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4-05-01 13: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成就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
摘 要:本文以轻重工业发展历程和三种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改革路径为主线,详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1998年开始,在城镇化加速、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建等因素的推动下,工业结构重化趋势明显。在企业所有制方面,国家每一次对体制的成功改革都会给工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引领工业化进程。目前,中国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内部改革尚未完成,外部挑战不期而至,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前景的因素有好有坏。但整体看,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影响当前工业化进程的利弊因素分析,本文展望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字:工业经济,重工业,轻工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 一、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革所有制、投资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垄断范围等多个重要领域,工业经济活力得以加强,为中国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使工业经济体制得以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变。在工业化水平持续上升的同时,工业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经营效益明显改善,规模迅速扩大。按当年价格计算,2010年工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90多倍,增速长期保持在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维持在40%左右。(见图1)
图1:工业增加值总额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当年价格计算;2011年为第一季度数据。
下面按时间顺序,分三个时期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工业经济改革起到重要作用的政策措施。(一)、1978—1992年,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意在放权让利,以此激励生产经营积极性。(2)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工业部门广泛展开。(3)1980年,经济特区设立后,正式实施“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政策,逐步放开价格管制。(4)1981年,全面推行利润分成制和经济责任制。(5)1983年,开始利改税改革。(6)1984年,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改革。(7)1986年,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制定沿海地区外向型发展战略,深化价格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格局。(8)1987年,广泛进行组建集团企业、开展公司股份制等多种尝试。(9)1992年,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二)、1993—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1)1993年,确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2)1996年,对国有企业实行“三改一加强”方针策略,即把国企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3)1997年,十五大明确时间表,要求大中型国有企业用3年时间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4)1997—2000年,依照抓大放小策略,80%左右的国有小型企业实施了改制;与此同时,中央管理企业的集团化组织形式逐步
确立。(5)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将一些主管工业总会撤销并改组为国家局, 不再直接管理企业。(6)2000年,对一些国家局进行撤销和改革,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体系。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三)、2001年以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2002年,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尽其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开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4)2005年,出台“非公36条”,是中国第一个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5)2006年,颁布实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为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6)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从管理体制上体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并重、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7)2010年,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工业经济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下文将从轻重工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两个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经济进行详细回顾。
1. 从轻重工业层面回顾工业经济发展
工业企业统计口径在1998年发生了较大变化。1998年以前统计口径为独立核算企业;1998年及以后,口径变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11年,口径再次扩大为2000万元)但不论采用哪种统计口径分析轻重工业比重,都可以按照轻重工业结构变化趋势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发展粗略分为两个时期,即1978—1997年的轻重工业同步协调发展时期和1998年以来的工业重化时期。
1.1 1978—1997年,轻重工业同步协调发展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维持在47%左右。除1978、1979年轻工业占比略低,为43.1%和43.7%,其余年份变化平稳,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1981年的51.5%和1994年的46.3%。按当年价格计算,1997年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5701亿元和58032亿元,是1978年的30.5倍和24.1倍。(统计口径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1)以推行农村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涉农改革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原料和城市食品供给。(2)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分别为1978年的14.6倍和14倍。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温饱问题长期困扰中国、消费品长期短缺,共同引发了人们对工业品极为旺盛的需求。(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带来的外贸扩张,成为这个阶段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动力。1997年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4.7倍,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7.7倍。
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有以下两个个主要原因。(1)1978—1997年,中国处于资本短缺、劳动力丰富时期,在要素禀赋的制约下,对资金和技术要求比较低的轻工业发展势头迅猛。(2)这一时期,诸如住房这样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还未完成改革(1994年开启住房市场化改革,1998年废除住房实物分配制,真正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对未来收入提高的预期,居民消费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即期消费特点。而此时的城市住房、汽车等由于制度缺失和价格过高,不属于家庭普遍消费领域。因此,轻工业品就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
