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5-02 09: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摘要:当今中国日益敏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前进的一股阻力。文章从中国的失业的现状的论叙到原因的分析,再从中间找出主要的对策。包括失业劳动者,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对策思路。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主导因素,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失业问题 就业难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论叙:
先来看,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情况。1993年全国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以待业青年为主体)420万
人,到1997年上升为570万人,比1993年提高了36%;国企今后三年还要继续下岗。如果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占总下岗人数的2/3,就意味着今后三年还有1000万到1500万人下岗。下岗人员规模最大的辽宁省为178万人,其次是黑龙江省为124万人,湖南省为90万人,湖北省为87万人,重庆市下岗未就业的人口也在20万以上。从下岗比例来看,1996年下岗职工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例是 8%,1997年上升到13%,这就说明平均7个职工就有一名下岗,1998年下岗比例达到17%至18%,也就是说平均6个职工就要下岗 1人。各地下岗比例差异甚大。其中辽宁最高达22.4%,湖南21.3%,吉林 20%,江苏19.9%,黑龙江19%,重庆18%,天津17%、陕西16%、湖北16%,云南最低。东三省和湖南平均 5个人或4个人就有1个下岗。我们的下岗同西方的高失业不同,表现出地区性行业性集中,特别集中在森工、煤炭、机械、军工、纺织、冶金等。
从目前来看,全国下岗职工将近有一半未就业,实际上工业企业的失业率已经超过10%,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区可能接近20%,特别是东三省,西北、西南等工业基地更为明显。防洪中严防死守大堤,但失业下岗“洪水”还没有“堤”,不得不临时搭个“堤”。去年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帐目中就没有补贴费,是临时加上去的,去年要不是扩大内需,就不可能拿出 100多个亿贴进去。所以说现在要死守,就是在制度上。在财政支出上得有这笔钱,称之为必须支付的政策成本,社会稳定成本,国家安全成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那些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得以解决。在这个失业大军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为突出,也成为政府最为棘手的问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这个数字在2006年为413万人,2005年只有338万人,2004年280万人,平均每年增幅20%左右,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岗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从企业微观上看,企业等经济活动主体减员增效,当然有的未必减员能增效,但总体来说还是减员增效的。从全国宏观角度来看,恰恰是 GDP的损失。微观是对的,但宏观不行。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的奥肯模型计算,由于实际失业率超过了自然失业率,GDP的损失量在80年代为3%至4%之间,90年代初为4%,1997年的GDP损失量就占4%以上,1998年为6.5%。我们知道资本的闲置会造成 GDP的损失,劳动力的闲置更是如此。*1
〈二〉中国失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近1000万,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
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影响就业的是20年前的高出生率。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2800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
全国近些年里每年新增工作岗位平均在900万左右,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平均在2000万以上,因此,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如果每年有1000万新增劳动力找不着工作,那么10年下来就会积累起1亿人的失业大军。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估计到2015年,我国的失业人数估计要达到2-3亿人。这不仅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2、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引进,淘汰了大量劳动力。*2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产业开始逐步调整,各个行业的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在
这一时期,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高达七八百亿美元,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更新换代,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仅这一因素导致每年就有几百万人失业。
未来的前景将更不容乐观,不论在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机器替代人的现象越来越普及。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一个高级世界论坛上,与会者便得出未来就业的一种现象:2:8现象。意思是“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20:80的世界,即20%的人就业,80%的人失业;全球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20%的人控制了地球80%的资源。”
如果不反思“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色到底是什么?”,我国的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会更加严重,并会产生恶性循环。
3,过期的就业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
如果政府不放宽目前对个体、微型经营的限制,如果政府还是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课税太多,
如果政府各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得不到治理,如果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合法的金融支持,那么我国的就业规模就别想扩大,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居民资产从事创业活动受许多体制和人为限制如:收费罚款、繁多执法、吃拿卡要、各环节公关等,因此有钱只能去投资股市或者房地产,大量资金涌入这种投机行业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只能导致我国经济畸形发展。
4,过重的税收。
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规模大约在3000
亿元左右。如果按照两万元容纳一个劳动力就业来计算,至少有1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如果不设法避税和逃税,会有将近85%的企业被迫破产倒闭。
而就在近年来我国失业群体和非正规就业群体日益庞大、下层人民生活日益窘困的同时,许多政府部门经费多得无处花,政府办公大楼的奢侈程度日益严重。在沉重的税收压力下,微小企业、个体、自由职业者和非正规正在日益凋敝,这与政府希望的目标:通过繁荣经济来扩大就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目前老百姓的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按国际惯例,处于发展中期阶段的经济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比例的正常水平是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我国是45:55。由于收入决定消费能力,如同就业充分与否和工资水平高低决定收入,目前国内消费偏冷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过低和就业不足。 但就目前我国过度追求市场效益和效率的改革趋势看,要调整十几年里形成的经济结构并非容易,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权贵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他们的追求就是攫取财富,使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如果沿着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路走下去,中国未来的局面将更加艰难。
5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为难中之难:
其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
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 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再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最后就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三〉失业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 和谐社会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改善生活质量来实现。所谓充分就业,包含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我国人口众多,目前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加快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将面临
