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3-09-22 06:06: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一.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二. 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1 / 30

目录

上篇 古代部分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八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 城市的产生

?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二.城市的产生(续)

?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

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1. 郑州商城:P9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城市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殷墟(安阳小屯)

? 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

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

? 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长方形等。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

填基法在洼地或原由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挖基坑填土夯实。

2. 周代的城市与城制:

① 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P10 2-2-1)。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

2 / 30

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都城城制: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3.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③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二.城市建设

1. 燕下都: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1.燕下都:(续)

?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

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

2. 齐临淄:P19

建于公元前4世纪,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城市人口在30万人之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城市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 3、赵邯郸:

?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年。

? 包括内城和宫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似方形,有几处形成

了一条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3 / 30

? 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遗址。 4、郑韩故城:

? 城市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夯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 城墙是黄土和黏土分层夯实而成,高度一般为10米。主城近似正方,主要是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

宫殿区位于中央偏北,居住区位于宫殿区的北边;

? 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外城中央有一仓城。 5、 城市总体特征:

?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

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 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 ? 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

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

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率、货币、度量衡等,秦朝还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

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长期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经过初期恢复,到汉武帝时期,政治得到巩固,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东汉光武帝时首都东迁,公元220年东汉灭亡。 二.城市建设

1. 秦朝都城咸阳:P26

建于公元前350年,城址位于今咸阳城以东20公里的渭水河北岸。

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

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

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秦咸阳的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 秦都外围规划建设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气势宏大。

? 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

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 向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2. 汉长安:P28

位于秦咸阳以南,今渭水河的南岸,秦咸阳的正南方。汉长安的建设基本上是沿袭秦制,汉长安在先后的二十年间逐步形成。

城市情况:

①先扩建长乐宫,再建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

②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以后年代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辟雍等礼制建筑。 ③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4 / 30

④ 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⑤ 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⑥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⑦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3.东都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220年汉朝首都改在洛阳。

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共有十二门; 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宫占据城市的几乎一半用地; 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

城内除宫殿和闾里外还几处皇家园囿; 祭祀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4. 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新丰城、陵城、汉代军市

新丰城——刘邦为解父母思乡之苦,仿照丰城在临潼县以东十八里处建新丰城。 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续)

? 陵城——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陵城。汉武帝“徙

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成帝“徙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徙一百万以上居平陵”,这些城市集中居住大量的富户,成为高消费和游闲城市。

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续)

? 汉代军市——汉初为了抵御匈奴侵扰,曾打通河西走廊,联结西域,使丝绸之路畅通。在沿通往西域

的商路上建设了一些驻军城堡。这些军市实行“屯垦戌边”政策,在城堡附近就形成商市。

5. 城市总体特征:。 ① 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 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③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④ 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 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⑥ 出现了礼制建筑;

⑦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

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南北朝结束(公元589年)。

从三国至南北朝的近400年间内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当时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

? 由于有了文化的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

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 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

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 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流行,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

? 在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淮一带,但军政中心还在北方,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修建

了大运河,以解决了南北方的物资及交通问题,同时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发展。 ? 三国与西晋时期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制三级制。 二.城市建设

5 /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6u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