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4-05-21 11: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陕师大20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建于19世纪中叶。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的活动。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低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
二、社会生产力
1.社会生产力是具有相当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物质资料的力量。
2.生产力由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使用生产资料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构成,是劳动过程中结合在一起和共同起作用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总体的能力。 3.生产力要素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其他一切物质技术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三、社会生产关系
1.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2.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被称为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陕师大2013
3.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相互联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也称生产关系体系。
4.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 1) 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2) 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 3) 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
4) 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 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
用,
2) 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 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
发展。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两个原因:
①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人与物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形式,从而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够比较充分地调动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使其发挥作用。
② 它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使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了余地。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合乎规律的变革,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都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形成以后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就是一个证明。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分为两种情况:
陕师大2013
①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阻碍作用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而不是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五、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 经济规律的特点 (1)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3)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3.经济现象形形色色、错综复杂,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的经济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经济规律按照其发生作用的历史时期的长短,可分为四类:
①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它表现各个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的某些共同的本质联系。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共有经济规律的存在,说明各个社会经济形态有着互相联系的一面。 ②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它表现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的某种经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联系。例如价值规律。
③在某一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它表现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的某种特殊的本质联系。如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有经济规律之一,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特有经济规律之一。
④在某一社会形态的一定阶段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例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有经济规律,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二阶段的特有经济规律。 3.基本经济规律
决定某种社会生产的本质和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主要过程,以及生产发展方向的经济规律。在每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同时发生作用的多种经济规律中,只有一个是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六、 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社会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其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制度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
陕师大2013
的主要标准(根本标志)。
原始公社经济制度 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形成 奴隶社会经济制度 封建经济关系的形成 封建社会经济制度 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七、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1) 对立统一规律 2) 质变量变规律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4)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3)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结论的一致
在对交换价值作抽象的逻辑分析后,又分析交换过程,从历史角度揭示交换价值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具有严密的逻辑震撼力,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召力。
(4)政治经济学的其它方法 a. 系统方法 b.
规范分析方法是指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一系列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据以研究经济
活动怎样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力求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或“不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这类的问题。 c.
实证分析方法是指从某个可以证实的假设前提出发来分析人们的经济活动,并预测经济动的后果的方法。它不把价值判断作为基础,力求回答的是经济现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类问题 ,而不回答“好”或“坏”的问题。
八、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1.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由其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原因:(1)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陕师大2013
(2)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立场不同,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有的看法和所作的分析就不同。对于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同阶级会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反对的态度,而作为其理论表现的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因为工人阶级极其政党代表先
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工人阶级极其政党认识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理论表现,它越是正确地揭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变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九、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 有利于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二 有利于认识经济运动过程的规律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三 有利于完整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与中国实践结合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1.商品经济 (1)含义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产生条件
1)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
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2)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历史上,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3)商品经济的特征
①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
陕师大2013
为基础的商品交换。
③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
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②市场经济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2.商品的二因素
(1)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就是物品的有用性。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的物品可以具有多种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不体现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
(3)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4)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和矛盾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中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③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陕师大2013
3.劳动二重性
(1)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②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有差别、有矛盾的。第一,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来考察的。第二,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从具体劳动来看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从抽象劳动来看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第三,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 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1)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
2) 抽象劳动是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
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陕师大2013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4. 商品的价值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个条件是:⑴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即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它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绝大多数生产者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⑵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即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它是指生产经验的多少,技术的纯熟状况和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支出的多少。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一个普通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胜任的劳动。 2)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胜任的劳动。
