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14 16:38: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
社发院 历史学(师范) 02090114 伍悠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秦朝时期发展确立起来,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
《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阐明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与条件;第二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则通过阐述皇帝制度的建立与中央官制的内容来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这一层面的表现与特点;第三目“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则叙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地方上的体现,即郡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上一版本的历史教材列有对于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与评价,新教材中删掉了这一部分,但在课标中又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中也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补充,以学生为主体来探讨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教材特点 1、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相对于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秦的统一使得秦朝逐渐创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在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上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影响了之后的封建王朝,该制度经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因此,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着贯穿整个单元的主线作用。
2、 本课内容政治性强,比较抽象,尤其是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重要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容易接受与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一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秦汉为素材,因此,学生会对秦始皇等历史人物以及秦朝的一些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涵义”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重
要概念。
(2) 剖析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与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于
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3) 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比较、归纳和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 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提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提出问题,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 利用角色置换、历史短剧表演和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和历史的生动性。
(3) 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4) 以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
感。
(2) 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对中国
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某些方面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要借鉴其中对于当今建设政治文明有指导意义的部分,同时也强调要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设计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课的标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颇为陌生,也不易理解。因此,我认为要将这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来解释,通过讲解“皇帝制度的确立”和“中央官制”的内容来使学生理解“专制主义”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其主要特点是皇帝的专制独裁,它是一种君臣关系,其中蕴含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本课内容十分重要,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更是后面几课的重点内容,因此必须在本课先打好基础;而通过讲解郡县制的推广与完善来使学生理解“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这其中又蕴含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样是后面几课也要重点讲述的内容。因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性知识,必须作为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设计说明:课本教材只是说明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对于其作用和影响并未涉及。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这一制度作出自己的评价。由于“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因此要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一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颇具难度。) ·教具准备 幻灯片、盒子、纸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近来,由于清穿剧的热播,“穿越”又一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历史课也因此增加了一个功能:为所有渴望穿越的人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穿越到哪个朝代了,皇帝是谁,这个朝代有哪些特征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穿越的第二热门王朝——秦朝,深
入地去了解一下秦始皇和他的王朝。(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引起学生对秦朝的关注,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 【推进新课】
1、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师:大家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最终走向了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诸侯争霸战争拉开了帷幕。到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逐渐形成战国“七雄”,秦就是其中一员。我们都知道,秦是这场兼并战争的最后胜利者。那就请同学们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秦为什么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呢? 生:略。
师:看来大家对于以前学习的历史知识都记得很清楚。秦的一统天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占据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具备了强大的自身实力。总结说来,秦的胜利有以下几个原因: (课件打出)
(1) 有利的外部环境: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衰微。
(2) 自身条件:A 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B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受到重视,客观上有利于秦的兼并战争。 (3) 人民渴望统一,秦的一统天下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的潮流,
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说明:这一块内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创立的背景与条件,不是本课重点,因此了解即可。但在教学中要强调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因素,从而将必修一与必修三内容相整合,将政治经济与文化都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师:(课件打出秦灭六国的地图)这是当时秦灭六国的地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找出秦先后灭到了哪六个国家。 生:略。
师:秦王政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36—前221年),秦军攻灭韩国(今河南中部)、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地)、魏国(今河南中部偏东)、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燕国(今河北中部北部、辽宁大部等地)、齐国(今山
