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高考语文 考点18 文言虚词

更新时间:2024-06-29 20: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点18 文言虚词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自主命题省份3年多考。 题型示例 2015·安徽,5,3分; 2015·广东,6,3分; 2015·山东,10,3分; 2015·湖南,6,3分; 2015·四川,9,3分; 2015·北京,10,2考点分析 考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北京、天津、山东、安徽、四川卷等考查了这个考点。题型多为客观选择题。 从自主命题省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考查涉及的内容基本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15个文言虚词都涉及了,次数最多的是“以”,其次是“而”命题趋势 根据3年来的考情,可预测2016年文言虚词仍是有些自主命题省份的必考点。 分;2015·天津,“之”“为”“其”“乃”,也涉及10,3分; 2015·浙江,17,3分。 考纲没做要求的虚词,如“见”“更”“相”等。因此复习备考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考纲规定的这15个虚词还是不够的,适当扩展是需要的。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2013·四川,9,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这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

1

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官,祠履祥于乡。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解析】

C.且:连词,并且。

A.其:代词,这些/代词,他。 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拿。

D.之:代词,这些,指何基、王柏的品性/助词,的。 【答案】 C 【答题方法】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A 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代他的;B 项分别为连词表承接和介词,用;C项同为连词表递进;D 项分别为

2

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

考点规律揭秘

一.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 用法归纳 介词

表工具、方法等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宾语前置

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把 表原因

且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因、由于

表时间、处所,同“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牧羊》 在、从

表对象,同“与”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和、跟、率领、带领 连词 表并列或递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而、又、而且、并且 表承接

3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而、或省去 表目的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而、来、用来、以致 表因果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因为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地 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 认为、以为 任用 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 无以、有以 足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 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

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 【示例1】

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4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答案】 BG 【解析】

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为” 用法归纳 介词

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wèi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向、对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同上 替、给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当、等到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 为着、为了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因为、由于 表被动关系 读wéi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被 语气助词

5

疑问句末,表诘问 读wéi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动词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谁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根据具体情况翻译:修建、变成、作、表判断、认为、创作等 【示例2】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答案】 CD 【解析】

A因为 B是 C对,向 D对,向 E为了 F呢 G“为所”表被动 ★“其” 用法归纳 代词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过秦论》 他(们) 他的(他们的)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6

我,自己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那 指示代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其中的 副词 测度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大概、或许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难道 婉商

吾其还也。《殽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可要 助词 补足 音节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不译 连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还是??

7

【示例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答案】 B 【解析】

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 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之” 用法归纳 结构助词 表修饰

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不译 音节助词

8

形容词、副词尾

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不译 调整音节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无义 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

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他(们)、它(们)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这、那 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往,到??去 【示例4】

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而” 用法归纳 连词 并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又

9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且、并且 承接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就、接着,或不译 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但是、却 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如果、假如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连接状语,可不译 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你的、你 你的 复音虚词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限止语气,罢了

【示例5】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10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答案】 C 【解析】

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于” 用法归纳 介词

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表比较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比、胜过 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师说》 被 复音虚词 于是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

谓语之前、后作状语或补语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这、从这

11

【示例6】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答案】AC 【解析】

A被 B比 C被 D引进对象 ★“所” 用法归纳 助词

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的人(事、物、情况)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拜访的屠户朱亥,这人是个贤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晚上就派士兵包围其所住的地方 “为??所”结构,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被 名词 表地点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处所、地方 复音虚词 所以,表原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2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的原因 所以,表手段或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用?的、?的根据、?的方法

【示例7】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答案】CD

★“且” 用法归纳 连词 并列

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又、并 递进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而且 况且 让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尚且 转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 然而、可

13

助词 用于句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副词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将、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暂且、姑且 【示例8】

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答案】E与F相同 【解析】

都是副词,译为“将,将要” ★“则” 用法归纳 连词 表承接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就、便、原来是 表假设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就

表转折、让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可是、却

14

表选择

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 就、或 副词 表强调或确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就是 表限制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辨日》 只、仅 表推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许、也许

