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6 22:50: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秀山边城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2008-2020年)

说明书

前 言

洪安镇是重庆市秀山县重要旅游开发镇之一,早在清代就设有“洪安汛”,是一座古老的文化重镇,同时也是一座蕴含红色文化的古镇;是沈从文名著《边城》的原型地,具有浓厚的渝东南及湘西苗族与土家族文化特色的“边城”小镇。简单地说,洪安是一座历史与文化并重、风情与特色齐具的生态旅游古镇。

1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现状概况 ............................................................................................................................................................... 5

一、现状概况 ....................................................................................................................................................... 5 (一)基本概况 ................................................................................................................................................... 5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7 (三)城镇建设概况............................................................................................................................................ 7 (四)镇域交通概况............................................................................................................................................ 7 (五)城镇道路交通概况 .................................................................................................................................... 8 (六)旅游业概况................................................................................................................................................ 8 (七)基础设施概况 ............................................................................................................................................... 10 二、上版规划概述.............................................................................................................................................. 10 (一)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概述 ................................................................................................................. 10 (二)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概述 ............................................................................................. 10 三、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 10 (一)区域大联合.............................................................................................................................................. 10 (二)政府政策 ................................................................................................................................................. 11 (三)发展抉择 ................................................................................................................................................. 11

第二章 规划总论 ............................................................................................................................................................. 11

一、规划范围 ..................................................................................................................................................... 11 二、规划依据 ..................................................................................................................................................... 11 三、规划原则 ..................................................................................................................................................... 11 四、规划年限 ..................................................................................................................................................... 12 五、规划指导思想.............................................................................................................................................. 12

第三章 旅游资源评价 ..................................................................................................................................................... 12

一、旅游资源概述.............................................................................................................................................. 12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 12 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 12

第四章 客源市场分析 ..................................................................................................................................................... 13

一、客源市场定位.............................................................................................................................................. 13 (一) 国内市场定位 ............................................................................................................................................. 13 (二) 入境客源市场 ............................................................................................................................................. 13 (三) 细分客源市场 ............................................................................................................................................. 13 二、游客规模预测.............................................................................................................................................. 13 三、发展目标定位.............................................................................................................................................. 14

第五章 旅游项目规划 ..................................................................................................................................................... 14

一、规划目标 ..................................................................................................................................................... 14 二、规划原则 ..................................................................................................................................................... 14 三、SWOT分析................................................................................................................................................. 14 四、总体开发框架.............................................................................................................................................. 15 五、项目定位 ..................................................................................................................................................... 15

六、项目规划 ..................................................................................................................................................... 15 (一)古镇核心旅游区 ..................................................................................................................................... 15 (二)贵塘坝田园花海区 ................................................................................................................................. 16 (三)九龙坡山野休闲区 ................................................................................................................................. 16 (四)洪安河田园风情带 ................................................................................................................................. 16 (五)清水江山水人文带 ................................................................................................................................. 16 七、景点与游线 ................................................................................................................................................. 16 (一)水上游线 ................................................................................................................................................. 17 (二)水陆结合游线 ......................................................................................................................................... 17 (三)陆上游线 ................................................................................................................................................. 17 八、旅游开发策略 ............................................................................................................................................. 17

第六章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17

一、规划原则 ..................................................................................................................................................... 17 二、规划内容 ..................................................................................................................................................... 17 三、规划布局 ..................................................................................................................................................... 18 (一)入口及游客中心 ..................................................................................................................................... 18 (二)酒店 ......................................................................................................................................................... 18 (三)服务网点 ................................................................................................................................................. 18 (三)休憩观景亭、平台 ................................................................................................................................. 18 (四)停车场 ..................................................................................................................................................... 18 (五)环保设施 ................................................................................................................................................. 19 (六)解说系统 ................................................................................................................................................. 19

第七章 城镇发展规模 ..................................................................................................................................................... 19

一、城镇性质 ..................................................................................................................................................... 19 (一)城镇性质分析 ......................................................................................................................................... 19 (二)城镇性质综述 ......................................................................................................................................... 19 二、城镇人口规模 ............................................................................................................................................. 19 (一)镇域人口规模 ......................................................................................................................................... 19 (二)城镇人口规模 ......................................................................................................................................... 20 (三)城镇用地规模 ......................................................................................................................................... 20 (四)城镇规划区范围 ..................................................................................................................................... 20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20 (一)经济发展目标 ......................................................................................................................................... 21 (二)产业结构指标 ......................................................................................................................................... 21 (三)城镇化水平与居民生活指标 ................................................................................................................. 21 (四)环境保护目标 ......................................................................................................................................... 21

第八章 土地利用规划 ..................................................................................................................................................... 22

一、用地现状分析 ............................................................................................................................................. 22 (一)城镇建设用地现状特征及问题 ............................................................................................................. 22 (二)生活居住用地现状 ................................................................................................................................. 22 (三)绿地与广场现状 ..................................................................................................................................... 22 (四)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现状 ..................................................................................................................... 23

2

(五)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现状 .......................................................................................................................... 23 (六)城镇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 24 二、土地利用发展分析 ...................................................................................................................................... 24 (一) 洪安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因素 ......................................................................................................... 24 (二)洪安城镇用地发展方向 .......................................................................................................................... 24 三、土地利用规划.............................................................................................................................................. 24 (一) 用地形态结构 ............................................................................................................................................. 24 (二) 功能布局结构 ............................................................................................................................................. 25 (三) 土地利用规划 ............................................................................................................................................. 25

第九章 居住与公共设施规划.......................................................................................................................................... 26

一、居住用地规划.............................................................................................................................................. 26 (一)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 26 (二)居住用地规划指标 .................................................................................................................................. 26 (三)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 26 (四)开发控制与设施配建 .............................................................................................................................. 26 二、公共设施规划.............................................................................................................................................. 27 (一)公共设施规划原则 .................................................................................................................................. 27 (二)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 27 (三)商业服务与金融设施布局 ...................................................................................................................... 27 (四)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 27 (五) 市场 ............................................................................................................................................................. 27

第十章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28

一、保护目标与保护原则 .................................................................................................................................. 28 (一)保护目标 ................................................................................................................................................. 28 (二)保护原则 ................................................................................................................................................. 28 二、古镇格局 ..................................................................................................................................................... 28 三、保护范围划分与保护要求 .......................................................................................................................... 28 (一)各类保护范围划分 .................................................................................................................................. 28 (二)保护措施与要求 ...................................................................................................................................... 29 四、建筑高度控制.............................................................................................................................................. 29 五、河流,桥梁,河埠 ...................................................................................................................................... 29 (一)河流 ......................................................................................................................................................... 29 (二)桥梁 ......................................................................................................................................................... 30 (三)河埠 ......................................................................................................................................................... 30 六、街巷与交通 ................................................................................................................................................. 30 七、空间 ............................................................................................................................................................. 30 八、绿地 ............................................................................................................................................................. 30 九、旅游 ............................................................................................................................................................. 31 (一)规划目标 ................................................................................................................................................. 31 (二)规划原则 ................................................................................................................................................. 31 (三)规划措施 ................................................................................................................................................. 31

第十一章 交通规划 ......................................................................................................................................................... 31 一、城镇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 ......................................................................................................................... 31 (一)规划原则 ................................................................................................................................................. 31 (二)道路等级与道路红线 ................................................................................................................................... 31 (三)道路网结构与路网密度 ......................................................................................................................... 31 (四)广场 ......................................................................................................................................................... 32 (五)交通组织 ................................................................................................................................................. 32 二、水路交通 ..................................................................................................................................................... 32

第十二章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 32

一、给水工程 ..................................................................................................................................................... 32 (一) 水量预测..................................................................................................................................................... 32 (二)供水水源 ................................................................................................................................................. 32 (三)供水设施及管网规划 ............................................................................................................................. 32 二、排水工程 ..................................................................................................................................................... 33 (一)排水体制 ................................................................................................................................................. 33 (二)雨水管网规划 ......................................................................................................................................... 33 (三)污水工程规划 ......................................................................................................................................... 33 三、电力工程规划 ............................................................................................................................................. 33 (一)用电负荷预测 ......................................................................................................................................... 33 (二)电源 ......................................................................................................................................................... 33 (三)线网规划 ................................................................................................................................................. 33 四、电信邮政与广播电视 ................................................................................................................................. 33 五、城镇管线综合 ............................................................................................................................................. 34 六、环卫设施规划 ............................................................................................................................................. 34 (一)规划目标 ................................................................................................................................................. 34 (二)环卫设施规划 ......................................................................................................................................... 34

第十三章 综合防灾规划 ................................................................................................................................................. 35

一、防洪除涝规划 ............................................................................................................................................. 35 (一)设计标准和工程等级 ............................................................................................................................. 35 (二)水面率 ..................................................................................................................................................... 35 (三)古镇区防洪除涝规划 ............................................................................................................................. 35 二、消防规划 ..................................................................................................................................................... 35 (一)消防站布局 ............................................................................................................................................. 35 (二)消防供水和消防栓配置 ......................................................................................................................... 35 (三)消防通道 ................................................................................................................................................. 35 (四)建筑消防 ................................................................................................................................................. 35 三、抗震减灾工程规划 ..................................................................................................................................... 35 四、人防工程规划 ............................................................................................................................................. 36 五、防雷规划 ..................................................................................................................................................... 36 (一)雷电防护要点: ........................................................................................................................................ 36 六、地质灾害规划 ............................................................................................................................................. 36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 36 (二)规划的方针 ............................................................................................................................................. 36

3

(三) 规划的原则 ................................................................................................................................................. 36 (四) 规划目标 ..................................................................................................................................................... 36 (五) 规划要点 ..................................................................................................................................................... 37

第十四章 空间控制与生态环保规划 .............................................................................................................................. 37

一、镇区建设区域.............................................................................................................................................. 37 二、生态保护区 ................................................................................................................................................. 37 三、自然景观控制区.......................................................................................................................................... 37 二、近期建设年限 ............................................................................................................................................. 43 三、近期建设项目 ............................................................................................................................................. 43 (一)保护整治项目 ......................................................................................................................................... 43 (二)基础服务设施项目 ................................................................................................................................. 44 (三)景区建设项目 ......................................................................................................................................... 44 (四)村镇居住建设项目 ................................................................................................................................. 44

第十八章 建设总体投资分析 ........................................................................................................................................... 45

四、环境现状 ..................................................................................................................................................... 38 (一)环境质量与生态状况 .............................................................................................................................. 38 五、环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依据与目标 .......................................................................................................... 38 (一)规划依据 ................................................................................................................................................. 38 (二)规划目标 ................................................................................................................................................. 38 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39 (一)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 39 (二)水污染防治规划 ...................................................................................................................................... 39 (三)固废污染防治规划 .................................................................................................................................. 39 (四)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 40

第十五章 绿地与水系规划 ............................................................................................................................................. 40

一、规划原则 ..................................................................................................................................................... 40 二、绿地规划指标.............................................................................................................................................. 41 三、绿地规划布局.............................................................................................................................................. 41 (一)面状绿地 ................................................................................................................................................. 41 (二)线状绿地 ................................................................................................................................................. 41 (三)点状绿地 ................................................................................................................................................. 41 四、河网水系 ..................................................................................................................................................... 41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建议.............................................................................................................................................. 41

一、法制建设措施.............................................................................................................................................. 42 (一)加强规划法宣传,普及规划意识 .......................................................................................................... 42 (二)健全法制监督和执法机制,保证总体规划依法实施 .......................................................................... 42 二、行政管理措施.............................................................................................................................................. 42 (一)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行政领导和组织实施 .......................................................................................... 42 (二)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机构力量的建设 .............................................................................................. 42 三、经济保障措施.............................................................................................................................................. 42 (一)加强资金筹措工作,积极推动城市的开发 .......................................................................................... 42 (二)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 42 (三)采取不同的开发政策,引导按规划进行用地性质调整 ...................................................................... 42 (四)实行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 .......................................................................................... 42 四、 技术深化措施............................................................................................................................................ 42 (一)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 42 (二) 成立古镇保护专家组 ............................................................................................................................ 43

第十七章 近期建设规划 ................................................................................................................................................... 43

一、近期建设原则.............................................................................................................................................. 43

4

第一章 现状概况

一、现状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地理位置

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地处北纬

28°9?43?-28°53?5?、东经

108°43?6?-109°18?58?之间。全县幅员面积2450.2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20公里, 是重庆市最边远的镇之一。

洪安镇位于秀山县东南角,位于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外侧,为川东南重门户。东和东北与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邻,南和东南、西高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北和西北与省内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北角距湖北省来凤县境仅20余公里。距长沙604公里、武汉656里、贵阳556公里、重庆650公里,

2、行政区划及人口

全镇辖5个村1个居委会,35个村(居)民小组,3935户,总人口15442人(其中:农业人口14327人,非农业人口1115人)。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一个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的杂居地。

3、历史沿革 (1)历史沿革

今秀山县境,商周时期属巴国地,春秋时期属于巴国南疆之域。乾隆元年(1736年)割酉阳东南境石堤、宋农、晚森等土司据地,始置秀山县(县治今三合场乡),初隶黔彭厅,寻废厅改隶四川省川东道酉阳直隶州,并于石堤设立巡检署,结束了秀山地区的土司建制。

民国初,秀山县隶属川东道,民国2年(1913年),改石堤巡检署为分县。民国23年,于县境所建黔东苏区辖县境内清溪、龙凤、高秀、峻岭、钟灵、兰桥、九江、梅江、兴隆、雅江、平马、大板、永兴、里仁、保安、地坝(今莲花一带)、膏田、石堤等乡。同时,建立了枷档河(今属塘坳乡)、坝芒(今属峻岭乡)、巴盘(今属三合场乡)三个乡苏维埃政权。民国24年,秀山县隶属

5

于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8年,川康建设期提出以川、黔、湘、鄂4省边区48个县设置“青江省”,以秀山县城为省会的方案,并完成了法定审批手续,且已实施了建省的第一步工作,派驻了军队,修建了飞机场,后因内战而停止。民国38年4月,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密电通知,为对付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和西南,以秀山、酉阳、黔江、彭水4县,建立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