东境)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设计说明:地图中,秦每灭一国,该国都应变成与秦同一颜色,最后由“七雄并立”的色彩缤纷归于“秦一统天下”的同一颜色,通过直观的图画来加深学生印象。)
2、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师:秦王嬴政在灭六国建立秦朝后,最迫切的就是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假设我们同学们在这样的时间背景下穿越到了秦朝,“降落”到了秦王朝早朝的大殿上,听到这样一段对话,同学们能够反应出秦王嬴政在做什么么? (课件展示秦王嬴政与王绾、李斯等的对话)
王: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去“泰” 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生:略。
师:看来大家对这一段历史还是很了解的。同学们说的很对,这是秦王嬴政与群臣商议帝号时所发生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要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结合起来,自称“始皇帝”,而自己的子孙则要千世万世地传承下去。从此,“皇帝”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它更是作为一种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那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9页,再次开动脑筋思考一下,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生:略。
师:从刚刚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一内容,一方面表示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换,另一方面表示
皇权高高在上,不可僭越,这两点又构成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特征。
(设计说明:这里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与展示材料的方式,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历史问题,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便于学生将思路理清。) 师:(过渡)穿越到一个王朝,仅仅认识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够的,和统治者下面的各个官吏打好交道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穿越到秦朝,哪些官吏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部分秦朝官吏的纸条。我将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抽签,抽到哪个官职就由那位同学扮演那个角色,然后向全班同学们叙述一下自己有哪些职能。 生:三位同学依次抽到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并依次叙述各自职能。
师:三位同学对于自己的职能都相当清楚。说不定我们这三位同学在秦朝真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那么为了让我们的同学记忆更加深刻,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来加深印象。 (幻灯片打出表格) 官员 职责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百官之首,协助皇副丞相,执掌群臣负责全国军事 帝处理全国政事 奏章,下达皇帝诏命,监察百官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设计说明:通过游戏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阅读书本知识,由此对秦朝中央官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从上面的表格来看,似乎秦朝的“三公”有着极大的权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看我们班同学准备的一个小短剧“三公的苦衷”。
(设计说明:内容为p10学思之窗秦始皇对丞相车骑数量的不满、以及太尉无实际军事权等等,需学生事先准备,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此项环节旨在以学生自己阅读书本及相关史料来排练短剧的形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并为理解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容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便于之后理解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总结。) 短剧略。
师:同学们的短剧生动地体现了在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都由秦始皇任命,都按照秦始皇的旨意办事,而各个官吏之间又互相牵制,使得全国的军政大权最终落到皇帝一人手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秦朝设置中央官僚机构的实质就是为了维护皇权对全国的绝对统治。秦朝的中央官僚机
构的特点也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幻灯片打出) 第一, 以皇权为中心。
第二,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师:当然,除了建立起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0的历史纵横,了解一下秦始皇在法律、经济、文字方面的统一措施。
①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②修建驰道、直道——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 ④统一文字——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⑤整顿各地风俗(视时间解释驰道、度量衡、秦权。) ⑥制定细密、严酷的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设计说明:此处由于初中历史课程有所涉及,故而内容用幻灯片打出即可,不必作具体解释。)
3、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师:了解了中央的各项制度,秦朝在地方又推行怎样的制度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这样一段材料。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课件打出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生:略。
师:不错,在分封制与郡县制中,秦始皇最终选择了郡县制。与郡县制相对应的,在地方,秦始皇也建立起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多媒体课件播放两幅示意图)
师: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上的两幅示意图,一幅是西周分封制结构示意图,另一幅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示意图。请大家结合这两幅示意图和相关知识,探讨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特点以及作用。 生:略。
(设计说明:由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较有难度,学生会出现答不出的情况,此时可以提示学生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性质、目的、内容、特点与作用等方面入手,以便得出答案。) 师:(总结)同学们分别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性质、目的、内容、特点与作用入手,剖析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对于国家统一的不同影响。总结说来,分封制和郡县制有以下几点区别:
(幻灯片打出总结的表格,并用彩色标出关键词,使知识更为直观和清晰) ·相同点: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同点:
时代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分封制 奴隶社会 郡县制 封建社会 被分皇帝任免封的诸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为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 世袭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关系为基础 行的,按地域划分
因此,秦朝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支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多年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基础。
4、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师:学到这里,我们已经都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讲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秦朝穿越之旅”,通过去到秦朝,了解了那里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位同学可以总结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包含的内容? 生: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中央层面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地方层面的郡县制共同构成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了。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专制主义”,这是相对于民主而言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集权的方式,集中表现为皇帝的专制独裁。我们已经学习了秦的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专制主义”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产生并激化;第二层意思即“中央集权”,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郡县制的推行就是“中央集权”的最好体现。在这一制度下,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了。这两对矛盾在之后的封建社会中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两条发展线索。有关其具体内容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
