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07 09: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分析

中文摘要

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居民消费、投资的热情不断升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个人信贷业务持续发展,促使其余额不断上升,这说明当前我国的个人信贷业务已进入市场高速成长期,并使个人信贷成为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由于个人信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属于新兴业务,对个人信贷的风险管理还没有现行的模式可以利用,也没有形成完整而独立的体系,而只是作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国内银行业相对落后的管理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不断发展的现状下,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对于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需要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本文通过分析个人信贷当前现状,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并结合国际和国内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理论为基础,归纳和总结出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根据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同时选取了邮政银行当前开办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为案例,研究个人信用贷款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建立信贷管理文化,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提高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定价机制等等观点,以此探讨商业银行未来的个人信贷与风险控制的模式。

关键词: 个人信贷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1 绪 论

1.1 背景与意义

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而存在的高风险行业,如何控制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当前商业银行在信用、市场、操作风险领域面临各种风险,但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收入来源也主要是利息收入。所以信用风险是银行所面临各种风险中的最主要的风险,信贷风险管理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意义重大。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信用消费从被小部分人所接受,直至当前成为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个人信贷业务是随着信用消费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信用消费的发展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拉动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住房和汽车按揭等个人信贷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重要方面。

伴随着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己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的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预防措施主要为公司企业贷款风险的预防服务,对一个人信贷业务所蕴藏的风险虽然为商业银行所认识,但并不如对公司信贷业务般重视,而且由于个人信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属于新兴业务,也没有现行的模式可以利用\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对于行业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当一前的现状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而是作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部分出现的,其理论也是零散的分布。

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通过对风险的辨识、分析、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是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活动的核心。商业银行通过对独立的个人信用历史的评估,透明的授信过程,功能齐备的信贷资产管理,周密的风险监管等措施,实现对风险的预测和控制,从而将拖欠偿还贷款的人数和金额控制在最低程度。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则由于国内银行业相对落后的现实,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不断发展的现状下,

虽然各商业银行都有独立的个人金融部门,但由于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缺乏,只能借鉴公司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个人信贷的风险管理,因此也不是十分适应当前对于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的要求,需要对现存的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

本文即由此为出发点,以先前各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现状,归纳和总结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有效改进的建议。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相关理论概述 绪论

2中国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2.1 个人贷款业务的内容

2.1.1个人贷款业务概念

贷款是指资金的所有者(即贷款人)在一定的期限内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资金的需求者(即借款人),并收取一定金额的利息作为资金价格的金融业务。

个人信用贷款,简称个人信贷,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个人客户发放信贷资金,满足个人客户的消费需要、经营性需求或其他需求等资金需求。个人客户在约定的期限之内归还本金、支付利息的信贷行为。个人信贷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部分,即面向个人客户的信贷业务,盈利的方式是收取个人客户的利息。个人信贷是以业务主体来命名业务名称的命名方式,而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等是按照业务的标的物来命名业务名称的命名方式。 2.2.2个人贷款业务种类

1、个人信贷业务按照贷款的用途可分为

图1:个人信贷用途

(1) 个人消费性贷款是指因购买个人或家庭生活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而融

资的个人贷款业务。

个人住房贷款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个人消费性贷 个人商业性教育学资贷款 个人住房装修贷款 个人综合消费贷款 个人质押贷款 图2:个人消费贷款种类

(2) 个人经营性贷款是指个人消费性贷款以外,以自然人作为借款主体,

用于生产经营用途的个人贷款。

船舶贷款 采购原材料 仓单质押 购置生产设备 其他周转 个人经营性贷款 商业用房 经营性车辆 图3:个人经营性贷款

2、个人信贷业务按照贷款的资金来源可分为

图4:个人信贷资金来源

3、按担保方式分:

图5:个人信贷担保方式

4.按期限分

图6:个人信贷期限

2.2.3个人贷款业务主要特征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个人信贷业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贷款单笔金额小、笔数多、流程处理复杂。与以法人为对象的公司信贷业务相比,以自然人为贷款对象的个人信贷业务贷款金额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客户规模庞大、业务操作流程与公司信贷业务大同小异,个人信贷业务笔数多、单笔成本较大的特性比较突出。

(2)个人贷款具有周期性。一方面,从宏观看,整体个人贷款规模具有周期性。

一般而言,个人消费者贷款对经济周期的变化比较敏感。在经济繁荣时期,个人收入普遍不错,并且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较为乐观,因此个人消费者更敢于花钱,在这时候个人消费者贷款增长就比较快;相反,在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上升,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普遍下降,并且对未来的收入也比较悲观,这时候个人消费者贷款就会明显减少。另一方面。从微观看单笔个人贷款周期性较强,一般个人贷款的贷款期限较短,且多采用分期的方式归还贷款,因而贷款具有回收较快,周期性较强的特点。

(3)竞争激烈。在消费者贷款市场上并不是只有商业银行才能提供贷款。众多的竞争主体导致了激烈的竞争,竞争的领域不仅包括利率、贷款额度、手续费用等传统的内容,甚至还延伸到了资金托管、融资顾问等非信贷服务上。