1.2 1998年以来的工业结构重化调整
从工业总产值分析,这一时期,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从1998年57.07%连续增长至2008年的71.33%,虽然2009年略有回落,但
比重也仅次于2008年;按当年价格计算,2009年重工业总产值达到386813.3亿元,为1998年的10倍,而轻工业总产值同期只增长5.6倍(见图2)。
图2:1993年—200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注:按当年价格计算1997年及以前年份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从工业增加值上看,图3显示,重工业月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低于轻工业增速的最长时段出现在2009年2—8月,为期7个月,但1999—2011年4月的绝大多数时段,重工业月度增幅明显高于轻工业,前者均值为12.5%,后者为15.1%。
图3:1999年—2011年4月轻重工业月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可比价格计算。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工业。
从工业销售产值分析,按当年价格计算,2010年重工业销售产值达到493475亿元,为2000年的9.9倍,而同期轻工业仅为6.1倍。除2009年以外,重工业销售产值占全部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连创新高,2011年1—4月更是达到了72.5%。(见图4)
图4:2000年—2011年重工业销售产值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现价计算;2011年为1月—4月数据。
综合以上三点,1998年以来,工业重化趋势明显。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虽然非公所有制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全社会的主要资源仍然控制在政府手里,各级官员出于完成政绩考核的目的,偏好向大工业项目和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导致工业重化。(2)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助推了重工业的发展;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使住房、汽车、电器成为消费热点,从而刺激重工业发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使资本不再严重稀缺,伴随着各工业企业升级技术水平、扩大规模、整合产业链以提高附加值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强烈愿望,工业部门必然产生资本深化和重工业化趋势。
2. 从工业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方面回顾工业经济发展 2.1. 国有企业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展开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国有企业彻底融入市场,通过充分竞争发展壮大,从而再反哺中国工业化进程。依照国有企业融入市场的情况,我们大体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而后到十六大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十六大以后。
2.1.1 1978—1993年,通过多方面改革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具体是通过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
这一时期,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涨,1993年达到22724.67亿元,是1978年的6.9倍。虽然总产值连续刷新历史记录,但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却连创新低,1993年降到了最低的46.95%。相比工业总产值的稳步增长,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则有较大起伏,1990年最低,为388.1亿元,1988年最高,为891亿元。
2.1.2 1994—2002年,着重解决国有企业市场化后暴露的弊端
国有企业加入市场竞争后,暴露了诸如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员工过度冗余等严重问题。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非常困难,受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1998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国有企业亏损,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25.1亿元,仅比1978年多16.3亿元。在这种严峻情况下,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破产等政策措施,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2002年产值和利润分别为1999年1.27倍和2.64倍。脱困目标的达到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完成,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旧没有突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制约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前景。
2.1.3 2003年至今,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实现大踏步发展
十六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责任,监督管理非金融类中央企业。国资委的成立,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原则,即:(1)政企分开,国资委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2)政资分开,国资委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国资委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权利、
义务和责任相统一;(5)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活力,特别是中央企业,促进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2002—2010年,央企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实现利润从2405.5亿元增加到11315亿元;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2010年有30家中央企业上榜《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其中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名列前十。以上数据说明中央企业在持续做大做强,国家竞争力也同时显著提升。
2.2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回顾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主要包含弥补经济建设上的资金短缺、促进各行业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增加财政收入、吸收就业人口等。依照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速度,我们将其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试探发展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二是加快发展阶段,从1993年到2002年十六大;三是多元化高速发展阶段,从十六大至今。
2.2.1 1978—1991年,外资企业探索式缓慢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逐渐撤销管制,提出对外开放政策。为了改善外资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外商信心,中国1982年成立了对外经贸部管理外商直接投资,而后,相继开放14个沿海城市、5个经济特区、3个沿海经济开发区和1个台商投资区,并于1986年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为吸引外资,中国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植。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特点在于试探,虽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在不断提升,但总体规模不大,经营期限不长,技术含量较低。1979—1991年期间,中国共批准成立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2503家,平均每年3269家;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811.56亿美元,平均每年67.63亿美元。
