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04-24 21: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2课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和“说”两种文体。。

2.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二、【重点难点】

1.熟练地背诵两篇文言文。

2.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它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

合作探究

(一)初步探知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2)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④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⑤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二)整体感知

1.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文本探究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有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静闲逸)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四)深层感悟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陋室”“陋”吗?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

4.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5.在文章最后却又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二课时

导入语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得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合作探究

1.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初步探知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3. 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2)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3)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4)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5)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6)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有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趋利者众讽刺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古代文体的知识,而且还切身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那种安贫乐道、努力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不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2o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