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12 15: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序 言
目前,高职教育领域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正在逐步深化,但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视角,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确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充实、健全与完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素、运行模式与评价体系,还没有较为系统地论述与研究。这一研究成为本课题的研究主题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为全国“十一五”教育规划的年度课题。课题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理论研究不系统的状况,选取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特别是作为现代制造业重要建设基地的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的实际,基于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视角下的行业产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与天津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为切入点,力求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内涵要素(人才培养规格、系统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评价系统)、运行模式(以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以系统化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方式,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体系、生产性实训体系为配套,以多元评价体系为保障)、评价体系(高技能人才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与研究,对于目前全国高职示范校内涵建设以及后示范校建设的理念创新与项目推进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发办[2006]15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进一步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五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
1
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 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上政策文件说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具有实践推进与示范指导作用。
摘 要: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标准、现状及趋势分析,审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要素、运行模式、评价体系,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围绕“培养什么人”、“谁来培养”、“怎样培养”问题,课题以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互动研究导入,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切入点,重点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内涵要素(培养规格、系统化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团队、实训基地、质量评价)、运行模式(以系统化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方式,以双师教学团队体系、生产性实训体系为配套,以多元评价体系为保障)、评价体系(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对全国高职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课题形成了点对点、点成线、点扩面的研究特色与成效——点对点,即课题对接示范校项目,强化了实证性研究、项目化运行和开放型组合的特点;点成线,即课题形成了具有系列化特点(论文、国家教学成果奖和示范项目成果)的线型研究成果,丰富了课题研究成效,扩大了课题研究影响;点扩面,即面向八个不同职业领域需求进行工
2
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对接不同职业岗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项目包”。从点的聚焦到线的延伸及拓展为面的辐射,产生了可示范、可借鉴与可操作的研究成效。
第一部分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要素分析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分析
其一,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分析,在目前学术文献中解释有10余种,这就需要对其两个核心词“人才培养”和“模式”进行分析。“人才培养”就构成要素上来说,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三个,其中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推广借鉴的标准样式”。由此,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推广借鉴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其二,至于高技能人才的理解,国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界定:美国普渡大学W.K.bold教授称之为技术师,英国则指技术工程师;还有一些人提出“灰领”这个称谓,用来特指高技能人才,认为“灰领”是“白领”和“蓝领”两者的结合,是熟练的技术员。国内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界定一般是他们不同于“白领”、“蓝领”,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程度高的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作和技师。他们在工作中既要动脑也要动手,既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又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对“高技能人才”进行了特别解释: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从高技能人才特征出发,我们应建立一个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上两者,我们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各类办学主体根据
3
高技能人才培养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支撑保障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形范式。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并接受信息,而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经过“工学交替” 的学习过程,才能通过“判断、理解” 完成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建构。所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包括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要素。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目标决定行动。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有要解决的问题。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同时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在解决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有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与之相对应,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包括基于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标准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等三个子系统,其整体规格体系体现出“高”与“职”的两大属性结合与统一。
(二)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搭建的支撑结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而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有机的关联,构成支撑框架下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这里所说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就是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框架,并在这
4
个框架下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基础知识成系统、动手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成平台,形成“三系统一平台”的课程体系。
(三)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其主要内涵是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学中做”和“做中学”:一是“学中做”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技能要求,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其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二是“做中学”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
(四)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整体结构上专兼结合。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以及外部环境实际,兼职教师在整体“教师”结构队伍中比例应逐步达到1:1。为此,要逐步压缩理论课程,增加其实训课程;要逐步扩大兼职教师在授课中比例,充分发挥其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使其逐步在整体队伍中所占比例达到50%。二是个体上具备“双师”能力。即引进有企业经历专职教师、培养强化本校已有专业教师、提高现有教师对外技术服务能力是目前“双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五)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
生产性实训就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逐步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以实现经济效益来补充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所需,并在生产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尽而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实训方式。生产性实训不仅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购置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以此改变消耗性实习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实训。
(六)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5
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评价为切入点,从高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包括政府的定期评价(如就业率统计、政策倾斜等)与专项评价(如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社会专业测评(如组织接受相应院校、企业、评估机构以及投资者、资助者等委托做出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最终形成包括院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中介等评价主体,以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关系如图1所示——
综合评价 反馈 教学做 课程体系 支撑 支撑 培养 目标 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 图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关系要素图