2.2.2 1992—2001年,深化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快速发展
1992年, 十四大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后,中国继续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开放程度,例如,开放商业、金融、技术服务等禁入领域;在沿海开放的基础上,宣布开放沿江(长江)、沿线(陇海线、兰新线)、沿边(边境),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开放。这一时期外资企业的发展特点是加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企业数量增多、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高、行业分布拓展等方面。1992—2001年,中国共批准成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47522家,平均每年34752家;实际利用外资额为4889.66亿美元,平均每年488.97亿美元,不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数都远远高于上一时期水平。
2.2.3 2002年以后,多元化高速发展
2001年底,在申请15年后,中国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融入到国际分工中。这一阶段,全球制造业格局基本确立,产业转移告一段落,世界经济格局正酝酿着新一轮变化,例如影响更为深远的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转移。在此种背景下,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提高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尽其才的发展方向,标志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入多元化高速发展阶段。2007年十七大又进一步指出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具体政策内容,从而在科学发展观的大思路下,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国有企业改革等诸多方面结合到一起。这一时期外资企业的发展特点体现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资本深化趋势明显,向技术密集模式发展;此外,随着管制的逐步放开,在第三产业领域,外资企业同样发展迅猛。截止2009年底,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达到434248户,工业企业数量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总量的45.2%、投资总额的61.3%、注册资本总数的57.5%,占据主要位置。2002—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715亿美元,平均每年714.38亿美元,发展速度更上一层楼。
2.3 私营企业发展回顾
私营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不同,私营企业的发展进程是从体制外到体制内逐渐被承认和重视的过程。依此,我们将私营企业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6年,从允许存在到有益补充;第二阶段,1997—2004年,权益地位被完全承认;第三阶段,2005年以后,破解垄断领域,助推私营企业全方位发展。从以上三个阶段看,每一时期的发展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宽松,享受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全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2.3.1 1979—1996年,私营企业从允许存在到有益补充
1979年,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批准一部分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1982年,十二大报告正式承认了个体户群体。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概念。1987年,十三大首次提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补充。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此时的私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独资、合伙为主,企业规模较小。1992年,十四大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从而带来了一轮私营企业创办高潮。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提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这一阶段,城乡个体经济的工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0.81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15419.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也从1980年的0.02%,提升至1996年的15.48%。由此可见,体制的转变为个体经济带来了较快的发展。
2.3.2 1997—2004年,私营企业地位被完全承认
1997年,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1999年列入宪法修正案。2001年,江泽民提出要允许私营业主入党,这是私营业主地位转变的一个显著标志。2002年,十六大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为私营企业松绑;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必先允许私营资本进入。2004年宪法修正案新增对私人合法产权保护条款,突出强调对公民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随着对私人财产和非公经济的保护写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标志着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所有非公经济地位被完全承认。
2.3.3 2005年以后,破除垄断领域,助推私营企业全方位发展
2005年,国务院颁布“非公36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修改或废止了大量“限非”的规章、文件。2010年,国务院发布“新非公36条”作为中国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深化,意在解决“非公36条”未能解决的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问题。
2005—2009年,私营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企业数量从123820个,增加到256031个;工业总产值从47778亿元上升到162026亿元;资产总计从30325亿元提高到91176亿元;利润总额从2120亿元增加到9678亿元。在短短4年里,以上指标增长了2—4倍,发展突飞猛进。
如本部分回顾所示,工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发展上看,工业结构不断趋于重化,耗能、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从改革上看,围绕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会持续推出,以达到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促进发展的目标;随着中国资本的充裕,对外资企业的改革将不再以吸引、优待为主导;私营企业的扩张壮大必将是中国工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未来快速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因此,类似“非公36条”和“新非公36条”的促进性政策文件将会在未来陆续推出。以下的分析预测部分,将以上文回顾的发展和改革所涉及的内容为主,兼顾其它重要方面。
二、当前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面临着一些有利因素,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但从中长期角度分析,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工业经济运行的情况和发展方向将直接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变化,以及国家对这些因素作出的反应。
1. 有利因素