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是月20日,建立了秀山县人民政府,隶西南区川东行政公署区涪陵专员公署。1950年1月23日,涪陵专区所辖之秀山、酉阳、黔江3县别置“川东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酉阳县城。秀山县随隶酉阳专署。1952年9月5日,撤销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复并入涪陵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秀山县亦改隶之。1983年4月4日,建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未变,自治县人民政府驻中和镇,仍隶属涪陵地区专员公署。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置黔江地区,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改隶黔江地区。1997年3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随黔江地区改隶重庆市。2001年,撤黔江开发区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直管。

洪安因清代于此设“洪安汛”而得名。秀山置县前隶属酉扬宣慰司。清乾隆元年(1736年),秀山设县时归属秀山福森里。民国23年为黔东苏区所辖。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后,隶属川东行政公署涪陵专员公署秀山县管辖。1952年设洪安乡,隶属秀山县第三区。1953年,第三区改名洪安区,洪安乡隶属洪安区,成为区公所所在地。1958年公社化时更名红旗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恢复洪安乡建制。重庆直辖前隶属四川省。重庆直辖后,归重庆市所辖,。2001年7月撤区并乡建镇,洪安乡改名洪安镇至今。

4、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1)地形地貌

秀山地处川东南褶皱带,系武陵山二级隆起带南段。西邻大娄山。北眺七曜山,属巫山、大娄山中山区。境内平坝、丘陵、低山、中山互相交错。西南高,东北低。中部是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盆地。县内多数地方海拔在500米至800米之间。西南部轿子顶海拔1631.4米,为县内最高峰。海拔最低点是石堤乡高桥村水坝的滥泥湾,海拔245.7米。境内河溪纵横,河流切割强烈,地表起伏大,山脉、河流多顺构造线东北向布展。秀山地貌大体可分为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低中山区3个类型。西部和南部为低中山区,占幅员总面积的30.24%;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占幅员总面积的38.81%,中部为盆地平坝区,占幅员总面积的30.94%。 (2)地质

秀山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及华夏系,是扬子台地内的川湘凹陷南部边缘。主要构造线呈北北东

至北东向展布,裙皱呈北北东至北东向,向斜倾角平缓,背斜倾角较大,局部受断裂影响,有倒转现象。断裂在县境内十分发育,尤以南部元古生界、下古生界地区和北部秀山背斜伏端为最。主要断裂走向与褶皱轴线基本一致,呈北北东向倾向北西。

洪安与茶峒

(3)气候

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全年平均气温为平均气温为16℃,属基本正常。其中: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5℃。地温和气温一样,7月最高、1月最低。热量条件以溶溪、洪安、石堤河谷一带最优,年平均气温均大于17℃。平坝、浅丘地带平均气温在16℃至17℃之间。“三大盖”及西部的轿子顶、南部的椅子山、东北角的八面山,年平均气温在10℃至14℃之间。其余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至16℃之间。

常年降水量为1341.1毫米。80%以上年份降水量在1100至l700毫米之间。以5、7两月最多,均接近200毫米。1月最少,不足30毫米。从旬季分布看,全年有3个月明显的降水高峰,即5月上旬、6月下旬或7月上旬、9月中旬,旬平均雨量分别为71.2、76.4、60毫米。从四季降水分布看,以夏季降水最多,春季为次,秋季再次,冬季最少,分别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7%、31%、24%和8%。1979年6月降大到暴雨155.5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

境内年日照时数为1213.7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属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80%的年份日照

6

时数少于1300小时。日照以7月最多,为201.8小时,8月稍次,为199.4小时。7、8两月日照时数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三分之一。1月较少,为48.8小时,2月最少,仅44.7小时。1、2月日照总时数仅占全年的8%。

九龙山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600万元,在2001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4.8%;财政收入完成60万元,年均增长21%(除农业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3.5:8.5:28调整为45:11:44。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业总产值实现2980万元,年均增长5.6%;工业总产值实现1250万元,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50万元,年均增长41%;全镇通车总里程由2001年33公里增加至96公里,公路通车率为100%、通组率为95%,渝湘高速公路洪安段建设顺利;小城镇建设明显加快,集镇常住人口由2001年780人增加到2300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6元,年均增长16.8%。

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署和杂粮;猪、牛、羊是养殖业的骨干品种,同时盛产茶叶、楠竹、油桐和药材;乡镇企业以建工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三)城镇建设概况

洪安镇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

续快速发展。道路交通方面,洪安镇公路网密度不大,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未形成较为便利的交通网络。从农业方面来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明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土地整治不力,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上看,农村的供水、供电以及沼气等能源建设严重不足。

(四)镇域交通概况

公路是洪安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境内G319国道自西向东穿过镇中心,是洪安与周边区域城镇取得联系的最重要交通通道,其次就是通向蛾溶镇的乡级公路。通过清水江的水运交通----拉拉渡,仅作为联系对面茶峒镇的日常生活交通方式。近年,随着重庆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区域城市中心地位的上升, 交通设施工程也得到飞速发展,建设中的渝湘高速公路(重庆到长沙)在洪安镇美其村设有高速公路互通口。未来,洪安镇的交通状况会大大提高。

渝湘高速公路(在建)

7

319国道(镇区段)

(五)城镇道路交通概况

由于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的限制,洪安镇区的街道多是自由型,依山就势或滨水相依。G319国道穿越镇区的一段是镇区里的主要车行道,其次是古镇新区内部的一条主要车行道,除此就是洪安镇的古街道,西端连接G319,东端与清水江的拉拉渡接合,形成古镇的特色街道,同时也是古镇里的重要的生活道路。清水江岸上的沿岸步处道是洪安镇的主要的休闲游憩走廊。

319国道(镇区段)

路边摊位

(六)旅游业概况

1、旅游资源现状

洪安多山体及丘陵缓坡地带,镇区西北部分布着大量的农田,地势较不平坦,镇区内部河流纵横,一条是自西北向东的清澈见底的洪安河,另一条是从南向北的清水江,两岸水草从生,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古镇区留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沿着古街两边相对而建,沿洪安河是临岸而建。同时,洪安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蔚然的人文造就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现已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的旅游资源有:象鼻吸水、九龙坡、洪安古街、拉拉渡、三不管岛、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纪念碑、鸡鸣三省亭、一脚踏三省、“二野”司令部驻地旧址等。

8

象鼻吸水

纪念碑

三不管岛

2、旅游业发展状况

旅游业是近年洪安新兴的一项产业。洪安凭借深厚的边城文化底蕴和淳朴的苗族土家族传统民风等资源优势以及保存较好的大体量古镇商铺,旅游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3、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金有限,投入不足,使得很多必要项目不能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洪安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开发机制还不够完善,操作模式不正规,缺乏专业或专门的人员,旅游开发工作没有一定的系统性;

三是对内宣传还不到位,群众保护古镇的意识不够强,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古镇的保护工作;

9

四是旅游产品缺少品牌和特色,也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七)基础设施概况

洪安镇区各项公共设施较为缺乏,基础较差。洪安镇区的排水系统是雨污合流制,街道的条石板路下面用砖石砌成暗沟,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就近排入河中。镇区环卫配套设施较差,没有形成统一的垃圾处理站。

洪安镇液化石油气站位于镇南部,G319国道侧旁。靠近液化石油气站就是镇汽车站。在“渝东南第一门”入口处是信合酒店,是镇上唯一一家稍具档次的酒店服务设施。

二、上版规划概述

(一)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概述

洪安镇上一轮总体规划是于1998年委托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 规划主要内容

(1)城镇性质:洪安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2)城镇布局结构:“一心三带”

一心:集镇作为洪安镇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包括洪安居委会全部。其发展方向:以建设边贸市场、综合农贸市场、古镇老街和民居的恢复、旅游商品一条街、特色饮食服务一条街、民族旅游休闲中心、建筑建材加工业为平台和载体,兴边贸、活旅游。

三带:沿河经济带、沿公路经济带、沿沟经济带

沿河经济带主要依托贵塘坝无公害蔬菜基地,建成100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同时,大力发展水禽养殖业。

沿公路经济带主要指美其、贵措、贵亚一带,要发展以脐橙等为主的优质干鲜水果基地5000亩。

沿沟经济带主要指三阳村,主要建成优质中药材(青蒿种植)基地2000亩,三阳-贵措优质茶叶基地2000亩。

(二)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概述

从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到2007年的10年时间里,洪安镇城镇建设发展迅速,镇区规模迅速扩大,城镇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规划实施的情况看,原有规划对城镇发展定位没

有突出旅游业在未来古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洪安新区的发展作了合理的选址及定性;保存了原有古镇区;原有城镇规模较小;对区域环境的保护未提出对策;对如何协调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未提出进一步的措施等。对洪安河右岸贵塘坝田园区没有进行规划考虑,规划范围显得偏小。

三、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一)区域大联合

重庆市秀山、酉阳,湖南省花垣、龙山,贵州省印江、松桃三省(市)六个县同处武陵山区,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交通相联,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连带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内涵,具有发展旅游业、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2006年9月5日,秀山县旅游局主持召开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发展协作会,讨论并签定《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协作发展秀山宣言》,这标志着三省市六个县的旅游业掀开了武陵片区协作的新篇章。

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协作旨在加强三省市六县在旅游开发方面的合作,通过联点成线,串线成网,积极推进景区建设。加强旅游路线开发和促销、建立绿色通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加强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渝湘黔武陵片区“金三角”旅游品牌,提升片区旅游形象,建立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协作区,推动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使武陵片区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发展和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带动整个片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加群众收入。

秀山县洪安镇地处渝、湘、黔交界处,东与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隔河相望,南与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相连,素称“一脚踏三省”,是渝东南门户。洪安又是重庆—武隆芙蓉洞—黔江小南海—酉阳桃花园—湖南永顺猛洞河漂流—张家界森林公园—长江峡—重庆旅游循环圈的中间站,距秀山县城49公里,花垣县城25公里,张家界250公里,贵州铜仁大兴机场110公里。国道319线和正在修建中的渝湘高速公路自西向东横贯全境,交通十分方便。

10

依托区域之间的强强合作,以及交通区位的升级换代,洪安将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资源,成为武陵山脉片区旅游“金三角”的耀眼“明珠”。

(二)政府政策

2007,洪安镇镇党委、镇政府为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充分利用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建设并通车和县委、县政府把洪安建设成边贸旅游重镇的有利条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小城镇建设开发为重点,紧紧围绕“稳农、调结构、富民;建边贸、兴旅游、活三产、强镇;保稳定、求发展、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全力实施“农业稳镇、边贸兴镇、旅游强镇、文化活镇”的战略,努力把洪安建设成为边贸、旅游重镇,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构建新边区和谐社会。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强化“四个始终突出”,即:一是始终突出稳镇、兴镇、强镇、活镇主导战略;二是始终突出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三是始终突出小城镇建设这一重要途径;四是始终突出社会和谐这一最终目的。新添措施,全力打造洪安 ——重庆历史文化名镇。

(三)发展抉择

洪安镇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基础,优良的红色文化传统,同时随着边城文化的被广泛认知与追忆边城故事的一系列活动,提高了洪安的知名度,同时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将是洪安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城镇规模较小,在不少方面存在着与洪安的区域中心城镇地位不相称之处,并已影响到城镇运行的效率。此次洪安镇的城镇总体规划,立足转变观念、提高城镇建设标准、提高城镇运行的效率、促进城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深入开展旅游产业布局与各项城镇建设活动。

面对新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秀山县人民政府、秀山县商贸旅游局决定必须进行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镇建设的发展目标和用地布局结构,带动洪安镇各项建设活动的全面、有序、健康的发展,并以此带动整个秀山县旅游发展。

第二章 规划总论

一、规划范围

以洪安古镇为核心,包括新镇区、贵塘坝、九龙坡、三不管岛,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

二、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1990年) (二)国家建设部部颁《城镇规划标准》(1993年)

(三)国家建设部部颁《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标准》(1990年) (四)《重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五)《洪安镇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 (六)《洪安镇城镇总体规划》1998年

(七)洪安镇各项基础资料和现状调查资料(2007年) (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 (十)《重庆市历史名城保护条例》

(十一)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三、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严格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永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实施保护性开发,切实做好生态环境和各类地质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是旅游产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把握市场的最新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明确功能、类型、特点及其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3、协调统一与弹性操作原则

11

坚持局部功能区块与整体用地相协调的原则,景观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风貌协调统一,使其既符合功能实用性,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规划的弹性操作,使规划在情况发生一定幅度变化时仍能起到指导、控制作用。规划提供合理、优化的用地布局,注重近期操作与远景发展的结合与兼顾。

四、规划年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洪安镇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轮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其中:

近期:2009年——2010年,基础建设阶段;

中期:2011年——2015年,重点突破阶段; 远期:2016年——2020年,全面提升阶段。

五、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于重庆秀山边城景区的建设发展,以建设大边城旅游区、打造边城旅游门户为重点,结合洪安镇城镇发展趋势,确定秀山边城景区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为:

1、规划立足于渝东南区域范围,加强三省合作,构建大边城旅游区。以洪安边城旅游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边城旅游景区的开发与洪安镇城镇发展的要求,强化边城景区的建设,完善中心城镇的职能和景区各项设施的建设。

2、 突出以边城文化、红色文化为主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洪安区域发展的意义,强化自然环境、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以建设具有洪安地域风貌特色的边城旅游门户为重要目标。

3、通过边城旅游开发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在发展传统特色产业的同时,增强城镇的经济活力,以旅促农,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远期将以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和商业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洪安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

4、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保证和促进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提高城镇生活环境质量。

第三章 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概述

1、秀山边城风景区属武陵山八面山山系,为河流域山峰相结合的地貌,以山地为主,地貌复杂多变,山地、森林、水体等原生态景观融为一体。

2、边城洪安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比重大,底蕴丰厚,特色性强,具有自己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等方面的特色和风俗习尚。“秀山花灯”独具地方特色。

