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高二化学选修4)第一章 -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卷[1

更新时间:2024-03-16 21: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7caiedu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室温下将1mol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时放出热量为Q1kJ,又知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 === CuSO4(s)+5H2O(l) △H=+Q2 kJ·mol?1则Q1、Q2的关系为 ( )

A. Q1Q2 C. Q1=Q2 D. 无法确定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 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D. 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4. 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A.C + H2O == CO + H2 ΔH= +131.3 kJ·mol-1

B. C(s)+ H2O(g) == CO(g) + H2(g) ΔH= +10.94 kJ·mol-1 C. C(s)+ H2O(l) == CO(g) + H2(g) ΔH= +131.3 kJ·mol-1 D. C(s)+ H2O(g) == CO(g) + H2(g) ΔH= +131.3 kJ·mol-1 5. 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已知:①Sn(s,白)+2HCl(aq)== SnCl2(aq)+H2(g) ΔH1 ②Sn(s,灰)+2HCl(aq)== SnCl2(aq)+H2(g) ΔH2

③Sn(s,灰) Sn(s,白) ΔH3 = +2.1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ΔH1>Δ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2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6. 甲烷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0.25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22.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A. 2CH4(g) + 4O2(g) == 2CO2(g) + 4H2O(l) ΔH= +890 kJ·mol-1 B. CH4(g) + 2O2(g) == CO2(g) +2H2O(l) ΔH= +890 kJ·mol-1 C. CH4(g) + 2O2(g) == CO2(g) +2H2O(l) ΔH= -890 kJ·mol-1 D. 2CH4(g) + 4O2(g) == 2CO2(g) + 4H2O(l) ΔH= -890 kJ·mol-1

7. 如下图所示,△H1=-393.5 kJ?mol-1,△H2=-395.4 kJ?mol-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 )

A. C(s、石墨)== C(s、金刚石) △H= +1.9 kJ?mol-1 B. 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C. 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

D. 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

8. 已知25℃、101kPa条件下:4Al (s) + 3O2 (g) == 2Al2O3 (s) △H = -2834.9 kJ·mol-1 4Al (s) +2O3 (g) == 2Al2O3 (s) △H = -3119.91 kJ·mol-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 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 为放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变O3 为吸热反应 D.O2比O3稳定,由O2变O3 为放热反应

9. 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的热量,又知:H2O (l ) == H2O(g) △H = +44 kJ·mol-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B2H6 (g)+O2 (g) == B2O3 (g)+H2O (g) △H = -677.7 kJ·mol-1 B. B2H6 (g)+3O2 (g) == B2O3(s)+3H2O (g) △H = -2165 kJ·mol-1 C. B2H6 (g)+3O2 (g) == B2O3(s)+3H2O (g) △H = -2033 kJ·mol-1 D. B2H6 (g)+3O2 (g) == B2O3(s)+3H2O(l) △H = -2033 kJ·mol-1

10. 2007年3月,温家宝指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你认为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是( ) A.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轩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B.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C. 研制开发以水代替有机溶剂的化工涂料

D. 将煤转化成气体燃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产生

11. 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OH-(aq)=H2O(1) ⊿H=-57.3kJ/mol。向1L0.5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稀醋酸 ②浓硫酸 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H1、⊿H2、⊿H3的关系正确的是( ) A.⊿H1>⊿H2>⊿H3 B.⊿H1<⊿H3<⊿H2 C.⊿H1<⊿H2<⊿H3 D.⊿H1>⊿H3>⊿H2 12. 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g) + O2(g) == 2H2O(l) △H =-571.6kJ·mol-1

C3H8(g) +5O2(g) == 3CO2(g) + 4H2O(l) △H =-2 220.0kJ·mol-1 实验测得氢气和丙烷的混和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混和气体中氢气与丙烷的体积比是 ( ) A. 1:3 B. 3:1 C. 1:4 D. 1:1 13. 已知:CH4(g)+2O2(g)→CO2(g)+2H2O(g) ΔH=- Q1 ; 2H2(g)+O2(g) == 2H2O(g) ΔH=- Q2; H2O(g) == H2O(l) ΔH=- Q3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H2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 4Q1+0.5Q2 B. 4Q1+Q2+10Q3 C. 4Q1+2Q2 D. 4Q1+0.5Q2+9Q3 14. 已知:

CH3CH2CH2CH3(g)+6.5O2(g) == 4CO2(g)+5H2O(l) ΔH=-2 878 kJ·mol-1 (CH3)2CHCH3(g)+6.5O2(g) == 4CO2(g)+5H2O(l) ΔH=-2 869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

B. 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

C. 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D. 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15.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CH3COOH(l)+2O2(g) == 2CO2(g)+2H2O(l) ΔH1=-870.3 kJ·mol-1 (2)C(s)+ O2(g) == CO2(g) △H2=-393.5 kJ?mol-1 (3)H2(g) +O2(g) == H2O(l) △H3=-285.8kJ·mol-1

则反应2 C(s)+2H2(g) +O2(g) == CH3COOH(l)的△H为( ) A. -488.3 kJ·mol-1 B.-244.15 kJ·mol-1 C.+488.3 kJ·mol-1 D.+244.15 kJ·mol-1 16.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1

H2O(g) == H2(g) + O2(g) △H = +241.8 kJ·mol-1

21

H2(g)+ O2(g) == H2O(1) △H = -285.8 kJ·mol-1

2

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

A.吸热88kJ B. 吸热2.44 kJ C.放热44kJ D. 吸热44 kJ 17. 已知

(1)H2O(g) == H2O(l) ΔH1=-Q1 kJ·mol-1 (2)CH3OH(g) == CH3OH(l) △H2=-Q2 kJ·mol-1

(3)2CH3OH(g) +3O2(g) == 2CO2(g)+4H2O(g) △H3=-Q3 kJ·mol-1

(Q1、Q2、Q3均大于0)若要使32g液态甲醇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放出的热量为(单位:kJ) ( )

A. Q1+Q2+Q3 B. 0.5 Q3-Q2+2Q1 C. 0.5 Q3+ Q2-2Q1 D. 0.5(Q1+Q2+Q3) 18.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 C2H2(g) +O2(g) == 2CO2(g)+H2O(l) ΔH1=-1301.0 kJ?mol-1 ② C(s)+ O2(g) == CO2(g) △H2=-393.5 kJ?mol-1 1

③ H2(g)+ O2(g) == H2O(1) △H3 = -285.8 kJ·mol-1

2

则反应④ 2C(s)+ H2(g) == C2H2(g)的△H为( ) A. +228.2 kJ·mol-1 B. -228.2 kJ·mol-1 C. +1301.0 kJ·mol-1 D. +621.7 kJ·mol-1 二、填空(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

19.(8分)在火箭推进器中装有强还原剂肼(N2H4)和强氧化剂(H2O2),当它们混合时,即产生大量的N2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mol液态肼和足量H2O2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kJ的热量。

(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H2O(l)====H2O(g);△H=+44kJ·mol-1,则16 g液态肼燃烧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kJ。

(3)上述反应应用于火箭推进剂,除释放大量的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N2(g)+2O2(g)====2 NO2(g);△H=+67.7 kJ·mol-1, N2H4(g)+O2(g)=== N2(g)+2H2O (g);△H=-534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写出肼与NO2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I:C(s) +O2 (g) == CO2(g) △H1<0 ①

途径II:先制成水煤气:C(s) +H2O(g) == CO(g)+H2(g) △H2>0 ② 再燃烧水煤气:2 CO(g)+O2 (g) == 2CO2(g) △H3<0 ③ 2H2(g)+O2 (g) == 2H2O(g) △H4<0 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途径I放出的热量 (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途径II放出的热量。 (2) △H1、△H2、△H3、△H4的数学关系式是 。

(3)12g 炭粉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110.3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 21.(10分)“西气东输”是西部开发的重点工程,这里的气体是指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工业上将碳与水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水煤气,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两者的体积比约为1:1。已知1mol CO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出283kJ热量,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6kJ热量;1molCH4 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放出890kJ热量。 (1)写出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1mol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水蒸气,放出的热量________890kJ(填“>”、“=”或“<”)

(2)忽略水煤气中其它成分,相同状况下若得到相等的热量,所需水煤气与甲烷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燃烧生成的CO2 的质量比约为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数据和计算说明,以天然气代替水煤气作民用燃料,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分)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根据下列3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 Fe2O3(s)+3CO(g)== 2Fe(s)+3CO2(g) △H= ―24.8 kJ?mol-1 ② 3Fe2O3(s)+ CO(g)==2Fe3O4(s)+ CO2(g) △H= ―47.2 kJ?mol-1 ③ Fe3O4(s)+CO(g)==3FeO(s)+CO2(g) △H= +640.5 kJ?mol-1

写出CO气体还原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8分)丙烷燃烧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途径I:C3H8(g) + 5O2(g) == 3CO2(g) +4H2O(l) ΔH=-a kJ·mol-1 途径II:C3H8(g) ==C3H6(g)+ H2(g) ΔH=+b kJ·mol-1 2C3H6(g)+ 9O2(g) == 6CO2(g) +6H2O(l) ΔH=-c kJ·mol-1 2H2(g)+O2 (g) == 2H2O(l) ΔH=-d kJ·mol-1 (abcd均为正值)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等量的丙烷通过两种途径放出的热量,途径I放出的热量 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途径II放出的热量。

(2)由于C3H8(g) ==C3H6(g)+ H2(g) 的反应中,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化学反应时。反应物就需要______(填“放出”、或“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因此其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b 与a、c、d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

24.(12分)现在城市居民使用的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CO和少量CH4。H2、CO和CH4的燃烧热数据如下表

(1)请写出H2、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开发西部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成就,西部天然气已全面进入上海、江苏境内,陆续成为城市居民使用的主要能源。使用管道煤气用户改用天然气,应调整灶具进气量阀门,即增大_____(填“空气”或“天然气”)的进入量或减少_____(填“空气”或“天然气”)的进入量。据报道,同时燃气价格也将在现有的0.95元/m3的基础上调整到1.31元/m3,请通过计算说明若居民保持生活水平不变,在消耗燃气方面的消费大约是现在的____倍。

参考答案

1.D 2.A 3.A 4.D 5. D 6.C 7.A 8.A 9.C 10.D 11. D 12.B 13.D 14.A 15.A 16.B 17.B 18.A

19.(1)N2H4(l)+2 H2O2 (l) === N2(g)+ 4 H2O (g) △H= - 641.625 kJ·mol-1 (2)408.8 (3)生成N2和H2O,对环境无污染

(4)2N2H4(g)+2 NO2 (g) === 3N2(g)+4 H2O(g);△H= - 1135.7kJ·mol-1 20.(1)等于(2)△H1=△H2+(△H3+△H4) (3)C(s) +O2 (g) == CO(g) △H=-110.35 kJ·mol-1

21.(1)2H2(g)+O2(g) == 2H2O(l);△H=-572kJ?mol-1 <

(2)3:1 3:2 (3)燃烧值高,减少CO2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22. FeO(s)+ CO(g)== Fe(s)+CO2(g) △H=-218.0 kJ?mol-1 23. (1)等于 (2)小于 吸收 加热(3)b=+-a

1

24.(1)H2(g)+ O2(g) == H2O(1) △H3 = -285.8 kJ·mol-1

2

CO(g) +O2(g) == CO2(g) ΔH=-283.0 kJ?mol-1

CH4(g) +2O2(g) == CO2(g) +2H2O(l) ΔH=-890.3 kJ·mol-1 (2)空气 天然气 0.44

2009届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试卷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物质的量)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3分,共72分)

1、实验中需2mol/L的Na2CO3溶液950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Na2CO3的质量分别是

