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理学简答论述

更新时间:2024-07-02 15: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个体身心发展理论

1、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答:(一)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教育意义:教育工作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答:(一)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从思维方面讲,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才与成人一样。从言语方面来说,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像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理能力。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误区:逼迫、用成人语言。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二)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

(2)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到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

3、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地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3分)

根据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听取、回答,并对儿童的建议适当的鼓励与妥善的处理,培养他们主动性的人格。(3分)

(2)变得勤奋的阶段:教师在生活中要多支持学生,使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并对学生取得的成功表示赞许,增强其勤奋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格。(3分)比如:当学生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不管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如何,都应该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表示认可,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2分)

(3)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指导他们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建立同一性人格。(3分)

总之,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1分)

4、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答: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1分)

(1)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主要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2分)

(2)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智力性别差异问题:从总体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2分)

5、简述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情感发展特点。

答:(1)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3分)

①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2分) 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的热情。

6、什么叫观察力?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⑴目的更明确。⑵持久性明显发展。⑶精确性提高。⑷概括性更强。

第三章学习理论

1、布鲁纳为什么特别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答:(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1分) (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1分)

(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的迁移应用。(1分) (4)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1分)

(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1分)

2、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3、为什么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知识按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类。 (2)学生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又具有特殊性。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什么叫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含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它受以下条件的制约: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第四章学习动机

1、结合中学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要求和特点,创设一些辅助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①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胜的需要会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提高。②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激励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要具体,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④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学生每次学习之后,总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寻找一些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

第五章学习迁移

1、结合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论述在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

答:(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

相似性:主要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

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原认知策略,也会影响到迁移的产生。概括化程度以及认知策略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丰富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作用

(2)促进迁移的教学 :精选教材 (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体现迁移规律);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善于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展开学习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第六章知识学习

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答:1、深度加工材料。对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2、有效运用记忆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3、进行组块化编码。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4、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熟练度150%,超过则会厌倦疲劳)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2、假设现在要传授学生“直角三角形”概念,根据概念教学原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答:概念教学的建议:1、概念分析。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定义。②特征。③例证。④上位概念。⑤下位概念。⑥同位概念。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使概念鲜明、突出,学生容易学习。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对反例的辨别则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4、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5、比较。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已说明他们之间的区别,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九章解决问题与创造性

1、结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学习生活中,问题解决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课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分)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2分)

③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

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2分)

另外: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智力水平、性格特征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3分)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2分)

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2分)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2分)

2、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3、影响创造性的个性因素有哪些?

答:㈠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㈡智力。创造性与智利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㈢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能接受违反“常识”的假设和观念)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论述)

A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B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C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

1、简述品德的特征。

答:(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1分) (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1分) (3)品德表现的行为性。(1分) (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1分)

(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1分)

2、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一、有效的说服

有效利用正反论据、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并且要考虑学生原有态度的特点、以原有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要尽量和学生相似,产生可接近感;榜样示范的形式可以是真人真事,可以是传播媒介象征性为,可以是直接性为,也可以是言语讲解,多种示范方式相结合效果更好。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四、价值辨析: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且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做事情。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六、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美国布莱特)也有效。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⑴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⑵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教育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整的技能;三是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6点):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中学生常出现二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对学生发展都不利。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应注意两点:一是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二是避免与他人盲目竞争。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首先,要保持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其次,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第三、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向好友等倾诉;写信、写日记等;转换环境)。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生物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二)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三)个体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压力最大的“趋—避式冲突”。2、特殊的人格特征。

3、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4、与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

1、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答:1、课时计划:专家型的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新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细节上完全按照课时计划去做,不能预测计划执行的情况。

2、课堂教学过程:①课堂规则的指定与执行。专家型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课堂规则含糊,不能坚持。②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型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相对缺乏。③教材的呈现。专家型注重回顾先前只是,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④课堂练习。专家型将练习看做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做必经的步骤。⑤家庭作用检查。专家型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⑥教学策略运用。专家型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 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型关心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结果。新教师注重课堂中发生的细节及自己上课的有效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9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