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28 0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是我县新课程实验的选用教材。学习、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教学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科学课堂教学,更大程度地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本文就正开始实施的教科版三上小学《科学》教学,谈谈自己对教材学习的一些初浅认识。

一、教材基本特点分析

1、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 小学科学课程设置于3-6年级,三上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充分考虑三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六个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蝗虫、我的身体、我的手和水、各种液体、纸、米饭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不仅如此,教材还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这种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尝试性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

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三年级学生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发展水平,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虽然各单元学习内容不同,观察对象各异,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 二、观察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以观察活动为主线编排的本册科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观察活动的多侧面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在初始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及其意义的体验学习过程

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的感知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认识,如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被观察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等,怎样让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理解观察活动呢?教材起始第一课即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观察活动的体验学习过程:一张大树的照片,我看到了什么?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全班学生交流的信息从十几条一下

上升到几十条、近百条,因为图片是死(静止)的,看到过的大树是活的,它的不同部位、不同季节里的生长状况都是不一样的。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肯定能!学生很有信心――因为以前都是无意中去看的,(我还没仔细看过一棵树呢),这一次是有目的地去看的。当学生带着想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目的去看的时候,观察活动便开始了。活动中教师还可问学生,听说一棵大树每天要蒸发掉几百公斤的水,那么多的水从树根流向树叶,树干里有没有水流动的声音呢?调动学生用别的感官去观察。以上活动,既是对大树的认识,更是对观察活动本身的体验学习,为后续观察活动的开展作好铺垫。

2、让学生经历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初步习得和运用的过程 走进观察活动,就面临着怎样观察的问题,教材通过一系列符合学生感知事物规律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活动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方法与技能的训练。

(1)让学生经历按观察内容和观察顺序观察的过程

系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教学的基础。本册教材观察的对象蕴涵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何让学生准确、全面地了解、认识各种事物,进行有顺序的观察是一条有效的策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如第一单元树叶内容的学习,课前学生采集来各种各样的落叶,上课时,要求学生按整体――部分(颜色、形状、大小)――整体(一片完整的叶)的顺序观察,使学生对叶子的特征有比较深的了解。再如蜗牛身体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我们自己”从身体到手到指纹的观察,一杯水观察手段的先后顺序等等。但教师不能对有序观察作机械理解,当观察内容处于同一平台,如对于叶脉、叶缘、叶尖、叶基等内容的观察,教师不要去限定,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顺序。 (2)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感官的观察过程 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当我们用眼睛看时,它是什么样子的?不仅用眼,还用鼻子闻时,它是什么样的?我们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时,它又是什么样的?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是了解事物属性的需要,将贯穿科学课的整个学习过程。过去,我们让学生用眼、鼻、舌观察水,因为我们预设的答案只需要运用这三种感官。那么,学生在观察之前怎么知道这项活动只需要用到眼、鼻、舌呢?这是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的结果,观察的意义被丧失,观察的主体被忽视。用手摸也是认识水的方法,用耳朵听同样是有意义的认识活动。与果汁等一起捻一捻,水有什么感觉,与牛奶一起装瓶摇一摇,水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把真正的观察活动开动起来。 (3)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到描述的过程

学生通过运用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的各种认识,转化成可以与人交流的信息,就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描述,它是观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验

告诉我们,一般成人要回答树干周长1米的树有多大,他也需要将1米除以3.14,获得直径约32厘米的手势印象,所以,三年级学生的观察描述,要根据不同观察对象,依据学生年龄、认知和表述水平状况,采用恰当的表述方法,如我的大树的动作比划,与楼高的比照;不知名小虫的图画记录描述;树叶大小的排列描述;树叶形状的统计描述;一袋米粒的数量描述等等。对学生的观察描述,从教材编排看,还是个动态的发展要求,在学期后期,对有些观察活动可作小论文等描述要求,如写一篇小论文描述米饭的来历。

