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后政治思想变化

更新时间:2023-12-17 12: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因为中国两千年历史,从没有过这种方式的兵谏。兵谏等同于军事政变,而政变不是取而代之,就是使最高领袖成为傀儡,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得释放。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分水岭”,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而在这件事变中的关人物-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直接策划者与参与者,并且关于张学良的这种行为,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

关键词:张学良 西安事变 评价

(一)张学良人物初探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 张学良自幼天资聪颖、活泼顽皮、胆大妄为、善于观察人物、喜爱写作,所以在他幼年时就能下笔千言。张学良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收的是家教,不仅仅有旧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也对张学良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张学良年轻时个人品质就被议论,而且指挥打战的能力也为人诟病。张学良为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从他的军阀父亲张作霖的所谓军事学校“讲武堂”一毕业,就被任命为旅长,那年他才19岁;而当年底就被晋升为陆军少将。发动西安事变那年张学良才36岁,就已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是除了蒋之外,全中国最高军事领袖。这样一个吸毒成性、沉湎女色,子承父业的公子哥,在抗日战争中都不被看好,中国有识之士都认为张学良根本没有能力指挥整个华北的抗日。在日本关东军攻打热河之前,军政老将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都要求蒋介石亲自北上,指挥抗日。著名知识份子胡适、丁文江、翁文灏三人当时曾联名致电蒋介石,指出华北抗日,不是张学良能够领导的,热河如果再轻易失守,政府责任难逃,吁请蒋介石速来华北亲自指挥。蒋介石接到胡适等人电报后复电说,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当天夜里,热河全境就被日军占领。地质学家丁文江批评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家。热河失守后,全国舆论沸腾,从此张学良被人骂为“不抵抗将军”。

1

张学良本想通过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污名,不仅无法实现,而且东北军和红军交手两次,两次大败。

台湾作者①1郭冠英是张学良的崇拜者,和张“往来甚密”。但他也表示,张学良“是公子哥性格,没常性,做事冲动,毫无计划,与这种人共事,‘做他长官头痛,做他部下倒霉’??结果是‘害朋友,毁部属’。那么,张学良发动此次兵谏,也是毫无计划,真全为头脑发热所致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不能因为张学良公子哥性格和作风能力问题而全盘否定他,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张学良发动兵变,与其说是头脑发热,不如说也是当时时局所定,由主客观条件所限定。或许恰恰是因为他成就了那个时代历史;也或许是那个时代成就了属于张学良的历史。我非常赞同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评价2张学良: “如果没西安事变,张学良什么也不是,蒋把他一关,关出了个中国的哈姆雷特。爱国的人很多,多少人还牺牲了性命,但张汉卿成了爱国的代表,名垂千古。”

(二)时势造英雄----西安事变前张学良的思想变化

首先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死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因其父亲在北京撤回奉天的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对年仅27岁的张学良来说,是坚定了把日本军阀驱逐出东三省的决心。而当时日本想把东北变为它的殖民地,是给张学良施加了很多压力的。威逼张学良在东北“独立”,借向张作霖吊丧之机,派人到沈阳,威胁张学良说:\如果中国东北不听日本劝告,而与暴动的南方达成妥协之类事情,为了维护我国既得权利,则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行动”。并声称:日本政府对于东北易帜一事,一路要干涉到底。同一天,日军在沈阳举行大规模演习,向张学良再三示威。此时,张学良肩负国耻家仇,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毅然于1928年底发表通电,答应了南京政府向他抛出的橄榄枝,宣告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于张学良,他历来反对内战,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希望国家统一。从这一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和名义上的统一。