A.1000mL,212g B.950mL,543.4g C.任意规格,572g D.500mL,286g

2、下列有关物理量相应的单位表达错误的是

A.摩尔质量g/mol B.气体摩尔体积L/mol C.溶解度g/100g D.密度g/cm3 3、实验室配制1mol·L-1盐酸250mL,下列不需用的仪器是

A.250 mL容量瓶 B.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4、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 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6.02×1023 B.0.1 L 3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4+数目为0.3×6.02×1023

C.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6.02×1023 D.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数目为0.3×6.02×1023

5、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p(Ne)>p(H2)>p(O2) 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6、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 B.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用糯米、酒曲和水制成甜酒酿 D.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

7、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有关。下列各组物质:①Cu与HNO3溶液 ②Cu与FeCl3溶液 ③Zn与H2SO4溶液 ④Fe与HCl溶液 由于浓度不同而能发生不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8、在pH = 1时,可大量共存的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Ca2+、CH3COOH、Br-、Na+ B.NO3- 、Fe3+、Mg2+、SO42 - C.ClO3-、Ba2+、Na+ 、Cl- D.K+、Cl-、Al3+、SO32 - 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过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SO2+2OH-===SO32 -+H2O B.Fe(NO3)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2Fe3++2I-===2Fe2++I2

C.NaNO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2MnO4- +5NO2- +6H+ === 2Mn2++5NO3- +3H2O

D.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 2HCO3- +Ba2++2OH-===BaCO3↓+2H2O+CO32 -

10、下列描述中,符合化学科学的是

A、“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中的“曾青”是指硝酸铜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 C、“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的说法都与物质的化学变化无关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和“泪”分别是指纤维素和油脂

11、将40 mL 1.5 mol·L-1的CuSO4溶液与30 mL 3 mol·L-1的NaOH溶液混合生成浅蓝色沉淀,假如溶液中Cu2+或OH-浓度都已变得很小,可忽略,则生成沉淀的组成可表示为

A.Cu(OH)2 B.CuSO4·Cu(OH)2 C.CuSO4·2Cu(OH)2 D.CuSO4·3Cu(OH)2

12、为确定下列置于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变质,所选检验试剂(括号内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Na2SO3溶液(BaCl2) B.FeCl2溶液(KSCN) C.KI(淀粉溶液) D.HCHO溶液(石蕊试液) 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N2和O3混合气与等体积的N2所含原子数相等 B.等物质的量的甲基(—CH3)和羟基(—OH)所含电子数相等 C.常温常压下28 g CO与22.4 L O2所含分子数相等 D.16g CH4与18 g NH4+ 所含质子数相等 1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浓烧碱溶液中加入铝片:Al+2OH-===AlO2- +H2↑

B.以石墨作电极电解氯化铝溶液:2Cl-+2H2O2OH-+H2↑+Cl2↑

C.硫酸亚铁溶液与稀硫酸、双氧水混合:2Fe2++H2O2+2H+ === 2Fe3++2H2O

D.硫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2H++SO42 -+Ba2++2OH-=== BaSO4↓+2H2O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 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16、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醋酸钠的水解反应:CH3COO-+H3O+=== CH3COOH+H2O B.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 Ca2++2HCO3- +2OH-===CaCO3↓+2H2O+CO32 -

C.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C6H5O-+CO2+H2O === C6H5OH+CO32 - D.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2NO3- === 3Fe3++2NO↑+4H2O

17、往含I-和Cl-的稀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沉淀的质量m(沉淀)与加入AgNO3溶液体积V(AgNO3)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溶液中c(I-)/c(Cl-)的比值为

m(沉淀)黄色沉淀0电解V1V2V(AgNO3)

A.(V2-V1)/V1 B.V1/V2 C.V1/(V2-V1) D.V2/V1

18、以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下列情况,测得结果偏低的是 ①用酚酞作指示剂 ②滴定管用水洗后,未用标准溶液润洗就装入标准溶液 ③锥形瓶盛待测液前,未用待测液润洗④读数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⑤用于取待测液的移液管未用待测液润洗

⑥在摇动锥形瓶的过程中不慎溅出了一小部分溶液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⑥ D、④⑤⑥ 19、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 mol/L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①K+、Cl-、NO3- 、S2-; ②K+、Fe2+、I-、SO42 -; ③Na+、Cl-、NO3- 、SO42 -

④Na+、Ca2+、Cl-、HCO3- ⑤K+、Ba2+、Cl-、NO3- A.①③ B.③⑤ C.③④ D.②⑤

20、M(NO3)2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 M(NO3)2

2MO+4NO2↑+O2↑。加热29.6g M(NO3)2

使其完全分解,在标准状况下收集11200mL的气体,那么M的摩尔质量是

A.64g/mol B.24g/mol C.65g/mol D.40g/mol 21、一定条件下,碘单质与砹单质以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可得AtI。它与Zn、NH3都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如下2AtI+2Zn===ZnI2+ZnAt2 AtI+2NH3(1)===NH4I+NH2At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ZnI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ZnAt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AtI与液氨反应,AtI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AtI与液氨反应,是自身氧化还原

反应

22、密度为0.910g/cm3氨水,质量分数为25.0%,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等于13.5% B.大于12.5% C.小于12.5% D.无法确定

23、下面三个方法都可以用来制氯气:

①4HCl(浓)+MnO2

③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则三种氧化剂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O2 MnO2 KMnO4 B.KMnO4 MnO2 O2

C.MnO2 KMnO4 O2 D.O2 KMnO4 MnO2

24、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反应中,被氧化的P原子与被还原的P原子个数比是

A.6:5 B.5:6 C.11:5 D.11:6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38分) 25、(16分)实验室用密度为1.18g/mL,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配制250mL0.1mol/L的盐酸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mL0.1mol/L的盐酸溶液。 应量取盐酸体积________mL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_________mL。 除容量瓶外还需要的其它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量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3) 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a.没有进行A操作___________ ;b.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______________ ;c.定容时俯视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如何处理? 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实验步骤B) 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2分)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上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

 △  催化剂MnCl2+Cl2↑+2H2O ② 4HCl(g)+O2 △  2Cl2+2H2O(g)

式:NO3-+4H++3e→NO+2H2O。KMnO4、Na2CO3、Cu2O、Fe2(SO4)3四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甲)能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

(1)写出并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中硝酸体现了 、 性质。

(3)反应中若产生0.2mol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4)若1mol甲与某浓度硝酸反应时,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题 27、(10分) 6.4克铜与过量硝酸(a mol/L ,30mL)充分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2、NO,反应后溶液中含H+为0.1mol。

(1)此时溶液中所含NO3-为 mol

(2)求生成的气体中NO2和NO的物质的量共为多少(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

高三_________班 座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选择题答案(共72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38分)

25、(1)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0分)

酸碱中和滴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

2.使学生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3.使学生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4.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教学难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依据及有关计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

1.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酚酞

2.25 mL的酸式滴定管、25 mL的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 3.中和滴定的录像带、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教师举起一种食品包装袋,如奶粉的外包装袋)

[师]同学们在买到一袋食品时,注意到上面标有哪些说明吗? [生]食用方法、成分、含量、生产日期等等。

[师]在这些说明中,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都属于化学工作者的任务。在化学上,鉴定物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叫定性分析,而测定各成分的含量分别为多少叫定量分析。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板书]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问]什么叫中和反应?

[生]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师]请同学们写出以下几个反应的方程式:①HCl+NaOH ②H2SO4+NaOH ③H3PO4+NaOH

[学生练习,并使一个学生板演] HCl+NaOH====NaCl+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H3PO4+3NaOH====Na3PO4+3H2O

[师]请同学们把以上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教师提示]H3PO4是弱电解质,注意离子方程式中的写法。

[学生写完后,教师总结]由以上离子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都是酸电离的H+和碱电离出的OH-反应生成H2O,那么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呢? [板书]1.原理

[师]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看,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其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数之间有何关系?

[生]酸碱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师]如果我们用A表示酸、B表示碱,就有以下关系式:

n(A)V(A)?[板书]n(B)V(B) (A:酸;B:碱)

[讲述并板书]我们知道,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和浓度又有如下关系: n=c·V

c(A)?V(A)代入上式可得出:c(B)?V(B)?V(A)V(B)

[讲述]根据以上关系式,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与一定体积的未知浓度的碱反应,若能测得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酸的体积,就可求出碱的浓度,这就是中和滴定的原理。即:

V(B)[板书]c(B)=V(A)?c(A)V(A)V(B)

c(A)?V(A)V(B) [讲述]若酸、碱都是一元的,则c(B)=

V(B)[板书]若V(A)?1,则c(B)=

c(A)?V(A)V(B)

[师]下面我们利用以上关系式算一道题。

[投影]用0.1032 mol·L-1的HCl溶液,滴定25.00 mL 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完成时,用去HCl溶液27.84 mL。通过中和滴定测得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边分析边板书]根据NaOH和HCl反应的方程式,它们反应时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上述公式可求出NaOH的浓度。

c(B)?V(A)V(B) 解:因HCl和NaOH都是一元的,所以c(B)=

c(NaOH)=

??0.1032 mol?L-1?0.02784c(HCl)?V?HCl(aq) L?V?NaOH(aq)0.02500 L=0.1149 mol·L-1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原理,给中和滴定下个定义。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2.定义: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酸碱中和滴定。 [讲述]从原理来看,中和滴定很简单,但在实验中,要想尽可能地减小误差,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必须使用精密的实验仪器和严格的实验操作,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和滴定仪器的选择。

[板书]3.仪器的选择

[讲述]盛放标准液和量取待测液用到的精密仪器叫滴定管,滴定管有两种,盛放或量取酸液要用酸式滴定管,盛放和量取碱液用碱式滴定管。 [板书](1)滴定管(酸式、碱式) [展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师]请同学说出滴定管结构上有何特点,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液?读数时可以读到小数点后几位? [学生分组观察滴定管后回答] (1)零刻度在上方。

(2)酸式滴定管下端为玻璃活塞,盛放碱液会生成Na2SiO3,使活塞不能旋转。 (3)碱式滴定管下端为一段橡皮管,酸液会腐蚀橡胶。 (4)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两位。

[展示]被腐蚀的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师]这是两支被腐蚀的滴定管,已经都不能使用了,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实验中一定要爱护仪器。

那么,我们用滴定管时,滴定管如何固定呢?

[生]铁架台和滴定管夹 [板书](2)铁架台、滴定管夹。

[展示铁架台和滴定管夹,并把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师]要计算待测液的浓度,还必须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那么用什么容器盛放待测液呢?

