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3-12-09 10: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第一节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思的关系问题 D、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2、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C)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存在性 B、结构性 C 运动 D 客观实在性
4、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有有绝对的意义,超 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ABE)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E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有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个范围是指(A)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 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社会关系更为密切。注意一点,超出这个范围,将导致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6.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ABC) A 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B 它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C 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 D 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 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BC)
A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心外无物 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8. 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BCD)
A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B 万物皆在我心中 C 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D 理在气先 9、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ABCD)
A 它试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揭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 B 它只是从客体的直观方面去认识对象和事物 C 它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界和事物 D 它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
10、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11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
明(C)
A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 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像 13、认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B)
A 客观实在性 B 运动 C结构性 D层次性
1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观点认为(B)
A 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 实践无需认识指导 D 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C)
A 物质的 B运动的 C实践的 D精神的 17、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D) A自然界B人类社会C精神D实践
18、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A)
A 形而上学不变论 B 相对主义诡辩论C 唯心论 D 庸俗唯物主义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CD)
A 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评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 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礼物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 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0、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BC)
A 物质生产实践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 科学实验 D 精神活动 21、实践具有(ABCD)
A 物质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直接现实性 D 社会历史性 第2节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线的观点
2、“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3、“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B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4、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C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5、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C 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简洁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D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C A、行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辨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C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9、“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B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1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语言: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1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同一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与局部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5、“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性的关系 B、割裂了物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C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
1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 A、事物保持一定的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20、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C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把握事物的度 D、把握事物的量
2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22、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提现了:A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 D、总的量变过程的部分质变
23、唯物辨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的前进行 B、质变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24、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否定方面是指:B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需要的方面
25、“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2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原理
2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衰邦”的说法是:A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 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
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 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2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C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宿命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2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几乎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这是:C A、唯心主义决定论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非决定论 多选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BD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的主观性
D、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AB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矛盾的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C A、促进统一体解体,使事物发生质变 B、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D、规定事物指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条件 4、下列哪些说法中提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C A、矛盾双方在互相斗争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6、矛盾分析方法提现为下列具体方法:ABCD A、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矛盾分析方法的思想和成语有:ABCD A、尚和去同
B、执两用中,过犹不及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举一反三,洞悉症结
8、下列格言和成语提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CD 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9、下面格言和成语中提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BCD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B、九层之台,起与垒上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0、下列格言和成语中提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CD A、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合抱之木,生于豪末 C、防微杜渐 D、物极必反
1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ABD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2、“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对肯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B、对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C、不承认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D、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节: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B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A A、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B、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C、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是否被全体人们所接受
3、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多选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ACD A、精神、意思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的力量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 D、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CD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羞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CD
A、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4、实事求是体现着:ABCD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5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ABCD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句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过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1.认识论是研究(D) 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5.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洽活动 C.科学实脸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6.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仲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砚的活动
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8.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C)
A.可知论学派 B.不可知论学派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9.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B)
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10.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C)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1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C)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13.“从物到感觉和思和感觉到物”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沦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唯物主义认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叮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15.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B)。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1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发展的”,这句话说明(D)
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7.在认识论中坚特反映论原则的是(A)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于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D)。 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B.认识的主体是其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1.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B)。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2.“学而不思则惘”是指(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子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原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24.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B) A.可知论 B.唯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7.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B)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9.概念、判断、推理是(A)。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3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D)。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
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D) A.人类的精神活动 B.人类的社会生活 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 D.人类的社会实践
32.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二、多项选择题
1.认识主体的属性有(ABCD) A.生物性 B.意识性 C.社会性 D.实践性
2.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ACD)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多样性 D.动态性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ABC)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5.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6.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BCD)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ABD)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1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ABCD) 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3、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14、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AC)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15、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
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ACD)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地理环境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16、下列观点中包括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是:(ABC)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感性认识对于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8、“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物论
19、“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CD)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20、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1、“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也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 第二节 单选 1、真理是D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者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2、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的是A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是自然规律
C、真理是社会规律 D、真理是正确认识
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为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成果
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5、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A A、真理具有一元性 B、有用即为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7、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8、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于B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所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所决定的 多项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表现在ABCD A、相对真理中包含这绝对真理的颗粒 B、无数相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2、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ACD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的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3、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CD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4、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CD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5、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BD A、真理中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C). A.人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功 C.物质生活资科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形成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括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越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里。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
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D)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适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D)。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C.政治制度 D.阶级关系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径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B). A.社会意识对杜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7.群体意识是(D)。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D.群体实践的产物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C.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D.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A.人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D)。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C)。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B)。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有相对独立性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15.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C)。 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 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C.析学、道德、宗教
D.艺术、法律政治思想、小说 16.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 A.市场经济规律
B.价值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1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墓础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A)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问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B)。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0.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因为(D)。 A.人口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B.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 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因为(C)。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平 D.国家政权的性质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B)。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5.生产资料包括(C)。 A.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劳动产品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道德 B.哲学 C.艺术 D.语言学 28.道德是(D)。
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B.最抽象的意识形态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9.社会形态是指(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 A.生产力中 B.生产方式中 C.社会形态中 D.经济基础中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D)。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一切社会形态
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D)。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D)
A.自然规律其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 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的、白发的力量 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5.经济基础是指(A)。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D)。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CD)。 A.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C.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D.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社会的客观物质性的表现为(ABCD)。 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D.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
3.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ABC)。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BCD) 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仔在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其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BCD)。 A.主观梢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6.生产关系客观性的表现(ABCD)。
A.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B.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C.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D.生产关系的诸方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BCD)。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其有直接的同一性 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公德是指(CD)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维护社会秩J子的永恒法则 B.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C.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D.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CD)。
A.是社会发展经济的、必要的条件,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1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意指(BCD)。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1.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B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哲学 D.逻辑学
12. 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3.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意义在于(ABCD)。 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B.为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道路 C.提供识别唯心史观的锐利思想武器
D.以之为基础创立一F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提供了科学历史观的指导
14.国家是(ABC)。 A.阶级矛后不可调和的产物 B.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C.统治阶级的国家 D.全体国民的国家
15.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CD)。 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 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C.哲学、道德、宗教
D.艺术、法律政治思想、小说 16.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CD)。 A.市场经济规律 B.价值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适应经济荃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1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荃本内容的有(AB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后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8.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
正在阅读:
马基选择题12-09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10套(2018最新审定) - 图文03-26
驶向拜占庭作品赏析12-2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04-12
津园建表52 - 图文06-17
NAS与SAN存储解决方案优劣比较05-03
九年级思想政治品德第三课复习提纲05-31
一个社区的直接选举04-23
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复习资料一03-08
大三副通杀航海英语60011-1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马基
- 选择题
- 试卷 2010年安徽省高考数学理科
- 责任成本管理制度
- 江西省高安中学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人教课标版
- 《微积分》(中国商业出版社 经管类)课后习题答案二
-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1)
- 江西国土厅三名副厅长同时落马 厅长主动举报 - 图文
- 关于开设汽修专业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 江苏省成人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统考试题(四)
- 高电压工程作业1好
- 《算法与程序设计》试题带答案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C语言综合实验
- UNIX基础考题
- 关于酒店节能降耗的金点子
- 西南大学《幼儿园管理》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通用模板)
- SAP SRM配置手册
- 在调研市委、市政府督查工作时的讲话
-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课后 答案 第5版 厉玉鸣(史上最全版本)
- 以人为本 推动学校管理
- 山师2013外国教育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