第二部分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 课题选取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内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深入进行市场需求与院校培养的互动性分析研究。
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天津滨海新区自设立以来,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石化、海洋化工、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化工业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以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旅游、会展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互促互动的产业格局,因此也成为中国拉动区域经济的“第三极”。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区
6
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现实,以此为切入点,对其高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进行互动性研究,以期对目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滨海新区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目前滨海新区基本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航空制造八大支柱产业。在这八大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业增加值是增加最快的产业,是第一大产业,航空业是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1994年—2007年的十多年间,正是由于新区工业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新区工业的整体发展,使新区工业规模不断扩张,工业总产值从213亿元增加到2364亿元,增长了十多倍。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已成为拉动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的“三驾马车”。
1.滨海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与现状
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的优势又来自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在滨海新区,八大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地区产业的发展,相对应的各种上、下级产品和辅助产品也在周围出现,渐渐地形成了以这些支柱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如以摩托罗拉、通用电器、韩国三星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以大港石油、渤海油田、中石化等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产业群;以霍尼维尔、梅兰日兰为代表的光电子一体化产业群;以诺和诺德史克必成、金耀集团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统一电池、劲量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群。由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优势,带动了这一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良性互动效果明显。目前,滨海新区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共有113家,汽车销售服务类企业近100家,吸引了包括德国大陆电子、格拉默汽车内饰等在内的一批欧美系知名配套厂商落户生产;以空客A320总装项目为龙头,聚集了20多家世界一流的航空配套企业;以百万吨乙烯为龙头,聚集了一批化工新材料企业,这些产业集群正在壮大。
滨海新区产业集群既有市场调配因素,也与天津市对滨海新区的重视分不开,为调整和提高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集群
7
的效应,天津市针对各个区位的特点和优势,规划出了八大功能区,分别是: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南港工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临港产业区8个产业功能区。这八个功能区的定位,为产业群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资源配置,助推了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2.以航空业为标志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滨海新区临空产业区,又称“航空城”,是滨海新区重要的功能区之一。按规划,航空城具备研发制造功能、科教培训功能、航空运输功能、保税物流功能、商务会展功能、维修维护功能。
伴随首架空客A320飞机成功试飞,一个以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项目为龙头的航空产业已在滨海新区显现。越来越多的与航空产业有关的企业前来寻求发展,天津已经形成以航空制造业为核心,以航空租赁业和航空运输业为主干,涉及航空研发、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以及航空金融等多个行业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链。目前,在航空城内,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中航工业直升机产业化基地、美国古德里奇飞机短舱、法国左迪雅戈航空设备维修、泰雷兹雷达组装、加拿大FTG航空仪表盘、德国汉莎航空货栈和海航租赁控股、大新华物流等一批世界一流航空项目落户,涉及飞机总装、研发、零部件制造、航空租赁、物流和服务等领域,重大航空项目已近20个。
据悉,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空市场,而天津滨海新区正是有了以空客为龙头的一系列航空项目的聚集效应,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航空产业有了一席之地。未来20年,中国内地大概需要客机2670架,而目前包括空客在内许多大型国际航空制造企业在缩减国外投资的同时却加大了在我国的投资力度,为天津航空城的航空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目前,空客天津总装线已经收到中国国内市场284架空客A320飞机的订单,订单已签至2016年。航空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天津产业层次和机械、电子等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扩大税收来源,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是直接效益的数倍。同时,还可以形成更长的产业链,促进航空运输服务、客户维修服务、航空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8
滨海新区在着力发展高水平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创新的竞争优势、提高辐射能力的重要抓手,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环境,培育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商贸物流、现代金融、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整体质量,全面实现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大的客观环境,同时天津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新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又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外,快速发展的港航业和滨海保税物流园区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城市化步伐整体提速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新兴服务业发展增加了市场需求。
为加快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构建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结合滨海新区实际,滨海新区管委会还与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合作进行了首个政府规划项目——《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规划》根据滨海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市场前景等,对现代服务产业进行了细分,将金融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提炼出来,作为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把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和房地产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产业,着力做好成长型的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和教育培训,同时提出离岸金融、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三种新型产业的具体规划。
2008年天津市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7%,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0.63亿元,增长9.9%。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3.56亿吨,增长15.O%,集装箱吞吐量850.2万标箱,增长19.7%。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51.77亿元,增长17.5%。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04.64亿元,增长1 5.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6.09亿元,增长6.7%。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金融业增加值360.55亿元,增长16.4%。其他服务业完成增加值816.44亿元,增长19.6%。现代物流、商贸会展、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在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天津企业100强中,就有40户服务业企业入围百
9
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05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占百强企业总数的39.6%,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4.“三高”项目众多,开启未来产业方向
在天津市经济发展布局中,天津市委提出坚持以结构调整为战略主线,以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为发展方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建设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为主要支撑,调高调优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具有“三高”特点的优势支柱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工业结构初具雏形。2008年全年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2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8.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 3444.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8.4%。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3887.34亿元,增长27.0%。
滨海新区在未来仍将以重大自主创新平台为载体,到2010年,初步形成高科技企业的聚集效应,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1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服务机构100家,拥有一批关键技术和标志性创新产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分布和结构 1.滨海新区人力资源结构分布
天津滨海新区是天津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是最有潜力和实力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的集聚区,也是新型产业和行业的孵化区,也是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积聚区。但由于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所属行业分布等不同,人力资源结构分布极不平衡。
以港务局为例,“十五”期末,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56%,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人员占管理人员的6%、22%。操作人员中,高级以上技工为16.4%,技工队伍中高级、中级、初级的
10
