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聚精彩

更新时间:2023-03-14 01: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聚焦课堂聚精彩,同课异构展风格 

 “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 教学处   江秋明 

 

一、活动过程概况 2009年3月12至13日,《中国科协“科教合作”共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项目实验学校“聚焦课堂同课异构”第三轮教师培训(华南片)在广东实验中学举行。以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霍益萍教授为领队的上海的一批特级教师、学科专家、名师,以及来自湖南、贵州和广东省内部分名校的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分12、13日两天进行:12日进行的是高一高二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个学科共17节“推门课”的课堂教学观摩、交流;13日上午“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活动在开幕式后正式进行,当天第2、3、4节九个学科同步开课,

每科每一课题分别由3位来自省实、上海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贵阳市清华中学的老师,在同一年级不同的班授课。名师们同场竞技,各展风采。13日下午分学科组进行评课、研讨。 

作为国家级的教师培训项目,本轮培训受到各方关注。除了实验项目学校教师和广东省教研室的学科专家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外,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地的兄弟学校的300多名教师,也闻讯参加了此次活动。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全面的采访、报道。 

本次活动为广东实验

中学也为我省中学教学搭建了一个展示和交流课堂教学的平台。参与活动的教师们表示,通过此次观摩、研讨活动受益良多。3月13日下午,随着各学科组的研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次“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也圆满降下帷幕。 

 

二、精心准备 全员参与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学校,我校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认真准备,精心组织,灵活调度,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1.高度重视  充分动员 

从2月开学不久,我校就已进入此次活动的准备阶段。为了让全体教师对本次活动有全面充分的了解,我校召开了高中校区全体教职工大会。总负责人李子良副校长在会上进行了动员,希望老师们认真准备,借此次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和科研能力,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好,得到了专家们和听课教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技师的好评。 能,可持续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方评等环节进行。 

在研讨中,授课老师介式的探索和创新。 

2.认真备课  齐出精品 

在全校会议后,学校各部门迅速定出活动的计划方案。各学科组依照计划方案有条不紊地认真准备。老师们带着科研探究的精神与高度的热情精心备课,就每一个课堂细节反复揣摩推敲,精益求精。学科组的老师们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每个老师都提供教学资料或建议,共同打磨一堂好课。在精备教材的同时,老师们也认真地“备学生”,使教学设计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做到细致的“双备”。不仅如此,老师们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要求非常高,力求在教学上体现出我校“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上出新课标的理念与精神。由于有了这样的精心准备,在“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校26位上课老师的课各具特色,整体效果

3.组织周到  保证成功 

我校各学科组是此次活动的主力军,而学校其他部门也为本次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与大量工作。总务处负责起环境卫生清洁、悬挂标语与来宾食宿安排等工作;学校办公室组织老师准备好相关资料及接待来宾;教学处组织艺术、信息、通用等学科连同负责学科竞赛项目的老师合力制作宣传展板,完成活动的宣传工作。为了将这次活动形成资料以备日后参考,每个学科为每个活动环节都安排了专人进行笔录与跟进工作。我校还对“同课异构”课进行了全程录像,以备日后进一步学习研讨之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保证了活动顺利进行。 

 

三、交流研讨  更上层楼 

我校各学科组精心组织了相关研讨活动。研讨按照授课老师介绍教学思路-听课老师交流-专家点

绍了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比较详细地谈到对教材的理解,对现阶段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程度,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对新课标的理解及渗透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理念等内容。听课老师在发言中畅谈自己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与同行交流探讨。老师们的交流不囿于一课一书如何讲好,而是在整个学科文化及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其思想、陶冶其精神等更高的层次进行探讨交流,大家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随后,评课专家进行了整体点评。评课专家指出,当前课改的重点放到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课堂教学课改就无法真正落实。好的教材是要由老师传授给学生的,因此老师是课改的关键。专家们的评课围绕如何贯彻教学理念、体现学科特色、如何观课等方面展开,给老师们很大的启发。 

“教给学生什么”是体现课堂教学理念的关键点,最好的教育是给予学生能力相当的教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非常重视学科素养。评课专家就此展开深入的阐述,除了点拨在教学中如何凸现学科特色外,还指明如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指引与心灵熏陶。正如数学科评课专家奚定华老师指出:(数学的)理性思维就是要概括、要抽象、要归纳、要类比、要演绎等等。数学老师在上课时要体现这样一些东西,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得到提高、他的理性精神就可以得到培养,这些东西要通过具体的概念、问题来体现。同样的,历史科评课专家孔繁刚老师说,在历史课上不仅要教给学

 

   

生经验、教训、启示,更要教给学生品性、情感、智慧、文化和精神,这样的话,才能符合历史这个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践知识与精神指引相结合,这些才是教师真正应教授给学生的、书本知识以外的内容。 

另外,在评课的基础上,专家也谈到“观课”。观课是关注整个课运作的情况,是从以往的单纯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扩大到对师生双方进行关注。一方面看教师的组织、操作过程、素养等,另一方面看学生的情绪、准备、参与度和有效性,从而得出对一节课的评价。观课总的目标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益,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观课对听课人和授课人都是互惠互利的,上完课大家都有收获。专家们高屋

建瓴,给在场的老师们很大启发与鼓励。 

 

四、上下求索  不断发展 

通过“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所搭建的交流平台,我校教师和省内的众多同行,得以向更高层次的专家、名师学习。老师们在活动中虚心听取专家的指导,积极与各地同行交流,取长补短,而专家指导、教师实践、同行探讨,不仅会提升上课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而且对其他教师也起到示范作用。我校也藉此次“聚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充实的内容,在校内营造“聚焦课堂”的教研氛围,多途径、多形式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辟教学科研的新天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发展。

附:“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上课教师一览表:  

“推门课”上课教师名单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上课教师 秘爱丽、杨鲜亮 郭卫东、闻 熠 莫影春、徐佑玲 彭德毅、詹凤琴 林加明、刘芙蓉 学科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上课教师 程华胜、王 颖 张培军 刘效国、张岭峰 施美彬、方向阳

