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地理 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
更新时间:2024-04-13 09: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2014年高考地理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
一、等值线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故登山选择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的地方,爬坡容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 / 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地形剖面图的读图方法:起点、终点、高点、低点的海拨高度,其次为坡度的变化。 4.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5.等高线与地形状态:山脊——等高线向海拨低处突出(等值线向低值方向突出处为高值区),山谷—等高线向海拨高处突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6. 确定某地为盆地(山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向四周成放射状),表明地势中间低(高),四周高(低).
等高线值愈往中心愈低(高).
7.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差值计算公式)
(n-1)d≤⊿h<(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d表示等高距)。
8.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9.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10.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11.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坝长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12.疗养院:应建在等高线疏密适当的阳坡地带,即地势坡度较缓的阳坡,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靠近水源和林区的地方;还要考虑远离喧闹的城镇和航空港,要尽量少占良田等。
13.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稠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开阔,水域阔深、平稳有一定坡度的河口三角洲或沿河谷地两岸;此外还应考虑港口建设的经济腹地条件、技术条件等。
14.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其次还要选择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的稳定;要注意盛行风的方向和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15.人文旅游景点:①寺庙-—应建在地势较高的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以突出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②宝塔—-应建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陵地区,常在小山冈的脊线上或山麓的湖边,以突出地貌平缓的曲线。 16.气象站:适当的和缓的山顶。――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免受高层建筑影响风向。
17.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18.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
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
1
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高寒区、断崖、沼泽地、沙漠区、季节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地段。适当时要通过鞍部。应尽量多联络居民点等。 19.输油气管道线:应尽量依地势沿等高线选线,线路要尽可能短;要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电线的架设)
20.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①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或河流谷地,可发展种植业,如小麦种植区。
②要选择坡度小于18°,一定高度且灌溉条件较好的阳坡.按等高线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山坡和高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可发展畜牧业和林业。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居民区:主要包括城市、村落,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或山区向阳的河谷或台地,要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和耕地,如河谷高地、湖泊沿岸、沿海等地.此外还要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22.工业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形区(等高线距离较大的地方),且地质稳定、地基坚实:还要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资源丰富。
23.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24.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25.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分析河流特征: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二)、等温线专题
1.水平分布规律:①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
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原因: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
生活释放大量热量。
2.垂直分布规律:①由山麓到山顶递减。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②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3.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
2
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弯曲方向受海陆分布、寒暖流、山地(焚风效应)、盆地、地形起伏的影响;闭合状:受山地垂直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4.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
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5.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 密—— 温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6.分析数值特征:高高低低规律;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
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 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7.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三)、等潜水位线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取决于潜水的坡度(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
3
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
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四)、其它等值线 1. 等温差线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
4
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图3给出了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情况。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b)海陆 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c)距海远近 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等值线分析(a)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
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b)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2. 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
多(“雨岛效应”)。
(4)闭合曲线: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3. 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不同纬度地区盐度比较主要分析气候中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同纬度不同海区主要分析洋流流经状况,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盐度较低(中低纬度海区洋流流向与等盐度线弯曲方向相反;中高纬度则相同);近海岸盐度还要分析陆地淡水注入的稀释作用;高纬度海区还要分析结冰与融冰的影响,结冰使盐度升高,融冰使盐度降低。 4. 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一般城市中心地价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 5. 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热力作用) 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线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5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4)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6. 等震线: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②影响因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地理计算专题
地理计算不仅是学生平时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在历次高考中均占有一定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地理计算能力的培养。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够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本文对中学地理涉及的地理计算进行了归纳,整理了各类与计算有关的地理原理,公式、以及解题方法。 (一)、应掌握的基本原则
1、懂:要懂得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理解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2、会:会运用公式或图解法计算数据。 3、熟:即能熟练掌握各种计算公式。
4、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
5、准:是计算的核心,要求判断和计算准确,在审题中切忌死记硬套公式。 (二)、考题呈现方式
近年考试试题中的地理综合计算题,从解题思维过程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提供信息材料,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二是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教材中未涉及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具体有以下四种类型。
1、图形计算综合题
该类试题大多以示意图或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计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判断、评价相关地理信息。
2、表格型计算综合题