比例是1.64:4.73:3.63。
开发区保税区共有从业人员33.9万人(其中开发区有25.8万人,占76%,保税区有8.1万人,占24%)。在从业人员中,按照学历为大专以上、职称为初级以上、从事管理、技术岗位工作的人才统计标准,两区人才总量为13.53万人,约占从业人员的40%(其中开发区人才总量为11.35万人,占开发区从业人员的44%。保税区人才总量为2.18万人,占保税区从业人员的27%)。
顶级人才占人才总量的1.2%;具有各类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有3.79万人,约占28%;经营管理人才达到3.35万人,约占25% ;技术技能型人才达到45%左右。
开发区、保税区控股公司系统主要企业中,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生产工人的比例分别为8.6%、30.3%、61.1%。生产经营和技术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65.2%,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占33.8%;生产工人中,具有中技、职校及以上学历人员占50.8%,具有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占11.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事生产经营一线人员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技能层次普遍偏低,高素质的人员在一线严重缺乏。这是和这个区域的高速发展极不匹配的。
2.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特征
(1)结构性特征。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特征是由产业结构特征决定的,天津滨海新区重点产业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产业,以及物流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服务、房地产服务、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表现为,新兴产业需求数量和质量高于传统产业;第三产业逆势而上,用工需求超过第二产业,物流、房地产、金融、旅游服务等需求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职业工种需求排行榜上,“灰领”职业集团领跑;求职人数集中的岗位,供需对比差异大。据天津劳动部门公布的6大工种的供需排序,其中,岗位空缺远大于求职人数的前三个职业是国际商务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为2:1;储运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为4:1;机械工程师,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为3:1。岗位空缺小于求职人数
11
的前三个职业是企业管理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为1:2、化工工程技术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为1:2、机动车驾驶员,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为1:7。
求职者素质继续得到提高,但高技能人员的供给增长速度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由于工作岗位的新知识与智能因素的含量增加,用人年龄集中在青壮年。
由于滨海新区三资企业众多,企业普遍关注劳动人员的即用性效益,所以有工作经验的成为市场首选。
(2)层次性特征。滨海新区的人才需求呈现层次划分,在主要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都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特点是:人才需求增长质量高于数量;复合型知识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成为需求重点;高级技术工人需求增长大大高于一般技术工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即基层的人才需求高于中上层;对中专、大专的人才需求数量大。如摩托罗拉、三星电子等企业,因注重劳动力成本因素和效益的比例关系,注重劳动力岗位的适用性,因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能安心,留得住,用得上”。
滨海新区人才需求的层次划分正是职业教育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社会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能力结构应是不一样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岗位实际能力问题,每一所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
(三)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 1.需求状况
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石油化工业、新材料与能源业等几大类中,这些企业也多是大型企业,企
12
业关联性强、产值较高、人员较多,人才的需求和变化比较明显。在对滨海新区支柱产业大中小型企业走访与座谈中,普遍情况是生产一线人才一般操作人很多,高水平的技能人才缺乏,尤其是一些专业技能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在这些人员中技术操作人员多来是从招聘会上直接招聘来的,很容易招到,而且后备人员众多。其中,一些软件服务业的技术人员多是学校毕业,包括中职、高职、大专和部分本科学校,这些人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而某些制造业的操作人员学历较低,多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大多来自工厂或农村,能吃苦,肯出力,但专业知识相对较差;高技能人才科相对短缺,这部分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较强,但因这类人员较少,总是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长期以来,通讯产业一直是占据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因此每年与之相关的职位占据较大比例。但是,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八大功能区的确立,使该区域人力资源结构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从07年开始,滨海新区在金融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在吸引一系列外资银行落户滨海新区的同时,摩托罗拉等跨国企业也相继将财务中心迁至于此,形成了巨大的金融类人才需求。财务助理、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成本分析、成本核算、财务/审(统)计类人才都成为人才招聘会另一个抢手资源。
随着空客A320总装线、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等超大型项目相继落户滨海新区,航空机电类人才受到关注。熟练掌握英语、德语,同时拥有2-3年工作经验的高级蓝领技工成了“香饽饽”,常常被多家企业争抢。以空客A320总装线为代表的多家知名航空航天企业也组团招聘,提供了整机喷漆工、航电技工、测试检测专员等总计220多个岗位。同时,随着天津港特别是东疆保税港区的加快建设,船电设计等专业的人才也出现较大需求。
从近年来企业需求来看,客户服务类人才告急,不仅职位数量较多,而且要求标准更高、涉及范围更广、职位分布更加细化,涵盖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多个领域。其中,服务外包人才关注度极高,许多企业有用人需求。据了解,随着本市列入全国服务外包重点示范城市,三区相继成立了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或服务外包园,从政府角度
13
对该产业加大投入。但是,诸如客户数据库管理、客户售前售后支持等服务外包人才始终处于紧缺状态。
随着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新的产业群不断出现,职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含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技能型、技艺型人才将大量需求,电子通讯、机械装备、航天等产业化项目,以及金融、商贸、中介服务、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都将是急需从业人员的领域,尤其是具有职业资格三、二、一级的高技能、技师、高级技师和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人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
2.需求走势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与外贸出口关联密切的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但人力资源专家表示,金融风暴的冲击虽然使少数企业关闭了招聘大门,但仍有不少企业的岗位急需人才,特别是滨海新区在一些大项目的带动下人才需求潜力很大,各类工业重大项目的开工,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需求量激增。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工的重点项目的相继启动,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不少企业都把做好人才储备作为重点考虑因素。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滨海新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达到468个,预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以上。
市经委人事教育培训处赵昌发处长说,随着工业大项目、新项目的开工建设,各类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项目建设的紧迫问题。为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实施步伐,并引导企业面向海内外广泛招揽和储备人才,本市制定了今年引进大学生5000人、海内外技术拔尖人才500人和院士及行业高级专家100人的“招才引智”计划。表1是2009年上半年一次招聘会上滨海新区内部分企业招聘人才的需求情况。
表1:滨海新区内部分企业招聘人才的需求情况
领域 电子通讯产业 摩托罗拉 企业名称 招聘岗位 电气工程师 维修工程师 生产操作人员 三星电子 汽车制造业
所需人数(人) 2 2 130 120 10 140 工程技术人员 不良分析人员 数控人员 14
丰田汽车 品质检查人员 食品饮料业 雀巢 可口可乐 康师傅 诺维信 生物医药产业 葛兰素史克 服务业 泰达酒店 操作人员 操作人员 操作人员 生产管理人员 品质管理人员 品质管理人员 环境健康安全人员 酒店管理 前台服务 20 20 30 30 10 5 10 10 10 5 可以看到,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不论是电子通讯产业还是生物医药产业,对技能人才仍然是需求的,各种技能人才也仍然是企业招聘的重点,这也说明对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调查发现,虽然目前企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应的会影响到人才的招聘计划,但是紧俏岗位招聘人才的数量仍然不在少数,目前企业比较需求的岗位人才种类是建筑类、化工类、计算机类、管理类、财务类、营销类、工程类以及保险类。
在“2009滨海新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包括空客天津公司、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摩托罗拉、中海油、中铁十八局、中冶天工等8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场招聘。提供了近8000个就业岗位,涉及工程技术、机械制造、电子通讯、经营管理、商务外贸、现代物流等数十个领域,2万多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前来应聘求职。
(四)天津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 1.天津高职教育的规模及分布
从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来看,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天津市就在原一所天津职业大学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现有27所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专业数量达500余个,2008年全市高职在校生达到14.5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40%;而最近两年的招生人数、毕业人数以及学校总数都已经超过本科学校。
表2. 2008年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天津教育年鉴)
15
本学年招生情况 上一学年招生情况 新生平均新生平均计划招生实际录取实际报到计划招生实际录取实际报到报到率报到率总数(人) 总数(人) 总数(人) 总数(人) 总数(人) 总数(人) (%) (%) 46,637 52,446 46,319 88.32 44,651 50,508 44,374 87.86 表3:2008年天津市高职校学生统计表(天津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含本科院校高职生)
总计
其中:女
农林牧渔大类 交通运输类 生化与药品类 资源开发与测绘类 材料与能源类 土建类 水利类 制造类 电子信息类
环保气象与安全类 轻纺食品类 财经类 医药卫生类 旅游大类 公共事业大类 文化教育大类 艺术设计传媒大类 公安大类 法律大类
毕业生数
50800 26728 321 2767 2179 652 239 3534 71 9667 7210 767 444 12055 2756 586 524 3554 1976 533 920
招生数