[生]甲:烧杯。乙:锥形瓶。

[讲述]在滴定过程中,为了使酸碱充分反应,要不断地摇动盛待测液的容器,因此,盛待测液的容器口径要小,以免摇动过程中液体溅出,因此选用锥形瓶。 [板书](3)锥形瓶。

[师]我们选好了仪器,但仍然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加入的标准液是否已恰好和待测液完全中和,因此还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那么常用的指示剂有哪些?在不同的pH范围内各显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打开书71页,看表3-2。 [讲述]石蕊也是一种指示剂,但由于其色差小,变色不敏锐,因此在滴定实验中一般不用。常用的指示剂为酚酞或甲基橙。 [板书](4)指示剂:酚酞或甲基橙。 [师]有了这些仪器和试剂我们就可以进行实验了,那么实验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实验后的数据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节课讨论。 [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一、二。 2.完成课本P75家庭小实验。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

n(A)V(A)?n(B)V(B) (A:酸,B:碱)

因为n=c·V

c(A)?V(A)所以

c(B)?V(B)??V(A)V(B)

V(B)cB=

c(A)V(A)V(B)

V(A)V(B)c(A)?V(A)?1V(B) 若V(A),则c (B)=

2.定义: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酸碱中和滴定。

3.仪器的选择

(1)滴定管(酸式、碱式) (2)铁架台、滴定管夹 (3)锥形瓶

(4)指示剂:酚酞或甲基橙

2009高考化学核心知识点解读

第一部分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 2 、H 2 、HCl、NO…多原子分子如:H 2 O、P 4 、C 6 H 12 O 6 …及高分子如:CH 2 —CH 2 、CH 2 —CH= CH—CH 2 …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 + 、Na + 、H + 、NH +4 …阴离子:Cl - 、O 2- 、OH - 、SO 2- 4 …

(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 2 、Na 2 SO 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等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等

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 11 H、 21 H、 31 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包括复杂离子机基。如:SO 2- 4 、OH - 、CH 3 COO - 、—OH、—NO 2 、—COOH等。

8.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9.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1)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2)典型混合物:①溶液:溶剂+溶质 如:盐酸、碘酒等②胶体:分散质+分散剂

③空气:N 2 78%、O 2 21%、稀有气体0.94%、CO 2 0.03%、其他0.03%(体积比)

10.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它可以是单质、化合物,如果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纯净物就是指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 【注意】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 2 O与D 2 O混合为纯净物。

1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O 2 、Cl 2 、N 2 、Ar、金刚石、铁(Fe)等。

HD、 16 O 18 O也属于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1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13.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 的化合物叫做酸。常见强酸如:HClO 4 、H 2 SO 4 、HCl、HNO 3 …

常见弱酸如:H 2 SO 3 、H 3 PO 4 、HF、HClO、H 2 CO 3 、H 2 CO 3 、H 2 SO 3 、CH 3 COOH…

14.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 - 的化合物叫碱。常见强碱如:NaOH、KOH、Ba(OH) 2 … 常见弱碱如:NH 3 ·H 2 O、Al(OH) 3 、Fe(OH) 3 …

15.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 +4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盐的分类①正盐:如:(NH 4 ) 2 SO 4 、Na 2 SO 4 …

②酸式盐:如NaHCO 3 、NaH 2 PO 4 、Na 2 HPO 4 …③碱式盐:Cu 2 (OH) 2 CO 3 …④复盐:KAl(SO 4 ) 2 ·12H 2 O…

16.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Na 2 O、Al 2 O 3 、Fe 3 O 4 …非金属氧化物:NO 2 、CO、SO 2 、CO 2 … 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CO、NO 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CO 2 、SO 2 …碱性氧化物:Na 2 O 2 、CuO…两性氧化物:Al 2 O 3 、ZnO 过氧化物:Na 2 O 2 超氧化物:KO 2

17.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 2 与O 3 ;金刚石与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二)正确使用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指化学学科中专门使用的符号,它包括以下几种:

①元素符号 ②离子符号 ③电子式 ④原子结构示意图 ⑤分子式(化学式) ⑥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⑦化学方程式 ⑧热化学方程式 ⑨离子方程式 ⑩电离方程式 ○11电极方程式 1.四种符号

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电符数及正负号“1”省略不写如:Ca 2+ 、SO 2- 4 、Cl - 、Na + …

价标符号:是在元素正上方标正负化合价、正负写在价数前。“1”不能省略。如:H +1 Cl -1 Na 2 +1 S +6 O 4 -2 ……

核素符号:如 27 13 Al、 32 16 S、 16 8 O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 2.化合价的概念。

化合价是指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①在离子化合物中,失去电子的为正价,失去n个电子即为正n价;得到电子为负价,得到n个电子为负n价。②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正负则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电子对偏向那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负价;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正价。③单质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电子式的书写:

电子式是元素符号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式子。用电子式可以表示以下内容:

①原子的电子式:H· ·N··· Cl · Na·

②离子的电子式:H + Na + [ S ] 2- [ Cl ] - [H N H H H] + 阴离子、复杂阳离子要用中括号。

③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H Cl O C O H O H

④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 + [ Cl ] - [H N H H H] + [ Cl ] - ⑤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Na×+·Cl Na + [ Cl ] - ⑥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H×+ F H·×F 4.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图示。

如硫原子结构: 其中圆圈表示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号代表原子核带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层,数字为该层的电子数。要求熟练掌握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5.分子式(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分子或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式子是分子式(分子晶体)在离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中,用元素符号表示其物质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不表示分子组成,有时亦称分子式。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图示,用以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结合方程和排列顺序(不表示空间结构)。叫作结构式,一般用来表示有机物如: H C H H C H H O H、H C H H C O O H结构简式是简化碳氢键和碳碳单键突出官能团的式子。如:CH 3 CH 2 OH CH 3 COOH CH 3 CHO CH 2 =CH 2 CH≡CH 6.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①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原子个数守恒。

②氧化还原反应还遵循得失电子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③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即离子电荷守恒。 7.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作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如下:

①只能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式;如NaCl、Na 2 SO 4 、NaNO 3 、CuSO 4 …… ②将难溶的(如BaSO 4 、BaCO 3 、AgCl……),难电离的(如HClO、HF、CH 3 COOH、NH 3 ·H 2 O、H 2 O),易挥发的气体(如SO 2 、CO 2 、H 2 S…)所用化学式表示。③微溶物:若处于混浊态要写成分子式,澄清态改写成离子式。④弱酸的酸式盐酸根不可拆开。如HCO -3 、HSO -3 、HS - 。⑤碱性氧化物亦要保留分子式。 8.热化学方程式

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方程式,叫作热化学分方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②用ΔH来表示反应热、放热ΔH为负,吸热ΔH为正。

③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故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ΔH也不同。如:H 2 (g)+Cl 2 (g) 2HCl(g);ΔH=-184.6kJ·mol -1 12 H 2 (g)+12 Cl 2 (g) HCl(g);ΔH=-92.3kJ·mol -1

其他如电极反应式内容将在《电解质溶液》中有叙述。水解方程式。【注意】化学用语的正确使用是学好化学科的基本要求,考生应特别注意。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即A+B+C…=E

如:CaO+H 2 O Ca(OH) 2 4NO 2 +O 2 +2H 2 O=4HNO 3

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经过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即A B+C+D… 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

2KMnO 4 △ K 2 MnO 4 +MnO 2 +O 2 ↑

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2Mg+CO 2 2MgO+C

4.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gNO 3 +HCl=AgCl↓+HNO 3

(二)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1.基本概念

①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②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还原:物质得到电子被还原。(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③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 ④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能力。

⑤氧化产物: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

⑥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 2.概念间的关系

3.“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1)连接反应前后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 (2)线桥跨跃等等。 (3)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如C+CO 2 △ 2CO为吸热反应。

(2)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如2H 2 +O 2 点燃 2H 2 O为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有关。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放出热量;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热量。 3.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热化学方程式

(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反应热用ΔH表示。单位:kJ·mol -1 。 (2)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能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

如:101kPa时1mol H 2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5kJ·mol -1 的热量,这就是H 2 的燃烧热。

H 2 (g)+12 O 2 (g) H 2 o(l);ΔH=-285.5kJ·mol -1

(3)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 2 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H + (aq)+OH - (aq) H 2 O(l);ΔH=-57.3kJ·mol -1 附:化学反应的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有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是否有离子参加或生成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4.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分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5.根据反应进行的程度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三、化学中常用计量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以 12 C的一个原子质量的112 作为标准,其他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和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为该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一”,一般不写。 2.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即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同位素的存在,同一种元素有若干种原子,所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即按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各天然同位素原子百分比乘积和计算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总和称为相对分子质量。 4.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是n。用来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用mol表示。

①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他微观粒子。②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 ,通常用6.02×10 23 mol -1 这个近似值。③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N)有如下关系:n=N N A

5.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作摩尔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1 或kg·mol -1 。

①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 -1 为单位时,其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相等。②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如下:M=m n 6.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作气体摩尔体积。用V m 表示,V m =V n 。常用单位 L·mol -1 。

①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1 。②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会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推论如下:①同温同压下:V 1 V 2 =n 1 n 2 ②同温同压下:P 1 P 2 =M 1 M 2 ③同温同体积时:n 1 n 2 =P 1 P 2 7.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 B 。(2)C B =n B (mol)

V(L) (n B 是溶质B的物质的量,V是溶液体积)单位是mol·L -1 。(3)溶质的质量分数w,溶液密度ρ(g·cm -3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关系如下:C B =1000mL/L×ρg/mL×w

Mg/mol (M是溶质的摩尔质量)

(二)掌握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练应用于计算。 四、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原子( AZ X)原子核(Z个正电荷)质子(带正电):Z个

中子(不显电性):(A-Z)个电子(带负电):Z个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 ①A=N+Z(A:质量数,N:中子数,Z:质量数)②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③M Z ≈M N ≈1836Me - (质量关系) 3.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

(1)原子核:几乎集中原子的全部质量,但其体积却只占整个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其中的质子、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集合在一起,使原子核十分“坚固”,在化学反应时不会发生变化。另外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能(即核能)。 (2)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为1.6726×10 -27 kg,相对质量1.007。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为1.6748×10 -27 kg,相对质量1.008。中子数决定同位素的种类。 (4)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11836 ×1.6726×10 -27 kg。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及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K→L→M→N顺序排列。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 2 个,即K层2个,L层8个,M层18个,N层32个等。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如M层不是最外层时,其电子数最多为18个,当其是最外层时,其中的电子数最多为8个。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具体内容如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从1→8个的周期性变化。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的周期性变化。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正价+1→+7,负价-4→-1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周期性变化。 【注意】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周期表

结 构周期(共7横行)短周期(一、二、三周期)长周期(四、五、六周期)不完全周期(七周期)

族(共18纵行,16个族)主族(ⅠA—ⅦA)(7个) 副族(ⅢB—ⅦB,ⅠB—ⅡB)(7个)Ⅷ族(8、9、10纵行)(1个)零族(稀有气体元素)(1个) (2)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规律①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②电子层数=周期数(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

③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④负价绝对值=8-主族序数(限ⅣA~ⅦA) 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逐渐增强,则

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形成的气态氧化物越稳定,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其离子还原性减弱。

⑥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元素单质的还原性增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3)“位”—“构”—“性”之间的关系(4)判断微粒大小的方法

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离子半径从左到右渐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Na>Mg>Al;Na + >Mg 2+ >Al 3+ 。

②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从上到下渐大,如O

③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K + >Ca 2+ 。④核电荷数相同,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Fe 2+ >Fe 3+ 。

⑤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一般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Al 3+ 与S 2- 的半径大小,可找出与Al 3+ 电子数相同,与S 2- 同一主族元素的O 2- 比较,Al 3+ r Cl - >r k + >r Ca 2+ (5)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组 ①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组:

原子:Ne;分子:CH 4 、NH 3 、H 2 O、HF;阳离子:Na + 、Mg 2+ 、Al 3+ 、NH +4 、H 3 O + ;阴离子:N 3- 、O 2- 、F - 、OH - 、NH -2 。②核外有18个电子的微粒子:

分子:SiH 4 、PH 3 、H 2 S、HCl、F 2 、H 2 O 2 ;阳离子:K + 、Ca 2+ ;阴离子:P 3- 、S 2- 、HS - 、Cl - 、O 2- 2 。 (三)化学键和晶体结构

1.化学键: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作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金属键)。 2.离子键:(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2)成键元素:活泼金属(或NH +4 )与活泼的非金属(或酸根,OH - )。(3)静电作用:指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的平衡。3.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作共价键。 (2)成键元素:一般来说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或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3)共价键分类:①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移)如在某些非金属单质(H 2 、Cl 2 、O 2 、P 4 …)共价化合物(H 2 O 2 、多碳化合物)、离子化合物(Na 2 O 2 、Cal 2 )中存在。

②极性键: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如在共价化合物(HCl、H 2 O、CO 2 、NH 3 、H 2 SO 4 、SiO 2 )某些离子化合物(NaOH、Na 2 SO 4 、NH 4 Cl)中存在。 4.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1)非极性分子中整个分子电荷分布是均匀的、对称的。极性分子中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不对称。 (2)判断依据: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方面因素决定。双原子分子极性键→极性分子。如HCl,NO,CO