【示例9】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答案】AE 【解析】

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表判断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却,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乎” 用法归纳 语气助词 疑问或反问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吗、呢 测度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吧 感叹语气

15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啊、呀 词尾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逍遥游》 ??的样子 介词 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对、对于、比、向、跟 【示例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 ④词尾 ★“者” 用法归纳 结构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的人(物)

附在词或一组词后,起提顿作用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不译 附在时间词后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不译

16

附在数词后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个、样

主语后,表判断、提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不译

附在主语后,表原因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原因 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不译 【示例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答案】 B 【解析】

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与” 用法归纳 介词 引出对象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17

替、为

前后两个词语不能互换。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同、跟 连词

表并列关系,两个词语可互换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和、同 助词

通“欤”,表疑问或反诘 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呢、吗 动词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失与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送给、结交 赞许 【示例12】

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答案】DF 【解析】

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因”

18

用法归纳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振声激场,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因为、由于、趁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依靠 连词 表顺承或因果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 于是、便 因为、由于 名词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原因、机会 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依靠、就着、顺着、继承

【示例13】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ACE 【解析】

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也” 用法归纳

19

句中语气助词 表停顿,舒缓语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不译 句末语气助词 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不译 表陈述或解释

即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不译 表肯定、感叹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啊、呢

表疑问或反诘,句中有疑问代词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呢

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吧

【示例14】

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20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答案】A. B 【解析】

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焉” 用法归纳 代词 疑问代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语) 哪里、怎么、什么 第三人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他(们)、它(们) 语气助词 陈述语气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了、啊、呢 一般不译 反诘语气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呢 结构助词 句中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译 助词作词尾 形容词、副词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相当于“然”不译或译为“?的样子” 兼词

21

于之 于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在这里(那里)

【示例15】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答案】AF 【解析】

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反问语气,呢 F,同A。 ★“若” 用法归纳 代词 第二人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你、你们、你的 指示代词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 这、这样、如此 连词 表假设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假设 表选择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或、或者 动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像、好像

22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得上、及、如

【示例16】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答案】C 【解析】

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乃” 用法归纳 副词 顺承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就、才、这才 转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却、竟(然)、反而 范围限制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才、仅 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是、就是 代词 第二人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3

你、你的

【示例17】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ADG 【解析】

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何” 用法归纳 疑问代词 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哪里、什么 作定语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什么

单独作谓语,后常有助词“者”“也”“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什么原因 为什么 疑问副词

句首、动词前,表反问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 为什么 怎么

24

形容词前表程度深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动词 通“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呵斥、谴责 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若何,表疑问或反问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怎么样 怎么办 什么样

【示例18】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答案】D 【解析】

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二、怎样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

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

25

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示例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 B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示例2】(2010年高考广东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答案】 B 【解析】

26

A项两句都选自文本第一段,都在谈论居庸关的守战情势。依据上文,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其中的“之”均为“居庸关”,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项前一句在“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语境中,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词,表被动或作判断动词“是”讲。B项后一句的上文为“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词,可译为“给,替”,后面省略了宾语。由此可见,B项中的“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应为本题答案。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示例3】(2010年高考上海卷)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解析】

“则”当连词用时,可表“承接”“假设”“让步”“转折”“并列”等关系,把这些用法分别代入B项会发现,前一句表“承接”,后一句表“转折”,两者意义不同,这样就可以排除B项。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示例4】(2010年高考四川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尽

27

【答案】 B 【解析】

这四组语句中,教材句子中划线的虚词的用法分别是:A项是介词,可译为“凭??的身份”;B项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就”;C项是者字结构,可译为“是??的人”;D项是副词,可译为“将要”。将这些用法分别代入文本语句中即可发现A. C. D三项都说得过去,只有B项语句有点说不通,仔细考究,B项中的“乃”应该是副词,可译为“才”,故答案是B项。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示例5】(2010年高考江西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解析】