3、土家族、苗族为秀山境内主要的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神秘而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风情为景区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民族背景基础。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洪安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度好,山水、人文资源具原生态特征,适宜综合开发山水田园观光、边城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阶段,发展潜力大;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有利于与周边旅游地形成资源互补。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随着秀山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边城旅游的吸引力日趋加强。洪安的旅游开发应与对岸的茶峒镇协作发展,充分发挥洪安的山坡台地优势,与茶峒滨水风貌的强力接合,在空间上取得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边城“共同体”,取长补短,相得溢彰。在旅游项目策划上,必须进行差异性互补,避免与茶峒项目的趋同性,借助洪安建设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及生态环境的优势进行个性化设计。

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1、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边城洪安旅游资源等级评定分值为75分,达到国家四级旅游资源标准。2、旅游资源单体定量评价 选取秀山边城景区旅游资源点共18个,从资源单体来看,五级旅游资源点1个,四级旅游资源点2个,三级旅游资源点5个,二级旅游资源点8个,一级旅游资源点2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三级、四级、五级)8个,占资源总量的44.6%,普通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10个,占资源总量的55.4%。

12

第四章 客源市场分析

一、客源市场定位 (一) 国内市场定位

(1)、重庆旅游市场

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旅游业已成为支柱型产业;旅游产品体系完善,结构丰富,满足市民多样需求;市场整体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未来市场消费潜力巨大;近郊旅游日渐火热,农家乐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餐饮消费异常旺盛,休闲娱乐成为生活必要部分。

应对策略:抓住重庆旅游发展的契机,以统筹城乡带动旅游发展。 (2)、渝东南旅游市场

渝怀线通车带动沿线渝东南旅游迅速发展;整体旅游市场规模仍然较小;景区所在地均属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收入增幅大但仍显不足。

应对策略:抓住交通网络改善带来的契机,将秀山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改善基础设施,以点带面,加大与渝东南旅游地的区域协作力度,以旅游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武陵山区旅游市场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使得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存在交通断裂带,畅通渝湘黔鄂交通大动脉势在必行;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合力对旅游开发意义巨大。

应对策略:加强区域协作,进入武陵山区旅游环线,继续完善交通网络,促进旅游发展。 (4)、湘西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日渐繁荣,旅游业呈现出了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品牌统领下的旅游产品体系日渐完善,美誉度普遍提高;湘西旅游整体营销初见成效,旅游目的地效益凸显;旅游市场趋向成熟,游客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助游和自驾车游客明显增多。

应对策略:积极参与区域协作,协同开发“大旅游”格局。借势周边国际级的旅游吸引物,形成多条黄金旅游线路。

(5)、重庆古镇旅游市场

就古镇做古镇,单纯的依靠门票收入来带动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没有形成古镇以外的附加值;

产品同质化明显,重庆乡土城镇的特征明显,无论是景观、建筑、民俗等都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很难形成差异化的突破;游览观光多、休闲度假少,典型的门票经济,没有完全形成真正的休闲、度假市场;产业缺乏突破。

应对策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实现由单一观光型产品为主向观光型、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商务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型。

(6)、秀山县域旅游市场

属初级市场,规模不大、辐射范围较小;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较高,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游客出游动机单一,停留时间短暂;淡旺季落差较大。

应对策略: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途径,扩大和深化本地居民和近程市场的频繁性消费,发展常态的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7)、茶峒旅游市场

茶峒为了开发边城旅游,投入大、开发早、旅游开发相对成熟,并试图通过区域协作,进入张家界、凤凰等成熟旅游环线。而洪安边城的旅游开发起步晚、投入少,开发相对落后,当地原住民旅游意识差,旅游商品少??这些为洪安边城旅游开发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应对策略:加强与茶峒的区域协作力度,抓住旅游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在洪安形成新的旅游重心,引导人流于洪安境内良性流动。

(二) 入境客源市场

一级市场(核心市场),港澳台及欧美; 二级市场(基本市场),日本、韩国和东南亚; 三级市场(机会市场),西亚、非洲、南美等地。

(三) 细分客源市场

观光旅游市场、自驾游、自助游市场、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绿色生态旅游。

二、游客规模预测

2010年,秀山边城景区游客量12万人次;2015年,秀山边城景区游客量19万人次;2020年,

13

秀山边城景区游客量28万人次。 三、发展目标定位

近期: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带上重要的边城小镇,秀山县域东北片的中心城镇。 远期:重庆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武陵山区大边城旅游圈的休闲度假胜地。

第五章 旅游项目规划

一、规划目标

充分发挥洪安古镇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及镇区范围内江河水系地区的山水田园自然景观优势,合理、适度、逐步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营造既有历史文化,又有自然环境,配备现代化服务设施的游览、度假、休闲三者并重的旅游度假胜地,确立旅游业在城镇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

二、规划原则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和自然景观。 (二)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积极发展。

(三)突出特色,充分融合历史文化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四)集体旅游与自助旅游相结合。

(五)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与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

三、SWOT分析

优势 劣势 ? 自然环境优越,大尺度的山水景观、气候条件、? 开发条件差,洪安古镇目前处于未开发状文化氛围较好。 态,基础设施、市政配套设施、景观环境?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高速公路、铁路交通网络设施、游客接待设施不完善。 不断完善。 ? 当地政府与原住民缺乏旅游开发意识。 ? 洪安是重庆通往湘西旅游、贵州旅游的南大? 旅游资源缺乏明显优势,周边同质性旅游门,是连接渝湘黔三地旅游的重要节点。 产品较多。 ? 边城故事的真实发生地,是边城旅游组成不可? 古镇沿街建筑风貌保存不善,难以看出古或缺的一极。 镇的完整格局。 ? 与茶峒边城隔江相望,既为对景,也易于形成? 本土民风民俗的遗存较少,特色不鲜明。 旅游区位的联带效应。 ? 两条河流环绕洪安老街而过,景观效果较好。 ? 洪安腌菜鱼等美食名声在外。 机会 威胁 ? 渝东南旅游资源即将规划开发,为项目发展提? 茶峒边城旅游开发早、投入大,主推边城供了更多的产业支撑 旅游品牌,已抢占边城旅游开发先机。 ? 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为秀山旅游的发展带来? 湘西旅游开发相对成熟,景点集中,渝东了巨大的人流物流。 南旅游开发晚,各旅游景点分散,区域协? 渝湘高速路出口开于洪安境内,为洪安开发边作尚须时日。 城旅游,引导人流向新的旅游热点转移带来了? 行政区域的分隔,为洪安旅游进入湘西旅更多机会。 游环线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 因洪安旅游开发起步晚,旅游产品设置和旅游环境打造的余地较大。 ? 贵塘坝有大面积未开发农田,为洪安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提供了可能性。 14

四、总体开发框架

洪安古镇旅游区旅游产品总体布局框架可以概括为:

整体发展“三维一体”;古镇区建设“三足鼎立”;空间水系开发“一衣带水系两岸”。 主打旅游产品:山水田园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滨水休闲度假旅游、九龙山山野休闲度假镇区洪安河、清水江两岸是原始崖壁(局部地段有悬棺)、山地景观和田园景区,狭长的水面把美景串结在一起,穿梭在两岸的游船和渡船又把两岸的旅游线路紧密连在一起,水陆连天美轮美奂。

五、项目定位

旅游。

(一)总体上——“三维,一体”结构 三维:

以“九龙山”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 以“古镇”为依托的西南小镇风情旅游产品; 以“贵塘田园”为依托的生态田园休闲度假产品。 一体:古镇休闲度假胜地 贵塘田园 古镇休闲 度假胜地 九龙山野

(二)古镇区建设“三足鼎立” 古镇区的风貌建设区 镇新区的现代风情建设区 贵塘田园花海建设区

(三)空间水系开发“一衣带水系两岸”

古镇风情 1、项目名称

重庆市秀山边城景区

2、形象定位

“洪安边城,诗意田园”

3、功能定位

以古镇文化体验和山水田园观光为主,古镇观光旅游、古镇高品质休闲旅游为辅,民俗游乐与亲水游乐相结合的边城旅游门户。

六、项目规划

(一)古镇核心旅游区

在复原开发洪安古街,还原古街旧日繁华的基础上,结合现有道路、河流布局,形成两横两纵的街区布局特点,构成洪安古街、边城美食街、边城风情街、洪安新街的四条带状整体布局结构,进行整体包装打造。各街区分布有若干标志性节点,成为古镇核心旅游区的亮点与形象标志。此外,由两横两纵的街区相围合,形成原红旗公社处的花灯边寨主题公园。

边城广场是古街入口区,同时兼具游客集散中心和形象展示的功能,并辐射至贵塘坝和九龙坡两个分区。洪安古街则以拉拉渡、四大商铺、二野司令部为主要节点,整合布局古镇核心区的商业业态。洪安古街的旧房改造、特色街区整治、花灯装饰、盆景与天井绿化等工程是营造边城古镇氛围的关键。

重点项目有:边城广场、四大商铺、二野司令部、拉拉渡、花灯边寨主题公园、边城美食街、边城风情街、洪安新街。

洪安古街须进行以下建筑、景观打造工程:

15

旧房改造工程——对古街内的后建房屋进行外立面包装、改造,恢复木质板门,对危房、旧房进行修缮,可以通过支助扶持方式,由政府、投资商、业主共同出资完成,形成支持奖励机制;

特色街区工程――对四大街区进行主题规划,通过店铺装饰、景观雕塑等的设置,强化古街露天“博物馆群落”的环境氛围,其他街区根据功能特色进行牌匾、景观小品装饰,与古镇旅游氛围协调统一。要求业主及经营者按照政府规划的要求进行改造和发展,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灯笼与灯会工程――灯笼为古镇的宁静增添了亮色,但现有以灯笼为造型的灯饰,过于现代化,品味不足。因此,我们建议,鼓励民间制作丰富的古街区小挂灯、花灯造型,形成独具洪安边城特色的灯笼文化和特色旅游商品;在运作手法上,政府可以出资几十万元,向全县征集灯笼,每年举办一次创意暨花灯比赛,以便全面启动灯笼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各式各样的灯笼将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盆景与天井绿化工程――在古街上,开展可移动型小规模盆景绿化,通过对沿街盆景绿化小品的布置,弥补绿地系统严重不足的现状,实现街道灵气的提升;另一方面,鼓励院落天井绿化,并通过政府示范,提升天井绿化的水平;

招幌牌匾美化工程――结合商铺内设置的经营项目,设置相应的招幌牌匾,在统一风格下独具特色,成为古镇的一道看点;

街头民俗货车、货担项目――此类临时性项目规模较小,主要于重要节假日、民俗节庆、花灯节等节日设置,可设计几种不同的民俗货车、货担,活跃气氛,增加古镇的气氛。

(二)贵塘坝田园花海区

贵塘坝田园花海区是营造边城诗意田园生态美的核心区域。水恋山门承接高速公路入口的交通优势,设立洪安——茶峒边城旅游区入口,是大边城旅游区的入口门户,也是边城旅游的综合接待与集散中心,洪安旅游形象展示地。贵塘坝平缓区域将现有田间路网和水系加以改造,做大水文章,打造大尺度的田园牧歌般环境空间,营造古朴绚丽、极具趣味性的梦中田园,构成对游客的强烈视觉冲击与核心吸引力。

重点项目有:水恋山门、花海游园、田园放歌、水漾湿地、竹林人家、武陵边场。

(三)九龙坡山野休闲区

九龙坡山野休闲区位于九龙坡及周边山地区域,它以山林为背景,与水脉相结合,作为洪安旅游的山野休闲游乐配套区。主要功能有山林休闲、游乐,高品质山林度假,宗教文化旅游。

重点项目有:禅静寺院、游憩山庄、森林氧吧。

(四)洪安河田园风情带

洪安河田园风情带位于象鼻吸水至三不管岛的洪安河段及沿岸地带。突出自然生态、水与生活的主题,结合水上项目、滨水休闲的开展,打造休闲型观光游憩河段,作为将分区进行有机联系的纽带,是进入洪安古镇的水上交通方式,同时起到游线引导的作用。主要功能有水上游乐、滨水休闲。

悬壁风情洪安镇区滨临洪安河一侧的带状街区。此段具有极好的崖壁景观效果和开阔的视域范围,以吊角楼建筑形态为主,打造洪安河两岸宁静悠远的聚落空间。碧水银滩通过筑橡胶坝蓄水,开展洪安河泛舟、漂流等休闲型水上游乐项目。贵塘水畔位于贵塘坝滨水地带,主要营造景观性的滨水休闲。

重点项目有:悬壁风情、贵塘水畔、碧水银滩。

(五)清水江山水人文带

清水江山水人文带位于沿清水江,由一脚踏三省界石处至拉拉渡,继续延伸至三不管岛一带。

在现有环境和景观整治的基础上,形成掩映于绿化景观中的立体格局休闲平台群。将沿江的人、事和历史融入其中,通过传统民俗活动的开展,打造具有浓厚人文环境氛围的水脉系统。主要功能有节庆活动、民俗文化观光体验。

重点项目有:碧桃绿廊、“一脚踏三省”界石、税关广场。

七、景点与游线

规划在洪安镇区形成三大景区。即洪安古镇核心旅游区、贵塘坝田园花海区、九龙坡山野休闲区。

16

规划游览线路有三种方式,分别是:

(一)水上游线

水上泛舟游线:入口——洪安河——三不管岛——清水江——衙门码头; 洪安河漂流:入口——五彩船桥,水上漂流与滨河项目穿插进行。

(二)水陆结合游线

接待服务区——洪安河——湿地休闲游憩区——三不管岛——传统风貌观光区——拉拉渡码头——茶峒

接待服务区——湿地休闲游憩区——花海田园休闲区——洪安河自然风光带——传统风貌观光区——桃源休闲娱乐区——边城文化体验区——洪茶大桥——茶峒

(三)陆上游线

接待服务区——湿地休闲游憩区——五彩船桥——传统风貌观光区——桃源休闲娱乐区——边城文化体验区——洪茶大桥——茶峒

接待服务区——花海田园休闲区——五彩船桥——传统风貌观光区——桃源休闲娱乐区——边城文化体验区——九龙坡山野休闲区

八、旅游开发策略

(一)