52400 26717 325 4534 2904 1272 220 4633 100 10526 6905 495 727 10629 1975 1017 871 2467 1872 461 467
普通高校 在校学生数
144411 73749 857 11947 7760 3259 653 11301 213 29799 17958 1415 1871 31445 5926 2295 1743 7421 5140 1645 1763
预计毕业生数
47604 23071 289 3742 2155 933 252 3306 52 10195 6393 539 577 10467 1982 418 415 2992 1608 533 756
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校生数的迅速扩张,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高职院校的原有专业数量和类别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专业设置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专业设置的研究是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基础性工作,它也是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全局意义
16
的重要课题。
2.天津高职教育应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从滨海新区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滨海新区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对接,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优势,受到企业欢迎,正是如此,天津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一直较高,而且天津市针对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的需要,规划实施了重点建设八大“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分别为:滨海新区生物技术产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外包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石油化工产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航空机电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海洋化工产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现代物流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航海运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参与建设的学校包括天津职业大学、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对外贸易职业学院、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应该说,这些培养基地为滨海新区支柱产业人才需要提供了保障,但是实际的情况可能是这些培养基地在针对企业和岗位需求方面不一定与企业实现完全对接,原因是:第一,这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而非“高技能人才”,因为高技能人才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和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只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工和技术人员,而企业虽需求蓝领工人,但更需要高一级的人才,如产品设计工程师、新材料研发人员;第二,高职院校有针对性的培养需要周期,尤其是一些新的专业和岗位,即便是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培养也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也即人才市场供应的“滞后性”,即人才需求出现短缺之后,不能马上补给,待人才大量培养出来之后,供求平衡的信息也无法第一时间反馈给市场。企业是以生产和效益为目的,当需求人员时就广招人才,不需要时就可以减员,但学校就不同了,如果人才不适应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学校的招生和转型
17
却无法立即改弦更张。所以,人才市场的供需也会出现波浪形振荡,而且周期较长,致使某些时候校企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实现完全对接。
3.天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列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以来,滨海新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后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极。国务院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因此,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是天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为此,天津高职院校与滨海新区管理部门之间大范围的工学结合合作关系,实现政府管理部门的协调、统筹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合作。目前,政府协调统筹的工作重点是围绕滨海新区重大工程项目,帮助高职院校与滨海新区的大企业、大公司联合,建立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的定向培训基地,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效的互惠双赢机制。现在已经启动的校企合作共建八大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见下表4)。
18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深化,校企合作共建的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数量还将会增加,这些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培养基地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滨海新区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而且也为天津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天津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促进了天津市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特别是滨海新区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新区开发开放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启迪与借鉴。
二、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19
上海浦东的面积约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五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412万,经济总量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在中央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之前,浦东属上海待开发的郊区部分,虽是拥有滨江临海的优势,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明显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就是当时上海市民对浦东发展滞后的生动描述。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60.24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7%。工业有一定基础,在石化、钢铁、造船等行业拥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农业产值只有5.33亿元,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商品零售总额14.28亿元,仅占全市的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仅占全市的6.3%。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奋斗,浦东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到2008年(下面数据未含南汇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150.99亿元,比1990年建区时的60.24亿元增长了50倍,年均经济增长18%左右,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14.8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达5.88亿元和1430.2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5649.22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脱颖而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9%。成为带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也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和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浦东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浦东开发始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功能不断得到显著的提升,特别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如陆家嘴金融城、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空港都聚集于此,并荟萃了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要素。
在发展过程中,浦东新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建立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了以国际机场、港区、信息基础设施等为核心的功能性、枢纽型工程及一批重大市政交通基础设施。2008年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1538.70万标箱,成为中国大
20
陆最大的集装箱单列港,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263万吨,列全国之首、世界第六。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集聚了中外企业研发中心,形成了从研发、制造到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金融、物流、咨询、会展等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拓展。并建立起包括银行、证券、商品期货、产权交易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际化的要素市场体系,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从无到有,截至2008年底,已有544家中外金融机构、11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浦东,总量占全市50%以上;累计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6967个,合同外资456.53亿美元;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9%,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倍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15个,技术交易合同金额预计达到95.73亿元。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2亿元,同比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526.8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商品销售总额预计达到4646亿元,同比增长28.7%;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607.52亿美元,市外在沪企业约为13209家,注册资本904.85亿元,浦东新区整体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为我国大型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全国开放起到了示范作用。
2.搭建各类平台吸纳人力资本
浦东新区的发展始终把人才开发作为第一资源,只要有了人才,浦东的事情就好办,浦东的人才密度虽然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但人才资源在专业结构、层次与行业分布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产品研发、旅游会展和物流等高端人才,第二产业中的软件开发、信息和生物医药等尖端人才,社会事业科教文卫领域中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人才,都比较稀缺;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也十分缺乏,远不能适应浦东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浦东新区,以人才高地构筑创新高地、以制度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成为共识,人力资本越来越受重视。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有着深厚的人才积累和丰富智力资源,这就为浦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改革发展