(4)让学生经历更多观察方法与技能的实践积累过程

三上科学观察在系列结构活动中为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积累观察技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如大树观察描述中的图画、拓印、标本的方法,鸟观察中的分步接近观察法,面对大量小学生不知其名的小动物时的“小虫1号”法等。在观察活动中,有时为扩大观察范围,感知人的感官难以或不能感知的事物或现象,需要使用观察工具,如用放大镜观察在树下活动的虫子、纸的纤维。比较和测量也是本册教材要训练的重要观察方法,在叶的大小比较、蝗虫大小比较、纸的厚薄比较、水的多少比较中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观测纸的厚薄,目的不在于要真正测出纸的厚薄,是作为一种观测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去经历,学生会把这种观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其它的观察活动中去。在培养学生观察中的合作精神与态度方面,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测量三个瓶子里水的多少等的活动中,学生会体会到相互合作的重要。在观察方法指导上,教材的插图较多地作了引导提示,对于观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还可以从其它同学的活动中得到启发,某些具有较高难度如人体的测量等,教师要告诉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

3、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不断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考察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一般只维持在3分钟左右的热度,而也有的学生能维持上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其区别在于能否不断发现新的吸引他观察的新的东西,蜗牛壳的观察,通过蜗牛壳上的螺线旋了几圈?是左旋还是右旋的等问题,指导学生经历不断往深处,发现新的观察内容的过程。这一活动,引起学生对螺丝、田螺、发旋、牵牛花、南瓜、葡萄茎、水的旋涡等的观察兴趣,这正是科学教育所要追求的。科学教育的首要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蜗牛壳的观察正是一个学习主体发展需求和发展意义研究基础上的活动设计,了解这一点,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4、让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过程。

活动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没有思考的

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在认识水会流动的活动中,学生发现水平面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水面的变化,当一杯水、一盆水发生倾斜的时候水平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当杯子、脸盆的边缘低于水平面的时候水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会体会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再如本册教材最后一个“淀粉消失了”的活动,学生在淀粉糊中加入唾液,摇晃之后再滴入碘酒,瓶中的液体不再变蓝了,与前面已经构建的认知产生矛盾,这是为什么?教材一口气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对这三个梯度递进问题的思考中,知道一瓶液体的颜色不变蓝,是液体里的淀粉变成了另外的东西,这种东西不会使碘酒变蓝。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推理中,科学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思考还体现在观察活动过程中对观察方法的改进上。蚂蚁身体很小,隔着玻璃瓶看不清,放在白纸上又到处乱爬,换一个薄一点的更透明的玻璃瓶是一种思路,把蚂蚁围起来不让它乱爬是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蜗牛赛跑也一样,用食物引诱、把它放在几根同样的绳子上是一种方法,不干扰蜗牛的自由爬行,把蜗牛放在同心圆中间,看哪一只蜗牛先爬出最外面的圈又是另一种办法。蝗虫能跳多远,把蝗虫放在抹平的沙地上是一个办法,给蝗虫身体部位着色则是另一种思考。

5、让学生经历观察活动内容、对象的迁移过程

教材选用的观察活动、观察活动所及的内容对象,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载体,但不是惟一载体。可以是蜗牛,也可以是田螺,可以是蚂蚁,也可以是别的昆虫。蜗牛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认识蜗牛,这没有多大意义,真正意义在于以课堂上指导孩子们观察蜗牛的活动,使他们获得观察动物的经历,以此来影响他在课外自己来寻找另外一种小动物的活动;送蚂蚁回家活动中,蚂蚁的家在哪里?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观察和发现;观察蜗牛壳,学生提出我的头旋儿是左旋还是右旋、排水时旋涡是左旋还是右旋的等新问题……这是我们科学教育所期待的迁移,要给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孩子以鼓励。因为不管是孩子的观察还是成人的科研领域,正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引领着观察研究活动向着更深入处、更广阔处拓展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37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