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文:2664-责任教育背景下三全育人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23-04-30 10: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责任教育背景下三全育人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里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问题。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初中学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责任感的培养则更显出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一部分学生在社会和学校表现不同,在学校与在家庭不同,教师在与教师不在不同,人前人后也不同。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缺失,道德认知与责任行为剥离严重,特别是道德责任认知内化为道德责任行为有很大空白。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要求,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实践我校育人理念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社会的需要,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是个人或群体组织根据自身社会角色属性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世界伦理道德辞典》把道德责任界定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善恶所应承担的责任”。我们认为,人的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相对个人则是一种无可推托、必须完成的任务。

责任教育: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

三全育人:主要是一种德育理念,它强调在德育这个体系内,从“全员(育人主体)”“全程(育人时间)”“全方位(育人空间)”三个方面来调动德育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协作,构筑一个德育立体结构,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合力,发挥德育实效性。

责任教育背景下三全育人实践研究,即基于本校责任教育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全方位的中学生责任教育实践,积累资料,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自己和他人开展责任教育活动,组织责任教育研究,增强德育实效,提供经验借鉴和理性思考。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根据我们掌握的研究信息和情报资料看,我国从90年代起,有人开始步入这一领域,探讨、研究“责任教育”问题。如,张玲等的《“责任教育”探讨》,全国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课题组的“小学中差生学习责任心培养”的研究,程伟礼的《邓小平的责任观念及其理论定位》等。这些研究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就“责任”或“责任教育”提出一些观点或者看法。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系统性差,方式方法粗糙,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或过于宏观,泛泛而谈;或过于微观,代表性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影响了研究深入,阻碍了成果质量的提高。从外国看,至今也未发现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或有关责任教育的专著。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说,责任和责任教育这个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思考。三全育人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 如李国栋,朱灿平《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提出一要全员育人:建立全员育人的网络系统,建立机制确保制度的执行,强化全员育人的概念。二要全方位育人:“两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党团支部和“两校一会”的作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自我教育功能,寓教于乐,开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三要全程育人: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大学主干阶段的思政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些学者以“三全育人”理念作指导,探讨德育中的某一方面,如“全员育人导师制”,“大学生诚信教育”等。分别参见刘顺传,徐祖平的《“三全育人”大德育观下全员育人导师制探析》,葛听明的《“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析》。还有唐美秀,彭喜春《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索》将“三全育人”作为新时期辅导员动态管理的方法之一等等。

迄今为止,国外尚未提出这种教育理念。但是国外对教育模式也有很多独到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其中一些思想与三全育人思想相吻合。杜威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就与三全育人中的“教师育人,全方位育人”有相通的地方。当前的混合德育模式与我国的三全育人模式也有相契合的地方,美国是这种混合德育模式的典型。“它在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方面,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径与间接性德育途径,潜隐性德育途径相结合”,既“开设专门的公民课,道德课等,同时又注重发挥校园生活,社会服务活动以及环境熏陶的作用”,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又让“教师和管理者担负起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并受到学校的监督和评价”,这些观点都契合了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等思想。

综上所述,把责任教育和三全育人相结合起来研究的目前我们还未发现。有鉴于此,我校“十三五”课题借鉴国内外丰富的理论成果,基于学生责任感缺失现实问题和德育的育人实效,积极开展责任教育背景下三全育人实践研究。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责任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把责任作为道德哲学的核心,开了义务伦理学的先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9年该组织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专题确定为“学会关心”,呼吁一种道德关怀与道德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宣讲时强调,过去我们讲素质教育主要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这两条之上还有一条,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人民日报》2010年9月6日)。为此,我们提出旨在教人“学会负责”的责任教育就是历史的必然,是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因此,我校把责任教育作为当前德育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但目前德育工作并未受到重视,存在形式主义弊端。德育的方法落后,德育手段单一,情感教育薄弱,师生关系疏远。互联网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冲击,德育工作尚无有效应对措施。“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强调以育人为核心,调动一切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拓宽一切渠道,增强德育合力。它的提出是立足于当前德育实效性不足这个现实基础,因此应用“三全育人”德育模式,能够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关于责任教育和三全育人结合的研究,我们通过文献学习和外出实地考察发现如下几个问题:单一研究较多,结合研究较少;责任教育理论探索多,实践性操作研究少;三全育人研究高校居多,中小学实践研究较少。研究的成果缺少普适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我校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优势互补,这就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了更大的价值。