劳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集中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情况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城乡劳动适龄人口增长进入高峰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加速期,体制转轨引发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处于矛盾凸显期。这种矛盾不仅表现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性矛盾,导致就业不充分,而且还表现为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体制转轨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与新成长劳动力增多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增大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同时并存,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数量增大与本地居民就业的
矛盾并存,上述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使潜在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导致劳动者就业不稳定,质量下降,权益不保障,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实现全社会比较充分的就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各级政府解决当前影响经济社会稳定问题的最有效切入点。去年底,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2002年国家确定的积极就业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充实,从财政、税收、金融、教育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加大了促进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新出台的就业政策有四个新特点:着力促进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国务院《通知》确立了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求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注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等。另一方面,又紧紧围绕扩大就业问题,提出了从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发展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鼓励灵活就业以及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有序流动就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着力促进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3 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新政策强调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一方面,立足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自主招聘人员,同时要求各地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强调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把新增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把解决体制转轨遗留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等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职责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平台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扩大就业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两者都要以劳动力市场为纽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文件提出要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从培训对象来看,不再限于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而是包括城乡所有劳动者;从形式上看,不再限于再就业培训,而是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及远程培训和技能鉴定等;从政策上来看,包括确认定点培训机构、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对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给予补贴等。这些政策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全部以技能就业、能力创业为主线,体现出以培训促就业的政策导向。这些新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是有利于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也是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证。*4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市场就业长效机制《通知》深入分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今后几年,就业工作还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企业重组改制、关闭破产过程中安置职工的任务还很重,部分困难地区、困难企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要探索建立市场就业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就业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办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善这些问题:
(1)服务对象、服务范围重复化,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岗位要求超过实际要求;
一家用人单位同时可以与多家机构重复签订招聘协议,换句话说招聘信息可以在多个区同时发布,取决录取率的从单位招聘要求转向应聘人员素质高低的攀比,难道大学生应聘清洁工是社会的需要吗?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吗?国家对人才需求真的已经饱和了吗?
对许多例如:保安、保洁、操作工等的低端岗位要求,只要达到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就可以了,对于外貌、身高、性格等等其它要求完全可以忽略,毕竟这类岗位所面对的对象大多是年龄较大、技能较少、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的人。 (2)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层次偏低;
我们现在服务的对象基本上还是主要集中于就业安置方面,而与就业促进相关的技能测试、面试指导、能力培训等方面,相对社会中介结构还显得十分薄弱,整体服务水平还处于就业服务的探索阶段。 (3)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动;
目前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开业指导、劳动力资源基本上都是各自运作,缺乏有机联系,导致一些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运用了很多方法来整合或更好地连接这些核心功能,在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服务功能方面进一步整合,提高就业服务效率。 (4)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有待加强;
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中介机构在改进与劳动力供给、需求双方联系的同时,加强与雇主的合作显得更为迫切,仅仅依靠一份代理招聘协议书是远远不够的。 (5)网络建设不足;
公共招聘网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功能不齐全、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6)政府功能体现不充分;
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部门开办的公共职介机构虽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有所突破,但是取法一定的监察手段,如:见习单位为见习期的学员缴纳社会保险,作为承担政府职能的公共机构,只能中止该见习基地的资质,要求其退见习带教费,但如果单位不退,又无合理有效的行政手段规范、制约单位。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机制的更新和技术的完善来改善,但市场的变化相当快,尤其是在进入WTO以后,许多新型岗位应运而生,如果能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同时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紧密结合,公共基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将上一个台阶。