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如H 2 ,Cl 2 ,N 2 ,O 2 多原子 分 子都是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如P 4 、S 8

有极性键几何结构对称→非极性分子。如CO 2 、CS 2 、CH 4 、Cl 4 几何结构不对称→极性分子。如H 2 O 2 ,NH 3 ,H 2 O 5.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它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②一般的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 (2)氢键:是指存在于HF、H 2 O、NH 3 分子之间一种比范德化力稍强的相互作用。如HF、分子间的氢键如下:

故HF、H 2 O、NH 3 的沸点分别与同族氢化物沸点相比反常的高。 【注意】氢键不是化学键,仍属分子间作用力范围。 6.化学键与晶体结构的相互关系

化学键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较强相互作用→金属晶体共用电 子 对→共价键→网状结构→原子晶体 →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极性键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范德华力 分子晶体配位键(特殊)

阴阳离子间静电作用→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离子晶体

定义:①分子晶体:分子间的分子间作用力相结合的晶体叫作分子晶体。②原子晶体: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作原子晶体。

③离子晶体: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作离子晶体。④金属晶体: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金属键)形成的单质晶体叫作金属晶体。 7.四种晶体类型与性质比较

五、溶液 (一)分散系

1.分散系:定义:化学上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粒子形成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2.四种分散系比较分散系

(二)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特点是均一、稳定、透明。2.饱和溶液、溶解度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常用s表示。质量分数ω=S100+s ×100% (3)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食盐溶解度变化不大;Ca(OH) 2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气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4)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溶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称之为溶解度曲线。 3.了解几个概念: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 (1)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2)结晶水:以分子形式结合在晶体中的水,叫结晶水,它较容易分解出来,如:Na 2 CO 3 ·10H 2 O △ Na 2 CO 3 +10H 2 O,CuSO 4 ·5H 2 O △ CuSO 4 +5H 2 O

(3)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叫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容易失去结晶水。常见的结晶水合物有:Na 2 CO 3 ·10H 2 O(纯碱),CuSO 4 ·5H 2 O(胆矾、蓝矾),FeSO 4 ·7H 2 O(绿矾),ZnSO 4 ·7H 2 O(皓矾),MgCl 2 ·KCl·6H 2 O(光卤石),KAl(SO 4 ) 2 ·12H 2 O或K 2 SO 4 ·Al 2 (SO 4 ) 3 ·24H 2 O(明矾),CaSO 4 ·2H 2 O(石膏),H 2 C 2 O 4 ·2H 2 O(草酸)。

(4)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和较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叫风化。 (5)风化本质:结晶水合物分解。Na 2 CO 3 ·10H 2 O (无色晶体) Na 2 CO 3 ·H 2 O (白色粉末)+9H 2 O

(6)风化现象:由晶体状逐渐变成粉末状。因此凡具有此现象的自然过程都可称为风化,如岩石的风化,它显然不属于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

(7)潮解:某些易溶于水的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或全部溶解的现象叫潮解。

(8)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 2 ,MgCl 2 ,NaOH等。

(9)粗盐易潮解,而精盐不易潮解。这是因为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 2 杂质的缘故。 4.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在1nm~100nm之间分散系,叫作胶体。

(2)分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为液溶胶:Fe(OH) 3 胶体、淀粉溶液固溶胶:有色玻璃气溶胶:烟、云、雾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 ②布朗运动 ③电脉现象 ④胶体聚沉(加入电解质、加入带异种电荷的胶体、加热,均可使胶体聚沉)。 5.胶体的应用(解释问题)

①沙洲的形成 ②卤水点豆腐 ③明矾(或FeCl 3 )净水 ④工业制皂的盐析 ⑤冶金工业电泳除尘等等。

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min)或mol/(L·s) v=ΔcΔt

2.同一反应里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都表示同一反应速率。且不同物质的速率比值等于其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反应mA+nB=pC+qD的v (A) ∶v (B) ∶v (C) ∶v (D) =m∶n∶p∶q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决定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影响因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发生反应的分子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压强,气体体积缩小,深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③温度:升高温度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 ⑤其他因素:增大固体表面积(粉碎),光照也可增大某些反应的速率,此外,超声波、电磁波、溶剂也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注意】①改变外界条件时,若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一定增大,增大的倍数可能不同,但不可能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②固体纯液体浓度视为常数,不能用其表示反应速率,它们的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但其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反应速率。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等”即v 正 =v 逆 。

(2)“动”即是动态平衡,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 (3)“定”即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一定。 (4)“变”即条件改变、平衡移动。

(5)与途径无关,外界条件不变,可逆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都可建立同一平衡状态。 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作化学平衡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④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

4.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改变条件速率不变:如容积不变时充入惰性气体 速率改变程度相同(v 正 =v 逆 )使用催化剂或对气体体积无变化

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程度不同(v 正 ≠v 逆 )浓度压强温度平衡移动 5.化学平衡计算时常用的2个率:(1)反应物转化率=转化浓度 起始浓度×100%=转化物质的量 起始物质的量×100%(2)产品的产率= 实际生成产物的物质的量 理论上可得到产物的物质的量×100% 七、电解质溶液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

(1)微弱: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部分电离、电离程度都比较小,分子、离子共同存在。

(2)可逆: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出离子、离子又可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3)能量变化: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4)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最终达到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当弱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就处于3电离平衡状态。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同样具有化学平衡的特征。条件改变时

平衡移动的规律符合勒沙特列原理。

3.电离平衡常数:对一元弱酸或一元弱碱来说,达到平衡后的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一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表示。如:CH 3 COOH CH 3 COO - +H + K a =c(H + )·c(CH 3 COO - ) c(CH 3 COOH) (25℃ K a =1.8×10 -5 )NH 3 ·H 2 O NH +4 +OH - K b =c(NH +4 )·c(OH - ) c(NH 3 ·H 2 O) (25℃ K b =1.8×10 -5 )

k值的大小,表达了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的难易程度。k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越易电离;k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故可根据k值大小判断弱电解的相对强度。 (三)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1.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H 2 O是一种极弱电解质:2H 2 O H 3 O + +OH - 25℃ c(H + )=c(CH - )=10 -7 mol·L -1 水的离子积 kw=c(H + )·c(OH - )=10 -14 (25℃)

①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kw增大。如:100℃ kw=10 -12 ②kw适于:纯水、稀酸、稀碱、稀盐水溶液中。2.溶液的pH (1)pH:pH=-lgc(H + )。在溶液的c(H + )很小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2)含义:pH越大,c(H + )越小,c(OH - )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小,c(H + )越大,c(OH - )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 (3)范围:0~14

(4)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四)盐类水解

1.盐类水解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 + 或OH -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作盐类的水解。酸+碱 中和水解 盐+水 2.盐类水解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两强不水解。

(2)多元弱酸根、正酸根离子比酸式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大得多,故可只考虑第一步水解。 (3)水解是吸热反应,升温水解程度增大。

(4)单离子水解程度都很小,故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时要用“”,不能用“↑”或“↓”符号。 (5)完全双水解的特例,Al 3+ 与AlO - 3 、CO 2- 3 、S 2- 、HS - 、AlO - 2 ,Fe 3+ 与HCO - 3 、CO 2- 3 、AlO - 2 ,NH +4 与SiO 2- 3 等。 (五)电化学 1.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实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构成前提: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构成条件:①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两极”“一液”联成回路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电极构成:负极:还原性相对较强的材料。正极:还原性相对较弱的材料。电极反应:负极:失去电子,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还原反应。 2.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定义:金属单质被空气中的成分或其他氧化剂氧化而变质的现象叫做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种类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

(3)金属防护

①涂保护层。如涂油、电镀、表面处理等。②保持干燥。 ③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使其稳定,如不锈钢。

④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即用一种更为活泼的金属与要保护的金属构成原电池。

⑤外加电源法。将被保护的金属与电源负极相连,电源向该金属提供电子,该金属就不失电子而得以保护。 3.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1)电解定义: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叫电解。 (2)装置:电解池

(或电解槽) 特点: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形成条件①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电解质③形成闭合回路 (3)电解原理:

电子流向:电源负极→阴极 阴极→电源正极

电解质由离子定向移动:阳离子→阴极 阴离子→阳极

电极反应阳极:金属电极或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发生氧 化反应 阴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放电顺序阳极:M(金属)>Cl - >OH - >含氧酸根离子阴极:Ag + >Cn 2+ >Fe 2+ >Zn 2+ >H + >…… (4)电解应用:

①铜的粗炼阳极(粗铜):Cu-2e - =Cu 2+ 阴极(纯铜):Cu 2+ +2e - =Cu电解质溶液:CuSO 4 (含H 2 SO 4 ) ②氯碱工业阳极(钛网)2Cl - -2e - =Cl 2 ↑阴极(碳钢网)2H -1 +2e - =H 2 ↑电解质溶液:饱和食盐水

总反应:2NaCl+2H 2 O 电解 2NaOH+H 2 ↑+Cl 2 ↑③镀铜阳极(铜):Cu-2e - =Cu 2+ 阴极(铁或其他镀件):Cu 2+ +2e - =Cu电镀液:CuSO 4 溶液。 第二部分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一、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非金属元素概论

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在目前已知的112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22种,除H外非金属元素都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H在左上方)。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及化合价

(1)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多,次外层都是饱和结构(2、8或18电子结构)。

(2)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较,非金属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多,原子半径小,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表现氧化性。

(3)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无+6、+7价)对应负价以绝对值等于8-主族序数。如S、N、C1等还呈现变价。 3.非金属单质

(1)组成与同素异形体

非金属单质中,有单原子分子的He、Ne、Ar等稀有气体;双原子分子的H 2 、O 2 、Cl 2 、H 2 、Br 2 等,多原子分子的P 4 、S 8 、C 60 、O 3 等。原子晶体的金刚石,晶体硅等。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常见的有O 2 、O 3 ;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等。 (2)聚集状态及晶体类型 常温下有气态(H 2 、O 2 、Cl 2 、N 2 ……),液态(Br 2 )、固态(I 2 、磷、碳、硅……)。常温下是气体,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及部分固体单质,固态时是分子晶体,少量的像硅、金刚

石为原子晶体,石墨“混合型”晶体。 4.非金属的氢化物

(1)非金属氢化物的结构特点

①ⅣA-RH 4 正四面体结构,非极性分子;ⅤA-RH 3 三角锥形,极性分子;ⅥA-H 2 R为“V”型,极性分子;ⅦA-HR直线型,极性分子。

②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常温下H 2 O是液体,其余都是气体。(2)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一般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3)非金属氢化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如:NH 3 、H 2 S可被O 2 氧化 HBr、HI可被Cl 2 、浓H 2 SO 4 氧化等等。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的组成和酸性。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也是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卤族元素 1.氯气

(1)分子式Cl 2 电子式Cl Cl 结构式 Cl-Cl

(2)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1∶2)。

(3)化学性质:①与金属反应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Cu+Cl 2 点燃 CuCl 2 (棕黄色烟)②与非金属的反应

H 2 +Cl 2 点燃 2HCl(苍白色火焰,工业上制HCl) H 2 +Cl 2 光照 2HCl(爆炸)③与水反应 Cl 2 +H 2 O HCl+HClO

HClO是一种弱酸(HClO H + +ClO - ),具有强氧化性,可进行漂白、消毒杀菌等,在光照下易分解:2HClO 光照 2HCl+O 2 ↑④与碱反应

Cl 2 +2NaOH NaCl+NaClO+H 2 O(用于吸收多余Cl 2 ) 2Cl 2 +2Ca(OH) 2 CaCl 2 +Ca(ClO) 2 漂白粉(混合物)+2H 2 O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 2 ,在空气中易失效变质:Ca(ClO) 2 +CO 2 +H 2 O CaCO 3 ↓+2HClO⑤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Cl 2 +2Br - 2Cl - +Br 2 Cl 2 +H 2 S 2HCl+S↓ (4)制法: ①实验室制法