(4)贷款风险较为分散。相对公司信贷业务而言,个人信贷业务的客户和资

产结构更为分散,从而利于分散贷款的风险。

2.2 中国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相比于外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具有起步晚、发展慢、现状缺陷多。我国新中国成立不久,实施市场经济时间更短。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整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并没有被放开,整个市场被国家所掌控,这是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当时实力弱,需要统一计划来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国不可能出现个人信贷业务,其也不可能发展。改革之后,我国迅速发展,计划经济被打破,市场经济下,各行业迅速发展,金融业当行也不例外。一大批商业银行纷纷涌现。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首,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宏大的银行结构,为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做出了拥有的贡献。在不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信贷业务也逐渐经历了一个“出现、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截至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 1254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3.49%,余额较2004年增加84366亿元,增幅达300%。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幅最大,个人消费贷款又主要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

表2:2004至2010年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占比变化表

2.3.1 中国当前个人信贷增长的决定因素有以下几点

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促进个人信贷发展的最根本、持久的动力。居民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当前的消费水平和对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从而可以促进个人信贷的增长。同时收入当中消费所占比重的增加也可以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接受利用个人信贷来进行超前消费的行为。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个人信贷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特别是城镇人口当中,许多人已经具备了对于大额耐用消费品以及高层次服务的消费能力和需求,

为今后个人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政策因素。中国个人信贷市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因此个人信贷余额的波动自然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等问题,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发展个人信贷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在短短几年中,从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市场供给、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个人信贷市场等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和规范个人信贷发展的法律法规。

消费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民的普遍行为。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量入为出、勤俭节约,借钱消费被视作寅吃卯粮。因此当人们需要某种商品而又无力购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储蓄,而很少考虑借钱,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超前消费、强调一生的理性消费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推崇。

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的优秀企业大多与银行脱媒,选择直接融资方式来满足其发展资金的需求,在 1998—2000 年,银行普遍出现了惜贷现象,银行收入大幅减少,为了生存和发展,银行在公司业务之外只能诉诸于个人的信贷业务,另觅利润来源。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是银行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需要,1999 年以来蓬勃发展的基金业,特别是开放式基金推出后,收益率高于银行利率的基金对居民储蓄的分流作用日益凸显。个人信贷业务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2.3.2 中国个人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

个人信贷业务自启动以来,在中国市场上经历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应该看到,仅仅几年时间的发展,我国个人信贷市场远远未能达到成熟的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如下:从个人信贷产品来说,当前,我国个人信贷市场的主要产品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以及综合性消费贷款,他们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产品体系的不完善,各行之间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创新产品的

实现相应的风险补偿的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就无法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通过市场化利率来运用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 3.2.5个人信用体系还不健全

个人信用体系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诚信程度,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无法通过个人信用体系高效准确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并以此来指导个人信贷的发放。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乏,不仅仅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而且影响了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开展,也成为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间接来源。

3.3当前我国商业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特征

3.3.1不良率不断攀升

近年来,个人贷款不良信用记录在我国有上升趋势。据统计,2009年6月,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目前已经达到了15%,有的银行的助学贷款的不良率高达40%,一些银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不良率更是达到了60%。不少银行为防范风险而关闭了某些个人贷款的大门。 3.3.2住房贷款潜在风险不可小视

住房按揭贷款这几年来一直被银行业视为风险低、收益稳定的优质业务。从目前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的表现看,截至2009年国内大多数银行的房贷坏账大都控制在0.8%-0.8%之间。2009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按五级分类贷款不良率为约为 1.8%,均达到了国际银行业同类业务的先进水平。从短期来看,住房贷款似乎是当前商业银行资产类别中质量最高的贷款种类。但住房贷款风险具有滞后性,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和不良率一般在贷款发放3至8年后逐渐显露与攀升,这使得住房贷款潜在风险不可低估。

3.3.3汽车贷款的风险呈现最高

当前汽车贷款风险的日益增高,成为银行推动车贷业务发展的瓶颈。调查显示,兴业、浦发、招行、民生、上海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他们对汽车个人信贷的态度趋于一致:风险太高,不准备介入。深发展银行汽车信贷不良率有着高于房贷的几倍的表现,大约为3%-5%,个别银行分支行的汽车个人信贷不良率高达10%-20%;一直有车老大之称的农行2004年上半年汽车不良率己达到了3.5%,高于业内认可警戒线2%,该行己对车贷紧急刹车,谨慎放贷。

3.3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3.1业务管理的组织架构不合理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管理的组织架构大多为总行信贷审查委员会是个人资产业务风险控制的最高机构,分行信贷审批部“个人资产审批中心”是个人资产业务的主要审批机构,分/支行零售业务部是个人信贷业务主要操作部门。授权审批根据风险程度由高到低,逐级向总行信贷审查委员会、分行信贷审批部、分行分管个人资产审批的信贷审批部总经理或总经理室成员、个人资产审批中心等审批机构进行授权,形成风险控制委员会下分层授权的全行个人资产业务审批授权体系。不难看出,以上组织架构与业务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不能适应未来个人资产规模扩张的需要。个人信贷业务具有金额小、笔数多、风险小等显著特点,按照对公业务模式进行信贷审批,难免会受对公贷款思维的影响。 3.3.2缺乏专业化的风险研究团队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缺乏专业化的研究,银行在个人资产业务方面的分析除了进行简单的个人资产五级分类外,很少有定期发布不良监测报告。缺乏在组织构和岗位职责上对个人资产业务的专业化研究团队的设置,还不能对以下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专业分析与研究:如各类消费贷款所涉及的产业、行业风险的发展趋势;消费贷款结构的现状与演变;客户违约率和不良率在不同个人信贷产品之间的分布规律;客户消费者行为等。同时,由于没有建立