以洪安古镇为龙头,进一步开发古镇区内具有开放价值的旅游景点。在充分论证的基

础上,恢复重建部分已毁的重要历史建构筑物。

(二)

在古镇区,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各类小型博物馆和展示馆、传统艺术和工艺培训

中心、历史(古籍)图书馆和专业(古籍)书店等文化性游览设施,扩大旅游内涵,突出洪安特色。(三)

以古镇旅游为基点,开发洪安河、清水江沿岸的休闲度假设施以及水上游览项目,包

括象鼻吸水、碧水银滩、休闲垂钓、洪安河上漂流、清水江上泛舟、以及洪安河与清水江之间的水上环行游览路线。

(四) 开发完善九龙坡山野自然景观休闲区,将其建成洪安镇域以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森

林公园。

(五) 建设覆盖镇域的森林系统,改善旅游环境,提供自助旅游和休闲的空间。 (六) 在保证集体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自助旅游,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和服务网络。 (七)

将旅游服务设施设置在镇区或邻近中心村,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河自然环境,

同时又可兼顾居民的使用,也将大大有利于城镇建设标准的提高。

第六章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一、规划原则

1、节约原则:可有可无的设施不设,可多可少的设施少设。

2、因地制宜原则:选择适宜的地区进行相应的游览设施建设,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不同级别的道路,在现有基础上升级、改建、拓宽、加固。

3、分期建设的原则:从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相互促进的要求出发,并根据资金投入状况,应当与全区建设开发规划分期一致,分期进行设施的建设。

4、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原则:相对集中是为了提高设施用地及旅游服务的效益,而相对分散则是为了使游客在景区内部各点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5、与需求相适应的原则:游览设施的配备,既要满足游人的需要,也要适应景区和设施自身管理的要求,并考虑必要的弹性或利用系数,合理、协调地配备相应类型、相应级别、相应规模的

游览设施。

二、规划内容

洪安古镇边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入口及游客中心;(2) 酒店;(3)服务网点;(4)休憩观景亭、平台;(5)停车场; (6)环保设施;(7)解说系统。

17

三、规划布局

(一)入口及游客中心

1、入口

a.现状情况:现状的风景区人口包括象鼻吸水、渝东南第一门等入口,入口建筑的标志性和乡土特征不够强烈。规划必须对两个入口的建筑形体进行修改。

b.设计要求:应体现三省交界地的乡土建筑特征。

c.规划位置:水恋山门(原象鼻吸水位置)、渝东南第一门。 2、游客中心

a.现状情况:现状缺少正规的游客中心,无对游客进行游览教育和景区介绍的集中场所。应在水恋山门主入口处设立游客中心,洪安老街与国道交接处设计一个综合游客接待中心

b.设计要求

基本内容:展示边城文化、等候休息

具体设施包括:放映厅、管理用房、展廊或展示厅(景区介绍、解说系统介绍、游览规则)、等候休息厅、廊等

c.适用范围:水恋山门景区主入口和洪安老街入口

(二)酒店

酒店作为旅游的重要服务设施,大大的影响着景区游客规模。此次在贵塘田园游乐区规划一个新的酒店,同时保留三不岛酒店与信合酒店。

(三)服务网点

1、现状情况:现状服务设施建筑形式混乱,建筑质量优劣混杂,整体上没有突出“边城”风貌,应进行适当的改造。

2、设计要求:体形不宜过大,建筑形式应采用渝东南与湘西乡土建筑的风格,自然简朴,与风景相融合。

3、适用范围:各功能区的主要位置,洪安古街、贵塘坝局部地段、古镇新区的主要商街处。

(三)休憩观景亭、平台

1、现状情况:总体情况差,外观老旧、没有从旅游古镇的角度考虑景亭与观景平台的设计,自然乡土的构筑特征不够突出。 2、设计要求:

a.分类:滨水、山坡、山顶

b.风格要求:采用渝东南与湘西地方民居的建筑风格 c.形体:宜小、隐

d.结构形式:采用穿斗式木构与吊脚楼风格 e.材料:宜采用原木或仿原木材料

f.细节及色彩:宜自然古朴,并采用地方传统工艺 g.选址要求: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和景观,融于山林

3、规划位置:清水江沿河景观带、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亭、拉拉渡、“三不管”岛、洪安老街背街白塔。

(四)停车场

1、现状情况:缺少停车场,现存的停车场都是大面积硬质铺装、破坏原生自然地貌景观的情况,应予以改造和适当缩小面积,减小对自然景观和生态过程的破坏。 2、设计要求:

a.服务对象:景区内停车场的服务对象为景区内的环保巴士及少量的服务、应急车辆。

b.类型:集中停车场(现有汽车站附近),和分散的小型停车场、停靠点。 c.建设要求

(a)不使用全硬质铺装地面、水泥地面;采用砂土铺地需做好防冲刷措施。可采用嵌草铺装停车场,一方面美化环境,另一方面提高绿化率。

(b)因地制宜,在停车场设计允许的坡度范围内,顺应原生地形的起伏,不必强求平整。 (c)较大型的停车场内须通过设置分车带种植树木,对停车场进行绿化遮荫。停车场周边利用

18

乔木、灌木、微地形等进行视觉遮蔽,以减少对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3、规划位置:风景区人口处(水恋山门)、汽车站附近的的集中停车场、武陵边场(贵塘坝区域)及景区内分散的小型停车场、停靠点。

(五)环保设施

1、现状情况:现状景区内部严重缺少环保设施——垃圾桶和公厕,且需进一步提高其设计水平,在形象上体现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2、设计要求:采用自然乡土的材料和视觉形式、构筑方式,同时结合新的生态技术。 3、适用范围:风景区内各旅游线路沿线。

(六)解说系统

1、现状情况:现状的解说系统形式杂乱,不够统一,配置不完善,应进行统一的设计。 2、设计要求

a.精品游览线:清晰明确。 b.自助探险游览线:自然古朴。

3、规划位置:景区内各主要游线的重要节点处

第七章 城镇发展规模

一、城镇性质

(一)城镇性质分析

2002年4月重庆市政府将洪安镇定位为渝东南片区的历史文化名镇;洪安镇是沈从文名著《边城》里的故事原型地,有优越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田园秀丽,是投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根据对洪安镇目前的主导产业特征和未来发展条件等的综合分析,规划确定洪安镇的主导职能

包括: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秀山县域城镇体系中的重点城镇,著名的西南山水田园休闲观光名镇,武陵山区大边城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度假胜地。

(二)城镇性质综述

综合以上分析,可将洪安镇的城镇性质概括为: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武陵山区大边城旅游圈的休闲度假胜地,秀山县域东北片的中心城镇。

二、城镇人口规模

(一)镇域人口规模

洪安镇域人口预测采用综合平衡和城市化水平法,计算公式如下: A=K(1+a+?)n

A—规划期城镇人口规模 K—计算基期城镇人口数 a—规划自然增长率 ?--规划机械增长率 n—规划年限

洪安全镇辖5个村1个居委会、35个村(居)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16120人,非农业人口4036人,其中农业人口12084人,是一个土家、苗、汉多民族杂居地。参照现状人口特征分析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镇域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取4?,远期取2?。同时洪安作为重庆市东

南部的中心城镇,其人口会保持一定的机械增长率,根据洪安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以及秀山县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机械增长率近期取15?,远期取10?。

根据计算,镇域人口为:

2010年镇域人口=16120×(1+4?+15?)3

=17056人 2020年镇域人口=17056×(1+2?+10?)10=19216人

根据《重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中的重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化目标:规划2007年,总人口3177万人,城镇人口14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2010年,总人口323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2020年,总人口332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

19

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规划洪安镇2010年城市化水平取35%,2020年取60%。

则洪安镇城镇人口初步估算为: 2010年城镇人口=17056×35%= 7675人 2020年城镇人口=19216×60%=11529人

(二)城镇人口规模

洪安居委会是镇政府所在地,地处国道319旁,交通十分方便。辖5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9315.2亩,至2007年末,居住有972户,4032人,是全镇经济发达地区。贵塘村位于洪安镇东部,距洪安集镇500米,位于国道319线北侧,连接319线的洪峨公路自南向北和正在建设中的渝湘高速公路自西向东横贯全村,交通十分方便。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共3个村民小组, 423户、1808人。共计常住人口为5840人。

洪安镇镇区的人口增长最近几年机械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自然增长,其镇区人口增长具有其特殊的经济社会因素。

1、机械增长

洪安镇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是秀山县东北部经济文化中心。在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中洪安城镇定位为重庆市的次级中心城镇。其城镇的等级规模与在市域城镇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洪安镇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以重庆市区对洪安城镇的辐射而言,一方面原有洪安镇区的部分人口将迁出,另一方面洪安镇新区开发建设,必将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必然需要一定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除古镇新区近两年发展较快以外,贵塘坝的农业种植也发展迅速,相应地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洪安由于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在吸引秀山县及周边区域人口流入方面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对于洪安镇域范围内的其它村镇而言,洪安镇区又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地。综合分析后,依据洪安镇在重庆市域城镇体系和在秀山县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决定其镇区人口的将有较大的机械增长。

考虑到近期古镇的发展不是面状开发,而且点状组团开发,吸引周边村镇和相应周边区域的人口流入是有限的,且这部分人口鉴于没有资料统计,所以无法准确估算。

考虑未来洪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将成为洪安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将吸引周边村镇和其他地区的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口流入,故考虑近期服务人口增加200人,远期服务人口增加至500人。

2、自然增长

洪安镇发展处于建设初期,考虑到洪安镇区现状人口基数较小,故确定洪安镇区的人口平均自

然增长率近期定为4?,远期定为2?。考虑到目前居住在镇区的农业人口将转化为城镇人口,故计算的人口基数中包括目前居住在镇区的农业人口。计算公式如下:

洪安镇的规划城镇人口为:

近期2010年规划期城镇总人口数=5840x(1+4?)3

+200=6110人 远期2020年规划期城镇总人口数=6110x(1+2?)10+500=6733人

由于洪安镇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原屯村镇区,因此洪安城镇人口的分布应包括洪安镇区和贵塘坝村以及象鼻吸水附近的村(云门洞)、九龙山坡下的村。

综上所述,结合重庆市城镇体系规划确定洪安镇区的人口规模为: 近期(2010年):8000人 远期(2020年):8700人

(三)城镇用地规模

根据对洪安镇区现状建设用地的调查统计,城镇现状用地28.2454公顷,人口2270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24.42m2/人。镇区内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大部分原有乡镇企业用地处于空置状况,而古镇区内人口则相对密度较高,镇区公共绿地缺乏。因此洪安镇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改善生活和旅游环境。

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对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的规定,结合洪安镇的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取人均用地大于80 m2小于等于120 m2的标准,考虑旅游发展需要,确定规划洪安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20m2/人,至2010年洪安镇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0.96平方公里;至2020年洪安镇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04平方公里。

(四)城镇规划区范围

依据洪安镇城镇发展目标,考虑到洪安镇区今后的发展方向,确定洪安镇城镇规划区为:洪安古镇老区、洪安镇新区、贵塘坝田园及属村落用地、九龙山体主要山体区域。洪安镇城镇规划区的总面积为1.70平方公里。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通过对洪安镇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以面向城镇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

20

小计 2960 九龙禅静寺院 3000 800 240 第三期 招商 坡山森林氧吧 8000 50 第二期 政府 野休游憩山庄 15000 230 第三期 招商 含住宿设施 闲区 茶坊、游步道等辅助项目 60 第二期 招商 小计 580 洪安边城客栈、 1200 100 12 第一期 招商 10家,建筑风貌整治 河田酒吧 500 1200 60 第一期 招商 园风水车园 6000 15 第二期 招商 光带 品书坊 4000 10 第二期 招商 沙滩画廊 2000 10 第二期 招商 碧水银滩 14000 75 105 第二期 招商 游船 30 第一期 招商 20艘 五彩船桥等辅 120 助项目 第一期 政府 小计 362 清水碧桃绿廊 10 第一期 政府 400m长,景观整治 江山税关广场 600 500 30 第一期 政府 水人一脚踏三省 200 850 17 第一期 政府 文带 游船 45 第一期 招商 30艘 亭台码头等辅 33 助项目 第一期 政府 小计 135 道路主干道路 840 71 第一期 政府 道路面宽15m,长约850m 交通 次干道路 670 101 第一期 政府 道路面宽12m,长约1500m 步行道路 100 25 第一期 政府 道路面宽6m,长约2500m 河道 250 38 第一期 政府 河宽窄不一,最宽6m,最窄4m,长度约1500m 小计 234 合计 8800 注:1、各项目产品投资均含周边景观工程费用。

2、项目第一期投资5300万元,第二期投资3030万元,第三期投资470万元;其中政府

和居民投资约1820万元,约占21%。

46

指导,在保护洪安镇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的基础上,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龙头,全面促进洪安镇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以及城镇建设的发展,将洪安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的边城山水生态旅游名镇。

(一)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03),“十五”期未,全镇GDP总量为4200万,规划“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2%,到“十一五”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00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2380万元、700万元、4320万元,结构比例调整为:32.1:9.5:58.4。工农业总总产值:“十一五”期未,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4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20%,达到2000万元,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达到3400万元。

结合洪安实际,确定洪安镇的经济发展目标为:

近期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 达到7400万元。 远期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 达到1.59亿元

(二)产业结构指标

2006年实现4600万元,在2001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4.8%。财政总收入完成54万元,年均增长21%(剔除农业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3.5︰8.5︰28调整为45︰11︰44。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业总产值实现2980万元,年均增长5.6%;工业总产值实现1250万元,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50万元,年均增长41%。