3)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
标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是不相同的。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比简单劳动多,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在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时,必须把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化为复杂程度相同的劳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通过把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来进行的。但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换算比例,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调整,逐渐确定下来,最终得到社会公认的。 (3)劳动生产率
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 两种表示方法:1、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2、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 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④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不变。 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劳动客观条件 劳动主观条件 劳动自然条件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
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社会劳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
陕师大2013
品种上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私人劳动使得这种需要不可能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5.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1)价值形式经历阶段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处 于等价形式一端上的商品则是经常变化的。商品的价值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
三、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的不足是: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没有完全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交换。)
四、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3)货币的职能 1) 价值尺度
① 是货币表现、衡量、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②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表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不同) ④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就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2) 流通手段
①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足够了,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足值的铸币、纸币就是由此只能演化而来的)
④ 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但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W1-G-W2。
陕师大2013
3) 贮藏手段
①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 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 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具备储蓄手段功能,但在现实纸币流通条件下,也可储蓄作持币待购,但还是有区别的) 4) 支付手段
① 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 世界货币
① 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②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 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4)货币流通
① 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流通的、不断的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②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③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流通必须同商品流通相适应。 (5)通货膨胀
① 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② 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 (6)通货紧缩、
① 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② 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7)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
? 货币流通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
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要以它所象征性代表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为界限的一种规律。 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
陕师大2013
金属量?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流通中所需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 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第三章 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1.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2)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
(1)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以价值为基础的。(2)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3)价格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3)积极作用
? 价值规律具有调节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
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保持大体协调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调节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自发性、滞后性和短期性等。
? 价值规律具有刺激作用。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改进技术,努力使商品的
个别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通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原理决定的。
? 价值规律具有分化作用。由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劳动生产率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他们
的竞争能力也存在差别。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和优胜劣汰。这种分化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分化作用是通过市场竞争,价格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实现的。 (4)消极作用
?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陕师大2013
?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
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
源的浪费
2. 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 (1)市场经济
① 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作方式。
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资源配置即社会劳动总时间的配置)
(3)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 ? 计划资源配置方式:
⑴含义:指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⑵基本特征:直接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掌握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权;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权。 计划经济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信息传导通过行政渠道纵向实现。 企业责任只是完成计划指标,动力来源于外部。 ? 市场资源配置方式:
⑴含义:指市场机制站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 ⑵基本特征:直接决策者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横向联系,形成总体的经济活动。
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进行调节——对市场主体约束、刺激;使资源有效利用。 ⑶优势:市场自发调节,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⑷局限:难以自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造成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失衡。对于外部不经济的调控显得乏力。刺激生产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 (4)两者根本区别:管理体制不同,过程各有特点
3. 市场机制 (1)含义
市场机制是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方式。
陕师大2013
(2)特点
具有利益制约性/具有内在性/具有相互制约性 (3)市场机制类型
? 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供求变动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作用:(a)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 (b)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手段。
(c)使消费者改变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 (d)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 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机制,通过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的内在联系,促使供求在不断变
化中趋于平衡。
作用:(a)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市场价格的涨落,又会使供求关系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供求之间不断趋于平衡。 (b)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市场竞争关系的改变。
",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出卖者间的竞争加剧,购买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形成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间的竞争加剧,出卖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形成卖方市场;当商品供求大体平衡时,各方面间的竞争展开得最充分,竞争机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时形成均衡市场。 ? 竞争机制是指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生产资源流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所有的市场机制,都
要通过竞争机制起作用;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调节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都要通过竞争机制才得以实现。
作用:(a)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对市场价格信号作出灵敏反应,从而努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
(b)可导致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解决市场供需矛盾。 (c)是整个市场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4. 市场体系
(1)市场含义: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市场作用:
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因而是他们进行竞争的舞台和进行合作的桥梁,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环节,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安排生产以适应消费,市场交换的扩大为生产的增长开辟道路;
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2)市场体系
陕师大2013
",含义:是各类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 ",构成:由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构成。
",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及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5.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
(1)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市场秩序。 (2)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分类 a.
市场运行制度和规则
b. 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 c.