个人资产业务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库,包括各种个人信贷产品的规模,比重结构,总客户数分布、违约客户数分布、不良资产数额分布等,使得相关风险研究变得更为艰难。

3.3.3信贷自动化审批程度不高

个人资产业务的电子化审批是解决银行目前集中审批低效率的关键。就现状而言目前几乎所有的银行仍采取的人工书面审批,虽然有一些银行实行了纸质审批和电子化审批并行的方式,但只是一小部分功能实行了电子化,还不能达到对业务的全部电脑自动化审批的程度。根据调研情况,现有计算机评分模型存在的问题有:(1)评分模型使用范围受限,只有房贷与车贷两大品种;(2)由于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模型评分效果不是很理想,最终还需要人工判断,评级结果多数只能作为参考,还不能有效发挥审批决策作用;(3)个人贷款评分系统与现有审批流程有一定矛盾。如个贷申请的第一步是将贷款申请信息录入系统中以便评分,但由于市场激烈竞争,贷款审批者为了提高效率,常常将数据录入工作放到后续步骤;(4)贷款审批人员对评分模型在思想上存有疑虑,评分模型的应用推广还不是很顺畅。

3.3.4信贷产品创新需要加强

从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教育学资贷款、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等,但真正因为风险问题可以开展的业务还主要是住房贷款,其它类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因此,现在面临着品种不足的困难,新的业务品种很难开发,开发时间太长,品种创新主要在服务方面变动产品,还没有在利率本身变动上做文章,随着利率市场化,该充分利用利率定价来弥补个人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可以在品种创新上考虑,因为新的产品业务也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3.3.5信贷管理体系不健全,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仍然是我国传统的“金字塔”式人员组织模式,实行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和命令下达,自下而上的信息回馈,在这种模式下,

商业银行上级与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就会降低,银行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就会出现失误,为银行带来重大风险。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在组织结构上还没有实现政企分离,银行信贷业务与信贷管理上,管理部门提出的实质性意见往往得不到采纳,导致银行管理上不能起到真正的约束力。 3.3.6商业银行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中,监督机制的弊端日显突出,一是商业银行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合理,一些实质性的权力权责倾向于银行的基层管理者,导致银行高层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使得这些基层人员滥用职责进行乱投放,乱批信贷款,导致企业在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对以后的战略策略的制定和发展造成了障碍。二是对信贷人员的监督监管力度不够,忽视了信贷人员在信贷风险和道德信贷上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其银行内实行的奖励惩罚措施,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实行,导致奖惩不明,措施不合理。 3.3.7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实现风险最优化。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要以经济利益为主,但在绩效考核中却过于重视经济效益指标,不能真正实现银行信贷在风险上的效益。一方面,在绩效考核中,银行把经济效益指标中的风险成本并未计入到银行档期的损益中去,导致了当期的利润不真实,过大;另一方面,考核指标与现实会出现差异,造成滞后,使得一些贷款在贷款期内,即使是已经出现风险,但实际还是属于正常贷款,造成信贷风险程度增加。

3.3.8资产负债问题日益突出。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影响,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还没有取得突出性的成果。一是我国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合理。我国银行资产在结构上比较单一,主要以银行信贷业务为主,这也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在信贷业务中,大量的不良贷款又占有重要的比例。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以居民的储蓄和单位的存款为主,而自身通过债券和其他方式进行的业务较少,使得银行在资金流通和使用

率上就降低了,导致银行实行业务调节的能力较弱,而更加依赖于主要的信贷业务来维持经营。二是我国现今商业银行众多,而真正实力强大、资产充足的商业银行还比较少,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面临着资产充足率低的现状,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商业银行发展受到了制约,没有强大的资金后援为银行的负债作保证,同时在银行实行重大调控决策时,也十分依赖强大的资金储备,而资金的严重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经营。 3.3.9信贷投放集中度过高

我国银行的资金投放主要是单一的客户和单一的企业,对于银行来说就会产生较大的风险。一是在行业上,银行信贷的投放主要在房地产、零售业、电力、水、制造业等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而其中尤其以房地产的投放最为集中,投放主要以个人信贷和房地产贷款为主,而如果一些房地产商没有按照原计划实施商品房的出售,就给银行带来了风险,造成资金链的中断,使得银行资金流通出现严重问题。二是在个人的资金投放上,太过注重于一些优质类的客户和企业集团,而没有合理分析每个客户的自身状况,确定适合每个客户的资金比例,导致最后银行对资金的控制力度下降。三是目前许多的地方信贷融资平台相继建立,地方的融资平台还处于发展之初,信贷管理机制和体系还不够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风险很大,同时地方融资的投放资金比例也占到了较大的比例,这样不仅加重了相关政府的压力负担,也为银行的资金链流转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3.3.10太过注重调查,而轻视管理