MnO 2 +4HCl(浓) △ MnCl 2 +Cl 2 ↑+2H 2 O②工业制法

2NaCl+2H 2 O 电解 2NaOH+H 2 ↑+Cl 2 ↑2NaCl(熔融) 电解 2Na+Cl 2 ↑ 2.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性质的通性及递变性①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ⅦA族 ②原子结构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

③主要性质的相似性:单质均为双原子非极性分子;主要化合价为-1价,最高正价为+7价(F除外);单质具有强氧化性。④主要性质的递变性。(从F到I)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非金属性及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即氧化性F 2 >Cl 2 >Br 2 >I 2 ;与H 2 化合生成HX的反应由易到难,且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即稳定性HF>HCl>HBr>HI;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卤离的还原性增强,前面元素的单质能把后面的元素置换出来。单质的颜色变深,熔沸点升高。

(2)卤素及其化合物特性归纳 ①Cl 2 、Br 2 、I 2 与水反应类型相同,可用通式X 2 +H 2 O=HX+HXO,而F 2 特殊F 2 +2H 2 O=4HF+O 2 ,由此得出它们与碱反应Cl 2 、Br 2 、I 2 相同,F 2 不同。②F 2 、Cl 2 、Br 2 与Fe作用得+3价铁,而I 2 +Fe △ Fel 2 。

③Cl - 、Br - 、I - 跟AgNO 3 分别产生白色沉淀、浅黄色沉淀、黄色沉淀;而AgF可溶于水,无色溶液。

④氯水具有漂白性,但溴水、碘水中HBrO和HIO很少,漂白性很差。⑤碘与淀粉变蓝,但淀粉碘化钾试纸投入氯水中不变蓝,因为氯水过量,发生下列反应I 2 +5Cl 2 +6H 2 O=2HIO 3 +10HCl。 ⑥氢氟酸为弱酸,余者为强酸,且酸性逐渐增强。氢氟酸腐蚀玻璃,其他氢卤酸没有此性质。 (3)卤离子(x - )的检验 (x=Cl、Br、I) 在含有卤离子(x - )的溶液中,加入HNO 3 酸化的AgNO 3 溶液。Cl - +Ag + AgCl↓(白) Br - +Ag + AgBr↓(淡黄色)I - +Ag + AgI↓(黄色) (三)氧族元素 1.氧族元素

(1)包括:氧( 8 O)、硫( 16 S)、硒( 34 Se)、碲( 52 Te)、钋( 84 Po)等几种元素 (2)周期表中位置:ⅥA族;2-6周期。 (3)最外层电子数:6e -

(4)化合价:-2,0,+4,+6(O一般无正价)

(5)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即r 0

①最外层电子都有6个电子,均能获得2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②在气态氢化物中均显-2价,分子式为H 2 R③在最高价氧化物中均显+6价,分子式为RO 3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 2 RO 4

(2)递变性 ( C O S Se Te ) ①单质的溶沸点升高,氧化性减弱②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减小,还原性增强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3.二氧化硫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与H 2 O化合生成H 2 SO 3 ,SO 2 +H 2 O H 2 SO 3 )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①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②还原性:SO 2 +Cl 2 +2H 2 O H 2 SO 4 +2HCl2SO 2 +O 2 催化剂△ 2SO 3 ③弱氧化性:SO 2 +2H 2 S 3S+2H 2 O

④漂白性:SO 3 可使品红褪色(可逆,加热又恢复红色) (3)二氧化硫的污染

①SO 2 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直接危害是引起呼吸道疾病。②形成酸雨pH<5、6,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酸性增强等等。③含SO 2 的工业废气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

4.硫酸工业和硫酸(1)接触法制硫酸

反应原理:①造气:4FeS 2 +11O 2 (g) 高温 2Fe 2 O 3 +8SO 2 ②氧化:2SO 2 +O 2 催化剂 400-500℃ 2SO 3 ③吸收:SO 3 +H 2 O H 2 SO 4 分别对应的设备:①沸腾炉②接触室③吸收塔

具体措施:粉碎矿石、过量空气、热交换、催化氧化、逆流、循环、浓H 2 SO 4 吸收SO 3 (防止形成酸雾)、尾气处理(用氨水吸收SO 2 ,生成(NH 4 ) 2 SO 3 ,再用H 2 SO 4 处理,便又可生成SO 2 )。(2)浓硫酸(98.3%)的特性①吸水性和脱水性 ②强氧化性,在加热条件下,大多数金属(Au、Pt除外)能被浓H 2 SO 4 氧化,生成SO 2 ,无H 2 ……;浓H 2 SO 4 在加热时可与C、S、P等非金属反应。 ③浓H 2 SO 4 稀释时,放出大量热,所以在操作时,应将浓H 2 SO 4 沿器壁缓缓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及时散热。

④SO 2- 4 的检验,在被检溶液中先加盐酸,无白色沉淀,然后再加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a 2+ +SO 2- 4 BaSO 4 ↓ (四)碳族元素

1.碳及其重要化合物(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3)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及其应用 木材干馏所得的固态产物是木炭,木炭由于它的孔隙被干馏时产生的油脂等物质所覆盖,吸附能力较弱,经活化处理增加表面积后就有高的吸附能力。这种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碳,称为活性炭。活性炭的孔隙多,内表面积大,一般为500m 2 /g~1000m 2 /g。活性炭属于非极性吸附剂,因此易吸附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常见的易被活性炭吸附的物质及应用如下: ①有毒的气体(或蒸汽):NO、NO 2 、Cl 2 、Br 2 、C 6 H 6 (苯)。活性炭用于去毒、防毒。

②色素。活性炭用于溶液脱色(漂白),如制造白糖工业中可用活性炭做脱色剂。 ③水中有臭味的物质。活性炭用于水的除臭净化。 2.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1)硅的存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含量仅次于氧,排第二位,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成分。

(2)硅的单质: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同素异形体,晶体硅是原子晶体,类似于金刚石,熔沸点高、硬度大,是良好的半导体。

(3)硅的性质: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①Si+O 2 △ SiO 2

②Si+2NaOH+H 2 O Na 2 SiO 3 +2H 2 ↑

(4)硅的制备及提纯:SiO 2 +2C 高温 Si+CO↑Si+Cl 2 高温 SiCl 4 SiCl 4 +2H 2 高温 Si+4HCl

(5)硅的氧化物SiO 2 :①原子晶体,熔点高、硬度大②酸性氧化物:(但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SiO 2 +CaO 高温 CaSiO 3 SiO 2 +2NaOH Na 2 SiO 3 +H 2 O

③与氢氟酸反应:SiO 2 +4HF SiF 4 ↑+2H 2 O④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制造石英玻璃等。 (五)氮族元素 1.氮族元素概述

(1)周期表中的位置:第ⅤA族(N、P、As、Sb、Bi)2-6周期

(2)原子结构特点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5个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 (3)主要性质:

①相似性:a.最高正价均为+5,负价为-3;(Sb、Bi无负价)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RO 3 或H 3 RO 4 )呈酸性

②逆变性(按N→Bi)原子半径由小到大;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减弱

((HNO 3 >H 3 PO 4 );与同周期卤素、氧族比非金属性要弱。 2.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1)氮的化学性质:常温时,N 2 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作保护气,但在点燃、放电、高温等条件下能与H 2 、O 2 、Mg等发生反应:①N 2 +3H 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 ②N 2 +O 2 放电 2NO ③N 2 +3Mg 点燃 Mg 3 N 2

(Mg 3 N 2 +6H 2 O Mg(OH) 2 ↓+2NH 3 ↑)(2)氮的氧化物:

N元素有+1、+2、+3、+4、+5五种价态,分别对应的氧的物为N 2 O、NO、N 2 O 3 、NO 2 (N 2 O 4 )、N 2 O 5 。其中N 2 O 3 、N 2 O 5 分别是HNO 2 、HNO 3 的酸酐,NO是无色还原性较强的有毒气体,易被O 2 氧化。NO 2 是红棕色易溶于水的刺激性的有毒气体,氧化性较强,能氧化SO 2 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重要反应:2NO+O 2 2NO 2 ;2NO 2 N 2 O 4 3NO 2 +H 2 O 2HNO 3 +NO(3)氨气的性质及用途

①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②化学性质:与水反应

NH 3 +H 2 O NH 3 ·H 2 O NH +4 +OH -

NH 3 是惟一能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常用此性质检验NH 3 。与酸反应 NH 3 +HCl NH 4 Cl(生成白烟)与O 2 反应

4NH 3 +5O 2 Pt △ 4NO+6H 2 O+Q与CO 2 反应(制取尿素)2NH 3 +CO 2 200atm 180℃ CO(NH 2 ) 2 +H 2 O③氨的制法 实验室制法:用铵盐与碱共热。 2NH 4 Cl+Ca(OH) 2 △ CaCl 2 +2NH 3 ↑+2H 2 O工业制法:原料为水、煤和空气N 2 +3H 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4)硝酸(HNO 3 )

硝酸的化学性质:HNO 3 为强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性:不稳定性:(见光、受热易分解)

4HNO 3 光或热 4NO 2 ↑+O 2 ↑+2H 2 O

强氧化性:无论稀、浓HNO 3 均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即使是比氢活泼的金属也不放出氢气。a.与金属反应

Cu+4HNO 3 (浓) Cu(NO 3 ) 2 +2NO 2 ↑+2H 2 O3Cu+8HNO 3 (稀) 3Cu(NO 3 ) 2 +2NO↑+4H 2 O3Ag+4HNO 3 (稀)=3AgNO 3 +NO↑+2H 2 O (利用此反应可以洗涤附在器皿内壁上的银)

冷浓HNO 3 可使Al、Fe等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氧化膜而发生钝化,故可用Al、Fe等材料制成的密闭容器盛装浓HNO 3 。b.与非金属反应

C+4HNO 3 (浓) △ CO 2 ↑+4NO 2 ↑+2H 2 O S+6HNO 3 (浓) △ H 2 SO 4 +6NO 2 ↑+2H 2 O c.与其他还原剂反应

3H 2 S+2HNO 3 (稀) 3S↓+2NO↑+4H 2 O

3SO 2- 3 +2NO -3 +2H + 3SO 2- 4 +2NO↑+H 2 O d.与有机物反应

硝化反应(如与苯反应);酯化反应(如与纤维素反应);颜色反应(如与蛋白质反应)。 ②硝酸的制法:

实验室制法:硝酸盐与浓H 2 SO 4 微热

NaNO 3 (固)+H 2 SO 4 (浓) △ NaHSO 4 +HNO 3 ↑工业制法:氨的催化氧化法 a.原理:4NH 3 +5O 2 Pt △ 4NO+6H 2 O2NO+O 2 2NO 2 3NO 2 +H 2 O 2HNO 3 +NO b.尾气处理:用碱液吸收

NO+NO 2 +2NaOH=2NaNO 2 +H 2 O③硝酸的保存方法:硝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光照

或浓度越大,硝酸越易分解,由于分解生成的NO 2 溶于硝酸中而使硝酸呈黄色,实验室为防止硝酸分解,常将硝酸放在棕色瓶内,贮放在黑暗且温度低的地方。 3.磷及其重要化合物(1)红磷与白磷

(2)磷的化合物的性质

①P 2 O 5 -磷酸(H 3 PO 4 )偏磷酸(HPO 3 )的酸酐P 2 O 5 +H 2 O(冷) 2HPO 3 (有毒溶于水)