21
的后劲,浦东新区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并重,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打造一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构建产学研联盟新机制,建立完善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体系和中小企业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市场机制选人、用人、留人。2007年7月13日,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若干意见》,部署了未来浦东新区落实国家战略、强化“三个服务”的最新政策要求和主要任务。在这份文件中提出,要把浦东开发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构筑要素市场服务平台、产业功能辐射平台、区域合作交流平台、人才培训开发平台。同时,围绕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市场导向作用和政府扶持作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完善资金配套和政策扶持机制。探索知识产权折抵入股和质押贷款方式,扩大技术开发费用税收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的覆盖面。
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推动各类要素向创新聚集面,率先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探索有效的创新投入机制,帮助科技创业人员及中小企业突破创业初期的要素瓶颈。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联盟等建设,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模式,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200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9%,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倍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15个,技术交易合同金额达到9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区属)同比下降4%左右。
三是努力营造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人才激励和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机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08年,制订并实施了《2008-2010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框架》。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重要突破。首批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
22
点,为个人小额货币自由兑换提供便利。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和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四是发挥浦东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利用和扩大各类跨国公司及研发中心在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经验等方面的“溢出效应”,积极吸纳国际优秀人才,并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近些年浦东的人才总量增长很快,2001年,浦东人才总量为24.39万人,2005年达到42.93万人,年均增长15.18%,人才密度(指从业人员中的人才比重)约29.34%,高出全市5.26个百分点。2008年4月,浦东的国际化人才总量已达8万多人,其中,在浦东生活和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专家3万多人,留学人员达到8000多人,国际化本土人才4万多人,拥有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近万名归国留学人员前来创业。
(二)浦东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
浦东新区的发展与上海市对新区的重视和进行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针对浦东新区的发展,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要求,加快推进浦东新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抓手,基本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基本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亿元;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基本形成与国际规范相衔接、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人民群众较为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国家生态城区。这些构架和国家对对东新区的重视为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国家战略调整和上海市的重视为浦东新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打造支柱产业、战略产业集群,上海市在促进土地等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推动重点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已有产业基础。针对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先进重大装备、汽车、石化及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电子商务、网游动漫、嵌入式软件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和市场份额,
23
着力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封装测试、设备制造和营运管理等环节的整合能力,重点推进海洋工程、大型发电设备等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成套设备的项目建设,提高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水平和生产规模,推动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在建设民用航空、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方面,配合推进大型客机总装和研发基地建设,规划布局了航空配套产业基地,推动生物医药研发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化,促进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和医药研发外包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提升光伏、光热、风电、核电等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加快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文化与金融、贸易、信息等产业的联动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服务平台。
2009年1月14日到2月25日,国家先后出台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强后劲的重要举措。这一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无疑给上海市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尤其是浦东新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了发展机遇,因为这里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先进重大装备、汽车、石化及精细化工、海洋工程、大型发电设备、民用航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都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有着密切联系。2009年6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大飞机项目总装制造中心在上海挂牌成立,其中浦东基地年内开工建设;7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奠基;8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部正式入驻浦东陆家嘴地区。随着“新浦东”的诞生,国产大飞机项目设计研发、总装制造、客户服务“三大中心”中有两家落户浦东,浦东新区已成为承载国产大飞机梦想的重要航船。
与大飞机项目类似,风电设备、核电装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也在“新浦东”初显规模效应。2009年浦东新区的临港产业区已集聚德国西门子、上海电气、华仪电气等三家国内外领先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之一;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核电制
24
造基地承接的核电装备订单已超过200亿元,其中核岛主设备蒸汽发生器订单占国内50%份额,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为100%。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浦东工业在国家产业调整下又恢复了强劲的增长态势,2009年前8个月,浦东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10亿元,增幅由1-7月的0.4%提高至2%,其中8月份当月增长14%。各大工业重点发展行业已基本实现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加速回升,1-8月实现产值611亿元,同比增长34%。因此浦东新区副区长朱嘉骏说,“新浦东”将成为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八大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
2.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引领新区经济增长
在浦东新区的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走在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的道路,着力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旅游会展、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以高 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一路走来,这种产业结构体系使浦东新区的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上辉煌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确立了三、二、一产业发展顺序和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浦东新区第一、二产业的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据统计资料显示:浦东新区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6024亿元,用10年时间到2001年突破1千亿元,其次,到2005年仅用了四年时间跨上2千亿元的2108.79亿元,又经三年到2008年达到了3150.99亿元,年增长速度始终保持2位数的增长,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14.8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
从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有关数据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迅猛增加,第三产业由1990年的12.13亿元到2009年的1714.86亿元,增
25
加了140多倍;同时,三次产为的结构层次也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新区GDP总量比重由1990年的20.1%发展到2008年的54.4%:其中“八五”期末的1995年、“九五”期末的2000年和“十五”期末2005年的比重分别比基期1990年分别提高10.4、26.4和28.8个百分点。2008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的23.0%.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23.3%。