洪安镇未来12年的发展应突出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产业结构比例,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继续保持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农村农业经济为支撑,以房地产、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优势比重,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规划至202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0:30:60。

(三)城镇化水平与居民生活指标

年份 总人口 第一产业人口 第二产业人口 第三产业人口 2004 14971 4321 1108 1897 2010 15439 4795 1774 2466 2006 15940 4881 1702 1348 2007 16120 4814 1736 2300 近年来,洪安镇建设明显加快,集镇常住人口由2001年780人增加到2007年2300人; 2007年末,洪安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27%,城市化水平约为25.03%(非农人口加为城镇服务的农业人口)。

到2020年,洪安镇区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人均道路(主次道路)面积为15

平方米/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人以上,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为300升/日;人均生活用电量指标为1500千瓦时/年;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电话装机率达90%;管道燃气普及率达80%;公交拥有率(与吴江共享公交车辆)为8辆/百人;绿地率达50%。

在今后5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到“十一五”期未,全镇总人口控制在17200人以内。

按常住人口计算,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19%,镇区面积达到2万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年均8%。

(四)环境保护目标

洪安作为边城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卫生应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以保护古镇洪安周边生态环境为核心,保护林业资源,全面开展小流域综

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杜绝古镇建筑保护区内污染物排放,加强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和统一监督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完善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全面维持和改善洪安古镇周边与和茶峒的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级;水体环境质量优于功能区划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区区域环境燥声平均值小等于50分贝;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达100%;综合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

21

第八章 土地利用规划

一、用地现状分析

(一)城镇建设用地现状特征及问题

洪安城镇现状建设用地包括洪安镇区的各居委和九龙坡山下的几个村庄,城镇南侧至与贵州行政分界线,西侧至九龙山第一山谷的山基线,北侧至渝长高速公路,东侧至清水江,规划用地范围约170.01ha。

目前洪安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分为三大片,古镇区居中,洪安新区在九龙山坡下,镇区西北部,洪安河贵塘坝以北的缓坡农田中的部分用地。

洪安古街上的二野司令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街两边建筑都是两三层体量,密度大,具有传统的烽火墙和苗家吊脚楼。

洪安新区为近几年规划建设,目前规模较小,新规划道路两侧为主新开发了商业街和住宅街区。贵塘坝田园片,除在乡级公路两旁零星地分布着数十栋民居住宅建筑外,目前大部分还是农田,和蔬菜种植地。

洪安现状

(二)生活居住用地现状

古镇区内的用地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主要分布在古镇中心地区,同时,在贵塘坝农田区域也零星地分布着几个居民点村庄,在九龙坡下也分布着几个居民点村庄,镇中心的居民住宅用地面积为15.22ha,其它的村庄居民点住宅用地面积为14.58ha。(以上数据不包括中学)

(三)绿地与广场现状

镇区内绿地不足,特别是公共绿地,公共绿地占镇区总用地的2.89%。古镇现有的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在汽车站附近的三角绿地处,镇区内唯一一个大型的公共绿地是镇中心的绿化小山包,目前处于闲置状态,还未开发,无法提供给居民休闲游憩之用,除此,则没有综合的大型绿地供居民使用。规划的镇新区内的公共绿地则几乎还没有。

22

在古镇区的中心有两处可供居民活动的广场,分别为镇公安局前的广场和信合酒店前的小广场,面积共计约1200平方米。

(四)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现状

镇区内,现仅有二条道路为城市型道路,分别是九龙新街路(规划新区的内部道路)、边城路(G319国道穿越镇区内部路段部分)。镇内其余均为传统街道和街坊内部通路。在镇区中心外围,现有兼具对外交通功能的乡级公路,通向蛾溶镇。现状道路用地面积为1.23ha,道路用地占镇区总用地的2.6%。

镇区目前几乎没有公共停车场,镇公安局前面的广场兼临时停车用,洪安古街旁靠近拉拉渡附近有一片停车用地,除此没有规划大型的停车用地,广场用地占镇区建设用地的0.24%。

(五)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现状

1、行政办公

洪安镇经过长期建设,现已形成比较健全的行政设施系统。现在的镇政府行政办公机关主要集中在古街(临时办公地点),新的镇政府办公地点在新区已有规划,其它的行政办公主要包括镇派出所、地税局、交管站等镇级行政单位,主要分布在边城路的两侧。行政办公用地占镇区总用地的0.36%。 2、商业服务与金融

现状商业服务用地主要集中在边城路两侧,商业种类包括:零星的居民日常商业服务和旅游商业服务设施。洪安古街,目前还没有成型的商业布点,可以说几乎没有商业活动。

镇区内的旅馆现已开始形成规模、分布基本合理的结构,包括三不管岛度假酒店、信合酒店,还没有开始形成农村居舍的居民旅馆。

镇区现有金融机构有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社等。主要分布在边城路。 现状商业服务和金融用地占总用地的9.40%。

洪安镇区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 洪安镇区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2008)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用地比例(ha) (%) 用地分类 用地面积(ha) 用地比例(%) 村民住宅用14.58 31.23 R 居住用地 29.8 63.84 地 居民住宅用地 15.22 32.61 行政办公用地 0.17 0.36 教育科研用地 0.29 0.62 文物古迹用C 公共设施地 0.85 1.82 用地 6.15 13.17 医疗卫生用地 0.13 0.28 商业金融用地 4.39 9.40 市场用地 0.32 0.69 T 对外交通对外交通用用地 2.63 5.64 地 2.63 5.64 道路用地 1.23 2.63 S 道路广场用地 1.46 3.13 广场用地 0.12 0.26 停车场用地 0.11 0.24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15 0.32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15 0.32 G 公共绿化用地 6.49 13.90 公共绿化用地 6.49 13.90 合计 城镇建设用地 46.68 100 -- 46.68 100 水域 10.57 -- 耕地 53.24 -- E 水域与其他用地 123.33 -- 林地 46.23 -- 闲置地 13.29 -- 合计 170.01 -- -- 170.01 -- 23

(六)城镇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根据洪安镇区及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防洪设施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用地适建性分类标准。

Ⅰ类用地:地势较高,地面标高一般高于百年一遇洪水位,无洪涝侵害;地形坡度一般小于3%,工程地质条件好,地基承载力一般大于8T/M2;地下水位相对较低。这类用地对工程建设无影响,应作为规划城镇建设首选用地。

Ⅱ类用地:地势较低,地形平坦,受防洪设施保护,无洪涝侵害,属低产农田;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基承载力一般为8T/M2;地下水位较高,水量丰富,对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该类用地宜于城镇建设。

Ⅲ类用地:地势较低,地形平坦,受洪涝设施保护,无洪涝侵害;属良田;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基承载力一般为8T/M2;地下水位高,水量丰富,对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该类用地可作为城镇建设备选用地。

Ⅳ类用地:沿河沙洲地带,不受防洪设施保护,属洪水淹没区,该类用地不宜作为城镇建设用地。

根据对洪安镇区及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防洪等相关条件的分析,洪安城镇周围用地建设条件如下:

由于地处渝东南与湘西边界,以自然山体用地、缓坡地,目前洪安镇区周边用地大多地势较高,属于山坡地,以I、II类用地为主。田厍村所属用地的现状建设较少,地势较高,适于建设;文安村所属用地现状建设较多,适于远期开发。

二、土地利用发展分析

(一) 洪安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因素

洪安镇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方向的选择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中对节约耕地原则的遵循; 2、城镇现状建设用地周围用地适建性状况; 3、现有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用地布局; 4、城镇常年主导风向;

5、主要交通干线如渝长高速公路、G319国道公路及秀山县域主要公路的未来走势对城镇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的影响;

6、城镇的防洪要求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7、城镇用地空间布局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合理性。

(二)洪安城镇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在对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现状用地地形状况、现状基础设施条件、区位交通条件和工程地质状况等综合因素,对洪安镇区用地的发展方向的优势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1、向北发展

现状建成区北部,沿洪安河北侧贵塘坝田园区域、地形条件都比较好,同时交通发展也有一定的潜力,可以作为城镇发展用地,同时向西北部发展还可以兼顾与互通口处开发区发展的连接,共享基础设施。但由于贵塘坝田园是大片的农田与苗木种植地,向北发展有困难,由于镇的其它方向发展的空间都有限,未来向北发展,是镇发展的首先。 2、 向西南发展

城镇南部有较为开阔的用地,在上轮规划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镇区新的行政中心,基础设施相对较为配套,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建设。但是南部用地毕竟有限,除了目前一部分的缓坡地外,大部分用地的坡度都是在20%以上,用地空间狭长,为确保城镇生活不受其影响,城镇南部不作为远期镇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结论:根据对洪安城镇规划建设用地方向选择因素的分析,确定规划期内洪安镇城镇建设用地的主要方向为:规划近期城镇主要向镇南部方向发展,适当建设九龙坡山下的缓坡地段;远期城镇向洪安河以北发展,适当地向西北,互通口方向发展,形成组团发展的格局。

三、土地利用规划

(一) 用地形态结构

城镇总体布局采用“组团状发展”的模式。即:充分利用影响城镇布局的自然限制因素,如山体、河流等特殊自然条件,形成富有特色的城镇布局结构。以现有的镇区为中心,以“组团状”模式向北发展、向南发展所形成的各城镇组团之间,利用天然的河流、低洼地区(蓄洪区)等,建设

24

成为城镇各组团之间的各类分隔绿地。

洪安镇区规划形成北、中、西三个组团,即:

向西发展:在现有镇区的基础上向西扩展发展九龙坡山野休闲组团。称镇西组团。

向北发展:在完善洪安新区的基础上,跨过洪安河,在黎家村、下寨村所属地的用地范围内建设洪安新镇区组团,功能以生活居住为主,是洪安现代化城镇的主要组成部分,沿乡级公路南侧及洪安河北岸可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称镇北组团。

中心发展:在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完善古镇区的生活配套、旅游服务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完善南部新区的建设,形成以历史传统风貌为特色的旅游和生活居住组团。称古镇中心组团。

三个组团之间通过控制大面积的生态林地、水面和农田,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通过东西向城镇道路的连接,加强组团状发展的各城镇组团在交通、功能和景观等方面的有机、便捷的联系,使其在保证城镇结构的整体性、合理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将城镇中的历史文化环境、人工建设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

(二) 功能布局结构

洪安镇区规划远期形成“两带三区”

“两带”——洪安河田园风情带、清水江山水人文带;

“三区”——洪安古镇核心旅游区、贵塘坝田园花海区、九龙坡山野休闲区。

(三) 土地利用规划

洪安镇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洪安镇区规划用地平衡表(2020) 用地代用地面用地比例号 用地名称 积(ha) (%) 用地分类 用地面积(ha) 用地比例(%) 二类居住用R 居住用地 36.31 42.05 地 31.09 66.60 中小学用地 5.22 32.61 行政办公用地 3.17 3.67 C 公共设施用地 8.24 9.54 市场用地 0.68 0.79 医疗卫生用地 4.39 5.08 旅游接待用地 12.24 14.18 旅游用地 15.21 17.62 旅游度假用地 0.85 0.98 旅游商业用地 2.12 2.46 T 对外交通对外交通用用地 2.63 3.05 地 2.63 3.05 道路用地 1.52 1.76 S 道路广场用地 3.55 4.11 广场用地 1.01 1.17 停车场用地 1.02 1.18 U 市政公用市政公用设设施用地 4.15 4.81 施用地 4.15 4.81 公共绿地 6.75 7.80 G 绿地 16.25 18.82 其它绿地 9.5 11.00 合计 城镇建设用地 86.34 100 -- 46.68 100 水域与其水域 18.78 -- E 他用地 70.95 -- 耕地 15.94 -- 林地 36.23 -- 合计 157.29 -- -- 157.29 --

25

第九章 居住与公共设施规划

一、居住用地规划

(一)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1. 面向二十一世纪,坚持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高标准、高起点,为居民创建优美、舒适、安全、方便、现代化的生活居住环境;

2. 在新镇区集中紧凑地组织生活居住用地,按照居民生活的不同层次要求,分级配置各级公共服务设施,使生活居住区功能明确、建设有序、方便生活、便于管理;

3. 新镇区居民住宅区开发应小规模、多样化,以居住组团作为组织生活居住用地的基本单元,营造富有洪安特色和渝东南与湘西水乡特征的边城古镇生活居住环境;

4. 注重对生活居住区内绿化以及各类市政设施的配套,在古镇区应尽快改变现有居住公用工程设施配套不足的状况,以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住品质;

(二)居住用地规划指标

规划近期2010年,居住用地30.32ha,人均居住用地75.8m2

(近期镇区规划人口4000人);规划至2020年,居住用地36.31ha,人均居住用地30.25m2

(2020年镇区规划人口12000),实现户均一套标准房,新建地区各项设施配套到位,居住环境适宜。

(三)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分四大片布局,即古镇片、新区片、镇南片、贵塘坝田园片的部分村寨区。其中古镇片和镇南片、贵塘坝片区的村寨区为现有的居住片区,新镇片新为发展的新居住片区。

古镇片居住区:为上世纪50、60年代的建筑,建筑质量较差,空间结构布局缺少规划,环境很差,基础设施落后。近期对其局部地段做改造与拆除处理,以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体现古镇特色。远期将其与古镇街区作为一个体系统一考虑,扩大古镇保护区面积,形成古镇特色历史文物保护区;

新区居住片区:为90年代未开始建设的居住片区,目前正在继续建设之中。由于缺少从渝东

南与湘西建筑特点出发,同时也未从未来古镇作为边城旅游历史文化古镇的角度考虑,目前已建的建筑大多是现代化建筑元素较多,没有加入渝东南与湘西本土的特色建筑元素,所以对该类住宅区重点是改造和完善其空间景观,达到整体上融合一致。

新镇南片居住片区:主要沿清水江岸上开发,规模不是很大,建筑质量一般,多数为多层结构,内部环境较差,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道路路面为土路,质量较差。规划考虑进行大部分拆除处理,局部新建的进行改造调整。