在现在许多的商业银行中,都太过注重于调查贷款人的个人信息、贷款理由、贷款流程等相关贷款的业务管理,而贷后管理作为信贷业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却被许多的银行忽视了,贷后管理包括贷款人还款的来源监控和贷款的用法及途径监控,而就是在贷后管理中还有许多问题。一是贷后管理工作与银行的风险的管理产生了脱离现象。对于贷款人的风险信息中的个人信息,偿还能力以及贷款风险的描述和调查,在对贷款人贷款后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生了差异,造成了脱离;同时在贷后管理中,不能及时地获取贷款人的最新消息,造成贷后管理的风险;且在贷后管理中的应急机制、风险预警和资产保护上出现严重漏洞。二是信贷风

险的分类不具体,目前我国的一些银行都在开展十级分类,但一般来说,我国的大多数银行还是实行的六级分类,在贷后的资金计量上还是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同时给贷后的监控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三是缺乏贷后客户的追踪调查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完善贷后的管理机制,要降低银行的风险就要从源头上解决风险,对客户贷后个人信息、贷后状况、偿还能力以及资金流向做好相关的监控。目前许多的贷款人通过虚假理由贷款,用于一些不正当的地方,导致资金偿还下降,加大了信贷的风险,因此,要做好贷后调查,进行结果分析,从而更好地完善银行贷后管理的机制。 3.4风险管理趋势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借助科学的工具和先进的流程进行风险管理。

4中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4.1增强影响个人信贷业务的政策研究。

信贷政策必须要适应货币政策的要求。货币政策的调整意味着信贷政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跟踪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对金融业务的指示信号和监管力度等宏观政策形势,努力避免由于错误执行信贷政策的偏差所造成的市场风险。 4.2提升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贯穿于信贷业务的整个过程之中,风险管理要成为商业银行员工的重要意识,要成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商业银行的决策管理层,还是工作一线的基层员工,都必须要树立风险防范第一的风险管理理念,每一位银行员工都要树立起正确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 4.3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及能力

风险防范是由人来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的关键。商业银行要定期、长期对从业人员的从业道德教育和业务人员的业务综合能力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道德素养、业务水平以及风险管理理念,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业务强、能胜任的个人信贷业务专业经理人队伍。 4.4建设社会信用体制,加强个人征信管理

个人信用数据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信息,个人信用报告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信贷的重要依据。但是个人信用体系却不是商业银行独自所能完成的,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推动的信用记录和采集部门共同完成,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就成为了银行管理个人信贷风险的客观前提。

4.5银行应该完善风险管理责任制,建设风险控制体制,防范个人信贷的操作性风险。

操作性风险作为个人信贷风险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主要来自银行从业人员的操作误差。所以操作性误差从主观因素来说是可以防止和杜绝的,这取决于执行风险控制制度的力度和精度。

4.6培养、开发低风险的个人信贷业务客户群体。

商业银行开发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就会从整体上降低风险概率。通常说来,低风险客户群体包括以下4种:(1)学历较高,年轻有为,未来工作收入起点高且有提升潜力的高校在读学生。(2)电力、石油、电信、金融等优势行业的从业人员。(3)国家公务员以及大公司或企业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4)专业技能较好,收入较高,福利条件很高且失业风险率相对较低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商业银行应对以上四类潜在的低风险客户群体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利用差异化服务的优势来逐步培养信用良好的客户群体。 4.7强化个人信款业务的担保管理。

在个人信贷业务中,借款人还款能力大幅下降无法按期还本付息并不是偶然事件而且此种情况也是商业银行事先无法预料。商业银行为了挽回个人信贷的损失,就需要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贷款抵押和担保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使之成为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

4.8个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有效开展。

简单地说,个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原本不流通的个人信贷类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据资料显示,最常用资产证券化的就是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变为证券。通过个人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提高自身系统的安全性,增强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

4.9确立正确的信贷文化。

信贷文化是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信贷管理过程中被风险管理人员所接受的一种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它包括银行信贷原则、信贷流程、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等方面,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对提高银行整体信贷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确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责任教育与从业素质能力培训,逐步建立起以风险防范为中心的信贷文化,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让信贷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工作的重要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自觉的行动中去,促进他们自觉遵守信贷过程中的制度,履行好其自身职责。 4.10实施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在奖励员工的时候应该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其实在商业银行的考核体系中,我国普遍实行的是绩效考核体制,根据员工每一季度的业绩来实施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措施,这样可以对员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让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信贷管理人员应充分结合国家政策和银行内部政策,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考核体系。

4.11建立有效的个人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个人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手段,按照设定的方式,通过收集借款人的各类情况资料,针对个人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发出贷款预警信号。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较为重视贷前调查,通过贷、审分离及尽职调查等制度保障来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是建立在对风险作出准确评估的基础上的,因而这就需要银行通过广泛收集借款人历史信用记录和各期收入的情况,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所需的数据库,并分别针对个人贷款发放后的不同实际用途,借款期间个人收入变化情况等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以此作为个人信贷风险的预警及决策依据。在组织架构上应遵循前后台分离、分层次监测和预警的原则,分别由个人信贷经营部门和信贷管理部门来作为运作主体。其中信贷经营部门负责预警信息的收集,然后由预警系统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生成与贷款相关的各项指标报告。信贷管理部门在收到报告后与个人贷款模型