五、课题理论依据

1.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

习的主要方式。

2.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理论。思想政教育过程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包括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这些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并有预见性的加以协调控制,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比较协调一致的合力。通过三全育人实践研究,协调控制各种教育因素,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提高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3.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从心理学规律看,青少年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责任心”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年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坚持有“责任心”的实际行为。通过这种道德行为的实践,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巩固和强化“责任心”意识,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学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通过这样的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六、研究目标

1.构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内容、途径、方法,形成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2.通过研究,唤醒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

七、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教育内容。

2. 通过研究,提高老师和家长对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感教育水平,探索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3.探索初中学生责任教育的评价方法。

4. 通过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的培育模式。

八、研究假设

1.责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搭建一个责任道德素养学习、成长平台,从而使学生负责任效益的最大化。

构建初中责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就是培养学生负责任的意识,让学生明责任理、践责任行、升责任情。为初中学生搭建一个一个责任道德素养学习、成长平台,从而使学生负责任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本课题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2.对初中责任教育三全育人的实践研究,可促使教师、家长及社会对学生责任道德素养重视。

多年来,我们着重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研究,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宽,把学生负责任的道德素养放在优先地位,对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负责任的道德素养是当前现实亟需培养的品质,是学生真正成才奠基石,教师、家长及社会应该对责任素养培养更加重视。研制具体方案,保障责任教育顺利进行;同时研究存在的问题,构建有效的责任教育模式。研制一系列共同学习的具体方案,保障责任教育不流于形式。这也是课题研究上的重点和难点。

九、创新之处

1.可操作性方面

通过研究,探讨初中责任教育三全育人实施的具体方案、责任教育内容和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让责任教育的实施不流于形式。

2.可应用性方面

通过实践,打造初中责任教育的校本教材《中学生责任教育》、经验论文《共筑责任路》,形成一系列可应用的学习资源。

十、研究思路

1.学习和准备阶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参与本课题相关的学习培训和理论研讨活动,调查分析目前初中生责任行为现状和教师责任教育的现状,收集整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与探索阶段:先根据本课题组的安排和要求进行学生责任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小结,按年级为单位,搜集、分析责任教育需要研究的内容和教育教学案例,从学生践行责任方式、行为转变指导案例中选出的成功案例、失败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材料,总结实施情况,优化并调整后期研究策略。

3.总结和发展阶段:研究者对照自己已定稿的责任教育案例、研究论文,交流、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十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十二、技术路线

1.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初中生责任感水平的现状,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3.采用行动研究法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责任教育策略,不断地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积极践行责任言行。

4.采用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个案、教育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5.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升华理论,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十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和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组各成员分工。

2.探讨我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相关理论,研制《育才中学责任教育背景下三全育人实践研究工作方案》。

3.研究责任教育所需硬件条件,逐步加大投入,改善条件,稳步推进责任教育试点工作。

4.对课题组成员及辅助人员进行培训,成员制订个人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践与探索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

1.在各年级设置实验班,按计划开展对责任教育模式探寻的实验与研究。

2.收集典型的案例,分析影响责任教育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最优化。

3.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修定责任教育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并制订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第三阶段:总结和发展阶段(2018年7月—2018年12月)

1.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筛选出能促进学生践行责任的内容和指导策略,从中总结经验,上升其高度,在经验中探寻规律,在规律中提炼理论总结实践经验与成果,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总结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积极谋划初中生责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进一步推广、

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3y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