A项前后两句中的“而”连接的都是动词,根据语句结构相似原理很容易推断出“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根据语句结构相似原理也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乎”都是助词,都可译为“啊”。于是,A. D两项就排除了。 6.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示例6】(2010年高考天津卷)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8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

“自天而降”可让人想起“从天而降”“满载而归”等成语,进而可以推导出“自天而降”中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句出自教材,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由此可以确定B项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 7.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示例7】(2010年高考湖南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不觉其人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

C项第一句中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是明显的“语意结束”的标志;第二句中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是明显的“判断”标志,由此可知C项不是答案。D项中,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明显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放在否定的倒装句中,是明显的“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由此可知D项也不是答案。 8.例句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 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常见虚词”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积累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以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帮助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 【示例8】(2010年高考北京卷)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C.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

29

三.易混文言虚词辨别法

(一)以(因为)——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

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介词 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30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

1. 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 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 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辨析方法】

1. 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 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3. 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31

4. 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 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 (四)动+而+动——修饰?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简能而任之。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③余扃牖而居。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分析:①②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③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辨析方法】

1. 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2. 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扣舷而歌之。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①③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②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五)则(就)——假设?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分析: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假设;②③句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 【辨析方法】

1. 看句意。“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虚拟的情况,表假设;“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一种事实,表承接。

32

2. 看呼应。有时候,表假设时,前一分句有与“则”相呼应的连词“若”;表承接时,前面一定没有相呼应的连词。

3. 看翻译。表假设时,“则”可译成“就”,也可译成“那么就”,表承接只能译成“就”。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②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若弗与,则请除之。

答案: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②③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承接。

(六)乃(才)——顺承?限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分析: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①②句中的“乃” 作副词,表顺承;③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辨析方法】

1. 看作用。表顺承时,“乃”实际上连接了两个分句,前一分往往表示具备的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表范围限制时,不连接分句,只限制后面的动词。

2. 看翻译。表顺承时,“乃”只能译成“才(这才)”;表限制时,可译成“才”,也可译成“只”。 3. 看呼应。表范围限制时,“乃”后面往往有表示数量的短语;而表顺承时没有。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良久,乃许之。

③计其征调之费,终岁乃有七缣。

答案: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①②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③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33

(七)何(疑问)——副词?代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④姜氏何厌之有? ⑤大王来何操?

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分析:①②③句中的“何”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④⑤⑥句中的“何”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宾语或主语。 【辨析方法】

1. 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2. 从意义上辨别。“何”作副词时,译成“为什么”“怎么”“何必”等;作代词时,译成“哪里”“什么”等。

3. 从相邻词上辨别。如果“何”后有“能”“可”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是副词。 【迁移练习】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杀一老卒,何甲也? ③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④君何患焉? ⑤而又何羡乎?

⑥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

答案:①为什么,副词②为什么,副词③什么,作定语,代词④什么,作宾语,代词⑤什么,作宾语,代词⑥怎么,副词

(八)动词+焉——代词?兼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34

③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分析:四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但用法不同:①②句中的“焉”充当宾语,译为“它”作代词;③④句中的“焉”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相当于“于此”,是兼词。 【辨析方法】

1. 看置换:首先要把“焉”字按兼词来理解,即用“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来置换,置换得通则是兼词;置换不通,则是代词,

2. 看作用:看“焉”字作宾语还是作补语,作宾语的是代词,作补语的是兼词。 3. 看倒装:能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的是兼词,不能倒装的只有作代词。 【迁移练习】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盖当蓼洲之周公之被逮,急于义而死焉者也 ⑤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答案:①作代词②作代词③作代词④作兼词⑤作兼词 【巩固练习1】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 ②及在槛阱中,摇尾而求食。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④景公召而数之曰

⑤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⑦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①表承接②表修饰③表修饰④表承接⑤表承接⑥表修饰⑦表修饰 【巩固练习2】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

35

②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③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 ⑤君王与沛公饮。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答案:①作连词②作连词③作介词④作介词⑤作介词⑥作介词⑦作介词 【巩固练习3】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 ①汝不必以无侣悲。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③时操军兼以疾疫,死者太半。 ④吾以捕蛇独存。