“同课异构”上课教师名单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上课教师

罗 易、杨 斌(贵阳市清华中学)、李 强(上海市育才高级中学) 伍毅东、卢 光(执信中学)、沈子兴(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潘颖媚、葛 伟(上海市曹杨二中)、宋春萍(深圳市布吉中学) 曾 斌、梁文锋(执信中学)、金 松(上海市建平中学)

谭 军、毛瑞宁(深圳市布吉中学)、王风英(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 丘小红、董亚芳(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贺 建(华南师大附中) 阳 珂、王文琴(贵阳市清华中学)、傅桂花(上海市大同中学) 陈 成、刘 琴(执信中学)、彭 禹(上海交大附中) 刘忠毅、冯 丹(华南师大附中)、何美珑(上海市闵行中学)

 

(责任编辑:曹  雁) 

 

“聚焦课堂-同课异构”专家点评 

★语文

一、上课老师介绍思路 

易化。简化后易控制、易聚焦在一个点上。

“美”:哲学美,语言美,画面美。罗老师把生活中的杨 斌(贵阳市清华

中学):

本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基本扫除文字障碍。课文注解详细,学生花时间看,难度不是特别大。从鉴赏角度入手分为四部分。第一是感悟,王勃作为少年天才是怎样写那样的文章的。第二,结合名句尤其是最经典的“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传千古有它的特别之处。希望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部分。重点在评点这些诗句美在哪里,难点是为何作者描写的是“孤鹜”而不是“群鹜”。

罗 易:(广东实验中

学)

主要讲三点想法。第一,(理念)地位平等化。老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学生与作者、学生与编者的地位都应是平等的。第二,教学生活化。教学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古文观止》中相关图片命名本身就是为社会服务,使学生有社会参与意识。第三,环节简

李 强(上海市育才

高级中学):

课堂定位是选修课,从传统的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学设计用四个词归纳:品位、感悟、表达、归纳。语文教学从说话开始,既然是选修课,对整篇文章在逻辑上有个整体的把握。第二个环节:我喜欢的句子。由学生读出喜欢的句子并陈述理由,5至8名同学陈述完后让学生对回答进行分类。我们传统的评价是单向的,在课改理念下,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者,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争起来,辩论起来。

二、点评 

听课老师对三位上课的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点评的主要观点有:

杨斌老师的课: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点”把握到位,用名句的“点”带动后半部分的“面”。

罗易老师的课:充满着

智慧融入课堂教学中,而幽默的语言给在场的每位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课老师特别佩服罗老师“为图片命名”的构思。

李强老师的课:可以用“洁”来进行总结,以整体取胜,在课堂上呈现出很高的境界,在内容整合与教学实践上都体现出功力。李老师与学生及时、有效的互动也使老师们印象深刻。

陈钟樑(语文特级教

师 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最好的教育是给予学生能力相当的教育,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语文教学中有三个关键词:必须、应该、可以。就文言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实词,做到“咬文嚼字”的程度,上出“文言文味”。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两句,可以细品其平仄与节奏;“鹜”字易写错,要稍微点一下。文言文注解其实大有学问,可以专门组织一

节课读注解。 问题的理解比较深入,这节课

类是什么?就是最后的几位老师都总结的几段话,(它的结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形(黄欣笔录)

y=Asin(ωx+?)的图像,

★数学

一、上课老师:伍毅

东、卢 光(执信中学)、沈子兴(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二、点评

奚定华(数学特级教

师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三位老师虽然是上同一个内容,但是用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处理,上出了不同的特色,有不同的风格,这是一个总的印象。那么具体来讲,这几节课我昨天也提到了,应该说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又凸显了我们数学学科的特点,应该说这三节课都有不同的体现。那么具体的有几个方面,第一,它凸显了数学的本质,这是这三节课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关于数学本质问题我昨天已经提到了,今天我想接着讲这个事情。我昨天提到了四个方面,首先就是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一点今天这三位老师由于自己对教材,对教学有深入的剖析,因此本身对这个

是通过y=sinx的图像变换得到的,那么这里面重点是研究图像变换。在图像变换里面三位老师虽然没有用明确的语言来讲,但是都渗透了这样一个东西:图像变换的本质是什么?是点的变换,把它归结为点的变换,图像在变化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点的变换,点的变换又归结为什么?归结为点的坐标的变换。实际上这就是揭示了数学的本质。这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很清楚,表述为: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怎么样

这与老

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很有关系的。因此我们对概念或方法的理解要归结为它的数学本质的理解,这个除了要自己理解,还要通过你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解。因此我的理解就是我们上一堂课,每一堂课都要考虑这节课的核心的概念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数学归类的形成过程。这个从今天我们这节课里面实际上它的归

成的,它有一个过程,虽然

三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但是都有一个归类形成的过程。就是开始的时候从具体的例子y=sin2x或

y=sin(x+π

3

)等等出发,

然后得到怎样来进行函数图像的变换?从特殊的再归结到一般的,在这里面还有几个过程,就是从数字到字母,分几种情况,最后按照教材上再统一起来,这都是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归类的过程,马上就把结果拿出来,学生是不容易掌握的。

第三个就是从数学

思想方法来看,都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当然这里面我们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转化这些思想我就不具体谈了,大家都很注意这个事情。第四个我就是想谈一下我昨天没谈到的,数学的理性精神的体验,这一点应该说对我们学数学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点的确是我们现在忽视的东西,现在

我们数学就是让学生做题,这就说数学是非常严谨的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当然掌握各种各样的技巧,现在看来你要真正通过数学培养学生的素养的话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在我们数学的本质里面这是最高的一个层次,那么这三位老师都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伍老师是先通过一个y=sin(x+

π

3)具体例子出发,接下去提出为什么?他刚才自己也讲到他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像书上那样通过观察就得到结论,对于我们重点中学的数学,如果不提出为什么?这对他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我们要讲清楚为什么?一开始我注意到学生的理解表述还有困难,这个很正常,从具体到抽象这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这中间有一个上升的过程 ,所以这里面就是要考虑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讲呢?首先就是要学生明确不是观察出来就可以的,观察仅仅是提供一个基础进行归类,到底这个归类是不是正确的,我们还要进行证明,这样一个思想意识很重要。第二呢怎么证?这里面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一些讨论逐步解决了,