1.1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图5所示,改革开放初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仅为17.92%,1997年提升至31.91%,经过19年提高13.99个百分点。1998—201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从33.35%增长到49.68%,12年提升16.33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36%,远高于1978—1997年均0.73%的增速。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重工业品需求的最大潜力所在。正如第一部分对重工业发展阶段的回顾,中国工业趋于重化的现象也是始于1998年。城镇化为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预计“十二五”期间,城镇化速度虽然可能下降,但城镇化进程不会改变。因此,
由城镇化带来的基础设施建、住房等多方面需求将继续助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图5:1978年—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注:1982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89年数据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1990—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2001—2004年、2006-2009年数据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2005年数据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0年数据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2 “新非公36条”,拓宽民营投资领域,助力私营企业发展
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非公36条”),是一个指导和推动民营资本的纲领性文件,对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2005年颁布的“非公36条”相比,这个文件在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突破和新意。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准入范围更加细化。不仅使准入范围清晰,而且进入的行业更加细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利于民资顺利进入;
二是投资方式更加灵活。“非公36条”虽然也允许进入一些垄断行业和领域,但只允许参股,投资方式单一。而“新非公36条”不仅可以参股,而且允许采用独资、控股、收购、改组国有企业等多种方式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三是操作措施更加明确。“非公36条”的一些规定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产生了“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即看似能进入实际进不去和即使进入也会被马上踢出来。“新非公36条”为解决上述问题,对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途径做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2006年,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67239.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1.24%。在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2009年,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依然增长18.84%,远高于其它类型企业,并于当年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到29.55%(见图6)。可见,即使2005年推出的“非公36条”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私营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还是得以保持。一年来,虽然作为“非公36条”深化加强版的“新非公36条”执行效果欠佳,但随着越来越多地区细则和行业细则的出台,“新非公36条”对私营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值得期待。
图6:1996—2009年不同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注:1997年及以前年份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1.3 确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工业发展方向
当前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确立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仅关乎工业经济的未来,还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反复论证,国务院于2010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希望在“十二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围绕节能环保和高新技术两个主题,引领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植会直接加速财税体制、人才培育、国际合作、产融结合等多方面改革,进而为整个工业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国
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企业。
1.4 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总量不断扩大,从1978年的211亿美元,上涨到2010年的29728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也从不到1%提升至9%左右。目前,工业品贸易仍是双边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欧美爆发金融危机的2008—2009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见图7)和工业增加值增速(见图3)都出现了明显下滑。2009年,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三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速分别为-15.3%、-10.6%、-14.2%。但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贸易趋势迅速扭转,2010年中国与三个主要伙伴贸易增长率分别达到31.8%、29.2%、30.2%,2011年首季度也全部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量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有下滑趋势,2002年为46%,2010年下降到39%。这说明中国与其它贸易伙伴进出口往来加深,特别是东盟和“金砖国家”。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量达到2928亿美元,仅比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少50亿美元,同比增长37.5%;与巴西贸易量为625亿美元,同比提高47.5%;与印度为618亿美元,同比增加42.4%;与俄罗斯为554亿美元,同比增长43.1%;与南非为256亿美元,同比提升59.5%。中国与三大贸易伙伴贸易形势的好转和与其它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往来的加深,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图7:2002年—201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额增长率
数据来源:商务部欧洲司。注:2011年为第一季度数据;欧盟数据,2002—2003年包含23个国家,2004—2006年为25个国家,2007—2011年为27个国家。
2. 不利因素
2.1 房地产业调控力度增加
城镇化进程和房产改革的完成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此后数年,房地产业增长迅猛,从而带动了诸如能源、五金、家具等众多轻重工业。但随着房价飞涨,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问题不期而至。2010年,国家出台了几轮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例如“国十一条”、“新国十条”、“新国五条”等。在这几个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围堵下,虽然房价增幅有所下降,但上涨趋势不见扭转。进入2011年,1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以限购为关键词的史上最严房产政策——“新国八条”。随后,多个大中城市推出了与本地有关的限购细则。1月27日,上海、重庆开始做房产税征收试点,寄望通过税收杠杠调节房价。此外,国家还通过加快保障房建设(计划2011年开工1000万套)、严格土地管理、降低信贷杠杠水平、加强外资进入房地产业的管理等,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