P 2 O 5 +3H 2 O(热) 2H 3 PO 4 (无毒、晶体、易溶于水)P 2 O 5 吸湿性很强,可作干燥剂。②磷酸的性质

纯净的磷酸是无色晶体,有吸湿性,能跟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浓H 3 PO 4 为无色黏稠液体,较稳定,不挥发,具有酸的通性。磷酸为三元酸,与碱反应时,当碱的用量不同时,可生成不同的盐。如磷酸和NaOH反应,1∶1生成NaH 2 PO 4 ;1∶2生成Na 2 HPO 4 ;1∶3生成Na 3 PO 4 。介于1∶1和1∶2之间生成NaH 2 PO 2 和Na 2 HPO 4 的混合物。介于1∶2和1∶3之间生成Na 2 HPO 4 和Na 3 PO 4 的混合物。 二、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元素概述

1.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特征

(1)金属元素分布在周期表的左下方,目前已知的112种元素共有90种金属元素。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Ge、Sn、Pb 4个 Sb、Bi 5个,Po 6个)原子半径较同周期非金属原子半径大。(3)金属元素形成的金属单质固态时全是金属晶体。 2.金属的分类

(1)冶金工业上黑色金属:Fe、Cr、Mn(其主要氧化物呈黑色)有色金属:除Fe、Cr、Mn以外的所有金属

(2)按密度分轻金属:ρ<4.5g·cm -3 (如Na,Mg,Al)重金属:ρ>4.5g·cm -3 (如Fe,Cu,W)

(3)按存在丰度分常见金属:如Fe(4.75%)、Al(7.73%)、Ca(3.45%)等稀有金属:如锆、铪、铌等

3.金属的物理性质

(1)状态:通常情况下,除汞外其他金属都是固态。 (2)金属光泽:多数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3)易导电、导热:由于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的运动,使金属易导电、导热。 (4)延展性:可压成薄片,也可抽成细丝。 (5)熔点及硬度:由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的作用强弱决定。最高的是钨(3413℃)最低的是汞(-39℃)。 4.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作用 (2)与H 2 O作用 (3)与酸作用 (4)与碱作用(仅Al、Zn可以) (5)与盐的作用 (6)与某些氧化物作用。 5.金属的冶炼

(1)热分解法(适用于不活泼金属)

2HgO △ 2Hg+O 2 ↑ 2Ag 2 O △ 4Ag+O 2 ↑

(2)热还原法(常用还原剂CO、H 2 、C活泼金属等)Fe 2 O 3 +3CO 高温 2Fe+3CO 2 Cr 2 O 3 +2Al 高温 2Cr+Al 2 O 3

(3)电解法(适用于非常活泼的金属)2Al 2 O 3 (熔融) 电解 4Al+3O 2 ↑2NaCl(熔

融) 电解 2Na+Cl 2 ↑ (二)碱金属元素

1.钠及其化合物(1)钠的物理性质

钠是一种柔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较低。(2)钠的化学性质①与非金属反应 2Na+Cl 2 点燃 2NaCl

2Na+O 2 点燃 Na 2 O 2 (黄色火焰)

4Na+O 2 2Na 2 O(空气中,钠的切面变暗)②与水反应2Na+2H 2 O 2NaOH+H 2 ↑ 现象及解释: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熔化成小球———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四处游动———生成气体;酚酞变红———生成碱。③与酸反应 2Na+2H + 2Na + +H 2 ↑ 钠不足,直接与酸反应;钠过量,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④与盐溶液反应

钠与盐溶液反应,先考虑Na与水反应生成NaOH,再考虑NaOH是否与盐反应。 a.投入NaCl溶液中,只有H 2 放出。2Na+2H 2 O 2NaOH+H 2 ↑

b.投入饱和NaCl溶液中,有H 2 放出,还有NaCl晶体析出(温度不变)。c.投入NH 4 Cl溶液中,有H 2 和NH 3 逸出。2Na+2NH 4 Cl 2NaCl+2NH 3 ↑+H 2 ↑

d.投入CuSO 4 溶液中,有气体放出和蓝色沉淀生成。2Na+2H 2 O+CuSO 4 Cu(OH) 2 ↓+Na 2 SO 4 +H 2 ↑(3)钠的保存及用途:

①保存: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的O 2 、H 2 O等反应,保存在煤油中。②用途:

a.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4Na+TiCl 4 熔点 Ti+4NaCl b.Na-K合金(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c.制造高压钠灯,作为电光源。2.碱金属元素 (1)周期表中的位置:第ⅠA族(Li、Na、K、Rb、Cs)(2)原子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

(3)主要性质:①原子半径为同周期最大,易失电子,强还原剂且从Li→Cs金属性增强。 ②取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强碱性,从Li→Cs碱性增强。 (三)镁、铅、铁及其化合物 1.镁、铅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及原子结构镁(Mg):位于周期表第3周期第ⅡA 原子结构铅(Al):位于周期表第3周期第ⅢA,原子结构

Mg、Al均为活泼金属,在化学反应中都易失电子,其性质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原子结构不同性质上也有差异。 2.镁、铅的物理性质

①相同点:密度较小,熔点较低 硬度较小 均为银白色

②不同点:铅的硬度比镁稍大,熔沸点比镁高,这是由于镁、铅的金属键的强弱不同。 3.镁、铅的化学性质比较:

4.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Al 2 O 3 和Al(OH) 3 是典型的两性化合物,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H 2 O。

Al 2 O 3 +6H + 2Al 3+ +3H 2 O Al 2 O 3 +2OH - 2AlO -2 +H 2 O

Al(OH) 3 +3H + Al 3+ +3H 2 O Al(OH) 3 +OH - AlO -2 +2H 2 O 5.铁及其化合物(1)铁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

铁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是过渡金属元素的代表,其原子结构示意图:,铁元素是一种变价元素,通常显示+2价、+3价,其化合物及其水溶液往往带有颜色。(2)铁的性质 ①与非金属反应

2Fe+3Cl 2 点燃 2FeCl 3 (棕黄色的烟) 3Fe+2O 2 点燃 Fe 3 O 4 (Fe +2 O·Fe +3 2 O 3 )Fe+S △ FeS Fe+I 2 FeI 2

注:铁与弱氧化性物质反应生成低价铁的化合物②与酸反应 a.非氧化性酸:Fe+2H + Fe 2+ +H 2 ↑

b.氧化性酸:常温下遇浓H 2 SO 4 、浓HNO 3 会发生钝化,而加热时会剧烈反应。③与水反应:3Fe+4H 2 O(气) 高温 Fe 3 O 4 +4H 2 ↑

④与某些盐熔液反应:Fe+Cu 2+ Fe 2+ +Cu,Fe+2Fe 3+ 3Fe 2+ (3)铁的存在

铁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在地壳中含量约占5%,仅次于铝。分布在地壳中的铁均以化合态存在,游离态的铁只能在陨石中得到。铁矿石的种类较多,重要的有:赤铁矿(Fe 2 O 3 ),磁铁矿(Fe 3 O 4 ),褐铁矿(2Fe 2 O 3 ·3H 2 O)和菱铁矿(FeCO 3 )。 (3)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①铁的氧化物

②铁的氢氧化物

4Fe(OH) 2 +O 2 +2H 2 O 4Fe(OH) 3 ↓(红裼色)Fe 3+ +SCN - [Fe(SCN)] 2+ (血红色)(5)Fe 2+ 和Fe 3+ 的性质 ①Fe 2+ 具有氧化性,主要表现还原性

4Fe 2+ +O 2 +4H + 4Fe 3+ +2H 2 O(Fe 2+ 被氧化) ②Fe 3+ 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与s 2- 、I - 、SO 2- 3 等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 3+ +S 2- 2Fe 2+ +S↓2Fe 3+ +2I - 2Fe 2+ +I 2

③Fe 3+ 是典型的弱碱阳离子,与HCO 2- 3 、AlO -2 等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2Fe 3+ +3CO 2- 3 +3H 2 O 2Fe(OH) 3 ↓+3CO 2 ↑④Fe 3+ 遇苯酚溶液呈紫色,可用于检验Fe 3+ ⑤亚铁盐、铁盐的存放方法:亚铁盐溶液———加入少量铁屑以防止Fe 2+ 被氧化,滴入少量相应的酸溶液以防止Fe 2+ 水解。铁盐溶液———加入少量相应的酸溶液以防止Fe 3+ 水解。

第三部分 有机化学基础 一、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1.有机化合物(1)定义:简称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CO 2 、CO、碳酸盐仍为无机物)。

(2)与无机物相比有如下特点:

①元素组成的特点:除碳元素外,还含有H、O、N、P、S及卤素等非金属元素。②结构特点

a.碳碳间以共价键形成碳键,这是有机物结构的基础b.有机物分子多为非极性分子或弱极性分子c.有机物分子间通过范德华力结合成分子晶体③数量特点 有机物的种类繁多,达数百万种,其原因是:

a.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b.碳链的长度可以不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可有单键、双键、叁键,也可以有长链或环状等

c.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④性质特点(对大多数有机物)

a.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b.多为非电解质,不易导电c.多数熔沸点较

d.多数易燃烧,易分解⑤有机物反应特点

有机反应复杂,速度慢,多需要催化剂,而且副反应多,所以,有机反应常用“→”代替“=”。 2.同系物

(1)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彼此相差若干个CH 2 原子团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同系物。

(2)同系物判断:①通式相同②结构相似③同一类物质④组成上相差若干个CH 2 原子团 (3)同系物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上存在递变性:随碳数增加,状态由气→液→固,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

②化学性质以相似性为主,也存在差异性。 3.同分异构体

(1)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称为同分异构体。(主要是指有机物)(2)中学常见同分异构种类碳链异构:如正丁烷与异丁烷。

官能团位置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不同类异构烯烃和环烷烃二烯烃和炔烃醇和醚 酚、芳香醇、芳香醚醛和酮羧酸和酯 4.烃

(1)仅含C、H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又称烃。

(2)磷原子之间都是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这样的烃叫做饱和链烃,又称烷烃,通式为 C n H 2n+2 (n≥1)

(3)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一类链烃叫做烯烃,单烯烃通式为 C n H 2n (n≥2) (4)分子中含有碳碳叁键的一类链烃叫做炔烃,炔烃通式为C n H 2n-2 (n≥2)(只含一个叁键)

(5)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称为芳香烃,其中由一个苯环和饱和烃基组成的芳香烃叫苯的同系物,其通式为C n H 2n-6 (n≥6) 5.“根”与“基”的比较

(1)“根”通常是指带电荷的原子团,它们都是离子。如铵根NH +4 ,硫酸根离子SO 2- 4 。“基”通常是指电中性的原子或原子团。从结构上看必有某原子含有未成对电子。如羟基-OH,甲基-CH 3 ,硝基-NO 2

(2)“根”主要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基”一般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这些物质不能在水中电离出“基”来。

(3)“根”和“基”有时可相互转化。如OH - 失去e - 得到e - -OH 6.烃的衍生物

(1)从结构上说,可以看成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衍变成的,因此叫烃的衍生物。

(2)卤代烃: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后的产物。

(3)醇:醇是分子中含有跟链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结合的羟基的化合物。R-OH (4)酚: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叫做酚。 (5)醛:烃基与醛基结合着的化合物叫做醛:R-CHO

(6)羧酸:分子由烃基与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R-COOH (7)酯:羧与醇结合生成的有机物叫做酯:R-COOR′ 7.蒸馏、分馏和干馏

蒸馏是将液态物质加热到沸腾变为蒸气,又将蒸气冷却为液体这两个过程联合操作。用这一操作可分离、除杂、提纯物质;分馏和蒸馏一样,也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严格控制温度,进行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操作。是多次的蒸馏;干馏,是把固态有机物(或煤炭)放入密闭的容器,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工业上炼焦就属于干馏。干馏属化学变化,蒸馏与分馏同属物理变化。 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归纳 1.取代反应

