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佛教的基本教义

更新时间:2023-05-12 21: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讲 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一节 佛教的伦理宗教理想大体包涵了相互密切关联着的两个方面:一是伦 理宗教理想的学说;二是佛教的宇宙“真实学说”。

人生的本质和价值(人生观)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四圣六凡”说

“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六凡”是天、人、阿 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人类是六凡中的一凡,在宇宙中 的地位很低,表现了佛教蔑视人生的基本立场。 佛教认为,人身是五蕴和合而成的集合体,人的本质是“空” 的。这是不正确的。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

人的本质

人生的价值 佛教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断定人生为“苦”。人生是苦

的命题,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佛教通常讲的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 乃至110种苦等无数的苦。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 取蕴苦。 佛教还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把人生的苦加以扩大化、绝 对化,宣传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 佛教把人生看作痛苦的过程,是古代印度社会状况的反 映和表现。 我们认为:佛教对人生价值所作的判断是消极的、片面 的、错误的。

人生痛苦的根源 十二因缘说

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 十二因缘包涵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两重因果,称 为三世两重因果。 十二因缘所揭示的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是非科学的, 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虚构。 业报轮回说 业报轮回说是释迦牟尼在批判古代印度轮回说和反轮回说

的基础上建立的学说体系。 佛教认为:业力是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是众生生死流转 的动力。强调个人“作业”的作用,强调一切都是自作自 受。 业报轮回说的理论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是无条件的。

人生的理想境界 佛教把人生的趋向归结为相反的两条途径:“流

转”, “还灭” 。后者就是为了追求达到人生的 最高理想境界。 佛教的人生理想论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小乘佛教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之分。大乘佛教主 张实相涅槃、无住涅槃。

人生解脱的途径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

精进、正念、正定。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 度、智慧度。

缘起论

第二节 佛教的宇宙“真实学 说”

缘起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对(或相

关)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

,离开关系和条件,就 不能生起任何事物和现象。缘起论是整个佛教教义的 理论基石。 《中阿含经》卷47论述道:“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 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缘起论是释迦牟尼独创的理论,是与当时印度思想界 的无因论、偶然论和一因论等理论根本对立的。 佛教大小乘各派都以缘起作为自己全部世界观和宗教 实践的理论基础,各派的思想分化、理论分歧,也都 是出自对缘起不同的看法。

无常论

无常论是从缘起论派生出来的重要理论。“无常”, 就是变化不定。佛教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 合而生的,都受条件和原因的制约,因而都处在生 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没有常住性。 无常论的意义有一个发展、扩大的过程。 佛教认为无常有两种:一期无常和念念无常。 佛教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只在 永恒的流动中存在。这种辩证的观点是佛教在理论 上最有意义的贡献。但是,佛教一切无常的相对主 义和某种虚无主义的倾向,最后必然导致 “不可言 说”、“不可思议” 神秘主义。

无我论 无我论是从缘起论派生出来的又一重要理论。 佛教讲的“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我”是恒

常不变的实体,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 “无我”,是说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 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我。 原始佛教的“无我”观念,是针对当时印度各派的 “我”的理论,尤其是婆罗门教的“梵我”,即 “神我”的理论提出来的。 佛教认为“我”有两种:一是“人我”,二是“法 我”。相应地“无我”也有两种,一是“人无我”, 二是“法无我”。 无我论的意义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ar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