6. 市场组织(流通组织,中介组织,管理组织) 第四章
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在逻辑和历史上都是资本主义产生的起点。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1)有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2)大量的货币财富在少数人的手中积累。 3. 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是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 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 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 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
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 (2)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
重复进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揭露出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中看不到的
陕师大2013
一些重要特征:第一,揭露出工资的真正来源,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工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揭露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说明了工人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
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3)资本积累的实质
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用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反过来成为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家不仅无偿地占有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不断地利用这种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 资本积累受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支配: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
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因。
?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
对量,从而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包括: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5)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1) 资本积聚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
资本积聚是伴随着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
2)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通过吞并和联合两种
形式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实现的。 3)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a.
两者的区别在于:①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它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②资本积聚的增长要要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
陕师大2013
限制,因此增长速度受到制约;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b. 两者的联系在于:一方面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
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加快资本的积累和积聚。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 (6)资本积聚与资本积累 a.
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b.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 c.
资本积聚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
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而建立起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资本积累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8)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9)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内容 ? 对小生产者土地的掠夺 ? 货币财富的积累
(10)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4. 资本 ? 资本的定义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 资本的一般特点
无论资本采取何种具体形态,在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运行,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① 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 ② 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③ 返还性,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目的就是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④ 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越大,风险也可能越大。 ? 资本的主要形态
① 货币资本形态,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② 实物资本形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
陕师大2013
售的产出品,也称物质资本;分为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两类。
③ 无形资产形态,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
④ 虚拟资本形态,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5.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联系与区别 a.
联系的方面
①两者都是货币,都采用货币的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就是作为资本的货币,这种货币在形式上是合作为货币的货币一样的。
②作为货币的货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作为资本的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其二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劳动力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当货币所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为其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b. 区别的方面
①含义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是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指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
②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③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不同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表现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资本的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这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不同。其次,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为买而卖,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它的运动没有限度。再次,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因此货币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2)商品的流通形式是:W—G—W, 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 a.
两种流通形式在形式上的区别是: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③流通的媒介不同。
b. 两种流通形式在内容和目的上的区别是: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
取得特定的使用价值以满足商品生产者的需要;资本流通的内容是流通终点的货币大于起点的货
陕师大2013
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增殖。 c.
两种流通形式在运动限度上的区别是:商品的运动是有限的,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
(3)资本总公式
G—W—G′这个公式,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因此称为资本总公式。 (4)总公式矛盾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增殖价值,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实现了价值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5)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由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可以看出: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同样,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因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会发生关系,价值才有可能发生增殖。因此,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由于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而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我们看到,在G-W-G′的运动过程中,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因为在这一阶段上,货币只是代表一个既定的价值量;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才有可能发生增殖,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可以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还要大的价值。因此,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前提。
(6)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
?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 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
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
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
陕师大2013
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 劳动力
(1)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并在进行生产时就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丧失了维持生存的一切物质条件,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不是任何时代都具有的,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才形成的。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但作为特殊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
①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两个特点:一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二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②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普通商品在使用或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7.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 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 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
(3)从劳动二重性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内涵:商品的二属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
