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育成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新时间:2024-06-04 16: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谋求重点突破——柴育成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

作者:张双虎 发表时间:2007-01-08 摘自:科学时报

不久前,在中国地质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地球科学领域博士生学术论坛”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透露,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一五”资助计划中,地球科学预计投入6亿元,优先资助12个重点发展领域。2007年地球科学将获得9500万元,计划资助55个重点项目。《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柴育成,请他对我国地球科学的现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对地球科学的重点支持方向等问题作了解答。 地球科学已转向“需求型”科学

“地球科学既属于经典的基础研究,又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直接的联系。”柴育成说,“当前,地球科学已从传统的供给型科学转向需求型科学。地学研究从各分支学科独立探索,到逐渐转变为注重交叉和融合,强调整合和综合研究,成为从系统的视角来观测、理解地球,以观测、探测为基础的数据密集型科学。地球科学研究不仅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从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尺度来实地获取基本科学数据。因此需要保证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的投入,基金研究项目应维持较高的单项资助强度。” 据介绍近20年来,我国在地球科学前沿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在诸多领域已经与国际同步,从地学特征刻画进入了机理认识的新阶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的支持下,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出现了一批能与国际地学界对话的研究集体。在大型国际研究计划中,我国科学家从参与到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的科学家明显增加,担任的职务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地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学术资源和地域优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对环境与灾害的压力,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柴育成说:“正确对待、客观分析地球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有助于加快我国从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的转变。我们应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差距中明确发展战略,在战略中谋求发展。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存在基础科学的传统、底蕴不足的问题。地学基础原创性研究不够,多数成果停留在模仿、验证国外理论上;高新技术应用与开发不足,未能及时有效地吸纳相关基础科学的新成果;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学家,地学研究机构;同时能力建设严重不足,缺乏完善的观测系统与长期的观测数据积累共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做过一项调查:据美国科学信息所(ISI)2005年数据,1995年1月至2005年4月,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9834篇,居全球第9位,而排名第一的美国共有76404篇论文,中国只有美国的12.8%。同期,中国地球科学论文被引频次38401,排名第12位,只有美国的4.7%。篇均引用次数3.90次,排名第18位,远低于美国的10.75,瑞士的9.99,德国的9.19,澳大利亚的9.04,也低于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据ISI公布的引文数据,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在地学领域论文被引频次居前1%的研究机构共有336个。其中,在发文量(成果产出)最多的前40个机构中,美国占23个,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

大、日本各2个,中国(中国科学院)、荷兰、瑞士、意大利、英国各1个。

在2000至2004年的5年中,中国地学家在地球科学领域(地理科学、地质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发表SCI文章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地质科学(33.12%)、地理科学(16.00%)、空间物理学(11.46%)、环境科学(10.01%)、地球物理学(9.10%)、大气科学(8.43%)、海洋科学(6.41%)、地球化学(5.47%)。与之相对应,中国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研究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学研究队伍不大于8000人。这与中国庞大的地学队伍形成鲜明对照,反映出中国地学队伍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薄弱。 6亿元基金投入地学

“随着将地球作为一个动力综合系统认识的深入,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界限正在模糊。”柴育成说,“?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资助将努力保持分支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布局的相对稳定,为国家提供战略性、前瞻性的地学知识储备和人才;在注重全面性、均衡性、稳定性的同时,关注学科发展和布局的变化,改进现有学科结构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部分;重视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克服学科发展排他性、保守性和封闭性的负面因素;在分支学科设置、经费调控、合作机制、评价体系方面为学科交叉留出发展空间,建立促进学科交叉的机制;同时,地球科学部将对特定地区和研究方向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重视能力建设。加强对观测、探测手段能力建设的资助;推进仪器装备和科学数据共享。鼓励相关部门以科学问题为导向,以现代手段为引领,建立?伙伴关系?,提升研究能力。”

基础研究一般以探索未知、揭示客观规律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使命,其突破依赖科学家的自由探索。柴育成介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一五”资助计划中,地球科学预计可获6亿元,共266项,2007年将获得9500万元,共55项,资助强度为每项130万至200万元。

基金委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的制订基于如下两条原则:一是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难预测性和不可规划性的特点。没有一个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基础,要实现重点突破是不可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维持学科的多样性和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资助足够的面和量,保证现代地球科学某些领域不会因一时的认识不够而被忽视。为此,要按学科分类,通过量大(基金经费的70%)、面广的自由申请项目给予各学科领域稳定支持,推动创新研究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二是对于一些能够根据科学规律和经验做出规划的,预示着将有重要科学价值和重要突破的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设立优先发展领域。通过年度基金项目指南指导下的自由申请给予重点支持(科学基金经费经费的20%)进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逐步形成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领域。 12个优先发展领域

2003年至2004年,基金委地球科学部进行过一次地学未来发展的战略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究”。柴育成介绍说,2005年5月,地球科学部召开工作会议,对学科战略调研提出的前沿研究领域和重要方向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提炼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中的科学问题,结合我国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架。2005年8月,地学部学科评审组对其进行评议。2005年9月,学部召开办公会议,对这一“战略基本构架”进行讨论。此后,地球科学又经历了向委主任汇报、在网站上征求意见、征求地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向评审组征求意见等多轮研讨论证,在此基础上最终修改形成《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领域的遴选根据两大原则:一是对地球科学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具有良好基础,充分体

现我国优势与特色,有利于迅速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的国际地位;二是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可望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长远影响。”柴育成说,“科学基金将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把握好整体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在实现成果和人才的稳定积累与持续发展在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部署优先领域,提升重点领域整体水平,力争在若干领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柴育成说,根据自然《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地球科学部拟定了12个优先发展领域,学部组织专家为每个领域制定了详细的“科学目标”、“关键科学问题”、“重要研究方向”等内容。这些优先发展领域分别是: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地球环境演变与生命过程;地球深部过程与大陆动力学;成矿成藏过程、机理与分布;陆地表层系统变化过程与机理;水循环与水资源;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原理;海洋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天气与气候系统变化过程与机制;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地球系统模式与模拟;地球系统观测、探测与信息处理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6m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