贵塘坝田园村寨片居住片区:由于多数是村民自发建设,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空间布局随意,整体环境较差;建筑体量在2—5层不等,砖混与土木结构杂存;基础设施落后。从贵塘坝的田园花海整体定位出发,规划对其进行整体拆除,对现有居民点进行调整与重新布局,建筑造型与色彩体现生态田园的特点,同时加入本地区的建筑特色元素。

(四)开发控制与设施配建

1、开发控制

规划根据洪安镇区居住状况,四个居住片区分别采用四种模式进行开发建设,以既体现古镇风貌,同时又展示21世纪中心镇的生活环境。在住宅设计和住宅区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地形、植被和水系等资源,同时积极鼓励将生态节能技术应用于住区建设。

容积率与住宅层数

古镇居住片区:以洪安传统的吊脚楼院落式、坡屋顶、低层民居形式为主体,依据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保护要求,或保护、或保留更新、或局部加扩建、或部分重建,以保持现有民居的布局为原则,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禁止3栋住宅以上同时拆除重建的大规模建设方式,原则上不再新建住宅,将维持传统布局作为古镇区住宅建设的重要原则,并适当放宽有关建设控制指标。

新区居住片区:逐步改造90年代公寓式住宅区的设施和绿化环境,新建住宅区容积率控制在

1.2以内,以院落式住宅为主,层数不超过4层,严格禁止小高层和高层住宅。

镇南居住片区:住宅区容积率控制在1.2以内,以3—4层为主,,严格控制小高层住宅,严格禁止高层住宅。

贵塘坝居住片区:每个新建住宅区的建筑面积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3万平方米,容积率控制在0.6以内,以院落式住宅为主,层数不超过4层,严格禁止小高层和高层住宅。

2、设施配建

住宅区公建配套设施的建设应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配置。并对教

26

育设施和居民机动车停车位作补充规定。

每2.5万人设小学1所。规划保留古镇片区现状的小学并在新镇片区增设1所小学; 每1万人设幼托1所,规划在四个居住片区各设1所幼托。原古镇区中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可适当合并以提高质量;

近期保留古镇区中的洪安中学(初中),远期考虑在新镇片区规划初中。 各类教育设施用地和建筑规模应参照重庆市教育厅的有关标准执行。

二、公共设施规划

(一)公共设施规划原则

1. 公共设施的规模与项目不仅考虑为洪安镇服务,还应全面考虑服务洪安镇域和周边地区的

需求。

2. 合理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考虑城镇居民的生活与就业协调一致。 3. 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而带来的游客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 4. 突出历史文化名镇的内涵,强化文化设施的建设。

(二)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1、政府办公用地布局

以现有镇政府为基础建设行政办公中心。随着洪安古镇街区的整体保护,以及古镇区的全体规划改造,古镇区内部的行政办公单位远期将全部考虑迁至镇新区。

其他非政府的办公设施根据各自的功能侧重以及各组团建设开发是时序,安排在各个组团中。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占总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的2.51%。 2、文化、娱乐设施布局

文化设施主要安排在古镇组团和新区组团。在古镇组团(主要在古镇保护区内),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和完善以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容的文化设施,包括遗产展示馆(二野司令部旧址)、历史(古籍)书店、洪安历史博物馆等,规划在新区设置为居民服务的老人活动中心和少儿艺术中心等。

娱乐设施主要考虑居民使用和旅游服务相结合,安排在边城路两侧(G319国道穿镇区内路段)

和新区组团中心的生活性街道沿线。

规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占总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的3.61%。

(三)商业服务与金融设施布局

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模,在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和旅游服务的双重需求,规划形成古镇组团和新镇区组团两个主要的商业服务区。

古镇组团由于是洪安主要的旅游地,故商业服务设施的容量大,不宜根据通常的人口配建标准来设置。在古镇组团,规划安排了 三条商业街道,即洪安古街、边城美食街、边城风情街(新区内),并使它们相互连接,成为一个商业服务网络。

另外,金融设施主要安排在新区组团的生活性道路沿线。 规划商业金融设施用地占总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的14.18%。

(四)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由于现有镇卫生院处于古镇内部,交通不便,且规模太小,规划考虑拆除镇卫生院,规划在新镇区组团新建一处设施现代化的中心医院,设床位80张左右。

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占总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的5.08%。

(五) 市场

现有镇区菜市场,位于信合酒店周边,用地空间狭小,缺乏合理化规划。市场内部的人流活动对附近的交通造成很大的干扰,再者市场的日常活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在镇新区规划一个新的市场。

规划市场用地占总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的0.79%。

27

第十章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一、保护目标与保护原则

(一)保护目标

1、保持洪安古镇现存的历史风貌,保护现有古镇区所留存的历史信息,保持传统的街巷、河道空间尺度与景观特征。

2、在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有序更新,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发挥古镇优势,突出古镇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文化,综合开发旅游资源,推动洪安镇的经济发展。

(二)保护原则

1、整体性原则:重视大量的文物古迹点的同时,重点保护构成水乡古镇整体空间环境和风貌特色,建筑群落、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2、协调性原则:对建筑 、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应包括它们的环境和相关要素,古镇区内改建和新建建筑应遵循保护城市纹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关系的原则,在建筑尺度、组合关系、色彩、形式等方面加以协调。

3、可持续性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处理好保护与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小规模循序渐进,在整体保护的同时,重点保护、恢复和更新主要的特色地段,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完善。

二、古镇格局

洪安镇区为洪安河、清水江、 九龙山所环抱,形成了“山水环抱于外,一镇深锁其中”的古镇格局。镇内河道纵横,清水江把边城两古镇洪安镇、茶峒镇(湖南省)一分为二划江而治,洪安河从洪安古镇东侧蜿蜒而过,与南向来的清水江相互交汇,形成两个美丽的小岛:三不管岛、翠翠岛(茶峒镇)。全镇以水为依托,以河道为骨架,依水成街、环水设镇,依水成路,傍水为园,水把埠头、民居、古街连接在一起。沿河两岸,民居鳞次栉比,街巷逶迤,临岸是河,非船莫渡;形

成了典型的“舟船、流水、人家”的西南边城水乡特色景观。

洪安古街居于镇中偏北侧,临洪安河西岸,通过拉拉渡,洪安古街与对面茶峒古街连成一条商业长廊,由于历史情缘,两镇有着相似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共同构筑边城古镇的古镇风貌。

三、保护范围划分与保护要求

(一)各类保护范围划分

保护范围的确定原则考虑建筑与城镇并重,城镇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并重,以构筑包含建筑、城镇与外围自然风景三大部分的整体保护框架,划定古镇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古镇风貌协调区。

Ⅰ、古镇核心保护区

范围指:洪安古镇清末民初的镇区建成范围,古镇内现有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级文物控制单位,其范围以其现存四至范围为准。主要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以其现存四至范围为准。主要遗址的保护范围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重要建筑及构筑物的现存地。实指目前洪安古街两侧30米范围的古镇建筑群。

Ⅱ、建设控制区

范围指:各级文物保护控制单位四至界线以外10至20米范围内的区,一般以各级文物保护及控制单位周边的一圈建筑为界。本次规划主要指:古镇老街建筑群外侧20米线与319国道构成的区域。

Ⅲ、古镇风貌协调区

范围指:洪安镇新区建设区及周边自然生态和自然风景区域,包括:九龙山生态保护区和贵塘坝基本农田控制区。

洪安镇主要文物保护控制单位一览表 名称 地址 保护等级 建造年代 类型 使用状况 二野司令部旧址 洪安古街 县级 民国 历史建筑 整治 洪安古街 洪安古街 市级 民国 历史街区 整治 洪安古镇 重庆洪安 市级 民国 古镇 整治 四大商铺 洪安古街 民国 历史建筑 恢复重修 28

(二)保护措施与要求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遗迹、主要历史建筑均为保护建筑 ,不允许拆除。对古镇规划保护区界内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镇级文物控制单位,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的指导下按原样修复,“修旧如旧、新旧有别”。修复工作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文物保护单位及周围控制区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拆除。

2、主要历史建筑物在其现存四至范围内,禁止任何未经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活动,不允许对建筑主体部分的外观作改变其特征的改动,鼓励原样修复,鼓励在协调统一的原则指导下对建筑外观进行整饰,允许功能置换与内部更新,允许对主体建筑以外部分的拆除与加建,加建建筑物、构筑物应与原建筑尺度协调统一。

3、 对于一般传统建筑区中的其他传统建筑物(群),需要在下一层次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或详细规划中进一步确定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并对每幢(或每种类型)建筑物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建设引导条例。

4、在遗址范围内,除绿化和园林建设外,禁止任何其他建设活动。

5、在古镇规划保护区界内,包括一般传统建筑区和非重要的河街两侧,允许对现有各类建筑物进行更新、改建、拆除和新建,允许对环境进行整治等建设活动,但所有的建设活动都应以保持和继续城市纹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为原则,禁止大规模的拆旧建新工程。

6、在外围自然环境控制区内,禁止新建建筑物;对原有建筑的改建、加建和重建应控制在原建筑的建筑用地界线之内;不得随意改变现有的河流、植被等地表自然状况;区内现有影响景观环境的建筑物应逐步拆除。

7、历史街区是洪安古镇的风貌特色区域,应制定相应的街区保护规划,历史街区内的所有对建筑物的保护、改建和新建活动,所有对环境的整治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

四、建筑高度控制

古镇区内的传统建筑的共2500平方米,以双坡顶屋面砖木混合结构为主。古街两侧的古建筑大多二三层,除此没有更多的古建筑。从整体上看,古街保存了较好的传统建筑风貌。

各级文物保护及控制单位、各级文保单位周围环境控制范围、主要历史建筑物及重要的河街两

侧的建筑高度应保持现高,重要遗址周围建筑限高3.3米(檐口),一般传统建筑区内应保持现高或6.2米(檐口)限高,在古镇规划保护区界内除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地区,建筑限高为9米(檐口)。

建筑的控制高度,屋顶坡度,及其与街巷的比例尺度应遵循下图的关系。

在保持现高的区域内,不允许改变现有建筑物高度,不允许随意的加层。在拆除非保护建筑作更新改建时,新建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被拆除建筑物的高度。在限高3.3米(檐口)的区域内,新建和改建建筑物的檐口高度不得高于3.3米。在保持现高及6.2米控制高的区域内,新建和改建建筑物的檐口高度不得高于6.2米,对保护建筑的改建不得超过原建筑物的高度。在9米控高区域内,新建和改建的建筑物檐口高度不得超过9米。

五、河流,桥梁,河埠

(一)河流

1、保护现有的全部河道和河道两侧的驳岸。严格控制现有河岸的界线,不得缩窄河道。对驳

岸进行维修和对现为坡滩的河街段新建驳岸时,应采用传统石材和传统的堆砌方式。

2、禁止污染河道,禁止任何开挖与填埋,禁止破坏河道两岸的环境,禁止砍伐河道两岸树木,禁止在河道内及河道两岸任何阻碍视线的建设。鼓励沿河两岸的绿化种植。对河道两岸进行河埠、

29

驳岸建设,对河堤岸线的修缮与建设,对两岸环境的改造均应严谨论证。

3、因通航、防汛或其它原因需开挖或填埋河道时,必须进行反复论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二)桥梁

现有的洪茶大桥作为连通重庆——湖南的主要交通要道,以交通和城镇门户形象展示等功能为主。对桥头两侧的建设,应以利于交通组织,优化景观为原则,不得阻碍沿河道的视线通廊。根据桥梁承载能力,组织行车类型,禁止超负荷通行。

贵塘坝区域的花海栈桥突出其生态景观性。

洪安河象鼻吸水处的栈桥以连接两侧交通功能为主,三不管附近的栈桥将拦河堤坝包装改造而成,兼具景观、蓄水、通行等功能。

(三)河埠

凡属古镇规划保护范围内的河埠,均应保护,不得拆除。新建埠头应顺应传统的布局,并采用传统的形式、材料和工艺。

六、街巷与交通

(一)道路建设应在古镇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规划新辟道路和改造道路的尺度与走向应顺应古镇整体的街道格局。

(二)新规划的街巷是以满足交通要求而选定的,两侧原有建筑物应尽可能保留,不宜在古镇区内形成一条“新街”。

(三)镇区范围内原有街道格局、风貌应该得到保护,尤其是古街古巷更应严格控制,加强保护。古镇街道铺设应保持传统形式和材料,以灰砖、青石板铺地为主。

(四)古镇规划保护区界内,交通以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为主。古镇规划保护区界内,禁止通行大型机动车,小型机动车只能在规定道路上、在规定的时间段、按规定的走向行驶。

(五)合理组织机动车的单向交通,机动车交通尽可能延伸至每个街区,便于居民日常用车及消防、救护等车辆的到达。

(六)为居民使用的机动车停车场占地不宜过大,服务半径一般可控制在一百米范围内,以便

于就近停车。机动车禁止临时停放在古镇风貌景观集中地区,禁止沿街或占用其他公共空间作临时停车。

七、空间

(一)严格控制的开放空间。指现状功能、尺度均较为适宜,在城镇空间结构中位置重要、具

有特色、并对表现洪安古镇风貌起重要作用的开放空间。这些开放空间应严格控制,予以保护。主要包括古镇街区、清水江沿岸建筑区等开放空间。

(二)需要重新定义的开放空间。指那些在洪安古镇空间系统中地位重要,本应作为表现洪安古镇特色和风貌的开放空间,但现状功能、尺度、环境有待改善的开放空间。主要包括新镇区内部的街区等。

(三)规划空间是针对目前古镇区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地段,以边城路两侧50米范围、汽车站周边范围,对原有用地性质进行调整而形成的公共开放空间。

(四)对需要严格控制的开放空间,一般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功能、形式、周边界面的景观特性,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的环境设施。在更新改造时,应以保持并强化其原有特征为原则。