陕师大2013
动: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另一方面有是矛盾的。 ?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
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a.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指挥下进行劳动;第二,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
b. 价值增殖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此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看,不同性质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从价值形成过程看,劳动的种种不同性质被舍象了. c.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另一方面通过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这个超过额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d. 因此,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内,是因为只有流通,资本家才能购买到劳动力这
种商品,并卖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实现剩余价值;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流通只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提供必要的条件,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被生产出来. (4)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a.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b.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
一方面又是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要形成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
d.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和工
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即剩余价值。因此,只要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就能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 e.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陕师大2013
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
?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
不变资本。
?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
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已被工人用于个人消费而消逝了。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它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m'=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
它也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前者采取了物化劳动形式,后者采取了活劳动形式。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①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②不变资本的物质形式是原材料、辅助材料、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厂房等;可变资本的物质形式是工人用于购买自己需要的消费品。
③不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改变其物质形态,其价值保留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存在价值转移,已被工人用于个人消费而消逝了。但是,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它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 ④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9.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个别企业通过提
陕师大2013
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10.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在于:①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联系在于:①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
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4)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陕师大2013
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②超额剩余价值由个别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由所有企业获得。
③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联系: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
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1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发展 简单协作——形式隶属 工场手工业——向实际转变 机器大工业——完成实际隶属
1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
(1)所谓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如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的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就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
(3)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几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几种职能形式。 2. 产业资本循环的各阶段
?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
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在这一阶段上,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在这一阶段上,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如果用 P 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中断,W’ 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过程可用如
陕师大2013
下公式表示:
?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业资本要从生产领域回到流通领域,把
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这一阶段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如果以W’和G’分别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和货币,则销售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W’—— G’
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其中,购买和销售过程属于流通领域,生产过程属于生产领域。用公式表示:
3.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陕师大2013
? 货币资本循环(G — G’)的特点是: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终点是已发生了增殖的货
币资本。因此,货币资本的循环鲜明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取得剩余价值,因而它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在于生产阶段容易被忽视,仿佛价值是在流通中增殖的。
? 生产资本循环(P — P’)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不停顿的再生产过程,这就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所造成的假象。生产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在于似乎是为生产而生产,它使资本主义生产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被模糊了。
? 商品资本循环(W — W’)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而商品
资本又是生产过程的结果,所以它也能反映资本生产是不断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它也表明商品资本的全部出售,全部被社会所消费,是产业资本正常运转的条件。它的片面性在于仿佛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被模糊起来。 4.价值增值是资本运动的核心和本质。 5.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 首先,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
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 ? 其次,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是说,产业资
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
?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存性,各种
职能形式就不能相继转化,所以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同样,如果各种职能形式不能相继进行转化,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也将被破坏,所以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6. 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是指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研究资本周转问题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
(2) 资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
a.生产时间。生产时间指资本处于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和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
b.流通时间。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c.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马克思还把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劳动日数,叫做劳动期间。劳动时间或劳动期间的差别,会直接引起资本周转速度上的差别。
陕师大2013
d.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停工时间。为了加快资本的周转,资本家总是力图减少非劳动时间,以缩小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
e.流通时间,包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与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的时间。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商品的需求状况、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和信息条件。 (3)资本周转时间对周转速度的影响
设n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则:
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7.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陕师大2013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两者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后者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划分的。
第二,两者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第三,两者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进行价值补偿,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这种做法叫做固定资本的折旧,而提取的补偿金额叫做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折旧费通常以年为单位提取,折旧费每年平均提取的金额可按下面公式计算: 每年平均提取的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固定资本使用年限
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折旧率的计算公式是:
折旧率 = 每年提取的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陕师大2013
