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对民间风俗的影响 课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4-07-03 21: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功夫茶对民间风俗的影响

一、 课题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茶文化,嗅着它散发浓浓的

祖国文化的气味,所以在学校布置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任务后,我们选择了以功夫茶为切入口了解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把握中国文化精神在生活中产生而又反作用于生活的渗透力,学着体会、思考、传承中国文化精神以及生活与艺术之间的亲密关系。

二、 研究目的

在潮州文化中,潮州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州工夫茶的全貌。那么,完整的潮州工夫茶是怎样的呢?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潮州工夫茶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加深对潮州工夫茶和民间风俗的了解,陶冶爱国爱乡的情操。

三、 调查方式

① 上网查资料

在互联网上浏览大量关于功夫茶的资料,我们发现,功夫茶制作过程茶叶要精挑细选,泡茶的功夫更是一门独特的手法,是一门彻泡的学问,是品饮的功夫。对茶具如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龙缸的要求都十分之高,无论是水温火工还是冲工都讲究一个活字。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功夫茶其实内里要求是十分高的。

② 调查询问潮汕人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功夫茶对潮汕人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有些中年人习惯一早上起来还没洗脸刷牙就先泡一壶功夫茶喝。有些人家里迎客都是用功夫茶招待,朋友偶然来家里看看主人通常都说:“别着急回去,喝泡茶再走吧!”之类等挽留的话语。许多潮汕小孩一两岁就开始喝功夫茶,渐渐成了一种习惯。

③ 调查问卷

我们还发放了有关功夫茶的调查问卷,虽然问题不多但是却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功夫茶文化。

我们总共发放了100张问卷,收回一百张,有大部分是老年人,小部分是中年人和年轻人。在问卷中有少部分年轻人和功夫茶,大部分的中年人也喝老年人则是100%都喝功夫茶。可见功夫茶对老一辈的人的影响之深厚,越是老一辈 越爱喝功夫茶。

四、 研究成果

工夫茶是潮州人最喜好的饮品。潮州人把茶叶称做“茶米”。一说其名由来是潮州人嗜茶如米,茶与米不可分,茶与米一样为日常必需。由此可见潮州工夫茶在潮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喝不起茶的人,少有不喝茶的人。并且,潮州人喝茶已形成一套特定的程式,这就是享誉世界的潮州工夫茶。 (一)潮人饮茶的历史传统

追溯潮州人饮茶的历史,目前能见到的有关潮州茶事最早的记载,是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刻于潮州金山顶的摩崖石刻知州王汉的《和金城山诗》残句“茶灶香龛平”。宋徽宗政和八年(1188年),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在《送举人》中有诗句曰:“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酪奴,是茶的谑号,后一句的意思是酒宴已接近尾声,客人催着上茶。可见,潮州一带在宴席之间必品茶的习俗,北宋时已形成。

(二)历代骚人墨客的诗文中提及茶事的章句,比比皆是。如宋人杜小山吟道:“寒夜

客来茶当酒”;清代诗人郑板桥也道:“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茶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州工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李曙光曾高声咏唱:“淳朴的乡亲捧起你/捧起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对故乡缠绵的眷恋/一杯工夫茶,是一阙古老的歌谣。”一杯浓酽热烫的工夫茶,体现出潮州人热情好客、谦逊礼让的传统礼仪美德。

(三)在传世的戏文曲本中,则有更多的直接反映潮州茶俗的记载。例如潮剧《荔枝记》

第三十四出载:“每月十五供养茶汤,伏事上祖乞人传”。潮剧《苏六娘·苏妈思女责桃花》也云:“我有爹妈无人映,早晚茶汤勿失时。”可见在强调以茶祭祖的同时,透视出潮州人认为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而孝,又是从事亲开始的,潮人把早晚侍奉茶汤看作是孝敬父母的头等大事。