计算得到的安全值进行比较,作出风险判断,并将预警信息反馈给个人信贷经营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保全措施。

5中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作为案例来分析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5.1 邮政银行小额信贷模式

5.1.1 邮政银行小额信贷基础概念

小额贷款是指邮政储蓄机构向单一借款人发放的、不超过对其授信额度的贷款,包括向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农户发放的用于满足其生产经营或日常消费资金需求的农户小额贷款,以及向城乡地区从事生产、贸易等部门的私营企业主(包括个人独资企业主、合伙企业合伙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股东等)、个体工商户和城镇个体经营者等微小企业主发放的用于满足其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贷款等。

“农户”是指具有当地户口或在当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家庭;“微小企业主”是指年经营收入在人民币 500 万元(含)以内,职工人数在 100 人(含)以下,具有合法经营手续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城镇个体经营者。在试点阶段暂不对具有法人资格公司的股东发放贷款,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除外。 5.1.2 邮政银行小额贷款品种

目前所包括的贷款品种有农户贷款和微小企业主贷款两大类,根据担保方式不同,农户贷款分为农户联保贷款、农户保证贷款;微小企业主贷款分为商户联保贷款和商户保证贷款。农户贷款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向农户发放的用于满足其农业种植、养殖或生产经营需要的短期贷款,担保条件可以是由满足条件的自然人提供保证,即农户保证贷款;也可以是由 3 至 5 户农户组成联保小组,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即农户联保贷款。

微小企业主贷款指邮政储蓄银行向微小企业主发放的用于的满足其生产经

营或临时资金周转需要的短期贷款,担保条件可以是由满足条件的自然人提供保证,即商户保证贷款;也可以是由 3 户微小企业主组成联保小组,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即商户联保贷款。 5.1.3 邮政银行小额信贷贷款对象及条件

在农户联保贷款中,3 至 4 个成员组成的联保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不能有直系亲属关系存在,如亲兄弟姐妹,父子,夫妻关系等;5 户联保小组最多允许两个组员之间存在直系亲属关系。在商户联保贷款中,小组成员之间不能有直系亲属关系存在。

微小企业主贷款中,若营业执照所有人与实际经营者不为同一人,相互之间应有亲属关系。借款人必须为营业执照持有人,由实际经营者为贷款提供担保。在联保贷款中,在原有的三户联保的基础上,再由实际经营者与我行签订

《商户联保补充协议书》,为贷款提供连带担保责任;在保证贷款中,实际经营者应作为贷款保证人之一,为贷款提供连带担保责任。

采用阶段性还款法的,对于农户贷款的宽限期最长为 8 个月,各地应根据客户的农业生产周期或,确定最长宽限期。担保条件。商户与农户保证贷款必须由一至两名自然人为贷款提供担保,且满足以下条件:

1.信用观念强,资信状况良好,无不良社会和商业信用记录;

2.年龄在 18 周岁(含)至 60 周岁(含)之间,具有当地户口或在当地居住满一年以上;

3.无赌博、吸毒、酗酒等不良行为;

4.有固定职业或稳定收入,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具备相应的保证能力;

5.保证人与借款人家庭之间的经济必须相互独立。

根据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情况,决定不同贷款金额需要的保证人数量。当贷款额度大于一定金额,需要有 2 个以上保证人为贷款提供担保,其中 1 人必须为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正式职工或教师、医生等有相对稳定收入的

人群,并由所在单位开具工作证明材料,另一个保证人条件则可以适当放宽,如经营稳定的个体工商户也可以作为贷款的保证人;当贷款额度小于一定金额,只需要 1 个保证人提供担保,若客户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或为非本地户口且在本地也没有房产时,应按照较高的保证人条件,若客户经济实力较强,也可按照上述放宽保证人条件。

5.1.4 邮政银行小额信贷业务流程

小额贷款业务流程可划分为贷前处理、贷中处理、贷后处理三大部分(见图 3)。贷前处理包括:宣传与营销、贷前咨询、申请受理、贷前调查、调查报告;贷中处理包括: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处理包括:贷后检查、贷款预警监测、贷款回收、逾期贷款催收、资产保全等。

客户首先通过电话或到小额贷款营业部提出贷款申请;

营业部客户经理对贷款申请人提交的贷款申请表及申请材料进行初审; 小额贷款营业部主任根据申请客户所在位置,信贷员工作量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信贷员对借款人及保证人进行调查,信贷员须对申请人的经营场所和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申请人提供资料以及收集到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

信贷员完成调查报告后,将客户申请资料以及调查报告提交审查岗审查。 审查岗审查完成后,审查人员在贷款审查意见表上就借款人提交的申请资料和信贷员提交的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并签署审查意见,贷款审批采取审贷会审批的方式,通过召开会议决定是否通过贷款审批。

