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文献综述—2017说课讲解

更新时间:2023-05-08 20:17: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族音乐学文献综述2010—2017

民族音乐学文献综述2010—2017

作者:崔晓婷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学作为新兴学科历经30多年的时间磨练已有显著发展。本文通过2010年以来国内各期刊刊载与民族音乐学相关的文献加以梳理总结。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交汇结合;田野调查

民族音乐学自1980年“南京会议”正式进入中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逐渐被音乐界中国同仁多接受。本文仅近7年(2010—2017年)公开出版的有关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的专著和期刊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和归纳,做综述如下:

一、学科本身

这类文章在近7年中发表的著作里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该文作者对这一类别划分的标准在于这类著作的共同特点在于分析什么是民族音乐学(价值观、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等),包括很多文章所侧重的应用民族音乐学、后民族音乐学等。在民族音乐学的基础上,出现了应用民族音乐学理念,侧重于强调民族音乐学对社会的“应用性”(后文会涉及此类文章,此处不做过多阐述),如张伯瑜的《何为应用民族音乐学?》、克里哈拉·哈里森和陈心杰的《应用民族音乐学: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等文章便体现这一观点。

对于这些文章,笔者认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特点,明确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代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者指明了前行的道路。

二、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

作为音乐学的一个下属学科,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研究方法,所以这类文章在将近三百余篇的期刊中也有一部分比例。如吴云刊的《浅谈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王文韬的《“田野”的困境——民族音乐学的当代实地调查方法刍议》、刘伟的《民族音乐学的“旅行”——田野调查》等文章皆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阐释“田野调查”的各方面本质,它的意义在于通过“田野”尽准确客观地展示被调查对象;而在深入“田野”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文化冲突、文化认同、语言交流等需要调查者克服。

笔者认为田野调查作为民族音乐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实践之前需要对被调查对象有充分的文献认识,并有目的性地确立自己的“问题意识”,再深入“田野”,掌握它的操作方法,并且以足够的能力应对田野调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局内局外观

“田野调查”中一个重要的视角为调查者在调查环境中的身份转换,即“局内外观”。如张大军的《试谈民族音乐学中的局内局外观》、张伯瑜的《进入到局内人的音乐制造的思维之中——音乐本体的认知分析》等文章中阐述,田野调查中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与守情移情才能认清

自己的主位与客位;同时,“局内人”更能深刻认识被调查对象,要快速转换两者两者身份,则可以通过语境、概念、实践三重标准实现。

笔者认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为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突出了民族音乐学的独特性。只有深入到田野,作为研究对象的局内人,才能更客观准确地了解想要研究的音乐事象,从而为特定的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发展、传承做好工作。

三、与其他学科的交汇

这类文章主要体现在民族音乐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辅助方面。

(一)与音乐教育:如王文君的《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研究》、崔伟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作用于高师钢琴教学的思考》、张芳的《论中小学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借鉴》等,这类文章主要体现在各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工作中,民族音乐学提倡要注重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并能很大程度上完成实践,另外在引导学生面对繁杂的音乐现象时运用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正确取舍。

(二)与音乐表演:这类文章主要借鉴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以求更好进行音乐表演,如陈继银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中,将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调查、历时与共时、音乐即文化三种研究方法应用在声乐教学中。

(三)与音乐史学:同样借鉴民族音乐学的不同研究视角如逆向考察、历时与共时研究法、宏观与微观的地域观念、比较研究方法、音乐解释法、乐器学方法和实地考察法等完善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从而达到科学客观的了解。如朱国伟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借鉴作用》中。

笔者认为,这类文章从宏观角度谈论民族音乐学与诸多学科之间的关系,其中一部分的文章在探讨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其他学科,所以这个类别更多是在强调民族音乐学的影响,由此更深程度地了解该学科。而各个学科影响民族音乐学,抑或二者共同发展,正好诠释了音乐学科的综合特点,每个下属学科相互独立又相互兼容,共同发展促进音乐学的前行。

四、实践

在众多期刊中,也有很多以“从民族音乐学角度分析XXX(具体为某一音乐事象)”为命题模式的著作,这个正好体现了该学科的实践性。如张超的《游牧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桑海波的《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板胡器乐文化》、曾迅的《从民族音乐学视角解读中国钢琴作品》等文章,共性为运用民族音乐学已有的理论成果查证所研究对象,并得出相关结论。

笔者认为,这类文章从微观角度很好地将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紧密结合,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诸多具体的音乐事象,也为“后来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维。但研究视野还有待继续延伸,更多分析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也能为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增添了一个强大的助推力。

五、结语

民族音乐学自传入中国以来,从学科理论认识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从传统研究方法到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人们对其理解不同,但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一直的,就是通过一切手段探求人类与音乐的关系,解释什么是音乐。当然,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还不是十分完善,研究局域尚还有巨大的扩展余地,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应该延伸研究视野,从更多学科、更多角度去探究音乐本体及其共生环境的关系。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崔晓婷(1993年—),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bv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