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性 doc

更新时间:2023-11-26 21: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性

作者:陈新文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4期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的文化特性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传统课程的批判、建构的品性,是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生成与创新的体现。职业教育的课程文化表现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上的实用性、课程知识选择上的科学性、课程开发上的多样性、课程实施方式上的师生共同参与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文化 特性

[作者简介]陈新文(1970- ),男,湖北襄阳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湖北襄樊44102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39-02 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性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对传统课程的批判、建构的品性,是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的生成与创新的体现。理性认识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性是把握职业教育课程文化本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开发的重要基础。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是课程文化理论建构的基础,人们在认识课程文化时往往都会从这里开始,课程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课程与文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相互关联、体认,共同超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来讲,它是指在不同的教育文化环境中人们所创造的独特的师生经验。 一、课程文化及其特质

对课程文化特性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选择的视角不同。国外的研究一般是从课程文化的要素入手,认为课程是一种复合文化,它包含了学生、课程知识和教材等多种课程亚文化要素。课程文化的特质包含在这些课程亚文化要素中 ①。

1.学生亚文化方面。1963年,哈特(Hart,C.W.M)研究了现代“原始”部落的教育,发现青春期后的课程强调的不是如何谋生,而是适当的信仰和教导,是传播部落文化。贺斯忒勒(Hostler,J.A.)对埃米什(Amish)和哈特越特(Hutterite)的研究发现,虽然他们的儿童也进入按公共课程标准建立的州立学校,但是他们努力用训示、忠告、信物控制教师,坚持在学校不用收音机、电影或录音机。这样,“英语学校(指公立学校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被封装隔离开来,它的影响没有超出它的文化界域。”帕森斯(Parsons,P.F.)、佩斯金(Peshkin,A.)等的研究发现,原教旨主义者以《圣经》为基础建立学校,并渴望具有同样基础的社会,其课程观是指向未来理想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量研究也都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的要求与方式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2.课程知识亚文化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当推英国知识社会学派的曼海姆(Mannheim,K.)、扬(Yong,M.F.D.)和伯恩斯坦(Bernstein,B.)。曼海姆认为学校教育能造成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再生产。扬认为对知识的分析不能只着重于它与现有文化的相互关系,而应把现有文化模式看做学校环境中不断发展的事物,所以我们应采用课程内容挑选原则与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整体研究框架,积极解决学校中的社会问题。伯恩斯坦则大肆宣扬,教育机构中的知识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中的社会和文化钳制原则有联系,他提出课程社会学研究应关注课程知识的控制与管理以及课程知识与权力分配的关系。另外,课程选择中的性别问题也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方面。研究发现,大多数妇女的知识被排斥在学校知识之外,学校课程充当了性别不平等的帮凶。

3.教科书亚文化方面。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课程是主流文化的反映,透过教科书的编制、出版、发行、审查、教师选择的各个环节,“课程的主流文化特征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② 安尼恩研究了美国17种不同的历史课本后,指出教科书的历史为财富和权力“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代表主流文化的教科书选编、出版和发行容易受到重视,但主流文化为中心的教材,不仅有伤非主流文化族群学生的自尊,而且造成了主流族群学生的优越感,不利于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理解和受益,加深了各民族和文化之间的误解。

对课程文化本身的研究虽然还很稚嫩,但是对于学生亚文化、课程知识亚文化和教科书亚文化的研究却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内的研究目前还缺乏更深入和微观的考察,或许是课程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在我国还缺乏讨论的语言环境,正因为“学术研究无禁区”,才使得学术研究变得更不自由。国内关于课程文化特性的研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介绍评述国外课程文化研究成果,然后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一般性建议;二是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尤其是从课程和文化的特性分析,来概括课程文化的一般特性。比如有研究者在归纳构成我国课程文化研究基本框架的主题时提出:“第一,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包括课程文化的民主性,如课程建设中的阶级、阶层倾向、课程主体地位与公平现状;课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华民族统一体的文化认同与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文化的客观现实在课程中的反映,及课程中的世界各种类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校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协调性;学校亚文化与社会通俗文化的矛盾与冲突等等。”③

还有研究者在分析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尤其是在分析了文化特征及课程文化的含义之后指出④,作为文化的亚文化或子文化的课程文化至少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课程文化的主体性与人文性——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2)课程文化的创新性与动态生成性——合作、对话、探索;(3)课程文化的民主性与开放性——“和而不同”。还有研究者从多元文化课程的角度分析了课程文化的特征,认为多元文化课程具有文化多元性、文化平等性、文化统整性和文化创建性四个特征⑤。还有从课程文化自觉的视角,描述了课程文化自觉大致有三个核心特征:课程文化的主体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积极的课程文化理性⑥。还有研究者提出课程文化自我负责的品性,并以此批判传统的控制的课程文化⑦。也有从课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bl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