?研发方案?产品原型?创新路径阻滞的问题,具体包括:

? 研究以可拓设计方法为核心的3C电子产品创新创意设计方法; ? 研究以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驱动的跨界设计模式; ? 研发虚拟设计、多学科优化等相结合的集成设计技术; ? 搭建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众创平台。

(二)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

本项目拟建立的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人才创造性发挥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等的基本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动科研团队建设、推行分类考核制度,设置教研岗、专研岗、企业特派岗等岗位,建立人性化的评定机制:尊重个人意愿,支持团队合作、鼓励学科交叉、推行学科引导、自主择岗和同行评议的措施;建立包括项目、成果、教学、人才培养、产业服务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内的多元化绩效考核体系。 鼓励青年人才国外进修深造、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投身于科研一线。依托国际合作平台、学科平台与创新载体,完善引进机制、派出机制和举荐机制等人才、团队的流动机制,打破传统人员隶属关系的约束,实现学科平台与创新载体之间的动态流动,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 24 —

(三)本项目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领军人物和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研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计划和具体措施(包括政策保障、经费投入计划、实施步骤等)。

(1)高水平人才引育措施

以个人引进、联合引进和团队引进等多种模式,采取全职聘用、流动聘用、兼职聘用等多种聘任制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服务和管理上,采用?一人一策?的模式,为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科研与创业环境。 (2)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计划

以制造物联网国家工程实验室、微电子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集成制造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培育电子制造高端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以广东省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为基础,培育电子产业难加工材料先进加工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依托广东高校电子产品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国家级众创平台与实践基地。

联合粤港高校、行业龙头企业与新型研究机构,申请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广东3C电子产品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3)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突破传统产学研结合形式,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行: ? 多类型的定制化培养模式——同一专业多套定制化的教学计划 ? 跨专业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按照研发任务跨专业组班学习

— 25 —

? 多维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跟踪、评价、反馈一体化 进一步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优秀博士后培养计划、培英育才计划和团队平台重大成果培育计划,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资助力度。加大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的建设力度,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和政策扶植等有利条件。 (4)科研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完善知识产权转让机制,明确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方式,鼓励以技术入股、风险共担的方式进行成果孵化,建立学校股权退出机制。与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第三方机构建立紧密联系,规范化专利的估价、融资和交易流程,促进技术研究成果的批量化市场转化。

(四)项目建设进度计划(2015年到2020年,分年度)

年份 建设内容 ? 1) 核心技术攻关与整机装备研发 ? 2015 2) 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4) 教学教育模式改革 ? ? ? ? 1) 核心技术攻关与整机装备研发 ? 2) 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2016 3) 国家级科技奖项申报 4) 众创平台建设 5) 技术成果转化 6) 教学教育模式改革 1) 整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2017 3) 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4) 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运营 5) 国家级平台申报

预期效益(成果和经费) 总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 引育高层次人才1-2名; 发表SCI/EI论文10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100件以上,授权50件; 申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 研制原型样机3-5台 总科研经费超7500万元; 引育高层次人才2-3名; 发表SCI/EI论文10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150件以上,授权75件; 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完成国家级众创平台建设; 研发核心关键零部件与工具10项以上; 设计新产品200件以上。 学科总体排名进入全国前10%; 总科研经费超7500万元; 引育高层次人才2-3名; 发表SCI/EI论文10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150件以上,授权75件; 3) 众创平台筹备与技术成果转化 ? ? ? ? ? ? ? ? ? ? ? 2) 技术成果转化与服务体系建设 ? — 26 —

年份 建设内容 6) 国家级科技奖项申报 ? ? ? ? ? ? 1) 整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2) 技术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 ? ? ? ? ? ? ? ? 1) 整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2) 技术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 3) 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4) 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运营 5) 国家级科技奖项申报 6) 国家级科研平台申请 ? ? ? ? ? ? ? ? ? 1) 整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2) 技术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 ? ? ? ? ? ? ? 预期效益(成果和经费) 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推动8-10类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设计新产品200件以上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总科研经费超7500万元; 引育高层次人才1-2名; 发表SCI/EI论文10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200件以上,授权100件; 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 申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制原型样机3-5台;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总科研经费超7500万元; 引育高层次人才1-2名; 发表SCI/EI论文10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200件以上,授权100件; 申请国家发明奖1项; 申请国家工程中心1个; 研制新装备3-4台;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设计新产品200件以上。 总科研经费超7500万元; 引育高层次人才1-2名; 发表SCI/EI论文10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200件以上,授权100件; 申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推动8-10类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设计新产品200件以上。 2018 3) 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4) 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运营 5) 省级科技奖项申报 2019 2020 3) 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4) 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运营 5) 省级科技奖项申报

五、项目预期标志性成果

分析本项目完成后在解决关键问题、服务国家和区域(行业)重大需求、促进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描述预期取得的主要标志性成果(分2017年、2020年两个阶段),可以是获得重大科研奖励、

— 27 —

发表高水平论著、重大专利及其转化、研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获批重大创新平台等。

经两期建设后,学科平台将成为?学术前沿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应用研究、高端人才培育与聚集?的重要基地,创新平台将成为?创新创业团队聚集和成果孵化、技术服务?的基地。学科的实力将迅速攀升,对行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并为相关企业输送一批优秀复合型创新人才,推动成百上千家企业快速转型升级,促进3C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17年底,项目可望取得如下标志性成果:

1)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引导,突破短节拍、多工序和强非线性3C产品制造过程的建模、控制和运行优化等若干技术瓶颈,推动相关技术在3C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中的应用,以2010、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基础(其中一项2014年进入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答辩),冲击国家级奖项;

2)深化难加工脆性碳素零部件的精密加工工艺与方法的研究,解决难加工材料脆/塑去除机理、功能材料形性协同制备方法、纳米级表面创成机理等国际前沿难题,推动其在3C上游产业与LED产业的规模化应用,以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基础,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 3)设计学学科申请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整体排名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10%;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设计方法;

4)以制造物联网国家工程实验室、微电子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集成制造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建设电子制造高端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5)依托东莞华南设计创新研究院,对接华为、中兴、OPPO等3C电

— 28 —

子产品龙头企业,形成面向3C电子产品的国家级众创平台与实践基地,整体提升3C电子产品的创新设计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

到2020年底,项目可望新增如下标志性成果:

1)在电子制造高端装备的核心零部件研制方面进行原理性创新,高速条件下宏微复合运动生成、切换与补偿系列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形成较为完备的专利群(已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授权PCT专利4项),并推动产业化应用,冲击国家发明奖;

2)以广东省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为基础,培育电子产业难加工材料先进加工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3)在新一代三维高密度封装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突破高深宽比海量微孔加工方法的国际性系列技术难题,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冲击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为申报国家级奖奠定基础;

4)攻克电子基础材料的高速高效超精加工、超薄大尺寸高导热氮化硅陶瓷基板研发的系列难题,进行规模化应用,冲击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为申报国家级奖奠定基础。

六、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一)省专项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支出经费 经费额 (万元) 用途及与预算说明 ? 购置专用加工和检测装备; 4,500 ? 研制专用设备,含检测、测试、化验、设计制作加工费、外协费等。 ? 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人均500-800万; 8,000 ? 引进?百人计划?人才15人,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人均100-200万元; ? 引进?青年百人?人才30人,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人均设备费 团队建设 费用

— 29 —

20-30万元; ?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30人,出国培训、成果培育费用等人均10-20万元; ? 招聘专职博士后30人,工作津贴(按三年计)与科研启动经费人均50-70万元。 材料费/能源 实验室建设费 差旅费 对外交流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人员费 合计 700 材料费、能源费、办公耗材、辅助材料、运杂费、包装费等。 700 超精密加工装备所需超净、恒温、隔振环境与平台建设。 300 科研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差旅与交通费用。 200 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相关费用。 300 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通信费、专利申请费、会计事务所审计及其他知识产权实物等费用。 300 团队人员劳务费、临聘用人员补贴、专家咨询费等。 15,000

(二)其他各级财政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资金来源与筹措计划:

资金来源 已投入 经费 (万元) 计划新增经费(万元) 小计 (万元) 筹措计划 资金来源 高校平台建设经费、科研项目经费、人才项目经费等 攀峰学科、重点学科平台建设经费、科研项目经费、人才项目经费等 各级地方政府对协同创新载体的投入 中央部委投入 5,468 5,000 10,468 2015~2017年2500万元 2018~2020年2500万元 省直部门投入 8,459 14,000 22,459 2015~2017年7000万元 2018~2020年7000万元 地方政府配套支持经费 合计 10,000 23,927 15,000 34,000 25,000 57,927 2015~2017年7500万元 2018~2020年7500万元 保障措施:

— 30 —

(1)学科发展势头迅猛,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不断增加,国家级和省市项目增长迅速,到校经费充裕。

(2)三大创新平台市场运作良好,可获得地方政府持续的资金投入。 资金管理:

(1)严格执行中央部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和广东省直部门、地方政府对科研经费及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科研项目预算及支出管理,建立预算、决算管理制度,规范财政经费使用程序;

(2)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监控,严格按照项目预算使用资金,通过财政资金的专项审计、中期财政检查、财务验收、第三方绩效评价等措施,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查和监督检查,建立经费使用的追踪反馈制度,保证专款专用。

(三)学校自筹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资金来源与筹措计划:

资金来源 已投入经费 (万元) 13,200 计划新增经费 (万元) 28,200 小计 (万元) 筹措计划 保障措施 含生均定额拨款、学费收入及其它事业收入等 含发明专利转让、技术成果转让等 含横向项目经费、技术转让经费等 含校友捐助、社会捐赠、基金收入等 自筹资金 成果转化收入 企业投入 2015~2017年14100万元 41,400 2018~2020年14100万元 3,300 17,161 2015~2017年1250万元 2018~2020年1250万元 2015~2017年7150万元 2018~2020年7150万元 2015~2017年1500万元 2018~2020年1500万元 800 2,861 2,500 14,300 社会投入 500 3,000 3,500 合计 17,361 48,000 65,361

— 31 —

保障措施:

进入高水平大学重点学校建设行列后,随着生均定额标准的提高及各类资助经费的提升,学科可从学校获得足额经费。另外,根据学科近几年的横向科研服务和社会投入情况,企业投入、成果转化、社会投入均可得到保障。

资金管理:

1)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订《高水平大学建设资金绩效考核指标》、《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等制度,为项目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完善校内监督机制:自筹资金、成果转化收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分别实施独立核算,建立完善的资金分配程序,纳入学校项目经费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种财务规章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和审计监察制度,推行信息校内公开制度,完善校内监督机制。

— 32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d13.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公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项目——广工机械学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