审贷会审批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在所有成员均同意通过贷款审批的情况下,贷款审批方能通过。

对经审批同意发放贷款的,小额贷款营业部客户经理联系贷款申请人,告知审批结果,并在 7 天内签订借款合同或协议、办理相关手续。

管户信贷员须在放款后对其负责的客户及时进行检查,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贷后跟踪检查。

贷款催收是指贷款人督促借款人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的行为,分为贷款到期前提示还款、贷款逾期催收和问题贷款催收。 5.1.5 邮政银行小额信贷利率及还款方式

小额贷款利率实行风险定价原则,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经营成本、管理成本、贷款损失风险、收益及当地金融市场情况等因素,由总行制定最低的贷款利率:15.30%(年利率)。

小额贷款利息分为贷款本金利息和逾期本息的罚息。贷款本金利息自放款日开始计息,计息方式有两种,即“按期计息”与“按日计息”。贷款逾期之后对逾期本息计收罚息,逾期罚息采取按日计息的方式。贷款期间,如遇利率调整,仍按合同利率执行。

小额贷款提供五种还款方式 1.一次性还本付息法 2.等额本息还款法 3.等额本金还款法 4.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法 5.阶段性等额本金还款法

同一笔贷款业务,只能选择一种还款方式,不同的还款方式不允许组合,目前只采用一次性还本付息法、等额本息法、阶段性等额本息法三种方式。

5.2 邮政银行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

5.2.1 制度风险

首先,邮政银行缺乏对行业的分析能力。我们没有一个机构可以本地区范围内行业进行有效分析,这在战略上就失去了目标,致使实际工作中增加了很大的盲目性。例如农村养殖业、经济种植业及小型加工业,农户种植业风险较小,基本上在东北地区不易出现绝收而导致不能归还贷款的情况,但同样利润也较小,

养殖业受经验约束较大,且不同养殖业所带来的风险同授予也不同,牛、猪、鸡类养殖的风险指数也不同,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同时,疫情出现的影响也很大,小型加工业差别更大,各家各户的模式都不尽相同,很少有共性,行业分析报告较难整理,没有统一的模板,就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加大了风险,因此成立系统内的行业研究分析机构就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以往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形同虚设,银行的为数不多的调研员几乎全部是一些临近退休的领导干部担纲。其次银行目前实行的审贷分离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信贷审批和发放仅仅靠技术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信贷项目报批资料规格划一,看似规范实则呆滞。因为企业千差万别、企业家各具特点,特别是对企业领导人的描述和调查流于形式。企业经营的好还是坏与企业领导人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说朝阳行业中有破产的企业,夕阳行业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企业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我们的贷款分析的设置有失偏颇,因为以历史收入分析还款来源本身就是一个极不确定的假设。 5.2.2 人员风险

邮政银行是从邮政集团公司剥离出来的企业,隶属于邮政集团公司,都是从早期的邮政局过渡过来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较低,且不具备相关银行业业务基础知识,自上到下,具有丰富信贷经验的人员很少,导致信贷业务开展缓慢。

信贷员偏少,一个支行信贷部一般有信贷员 2-4 名,一个支行面对一个县城或者是县级市,一个信贷员要负责范围很大,加上信贷日常业务,难以招架高强度的信贷工作。为防范风险,信贷员不仅要懂得贷款知识,还要懂一些科学知识,对种植业、养殖业、企业管理、农村产业政策,整个市场行情等等都要了解,但有的信贷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贷款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它是以安全为起点的,但农业贷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差的特点,而目前对农贷的考核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对农贷一律要求百分之百收回,这给信贷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惧贷恐贷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

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与管辖的信贷客户需求不对称。从抽查的信贷业务员中可分三个层面,一种是信贷员会调查、有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也灵,但要这些信贷业务人员写调查报告、贷后检查报告、五级分

类填写、算算就麻烦了,只有一二张纸好写,有的会写而不愿意写怕麻烦,有的确实不会写,这种表现主要是在银行岁数偏大的信贷员中;第二种是信贷员会写的,但写的调查报告等资料都是按照企业提供的报表、与企业老板或财务人员交谈而写的,写的调查报告与我们去实际调查起来有出入,提供的报表有虚假的也写进去,资产不实的也写进去,这种表现主要是新的近两年当上信贷员的业务人员,信息不够灵,实地调查资格又嫩,有一种怕业务做不好的思想;第三种信贷员是极个别的,可以说要被淘汰的,不懂企业的行情、也

不深入调查、也不与其他信贷员沟通的,也无新增客户、连周转贷款也调查不清楚,没有经验,也不认真学习,得过且过。

信贷人员应该是四家:财务专家、行业专家、企业家、心理学专家。为什 么呢?首先在技术上要求我们的信贷人员明了企业财务,从根本上分析企业的各种能力,以胜任信贷管理工作。遗憾的是我们的信贷人员大部分是知之皮毛,难以想象这样的信贷人员能够经营好我们宝贵的资产;信贷人员对行业不了解、不精通就不能辨别我们应该支持谁,不能辨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正确;不懂企业经营管理怎么能洞察企业的细微变化,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因此信贷人员不精通行业分析,不懂企业经营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清池;信贷人员还应该是心理学家,商场如战场,一个企业领导人的言行有可能就昭示着企业的兴衰和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深邃的洞察力对银行的信贷管理大有裨益。 5.2.3 利率定价风险