(四)此外,在婚聘、待客、家居等,不管什么场合,潮州人都离不开工夫茶。从宋代

以来,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叶,饮茶之风已遍及潮州各个阶层和各种领域,时至今日,它更成为潮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既不拘泥于清静幽雅的环境,也不排除粗陋喧闹的环境。茶馆雅座,工棚农院;泉石林亭,集市商店;工余酒后,节日宴席??到处都有它的踪影。可见,饮工夫茶已成为潮州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了。 (五)(二)潮州工夫茶的讲究

(六)潮州人生活的精髓在于工夫茶,工夫茶的精髓则在于“工夫”二字。“工夫”二

字的含义,潮州工夫茶实际上是一种讲究茶叶、水质、火候及冲泡技法的茶艺。

冲泡工夫茶,必须配备上乘的茶叶、精致的茶具和好的水好的火,然后是程式讲究的冲泡方法,才能品尝出其韵味。

(七) 翁辉东先生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说:“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

种则为奇种、铁观音。”在所有茶的品种中只有乌龙茶适合潮州工夫茶的烹法,也只有乌龙茶才能冲出正宗地道的工夫茶。因此,潮人独钟乌龙茶,特别是潮州凤凰的单丛、水仙等。

(八)有了好茶,就得有精致的茶具。潮州工夫茶在茶具上足以体现出一个“精”字。

茶壶有两种,一种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另一种叫“盖瓯”。前者一直是潮州工夫茶的主角,后者则随着凤凰茶的崛起而崛起。因为凤凰茶大都条索长直,要纳入冲罐的樱桃小口颇不容易;茶事完毕以后,已泡开的茶叶在罐中又抱成一团,要倒出只能用手指往外抠。在这方面,它确实不如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茶叶能出入自由的盖瓯。但如《潮州茶经》所言,盖瓯“因瓯口阔,不能留香”,又不能像冲罐那样可在外面“淋罐”追热,因而冲泡效果较逊色。现今,普通家庭用的是盖瓯。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而是否“三山齐”也是茶壶质量的标志。“三山齐”指的是茶壶去盖覆壶,流口、壶咀、提柄上缘皆平成一直线。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大就不“工夫”了。工夫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翁著《潮州茶经》)。现行的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或“白玉令”,可谓物美名更美。

(九) 茶洗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

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十)水瓶与水钵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

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工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十一) “砂桃”,枫溪生产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

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此外,往时煮水的工具还有红泥小火炉和羽扇。

(十二)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

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

(十三) 茶具大体齐全,好茶叶也已具备,这只是有了冲工夫茶的物质,还不算工夫。

“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十四)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

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有的潮人工夫茶爱好者为了能把名茶的香味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地到凤凰山上取甘冽的泉水。清末时抗日护台将领、爱国诗人丘逢甲内渡后寄籍潮州所写《潮州春思》诗六首中的一首写道:“小砂壶瀹(音跃,烹煮的意思。——引者)新鹪觜,来试湖山处女泉”。它是写春日烹品潮州工夫茶的。这里提到了茶叶用鹪觜(即鸟嘴)茶,水用西湖山的处女泉。至今,常有嗜者聚友于处女泉边烹品工夫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潮人中年纪较大的人另有一种说法,就是冲好茶要用韩江江心的水,其他地方的水都差得多。 (十五)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

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绞积炭”,“绞积”是一种很坚硕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乘的燃料。甚至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如此核炭,更是珍贵特别。余者如松炭、杂炭、柴草等,就连进炉的资格都没有了。

(十六) 茶叶、茶具、水、火之后就是冲工了。如果烹茶没有工夫,那也不能叫做工

夫茶。所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大约有八个过程:

(十七) 1、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

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挑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挑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挑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十八) 2、纳茶。打开茶罐,把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

在壶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茶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步工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十九) 3、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

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二十) 4、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挑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

七步。提挑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只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同样忌直冲壶心)。提挑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使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也。 (二十一)

5、刮沫。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

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二十二)

6、淋罐。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

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二十三)

7、烫杯。潮州土话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在

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挑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二十四)

8、洒茶。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

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洒”的“低洒”。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怀,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很重要的。“尽”就是不要让茶水留在壶中。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8k.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