学科,我们不能光看看就可以了,而且要学会怎么证明的方法,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这一点在伍老师的课中非常注意这个问题。在卢光老师这节课里也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他到最后讲到两种不同顺序的变换时,提出为什么一个是

π

3

,一个是π

6

?省实的学生非常好,但是问他为什么时,他不见得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如果你不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恐怕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大家一起进行了解决,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沈老师,他也是非常注意这个问题的,他开始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画图像的时候学生马上说五点法可以画,当然

y=sinx用五点画是可以

的,但今天研究的这个函数用五点法画就有个问题了,你怎么知道他的曲线是这样的?你还不知道的话,你怎么可以用五点法画呢?教材上到了最后,知道了图像特征,为了简化作图才用五点法画。当学生说可以用五点法画时,沈老师马上就

这里的学生都很好,你一提出来就有学生感觉到这一点不妥当了。通过在这些细小的地方不断地培养,学生就能很深刻地理解这些东西,所以数学的理性精神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严谨。当然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就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什么?理性思维就是要概括、要抽象、要归纳、要类比、要演绎等等。我们在上课时要体现这样一些东西,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得到提高、他的理性精神就可以得到培养,这些东西要通过具体的概念、问题来体现。这是我说的数学的本质这三位老师都共同做到了这一点,但是所采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什么要创设情境?这实际上有一个理论基础:情境更直观,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境有几个要

求:第一个要求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个要求要贴近内容,

第三个要求就是要引发探

究,今天这几节课都很习,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对我们数学学习来说,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需要,两者这个东西后,ω应该是三个中最难的一个,学生可能对教材的这种处理接受有困难,所以伍老师加了这个东注意这个问题,沈老师把这个问题逐步抽象出来,建模以后把它归结为数学问题,然后来解决它,引发学生对函数y=Asin(ωx+?)的图像的探究。在沈老师的这堂课中还体现了一个建模的思想,怎么样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它的研究,转化成为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第四个要求就是要凸显本质,就是说你的情境要把数学的本质凸显出来,今天几位老师的情境都凸显了本质就是函数

y=Asin(ωx+?)的图像。

第五个要求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要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有的东西很好,但是很深奥不适合学生,这就不行;第六个要求就是要联系生活或生产实际。当然这六个要求都要做到是很困难的,

创设情境的方

式方法很多,不是说一定要是生活实际问题情境,也有数学问题情境,如果能够符合主要的情境创设的要求,也是很好的!

第三就是开展探究学

要结合起来,但主要的还是接受性学习,同时不要忘记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展研究性学习要有研究的方法,怎么研究?沈老师这节课他提出了研究方案,现在我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那么就要进行分解,把复杂化为简单,把整个

y=Asin(ωx+?)化成三

个变量分别进行研究。虽然我们觉得这个意义不大,这种东西不是数学问题,实际上对培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什么事情都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马上就领会了这点,这说明我们省实验中学的老师在这个方面很注重对学生的培养,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很注意的。除了方法外还有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对研究性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几位老师都体现得非常好,让学生分别探究,处理手段不同,伍老师的处理方法是先分别研究?、ω、A,研究ω时他认为只研究ω还不行,还要加上?,这样处理的效果很好。因为加了

西,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理解变得容易了。探究的过程是需要设计的,不是说大家就盲目地进行探究,卢老师是分别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但是他主要是靠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他的多媒体设计得很好,所以他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弄清楚了这里面的关系。沈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先简单地对A进行处理,然后再是ω、?接下去再将三个东西合起来,这几位老师设计的探究过程不一样,但是通过这样一个探究学生实际上都掌握了,说明我们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方式方法是很多的,个人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第四个就是学生积极地参与。我们今天的几节课学生的参与是非常积极的,学生的参与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有几个层次:一个是最基本的认真听讲;二是要积极思维;三要勇于发言;四要合作交流,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要讲,要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五要大胆质疑,提

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六要积极创新。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常形象、易观察出规律。还有就是很小的需要放大的东西要用多媒体。提问、板是否得到训练。 

二、点评

黄自成(广东省教育

要能够得到一种高水平的智力参与,什么叫高水平的智力参与?我们数学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如何让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参与我觉得很重要,我们不光是要满足积极思维,勇于发言,合作交流。高水平参与有几方面:第一分析性思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概括、归纳、类比等分析性思维活动;第二要提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机会,将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进行对比,把自己与同学的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作出自己的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三就是创造性思维,昨天的课学生就有创造性的东西;第四就是认知策略,这是比知识技能更高层次的东西;第五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而不仅仅是多媒体。今天的课用多媒体是非常必要的,什么情况下用多媒体?动态的、变化的东西如果不用多媒体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三位老师各有千秋,卢老师的多媒体非

书等都是教学手段,三位老师各有千秋,但也可以相互补充。

(先开萍笔录)

★英语

一、上课老师介绍思路

葛  伟(上海市曹杨

二中): 

这是一个很难上的课,由于对学生的水平并不熟悉,所以课堂难度仍然有所保留。 

宋春萍(深圳市布吉

中学) 

1.课堂适应了高中思维;2.了解到学生素质之高,故课堂也有意加深难度;3.设计sharing,紧贴课文主题,也可以对文章进行复习。 

潘颖媚:(广东实验中

学) 

1.选择语法课的原因:阅读、听力、写作课已经较多;语法课的课型相对比较新而且够难度。 

2.备课思路:学生是否喜欢;语言是否实用;学生

厅教育教学研究室  教研员): 

葛伟老师的课:1.教学设计任务意识强,其步骤环

节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注意到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认

知水平和学生语言能力的构造;2.教学组织以活动为主线,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有层次,目标要求在活动中达成,教学指导语和指令语亲和力强;3.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氛围祥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思维活动,语言表达生动。 

改进建议:语言教学应尝试学生语言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不仅要重视语法的工具性,而且更要重视语言学习的人文性。 

