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批判和道义的批判

更新时间:2023-03-19 22:30: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性的批判和道义的批判

道义的批判和理性的批判

——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判尺度

摘要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作品中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采用了理性的尺度和道义的尺度,在不同的地方,马克思的评判尺度稍有差异,但始终坚持了在理性尺度基础上的两者相结合。马克思的作品既体现了理性思维的力量又充满了革命的激情,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 评判尺度 理性 道义 资本主义

马克思兼有革命家和理论家两重品格,他的历史评价尺度既有理论家们所属意的理性尺度,同时又具备一个革命家的道义尺度和革命激情。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尺度是理性尺度和道义尺度的完美结合,这是他高于其它思想家的地方之一。

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人类文明的怪胎,思想家们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人们一方面惊诧于它的繁华似锦,同时又痛感它的冷酷无情。启蒙思想家们所竭力颂扬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他们希冀的那样,是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而是表现为“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同最响亮的词句相对应的到处都是最可怜的现实”。①

启蒙思想家们高扬理性的旗帜,试图建造“理性的王国”的想法遭到了现实的嘲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多的表现为道义的批判,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性分析,这些批判引起了人们道义上的附和,但也只能停留在道义上。

启蒙思想家们所缺乏的,是对资本主义的道义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所缺乏的,是对资本主义的理性分析。

对资本主义的评价,既不能只停留在道义上,也不能不顾道义尺度,仅

理性的批判和道义的批判

仅做理性的评判。而在这方面,《共产党宣言》这一经典名著为我们做了极好的范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以及《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可以说是理性批判和道义批判相结合的完美典范。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作用是进行了以事实为基础的理性评价,它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评判是敏锐而深刻的,这是一种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科学分析,这种分析的水平是大大超过前人的。在此之前,资产阶级学者们从所谓“理性”和“正义”出发,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来评价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仅仅从思想关系入手,显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现实。空想社会主义者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入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道义上的谴责,但缺乏科学的、理性的分析,使他们很难说明为什么在他们看来如此不合理的社会却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个事实。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它首先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它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并且要为改造世界的现实服务,它以严格的事实为依据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所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科学的理性的批判,他完全击中了资本主义的要害,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相比,这一点显得更为突出。但是,这些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冷冰冰的理论,和其它真正的科学理论一样,它在进行事实判断的同时带有价值判断,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带有道义的批判,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带有剥削阶级的偏见,它以最先进、最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的价值观、道德观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评判。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

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 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诚、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得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

理性的批判和道义的批判

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

医生、诗人和学者变成了由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 ②

在上面的语句中我们能明显地体会到一种道德审判的力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冷酷进行了尽情的批判。在资产阶级看来,使他们引以为豪的将人类从愚昧野蛮状态带入文明社会的种种社会关系的变革,在这里都被剥去了华丽的外衣,它的丑陋面目暴露出来了,虽然比起封建社会来说,资本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一切只是表面的,它只是以崭新的形式包装了陈旧的内容。虽然如此,马克思从理性角度出发,仍然给资产阶级以高度评价,尽管从道德评价来讲,资产阶级和旧的剥削阶级是相同的,并不怎么文明,但是: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以一种对资产阶级近乎赞美的语气写道: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起过去一切世

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

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

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

一个世纪能够料想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

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因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

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这里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对资产阶级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社会关系的革命化是进行“近乎赞美”的肯定。

理性的批判和道义的批判

这两种评判尺度的结合并不是没有困难,在这里,马克思终究要碰上道德上的难题,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贬损并存,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无产阶级的苦难并存。什么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④以何种杠杆衡量资本主义是摆在马克思面前的一种难题。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复杂心理:

从纯粹的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勤劳的宗法制的和平的

社会组织崩溃、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他们的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

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悲伤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

度的牢固基础;他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

在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上也很愚钝。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

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就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

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么说来,无论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

感情是怎样难受,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高唱:

‘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

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

难道不是有无数的生灵,

曾遭到铁木儿的蹂躏?’

从个人感情来讲,对人的遭遇的同情和关注,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但从理性的角度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评判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价值选择上,马克思此时显然是倾向于后者。

理性的批判和道义的批判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

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

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

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但是马克思也是人,而且是带有时代烙印的人,他的天平也有摇摆的时候,有时他的标准侧重于人的尺度也是合乎情理的,至少在《共产党宣言》中可以看到他侧重于人的标准而发出的对资本主义的感情式的谴责。从马克思早年对人性问题异化劳动的研究到晚年提出跳跃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和人类学笔记,都留下了这样的痕迹。

现实的资本主义创造了这样的难题,在它本身的范围内是无法化解的。构建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能够溶合两大价值目标:人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道义和理性的矛盾终于解决了。

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具体的设想,但是人的发展始终作为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被提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

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开辟了观察历史演进的新视角,从人自身的发展程度上对社会发展阶段做了新的划分。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

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

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

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

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

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

理性的批判和道义的批判

从用生产方式来划分社会形态到用人自身发展程度和人与人的关系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这是马克思价值选择的倾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被贬损,人被异化,是和它的积极成果“社会化大生产”并存的。在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结合,这个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复杂感情的升华。

但是,将问题留给未来对马克思来说仍旧是一个遗憾,他希望尽快爆发革命以结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苦难,晚年的马克思对欧洲革命抱以热切的期望和乐观的心情,而当欧洲革命无望时,马克思开始了另一种思考。俄国民粹派曾提出俄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马克思此前并不同意,而在此时,出于一生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一直坚持的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理想,马克思看到:

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

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是不相容的。它的历史今后只能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 。

马克思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将革命胜利的俄国人民重新推入资本主

义的火坑。对马克思来说,70年代末期的俄国,一旦人民通过革命而掌握了

国家政权,在这种条件下,跳跃卡夫丁峡谷是顺理成章的,也是马克思的革

命学说深刻的人民性和革命人道主义内涵的体现。

但是,马克思提出跳跃卡夫丁峡谷的动机决不仅于此,它的更深远的寓

意在于协调、统一和完善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开辟多样化的通向共产主义

的道路。

⑩⑨

跳跃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当然不是一时感情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是晚年马克思思想上的又一次升华。对马克思来说,也是他个人情感、理智冲突、融合的结果。在即将到来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一条将理性选择与情感选择统一的道路,是马克思晚年的欣慰。

西方学者所一直津津乐道的所谓青年马克思、中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

理性的批判和道义的批判

的问题,尽管很复杂,但是我们不妨从马克思的批判尺度来考虑,在不同时期马克思的批判尺度侧重点可能稍有差异,但并没有偏离他的一贯思路。所谓有几个马克思的讲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本文认为,读《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可以鲜明感受到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理性批判和道义批判两条线索,这两种批判的结合是完美的,《共产党宣言》这一经典名著给我们留下了杰出的模型。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价值选择的侧重点稍有不同,但始终是在理性评价基础上的结合道义的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严密的科学,又是饱含激情之作,它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永恒的魅力。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72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253页。

③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5月第一

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第75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第67—6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第83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第273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⑩ 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38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8v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