当前邮政银行利率定价比较高,虽然充分考虑了贷款成本与损失各方面的因素来确定的利率,但仍然不是很适合城市及农村市场,而且定价方式为全国统一,不符合各地实际情况,尤其当前的农村市场,15.30%的年利率在各家银行机构中是最高的,而农村各家金融机构的利率普遍在 8-10%左右,私人民间借贷在10-12%左右,相对于各家金融机构及民间借贷不具备任何价格上的优势。

当前邮政银行利率定价表现出来的问题一是缺乏健全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未将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中,存在营销与定价、审批与管理等方面的脱节现象,

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范系统,风险规避很难落到实处;二是目前也没有专门的利率管理机构,对浮动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具体浮动利率标准的确定及资金成本的测算等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而且执行具体贷款业务的基层员工又很难正确贯彻浮动利率政策的精神;三是在执行过程中的“刚性”,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定价,统一执行,基层没有灵活的定价权,需要浮动或优惠的利率必须报总行审批决定;四是缺乏细分贷款对象的适用标准,没有建立对贷款对象进行细分贷款定价机制,缺乏信用评定标准等划分指标,使得只有选择一些粗线条的单一指标对贷款对象进行划分。

另外,有利于银行提高信贷定价能力的基础环境也不完善。依据发达国家银行通用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信贷风险衡量首要考虑的是权威评级机构对客户的评级,然后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相关信息确定风险等级,最后才是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而我国在前两方面的基础明显不足。我国尚未形成权威性高的信用评级机构,同时有关个人和企业客户的征信系统建设才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开始运行,而包涵企业信息的数据库尚未建立,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企业信息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真实性难以保证,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

思维模式转变与利率定价机制改进明显落后于企业改革进程。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邮政银行的利率定价理念淡薄,银行没有充分发展信用评级技巧,也没有充分开发用于评价客户信用等级的信用评级工具,更不用保留目标客户的信用历史记录,邮政银行改革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上面临比其他方面更大的困难。 5.2.4 征信系统风险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从 2006 年正式运行以来,在规范个人信贷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社会诚信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个人征信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具体表现为,一是系统正式运行以前发生的逾期记录仍反映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如某客户 2001 年办理住房贷款,2004 年 10 月份以前有若干次逾期,2005年 10 月份已全款付清。2008 年 9 月份,该客户申请贷款时,因逾期记录仍然

显示而遭拒贷,这明显与“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相悖。二是个人信用信息 基础数据库中部分数据项的信息量过少,影响系统的正常发挥。如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信用交易信息项下只详细记载了最近 24 个月的信贷明细信息,之前信息无法查询;担保明细信息中,仅有被担保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担保金额及被担保贷款实际本金余额四项,而无相关金融机构名称,不便于异议申请的快速处理。三是征信系统中并不能完全表现出客户的实际信用情况,就客户简单的逾期记录能反映出客户的还款意愿及信用状况,从我行一年来的工作中来看,少数客户总是在多次催促下,甚至上门催收的情况下才还款,此类情况并不能反应在客户的信用报告中,由于是银行多次催收才使得客户贷款未出现逾期,所以没有在信用报告中出现不良记录,但根据实际情况,此客户的还款意愿不强、信用状况不良,此种情况在征信系统中查询不到,所以对客户的信用情况不能实现全方面了解。四是异议申请处理环节多,周期长,容易使申请人丧失市场机会。操作规程规定,基层央行征信管理部门受理异议处理申请后,应立即转交征信服务中心,征信服务中心收到后转至相应的商业银行协查,商业银行经过查询核实回复给征信服务中心,再返回到当地人行征信管理部门,然后通知申请人。该过程环节多,再加上商业银行在协查中大多存在严重的超期现象,造成整个异议处理时间过长,无法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所规定的 15 个工作日内办结。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超过 50%的异议申请在规定时间内得不到解决,还有少数的异议处理时间超过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影响了异议申请人正常的信用活动甚至使其丧失市场机会。 5.2.5 审批制度风险

目前邮政银行实行的审批制度为审贷会制度,审贷会成员通常由 3-5 人组成,信贷员陈述客户情况,审贷会成员对贷款调查报告中的疑点进行提问,信贷员必须给出合理的解答,当审贷会成员提问结束后对此笔贷款进行表决,从职务最低的人员开始,实行一票否决制,当全体成员通过时候此笔贷款才确认通过,此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风险,确保了贷款发放的合规,但是所有贷款均通过此种方式进行审批,面对整个县城区域的客户,相对反应出审批制度的呆板,不灵活,信贷员没有自主权,对信贷业务的发展是个极大的约束。

对农村市场来说,农户需要的贷款往往是几千到一两万,额度很低,风险也较小,农村贷款用途主要是用来养殖,经济种植等情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较小,此类贷款由于额度很小,相对于审贷会制度来讲,调查后在上审贷会审批,手续较为繁琐,浪费时间和精力,应当给予信贷员一定的权限,在一定额度下信贷员可以自主决定贷与不贷,贷款额度的多少,并由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改变审贷会审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迅速占领农村市场,方便农村客户。