宋春萍老师的课:1.教学设计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明线,以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为暗线,明暗交替呈现,推进课堂教学;2.教学以篇章为突破口,让学生先体验语言,后领悟语言规律,通过语篇学习和掌握语法规律。 

改进建议:作为语法复习课,建议运用“温故而知

新”的方法在“知新”上做文章,可拓展定语从句语用★政治

一、上课老师:阳

没有引导到你这个主题上来。她把学生在辩论中讲的功能,如:定语从句所表达的逻辑关系除了主次关系之外,还有因果、并列和让步等。 

潘颖媚老师的课:1.教案加学案,教学预计充分。课堂活动生成自然流畅;教学组织环环相扣,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合理;2.巧用形成性评价手段,激励学生,挑战学生,张扬学生个性,尝试玩中学,做中学;3.利用典型题例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注意应知应会知识与技能的落实,循循善诱多角度、多方式启发学生掌握语法规律。 

改进建议:教学语言输入显性输入与隐性输入的和谐统一,尤其是评价学生和评说语言应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以增强语言教学的分量。 

 

宋贤序(上海市卢湾

区教育学院 英语特级教师): 

讲座:What Is Good 

Teaching? 

(陈镜辉笔录)

 

珂、傅桂花(上海市大同中学)、王文琴(贵阳市清华中学)。

二、点评: 谢绍熺(广东省教育

厅教育教学研究室 副主任):

听了这三节课,让我感受到新课程的实施从实验化阶段转到常态化阶段。我们怎样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今天听了三节课,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三位老师表现都很好,有很多亮点。

王主任上的第一堂课,我觉得实现新课程培训里的用教材来教,用教材,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阳老师整个课堂也有重组教材,例如把课文中的“如何提高个人素质”的内容提到前面上。感觉阳老师的课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这堂课的核心概念,人生价值的创造,且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这是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地方。我们也看到阳老师个人的素质,对于政治老师个人的素质是很重要的,例如学生所发言的东西,有

围绕她要讲的主题一点点串起来。我觉得这个老师,真的很有灵性。后来我们又听到上海傅老师的课,感觉到个人素质非常高,从昨天到今天,我们来上课,上到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这种平等融洽的关系可以看出来。

具体我想说一说,同课异构的理念真的值得我们去推广。同一内容,教学目标一样,基本教学内容也是同一的,但是教材如何处理,采用什么策略,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这都与个人的风格与长处有关。所以我觉得三节课都很成功,把各自的特点都显示出来了。

首先教学素材的采集和呈现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听第一节王主任的课,采用《春天的故事》,展现广州这个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的变化,让学生说说怎么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傅老师列举了钟南山的例子,而钟南山正是省实的校友,学生听起来很亲切。所以,几位老师处理素材各有千秋。(这是素材的采集方面都想到了怎么去适合学生,适合目标

的实现。这是第一个。

第二关于师生之间的地位。新课程所倡导的,我们的学习是一种互动过程,两个主体的互动。当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老师,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但三节课我们有些学生临场发挥很好,体现了省实学生的素质很高,且把学生发言的一些素材用在课堂上,这一点是值得推广的。

第五关于教学评价。我们的老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如果说还有点遗憾呢,就是老师在备课与上课的时候,有些地方做了处理,可能课件还来不及修改,所以最后在呈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都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平等的过程。并且没有说我说你听,我灌你收的情形,都是平等的互动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实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凸显,老师的那种引导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第三关于教学手段。三位老师利用多媒体都是很得心应手,并且把媒体的素材应用到教学上来,这点也各有千秋。阳老师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素材拿到课堂上来,这一点我很赞成。我们说政治课堂不仅仅是这四十分钟,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也拿到这个课堂上来呈现给其他同学分享,这点做得比较突出。

第四关于教学方法。我们看到我们老师上的课与与传统的课相比都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老师在灌,学生收,那种情况很少,都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多以鼓励的角度表扬学生。在学生讲得精彩的时候,以鼓掌来表示鼓励。阳老师发挥了地域的优势,她是班主任,对学生很了解,气氛很热烈。在课讲得差不多的时候,有习题,并且布置了作业,这个作业也是我们所倡导的,以前是老师评学生,现在学生、家长、老师都是评价的主体。她提出给家长写封信,让家长来提意见,做指导,尽可能在评价方式上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是值得肯定的。

再有呢我们的老师注意到,政治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我们有一个最突出的要求,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凸显这个观点教育,我们说有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观点教育。

方培君(政治特级教

师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听她们上同课异构的课,我的触动也非常大。对我而言,对同课异构也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因此,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主要采用的观点是: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法,然后建构出完全不同的课堂。在同课异构中,基础是什么,是同课,发展是什么呢,是异构,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教学内容当中的共性,比如说我们这次上课的内容是“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就共同选择这样一个课题,这样一个共性就决定了同课异构中的同,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中的异。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当中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的教师,得到不同发展的恰恰是这个异构。那么如何来理解

异构,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教学结构上的不同,对这样一个问题的理解或许有些简单和狭隘了。那么异构到底异构什么,是在教学资源上的重组,还是利用上求异,或者是在文本解读上的求异,或者是在教学设计上构思上的求异,或者是在教学方法上的求异,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不管是参与还是没有参与的老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它背后体现的一个理念是建构主义的一个理论。那么,在同课异构当中,“异”跟“构”,实际上“构”是核心,是灵魂,而“异”是变化、发展的。

如果将重点和理解只是停留在异上,那么我们追求的只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形式上可以千变万化,但形式上的变化并不见得它能代表内在的丰富。因此,今天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究竟要怎样理解我们的这样一个理念。我是觉得我们要在结合同课异构当中我们所要思考的。有的,我们并不仅仅只在追求一种外表,或者是形式上的一种热闹,而更多的是体现二期课改当中,究竟是怎样以学

生发展为本。这是我们在理解同课异构当中对异构中的问题。当然同课异构也会有些问题,我们不可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达到什么都求全,它里面对于不熟悉的学生,你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本身就会带来问题,因此,假如以后还有机会要同课异构,你们去亲身实践的话,就怎么来解决我对这个上课的学生的了解。真正地拿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整个的教学设计,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