(3)固定资本的损耗
a.有形损耗,是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损耗。
b.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的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 ③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8.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
流通资本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即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它是与生产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形式。 流动资本则是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9.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
(2)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影响;二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越慢;反之,则相反。如果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变,那么,它们各自的周转速度越快,则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也越快;反之,则相反。 (3) 加快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意义
?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对于资本的利用和资本增殖、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增强经营实力和市场
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节省资本的投入量。
?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更多的资本增殖额,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益。 ?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所用资本,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10. 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 首先,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 m’ 为剩余价值率,
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则由下面公式表示:
M = m’ ? v ? n
陕师大2013
? 其次,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 M ’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其计算公式为:
M ’ = M / v = m’? v ? n / v = m’? n
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则为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次,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年剩余价值率通常要高于剩余价值率。
?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不同。第一,二者所表示的涵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
11.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①含义不同: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序经过三个阶段,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②重点考察的对象不同:资本循环重点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周转重点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 ③揭示的内容不同:资本循环揭示的是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揭示的是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④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2. 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 (1)单个资本
① 指各自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实现价值增殖。
② 各单个资本都是社会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个资本的增殖与风险受社会资本的构成及社会资本运动的质量所制约。 (2)社会资本★
① 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又称为社会总资本。
② 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
1)广泛性是指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不仅有投资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也有投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不仅有投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也有投在服务业的资本。
2)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资本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
③社会资本的整体功能不等于组成社会资本的各部分资本的简单算术和,社会资本的内部构成状况决定了其整体的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之和。
13. 社会总资本运动
陕师大2013
(1)社会资本运动就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而所谓单个资本的运动是指各单个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形态,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之间的关系
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相同点:二者都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并且要在运动中变换资本的职能形式。 不同点:
a.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b.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c.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14. 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1)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两大部类的划分
①社会总产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在物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两类: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②社会生产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II)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③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c + v + m),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也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关键。 (3)三次产业划分
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三次产业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 ? 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
? 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如运输、通信、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
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
(4)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 从方法论上看,两大部类较三次产业更为抽象;
b. 从分类的依据看,两在部类的划分依据产品的最终用途,三次产业的划分依据生产部门产生和发展
陕师大2013
的序列;
c. 从涵盖面看,两大部类以社会总产品概念涵盖一切物质生产部门,三次产业以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包容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特别是包括服务业;
d. 从计算口径看,两大部类包括了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内的所有物质产品,三次产业则只统计各部门的增加值(即不包括构成当年新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价值)。 ②联系
a. 物质产品的价值和非物质的产品即服务的价值都可以区分为c、v、m。
b. 三次产业划分融合到两大部类中扩大了两大部类的内涵。所有的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构成社会总生产,社会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构成社会总产出:根据服务产品的最终用途,为生产提供的服务可以纳入第一部类,为生活提供的服务可以纳入第二部类。
15.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1)含义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
①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同时也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使用价值形态的补偿和替换不仅包括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及有关服务产品的总量补偿和替换问题,而且还有这些需要补偿和替换的使用价值的内部结构问题。
16. 社会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社会简单再生产
①含义: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一次性消耗掉;消费资料也在一年内被消费,没有外贸和储蓄。
(2)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各自的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问题,本质上就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比例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
陕师大2013
全部产出都必须通过交换而得到实现,达到供求平衡。 ?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I (c + v + m) = I c + II c
即: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第一部类产出完全实现。 ?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v + m) +II (v + m)
即:社会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第二部类产出完全实现。 (3)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基本实现条件 ?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 (v + m) =II c ? 全部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
①第一部类产出中的I c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②第二部类产出中的II( v + m )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③I (v + m) 价值上表示第一部类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而其使用价值形态却仍然是生产资料;II c则在价值上表示第二部类生产中所消耗的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性服务,但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是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得到补偿,第二部类的生产耗费得到替换。
17. 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社会扩大再生产
?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
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
? 内涵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是改善要素质量和结构,以利于提高要素产出率;外延扩大再生产则突
出资本等要素规模在量上的相应扩大。两者都需要追加一定的资本投入。在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追加资本应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要素:一部分追加到不变资本中,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另一部分则追加到可变资本中,转化为工资形态,购买追加的劳动力,劳动力所有者将把其所得的工资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 (2)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 扩大再生产第一个前提条件:I(v + m)>II c。