(设计说明:在本课设计中,我并没有像大多数老师一样在课堂一开始就阐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这是因为我认为在课堂的开头部分就讲解这一抽象概念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的。一方面,刚上课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课堂状态,对
于专门概念的讲解会感到略显枯燥;另一方面,在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将这一概念列出,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自主分析。因此,我试图先通过将所有秦朝政治制度的内容全部讲解透彻,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包含的内容,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而不是在课堂中惯用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最后由教师对于这一制度的深刻含义作出剖析,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师:秦通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然而,秦仅仅存在了14年就灭亡了。因此,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秦来说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而有人则认为是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加速了秦的灭亡。下面,我们就来即兴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是“秦的中央集权制度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反方的观点是“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由选择正反方陈述观点。(辩论时间控制在5——8分钟内。)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需要首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来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这一问题。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答,并做总结整理,以此来实现化难为易,理清线索。) 生:(略)
师:两方同学各自从秦的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出发,有利地论证了各自的观点。可是回过来说,辩论的时候为了论证己方观点的正确性,我们需要走极端,常常把对错区分的很明显,但是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客观的,一分为二的来评价所有的历史。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积极意义上来说,主要有三点。 (幻灯片打出)
第一,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国家统一,以及形
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 它对祖国疆域的初步轮廓的奠定和中华民族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
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一体制下对秦产生的消极影响: (幻灯片打出)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以专制皇权为中心,这直接导致了秦的暴政,使得民众痛苦不堪,从而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秦的灭亡。
5、 对秦始皇的评价
师: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对秦朝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那么对于秦朝的开创者与主宰者,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 生:略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我们不能单纯地以“明君”或“暴君”来判断。一般来说,评价历史人物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幻灯片打出)
1、评价标准,看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2、抓住历史背景,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到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价。否则人物同伴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有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评价。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的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要全面客观,要运动阶级分析法,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在承认历史人物个性特点对历史有一定影响的同时,又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因此,对于秦始皇,我们既要看到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绩 ,也要看到他后期荒废朝政、施暴于民的劣迹。
(设计意图:人物的评价问题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这里指导学生客观评价人物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唯物史观与辩证史观。)
6、拓展 结尾
师:我们以穿越开头,那么最后还是以穿越结尾。最近网上很流行一段告诫清穿姑娘的语段,那么既然我们穿越到秦朝,有哪些话大家想告诫秦始皇的呢? 生:略。
师:我们都知道,秦亡于暴政。刚刚同学们很好地联系了必修三文化史的内容,讲出了秦始皇最应该注意的问题,那就是打天下靠法家思想,而治天下就必须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只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百姓才会安居乐业,而天下才会太平。仅仅依靠残酷的刑罚,是不会得民心的。
(设计意图:这一项为开放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堂小结 师:秦朝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本堂课的“穿越学习”,我们对于秦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等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最后再一起回顾一下本堂课所有的内容:(列出板书)
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 秦朝 中 央集权 制中央集权制度 度 的形成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形成 郡县制 影响
积极 消极 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阅读相关书籍,加深对秦朝的认识。
·课后练习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B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讲解:本题考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的理解。A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影响。D不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早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没有确保地主阶级的统治,C也错误。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D)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员
讲解:本体考察郡县制的进步性。材料中的“公天下”的含义是从天下选拔官吏,它与分封制下周天子主要从本宗族任用官吏的“私天下”相对,由此可知D项与“公天下”含义相符。A不是主要表现,排除;B、C两项虽体现郡县制的进步性,但不符合“公天下”的含义,故排除。
补充材料:取自人教版高一历史教师用书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本题是一道依据材料设计的问答题,旨在培养和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一要理解材料的历史内涵,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二要分析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思路引领:本题有两问,审题后要逐问作答。后一问贵在独立思考,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
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解题关键: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解答好此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即准确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个历史概念,以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知识。解题关键在于精心审题,明确试题的考查范围和重点,以及答题的要求。
思路引领:首先要概括指出分封制的特点,其次要从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不同的角度,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提示: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