第二个呢,我们在同课异构当中,也包括我们整个在进行政治课的教学设计当中,我们也要有一系列的思考。要做到教学设计前要有三个明白。

第一个明白是老师明白。老师明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明确教学目标了,我对于我这堂课究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写的过程当中,它的语言都有一些指向性的词。

比如我们在讲到知

识与技能的时候,知识它的目标的定位就是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它用的都是关于课改的相应的一些词。技能,初步学会或者涉

及,然后过程与方法当中,运用什么,或者在什么当中感受什么,是一种途径,一种方法,那么最后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感悟,初步形成认同等等。它每一个相对应的目标,你都要有一个思考。到底我这个教学目标是什么,明确这个教学目标。第二你要深入的分析教学内容,第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第四,明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五,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这个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在前面四个都搞清楚的情况下,然后我进行设计。教学目标要清晰,教学内容要清楚,教学重点难点也要搞清楚,逻辑关系它一步一步是怎么样的,你也要想明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个明白要使学生明白。那么学生究竟明白什么呢?你的整个教学,教案,到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二个步骤你要学生明白,除了你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外,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第三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第三使我们的学生容易明白。怎么使学生容易明白,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要教

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讲的课堂教学当中,它有教材,学生,教师,在这个过程当态度价值观的整个实现离不开我们整个前面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在整个实现三维目标它的一个过程当中,班会课了,没有我们政治课的味道。

第二个呢,人

生观价值观在后面这一块的落实当中,不能离开它是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机的整合。

第三,我想讲讲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落实。新课改将它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三维目标上,这是对教育目标的革新与创造。作为德育主渠道的一个高中政治课,如何有效落实新课改的它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检验标准,是看是否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这里又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呢,就我们讲的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显性的,可以通过测试马上就可以看你掌握,但是有些知识对学生而言他是间接经验,你讲了以后,他能够掌握,马上通过测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你需要他能感受和认同,这最终也是直接经验,但是这个直接经验在整个过程当中往往是隐性目标,不是靠一节课,两节课,假如今天通过一堂课下来我们学生的觉悟,学生的价值观全部都搞清楚了,如果是这么说的话,那肯定不是我们所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情感

是一个多元的整合。具体在一堂课的实施过程中,可有所侧重,但就一个单元,一个阶段,必须要做这样一个思考。究竟我们一个整体的目标如何实现。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隐性的目标是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这样一个过程的。

第四,我想谈一下《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前面几位老师,你们在说的一个过程当中也都提到了,它属于人生价值观的内容,在这一课教学过程当中,假如我说三维目标要有所侧重的话,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但并非要抛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那么这一课所体现的知识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块呢,是它本身教材当中有它的一个知识点,比如它的一个怎样实现的一个途径,然后有一个客观条件,也有一个主观努力。

么这个知识是一个依托,如果离开了这样一个知识背景,那么今天我就变成了上

一个哲学的课。因此,我们在后面这个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有序的把前面所学习的哲学的世界观的原理,在这里不一定要讲体现了什么原理,但要有所体现。使学生觉得我前面所学的世界观的原理并不是抽象的,他可以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有序的体现。

除了知识与技能以外来看过程与方法。这个过程与方法就是一个过程与途径,假如我们不注重这个途径,不注重方法,知识与技能就会打折扣,因为学生不喜欢啊,他就觉得你整个讲得非常空洞,因为政治课一不注意,就变成了,你讲大道理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会失去载体。

第五,对我们这节课,三位老师同课异构下来,我整个的体会是非常不容易,这个不容易,应该说都做了很多的作业了,费了很多的功夫。

在这三位老师的课堂当中,我看到了一些共同点,在这样一个要体现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课堂里,都注重情景的导入,且三个人情景导入里都有音乐。因为你要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够进入,王老师一开始《春天的故事》也是结合了广东,作为整个改革开放的前沿,觉得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呢,不管是技巧也好,或者是你们要告诉别人也好,我们来评课,包括其他人来评课,怎么来评课。就是评你的教学设计。或者你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我来讲。因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那么还有就哲学这个课上课,它或许与其他的经济,政治又有所不同,我们还是希望如何通过教师教课,给学生更多的引领来满足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更多走得比较早的这样一个城市的发展,使得学生也是有话可说,阳老师在课堂最后用的音乐,是非常有魅力的,和学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的一种表现是情不自禁的,他们喜欢唱,到最后你叫他们做作业的时候,学生还在哼这个歌,这个就属于他到了一定的时候,才展现出来的。傅老师的课在音乐中开始,在音乐中结束,第一个音乐是让你有穿越时空的隧道来进入,让你安静下来,但最后的音乐是比较激昂的,在这个过程中附上自己的小诗。

都非常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用了许多身边的例子。另外,三位老师都有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我们政治课的老师,与其他学科的老师有他自己的特点,在这样一个课堂上,信心是一个前提,是吸引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那么还有一些问题,我

此刚才你们的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在听的过程当中时间很快,但你的说是一种弥补,我的设计是怎么样,我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达到我的目的。你的教学设计或者你的简案给别人看的,非常非常重要,但有的半夜改了之后呢,教学设计都没动,这是不行的。包括你们要参加大奖赛时,再怎么样也要改。简案一定要改,虽然教案是一个形式,但很重要。被听课的老师,没有见到你人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一份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对你的印象是会非常好的。

还有就是语言上的严谨。非常有可能,我们要达到我们的目标,许多许多环节,但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想明白了,我内在的逻辑体系是怎样的,我由这样一个环节,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要有链接词,链接句,使人家觉得明白,学生也明白。

思考的含量。

(彭文静笔录)

★历史 

一、上课老师介绍思路 

彭  禹(上海交大附

中): 

我这节课设计意图有三:设计新航路开辟这节课,第一个是在史学上要能站得住,可延展。意思是我的观点应该和大部分历史学家的看法大概一致。我没有刻意求新,至少基本的历史著作要浏览一遍,看看历史学家们的看法。第二个是我所要实现的东西应该在教学上有可操作性,我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那个时代的人在历史面前并没有太多自觉意识,但是确实时代烙印打在他们身上,那些比较自觉、早察觉的人们做出了伟大的事业。我们能在他们身上得到一点启发,我们