该类试题以表格形式展示地理数据信息,要求考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运用地理概念、原理,通过数据的计算来分析、判断、评价相关的地理事物。
3、图表结合型计算综合题
该类试题以图像和表格相结合的形式提供地理数据信息,要求考生从图、表格中提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运用地理规律、原理通过数据的计算来分析、判断、评价相关的地理事项,是上述两种题型的综合。
4、文字材料型综合题
该试题以文字形式展示有关地理计算信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或材料中提供的有效计算信息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的数据;或根据所得的相关数据推断地理结论。 (三)、知识要点梳理
6
1、比例尺的计算
(1)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算:
① 将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 将比例尺放大了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③ 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④ 原比例尺缩小了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2)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比例尺的放缩指长度的放缩,图幅的放缩指面积的放缩。 (3)经纬网图上的比例尺计算:
利用同一经线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与纬度差×111千米的同单位之比。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统一) 2、经纬网距离的计算
(1)赤道上经度1°对应的弧长为111千米。(2)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弧长为111千米。 (3)纬度相差为φ的纬线上,经度1°所对应的弧长为111×cosφ千米。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1)海拔高度是某一地点垂至于海平面的距离。(2)相对高度是一地相对于另一地的垂直距离。 ①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 (n+1)d ② 陡崖高度计算:(n-1)d≤△H< (n+1)d
崖顶处海拔高度的计算:A≤H< A+ d 崖底处海拔高度的计算: B-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A表示崖顶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B表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 4、流域面积的计算 在等高线图中作出流域的分水岭(山脊线),由分水线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面积的范围。 5、时间的计算(大早小晚,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同减异加) (1)时区 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东十二区在西十二区的西边,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 ① 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 (所得商数,按数学求近似值的方法保留整数位,小数点4舍5入,就是该地的时区数,除中时区外,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② 时区序数=(该地经度+7.5°)÷15°(所得商数的整数为时区序数,除中时区外,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③ 所求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 (2)区时 ①每个时区标准经线上的时间即为整个时区的“区时”。②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1个小时。 ③同区同时(国际标准时间,一般是指零时区的区时;美国东部时间一般是西五区的区时;西部时间一般是指西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④ 某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 (两地的时区差:若两地在中时区的同侧,则时区数相减;两地在中时区的两侧,则时区数相加。若所求区时的地点在已知地的东边,则加时区差; 7 在已知地的西边,则减时区差。) ⑤两地的区时之差=两地的时区数之差。 (3)地方时 地球上的地方时是太阳作为参照物确定,某地的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点,与12点相对的地方时为0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的地方时不同,越往东时刻越早,即东早西晚(大早小晚),每隔15度,相差1个小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所求地方时的地点,若在已知地的东面,则加时差;反之,则减时差。)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即赤道在任何时刻晨线上都是6:00时,昏线上都是18:00时。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2时,和正午正相对的另一经线地方时为0时。即正相对的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12时。 ③经度相差15°,时刻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东早西晚)。 ④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⑤日照图中,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中午12:00时,平分夜半球经线所在地方时为0:00时。 ⑥区时与地方时一致的地方在各时区的中央经线上(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数)。 ⑦过日界线时日期要发生变化。即日界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不同。 (4)北京时间 ①北京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刻;②东经120°的地方时;③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的地方时,在有关日出日落的计算中多采用的是北京的地方时) 6、日期的计算 (1)日界线的概念: ①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②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隐形经线。 (2)日界线的性质: 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的。 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自转东移);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位置西移),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静止的。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在海洋上通过,从北极开始通过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经过新西兰东边,继续沿180°经线到南极为止。自然日界线隐形而规则,和地球上对应经线平行。 ④意义性;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3)日界线的用法:在任何时刻过人文日界线,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更换日期,钟点相同,因此,人文日界线两侧时间不连续,但钟点是一致的;而自然日界线只能以0时通过,两侧时间是连续的。 (4)求今日与昨日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 一般而言,当0°经线上为0:00时(0时经线和0°经线重合),180°经线上则为12:00,全球正好两个日期各半;当0°经线为中午12:00时,180°经线上则为0:00或24:00(0时经线和180°重合),全球只有一个日期;当0时经线在东经区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少一半,前一日占多一半;当0时经线在西经 8 区时,新的一天占一大半,前一日占全球的一小半;人文日界线180°以东的日期比日界线以西的日期晚(减)一天,0时经线以东的日期比0时经线以西的日期早(加)一天;据东12区的区时(x)算新的一天所占全球比例即x / 24即可,旧的一天所占全球比例即y / 24=1-x / 24。(x+y=24时) 7、昼夜长短的计算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弧长15°为1小时。在光照图上,经线把纬线分割成线段,相邻经线经度差一般为30°或45°,可知每经度段时间相差2小时或3小时。白昼或黑夜的时长可以通过读经度数得出。 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或北)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 ②晨昏线与经线平面重合,全球昼夜等分;晨昏线与经线平面交角最大(23°26’),昼夜差别最大。 ③看同一纬线圈中昼弧和夜弧的相应长度确定昼夜长短: 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 15° 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15° ④已知日出为A时:昼长 =2×(12—A), 夜长 =2A A+B =24时 已知日落为B时:昼长 =2(B—12), 夜长 =48—2B 昼长 =日落—日出 夜长 =24—昼长 这里所讲的昼与夜,均是以太阳是否升起或落下地平圈为标准,也就是以地平圈为界线。而生活中感觉到的昼夜,因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产生了晨昏蒙影(晨光和昏影),所以比日照时间长些。 ⑤纬度相同的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相同。 ⑥南北相对、纬度值相等的两纬线,其昼长之和为24小时,夜长之和为24时,昼夜相对值相等(南半球某纬线的夜长等于同纬度值北半球的昼长)。 ⑦某地最长白昼与最短白昼和为24小时。 ⑧夏半年:昼长于夜,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6点;冬半年:昼短于夜,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6点;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均为6点。 ⑨夏至日时:0°纬线昼夜长为12小时;20°N昼长为13时13分;40°N昼长为14时51分;60°N昼长为18时30分;北极圈内为24小时。 ⑩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东加西减)。 8、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①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并与它们垂直。因此,只有这两天各地日出日落时刻相同,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②赤道上各地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③南北极圈以内在极昼极夜期的地区,太阳总是在地平以上或者地平以下,因而无日出日落现象。 ④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同时日落。 ⑤据昼夜长短推算日出A日落B: A=12-昼长/2=0+夜长/2 B=12+昼长/2=24-夜长/2 ⑥纬度值相同的地区,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⑦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北京当时日出时间 9、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 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太阳高度最大的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为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低。随季节变化是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有直射现象。 ①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永远为零。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②地理纬度相同,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也有可能只有一个。(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纬线之间的角距离相同) ③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范围为:0°≤H≤90° ④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值 [H=90°—|Φ±δ|,(Φ、δ为正值,H为正午太阳高度角,Φ为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Φ、δ在同一半球时,取“一”,不同半球取“+”)或H=90°—两地纬度差]。 ⑤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地理纬度相等点的计算: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相等点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之和的一半;另一半球相等点的纬度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之差的绝对值的一半。 ⑥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 ⑦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tg H =影长 / 物体长度。 (当地正午时) ⑧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的夹角 = 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 ⑨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tg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⑩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23°26′;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 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量是:当地纬度+23°26′;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10、某地区纬度的计算 ①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注意首先判断该地所处的南北半球和纬度范围(热带范围还是温、寒带范围) ②利用北极星的仰角计算: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北极星与天顶的角距离=90°-当地纬度(只能是北半球)。 ③利用昼长确定:当北(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是X小时,而所求地区的夜长也是X小时时,当地纬度即与上述纬度相同,南北半球相反。 ④确定直射点纬度:在日照图中,晨昏圈一定与某纬线相切,那么切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数值上是互余的。即如果直射点纬度为α,则这两条纬线的纬度为90°—α。由此可判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至于南纬或北纬,则可据昼夜长短来判断。在侧视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纬线是过地心的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所在的纬线。 ⑤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a、 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b、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c 、R为某日日期, (R-6月22日)为该日与6 月22 相差的天数, (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⑥在天球图上,天极与地平圈的夹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天极的地平圈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10 (北半球任何地点;周日平行圈与地平圈的夹角为地理纬度的余角。 11、经度的计算 ①某地区的经度求算大多采用地方时等时间来确定。 ②确定直射点经度:在日照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所在经度。在侧视图上,昼半球最外侧的那条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其所在经度即为太阳直射点经度。在俯视图上,经线呈放射状直线,纬线为同心圆,在昼半球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所在的经度,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2、对趾点的计算 地面上某点通过地心的延线与地球面交汇的另一点,即为对称点。所以其计算方法是:对称点的纬度数不变,但南北纬正好相反;对称点的经度数;180°-原数,且东西经相反,即某点与其对称点的经度数之和为180°,而东西经相反。 13、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 ①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各点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 ②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小,两极为零。 ③已知地球表面某点纬度为Φ,地球半径为R,该点的线速度为V, 则V=2πRcosΦ/24 ④若求距地面某点(纬度为Φ)高度为h上空,同步卫星的自转速度为V ,则V=2π(R +h)cosΦ/24 ⑤纬度值为φ的纬线上,其线速度为VΦ=V赤道cosΦ(km/h)=1670cosφkm/h 14、温度差的计算 温度差的计算有时间和空间之分。从时间上看,有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两种主要类型。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就是该地气温的日较差。同样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七月,南半球出现在一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一月,南半球出现在七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空间上的温度差异又分为气温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由于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加热的不均匀,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垂直变化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会逐渐降低,大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处不胜寒”。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不同深度的地温计算规律:常温层以下,每往下100米,温度约升高3℃。 对流层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锋面活动、乱流混合等都可造成逆温。对流层辐射逆温的全过程为:发生——发展——消亡。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变小,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随之降温。假设:①近地面空气温度为T0;②它上升到高度Hm时的理论温度为T(T=T0一0.6H/100);③Hm处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逆温现象。当地面进一步冷却,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厚度加大,日出前(黎明时)达最强(即逆温层厚度最大)。日出后,随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升温。逆温层厚度自下而上逐渐变薄。当近地面气温达到Ts≥T时,逆温层消失,逆温现象结束。所以,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可以图示如下: 11 15、水平衡与热量平衡的计算 地球上某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的原理。根 据该原理,一条外流河流域内某一时段内的水平衡方程式为△S=P-E-R(△S为储水变量,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R为径流量),从多年平均来看,△S的值趋于0。因此外流流域的多年水平衡方程式为P0=E0+R0;海洋多年平均水平衡方程式可写成P0=E0-R0;全球多年平均水平衡方程式为P0=E0。 地面和大气之间,或者地气系统和太空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热能转换和热能输送,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这也就是全球的平均气温比较稳定的重要原因。 16、其他计算 ①人口密度的计算: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面积总数。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年净增人数与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一人口死亡率‰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合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它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百分比%也可以) ③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④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⑤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⑥流域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⑦地震释放能量的计算:震级每隔一级,能量相差30倍 ⑧营养级固定能量的计算: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2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⑨城市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某段时间某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等于该时期内人口增长的数量与起始时间人口总数的比值。 ⑩“产值构成”指各产业部门的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人口就业结构”指各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百分比;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林地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能源消费构成”指消费的各类能源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等。 ⑾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⑿.性别比: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多少?106.74。 ⒀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⒁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⒂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⒃气压梯度计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P/△d 三、地球运动和太阳高度专题 1.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①、昼长;②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③、天气状况。 2.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即纬度);②、天气状况;③、地势;④、空气密度。 12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3.冥王星降级的原因:行星概念重新定义:“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而由于冥王星的轨道与海王星的相交,因此不符合这一定义,失去了行星资格。 4.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纬度(纬度低,初速度快),气候(多晴天,能见度高),地形(开阔),方向(向东发射),人口稀少,便于回收,多傍晚发射. 回收场的选择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人口、交通。 5.注意区分地方时与区时,掌握太阳升落的方位和太阳周日视运动图,光照图上的一线四点,日出日落时间和昼长夜长的计算. 6.太阳回归运动轨迹图等值等距规律 地球上同一地区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值的同一值会出现两次(等值),而且同一值出现的日期与二分二至中的任意一天的距离等长。 7.黄赤交角的变化与五带:黄赤交角增大则热带、寒带范围也增大,温带范围则缩小。黄赤交角增大n度,则热带范围增大2n度(南北半球各n度)、寒带范围增大n度,温带范围则缩小2n度。 8.地球公转轨迹图判断依据(四种画法):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一致,地轴北轴倾向太阳-—夏至日,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9.