思路引领: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对长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后,再探究原因,并概括说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备课资料 1、秦始皇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国邯郸,亦名赵政。公元前246年即王位时,年仅13岁,由丞相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辅政。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开始亲政。同年,镇压了嫪毐(lào’ǎi)发动的叛乱。第二年,免去吕不韦丞相的职务,从此“独治其民”。
嬴政掌权后,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任命王翦、桓(yǐ)、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灭赵。 公元前225年,灭魏。
公元前223年,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秦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灭掉了东方六国。 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就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南下攻打越族,当年就攻取东瓯和闽越,置闽中郡。在向南越进军途中,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公元前214年,取得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的地方,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公元前213年,秦迁50万人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和越人杂处。同时,在西南地区开通道路,设置官吏,加强统治。
在统一南方的同时,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取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重设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迁内地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并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为了巩固统一,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主要的有:
建立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改“王”为“皇帝”。秦统一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并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皇帝”的称号。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治、军事等。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具体政务。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官员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驰道。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加强思想控制。 以上这些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特别是焚书坑儒,毁灭了大批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秦始皇还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的悲惨景象。 综观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十分明显。他统一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2、秦的中央集权制
韩非总结战国诸子的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韩非的政治理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集一切权力于皇帝,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下设中央政府,除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以外,还有将军(掌征伐)、廷尉(掌刑罚)、治粟内史(掌财政经济)、少府(掌山海池泽的税收供皇室的费用)、博士(备顾问)等官。地方政府设郡、县,郡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辅佐郡守并主军事)、监御史(监视郡守);县有县令(万户以上称县令,不满万户称县长,掌一县政事);各级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集权制的职能,主要是统治百姓,此外还有抵御外部的侵扰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利害冲突。中央集权制巩固与否的关键在于皇帝对法(法律、法令)、术(权术)、势(权势)、度(限度)的掌握和运用。如果皇帝能驾驭权臣、控制地方、管辖百姓,中央集权就是强大的、巩固的,否则就相反。秦末,中央集权运用失度,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超出农民所能负荷的限度,结果农民起来摧毁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3、 关于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评价
以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为代表,持肯定态度。 《中国史稿》写道,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是有深远的重大意义的。”论者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曾经以它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中国古代史》指出:“秦统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以翦伯赞等为代表,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
翦伯赞指出,秦对六国旧贵族进行了毁灭性的讨伐,“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封建社会的这一发展,意味着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人身隶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或者说是农奴制的废除”。但是翦伯赞又指出:“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道路,是用农民自己的尸骨铺平的。在覆灭六国的残酷的战争中,以及在后来无止境的土木徭役中,死亡的农民是不计其数的,农民用自己的鲜血刷红了阿房宫,但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一副新的枷锁、新的剥削制度,新兴地主阶级的赋税和徭役,因此,在农民看来,这不过是以暴易暴而已。”
正在阅读: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09-14
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作业(原版)04-06
论文写作方法12-10
2006广东梅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试题 -05-15
公职人员工作守则心得体会03-31
关于印发安徽省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的通知03-29
都市更新权利变换前後权利价值评估之探讨03-20
基于systemview的ssb仿真03-31
中国古代史尔雅考试答案(题库!!!)10-13
- 二甲基甲酰胺安全技术说明书
- 南邮计算机网络复习题
- 高分子物理实验指导书 - 图文
- 2009.9.25 莞惠环控专业施工图设计技术要求
- 学生工作简报
- 揭阳市斯瑞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废酸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 今日靓汤(佘自强)
- 奥数 - 二年级 - 数学 - 第三讲时间的教师版计算答案 - 图文
- 如何命制一份好的物理试卷
- 数据库开题报告
- 禁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或淘汰技术的制度流程
- 大学英语(二)第2阶段测试题
- 湘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
- (整套)学生顶岗(毕业)实习手册
- 高频 二极管包络检波 - 图文
- 2018届中考英语复习题型四任务型完形填空备考精编含解析 - 186
- 郑煤集团超化煤矿一采区开采设计 - 图文
- 财政学习题
- 摄影摄像复习资料
- SMC D-A93接线方式 - 图文
- 中央集权
- 秦朝
- 教案
- 形成
- 制度
- 数学建模公选课(10-11-2)温室中的绿色生态臭氧病虫害防治
- 路基挡土墙施工方案(鹤辉高速)
- jjm1压力表截止阀
- 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现实思考
- 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七上语文月考二试卷2014—12
- 管理会计(专升本)阶段性作业4
- 实验三单级低频电压放大电路(基础) - 图文
- 心功能不全
- 第十章 巴比妥及苯二氮杂革类镇静催眠药物的分析
- 吉林大学体育作业
- PEP五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2
- 内乡县2009—2010学年四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终试题
- 烽火交换机配置命令集
- 本科《数理逻辑》教学大纲
- 嘉兴学院关于公布姚瑞红等99位同志
- 人教新版-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文翻译
- 2004至2005第二学期无机化学期末考试题
- 2014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数学试卷
- 2016高考化学河南卷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七年极英语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