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一日》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18 22:49: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艰难一日——击毙本拉登亲历记》有感

本书由现年36岁的前海豹突击队员马特?比索内特以马克?欧文的笔名撰写。它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详细讲述了美国击毙本?拉登作战行动的全部情况,并对作者成为一名特种部队成员的成长经历和海豹突击队员训练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有许多情况都是首次披露。本书描述拉登被击毙时没有任何武器,并未对美军士兵构成威胁的说法,与白宫此前声明截然不同,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密切关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网站评论称,一些媒体披露了“欧文”的真实姓名,他因此已经成为可能受到攻击的人,“或许他的余生都在躲藏中度过”。 感觉还是有很多的东西值得大家去思考吧,比如说他去训练,舍小家为大家,他去阿富汗,伊拉克,时时刻刻都有死的可能,但是那些人还是坚持下来了 抛开本书的背景,这本书还是真实的, 然后我谈一谈读这本书给我的感受。

第一,海报突击队员在参加残酷选拔时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毅力让我们值得学习。“绿色小队”的训练选拔强度是超乎常人想象的。“每天正式训练开始前,我们都要进行惩罚性体能训练,长跑、举杠铃、引体向上以及教官能想出来的其他稀奇古怪的折磨人的项目。我们推过小汽车,更多的时候推的是公共汽车。”前期的惩罚性体能训练的目的只是为了累垮身体,模拟真实作战任务中将承受的巨大压力,而后在极具挑战性的战术环境中考验队员们的极限和潜力。即使在这种接近极限的训练中突击队员们也没有说放弃,坚持到底,直到最后。“这完全是一场意志力的比拼。”

第二,无论是教官还是队员,他们的标准都异常严格,近乎苛刻。每次实战演练,在“恐怖屋”里,有至少六名教官从天桥上监视着队员们的一举一动,对他们的表现做出评判,更重要的是不留情面的挑毛病。而作者对自己的要求丝毫没有放松。“在绿色小队训练营,刚刚过关就等于失败,第二名不过是败者中的第一名。”同时训练营里的从不多留不适合的人,每周都有打道回府的,评定的标准也很有趣:同级互评,让他们给彼此打分数,选出心目中的前五名和后五名。这种民意调查有助于从另一个方面审视队员,更准确地筛选出真正的精英和强者。

第三,美军对于武器的供给以及装备的领先令我映像十分深刻。在作者顺利通过选拔,分配到海军后,整理装备时,队长经过看到扔了一地的工具包,大方的批准了给每个工具包配备一套值好几千美金的戈博刀具组合套装。在那里,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向军械库领取配备的武器,自己改装 。毫不吝啬,绝不拖拉。军械库的大门贴着一条特别感人的标语:“你们想要什么,我们就能造什么。”总所周知,良好的武器是保护士兵的第一道屏障,美国大兵在这一点,毋庸置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装备。

第四,海报突击队员训练有素的作风,和应对突发情况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以及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作者所处的“第六小队”是海豹突击队员所向往的象征荣誉与实力的顶峰,大大小小参加过全球100多次行动,每次都圆满顺利的完成。他们的成败不仅仅代表着突击队员们的荣辱,更关乎国家的声誉。所以每个队员的每次表现都是以性命做赌注,体现的更是军人的一种态度和品质。虽然每次行动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完美进行,中途会遇见各种突发情况,但是队员们都能化险为夷,创造奇迹,靠的不仅是超强的实力,也是团结一心相互信任的协作精神和多年来风雨同行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在高负荷、高风险的团队中,队员们彼此间的恶作剧成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在执行完搜捕任务后给队长的背包上系上带花边的胸罩,并且习以为常,因为人人都有过此类遭遇。在队长不幸中弹撤离后,作者顶替他的位置后,就有人开起玩笑:“嗨,你那一枪打得真棒,把菲儿搞走,你就能接替他

当头儿了。”

其次,我想说一说此书中给印象我比较深刻的地方。其一是第二章中作者回忆到自己现在之所以能够在射击上有优异的成绩得益于从小家庭的培养,父亲从小就教导到,要尊重用枪,更要有体面的用枪。虽然我们不及美国对于枪支管理的开放和普及,但我认为对枪支的基本使用和了解还是亟待推及,正如之前邓小平谈及计算机的一句话“从娃娃抓起”。其二是第四章中作者在三角洲特种部队执行任务,因为直升机驾驶员的失误,使得降落的地点错误,阴错阳差的使作者所处的分队免遭一场灾难,但是却不得不面对昔日队员的尸体。作者总结了两个教训同时也对我们十分受用:意外情况能让你丧命,也可能救命;凡是一定要有两手准备,才能有备无患。其三是书中提及华盛顿高层的决策和突击队员们实际情况的冲突侧面反映出了军事行动的浓重政治色彩。在第六章中,作者参加的营救“马士基-阿拉巴马”号船长费利普斯行动,其实在实际接到命令之前很久,他们就做好了出发的准备,然而最终决定却迟迟不下来。作者也坦然道:我喜欢经历一些不同的事情,但消极一面在于我瞥见了华盛顿国家机器的冰山一角,特别是没想到起决策竟会是如此之慢。此次行动的圆满成功一方面使得“第六分队”受到了华盛顿方面的更大关注,进而可以承担其他更重大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奥巴马政府赢得连任的筹码。在第九章中,作者明确的指出了对于决策者不断定的新规则,而叫他们忽略掉所有学到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那些血的教训,对他们工作造成的阻碍感到懊恼。出于政治考虑,多年来一向奉行的出其不意原则被摒弃,而是越来越像美国警察一样包围后再用大喇叭喊话让抵抗者举着手束手就擒。导致在敌人摸清了规律后,想法设法通过那些程序,往往几天后就能回家,使得经常在一次部署中多次抓捕同一个人。早在2007年作者曾经参与过一次抓捕本拉登行动,但因为过多的掺和者导致“白袍子”成了行动失败的笑柄。直到2011年,出于准确的情报和谨慎的保密,“海王星之矛”行动大获成功,参加此次行动的每一名队员都将记载史册。虽然作者和他的队员们创作了历史,但与此同时也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被泄露出去,也不期望铺天盖地报道和采访,更不愿意回忆那段为此受尽折磨的时光,他们只是一群热爱自己祖国并愿意为之捍卫荣誉和尊严而不惜拼上性命的忠诚勇士。然而在行动结束几星期后,那些原本希望永久封存在心灵密室的回忆却在电视和各大媒体上大肆渲染。队员们对此次行动保密了好几个星期,与家人朋友隔离,但华盛顿的家伙却在泄露所以的事情!最终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新闻上只是时间的问题。最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次行动又一次成为了高层们在政治上斡旋争夺的手牌。很少的看到对于参与此次行动的队员们有真正有意义的改变,除了那些军官们。 最后,对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不在于击毙本拉登这个事件,而是海报突击队员们的军旅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明知道路多艰险,还是义无返顾甘愿牺牲一切的无私奉献。在这里向他们致以是一名军人最崇高的敬意。

以作者的一句话结尾:要么不活,活着就要追求更大的目标,做家庭、社区、国家有用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28h.html

Top