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

更新时间:2023-04-21 16: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石潭记

[ 唐 ]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是什么?

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

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

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

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欣赏一部山水风景片。作者探访小石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试指出作者探访时所用的几个动词,能体现移步换景(使用原文)

隔、闻、伐、取、见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5、本文第二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他们的特点?

第二段写了潭水与潭中的鱼,表现了潭水清澈透明和鱼活波可爱的特点。

6、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潭水的清冽?

第二段分别从游鱼、阳光、鱼的影子三个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冽。

7、请结合有关语句分析,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8、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9、“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文中另外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

比喻;“斗折蛇行”或“闻水声,如鸣珮环”。

10、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1、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

的原因。

氛围:幽深冷寂。

心情:孤凄悲凉。

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12、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1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4、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

主要写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5、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小石潭记》中作者之所以觉得眼前景物“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

16、下面两句话同是些水清,试比较二者在写法上的不同。

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写法上的不同有以下几点:①甲是正面描写,乙是侧面描写;②甲是白描手法,乙运用了一定的联想。

三、跟踪练习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屋舍俨然

..交通()

..()⑵阡陌

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4d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