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和措施

更新时间:2024-01-27 18: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和措施

一、促使教师成为合作型教师

校本教研提供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促进有效合作的平台,传统课程体系是由分门别类的课程单元组成的,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除了相同课程之间的教学观摩。说课以及竞赛之外,不同类型课程教师之间很少交流,也就使教师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思维定势与教学模式。同时,“基于高考制度所形成的分配政策,使相同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留于形式,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共享”,从总体上来看,教师之间没有形成整合资源,发展合作型团队的运行机制。教师常常从自身的课程教学出发,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最终所获得的知识不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是支离破碎的材料拼盘。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质的变化,它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了较大调整,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既有传统的学科课程,也有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树立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与合作研究,共同解决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有机整合。无论是从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出发,从知识本身的相互关联性考虑,还是从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看,都需要教师在内心深处建立起课程的整体观,通过校本教研搭建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形成合作型团队,发扬团队精神,促进优势互补。

二、增强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1.重塑价值观

校本教研提供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契机,是推动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移的重要措施。作为一项由外部推动的工作制度,教师没有普遍在观念上形成价值认同,缺乏深度理解与感悟,有的教师可能会由于习惯变化产生不良情绪,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领会校本教研的内在价值,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接纳新的学习与发展制度,自觉实践校本教研。 2.发挥团队作用

校本教研所称的校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所服务的学校为基地,二是以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所在学校为基地要求打破传统单一的校外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开发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素材;以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要求教师个人不盲从,不迷信,教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但这种自主性不能理解为脱离指导的自由探索,问题来自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但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

首先,与同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同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相似,教学进度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是基于教师不同禀性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因而,同课程教师在教学问题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及时交流在备课,作业及教学进程中信息与问题,掌握教学信息的前沿性知识,使教学信息为同年级的学生所共享,扩大教学对象的覆盖面。同课程教师之间基于校本教研的学习要树立正确的心态,不能有意回避有效的经验,只从形式上应付校本教研活动,教师教学成熟不是模仿的,只有所有同课程教师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不断交流,才能在集体中获益,

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同不同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如果同课程教师主要偏向于教学内容的话,那么不同课程的教师更多是方法的交流。校本教研作为工作制度,会在不同课程教师的工作过程中形成共同的模式,反映出校本教研的一般性规则、进程及规律。 3.共建合作机制

从实践层面来看,校本教研经验性较强,多是以案例形式呈现的具体教研工作介绍,缺乏应有的理论总结,没有提出更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有的教研由于没有系统的研究与指导,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产生特定的效果,形式大于实质.其原因有许多方面,既同校本教研实践者理论训练不足有关,同实践者的教学任务重,研究时间少有关,也同实践者与专业研究者之间没有形成合作共建机制有关,而后者则是两者之间有分工但缺乏合作的根本原因.“开展校本教研,要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师群体之间相互合作与共同探讨”,而合作机制形成的前提则是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确保校本教研合作的长期化。

民族小学

2014年3月2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3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