(五)对需要重新定义的开放空间,允许对原有不相适宜的功能进行调整,对周边建筑根据其对景观风貌影响的程度采取改建外观、减层、拆除或新建等措施。

八、绿地

(一)禁止对现有绿地作各种形式的占用,镇区内10年树龄以上的树木不得砍伐。 (二)镇区内应扩大绿地面积,充分利用现有荒地和边角空地进行绿化,提高古镇绿地率,美化环境,丰富景观,且便于居民使用。

(三)应进一步完善古镇绿化系统,加强园林绿地、公共绿地、街坊绿地、宅间绿地等多层次绿化建设,加强沿河、沿街绿化带的建设管理,与块状绿地搭配,作到点、线、面结合,使绿化系统层次丰富多变。

(四)注重古镇树种和其他植物的搭配,多种植传统树种和花木,营造与古镇相宜的绿化环境氛围。

30

九、旅游

(一)规划目标

以文物建筑和古迹为重点,突出历史文化要素,系统全面地展示洪安的历史发展、文化变迁和现实生活,展现洪安古镇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立“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配套的旅游产业格局,满足深层次文化旅游的需要。正确认识旅游开发与古镇及外围自然风景保护的关系,明确旅游开发目标定位。

(二)规划原则

1、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设计、组合、制作、推销旅游产品。 2、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行、住、食、游、购、娱六大要素同时兼顾,协调发展。

3、突出洪安当地特色,注重发掘文化内涵,与周边地区使用互补,共同发展。

(三)规划措施

1、古街名铺历史文化游览

以“边城”文化洪安古街为主体,辅以“二野司令部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纪念碑”等历史遗迹,并通过对部分传统民居的维修更新,开辟各类展示洪安古镇传统特色的博物馆、展示馆,形成分布广泛的以文化为主题的游览内容。在民居区中沿河或位于传统街巷中的餐饮服务设施和旅游商品商店,形成各具风情的古街名铺游览游览内容。

2、古镇民俗游览

以清水江为载体,开展端午节赛龙舟——最具洪安特色的节庆,同时开展舞龙灯、耍狮子、抢鸭子等民间文化活动。

“四月八”赶庙会、正月十五闹元霄等节庆活动,也是洪安古镇的特色民俗活动,规划在洪安古街内部举行,以游客的广泛参与性为主。

秀山特色民俗表演——花灯艺术表演,是俞东南地区以及湘西的特色民族文化,规划考虑在花灯边寨主题公园区域内开展。为了体现娱乐活动的更加的丰富多彩,还加入参与性极强的苗族祝

酒歌迎宾仪式、土家族摆手舞,唱情(山)歌、翻刀梯等特色民俗。

3、田园生态观光

贵塘坝作为洪安边城旅游的形象展示地;以大尺度的田园牧歌般环境空间为主,通过改造内部水系与路网,营造古朴绚丽、极具趣味性的生态田园,构成对游客的强烈视觉冲击与核心吸引力。

第十一章 交通规划

一、城镇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

(一)规划原则

1. 道路系统规划充分应考虑保护古镇的要求,避免因道路建设造成对古镇保护的不利影响。 2. 结合现状和自然地形条件,考虑水系与道路的关系,规划形成功能明确、等级完备的道路网络,既能体现水乡特征,又能适应今后城镇用地规模扩展和交通结构变化的需要,近远期规划相结合,使道路系统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

3. 镇区道路系统与用地功能布局相适应,促进土地价格的提升,改善镇区土地的开发条件。 4. 合理组织交通,避免生活与旅游、镇内与过境交通产生冲突。

(二)道路等级与道路红线

考虑到镇区原有的街巷尺度,规划道路宽度不宜过大,主要道路规划红线度为24-30米;次要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18-24米,一般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12-16米;在局部地段道路断面根据需要加宽了人行道宽度;主要街巷位于古镇保护区内,规划原则上维持现有的宽度与路型。

(三)道路网结构与路网密度

根据镇区特有的地理条件,规划道路网采用自由式和环路相结合的路网形式,古镇区内采用环路加枝状尽端式路网结构。从城镇总体道路布局来看,镇北组团、古镇组团和镇新区组团各形成三个相对完整的道路网络,三个网络之间通过公路、乡级公路连接。

道路网布置考虑结合河流走向,地形特点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不强求生硬的横平竖直,并

31

尽可能地减少设桥数量。

(四)广场

1、 水恋山门入口广场:规划在进入洪安镇区的西入口,象鼻吸水景点处,用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要满足来洪安作短暂停留的观光客与自助游客的停车问题。

2、边城广场:规划在现古镇老街与九龙新街的交汇处,作为旅游游戏、集散中心,方便与内部游览车的换乘,规划用地面积10000平方米。

3、新区广场:规划在新区中心,作为市民休闲、集散、娱乐的中心,规划面积为6000平方米。(五)交通组织

1、过境交通

G319国道穿越镇区而过,限于整个镇区的地形所致,近期无法改线。渝长高速公路在规划镇区的北侧经过。另外,在贵塘坝田园北向的至蛾溶乡的乡级公路在贵塘桥与G319连接。

2、镇区交通

边城路(G319国道穿镇区路段)把古镇区与新区一分为二,是整个镇区的一条主干道;在镇新区规划一条生活性干道(边城风情街)、一条交通性干道连接周边的组团。改造老镇区的一条交通性道路,拓宽取直,使新旧镇区顺畅贯通。

在贵塘坝田园区,规划一条交通性干道和一条环行的步行道,使整个片区形成一个完善的道路系统。

二、水路交通

洪安镇区内河道水系纵横交错、非常发达,主干河道清水江水面约有40米宽,水量较丰富,水深约2.1~4米;洪安河的水流很小,几乎是从沙石上面轻盈而过,水很浅。 规划充分利用镇区的河网条件,组织镇区内的水路游览交通线,包括:洪安河上的水上漂流路线、洪安河与清水江之间的水上泛舟路线。

规划在镇区内设码头5处,分别位于象鼻吸水、三不管附近、拉拉渡、、渝东南第一门大桥外、一脚踏三省。

第十二章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

(一) 水量预测

规划生活用水采用人均指标法,工业用水采用地均指标法的方法预测用水量。 1、综合生活用水量

洪安镇区取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近期为300升/人.天,远期为350升/人.天,则综合生活用水量2010年为0.24万m3/d;2020年为0.31万m3/d。

2、综合生产用水量

根据洪安镇将来主要工业发展的方向,地均工业用水指标近期采用130 m3/ha.d,远期采用160m3/ha.d,则2010年和2020年工业用水分别为0.5万m3/d和1.1万m3/d。

3、其他用水量

市政、绿化、消防及不可预计用水按综合生活、生产用水量之和的10%计,则分别为0.07万

m3/d和0.14万m3/d。

4、总用水量

2010年总用水量为0.81万m3/d; 2020年总用水量为1.55万m3/d。

(二)供水水源

洪安镇区现由洪安水厂供水。洪安水厂目前以洪安湖水作为供水水源,供水量和水质均不能满

足城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三)供水设施及管网规划

1、水厂规划

规划在目前洪安水厂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并进行扩建,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质。 2、供水管网规划 32

根据规划用地布局和管网状况,确定镇区内以环状干管加枝状配水管的管网系统。沿主要道路规划两条供水主干管,分别供应古镇组团和新区组团。在建立完整环网体系的情况下,明确主要输水管和配水管功能,改造供水瓶颈,扩容、提高供水量。

二、排水工程

(一)排水体制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污水集中收集后,统一入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可排入自然水体。雨水就近汇流至后直接排入附近河道。镇区工业废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可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系统,进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排放。

(二)雨水管网规划

根据镇区地理特点,利用地形和密布的河网,雨水管网规划按河道水流的流向划分排水分区,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内的雨水以最短的距离,自流排放进附近水体,并尽可能不使用雨水泵站。

(三)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生活污水排放系数采用0.85,工业污水的排放系数采用0.75,市政及其他污水的排放系数采用0.3,则近期2010年镇区污水总量为0.6万m3/d,远期2020年镇区污水总量为1.1万m3/d。

2、污水处理设施

根据洪安镇城镇总体规划,规划将在洪安镇西北(贵塘坝区域范围内)新建污水处理厂,洪安镇区的污水将统一进入该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排水分区与污水管网规划

洪安镇区内河网密布,因此污水管网规划原则上按河划分排水分区,以减少污水管线穿越河道和设置泵站提升。沿镇区主要道路敷设污水管道,经汇流后入污水厂处理。

根据镇区地理特点和古镇区雨污合流工程实施的污水管布局,古镇区划分东、南两个排水分区,其中南片由新区的九龙新街主管截流,共同排入边城路污水总管。古镇东组团分东西两个排水分区,

由组团中两条东西向主管汇集后排入边城路延伸段的污水总管中。其中,洪安古街的西向污水排入边城路污水总管,在古镇山头的东的区块污水汇集排入边城路的东端。最后,镇区污水经边城路污水总管进入镇北组团的的污水处理厂。

三、电力工程规划

(一)用电负荷预测

近期采用0.8万KW/km2

的用电负荷密度,用电负荷4.0万KW,按65%负载率计,则总计算负荷为2.6万KW。远期采用1.2万KW/ km2

的用电负荷密度,用电负荷为6.6万KW,则总计算负荷为4.3万KW。

(二)电源

规划镇区电源来自秀山县变电所,110KV进线,进入位于镇区西南(镇西组团)镇内的35KV变电站,并由该变电所引出10KV线路5条供应镇区用电。规划将对变电所进行扩容,保留古镇区内的配电间,并在镇西、镇东两个组团各增设一处配电所。

(三)线网规划

规划采用双回路供电的环网方式,开环运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规划供电线路连结后形成供电环路。

镇区内电力线铺设以地埋敷设为主,避免架空铺设。

四、电信邮政与广播电视

统筹规划,建设信息管线设施。新建道路和建筑的信息管道应全部实现集约化建设。 新建道路的主干信息管道敷设24孔,次干信息管道敷设12孔;现状道路下的信息管道根据道路改造及信息管道建设的时序,逐步更新升级。

规划远期在新镇组团新建一处通信局,并要求两处用电均接入独立的双路市电。 远期光纤到小区、大楼接入率达100%。

33

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主线数到达60线/百人。

远期在新镇组团规划通信局和广播电视局,设置无线基站、卫星地面站、模块局等信息基础设施。

保障镇区100%和镇域95%以上地区的移动通信和寻呼用户在99%的时间内可使用提供的移动通信和寻呼服务,在重点区域实现移动通信和集群信号室内外无缝覆盖。

新建地区宽带接入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人均带宽拥有量达到512KB/人以上。

五、城镇管线综合

由于城镇各种管线集中布置于城镇下面,为防止各种管线在平面或垂直方向位置之间相互冲突,确定城镇管线综合的基本原则。

城镇各种工程管线应尽量埋在城镇道路红线以内,禁止乱穿空地,以造成今后对其它设施修建的不利影响。

管线应避免过分集中在交通频繁的城镇干道下面埋设,以免施工和抢修时,开挖路面影响城镇交通。

埋设在城镇道路下面的管线,一般应和道路中心线或两侧建筑物平行,同一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道路另一侧,以免与其他管线交叉。

在道路横断面中安排管线时,首先应考虑将管线安排在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面,其次将检修次数少的管线布局在机动车道下面。建议将电力、给水管线布置在道路中心线的左侧,将电信、污水管线布置在道路中心线的右侧,雨水管线布置在道路中间。

各种管线由道路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要根据管线的性质、埋设深度来综合决定。

管线冲突时,要按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是没有修建的管线让已建成的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小管道让大管道,压力管道让重力自流管道,可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

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在新建地区迎满足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在古镇区狭窄的街巷中应积极考虑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合理安排各类管线水平及垂直方向的位置,避免干扰和冲突。

六、环卫设施规划

(一)规划目标

项目(单位:%) 近期 中期 远期 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 85 95 100 城镇道路清扫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 65 75 80 水冲式厕所比例 90 95 100 (二)环卫设施规划

1、 垃圾中转站

规划在新镇区西侧建一所垃圾中转站,占地3000平方米,每日转运生活垃圾50~100吨。 2、生活垃圾转运站

规划在古镇组团、新镇组团和镇北片(贵塘坝)各建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按180~250平方米/吨控制用地。

3、环卫所

包括环卫专用停车场和维修场。规划在镇南片设一所,占地5500平方米。同时按每万人设一处的标准,分别在古镇组团和镇南片各设一处环卫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每处占地400平方米左右。

4、公共厕所

商业区流动人口高密集的街道间隔300-500m设1座公厕,一般道路小于700m设1座。住宅区不少于3座/k m2

5、水域保洁

加强河道水面的卫生保洁工作,规划在镇南片安排一处水域保洁管理及工作场所,占地1200平方米,同时要求镇区河道水面每日打捞1次,打捞方式采用手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

6、垃圾箱

在主要街道按标准配置废物箱,果壳箱间距为50m/个,交通干道间距80m/个,一般道路间距100m~120m/个。

34

第十三章 综合防灾规划

一、防洪除涝规划

(一)设计标准和工程等级

2010年洪安镇防洪设施全面达到防御洪安河与清水江流域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2020年达到防御洪安河与清水江流域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

镇域范围除涝设施达20年一遇的标准,一日暴雨一日排出。

(二)水面率

全面保持现有水域面积,并保持其容量不再减少,镇域水面率控制在35%以上,镇区水面率保持在10%以上。

(三)古镇区防洪除涝规划

古镇区防洪范围与设施

范围:东北至翠翠岛、南至一脚踏三省的周边范围,西北至象鼻吸水景点,包括贵塘坝田园区域,面积约20ha。

二、消防规划

(一)消防站布局

根据接警起5分钟内到达责任最远点及每4~7平方公里设一处不低于二级消防站的标准,洪安镇区需设1个二级消防站,站址位于站址位于镇南片(新镇区组团),作为全镇消防指挥中心,规划用地4000平方米左右。消防站还要建立完善的消防报警、通信、调度等有线和无线通讯系统。