(1)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2)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烷烃、芳香烃、醇、酚、酯、羧酸、卤代烃。 (3)典型反应

CH 4 +Cl 2 →CH 3 Cl+HCl

+Cl 2 Fe Cl+HCl+HNO 2 浓H 2 SO 4

50℃~60℃水溶液 NO 2 +H 2 O+H 2 SO 4 △ SO 3 H+H 2 O CH 3 CH 2 OH+HBr △ CH 3 CH 2 Br+H 2 O OH+3Br 2 Br

Br OH Br+3HBr CH 3 CH 2 Br+H 2 O NaOH CH 3 CH 2 OH+HBr 2.加成反应

(1)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 (2)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单糖等等。 (3)典型反应:CH 2 CH 2 +Br 2 CH 2

Br CH 2 Br CH≡CH+HCl 催化剂 CH 2 =CHCl+3H 2 Ni △ (环乙烷)

HC 3 CHO+H 2 催化剂△ CH 3 CH 2 OH(也是还原反应) CH 2 (CHOH) 4 CHO OH +H 2 Ni △ CH 2 (CHOH) 4 CH 2 OH OH 3.加聚反应

(1)定义:通过加成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2)特征:生成物只有高分子化合物,其组成与单体相同。(3)典型反应:nCH 2 =CH 2 CH 2 —CH 2

nCH 2 CH C CH 3 CH 2 CH 2 CH C CH 3 CH 2 (天然橡胶) nCH 2 CHCl CH 2 —CHCl(塑料)

4.缩聚反应:

(1)定义:通过缩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如H 2 O、NH 3 等)的反应。

(2)特征:除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还有小分子生成。

(3)典型反应:n OH+nHCHO OH CH 2 +nH 2 O nHOOC-COOH+nHOCH 2 CH 2 OH C O COOH 2

O CH 2 O+2H 2 O nNH 2 -CH 2 COOH NH-CH 2 - C O +nH 2 O 5.消去反应:

(1)定义:从一个有机物分子中脱去小分子(如H 2 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含双键或叁键)的反应。(2)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物质:醇、卤代烃(3)典型反应:CH 3 CH 2 OH 浓H 2 SO 4

170℃ CH 2 =CH 2 ↑+H 2 O CH 3 CH 2 Br NaOH 乙醇 CH 2 =CH 2 ↑+HBr 6.氧化反应

(1)定义:有机物加O或去H的反应2.类型①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

②催化氧化如:2CH 3 CH 2 OH+O 2 Cu △ 2CH 3 CHO+2H 2 O2CH 3 CHO+O 催化剂 2CH

3 COOH

③某些有机物被非O 2 氧化剂氧化。

如:烯、炔、苯的同系物被酸性,KMnO 4 氧化;醛类,甲酸及甲酸酯葡萄糖被银氨溶液,新制Cu(OH) 2 氧化:CH 3 CHO+2Cu(OH) 2 △ CH 3 COOH+Cu 2 O↓+2H 2 O 7.还原反应

(1)定义:有机物加H或去O的反应

(2)典型反应:CH 3 CHO+H 2 催化剂△ CH 3 CH 2 OH(也是加成反应) 8.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1)定义:酸与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2)典型反应:CH 3 COOH+CH 3 CH 2 OH 浓H 2 SO 4 CH 3 COOC 2 H 5 +H 2 O C 6 H 7 O 2 OH OH OH n +3nHNO 3 C 6 H 7 O 2 ONO 2 ONO 2 ONO 2 n +3nH 2 O

9.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1)反应特征:有水参加,有机物分解成较小分子。

(2)能水解的物质: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3)典型反应: CH 3 COOC 2 H 5 +NaOH △ CH 3 COONa+CH 3 CH 2 OH C 12 H 22 O 11 (麦芽糖)+H 2 O 稀H 2 SO 4 2C 6 H 12 O 6 (葡萄糖) 三、典型有机物性质 (一)烃

1.甲烷 CH 4 C H H H H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比空气轻的气体,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光照可生成CH 3 Cl、CH 2 Cl 2 、CH 3 Cl 3 、CCl 4 氧化反应:CH 4 O 2 点燃 CO 2 +H 2 O隔绝空气、高温可分解成C和H 2 2.乙烯 C

H H C H H CH 2 CH 2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乙烯是无色,稍有气味,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气体。(2)化学性质

乙烯 加成反应 H 2

Ni,△ CH 3 —CH 3 溴水 CH 2 Br—CH 2 Br HCl CH 3 —CH 2 Cl H—OH

H 3 PO 4 ,加热,加压 CH 3 CH 2 OH 聚合反应 CH 2 —CH 2 氧化反应 KMnO 4 酸性 褪色

点燃3O 2 2CO 2 +2H 2 O 催化剂O 2 CH 3 CHO (3)实验室制备:CH 3 CH 2 OH 浓H 2 SO 4

170℃ CH 2 =CH 2 ↑+H 2 O3.乙炔H—C≡C—H CH≡CH

(1)物性:乙炔俗名电石气、纯乙炔没有颜色、没有臭味的气味、由电石生成的乙炔因混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而有特殊难闻的气味,微溶于水。(2)化学性质 乙炔 加成反应 H 2 Ni△ CH 2 CH 2 H 2 Ni△ CH 3 —CH 3

溴水 CHBr CHBr 溴水 CHBr 2 —CHBr 2 HCl CH 2 CHCl H—OH Hg 2+ CH 3 —CHO 氧化反应 H + ,KMnO 4

溶液 褪色 点燃O 2 CO 2 +H 2 O (3)实验室制备: CaC 2 +2H 2 O Ca(OH) 2 +C 2 H 2 ↑

4.乙烷、乙烯、乙炔的比较

5.苯 (1)物理性质:苯是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5.5℃沸点80.1℃(2)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 Br Fe Br+HBr 浓HNO 3

浓H 2 SO 4 NO 2 +H 2 O 浓H 2 SO 4 SO 3 H+H 2 O 加成反应 H 2 Ni,△ (环己烷) Cl 2 C 6 H 6 O 6

氧化反应 点燃(O 2 ) 6CO 2 +3H 2 O 6.甲苯 CH 3 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 3HNO 3 浓 浓H 2 SO 4 NO 2

O 2 N CH 3 NO 2 +3H 2 O 加成反应 3H 2

Ni,△ CH 3 (甲基环己烷) 氧化反应 酸性KMnO 4 褪色 9O 2 点燃 7CO 2 +4H 2 O (二)烃的衍生物 1.溴乙烷:CH 3 CH 2 Br

(1)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沸点38.4℃比水重,不溶于水(2)化学性质: CH 3 CH 2 Br NaOH

H 2 O△ CH 3 CH 2 OH+HBr NaOH 乙醇△ CH 2 =CH 2 +HBr 2.乙醇 CH 3 CH 2 C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性香味的液体,比水轻,与水有机溶剂互溶,能使蛋白质变性,消毒杀菌。

高三化学班选择题测试(18)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从宏观方面来说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方面来说物质由粒子构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5426A.

56Fe与26Fe互为同位素

B.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C.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某微粒,可能是一种分子或一种离子 D.46gNO2和46gN2O4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2、为了消除NOx对大气的污染,工业上通常利用如下反应NOx+NH3→N2+H20来保护环境。现有NO2和NO的混合气体3L,可用相同状况下3.5L的NH3恰好使其完全转化为N2,则混合气体中NO2和NO体积之比为 ( )

A.1:4 B.3:1 C.2:1 D.1:l 3、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22.4L氖气含有NA个氖原子

B.1molNa2O2固体跟足量CO2气体完全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C.1molCH3+含有8NA个电子

D.标准状况下,NA个SO2分子和NA个SO3分子的体积相同

4、高温下,超氧化钾(KO2)晶体结构与NaCl相似,其晶体结构的一个基本重复单元如右图所示,已知晶体中氧的化合价可看作部分为0价,部分为—2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晶体中,0价氧原子与-2价氧原子的数目比为1:1

B.晶体中每个K+周围有8个O2—,每个O2—周围有8个K+ C.超氧化钾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比为1:2 D.晶体中与每个K+距离最近的K+有12个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水中存在氢键,所以水很稳定

B.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C.Na2O2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键 D.由于C=O键是极性键,所以CO2是极性分子 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3?2?FeCl2F?3S?Fe2S3 NaS32A.溶液与溶液反应:

B.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

2???3?Fe?NO?4H?Fe?NO??2H2O 3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

D.向Ba(OH)2溶液中滴加NH4HSO4溶液至刚好沉淀完全:

Ba2++2OH-+NH4++H++SO42-=BaSO4↓+NH3·H2O+ H2O 7、下列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错误的是 ( ) A.2NaCl(熔融) 通电 2Na+Cl2↑ B.MgO+H2 △Mg+H2O C.Fe3O4+4CO 高温 3Fe+4CO2 D.2HgO 2Hg+O2 △ ↑ 8、单质钛的机械强度高,抗腐蚀能力强,有“未来金属”之称。工业上常用硫酸分解钛铁矿 (FeTiO3) 的方法来制取TiO2,再由TiO2制金属钛,主要反应有 ①FeTiO3+3H2SO4 == Ti(SO4)2+FeSO4+3H2O ②Ti (SO4)2+3H2O == H2TiO3↓+2H2SO4 ③H2TiO3 == TiO2+H2O

④TiO2+2C+2Cl2 == TiCl4↑+2CO↑ ⑤TiCl4+2Mg == 2MgCl2+Ti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反应①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②是水解反应

C、反应④中TiO2是氧化剂 D、反应⑤表现了金属镁还原性比金属钛强 9、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 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方法是:往容量瓶中加水,塞好瓶塞,将容量瓶倒过来,若不漏水,将瓶塞旋转180°,再倒过来,看是否漏水 C. 为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常采取搅拌、加热等措施

D. 使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酸碱性时,先把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后,再测量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10、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A与C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 D能分别与A、B、C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X、Y、Z.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Y、Z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B. A、B、C、D只能形成5种单质

C. X、Y、Z三种化合物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D. 由A、B、C、D四种元素既能组成共价化合物又能组成离子化合物 11、关于某无色溶液中所含离子的鉴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可确定有Cl-存在

B.加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可确定有SO42-存在 C.通入Cl2后,溶液变为黄色,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变蓝,可确定有I-存在

D.加入盐酸,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大量CO32-

12、天然维生素P存在于槐树花蕾中,它是一种营养增补剂,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相 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O

‖OH A、天然维生素P的分子式为C27H29O16

C OCHO

12219

B、天然维生素P一定能发生水解反应 ‖ OH HO C、天然维生素P一定能发生加成反应 O OH D、天然维生素P一定能发生取代反应

13、赤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2O,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2S,将赤铜矿与辉铜矿混合加热发生以下反应:Cu2S+2Cu2O==6Cu+SO2↑,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氧化剂只有Cu2O B.Cu2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Cu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每生成19.2gCu,反应中转移1.2mol电子 14、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发生以下反应:A(g)+B(g) Xc(g) 符合下图(a)所示的关系,由此推断关于图(b)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3>P4,y轴表示A的转化率 B.P3

C.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15、2004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它用磺酸类质子溶剂,在200oC左右时供电,乙醇电池比甲醇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安全。 电池总反应为:C2H5OH +3O2 2CO2 +3H2O, 电池示意如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极为电池的负极

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b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a极

C.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4H+ + O2 + 4e- = 2H2O

D.电池工作时,1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6mol电子转移

16、在给定的四种溶液中,加入以下各种离子,各离子能在原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有( ) A.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 Fe3+