同时,由于审贷会人员文化及素质水平不同,看待风险的眼光不同,对业务的理解也有差异,因此,审贷会成员对风险的认可也产生很大的偏差,就同一客户的贷款申请,往往产生不同意见,而审贷会实行一票否决制,往往由于一个审贷会成员的不同意见而导致此笔贷款不能发放,形成的最终结果就是审贷会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最谨慎小心的成员做出的决定。

5.3 邮政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解决办法

5.3.1 完善人员素质

建立严格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对在职人员开展定期思想教育、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重点进行爱岗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积极培养其市场意识、营销意识、风险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总结收贷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追究制,加大违纪发放贷款责任处理力度和员工业绩考察力度。

加强对信贷业务人员的培训。一是对信贷业务所有下发的文件都要给他们认真地学习,使他们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才能使他们在微观上或在具体操作明确那些是支持的对象、那些是控制压缩的范围,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做好业务。实行退出与升迁制,对做的好的信贷业务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权限实行授权,对得过且过的信贷业务人员,实行退出机制,让有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营销潜力的年青员工来锻炼培训,把信贷业务人员这只队伍培训好,邮政银行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5.3.2 完善定价机制

有效运行定价机制,从而达到利率定价管理的目的,这涉及到利率定价运行机制的建设。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三个主要因素会对未来利率定价运行机制产生影响。首先是市场监管的影响。我认为,即便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市场监管者,如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物价部门等仍然可能对各商业银行的利率价格实施一定的监管和影响,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建设的初期。价格战或者哄抬价格,是市场监管者极力要避免的两种极端情况。其次,任何一个企业价格决策的出发点,都是试图在补充成本、吸收费用的基础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也不能例外。一旦放开利率管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报价既能覆盖各项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又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实现银行的持续增长。第三,在放松利率管制、实现利率由各商业银行自主决定的时候,业务营销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舞弊,以及随意加价或者让利等不良现象都有可能出现,从而损害银行整体的根本利益,甚至成为新的风险来源。而同时,业务一线的谈判人员又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否则将使银行各项业务限于被动的境地。 5.3.3 完善征信法律体系

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立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制定规范信用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目的是保证信用交易的公平性;二是制定促进信用信息公开和保护的法律法规,目的是促进信息的公开以及保护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三是制定规范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目的是规范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收集,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行为;四是制定对失信行为惩罚的法律法规,主要目的是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的成本。 5.3.4 完善规章制度

银行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凡是发放的贷款,无论数额大小均不得由单人操作;明确信贷员、主任、信贷部、审贷会的职责,每项贷款必须通过“审、贷、查”三步才可发放,违者追究直接责任人和领导责任。通过实行“三岗分离制”,建立和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增加贷款透明度。督促贷款人员贷

款后经常调查借款人的经营状况,随时掌握发展动态,发现苗头及时采取对策,及早收回贷款,同时改变审批办法,实行分级审批,对信贷员实行限额自主发放,各级管理岗位实行限额审批发放制度,提高审批灵活性。 5.3.5 完善管理体制

创新信贷管理责任制度,找出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然后确定制约措施,最大限度地规范、控制、约束容易产生风险的操作行为,一旦风险产生,责任一目了然;建立“信贷员贷款保证金制度”,向每个信贷员收取适当的“信贷保证金”,风险产生后,若是信贷员的责任,没收其“保证金”,对于业务情况良好的信贷员,年终发放其预交的“保证金”,也可依情况给予奖励。

6 结 论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经过几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从零零星星到初具规模,在发展中不断进步。但他毕竟是国内一项新兴的业务,在外部环境不成熟、经验缺乏的境况下,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这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通力合作,控制其可能存在风险,为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个人信贷业务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共识,但其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经济社会中各方面的努力,从外部市场和银行内部管理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为我国银行业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洪艳蓉.《我国消费金融的法律环境与问题》[R],北京大学 ACOM 金融

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报告。

[2] 陈梦根.《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R],北京大学 ACOM 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报告。

[3] 夏平.《个人消费信贷产品风险管理体系研究》[R],北京大学 ACOM 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报告。

[4] 刘宇飞.《个人信用制度与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系研究》[M]。 [5] 玛格丽特·米勒编,王晓蕾、佟焱、穆长春译 《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

[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 9 月。

[6] 王丽丽.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法律出版社 2004,219-236 [7] 李小安.信用规制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51-59

[8] 邹浩.美国消费信用体系初探[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90-97 [9] 李曙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M],科学出版社 2006,57-63 [10] 南霞.浅谈个人信贷风险的成因及策略[J],辽宁城市金融 2007,(197)

34-35

[11] 朱剑锋.借鉴国际银行经验构建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J].国际金

融研究,2004,(4).

[12] 唐国储[1] 李选举.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新理念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3,(1).

[13] 许建华.《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N],载《证券市场导

报》2000 年。

[14] 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报告.《金融机构及其监管当局风险管理与

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R],中国证监会网站。

[15] 唐旭等,《金融理论前沿课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7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