浦东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新区的工业布局调整密切相关,在发展过程中浦东新区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产业布局,一是市场竞争中对没有竞争实力企业和产品的淘汰,二是浦东世博会和对沿江五带改造,三是经济转型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尤其是沿江交通运输港口、码头、仓储和船厂的生产型功能向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的服务型功能转变,使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同时也带领了浦东的经济快速增长。而未来的发展势头也毫不减弱,一是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世界各国和各地的参展,给会展业和旅游业带来无限商机。据统计,到2009年8月初,已有24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届时的参观者将达7000万人次,旅游、参展、文化交流都会为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带来发展空间;二是浦东新区金融中心的确立助推了第三产业经济增长。2008年1月统计数据显示,在浦东沿江一块17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区域内,已经聚集了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476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00多家,为570平方公里的浦东(南汇区未加入)贡献了约1/6的GDP。2009年1月18日,上海证监局正式迁入浦东,至此国内金融机构的“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上海局皆落户浦东,而且上海金融交易广场也开工建设和未来的浦东金融贸易区都将拉动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
(三)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猛增
在浦东新区的“十一五”规划中,浦东新区的发展将突出“一轴三带”和“六大功能区域”的布局建设:一轴,指上海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从虹桥机场至浦东国际机场的东西向发展轴,它是浦东现代化城区景观标志轴的集中体现和现代服务业走廊。三带,指以陆家嘴金融
26
贸易区为核心的沿黄浦江综合发展带,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专业服务、商业贸易、旅游会展产业和生态居住功能;以“一江三桥”(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等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的中部发展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外高桥港区和浦东国际机场为依托的滨江临海发展带,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等临空临港产业以及都市旅游、现代农业。六大功能区域,指陆家嘴功能区域、张江功能区域、金桥功能区域、外高桥功能区域、三林世博功能区域和川沙功能区域。而且以2010年的世博会为抓手,以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龙头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这一目标定位,使得浦东新区的人才需求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大大增加。
1.人才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动,技能型人才是需求重点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给所有行业都带来了影响,作为与国际接轨的上海市也不例外,人才需求出现了波动现象。2008年二季度,共有2.2万家单位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布招聘岗位信息,有效招聘岗位数达28.1万个,比一季度增加20.9%,比去年同期增加20.7%;三季度共有2.0万家用人单位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布招聘岗位信息,有效招聘岗位数为31.7万个,比二季度增加12.8%,但比2007年同期减少2.4%;四季度用工需求虽然没有准确数据显示,从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的抽样调查看,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009年第二季度上海市招聘需求人数为26.98万。从已有准确数据的四个季度用人需求看,虽然需求总量不断增加,但求人倍率不断下降,招聘与求职的增减并不同步。
表5 时间 需求人数(万人) 求职人数(万人) 求人倍率 25.6 29.9 34.1 30.82 0.95 0.94 0.93 0.88 2008年第一季度 24.2 2008年第二季度 28.1 2008年第三季度 31.7 2009年第二季度 26.98 同时,调查数据显示,85.6%的企业表示在招聘录用新员工时,对求职者所具备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状况有要求和考虑,而且
27
求职者的资格证书和技能对公司的录用意向具有积极的影响。这表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企业招聘、录用员工的重要参考要素。
表6“上海市劳动力市场2009年二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序号 招聘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技术等级 职业资格五级(初级) 职业资格四级(中级) 职业资格三级(高级) 职业资格二级(技师) 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无技术等级或职称 无要求 合计 劳动力供求人数情况 需求数 需求比重 求职数 54236 35888 29142 18618 3778 46411 21856 4587 / 55315 269831 20.10 13.30 10.80 6.90 1.40 17.20 8.10 1.70 / 20.50 100.00 65644 37291 26812 9554 1849 32051 16026 616 118344 / 308187 求职比重 求人倍率 21.30 1.01 12.10 1.14 8.70 1.27 3.10 2.13 0.60 2.22 10.40 1.63 5.20 1.54 0.20 7.63 38.40 0.18 / / 100.00 / 表中数据显示有79.5%的企业对员工有技术或职业资格有要求,其中要求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是中级的比重占21.4%,要求是高级的占比重20.8%,两项合计占42.2%,这说明企业对人才的技术等级或职称比较重视,希望招聘到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在求职者中,拥有中级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的占17.02%,拥有高级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的占12.6%,两项合计29.8%。在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求职业者条件符合要求的只在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而其他各项都低于求人单位要求。这说明,企业需求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
2.随着第三产业的增长商业和服务人员需求增加
在浦东新区的发展中,第三产业是全市经济增长最快的一极,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商业和服务人员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从“上海市2008年第一、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中
28
的数据看,在人力资源市场招聘需求最大的20个行业中,第三产业的所占比重相当大,两类人员几乎占招聘人员的一半。
表7
行业(大类) 商务服务业 批发业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保险业 房地产业 零售业 餐饮业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软件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教育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居民服务业 住宿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专业技术服务业 道路运输业 计算机服务业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2008年2季度所占比重(%) 2008年1季度所占比重(%) 变化趋势 25.5 22.9 6.5 6.2 5.1 4.5 4.1 2.4 1.5 1.3 1.2 1.1 1.1 1.0 1.0 1.0 0.8 0.8 0.7 0.7 22.9 25.5 6.2 6.5 4.5 4.1 5.1 1.2 2.4 1.3 1.1 0.8 1.1 0.8 1.0 0.7 1.0 0.4 0.3 0.5 ↑ ↓ ↑ ↓ ↑ ↑ ↓ ↑ ↓ -- ↑ ↑ -- ↑ -- ↑ ↓ ↑ ↑ ↑ 商务服务业、批发业提供的招聘岗位最多,约占招聘岗位总量的
48.4%;生产制造、营销采购、客户服务类岗位的招聘需求量最大,安全保卫、客户服务、营销采购类岗位的招聘需求量增长较快。而这一情况在2009年的人才需求中仍然没有改变。
29
表8 “上海市劳动力市场2009年第二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行业名称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批发和零售业 制造业 房地产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建筑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需求人数(人) 107824 47787 37480 16891 14841 11279 9066 5100 4452 3778 3265 需求比重(%) 39.96 17.71 13.89 6.26 5.5 4.18 3.36 1.89 1.65 1.4 1.21 在2009年二季度中,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仍然是人才需求的重点,尤其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毕生达到了57.67%,超过了总需求的一半。同时统计显示,商务服务业的应聘者中,应届毕业生占40%,因为商务服务业中不少岗位,如文秘、客服等一般不需要工作经验作为支撑,是求职者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销售行业也在2009年二季度出现供求两旺,求职人数首次接近、在部分月份甚至超过招聘人数,一改过去销售岗位乏人问津、单位用人满足率低的窘境,这一变化将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进入这一行业。但一些人力资源专家也说,目前上海市的客户服务类招聘岗位主要分为“销售型”和“事务型”两大类客户服务类岗位,虽然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但也并非人人都合适,平均岗位流动率在30%以上,无论从事哪类职位,都要求从业者能全面掌握企业、行业的相关信息,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有效解决客户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做一名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能稳固胜任这一工作。
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人才市场中商业和服务业人才需求,是浦东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
(四)人才培养对接浦东新区经济发展
30
在上海,6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各类院校,从空中乘务到地铁驾驶,从金融、物资运营到商业、旅游服务,从现代制造业到新兴服务业的各类终端人才??上海建设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闪现着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身影。他们在令人羡慕地畅行职场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构筑了一道最靓丽的职业人才风景线。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的职业教育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十五”期间,上海职业教育加大调整结构力度,提出了在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重点拓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新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技能人才成为企业需求的重点。2001年上海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上海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在教育部将专科、高职招生计划编制工作下放给省市政府管理后,实现了专科、高职的并轨,加快了高职教育的发展。2005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达30所,招生数3.54人,占当年整个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0.23%,高职在校生近10万人。2008年,25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数达10.24万人,招生数3.57万人,有毕业生2.97万人。不仅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随着经济发展增加,而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随经济发展而调整完善。