?、NH4 、Cl- 、SCN-

B.pH值为1的溶液 Na+ 、Mg2+ C.水电离出来的c(H+)=10-13mol/L的溶液

?3、Cl-、NO

?3K+、HCO

、Br-、Ba2+

、Al3+

D.所含溶质为Na2SO4的溶液 K+

?3、CO32-、NO

17、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

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在t1min时,3V正(B)=2V逆(C) B.(t1+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T℃时,在相同容器中,若由0.3mol·L—1 A、0.1 mol·L—1 B和0.4 mol·L—1 C 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0.4 mol·L—1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18、下列说法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 A、“白雪牌”漂白粉可令所有有色物质黯然失“色”,没有最白,只有更白 B、液态氯化氢是100%的盐酸,其H+浓度极大

C、氯化钙具有吸水性和潮解性,夏日里用它的水溶液喷洒柏油路,可有效地保护路面 D、氯元素有毒,禁止放入口中

19、某溶液中只含有Na+、H+、OH—、A—四种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溶液中c(A—)== c(Na+),则溶液一定呈中性

B.溶液中不可能存在:c(Na+)>c (A—)>c(OH—)>c(H+)

C.若c(OH—)>c(H+),溶液中不可能存在:c(Na’)>c(OH—)>c(A—)>c(H+) D.若溶质为NaA、HA,则一定存在: c(A—)>c(Na+)>c(H+)>c(OH—) 班级 姓名 分数 答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化学期中测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 无机物 B. 有机物 C. 盐类 D.非金属单质 2.下列各有机物中,属于烃的是

A.氯丁烷 B. 甲苯 C.硝基苯 D.乙醇

3.通常情况下,乙烯是无色的稍有香甜气味的气体,但实验室制得的乙烯常有刺激性气味,这是因为乙烯中含有

A.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乙醚 D. 乙醇 4.关于乙醇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工业上用作燃料 B、制取乙酸、乙醚等化工产品 C、制饮料、香料 D、无水酒精在医疗上用作消毒剂 5.在下列叙述的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天然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煤干馏生成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和粗氨水 C.石油裂解得到乙烯.丙烯.丁二烯 D.石油分馏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

6.制取下列物质,不是用乙烯作原料的是

A、CH3CH2Cl B、CH2BrCH2Br C、CH2-CHCln D、CH2-CH2n

7.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耗氧量最多的是 A.C2H6 B.C3H8 C.C4H10 D.C5H12 8.下列事实可以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A.CH3Cl只代表一种物质 B.CH2Cl2只代表一种物质 C.CHCl3只代表一种物质 D.CCl4只代表一种物质 9.下列各组有机化合物中,肯定属于同系物的一组是

A.C3H6与C5H10 B.C4H6与C5H8 C.C3H8与C5H12 D.C2H2与C6H6 10.2-甲基丁烷发生一氯代反应时,得到的一氯取代物最多有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1.下列烃中,含碳量最低的是

A. 甲烷 B. 丙烷 C. 乙烯 D. 环丙烷 12.工业上制取一氯乙烷(CH3CH2Cl)应采用 A.由乙烯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B.由乙烯和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C.由乙烷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D.由乙烷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13.某液态烃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3-二溴-2-甲基丁烷,则该烃是 A. 3-甲基-1-丁烯 B.2 -甲基-2-丁烯 C. 2-甲基-1-丁烯 D. 1-甲基-2-丁烯

14.向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A.CH3Cl B.NaCl C.KClO3 D.CCl4

15.已知醇分子里羟基中的氢能被金属钠置换出来而产生氢气。0.1mol下列各种醇和足量

钠反应,产生3.36L氢气(S、T、P),这种醇是 A、甲醇 B、乙醇 C、乙二醇 D、丙三醇 16.下列物质一定不是天然高分子的是

A、橡胶 B、蛋白质 C、尼龙 D、纤维素

17.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烯和乙烷,又可用来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的方法是 A.通入溴水中 B.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C.在导管中处点燃 D.一定条件下与H2反应 18.下列物质中,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最明亮并有浓烟的是 A.CH4 B.C2H4 C.C2H2 D.CO 19.下列实验过程中,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水浴中的是 A.由苯制硝基苯 B.在实验室蒸馏石油 C.由酒精制取乙烯 D.由苯制取溴苯 20.下列醇类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A、1-丙醇 B、2-丙醇 C、1-丁醇

CH3CH3CCH2CH3OHD、2,2-二甲基-1-丙醇()

21.工业上用改进汽油组成的办法来改善汽油的燃烧性能,例如:加入生产无铅汽油。A.

CH3OC(CH3)3来

CH3OC(CH3)3分子中必存在的原子间连接形式是

B.

C. D.

二、填空题(共14分) 22、(1)乙炔俗名是 ,分子式是 ,结构式是 。 (2)按系统命名法填写下列有机物的名称:

CH3CHCHCH3C2H5CH3 名称是 。

(3)假如某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则该烷烃的分子式为 。

CH3CH2CH(4)写出合成

n的烯烃分子的结构简式: 。

23、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位素的是 ,属于同系物的是 ,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属于同一物质的是 ,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用编号填写)。

①重水和普通水 ②乙酸和2-甲基丙酸 ③金刚石和石墨 ④35 Cl 和37 Cl ⑤甲醇和乙二醇 ⑥乙酸和甲酸甲酯 1717

HHHCCHHHClCCClHH⑦

ClCl和

三、推断题(共16分)

24、A、B、C、D、E五种有机物的衍变关系如下:A为粮食中的主要成分 +乙酸 A B C D

高温高压 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放出能量; C是重要化工试剂,用原料A和E都能制取C;B F E 催化剂 D是有水果香味的物质,F是高分子化合物。试回答: (1)C的分子式为 ,D的结构简式为 。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填上反应类型:

E→C 反应类型 ; C→D 反应类型 ; E→F 反应类型 ; (3)实验室用C和浓硫酸加热制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类型。 四、实验题(共19分)

25、在实验室里制取乙烯时,常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副反应,部分乙醇跟浓H2SO4反应生成SO2、CO2、水蒸气和炭黑。

(1)用编号为①→④ 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上述反应混合气体中含CO2、SO2和水蒸气。用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流向): → → → 。

(2)实验的装置①中A瓶的现象是___ _____;目的为___ __ 。B瓶中的现象是 __。若C瓶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可得到结论为 __。 (3)装置③中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______。装置②中盛的溶液是____ 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 ______。 26、(1)假设:

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乙醇分子可能存在的结构简式为: ; ;

(2)实验室测定结构:一定量乙醇与钠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体积如下(换算成标况): (3)由实验数据可分析得到:

①1mol乙醇与钠完全反应时,生成 mol氢气,相当 mol氢原子。 ②1mol乙醇分子中存在的活泼氢原子为 mol。 (4)推测: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 五、计算题(共9分)

27、某气体含碳82.7%,含氢17.3%,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2.59g/L,求该气体的分子式及可能的结构简式。

28、某有机物3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24L(标准状况)和水1.8g,已知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氢气的30倍,试通过计算写出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及可能的结构简式。

常见化学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006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27题答案讨论

一、标准答案 2Mg + CO2

2MgO + C

2Al + 6HCl2AlCl3 + 3H2↑ 2F2 + 2H2O4HF + O2

二、允许(合理)反应(形成答案还需符合题目的限制条件) ⅠA: 2Na + MgCl23Na + AlCl32H2 + SiCl4

2NaCl + Mg

3NaCl + Al 4HCl + Si

3MgO + 2B

ⅡA: 3Mg + B2O32Mg + SiO22Mg + SO2Mg + 2H2O

2MgO + Si 2MgO + S Mg(OH)2 + H2↑

Mg2+盐 + H2↑ 3MgO + 2Al

MgCl2(MgF2) + 2Na(K) Al3+盐 + 3H2↑

Mg + 非氧化性酸3Mg + Al2O3

Mg + 2NaCl(KCl,NaF,KF) ⅢA: Al + 非氧化性酸

4Al + 3SiO22Al + 2NH3ⅣA: C + H2O C + 2H2O 5C + P2O5 Si + 4HF

2Al2O3 + 3Si 2AlN + 3H2↑

CO + H2

CO2 + H2 2P + 5CO SiF4 + 2H2↑

2H2O + 2Cl2

ⅥA: O2 + 4HClO2 + CH4O2 + N2H43O2 + 4NH3

2H2O + C 2H2O + N2 6H2O + 2N2

ⅦA: 2F2 + 2H2O4HF + O2 Cl2(F2) + S2-(H2S)2X-(HX) + S↓ Cl2(F2) + H2O22HX + O2 3Cl2(F2) + 2NH36HX + N2 3Cl2(F2) + 8NH36NH4X + N2 2Cl2(F2) + N2H44HX+N2 致谢

在我的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向所有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支持、帮助和鼓励的人们表示我深深的谢意。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文子娟老师。论文开题时文老师给了我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正是在文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我对第三方物流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论文的写作中文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使本文得以顺利完成。文老师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闽江学院的老师们,在学习期间给予我的教育和培养,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另外,感谢给予我的帮助的同学、朋友,感谢我的父母,我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课时5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颜色、状态 B.硬度、密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氧化性 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氦气

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物质是 (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无法确定

4.下列物质中不含有氧气的是 ( ) A.空气 B.高锰酸钾 C.贮存在钢瓶中的液氧 D.河水

5.在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了,应将带火星的木条 ( ) A.伸到集气瓶的上部B.放到集气瓶口部 C.伸到集气瓶的底部 D.伸到集气瓶中部 6.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 ( ) A.空气温度低 B.空气里氧气含量低 C.空气使铁冷却D.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有关实验室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红磷作反应物是因为它是固体

B.实验室是利用化学反应后装置的内外压力差,造成水位上升并以此确定氧气的含量 C.红磷必须过量

D. 该实验还可以证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不与红磷反应

8.下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与该反应事实相吻的是 ( ) 氧氧气气 质质量量 0反应时间BA

氧氧 气气质质量量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了让灯泡通电发热时,消耗灯泡内的氧气,达到保护钨丝的目的,通常在白炽灯泡里的玻璃DC柱上涂有一层物质,该物质是 ( ) A.红磷 B.氧化汞 C.二氧化锰 D.高锰酸钾

某集气瓶里盛有空气,采用燃烧法除去氧气而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最好采用的试剂是 ( )

A.铁丝 B.红磷 C.木炭D.硫磺

11.右图所示装置,有洗气.贮存气体.收集气体.除杂等用途,急救病人输氧时也利用了该装置类似的装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B导管连接供氧瓶

A B B.B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管

C.该装置可以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蒸D.该装置可以用来观察氧气输出速度 馏水12.学校运动会上,发令抢响后产生一缕白烟,你认为白烟的主要成份是

反应时间

( )

A.CO2 B.P2O5 C.SO2 D.Fe3O4

13.下列物质中,在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能产生白光,瓶壁上有水雾产生的是 ( )

A.红磷 B.木炭 C.硫粉 D.石蜡1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糖水 C.红磷 D.海水

15.人们制取氧气的方法非常多,如分离空气.电解水.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椐此你认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要得到纯净的氧气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B.上述制取氧气的方法实质都是氧化反应 C.制取氧气可以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D.制取氧气的原料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16.下列有关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制造氮肥 B.合成燃料 C.制造炸药 D.充入灯泡 二.填空

17.氧气的用途有主要两个方面, (1)___ ____ ___ (2)_

18.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应具备的物理性质是 19.实验室制取氧气与工业制取氧气的本质区别是 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20.氨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极易溶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小,现要收集氨气可采用的方法是 或

21.给试管加热时要先进行预热,方法是

2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必须待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后,才开始收集的原因是

2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三.实验题

24.下图是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

(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⑥ (2)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目的

(3)将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标号为⑤的瓶里,开始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

(4)待瓶内的水排完,用玻璃片在水面下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后放置在实验桌面上,放置的方法是 原因是

(5)停止加热时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

25.如下图所示,这是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无色气体。据此请你判断与这种气体相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www.7caiedu.cn 提供!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7caiedu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5i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