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天气、气候、空气质量、季节昼长。 10.东西经——东(西)经度的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反)。南北纬——北纬的度数向北增大 东(西)半球——从20°W向东至160°E 11.方向—A在B的什么方向,分清出发点B与目的地A,看纬线的位置定南北(上北下南),看经线的位置定东西关系(经度差小于180°度)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 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13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其它知识点: 注意:太阳周日视运动(多注意图形的阅读与绘制) 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o到23.5o间变化。 (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 道太阳直射21°N。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0点日出,24点日落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7°(即为太阳直射纬度的两倍),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4、处于极昼期的地点(除该日正好极昼的地点)。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7°(非极圈)。 涉及季节的应特加注意的知识汇总 一年可以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气温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气温最低的季节;春秋是冬夏二季之间的过度季节。 但是,并非所有的地区都有这种现象。一般而言,在中纬度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愈往极地(长冬无夏)、赤道(长夏无冬)四季愈不分明。此外,南北两半球的季节变化正好相反: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是冬季。 由于季节变化不仅取决于地球在一年中所处的绕日公转轨道位置的不同,而且还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诸因素综合影响。因此,用不同的标准划分季节,有不同的结果。 (1)天文科学上,我国是将“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欧美国家是将“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开始。 14 全年可划分大致相待的四个季节,每季三个月。这样划分的结果是全国各地四季的日期是固定的,统一的。 (2)气象科学上,采用统一的日期划分四季,每季三个月。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这种划分主要是考虑气候递变特点,便于分析比较。 (3)实际上,由于各地区的寒热状况不同,有以气温为标准划分季节的:平均气温大于22o为夏,小于10o为冬,在10o-22o之间为春秋。这样划分的结果是在同一地点,四季长短不齐;在不同地点,同一季节的起讫是不同的,而且并非都是有四季。 除了上述四季的划分外,在低纬度热带地区,有按干、湿季划分的。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的一年中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差异不大,气温变化不大,而雨水的多少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很大之故。在高纬度寒带地区,由于一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很大,还有根据昼夜长短来划分季节的。 1、四季知识的考查,在各种资料和高考试题中是经常看到的.高考地理备考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天文方面:从天文现象或从光照图上判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办 天文四季的划分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 极昼、极夜、极光的出现等 气候方面:气团活动 锋面活动 特殊天气的产生 气温中心的变化 气压中心的盛衰 季风(东亚、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方向的变化 干湿季节 等温线的弯曲 气压带的断裂等。 河海方面:河流汛期 河流补给 河流封冻、解冻的时期及冰期、凌汛的出现 季风洋流等。 生物方面:草木枯荣,开花结实,动物迁徙、繁殖等 农业方面:作物生长、黄熟、收摘 植树 渔汛 山地牧场的放牧 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特 征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事活动等。 其他方面:雪线升降 登山佳期 极地考察 海岸晒盐 2、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是: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同一时间)。 3、不同季节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季节) 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 华北于原出现干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 黄昏时,北斗七星斗柄的指东; 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长芦盐场忙于晒盐 夏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青尼罗河处丰水期(丰枯看其补给类型和所处地区) 塔里木河水位最高的时期 北印度洋的洋流顺时针流动 我国低温中心在青藏高原 驯鹿自针叶林带迁向苔原带 天山牧民在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 北极考察最佳时期 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干燥 索马里沿岸出现寒流(轮廓和风向) 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伏旱天气 亚洲低压势力强盛 南部沿海地区物体影子有时朝南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升高 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时期(七月初) 我国南方赛龙舟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台风、暴雨袭击 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南半球热带草原) 东亚季风区盛行东南风 北半球热带草原区和季风区正值雨季 北极圈附近国家有“白夜”现象 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吹西南风 15 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 华北平原棉花收摘 一场秋雨一场寒 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 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开始落叶 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一月初) 北半球大陆高压强盛,大洋低压强盛 南极考察最佳时期 北半球昼短夜长 途径北印度洋西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澳大利亚袋鼠繁殖旺盛 我国常遭寒潮影响 好望角一带炎热干燥 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我国秦淮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 舟山渔场出现带鱼汛 四、河流专题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流程长度与流域面积;水系形态、支流和湖泊的数量及分布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河道的宽窄、曲直;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4.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5.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 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 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6.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 16 在上游河段(宁夏平原至河套平原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7.中国南(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 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 8.河流航运条件评价: (1)自然基础(与气候 地形相关): ①水系条件:河道宽深,水流速度平缓(平原或盆地地区);水系庞大且通航河道长. ②水文条件:汛期较长(水深),含沙量低(少淤),无冰期或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2)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提供丰富的物产和广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人工运河的开挖,进一步方便了区域内的联系.江铁联运和江海联运,减少了中转环节,提高了效率,内河航运进一步扩大到国际。 (3)河道上方建设桥梁,必须考虑到河面到桥拱面的最小净空高能否让船只顺利安全通过。 9.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10.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11.世界著名的航运大河(运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长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易北河,莱茵—多瑙运河,北美五大湖,圣劳伦斯河,多瑙河,泰晤士河,塞纳河,京杭运河,珠江等. 12.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 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 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13.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河流上游的特点是:河谷呈“V”字形,河床多为基岩或砾石;比降大;流速大;下切力强;流量小;水位变幅大。中游的特点是:河谷呈“U”字形;河床多为粗砂;比降较缓;下切力不大而侧蚀显著;流量较大;水位变幅较小。下游的特点是:河谷宽广,呈“︶”形,河床多为细砂或淤泥;比降很小;流速也很小;水流无侵蚀力,淤积显著;流量大;水位变幅较小。) 14.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17 15.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五、地下水专题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类型 潜水 (重力水) 承压水 (自流水) 2.地下水的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潜水等水位线图的应用见等值线P4“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 18 位置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 流向 从高处流向低处 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 补给 雨水和地表水 潜水 分布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深度和水质 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 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六、地质地形专题: ?