⑤以三保勇而多义,推为长。

⑥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⑦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答案:①作介词②作介词③作介词④作介词⑤作连词⑥作连词⑦作连词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1.(2015·安徽,5,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有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及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圣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

36

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启壬戌,卒廉熙壬申,年七十二。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①内典:佛经。

(1)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答案】 D

【解析】“矩度”是两个词,是“规矩法度”的意思。

(2)(考点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C

【解析】都是介词,“给”。A项,前者为代词,“他的”;后者副词,“还是”。B项,前者连词,承接关系,“就”;后者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D项,助词,用在动词前,“??的财物”;助词,与“为”合用,表被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

37

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答案】 B

【解析】“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错误,他先后担任过几个高官,如“云南道监察御史”“巡视茶马于秦”等,他的归乡也是“谢病归”。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答案】

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

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解析】

第○1句中的关键点有“知”(担任知县)、“以”(因为)、“自污”(玷污了自己),语句要通顺。第○2句关键点“酒酣而热”(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蜂起”(很多人或事物如群蜂飞舞,纷然并起)、“负气”(凭恃意气)、“相下”(互相谦让),语句要通顺。第关○3键点句“夫”(这)、“为”(成为)、“忧”(祸患),语句要通顺。 【参考译文】

38

先生姓梁,名熙,字叫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有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县学生员,文才的名声很大。

顺治三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顺治十年又考中进士。到西安的咸宁担任知县,在神面前发誓,不因为一文钱的原因来玷污连自己的名声。对待百姓就如家人,政绩在西安府所辖地区最好。在咸宁任职半年,就到云南道担任监察御史。

这时,世祖章皇帝正重视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言途径的开放,台、省的官员个个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往往表现得严酷凶悍,来博取高的名声。唯独先生淡泊宁静,在宫中当直结束,回家就过着清闲幽静的隐逸生活,整日平静地坐着,就如一个脱离寺院的僧人。有闲暇就和他的好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等人到丰台、草桥一些圣地去游玩,有时在寺庙、道观相聚宴饮。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只有先生默默地坐着,或微笑,但不说一句话。偶尔说一句,大家就觉得自己不足而若有所失,觉得自己说的不得要领。先生本来就沉迷于佛经,对三藏(经、律、论)十二类的书没有不研究的,对《楞严》尤其明了“悟、初、因、证、果”的要义。我每次经过他的住处,除了绳床、药灶外,只有几卷经论罢了。

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有人向他建言(谋取钱财),他却笑着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如果子孙没出息,而又为他们积聚了富裕的财物,三种坏事就会随之而来:一是偷窃、劫夺的人,二是赌徒,三是娼妓及优伶。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在京师,每天都怀有辞官回乡的想法,就嘱托长洲的文点画了一幅《江村读书图》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这些人都替图画写诗。不久,他就称病回到家乡。淄川高念东侍郎赠给他一首诗,说:“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说的是实情。回归家乡后,更加耿直方正,固守自我,不和当权的人来往。同榜录取的王中丞到河南担任巡抚,多次送去的礼物,一件都不接受。回信说:“我一生的癖好就是酷爱古代的碑帖,和古人品尝龙团茶、享有廷珪墨的意思是一样的。听说宋仲温书写的《兰亭十三跋》的摹本在松江府亭,赵子昂书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能各自馈赠一件,我将非常感谢。”他高尚的操守就像这样。先生对古文不多写,如果有写的,一定符合古人的规矩法度。而那些写“禅悦”的文章更好。

2.(2013.北京,7,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39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吴终拒之,是近名夜。”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风湿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胃曰:“我畸昔常欲新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① 觌(dí):相见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 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答案】 D 【解析】

A第一个以介词,把,起提宾作用;第二个,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B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结构。C都是疑问代词,什么。D第一个是取独作用,不翻译;第二个补充说明作用,相当于“得”。 3.(2013·天津,10,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8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