一是就业优先,就是要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政府的首要目标。为什么这么讲呢?1997年1300万至1500万的失业人员还不包括乡镇企业这几年亏损下来的人员,还不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1997年经济增长率7.8%,实际创造新增就业岗位350万个,是原预计数的一半,就业增长率只有0.5%,是建国以来最低点,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那么到底是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呢?还是以就业增长为主要目标?我的观点是以就业增长为首要目标,因为经济增长是为了创造就业,而我们当前的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压力的问题,这是我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的劳动人口资源中15岁-64岁的人数占世界总量的26.3%,我们人口占世界人口21.3%,年龄结构呈年轻型。而我们的资本资源每年占全世界投资额总量的3.4%。以不到4%的资本,来创造解决1/4人口的就业岗位,所以必须以就业为中心。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选择地发展资本密集、资源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基本的观点。
二是要制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现在妨碍私营经济发展在宪法上已没有障碍,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障碍,我们的银行是完全为资本密集的大型企业服务的银行,就是没有建立中小银行,为小型企业、私营企业服务,现在农村的合作基金会也不规范。我们还没有建立这样一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商业组织、信用体系,这个制度首先要建立。其次要提供技术援助,我们现在的很多技术都是围绕大中型企业,没有为小型企业、私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再次要提供信息服务,现在都是为大企业服务,没有为小型企业、私营企业的信息服务,现在的Internet网,入网费高、使用资费高,想起搞电子商务,突然发现不能支付。在国外都可以支付,根据信用卡,银行确认之后可以汇寄支票转帐,电子银行也就出现了,但我们做不到。最后要提供法律服务,现在搞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但我们见了面签了合同都不算数,在西方FAX,MAIL等都算数的,出现了你欠我,我欠你的纠纷在法律上有服务,我们现在私人老板也好,个体户老板也好,包括国有企业老板也好,不但拖帐赖帐,还可以赖税,在西方是绝对做不到的。起码的几个服务都没有,怎么能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因此由过度的干预变为服务,就是提供信息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服务包括金融服务。为什么讲这一点,因为政府本身不会创造多少就业,一是现在机关不仅不增加人而且还要减人,二是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将来也要减人,三是政府的投资也创造不了多少就业,因为你的投资在全部投资中只占 3%。所以,政府工作的关键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投资来创造新的就业。
三是开放市常开放哪些市场呢?由原来我们集中在制造业向服务业开放。现在一搞开放就是上海浦
东、深圳,我们现在要提出来西南地区是否优先开发,能否开放,开放之后,损失会怎么样。首先西南地区的金融和保险业要优先开放。第二电信和增殖服务业开放,第三旅游业开放。第四个开放就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先在西南地区开放。再一个来看建筑业,在我们修了桥桥塌,修了楼楼塌,原因何在?这是没有公开竞争。这是机制上的毛病,也是和不开放是有关系的。我发现建筑业市场外资企业只占全部建筑业产值的 1%。优先开放,当然还包括广告、律师、工程设计、会计事务所、信息产业等。 四是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的政策。现在存在三类劳动力市常第一类劳动力市场我们称之为国有企业职工劳动力市场,特点是高福利、低劳动生产率、低流动率、低劳动强度。第二类市场特点是低工资、劳动强度高、无福利、高流动率、低失业率。难办的就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你既要同情他,还要改变他的就业观念。第三类劳动力市场称之为专业人才市场,特点是学历高、年龄轻、高生产率、高收入、相对中等的福利、流动率相对快。
五是鼓励非正式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我们的正规就业比例过高,非正规就业比例过低。在西方国家平均15%非正规就业。我们要给下岗职工说明白,出路无非有几条:下了岗就得走向私营经济,下了岗就得走向非正规就业;下了岗就得走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尽快把企业分流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分流为主。 六特别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 1)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 2)、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3)、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 (4)、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5)、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同时,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高等学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从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来看,也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引导社会、高校、家长、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通过持续地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和关心,宣传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高等学校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坚持正面宣传,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避免炒作和渲染,努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失业治理政策,一般区分为主动的政策和被动的政策两种类型。就中国的失业治理而言,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一直比较重视前者,耻谈和忽视后者。而当失业问题严重时,经常采用“单位化”和“逆城市化”的方式去解决。直至目前的失业治理中,这种惯性的作用依然存在。*5
只有在政府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正确引导下,中国的失业问题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演习,也是中国社会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伟大事业。逐渐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推动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引自中国课题网 2007-05 作者:劳动保障研究课题组《 中国失业问题研究报告2007》第2章一节。
*2 *3引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第一条3节。
*4引自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作者:牛润霞《技术变迁中的失业问题研究》第六章第一节 。
*5引自《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6-01 程连升著 序言的第三节第4小节
正在阅读: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05-02
国家电网公司网络与信息系统 安全管理办法06-20
南阳二机厂各型号修井机参数05-02
富士施乐A4彩色一体机DocuPrint CM228fw_网络扫描到共享文件夹功04-14
Linux管理员手册(3)--存贮介质09-29
浅谈室内设计中的软装饰06-01
生态美学阅读答案01-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完整版10-27
美丽的野外作文300字06-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中国
- 失业
- 对策
- 现状
- 原因
- 问题
- 余姚市泗门镇总体规划
- 行政法学思考与练习
- 《桥梁工程》作业答案
-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
- 2010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论文(B)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轴对称》全章导学案
- 09—10年度大学语文教学计划书
- 第一篇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1讲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 中国酒店行业基本情况分析
- 鲁安监发55号关于印发《山东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
- 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及其影响
- 珠江新城住宅、商铺、写字楼市场分析
- 云南省红河州2017-2018学年高考数学临门一脚试卷文(含解析)
- 分析化学习题(DOC)
-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02讲 二次函数与二次不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 - 图文
- 步入商界(1)1-11单元,复习资料及答案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民事诉讼法复习题和答案
- 基于精细化思想的安防系统安装项目管理研究
- 历史五四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