1.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办学“零距离”
在校企合作方面,上海市教委鼓励和引导学校依托行业和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推进“订单式”教育,让人才接收单位提供实训条件。许多高职院校也都与行业、企业紧密联合,目的是实现办学的“零距离”,即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零距离。为此,这些院校建立了由行业专家、尤其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他们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例如,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的“医用电子仪器”、“药剂设
31
备”和“医学影像设备”专业均与行业内上海医疗器械厂、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上海远东制药机械总厂进行产学合作。同时,在教学上,实施“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于在办学上与企业零距离,专业非常贴近上海的产业状况,其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近几年的就业率都在90%左右。
2.通过实训打造实干人才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区别是,高职教育要加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划,以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先进科技水平为标准,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专业方向定得好,毕业生未必就符合企业需求,还要通过实际训练,实现“理念上超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于企业,设施上同步于企业,技能上适配于企业”,打造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实干人才”。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了一个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现已建有工业中心、服务业中心、新产业中心、电子信息中心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训室,可提供46个职业类别、覆盖20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训。上海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指导中心提供的公共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这里,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真正的职业技能。比如,在“金融事务”实训中心里,点钞、开单现场与银行完全一样,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已完全适应了现实工作的节奏,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甚至部分外资银行,都来学校“要人”。有的高职院校还根据本学校特点与企业合作,建立本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据悉,浦东职校中与“两个中心”建设相关联的专业毕业生需求不断看好——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2009年7月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率为98%,东辉职校的“宾馆服务与旅游”以及“金融事务”两个专业,连明年毕业的学生都被“订购”。据麦可思公布2010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10月25日,有80%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和79%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计划毕业以后直接工作,其中本科毕业生签约率达20%,高职高专毕业生则
32
达到24%。
3.通过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活动
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就业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的是学生毕业时熟练掌握技能,进行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工作。为促进学生掌握技能顺利实现就业,上海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学制调整,有的院校推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学习期间休学创业或务工,有的学校是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方式培养学生,第一学期不分专业,第二学期起进入专业分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成长方向,即就业或升学,如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教育模式改变职业学校“适龄学生”的概念,扩大职业教育的受众面。
4.根据浦东发展设置新型专业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企业不断增加,经济高速发展,人才需求旺盛,如何让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需求、符合职业的要求,必须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这就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对接企业需求,对接经济发展。也就是说职校教育“教什么”必须与市场“要什么”紧密挂钩。作为浦东2008年度教育内涵项目之一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教材开发”,针对浦东建设设置了三门专业:金融事务、数控应用和民航运输安全检查,这些专业并非是学校领导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为了招生而套用一个好听的名字,而是事先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查,找到人才空缺点后才定下来的。从2004年起,新区教育部门就开始了一种尝试:根据未来几年的市场需求分批设立新专业,并为这一专业度身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培训老师。2004年“世博”硬件建设开工,群星职校率先打造“国际会展事务”专业;国际社区在浦东风生水起,新陆职校立即开设“现代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的“数控应用”、“现代物流”和东辉职校的“金融事务”专业立即跟上,新专业个个受企业热捧,学生就业率年年超90%。同时,新区教育局教育处陈国富也表示,“区域性推进职校教育”是浦东在全市乃至全国首创的一种模式。今后,结合迪士尼项目落地等新形势,新
33
区每年都将打造一批新专业,为浦东提供充足的基础型后备人才。
第三部分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通过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分析以及天津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互动性案例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借鉴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人才供给的人才市场需求“滞后性”的问题。为此,本课题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理解与天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实践以及在微观层面对天津职业大学高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实践的实证分析研究,以求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能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
34
养高技能人才占技能者25%以上,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岗位能力的体现,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沿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在上岗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合格的社会公民。
1、系统化课程体系内涵解析
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所搭建起来的支撑框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而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有机的关联,构成支撑框架下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就是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知识结构成系统、职业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建平台,形成“三系统一平台”系统化课程及支撑体系,如图2所示。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上岗能力;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识结构成系统 动手能力成系统 职业素质成体统 教学管理平台 图2 系统化课程体系示意图
2、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无论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训练或能力本位作为导向,还是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亦或是以项目运行为载体,其中心点都在于紧紧围绕高技能
35
人才这个目标,突出实践、突出能力、突出应用。
(2)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为训练职业能力作准备,明确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实践进行课程和组织实施的思路。
(3)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将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转型作为考虑因素。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快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就业、生存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课程体系的构建初始“源素”也毕竟更为具体和微观,以工作岗位作为起始点较为可行。
(4)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综合和创新能力。在系统化课题体系中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满足、符合社会对其基本的要求及趋势:一是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二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三是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5)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一是优化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缺失或不完整。二是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三是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四是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保证其自身体系和逻辑关系完整的前提下,使知识与技能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合势,发挥合力。
(6)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是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捷径”,既能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又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提
36
供服务。
3、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