能更主动的去寻找历史的智慧。第三个,我设计这节课,我所上的内容在考试上应该是可评价的可操作的,背景、过程、影响,结构非常严谨。我在设计的时候,研究发现,争论颇多。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通过对后面讲到的世界市场的雏形,跟我们课标紧密结合,我就用一个地图说明世界之间的交融,比较强调欧也许不是现行高考考察、关注的对象。

首先我让学

生把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弄清楚,一个是历史进程,一个是历史事件,要分清楚这是两个概念。地理大发现是更多众人参与的事情,而新航路开辟是少数英雄的伟业。很遗憾我剖析得不够清晰,学生大脑中可能还很含混,英雄的伟业和众人参与的事情区别在哪里还不知道。再个遗憾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以后要去掉这一部分,这个问题对于我所要表达的主题关系不大。第三是我最后还有一个延伸的问题,没有来得及给学生看。课件后面我有两个材料,一个是哥伦布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合同,另外一个是永乐皇帝给郑和下西洋的圣旨。通过对比可能会使学生更能理解为什么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是一个可持续的地理大发现,而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已。 

刘  琴(执信中学):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学术界各种观点的总结,我把背景整合为两大因素:一个经济驱动力,一个精神动力。然后具备了当时所需要的客观条件,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的

灌输要能体现三维目标,特别是哥伦布和郑和的比较。为什么中国也远航,却没能成为新时代转折的开始。另外一个问题是要让学生知道四位探险家是冒着生命危险,和死亡作斗争,他们的精神学生要能体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灌输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应用。 

影响里面,课标特别强调地理大发现对时代、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过程的影响,为了把握这个主体,我把单元内容整合到一起,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另一个就是影响里面,上课过程中特别跟学生强调地理大发现的概念。地理大发现不是一件事情,而是群体行为;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

些国家,而且这些国家都先

后崛起为世界强国。 

洲的是中心论。所以我就想向学生说明,这种交融,不论欧洲、美洲,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贡献,从文明的角度看待这种交融。 

第三个就是对欧洲的社会,新航路的开辟确实是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最终在政治上有所体现。最后简单分析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陈  成:(广东实验中

学) 

这节课三个部分很清晰,第一个部分原因,这是重点,我试图让学生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东西。这点很重要!第二个部分过程,一个表格展示就可以。重点放在探索新航路过程中,航海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第三个是影响,这个问题要从全局来看,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开始融合,这是一个契机。 

我认为要讲好这节课,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首先这件事情发生在15世纪,离我们太久远,意味着学生

 

不一定知道那时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试图还原历史细节,这就是我不厌其烦讲香水、服饰的原果做一个切面分析的话,是一个多维的课堂,感受到平实、朴实、思考以及能力的渗透,给人启迪、给人智慧。么、目标是什么?课程标准写得很清楚,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生活的结合。但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里面比因,是让学生感觉到当时的历史气息,原来生活是那样。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角色扮演,心理上融进去了,课就好展开了。所以我设计了很多历史细节。关于第二点我觉得处理得不好,就是关于航海家和航海活动本身的探讨。本来应该更深入,这里只能在情感上加以探讨。最后一个问题是影响,讲得不理想,稍微枯燥一点了。但是我想表达的一个意愿,就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变化太大了,这种变化要让学生感觉到。比如说,平常不怎么看重的农作物的出现,任何一种新东西的出现,不要低估它的影响力。二、点评

魏恤民(广东省教育

厅教育教学研究室  教研员): 

听了大家的课,感受很深。最近我在致力于一项课堂研究,就是老师怎么样提高教学的能力和有效性。今天听了课后,我感觉到课堂的内涵和潜力是非常之大的。今天三位老师的课,如

因此我们老师努力的空间是非常之大的,同样的内容可以在一系列的层面做得更精彩。 

具体来说,彭禹老师的课有大历史的观念,有宏大的视野,历史思考的深度、广度给人以震撼,我相信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有很深的印象。彭老师最主要依靠的工具就是七幅地图,地图的使用达到极致,这点正是我们的老师比较缺乏的。我们的课比较空,课堂与高考之间有距离,像地图的应用方面我们平时就很少关注。这节课也是与彭禹老师一贯倡导的能力的逐步落实与渗透是一致的。 

刘琴老师的课上得很有勇气,能把一节平实、真实的课,在今天这个场合,勇敢展示出来。公开课不是一定要出彩,一定要跟课标要求不同,找出差异出来不可。所以刘老师忠实于课标,问题的剖析与解释很有条理。 

陈老师的课已经达到一种境界。历史课到底追求什

较少的处理这两个问题,有时处理也是很机械的。而陈成老师这种信手拈来的,显得有智慧的处理方式,我们老师还比较少的在这方面进行探究。所以陈老师的这种境界,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课程标准的追求,一种比较难以达到的境界,也是我们老师努力的方向。 

最后有一个问题,就是影响,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及世界各地的影响是双向的,另一个是航海家本身以及航海活动对当地造成的影响的评价。这两个方面三位老师有所舍弃,也有所侧重。对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类的历史,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第二个就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对世界的认识应该从这两个方面把握会更清晰、更完整。 

 

孔繁刚(上海中学  

历史特级教师): 刘琴老师的课准,陈老师的课

标完美。

别是结尾是非常保守的,就是说绕过非洲,穿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航路生觉得是个问题,我怎么没想到;第二,一下回答不出来;第三,经过点拨,学生这堂课对于历史老师来说非常熟悉,很多人拿来做竞赛、公开课、观摩课。我和彭禹老师之前给这节课定位,不要追求标准和完美,我们要扬长避短,在立意方面有所提高和创新。 

