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人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章考点整点(按考纲整理)

更新时间:2023-10-25 21: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轮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重点

注意:识记部分占20%,领会占35%,简单应用占25%,综合应用占20%。

绪论部分:

(1)识记: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P39. 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核心(P47)。 ·德国古典哲学:P40.

产生时间:18C下半期-19C上半期。 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最高成果: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P41.

产生时间:17C后半期;完成时间:19C初。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创始人:威廉·配第。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P41. 产生时间:19C上半叶。

代表人物: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P43.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P46.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P49.

根本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想:P51-52.

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第一,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第三,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P51.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领会: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P40.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P48.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批判精神。

1.不仅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也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2.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精神,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

3.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适用于每个个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P48-49.

1.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3.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P49.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科学性根源于对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P54-55.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简单应用: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38-39.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前两者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的历史时代。——重要的简答题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49-50.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P55-56. 原因:

1.这是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2.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做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4)综合应用: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P43.

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P51-52.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P56-57.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从二战结束到现在的70年中,世界众多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2.现金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如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新技术革命、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3.马克思主义还将在实践中继续获得新的发展。

几个单选题:

-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列宁提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率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识记: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些“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有绝对性、无限性,又有相对性、有限性,是二者的统一。 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领会:

哲学基本问题:P61.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知的问题。(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P64.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P64-65.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P65.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P65.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P65-66.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P66.

时间和空间既有绝对性、无限性,又有相对性、有限性,是二者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实践的基本特点。P68.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P68.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P69.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简单应用: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P64.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受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腹泻、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识记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原因和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综合。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本质和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2)领会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a0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