目前,高压调控政策的威力逐渐显现。由于房地产业的基础性、支柱性特征,它对其余产业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关联效应。据估计,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关联产业和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以上。因此,房地产业调控力度的加大必然对工业增长造成影响。
2.2 通货膨胀导致流动性回收,企业融资压力上升
图8显示,1998年以来工业企业的累积利润率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基本呈同向变动,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升则利润率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则利润率随之下降。因此,温和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不会显著削弱企业利润,影响企业发展。相比通货膨胀推升企业生产成本的问题,货币紧缩带来的信贷融资压力更值得关注。
图8:1998—2011年分季度累计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及累计利润率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2011年为第一季度数据;为保证数据连贯性,本表中所有数据为2月、5月、8月、11月累计数据。
本轮通货膨胀由多种因素推动而成,比如,2009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外汇占款持续增多导致货币被动发行、刘易斯拐点临近引发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央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2010年以来,央行4次加息,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从2.25%和5.31%,分别上调到3.25%和6.31%;存款准备金率从15.5%上升到21%。虽然大量流动性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得以回收,但通货膨胀压力并没有明显下降。因此,未来进一步加息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很大,企业融资成本将可能随之持续上升。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那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将非常不利。
2.3 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压缩企业转型时间
汇率变动对工业行业,特别是出口比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显著。具体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会给电子行业、机械行业和一些轻工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利润额和出口量的下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工业行业整体利润率维持在6%左右(见图8),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更低,多数可能为3%左右,较好的可能达到5%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5%,将对多数出口比重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巨大打击。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频繁向人民币汇率发难,给中国维持汇率缓慢升值策略带来挑战。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2.58%,2011年前四个月升值1.11%,远高于去年同期0.02%的升值速度。(见图9)
图9:2005—2011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2.4 中国频繁遭遇“两反”
2000年以来,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虽然2010年中国被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大幅下降,但占当年世界总数的比重依然高达33%。(见图10)。中国近年遭受的反补贴调查同样呈上升趋势。2004—2010年,中国共计遭遇40起反补贴调查,而同期世界总数也只有82起。新经济形势下,对华贸易调查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一是贸易摩擦多以知识产权、技术性壁垒形式出现;二是涉及的产品从传统劳动密集型纺织品和化工产品向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扩展。
图10:1995年—2010年中国被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及其占世界的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adp_e/adp_e.htm
三、工业经济发展预测
1. 工业重化现象短期内难以逆转,但不会长期持续
1998年以后出现重工业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消费结构提升和基础设施扩建、轻工业和农业技术优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中国目前尚处在城镇化阶段,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还没有彻底完成升级改造,国际制造业转移速度虽然趋缓,但依然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入阶段,因此,重工业化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但从中长期角度出发,工业重化现象不会长久持续。新世纪以来,国际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中国不可能享有西方发达国家和近邻日本重工业化时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价格相对低廉的自然资源。耗能大,资源少,污染严重等问题对中国重工业化推进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通过行政手段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和强行拉闸限电就是典型的例子。图11显示,“十一五”期间,虽然投资绝对值持续增长,但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却一直下降。
图11:2004—201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2011年为第一季度数据;按国家统计分类,六个高耗能行业主要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燃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 国有企业竞争力迅速提高,私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回顾不同登记注册类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企业的发展进程与制度改革的深化相互促进。某一阶段可能是企业先发展,制度后跟进,比如私营企业从允许存在到有益补充时期;某一阶段可能是通过制度改革引领企业发展,比如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时期。在当前工业化进程的关键节点,体制改革和企业发展必将继续保持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良性循环态势。
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确实在一些领域和行业形成了垄断,有与民争利的嫌疑。正因如此,中央政府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推出“非公36条”和“新非公36条”以打破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引领民资进入国企垄断行业。2011年国资委下发了《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央企应如何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了很大篇幅。姑且不论以上政策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中央政府传达的信息却非常明确,即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发展目标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占据产业技术高地;私营企业需要通过闯入垄断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图12显示,私营企业发展增速远高于其它两种登记注册类型企业,并且私营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波动幅度也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图12:1999—2011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月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为1—4月数据。
3. 区域协调发展