三位老师的课听下来都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宏观性,定位非常好。多年以来革命史观影响中学历史教材,把近代史的开端定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参加上海一期课改,我们高中教材实际上1500年以后的世界和中国,把开端推到1500年。但是刚定好位,就发生了1989年政治风波,所以政治压力比较大,为避开政治锋芒,把名字改为高中历史。但是教材主编还是很担心将中外结合起来,把历史开端定位于1500年,政治上有所冒险。就在这时,武汉大学吴虞瑾、齐世荣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的世界历史通史,定位就是1500年,吴虞瑾专门为此写序,所以使我们放心。如果老师翻看80年代的教材,在新航路开辟这课,特

开辟了。而今天我们要改在世界格局变化的范围来认识这件事情。今天刘老师一开始把它定位于整个五百年的开端,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把它摆在这样一个地位,回过头来看1500年这样一个起点。陈老师一开始也是这样定位,整个单元,有了新航路开辟,才有后面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都有对这节课宏观的定位。

 

第二个,设问,设问什么?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6个w,who、when、where、what、how、why。我们的问题问在哪里?今天老师们问得很好,都是课本上找不到的,不是要问倒学生,而是把悬念推到学生面前,激励他们对下面知识学习的欲望。我们不要追求形式的主题,场面上的互动。我所追求的是心目中的主体,心灵上的互动。我们需要的是和学生在心灵上互动,需要打开学生思维闸门的问题。问题设计应该第一要让学

要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的话来说,我们现在好多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应该有不同问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今天的设问都很好,能激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思维的锻炼。 

第三,内容的剖析,都相当的成功。课是我们教师的生命,我们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成长起来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什么、怎么教”,今天老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教什么。但是有的地方,老师把社会上媒体上的项目放入课堂,朗诵、唱歌、辩论、演讲,什么都有了,历史本身没有了。其实上课最主要的东西,还是需要历史老师讲述历史知识。大家看到陈老师讲那么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到位的讲述是很难的。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教什么上面。多少年来的历史都是以政治、政权为中心的,今天我们的旗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培养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劳动者,在《共产党宣言》

里面,马克思所强调的是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地理

刘忠毅:(广东实验中

学)

这个在课标里面已经体现出来了,人的个性的、健康的、自由的发展。这点我们要更尊重历史的真实,我们培养的人是未来的栋梁,不要让他们到那个时候对以前的历史产生怀疑。现在中国人的信任程度太差了,第一,对广告不信任;第二,新闻不真实;第三,历史不真实。今天的老师对内容的剖析,对学科的知识讲授非常到位。历史课一定要讲细节、故事,但是不能停留在故事,要发掘知识、故事背后的东西。所以今天陈成老师讲到,伟大人物的出现,一定要有好奇心,要勇于接受挑战。这就是培养、灌输了一种人文的意识。魅力来自于深度,偶然的花卉结在必然的树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在课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经验、教训、启示,更要教给学生品性、情感、智慧、文化和精神,这样的话,才能符合历史这个人文学科的精神。 

(丁成东笔录) 

一、上课老师介绍思路

冯 丹(华南师大附

中):

课题选择比较新颖。以前公开课主要是突出上课形式新颖,现在还是要落实到课本。新课程理念要培养学生能力,但不能忽略知识点。课标要求以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的形成,问题研究是对本章的补充。学生一般会认为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就是书上的五种,但是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周边出现了一些现代农业,由于规模较小称不上农业地域类型,以农业园的形式存在。第二,如何去辨析现代农业。在能力培养方面,循环利用在考试中主要是以流程图出现的,这节课主要是读图能力的培养,例如如何画流程图,整理思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降低成本。选择生态农业不是农场主的环保意识强,而是这种生产方式有利于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这种生产方式又符合生态农业,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希望能教给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教给学生如何去建一个农业园。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

何美珑(上海市闵行

中学):

课表要求能用农业区位原理来分析家乡的农业园。我认为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应该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应用已经学习的农业区位原理来解读家乡的农业区位,判断家乡的农业园今后的发展方向。章节后的研究性学习应紧跟本章内容,所以我认为农业原理的应用是本节问题研究的重点。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农业区位理论,所以我一开始就给了学生不同农业的景观,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大致都有哪些农业。通过这些景观,让学生梳理概括出农业的基本知识原理,让学生对农业感兴趣。

二、点评

徐宽洪(地理特级教

师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当前课改的重点放到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课堂教学

课改就无法真正落实。好的教材是要由老师传授给学生,因此老师是课改的关键。课堂教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过程,评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这不同的学生,课堂教学往往不一样。普通学校的老师,知识点重复率很高,而重点中学的老师上课非常简练。所以评课往往看这节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来共同探讨。学生是不是被调动起来了?这节课能让听课老师收获什么?每个老师的进度不同,平时教学内容不同,在上课的时候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课本知识落实不够,重点就在书本。有的老师查漏补缺,认为学生掌握不够的知识就多讲一点,比如今天上课的冯丹老师,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画图的基本功――比例尺、图例等等。所以教学内容是由上课老师来定,但是既然课堂讲的内容就一定要落实。地理是讲地球上的道理的一门学科,往往都是先有现象再来讲述道理,所以地理现象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要让学生“看图说话”。今天这节课三位老师,

都各有特点。冯丹老师的课堂引入比较吸引学生,复习本堂课需要的知识。另外文图转换做的比较好,突出了地理特色。碰到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及时调整问题难度。但是上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讲,如果有时间一些问题让学生提前做,印象更深。刘忠毅老师重视教材,让学生依次讨论书上的案例。但是讨论的时间太短,时间不够。何美珑老师图片比较丰富,通过图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地理老师语言要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应该多到外面走走,这样才能给学生讲得清楚。地理要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来讲述。把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整体讨论可能要比小组讨论效果要好一些。所以我们地理老师要对教材和知识非常熟悉。如果这一章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讲地很清楚,讲述工业区位就相对比较容易。

(廖洁笔录)

★物理

一、上课老师介绍思

曾 斌:(广东实验中

学)

首先,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探究一维碰撞的动量关系,而且能用理论进行推导,最后还能初步地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首先我想从精确探究上下点功夫,原来设想做气垫导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做平抛的动量守恒实验,但是最后还是想挑战学生实验高精度的难度。然后,我提倡快乐学习物理的过程,并引入了魔术物理。