第一部类的产出在补偿了当年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和服务耗费以后,必须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需要。
? 扩大再生产第二个前提条件:II [c+(m-m/x)]>I( v + m/x)。式中,m/x(其中x>0) 为剩余价值中
陕师大2013
资本所有者消费量。
第二部类的产出在补偿了当年两大部类的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已消费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后,也要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劳动力所引起的追加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需要。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第一部类全部产出(供给)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生产服务的补偿需要和
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第二部类全部产出(供给)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活资料、生活服务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
? 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与原资本的有机构成相同;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
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即:m-m/x=△c +△v。 ①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c + v + m)=I (c+△c)+II (c+△c)。
②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I (c + v + m)= I (v+△v + m/x)+II (v +△v +m/x) ③社会扩大再生产基本的实现条件:I ( v + △v + m/x)= II (c+△c)。
其中,I(v+△v + m/x)部分在供给的实物形态上是生产资料、生产服务,所需要的则是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而II (c+△c)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反,它供给的是消费品,需求的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因此,I(v+△v + m/x)需要和II (c+△c)进行交换,并且彼此的价值量相等,两大部类的产出才能都得到实现。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这是因为:
①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在出卖以前就应存在。可是,在资本家雇佣工人时,劳动还没有开始,当然也就不存在;此时工人所有的,只是劳动力。
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其价值无法衡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劳动的凝结,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量决定的。这是同义语反复,毫无意义。
③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必然导致或者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如果劳动是商品,工人按价值出卖劳动,资本家按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支付工资,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不能存在;如果劳动是商品,资本家用较少的物化劳动换取工人较多的活劳动,获得了剩余价值,那就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④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
陕师大2013
(2)工人在劳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
(3)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以及劳动熟练程度支付工资的,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表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了工资的形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①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买卖;②如果劳动是商品,则表明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是毫无意义的;③如果劳动是商品,不仅资本主义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且价值规律也失去了作用;④如果劳动是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实际上是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
2.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1)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 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 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两种基本的工资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到极限,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这种工资形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泰罗制”和“福特制”。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是要进一步分析工资数量变化的规律。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提高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3.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①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②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从长期来看,仍呈提高的趋势。不过,实际工资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在劳动生
陕师大2013
产率的提高比实际工资提高更快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和剥削程
4. 平均利润
① 定义:是指各部门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得到的利润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 = 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② 反映:平均利润是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率的乘积,它的形成实际上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5.生产价格
①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② 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 = K + p
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C+V),p表示平均利润; ③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④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格围绕生产价格pp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二、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三,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上升。 ⑤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6.利润率
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②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m’=m/v),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mp'?③ 利润率的公式为:
7.商业利润
c?v。
① 定义: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所或的的利润。
陕师大2013
② 形成过程:
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③ 本质: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④ 商业利润的确立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
⑤ 体现关系: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资本有机构成 ① 含义: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技术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有机构成。 ② 关系
技术构成变化时,价值构成可以不变;有机构成变化可以与技术、价值资构成不一致。
9.借贷利息
① 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 行程过程:1、职能资本家借款目的:获得利润;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得利息。2、职能资本家把利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借贷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
10.级差地租
① 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②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 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一是土地肥沃程
度,二是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
? 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③ 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陕师大2013
11.绝对地租
①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由农产品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所构成。
②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中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部分超额利润就形成了绝对地租。 ③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④ 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
1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① 定义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p’=m/c+v。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② 不同的范畴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主要体现在:
⑴ 两者表示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造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程度。
⑵ 两者在量上也不相同。因为全部预付资本>可变资本,所以利润率p’<剩余价值率m’. ⑶ 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而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05-21
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研究05-17
【优质文档】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优秀word范文 (14页)03-08
2016物理中考训练一 - 声、光、热10-18
2014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习题05-24
聘书范文02-08
油气管道腐蚀检测06-21
在校友年会上的讲话08-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政治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
- 塑胶操场技术标
- 806食品微生物学
- 2015年上半年四川省高级焊工技能考试题
- CT-360说明书
- 2008年自考“生产与作业管理”笔记 免费
-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 送东阳马生序 - 中考试题集锦
- 高一政治必修一非选择题练习卷
- 长发为君留,散发待君束 Microsoft Word 文档
- 马铃薯淀粉厂建设项目报告书
- 2010年二级建造师考试《矿业工程管理与实务》复习
- 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会计硕士、审计硕士录取名单
- 十九大精神答题答案
- 2011294773839000018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 2018万科房地产公司项目工程师全装修质量管理手册汇编 完整版
- 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剖析(2)
- 改错论文1(1)
- 《VB选择结构》教学设计
- 测量学试题库(含答案) - 图文
- 手工电弧焊和电弧切割安全操作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