(二)消防供水和消防栓配置

镇区内消防水源为镇区内河及镇区给水网。消防栓沿道边敷设并靠近路口,消防栓间距不宜超过120m,保护半径不宜超过150m,在镇区中心及重点建筑物群前要提高密度,消防栓应保证有足够水压。

古镇区因路网密度的限制无法达到消防栓或邻近河道取水点的服务半径时,应配备加长帆布消防水龙以及其他传统的灭火方法予以弥补,如水井、沙池等。

(三)消防通道

镇区道路建设应能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新区开发要留出足够消防通道。镇区内主次要道路为消防车的主要通道。

古镇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可使消防车达到每一处事发地。但因古街巷普遍狭窄,依然存在不少消防通道未及地区。所以,古镇区内的居民、单位和游客的防火教育尤为重要。

(四)建筑消防

镇区内各类建筑应考虑防火要求,新建设区域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控制的防火间距,同时利用河流、绿地、道路作为防火隔离带。

三、抗震减灾工程规划

洪安镇为6度设防地区。设防标准应执行国家GB50223—9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必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要求进行设计。

规划在镇政府下设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并按居委设置相应的机构。以镇卫生院为主体建立医疗救护中心。

在道路、广场、绿地等空间的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抗震疏散的要求。同时应考虑次生灾害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35

四、人防工程规划

规划配置人防指挥所一座,民防救护站一座,各类建筑应按国家有关规范建设人防地下工程。充分考虑平战结合,综合考虑人防地下工程设施的合理利用。

五、防雷规划

本规划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

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高防雷减灾的能力。县气象主管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组织管理所辖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下列场所和设施应当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建(构)筑物; 2、加油站、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或者贮存场所; 3、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

4、通信设施、广播电视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

5、洪安老街背街处山坡、花灯边寨主题公园、九龙坡等高处的建筑物; 6、法律、法规、规章和防雷技术规范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一)雷电防护要点:

1、防雷设施的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要求,主动申请并接受防雷设施的年度定期检测,查找并排除雷击安全隐患,确保人身财产安全;对于已出现的雷电灾害事故,要及时向当地气象部门报告,以便防雷技术人员能查找雷击原因,排除雷电安全隐患。

2、对于地震灾区活动板房,一旦发生雷击事故后,应当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及时上报。对于居民自建房,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定,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咨询雷电灾害防御措施,并尽快实施。

六、地质灾害规划

本规划的对象是洪安镇域辖区内各类地质灾害,其中重点灾害类型为泥石流、滑坡、崩塌(滑塌)、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从洪安镇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洪安镇的村镇建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二)规划的方针

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三) 规划的原则

1、坚持近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2、对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全面规划,综合规划的原则; 3、规划工作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原则;

4、坚持非工程治理(预防、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5、综合治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6、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平原与山区防治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山区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为主;平原区以缓变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为主。

(四) 规划目标

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测群防体系,对重点地区、重点灾害做到长期监测、及时预报,逐步治理,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争取达到固定保护目标(居住区、旅游区和生产单位)遇突发性地质灾害没有人员伤亡,

36

重要建筑物不受地质灾害破坏。

(五) 规划要点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结合生产力布局、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等因素,部署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和重点防治区。平原区以防治地面沉降、地裂缝为主;山区以防治泥石流、滑坡、崩(滑)塌和矿山地面塌陷灾害为主。

整体上来说,此次规划的区域属于山区地貌特征,但是从更小的范围来区分,也可以细分为平坦区、山体区,平坦区主要是指:贵塘坝田园种植区范围;而山体区则指:镇区坡地与九龙坡山脚建设用地范围。

针对项目的特殊地质情况,我们提出如下防治措施,对贵塘田园农业种植区,首先是要加强行政管理,科学部署地下水开采井位和开采层位,通过高效的全自动监测网络,严密监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甚至必要的回灌、补充地下水,减缓地面沉降。对镇区坡地及九龙山坡地区域,沿319国道一侧山体区域,应加固山体、增强护坡。

第十四章 空间控制与生态环保规划

为了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对生态和自然景观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在镇域空间内控制一定的不可开发区域以保持和恢复区域的生态系统。在今后的发展中建设生态林地,考虑恢复部分九龙坡局部地段景观、贵唐坝农耕田园风貌、三不管岛景观,同时对沿洪河与清水江的区域进行分类控制。同时,在洪安镇域范围内的所有项目的建设审批,必须附有环境评价报告。

一、镇区建设区域

划定可开发区域。可开发区域共有四类:分别是一般城镇建设区(即城镇建设用地),一般集镇建设范围,中心村建设范围,以及超低强度建设范围。

超低强度建设范围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洪安发展旅游度假产业的战略目标,同时考虑其东邻茶峒边城古镇,清水江自南向北一划而过,西北靠九龙坡自然山体景区资源,而在充分考虑保护生态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划定的以旅游度假为主要功能的超低强度的最大可开发范围,同时并不是必须开发的规模。

在超低强度开发范围中,容积率不得大于0.2,建筑密度不得大于15%,建筑高度不高于2层,檐口高度不超过8米,绿地率不得小于65%。

二、生态保护区

划定生态保护区域和生态控制区域。生态保护区域包括所有的河湖水面,除超低强度开发范围以外的环河50米范围,以及现有的和规划的林地(包括苗圃)。生态控制区域为镇域范围内河渠水体、基本农田、果园等规划的非可开发用地,以及沿河的超低强度开发范围。

在生态保护区域内,禁止任何新的开发建设项目,除市政设施以外的已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应该逐步迁出。在生态控制区域内,除正常的村镇建设活动以外,禁止新的开发项目,特殊项目需严格审定。

三、自然景观控制区

划定沿洪安河、清水江自然景观控制区域。环江河自然景观控制区为环绕洪安湖、清水江除划定的超低强度建设区和现有的农村居民点外,200米范围内禁止任何新的开发和建设项目,以保护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防止自然江河水面被建筑围绕。

37

四、环境现状

(一)环境质量与生态状况

整体上洪安镇的环境比较良好,生态植被也很丰富。但近年来,随着洪安镇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镇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部分农田被侵占作为村民宅基地建设,居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洪安河岸边。“马路经济”现象比较严重,小商贩地摊没有进行整治规划,街道村容环境卫生很差。G319国道从镇区内部通过,交通噪声给整个镇区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干扰。

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洪安镇绿化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林木绿地养护管理也亟待加强。镇区特别是中心区绿地不足,直接影响了洪安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另外,作为山水边贸城镇的历史文化古镇,在环境面貌、绿化美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仍很繁重。

五、环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依据与目标

(一)规划依据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2007.9.1)

(二)规划目标

在规划期内,洪安镇将围绕以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同时加强清水江上游工

业企业的排污治理,加大对清水江锰严重超标的治理。开展洪安河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实现镇区环境质量的迅速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继续采取必要的末端治理措施,更要加快源头削减,通过推广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提高标准、完善规划、调整能源结构、完善工业布局、提高机动车质量等工作,使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镇区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各项目主要指标

大气环境:到规划期未,在洪安镇区域整体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条件下,整个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按国家一类一级标准控制。

水环境:镇区饮用水水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90%,回用率力争达到50%。

声环境:镇区不同功能区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功能区名称 居民文教区 居民、商业 工业区 交通干线两侧 特殊住宅区 昼间噪声标准dB(A) 55 60 65 70 50 夜间噪声标准dB(A) 45 50 55 55 40 38

生态保护目标: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2010年,镇区绿化覆盖率力争达到45%,林木覆盖率达到50%,形成山区、平原地区和镇区绿化隔离带三道绿色生态屏障。

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整个秀山边城景区开发分为两期:近期、远期 近期的时间为:2009~2010 远期的时间为:2010~2020

针对不同的开发建设时期,提出各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1、近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一般情况下,施工工地、施工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其影响范围在100 m以内。每天洒水4~5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TSP的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

为尽可能减少扬尘对规划区建设区域周围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应采取以下措施:

(1)旧建筑拆除时应配置滞尘防护网,同时采用喷水雾法降低扬尘,对运输交通道路应及时洒水、清扫;

(2)在运输、装卸建筑材料时,尤其是泥砂运输车辆,必须采用封闭车辆运输,车辆进出工地时应用水冲洗轮胎;

(3)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的清洁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办法。 2、远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1)汽车尾气排放主要集中在停车场,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对自身区域的影响也较小。保证停车场的进出车辆行驶通畅,避免怠速空转,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最大化地进行绿化,立体绿化种植,提高环境对空气的自净能力。

(2)酒店等作为客人提高休息场所,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客房的装修应满足关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2001至GB18588-2001及GB6566-2001等十项国家标准要求;日常营运是应加强客房的新风引入,保证空气清洁度。

(3)居民炊事一般采用石油液化气。由于石油液化气属清洁燃料,有害物质极低,因此,烟尘和SO2排放量也很少,通过自然扩散影响较小,这里不予考虑。

(4)餐饮行业一般都是采用石油液化气。但是由于餐饮业行业集中,造成废气浓度较大,烟气污染相对较大,可考虑厨房油烟气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通过管道高空排放。

(二)水污染防治规划

1、近期水污染防治规划

建设期施工人员产生的粪便污水应经化粪池处理、食堂含油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经土壤自然处理系统排放;施工产生的泥浆污水可经格栅和沉淀池去除悬浮物和泥沙后排入干子河或土壤自然处理。

2、远期水污染防治规划

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排入洪安河、清水江的污水应合理布置排污口,污水排放执行一级标准,SS、 BOD5、COD、动植物油不应超过20 mg/L、20 mg/L、60mg/L、20 mg/L,但不建议排入水体。规划区的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室内污、废分流,室外污、雨分流,雨水就近排入雨水干管或水体,生活污水基本回用。

(1)加强用水管理

节约用水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提高员工/居民的节水意识,在使用过程中节约用水;二是分析设备设施耗水情况,积极改造用水设备,减少用水量。

(2)废水处理与中水的利用

会议酒店、宾馆等度假休闲区,地产类居住区,污水处理可考虑采用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进行深度处理,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SS10 mg/L ,BOD510 mg/L,COD50 mg/L。用于厕所便器冲洗、城市绿化、洗车、扫除等生活杂用水,也适用于有同样水质要求的其他用途的水。

(三)固废污染防治规划

1、近期固废污染防治规划

建设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必须按城市卫生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置,不能随意抛弃、转移和扩散,特别是不能直接倒入清水江、洪安河,造成水土流失,应及时运到指定点(如垃圾填埋场)或作铺路基等处置。其次,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也要收集到指定的垃圾箱(筒)内,由环卫部门统一及时处理。

2、远期环卫系统规划

39

(1)垃圾收集

垃圾收集采用分类收集,由于旅游区没有有害垃圾,所有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白色垃圾,分类收集集中运输。具体如下

——垃圾箱

在居住区楼旁、街道、广场等设立垃圾箱,郊野购物街区间隔约40米,垃圾箱;区域主干道间隔约60米,垃圾箱;区域次干道间隔约100米,设置垃圾箱;帐篷区以服务半径30米估算,设置垃圾箱。

其中文化地产区设立红色收集不可回收垃的垃圾箱和绿色的可回收垃圾箱;其它区域及道路两旁设立红色不可回收、绿色可回收和白色“白色垃圾”三种垃圾箱。

——垃圾收集点

生活垃圾的收集点服务半径约为70米。 (2)垃圾转运

采用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垃圾实行全封闭清运,每200米服务半径设置一个,共设置2 座小型垃圾转运站,小型垃圾转运站用地面积约为40平方米,转运量为10t/d,垃圾转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

(3)公共厕所

启动区设置公共厕所多座。在各大型公建,包括市场、商场等,以及广场、集中绿地、客运站等主要繁华街道及游客集散中心等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公共厕所应配套建设。

装有水冲式厕所的粪便污水应纳入污水管道系统。

(四)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1、近期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根据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在建筑施工期间,必须严格执行国标GB12523-1990的标准和规定。

由于规划地块处远离城区,虽然施工期噪音很大,但影响较小。 2、远期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1)加强客房隔声措施

——窗的隔声:采用双层玻璃窗;

——门的隔声:提高门的单位面积重量是必要的,同时对门缝应加密封条,门的下部最好设置

门槛,或有地毯,以缩小门缝。为了控制由走廊传人客房的噪声,应在客房入门处小进厅的顶棚上配置吸声材料。餐厅为了隔断厨房发出的噪声,一般在传菜的通道上设置两道门,形成声锁而隔断噪声;

——楼板的隔声:铺设地毯。

——隔断墙的隔声:单层匀质密实墙(砖墙)的隔声量基本可满足饭店客房的隔声要求,要取得更好的隔声效果可以增加墙体厚度。

(2)重点噪声源的控制

重点噪声源主要有:锅炉房、冷水机房、水泵房、风机房、电梯机房和歌舞厅等设备设施发出的噪声本身是无法降低的,但可以采取一些隔振、隔声的技术措施来降低噪声对外界的影响

(3)客房设备噪声的控制

——卫生间噪声:降低卫生间噪声的根本措施就是安装低噪声的恭桶,恭桶不应安装在与客房连接的墙上,也不能直接安装在混凝土楼板上,卫生间地板应采取浮筑结构,这样的安装,可使恭桶的震动和噪声降低5dB;

——空调通风系统的噪声控制:购买低噪声的换气扇,要消除客房卫生间换气扇噪声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以集中排气系统取代分散在各房间的换气扇,即所有排气管道统一由室外大功率的排风机排气;

——电器设备的噪声控制:购买无噪声或低噪声的设备。 (4)人群活动控制

员工要为客人提供各种服务,就会进入客人活动区域,或交谈或操作设备,员工在服务过程中应达到走路轻,谈话轻、操作轻的“三轻”要求。此外对歌舞厅、棋牌室、健身房的活动时间应有所

限制。

可能对临近对噪声敏感性较强的酒店,住宅区有所影响,建造距离应合理安排,通过绿化隔离噪声。

第十五章 绿地与水系规划

一、规划原则

(一) 以建设山水田园生态型城镇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高标准地进行城镇绿地系统和河网水系的规划与建设。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9o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