梁文锋(执信中学):

我比较注重探究,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注重师生互动。探究部分不放在实验上,因为学生有专门学生实验,高考也有要求,改而重点从理论进行探究。首先我从情景定性引入,以避免纯理论的枯燥,将学生带入,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动量定理的重要性。然后理论推导,该过程是发散的,在巡视学生时,发现学生能争论

加速度等,这些都是有效的发散。最后我用到传感器精

确数据来验证。我在如何调动陌生学生的气氛上花了很多心思,希望让学生能愉

快地学习。 课,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新颖、热烈、充实、严谨”,我对所有老师主要围绕六个方面来开展。曾斌老师有个性、有思想、有实践能力。课,教学密度不够,可以适当增加内容,在学生素质优秀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比如可以在理论上更进一步分析。

金 松(上海市建平

中学):

我认为新知识的来源,应该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情境铺垫开始的,物理问题来源于对平时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次实验中存在误差,但是实验误差的分析并不可怕,反而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推导,来消除对实验误差的疑惑。总体上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情境问题

规律

用”,其中小实验的设计起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给学生解开疑惑的好奇心。这次教学用到了上海的“学习包”的模式。让学生的课堂有意义,老师的课堂可控。

二、点评

刘齐煌(物理特级教

师 原上海市浦东新区教科所所长):

我先谈谈如何对一节课进行评价的问题,对一节课进行评价有科学评价和随堂评价,科学评价很难操作,它的观察维度有68个观察点;随堂评课并不是随意评课。而我们今天就是随堂评课。

首先来谈谈曾斌老师的

上海教学设计有充分的要求,而曾老师学习能力非常强。他具有创新的精神;快乐物理思想的贯彻;DIS学生实验(即信息技术来整合物理教学)。他的教案非常规范,学习能力强,不过有点小问题就是,教案中书写的难点是学生学的难点,不是老师教的难点;对学生热烈程度的控制不够;魔术的使用好像与教学联系较远。

梁文锋老师的课可以用“幽默、亲切、清楚、朴实”来概括。优点是:用不同球碰撞的小实验来引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了解学习动量守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是空讲,也不是泛泛而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用心良苦。不足是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要按要求书写,要规范用词。另外要注意教学的时效性,录像太暗了,球的碰撞实验最好放在讲台上演示,效果会比较好。

金松老师的课,我建议不要在铃声未停时匆忙上

(何晶笔录)

★化学

一、上课老师介绍思路

毛瑞宁(深圳市布吉

高级中学):

首先我先展示学生在课后完成的学案,关于烯烃和烷烃的沸点和密度的变化曲线之后呢,总结出烯烃和烷烃的物理性质,然后通过一道思考练习题,如何用一种试剂来鉴别2-戊烯,戊烷,乙醇和四氯化碳,然后呢引出学生对烯烃和烷烃性质的回顾。在这里重新强调官能团的作用,以及反应类型的不同引起的性质的不同,通过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再就是突破C4H8的同分异构体,归纳出所学过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然后给大家展示2-烯烃不同的空间结构引出顺反异构,顺反异构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想让学生自己先自习,带着问题。也就是1.

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铺锦织绣,脍炙于人口;锻字炼句,百读而不厌。日月山川,尽是笔下之物;草木亭阁,皆成文中之句。”(《中国骈文网》序)  

5.你是否认同“鉴赏提示”中“虽为饯别之作,却无应酬之风”的说法?

(由学生自主判断,要求具有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或理由。)

(预设)是:出自于礼貌的需要,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否:

 

6.回顾已经学过的诗、词、赋运用典故的现象,归纳本文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预设)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另:预设问题〕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引古人事例,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

〔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 高:尊贵。 8.有怀投笔 怀:心思。

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

表露出来。

〔对偶句创作练习〕

1.你认为《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名言警句。从骈文的性质看:

2.任意选择课文中的上句,创作下句。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学简案 任课教师:贵阳市清华中学 杨 斌 教学目标:1.品味和鉴赏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2.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典故的作用,培养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和鉴赏语言,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典故的作用,评价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有关文学故事,学生朗

读课文前三段,感悟王勃的才华。 

二、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诗句中展示的画面,并说说它美在哪里。 

三、讨论作者的情感历程 

问题预设:我们在许多图片资料中看到的都是许多只鸭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错落地飞着。为什么王勃写的却是“落霞与孤鹜”而不是“群鹜”“齐飞”呢?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 

四、学生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学生简要评价王勃 六、教师总结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学简案 任课教师:广东实验中学 罗 易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疏通选背”自主活动,感受骈文的语体特点,认识密集用典的意义,熟记名句名段。

(二)通过“题图挈领”实践活动,分节聚焦课文的主体内容,同时解决相关的疑难词语。

(三)通过课后“假设·考据·求证”的合作活动,张扬批判探究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借助直观手段)

难点:迅速把握文段的核心词语。(提供选择以降低难度)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选背

(一)借助注释通解全文;(二)自选两段作书面今译;(三)自选背诵最喜欢的一段,或最喜欢的10句。

第二课时 题图挈领

承广东人民出版社之托,为《<古文观止>绘图本》中“滕王阁序篇”的12幅图命题。

(一)把文本分为12个片段,每个片段各对应一图,挑选片段的核心词语命题。

(二)师生就选出的图题结合该文段内容作简要诠释。

(三)顺及对该图片涉及的文段中的句式词法作略解。

(四) 每图片段设三栏目:

1.图题备选;2.图意参考;3.词句备解 

课后探究:假设 考据 求证 (分组合

作)

(一)是否相信王勃写该文时为14岁? (二)是否相信王勃事先并未打好腹稿而即兴挥就? 

(三)王勃大量用典,讲怀才不遇,目的是什么? 

(四)如果你是都督阎公,作为庆典宴会的主人,你最喜欢王勃哪几句话?最不喜欢王勃哪几句话? 

(五)如果你是阎公,是否会给这失路之人一个机会,让他留在府中任事?

(六)对本课绘图的建设性修改意见。

(责任编辑:曹 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c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