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 刚果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 洲: ①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②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③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 洲: ① 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②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 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 ①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②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①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②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 ①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②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②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7)开凿隧道问题: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注意: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的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小水电水坝建在背斜处,利用向斜储水(库区)。 (8) 三类岩石要从成因、类型和特征上注意区别和联系。 (9)板块构造理论 (1)六大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它们是: ① 太平洋板块 ② 印度洋板块 ③ 亚欧板块 ④ 美洲板块 ⑤ 非洲板块 ⑥ 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中只有太平洋板块为海洋板块,其他都为海陆兼备。 19 (2)板块与地壳运动: ①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② 板块之间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 (3)板块与海陆形成: ① 板块张裂地区为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 板地碰撞挤压地区为消亡边界常形成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 (10)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背斜:岩石年龄中心老两翼新,岩层线上拱隆起、地貌上常成山岭、但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石年龄中心新两翼老,岩层线向下弯曲,地貌上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成为山岭。 (2)断层的基本形态 <1> 地垒一侧岩块上升成块状的高地。如:庐山、华山 <2> 地堑一侧岩块下沉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实际应用意义 ① 开采地下水资源应选在向斜部位。 ② 开采油、气资源、隧道应选在背斜部位。③ 大型工程、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11)外力作用与地貌: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2)流水作用: ① 侵蚀作用:坡面水冲刷地面下切形成沟谷、瀑布。 ② 堆积作用: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碎石、泥沙堆积形成山麓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风力作用。 ① 侵蚀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和裸岩荒漠。 ② 堆积作用:风沙堆积形成风积地貌。如:流动沙丘(迎风坡缓)、沙垄等。 八、 海洋环境专题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2.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马鞍形曲线) (2)、洋流: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7)深度:随深度的增加,0—10M,盐度不变,10—20M盐度增加,20M以上盐度变化很小。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③只有狭窄水道与阿拉伯海和地中海相通,海水对流作用弱.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 20 淡水注入.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伊犁河)③ 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盐场区位选择: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3.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1)、深度(海底地形):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渔业资源丰富。(2)、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3)、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4)、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和泥沙,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和产卵 。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4.钱塘江潮汐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天文、摩擦力。 5.洋流:(1)类型、成因 风海流——在大气运动和近地面带的盛行风(动力)长期吹拂海面形成的,在洋流的形成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陆地形状以及地偏力的影响,改变了方向。 密度流——温度(水温高,水面高)、盐度(盐度低水面高)补偿流——离陆风、密度流 (2)分布规律: ①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东寒西暖 ② 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 ;东暖西寒 ③ 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寒 ④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 顺时针、冬季 逆时针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寒(暖)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或由高(低)温海域流向低(高)温海域.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推理: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在中低纬度海域与等盐度线弯曲方向相反,中高纬度则相同. 6.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 (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权益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权益. 九、 农业生产专题: (一)一般方法: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 21 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 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 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③政策 ④劳动力 ⑤科技 ⑥工业基础 (二)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三)几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水稻种植业 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热带雨林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旱地直播技术),埃及等国家。 我国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单产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人们喜食大米;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商品率低;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水利工程量大;酸雨危害;机械化水平不高;总体科技水平较低。 2.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 距离海港近③交通条件改善,④冷藏技术的进步。 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 我国牧区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3.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我国东北、西北地区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④ 市场广阔;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 害的影响⑤能耗高(美)等。 我国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 生产规模大, 22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 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⑤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区域的纬度和气候存在一定差异。 4.混合农业:澳大利亚,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黄淮海的鱼塘——台田农业、千烟洲的“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模式。 优点:①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循环经济,立体开发,综合利用);②农民可以灵活、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不足:水源缺乏。 解决方法:东水西调。 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 ①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 A、区位因素分析:盆地地形,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地广人稀,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邻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 B、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农牧生产活动交替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生产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多供出口。 ②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区位因素分析: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生活能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B、整治和发展方向:综合开发,发展立体农业;系列开发优势资源;生态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5.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6.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 加强“南南合作”; 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7.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3 8.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9.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② 交通方便;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四)其他: 1.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2.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3.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4.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5.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6.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7.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8.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9.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10.