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16个季度高于东部。(见图13)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看,2004—2010年中西部地区增长率连续7年领先东部,并首次于2010年在投资总额上超过东部,达到119065亿元,超额10817亿元。(见图14)
这种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会长期持续。根据著名的宏观经济学模型——索罗模型的预测,较贫穷的经济体会随时间推移向以每个人的资本和实际GDP水平衡量的富裕经济体趋同。我们应用中国省际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初始实际人均GDP与人均实际GDP增长率显著负相关,即证明了中国各省份符合索罗模型预测,经济发展有趋同现象。
图13:2000—2011年按地区分季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为第一季度数据。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别是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图14:2000—2010年按地区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
4. 内需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大
出口交货值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现阶段衡量中国工业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参数。出口交货值整体趋势逐步上升,但其占销售产值比重却逐步下降。(见图15)这种现象说明:一方面,中国工业品越来越多的进入国际市场,工业企业融入世界经贸的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在逐步下降,即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减小,内需对消耗工业产能的作用在加大。
“十二五”期间,这种发展趋势将得以延续。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议,“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被作为独立章节进行了具体论述,并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详尽措施,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图15:2004—2011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及其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现价计算;2011年为1—4月数据。 四、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 1. 深化体制改革,从大政府到小政府
目前社会上的过多资源控制在政府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仅是经济建设的监管者,还是重要参与者。这必然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各级官员出于完成政绩考核
的目的,偏好向大工业项目和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影响工业结构。并且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来源属于长期低息政策带来的财富转移,即居民应得利息通过银行转给国企和政府主导项目。这为中国经济内需不足、依赖出口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工业发展的回顾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作为监管者适时推出的改革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作用,远远大于作为参与者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不应该过多参与到具体的社会经济活动,应从“全能”转向“有限”,集中精力做好制度建设,争取用尽可能少的成本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平、公正,做到从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变。
2. 调低工业增速预期,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发展重点
2003年以来,中国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前,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6%以上,甚至在爆发危机的2008年和2009年,增速也超过了10%。长期的高速增长必然会伴随一段时期的增速回落,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2010年2月以后,累计月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开始持续回落,从20.7%降到2011年4月的14.2%。
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政策导向的重点,避免部分地方政府因过度强调经济增速而降低了对结构升级的要求。例如,当前的工业化时期,中国要学习日本的经验,通过市场机制、技术进步、产业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举措,克服资源环境约束,完成重工业化任务。
3. 关注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还比较落后。传统产业技术改进缓慢,能耗、污染问题严重。因此,国家应十分注重采用新技术来改造传统行业,以提升其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技术改造的重点应当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手段,更新传统产业的机器设
备,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促进其提高生产效率,使其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二是用绿色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新能源、低碳经济的研发和国际合作,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4. 确保生产要素自由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由萧条向复苏转向的时期往往伴随着企业并购高潮。因此,当前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良机。虽然兼并重组是企业为追求效率提升的自发市场行为,但政府在其中同样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没有完成,一些体制上的矛盾未能完全消除,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存在较多障碍。因此,政府的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消除企业兼并重组中面临的各种障碍,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引导,使微观上的企业重组行为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作者: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
来源:国研网《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
正在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05-01
十二经络运行时间06-02
江苏省2017年九年级《英语》自主招生模拟试题及答案02-01
浅谈教学中的非言语反馈-教育文档03-15
2018年人教版中考英语模拟试题及答案01-23
聪明的小老鼠作文400字06-24
浙江鸭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必考选择题对点专练3细胞增殖与分化2018121428711-21
行政人事管理制度汇编()03-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经济运行
- 改革开放
- 展望
- 以来
- 回顾
- 工业
- 载波恢复技术(带图)
- 配合物小论文
- 2017年中国房产代理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目录) - 图文
- 某市10万吨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 - 副本
- 【精编范文】预备党员考察表主要优缺点-范文模板 (2页)
- 中国十大元帅及中国十大将军排名简介
- 八年级第二学期英语期末试卷
- 海尔的薪酬福利制度分析及其推广意义
- 电大微积分初步期末复习题
- 《国际贸易地理》教案
- 青年卫士评选材料同志事迹材料
- 浮力及其应用
- 会展策划师考试参考题
- 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 民间工艺品剪纸作文精选-范文模板(4页)
- 电荷和静电场(一) 西北大学大物作业
- 韶关市技师学院调漆室项目
- 一元一次方程期末复习卷
- 初一一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差分析报告
-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