其次,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

12

《张学良侧写》 台湾作者郭冠英 《张学良口述实录》 作者唐德刚

2

舆论谴责,事发当时,张学良称接获蒋介石电令:“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在1935年一次对东北军将领讲话中,也说蒋介石当时曾给他密电,“不要衅自我起”。但在1991年其重获自由后,张学良在各种场合多次承认“不抵抗”的决策完全是其一人所为,与蒋介石无关。9月22日,蒋介石向全国人民宣称:“此刻必须上下一,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当时报刊对事件及不抵抗政策的有关报道蒋介石当时以“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 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为原则,以先消除共产党的反对势力,再集结力量对抗日本军等外来势力为方针。尽管日本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衅,张学良仍于9月6日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在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评价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对于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后来逐渐评价为:他错误判断日军目的,若其知道日军并非“寻事”,而是要吞并东北。但是作为东北少帅,谁会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呢?3张学良1990年接受日本国营电视台(NHK)采访时,表示他当时认为“战争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应会约束关东军”。这确实是张学良将军的人生无法抹不去的污点。东北沦陷之后,张学良认识到抗日是首要问题多次找蒋委员长哭诉,但是和蒋想法分歧安内攘外闹意见未果,矛盾的激化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再次,张学良看到剿共的艰难性。东北军先后六次偷袭红军,结果都没有获得战果,后来才知原来当地的百姓都已经成了中共的眼线,东北军的一举一动全看在眼里,张学良闻后深感东北军已经陷入了中共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后来,张学良曾经对蒋介石说:“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你我都没有老百姓支持”,再加上中共的领导人非常杰出,所以共产党“剿不尽,杀不绝”,但蒋介石驳斥了他的观点。再之,蒋介石用类似西北军,东北军这样的被他视为“杂牌军”的部队来剿共,“是一斧两砍,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东北军从长城抗战到剿共的全过程中损失的一切弹药,经费,人员,南京中央政府均不予任何补偿。由于缺少抚恤,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领普遍敷衍了事,不跟共军真打。地方军阀最重视的并非蒋介石的命令,而是自身的军事实力。更何况延安并不像蒋介石所想象那

3

张学良宋子文档案大揭秘 林博文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p39p46

3

么好打,不仅张学良的部队屡屡遭到挫败,在四川阻击红军的川军、同时奉命剿共的胡宗南的中央军也都损失惨重而未伤红军主力,从这个角度说,也进一步促使了张学良向共产党这一边走进。

最后,国内的爱国情绪高涨。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而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仅拒绝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抗战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中正请愿示威。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也是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发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三)英雄造时势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发生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可以说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主、客观两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西安事变也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是同张学良将军主观思想和外在的客观因素密不可分的,正是在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促使其思想演变,促发了西安事变。

自1935年秋,即拥蒋反共到联共抗日的转这期间,张学良有两大历史功绩:一是促成了西北“三位一体”统一战线,为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实现西北的“三位一体”统一战线过程中,三方面做出了各自的重要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三位一体”的灵魂,是政治领导者;杨虎城历史上与共产党的关系较深,联共活动较早;作为西北的核心人物张学良,也有其杰出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是他首先接受了杜重远关于“西北大联合”的主张,并开始有计划地付诸实施。是他首先采取主动,几乎同时通过多条渠道,设法寻找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在洛川与李克农会谈时,首先提出要与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直接谈判,促成了张学良、周恩来延安会谈,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是他在延安会谈时首先提出“统一战线应该包括蒋介石在内”这一正确主张。

4

二是发动并致力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实现国内和平,为发动全民族抗战准备了条件。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进行抵抗的蒋介石卫兵的武装,将蒋介石扣留,并移送西安新城大楼。西安事变的发生时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结果。是他违背历史潮流而遭受的严厉惩罚。南京的宋子文、宋美龄来到西安,于23日、24日,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正式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并会见了蒋介石。经过两天谈判,达成协议,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事变的和平解决大大推进了全国抗日形势的进展。

结语

西安事变成就了张学良,虽然西安事变过后,张学良几乎都被幽禁,但是张学良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自我评价在事变之后几十年间,张学良一直坚持:“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作为一名军人,张学良深懂军规,就算到死都不怪罪蒋介石长期软禁他。张学良说,“我几十年失去自由是应该的。如果我是蒋介石,我会枪毙了张学良,因为这是背叛啊!但蒋先生让我活下来,这是蒋先生的宽大。我一生最痛苦的事是蒋先生杀了杨虎城,因为应该杀的是我。”张学良接着还提到,他父亲张作霖曾耳提面命,训诫“做军人要置生死于度外,要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对此,学良一生不敢有忘,早把生死视同平常。军人叛变是死罪,但我却活了下来。40年失去自由是公平的。”关于西安事变,国民党认为如果不是这个插曲,清剿中共的胜利已经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所以便把张学良定为罪人。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确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夺取天下,张学良功不可没,所以张学良一直被中国共产党视为民族功臣。但是不管怎么样,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5

中国现代史作业(论文)

题 目: 浅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组 员:朱晓庆、朱伟、杨钰媛、王颖、房俊、尹凡

院 (部):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 历史学 入学时间: 2014年9月 导师姓名: 胡惠芳 职称/学位: 博士 导师所在单位: 池州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时间: 2016年5月

池州学院教务处 制

6

中国现代史作业(论文)

题 目: 浅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组 员:朱晓庆、朱伟、杨钰媛、王颖、房俊、尹凡

院 (部):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 历史学 入学时间: 2014年9月 导师姓名: 胡惠芳 职称/学位: 博士 导师所在单位: 池州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时间: 2016年5月

池州学院教务处 制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c2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