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11.农业区位的区域分析: 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 24 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涝灾害严重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12.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区位 名称 主要分布区 “亚洲的粮食”——水稻;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最大生产国——中水稻 粮食作物 玉米 国;最大出口国——泰国。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埃及、尼日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巴西 单产最高——玉米;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我国的主产地在吉林省 喜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水热要求不高;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喜高温多雨、怕涝 红壤等酸性土壤 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饮料 可可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现以非洲为主,拉丁美洲亦生产 较高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分配均匀 咖啡 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现分布于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埃塞俄比亚等 喜高温多雨 —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山地生长 要有较高的树木在它上层作荫蔽保护,本身抗风力弱。所以在热带雨林带海拔较低处,可可树生长茂密。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冬小麦和春小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冬收,春小麦一般春播秋收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喜高温多雨、地势低平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在我国的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36°N) 生长习性 农业区位的选择 小麦 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美国 糖料作物 甘蔗 拉丁美洲、巴西、古巴、亚洲,我国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区 亚欧大陆、北美的中温带地区,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 甜菜 茶叶 亚洲的印度、中国、斯里兰卡 可可 25 剑麻原产于墨西哥,从西沙尔港出口,因剑麻 而也叫“西沙尔麻”。现非洲的坦桑尼亚占世界总产量的60%。 原产于东南亚,现主要产在南亚地区。孟黄麻 纤维 加拉国黄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黄麻在我国南方种植很广,浙江省最多 亚麻 温带地区的中国、俄罗斯等 橡胶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棉花 美国中央大平原、埃及、中亚;我国则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南疆 原产于我国,北起秦岭南麓,南到雷州半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 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壤土 喜高温多雨 喜高温 喜温润,怕寒 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长日照作物 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喜高温耐旱 水果 柑橘 岛,西起藏南察隅,东到台湾岛都有出产。 冷 苹果 辽宁、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出产最多 喜光、较耐寒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花生 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产量占全国1/3以上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有北移南迁油菜 趋势,扩大到黄淮海平原、辽宁以及华南油料作物 芝麻 地区;四川产量全国第一 原产于非洲。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暖温带、亚热带种植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南 喜温干燥、砂质壤土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 喜温暖气候,原产于非洲。广泛分布于西非几肥沃土壤 喜温耐旱 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 内亚湿热森林地带。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不耐涝。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原产于非洲。广泛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湿热森林地带。 原产于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东北黑龙江为最多。 岛等地 油棕 大豆 出口农产品基地 为中温作物 要求积温在2000℃—3000℃,需水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十、 工业区位专题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26 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 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 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二)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加工厂——原料影响在减弱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接近市场——饮料厂、家俱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市场影响在加强 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冶金——动力影响在减弱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纺织厂、电子装配厂、服装厂——劳动力数量影响在减弱,劳动力素质影响在加强。 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飞机制造、核电、精密仪 仪表厂人才和知识的影响力在加强。 (三)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㈠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㈡举例: 例1: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①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②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③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 27 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②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 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③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④技术力量信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 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四)工业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 ① 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 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 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五)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日本工业集中在 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 ① 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 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 ③ 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28 (六)新兴工业区 1.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 ③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④ 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 点:① 以中小企业为主;② 轻工业为主;③ 生产过程分散;④ 资本集中程度低; ⑤ 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 : ①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 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 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 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④ 形成规模生产;⑤ 树立品牌意识;⑥ 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 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2.“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社会经济因素:① 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② 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 ③ 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七)我国重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带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 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9 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发展方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5、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6、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7、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8、沿江大开发 区位因素: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 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八)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②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③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④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⑤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⑥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⑦交通――沿交通线分布;⑧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⑨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⑩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十一、城市专题 30 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地形: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 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军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 科技发达;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硅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硅谷等)。 ?上海市的发展:优越的区位因素:① 便捷的交通; 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① 道路狭窄,交通堵塞;② 居住拥挤;③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 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 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 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 ①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② 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 局形态;③ 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④ 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 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 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 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措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施 通道路;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逆城市化问题: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31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一 般城市中心地价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 十二、交通专题 (一)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文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二)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 点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说: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火车 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 ?筑港条件: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腹地条件: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经济性质: 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注: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应用:如分析纽约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的深水海港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②哈得孙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纽约港的经济腹地是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④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3、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4个因素:①路宽;②与市内交通联系;③与市外交通联系;④工程量。 4、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避洼地、盆地)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跑道与风向平行。 ?社会因素: 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周围不能有高层建筑等障碍物。 ?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三)交通运输中的点、线的典型案例与区位选择: 1、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 ?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5个方面加以比较。 ?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铁路穿越喀斯特地形; 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2、“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垮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铁路建设区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战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典型铁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泛亚铁路等。 3、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 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 个第三产业的发展。阿 (3)政治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的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 少数民族,铁路的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的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 (4)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33 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4、公路建设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 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江苏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 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 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 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 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 促进苏北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 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5、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天津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 ① 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 ② 港阔水深,不淤不冻; ③ 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① 经济腹地广阔;② 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欧 亚大陆两岸;③ 以鹿特丹为依托。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不利方面: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区位因素: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四)城市交通1、特点 2、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3、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铁;水运;轻轨铁路;4、保持城市交通畅通的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34 (五)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 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 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六)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注意地球上两点间最近距离的计算。 十三、商贸与金融专题 1、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① 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②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2、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 3、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商业小区的布局原则:服务 最优(就近便民) 4、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 ① 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② 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变式: 武汉、西安分别是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商业中心的原因。 芝加哥是美国中部商业中心的原因。 5、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① 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② 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十四、人口数量、分布、迁移专题 1、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 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 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3、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因素: A、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B、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经济、交通运输条件 C、历史政治因素:开发历史时间、人口数量。 4、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 东南 部,原因: 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5、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6、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35 7、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8、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 9、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10、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11、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12、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 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 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13、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1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15、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十五、文化专题 1、新石器文化源地属于文化系统 源地。 原因: 每个文化遗址都是由特定的文化事物构成的文化综合体,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特 征明显、结构完整的文化体系。 