高技能人才素质可以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或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构建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使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要培养学生职业专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以“四环节,三阶段”作为职业素质课程的系统框架,即将职业素质基本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职业素质实践课程和职场文化课程四个环节,通过在第一学年的职业领域能力学习、第二学年的职业岗位素养训练、第三学年的社会就业能力提升等三个阶段中得以落实与强化,从而使高技能人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修养。首先在第一学年中实施职业素质基本课程,坚持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不断获取知识、完善提高自我的方法。第二学年实施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夯实其人文素质底蕴,同时坚持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劳动锻炼和军事训练,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面对社会、面对困难的正确心态。第三学年开展职业素质实践和职场文化教育,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珍重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工作,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的敬业精神。
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使学生自入学伊始就要对其实施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介绍本职业的发展前景,并与学生个人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敬业的职业情操。
4、知识课程成系统
人本性原则作为实现系统化知识课程的保证,只有经由人本性原则对知识课程的梳理,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知识课程体系应符合人类认知心理顺序,重视科学精神和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知识课程体系的完整,
37
直接表现为重视个人的道德精神状况和文化素养的提高。知识课程体系应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现有特征出发,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结构、经验准备状态和认知发展水平并能促进它们进一步发展的顺序或方式,来制定实施课程,从而保障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但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的知识课程体系也不是完全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展开的;与此相反,是通过与知识课程体系配套构建的学生能力课程体系一起,通过行为活动或项目的完成来构建及实施的。这些行为活动或项目是从当前经济社会中所需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中凝练、提取出的,再由知识课程对其进行理论的解释和传授。
将知识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纵向结构是以基础性知识课程、发展性知识课程、高层次知识课程三个不同性质的课程为内容,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习得与传承,完善并形成学生个人的知识结构;横向结构是以课堂为核心向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实践、国家认可、国际通行等逐步拓展,构建结构纵横交织,个人知识与个人能力相互渗透,个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互作用、个人知识与个人发展相互协调、促进发展、课内外有机结合的知识程体系。通过纵向拓展和横向拓展,从而形成结构互相联系、内容相互递进,互动协调发展的知识课程体系。
知识课程以某一专业为切入点,以围绕、服务该专业所“必需、够用”的知识为主线,突出职业导向,划分类别异同,遵循认知规律,兼顾潜力提升,采用情境、项目、模块等课程结构,对知识内容序化、课程内容的编排按照个人能力的培养过程,呈现一种串行结构的形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利用知识课程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是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按照专业来组织知识课程内容的编排、序化行动。首先围绕宏观工作任务选择并确立功能性知识;再根据过程中的系统工作任务设立关联性知识,考虑前后关联、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的系统结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任务;最后围绕具体工作任务设置入门和概念性的知识。这样,按照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编排相应的知识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相匹配,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每一行动顺序及过程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
38
序列,具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性,按此为主线编排的知识课程也将具备系统性特点,学生认知心理顺序和知识结构也可循序渐进自然形成。
5、职业能力课程成系统
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力求首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摆脱浓厚的理论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现实化,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强化在学习领域中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对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需求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奠定基础。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首先是对复杂的职业进行分析、解构、选择和再重构,根据职业梳理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围绕工作过程、结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建设职业能力课程,可概括为“统筹安排、分级实施、主体突出、理论引导”。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由高职院校、企业分工协作、统筹安排,一是职业能力课程要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企业与职业院校;二是将学生既定位为企业的学徒,又要定位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据学徒和学生不同的身份特征,制定相适应的能力课程。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分级实施:
第一个层级以学校为主,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专业特点和优势专业,根据学校自身所处的地缘位置,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把以往成功教学经验和教学工作任务放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具体工艺流程及环节中进行整理,梳理出学校优势,并能驾驭的专业领域,将专业延伸至所对应和实用的职业,从理论层面设计出与专业相对应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为之安排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第二个层级是以企业为主。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技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参与到课程编排当中,以企业的视角提出对新员工、对能力课程的期望和要求,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明确并制定出“企业”性质的职业能力课程。进行专业过程分析并确定工作任务,最后由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养成。在这个阶段中需要确定的问题:由具体的工作任务来串联起工作过程,再由串联起的工作过程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最后确定能够体现出工作性质、完成
39
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过程。
第三个层级企业与院校共同作用。学校内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教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根据企业所制定的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根据第二个阶段在企业所列出的专业、过程中的相关任务,在学校范围内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围绕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来科学地针对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选择、组织、安排相关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企业则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校企共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应主体突出、理论引导: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必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的编排和实施。主体性可理解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或等待领取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积极地、全面地开展内部认识心理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养成技能。能力课程在编排和实施上,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重视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还要正确处理好知识课程与能力课程之间的关系,发挥知识理论引导能力养成、能力获得激发对理论知识探究的作用。对能力课程上的知识层面的要求:力求在能力课上不传授新知识或者仅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比较迁移较容易获取的新知识。能力课上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接近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使他们成为活动的思维主体,激发积极的情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和亲自实践,能力课就能取得实效。
通过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与其将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技巧,使他们一开始便对现在正在学习的、将来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从了解到熟识,从概念到抽象,从观摩到操作,从模仿到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与专业及工作过程相协调、一致、科学的成长过程,从而为发展独立的个人自我意识和体现自我社会价值提供可能的前提条件。
40
正在阅读: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06-12
一位好教师应该具备标准05-18
剖析FAT文件系统结构05-19
个人委托书(通用8篇)03-25
工业设计小作业—课堂思考题07-27
护士年终工作总结范本八篇04-04
下行文页面格式设置02-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比较06-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才培养
- 高技
- 能人
- 高职
- 院校
- 模式
- 研究
- 黄执中四类辩题划分和其中三类打法
- 矩阵的基本运算
- 2019年高考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默写专题训练三百题
- 2013秋三(2)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2011同方专转本计算机冲刺(内部资料)
- 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 教师招聘考试 小学数学教师 专业知识大全
- Unit 1解析与练习答案
- 2015年度江苏嘉禄嘉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报告 -
- 第4.5节 三维图形的几何变换2
- 同条件砼试块见证取样见证
- 2018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思路和方法(高考考前突破)
- 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学校手册
- 材料物理性能及测试-作业
-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 2016年下半年浙江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员《公路》考试试卷
- 任务分析与交互设计
- 装配式(PC)建筑外墙缝打胶施工方案
- 新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热点专题第二讲: 数列(文)(教学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