2、为什么说都江堰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既可防洪又可灌溉 ② 没有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变式: 为什么说江南丘陵的梯田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丘陵地区坡度较小,开垦梯田后,既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也没有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 问题;② 开垦梯田后,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光热等自然资源,又使农业得以充分发展。 3、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 36 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 火把节---------彝族 4、文化扩散形式: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十六、旅游专题 1.旅游的作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外汇;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 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 2.旅游活动出现的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 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等。 3.旅游资源的观赏:(略)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长 度、经济发达程度);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黄山与庐山旅游问题: 1 欣赏黄山云海,最佳季节是夏季,最佳天气是雨过天晴。 2 黄山四绝中的“怪石”在游览时,应选择特定的观赏位置才能欣赏到这些岩石地貌的酷似造型. 3 庐山黄山比较: ① 游览价值:黄山大,庐山小② 市场距离:黄山较短,庐山较长③ 地区接待能力:黄山较小,庐山较大 ④ 交通通达性: 黄山道路较少,交通不便 庐山有京九铁路和长江航线,通达度较好 ⑤ 环境承载量:黄山缺少较大平台,环境承载量较小 庐山有较大平台,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环境承载量大 4 在规划黄山旅游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5 黄山与庐山较好协调了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的关系,均获“世界人类和自然遗产”殊荣,成为著名旅游区 6 制约黄山夏季旅游游客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承载量 7 黄山与庐山两地开发条件不同, 主要原因是: 环境承载量 地区接待能力 8 如何才能体会到“黄山天下奇”: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象,以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知求真 9 到黄山旅游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查阅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 ①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②了解景观形成原理,以及美学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变式: 到苏州旅游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查阅资料,了解园林的构景手法和景观特点 ........ 10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 利:① 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弊:① 带来环境污染 ② 对动植物的破坏 ③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⑤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11 对黄山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从游览价值方面分析) 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② 集群状况优良; ③ 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 12 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37 不同 ① 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② 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③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七、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专题 1 第三世界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 ① 自然灾害频繁,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 长期受殖民统治掠夺,经济基础差;(历史根源) ③ 长期内乱,社会动荡不安;④ 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根本原因) 2 我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① 持续的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② 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 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④ 争取国内、国际稳定的政治局势。 3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① 当前世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② 可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构成;③ 利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4 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 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 跨国公司: 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 ① 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② 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 ③ 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利: 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弊: 对我国传统工业造成冲击 6 阿以冲突和平解决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是: 内因:① 巴勒斯坦问题; ② 耶路撒冷问题; ③ 被占领土问题; ④ 水源问题。 外因:⑤ 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7 欧盟问题: ① 欧盟的成立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欧盟成立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多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 欧盟的成立说明了什么? 欧盟的成立说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迅速增强,从而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8 西亚地区倍受西方列强关注,原因: ① 西亚石油资源丰富,是西方列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② 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战略位置重要. 十八、能源专题 1.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 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38 2.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4.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 调整措施:(开源节流) ①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④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 稳妥发展核电;⑥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⑨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⑩ 利用乙醇汽油。 6.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① 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② 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7. 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 ① 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② 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8.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 对西部的意义:a. 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 增加就业机会;d.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 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9.西电东送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39
正在阅读:
2014年高考地理 专题答题要点总结精要04-13
【新】2019-2020学年度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辅资料: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可打印精品05-05
基于Struts框架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07-24
“十三五”重点项目-空分制氮设备生产建设项目申请报告11-06
2018超星尔雅《创新思维训练》王竹立-期末考试答案12-14
我和我的同学作文04-01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11-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精要
- 答题
- 要点
- 地理
- 高考
- 总结
- 专题
- 2014
-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宁大伟
- 2013年海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统一考试3
- 上海xx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2016-2025
- 新人教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册很实用(免费) - 图文
- 第九章 出口鼓励与出口管制措施
-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考前串讲1
- 植物生物学练习
- 生物学科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单元练习资料
- 微观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 《电磁场与电磁波》习题参考答案
- 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设计
- 模拟电子技术教程 第4章习题答案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答案)
- GB 2763 可检索表格
-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析
- 2017版中国票务系统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领导扶贫慰问活动讲话稿(五篇)
- 南信大模拟电路期末试题
- 会计定时作业参考答案
- Unit2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 第一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